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精选5篇)

  •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各个指标因素的确立只是在空间维度上确立了对象的评价主体,而指标权重的确定则是对各个指标因素在评价过程中重要程度的一种综合度量[5]。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评价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精选5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基于上述思路和方法,本文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具体来说,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即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方案层。其中,目标层是最终结果,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系统层是对目标层的系统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六大子系统,以全面体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六大关键环节的成效;准则层是对系统层指标的模块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目标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15个三级指标;方案层则是对准则层各模块化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可以进行具体的打分评价,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是否体系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等48个四级指标。

2设置并确定指标权重(tinganddeterminingtheindexweight)

各个指标因素的确立只是在空间维度上确立了对象的评价主体,而指标权重的确定则是对各个指标因素在评价过程中重要程度的一种综合度量[5]。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常用设置方法的优劣特点比较,本文采取专家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设置方法来依次确定各层指标因素的权重值。

2.1同层次指标重要性比较标度的确定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次对位于同层次上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比较,并确定标度值。具体标度的设置如表2所示。

2.2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基本思路与计算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判断矩阵A=(αij)max,聘请教育评估专家对同层次指标两两进行重要性比较并对αij赋值1—9(值越大越重要)或1/9-1(值越小表示越不重要);然后用和积法AW=λmaxW求权重Wi,其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W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计算CR(CR=CI/RI,其中CI=(λmax-n)/(n-1),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认为Wi权重有效,当CR 0.1时,要求指标再进行重新比较。由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较多,依次要建立的判断矩阵多达25个(系统层对目标层的1个、准则层对系统层的6个及方案层对准则层的18个),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对系统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其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描述,其他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不再赘述,具体权值见表1。

3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由于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存在着模糊性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有相应专家进行定性的判断,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模糊数学的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创新创业教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建立评价结果集V={V1,V2,V3,V4,V5},将每一指标区间平均分为五级,从高到低分别优、良、中、及格、不及,依次对应评分值为1、4/5、3/5、2/5、1/5。其次,采用专家评价法,聘请10名左右专家对方案层48个四级指标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五级定性评价,利用公式Mi/N(Mi代表选择某一等级的专家人数,N为专家总人数)依次求出每个四级指标中五个等级所对应的Mi/N值,进而构建起方案层评价结果矩阵F。第三,利用公式Fi×Wi(Wi为方案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准则层每一个三级指标向量Rj,进而构建起准则层评价结果矩阵T。第四,利用公式Rj×Wj(Wj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系统层每一个二级指标向量Tk,进而构建起系统层评价结果矩阵T。最后,利用公式Tk×Wk(Wk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目标层指标(综合水平指标)向量S,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确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等级。本研究运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及其他四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取得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的认可,证明本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有效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4结论(Conclusion)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思想,有个性,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一是定位不清晰。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都没用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战略任务高度,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就业有困难的专业或者学生提供创业思路和方向。二是教育模式陈旧。当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以教师、课本、课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仅导致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更加阻碍了大学生自我探索、主动寻求知识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不完善,多是简单的几门未成体系的选修课,内容多为创业实务、创业管理、创新教育与创业规律这几方面的理论知识,而鲜有涉及创新创业思维激发、精神培养等必要实践环节。

(二)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不高

大学生作为一群高素质人才,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大,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却属于精英式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如当前高校设立的“创新实验室”、“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创业项目,一般都只吸收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被拒之门外。同样,相关的学科竞赛也是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参与。正如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跟踪调查数据显示,72.2%的创业者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创业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77.8%的创业者回答没有接受过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却十分薄弱。一方面师资队伍数量小。通过查阅1987年出台至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发现从未设置“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这说明我国暂时没有创新创业科班毕业的人才。虽然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进行常规化、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培训,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教师,但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大部分高校基本都没有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大多创新创业课程由团委生工作处等部门管理人员、部分管理类专业教师教授,这支队伍不仅对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而且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无法胜任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单一

实践环节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之举,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却呈单一化:一是实践途径单一,仅依靠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创业活动,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发明竞赛等,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二是组织载体单一,多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创业实践,如创业者协会、创业者俱乐部等学生社团;三是运作机制单一,多以学校为主导,未建立包含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在内的多方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既缺乏实践场所,又缺乏实践机会,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入社会工作视角的独特优势

