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毕业论文(精选5篇)

  • 电气毕业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经济型数控铣床的功能特性及技术指标,阐述了经济型数控铣床改造的工艺要点, 并对X62W铣宋改造进行了简要的电气系统设计, 提出了经济型数控系统是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方向。数控铣床是一种自动化铣床,数控技术是数控铣床研究的核心…

电气毕业论文(精选5篇)

电气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设计

摘 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经济型数控铣床的功能特性及技术指标,阐述了经济型数控铣床改造的工艺要点, 并对X62W铣宋改造进行了简要的电气系统设计, 提出了经济型数控系统是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方向。数控铣床是一种自动化铣床,数控技术是数控铣床研究的核心,是制造业

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现代数控铣床借助现代设计技术、工序集约化和新的功能部件使铣床的加工范围、动态性能、加工精度和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数控技术;X62W万能铣床;SINUMERIC802D数控系统

目 录

摘 要………………………………………………………….( )

第一章 绪 论

1.1 数控机床的概述………………………………………………………( ) 第二章 铣床情况分析及总体方案的选择 2.2 存在的问题……………………………………………………………( )

2.3 电气控制元件的选用…………………………………………………( )

2.4 铣床的主要改造部位说明……………………………………..( )

第三章 步进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

3.1 概述……………………………………………………………………( )

3.2 步进电动机的种类及特性……………………………………………( )

3.3 步进电动机的选用……………………………………………………( )

3.4 步进电动机的控制系统……………………………………….( )

第四章 铣床的电气控制设计

4.1 数控装置的选择……………………………………………( )

4.2 伺服系统的选择……………………………………………( )

4.3电气系统设计……………………………………………….( )

第五章 改进意见及总结

5.1改进意见……………………………………………………( )

5.2本文总结……………………………………………………( )

第六章

第一章 绪 论

1.1 数控机床的概述

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同传统机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和技术。它是根据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使电子计算机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信息处理与控制,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较好地解决了复杂、精密、多品种、中小批量机械零件加工问题,是一种通用、灵活、高效能的自动化机床。同时,数控技术又是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技术基础之一,是机电一体化高新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数控系统发展简史及趋势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它与人类在农业、工业社会中创造的那些只是增强体力劳动的工具相比,起了质的飞跃,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 1.数控(NC)阶段(1952~1970年) 2.计算机数控(CNC)阶段(1970年~现在)

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到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又可称为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

到1974年微处理器被应用于数控系统。这是因为小型计算机功能太强,控制一台机床能力有富裕(故当时曾用于控制多台机床,称之为群控),不如采用微处理器经济合理。而且当时的小型机可靠性也不理想。早期的微处理器速度和功能虽还不够高,但可以通过多处理器结构来解决。由于微处理器是通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故仍称为计算机数控。

到了1990年,PC机(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以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数控系统从此进入了基于PC的阶段。

总之,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即1970年的第四代--小型计算机;1974年的第五代--微处理器和1990年的第六代--基于PC(国外称为PC-BASED)。

还要指出的是,虽然国外早已改称为计算机数控(即CNC)了,而我国仍习惯称数控(NC)。所以我们日常讲的"数控",实质上已是指"计算机数控"了。 1继续向开放式、基于PC的第六代方向发展

基于PC所具有的开放性、低成本、高可靠性、软硬件资源丰富等特点,更多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家会走上这条道路。至少采用PC机作为它的前端机,来处理人机界面、编程、联网通信等问题,由原有的系统承担数控的任务。PC机所具有的友好的人机界面,将普及到所有的数控系统。远程通讯,远程诊断和维修将更加普遍。

2向高速化和高精度化发展

这是适应机床向高速和高精度方向发展的需要。

3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1)应用自适应控制技术

数控系统能检测过程中一些重要信息,并自动调整系统的有关参数,达到改进系统运行状态的目的。

(2)引入专家系统指导加工

将熟练工人和专家的经验,加工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存入系统中,以工艺参数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具有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3)引入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4)智能化数字伺服驱动装置

可以通过自动识别负载,而自动调整参数,使驱动系统获得最佳的运行。

1.1.3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必要性

1.微观看改造的必要性

从微观上看,数控机床比传统机床有以下突出

的优越性,而且这些优越性均来自数控系统所包含的计算机的威力。

1.1可以加工出传统机床加工不出来的曲线、曲面等复杂的零件。

由于计算机有高超的运算能力,可以瞬时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坐标轴瞬时应该运动的运动量,因此可以复合成复杂的曲线或曲面。 由于计算机有记忆和存储能力,可以将输入的程序记住和存储下来,然后按程序规定的顺序自动去执行,从而实现自动化。数控机床只要更换一个程序,就可实现另一工件加工的自动化,从而使单件和小批生产得以自动化,故被称为实现了"柔性自动化"。

1.3加工零件的精度高,尺寸分散度小,使装配容易,不再需要"修配"。

1.4可实现多工序的集中,减少零件 在机床间的频繁搬运。

1.5拥有自动报警、自动监控、自动补偿等多种自律功能,因而可实现长时间无人看管加工。

1.6由以上五条派生的好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一个人可以看管多台机床),减少了工装,