(一)社会工作理念契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性。而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尊重平等”、“服务”为理念,以接纳、非批判、敬业、个性化、当事人自决为专业价值,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遵循公平原则,相信每个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有天赋的价值、尊严、潜力和权力,有改进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有选择能力和自我决定的权力。两者的理念切好吻合,引入社会工作,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力,最终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社会工作方法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需求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方法偏重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忽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借鉴社会工作方法之平等、尊重以及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让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秉承社会工作理念,从管理者角度转换为服务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斗志。

(三)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变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创业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创新创业环境日益复杂,有效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打破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促进其创新和发展。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或者学校充分调动内在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重点地培养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洞察力等。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挖掘专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整合个人、学校、社区、社会多方面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新路径

(一)树立战略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树立战略性理念。一是引入助人自助理念,改革一味灌输、忽视学生内在学习潜力的教育方式。助人自助就是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在教育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比较、分析,鼓励自主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和水平。二是引入尊重平等理念,改善教授者与学习者单一被动关系。尊重平等理念就是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转变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被动服从的单一教学模式,形成主客体互为宾主、互相交流的模式,激发灵感,创新创造。三是引入服务学生理念,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义。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维护所有学生的利益,因此要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服务意识,把所有学生都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

(二)拓展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首先运用个案工作法,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个案工作是通过专业的个性化方式为个人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其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水平。由此,创新创业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或咨询法与学生建立较为亲密的交流关系,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其自身的优缺点,启示学生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其次运用小组工作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效运行。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促使小组成员改变原有行为。具体是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互助小组,如举办模拟创新创业设计比赛,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大家共享创业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使自己的定位更加准确,及时调整创新创业目标。最后运用社区工作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社区工作法是通过组织社区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因此教育者要将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最大化整合,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单位、社会实践单位等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社会实践。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队伍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教育队伍。一方面要坚持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尽量把熟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专职人员或者专家纳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队伍中,构建一种以学校社会工作为统领的教育服务系统模式。另一方面要对教育队伍进行理论和实践培养。理论方面是在课前进行助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帮助其掌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实践方面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与校内的创新创业项目,创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同时深入创业企业实习,亲身参与创业活动,经历创业过程总结创业经验,在把这些经验带到课堂中。

(四)搭建多样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主要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从单个纬度着手,首先解决 有 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还未有能力解决 优 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要么解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要么解决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纸上谈兵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以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类型。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少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条件,部分学校采用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从思维、创新、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技法、创业、创业的概念与涵义、创业准备等概念和方法出发,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2)以赛代教型。

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类的大赛作为教育载体,以竞赛培训以及参与竞赛的过程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类型。因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起步于1998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而目前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杆。高职院校也毫不例外地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从校内竞赛的设立,到培养选手参加省、全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以 竞赛 的形式出现。

(3)项目培育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让学生自行根据专业兴趣、研究专长申请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经过项目实施、项目结题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模拟或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一类型主要源于国家到地方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的在实验室中完成,有的在创业孵化基地完成,有的则以调查报告形式出现。高职院校通过遴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4)精英设班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内选拔优秀学生单独开设 精英班 、 创新班 ,利用课余时间对该班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项目申报及指导、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从而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该类型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这种形式可以一方面满足对创新创业有极大兴趣且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小班化教学培养一部分精英,在各类竞赛或项目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2校企合作:激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不论是课程开发、实训条件,还是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文化,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如何激活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得不依靠 校企合作 这一 改良剂 。

2.1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激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因我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科,而普遍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聘任上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则师资队伍就由工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有的学校注重创业,则师资队伍就以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有的学校注重理论普及,则师资队伍就更是文理兼有,参差不齐。既懂得技术创新,又懂得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是相当稀缺的。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激活师资队伍,补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甚至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通过讲授项目课程、学术讲座的形式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校内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通过企业锻炼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逐步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2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激活学训载体

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它的开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项目开发上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项目与专业结合度不够、项目仿真性低、项目的渐进性和推理性差。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借助企业资源进行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设计。所谓虚,即模拟项目;所谓实,即实战项目。这种实训项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训项目,即为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小型项目;第二类,创新创业模拟项目,即为解决系统性思维的模拟软件或仿真项目;第三类,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即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开展的实操性项目。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进第一课堂是必然趋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模拟和实战项目将成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更高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实训项目开发注入鲜活的素材、提供仿真或真实的环境,更好从教学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结合、模块化等方面提高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效果。

2.3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激活锻炼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教育,所以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土壤。之所以很多学校选择 纸上谈兵 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训条件的匮乏。实训条件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在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实训条件的升级远远不能跟上。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非常关键。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应该注重基础实训条件的建设,如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以提供必要的实践场地和基础设备为主;对于校外而言,主要是得到企业的支持,或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建立 校企合作实训室 ,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功能齐全、紧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条件。

2.4营造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激活两创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助推教育成果的显现,为大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相比学校而言,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文化氛围更浓,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来赢得市场,每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到成熟都饱含了丰富的创业经历。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这种文化又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形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文化资源,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企业故事、企业家名言,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迁移至学校,形成面向未来、校企对接的优秀校园文化。

3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3.1建立校企参与的组织支持体系

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支持的组织机构。部分高职院校在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时基本都是成立 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或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前者从领导分工上予以明确,后者从行政职能上进行独立。这两种组织机构显然不利于企业资源的投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 专业 。一方面,建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等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由教学与管理人员构成的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主要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建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实践训练项目、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这一组织机构不仅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为待就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 创业校友会 ,让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反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

3.2建立校企联合的分层培养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教育目标分类法 将思维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6个层次。这6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是构建分层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给学生搭建不同难度层次的教育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1)点拨启化层: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为主,实现认知与理解目标,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学校通过面向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以及《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修课程的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模块可以由企业专家承担。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企业资源的情况,邀请知名企业家、企业界校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系列讲座,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该课程亦可进行视频录像和编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便于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即时学习。同时,在全校性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得到保证之外,各二级学院层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 创新创业大讲堂 企业家论坛 学长讲堂 等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作为补充,形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仿真强化层:以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主,实现分析与应用目标,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大二年级学生。这一层次主要依托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培养。创新训练项目包括国家、省、市、校甚至是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模拟大赛等。这些项目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推进。校企联合构建的项目体系可以使训练内容与未来岗位需要接轨,同时解决高职院校一部分经费、训练环境等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搭建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项目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的水平。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化前景优秀的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和支持,鼓励支持开展创业。(3)实战孵化层:以工作室(园)实战为主,实现评价与综合目标,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大三年级学生。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等实战基地。创新类实战,主要是借助学校的工程中心等机构,承接各类真实的企业创新或研发项目,以团队招标形式入驻创新工作室。创业类实战,主要是学生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前景预测后,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专家评估后入驻创业园。创新工作室以及创业园,一方面作为实战基地,可以通过大量真实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作为精英课堂,可以通过聘请各类企业工程师、创业基金会的导师、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创业经验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在实战中再学习,迅速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3.3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中专电子专业,创新教育并不是说要求学生像牛顿、富兰克林那样去探索或者发现当今时代位置的事物,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发现并且顺利积累的理论成果去进一步深入,去实现应有的创造价值。兴趣是创新的导师,这个专业的学生既然选择了电子,就说明他们对电子有强烈的兴趣,只有具备了好奇心,他们才能不在逼迫下强制性地去接收一些东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授课教师必须给学生准备有水平能够引起他们求知欲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师生相处融洽,形成互动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巧妙地把提前想好的那些抽象繁杂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吸引课堂学生的眼球。

二、创新训练阶段施行

上面建议中已经说过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由简到易这样循序渐进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训练,然后是综合素养测试训练,最后是自主创新能力检测,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按照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层层深入的,既不会施加过重的压力,还能非常好地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

三、创建教育条件,锻炼创新能力

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它对学校的隐形要求。创新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氛围需要是开放自由的,师生关系需要是民主的、融洽的、平等的。如此这般良好的教育氛围,这般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强化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日常授课时,教师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要合理调节讲课过程中跟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去对待学生,不管接触什么问题都不能对学生发火,埋怨斥责学生以致打击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要时刻用可亲的眼光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给每个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对自己都充满绝对的信心。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实施针对式教学,因为每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同,对于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学习方式,传授知识时要条理清晰,先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再深入到有难度的问题上,这种由浅入深的授课方式对指引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很有效果。还有就是认真把握师生关系,注意教师自身的素质,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心情怎么样,都要面带微笑,以一种最良好的态度走进课堂,去面对学生,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课堂听课效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性;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1-02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部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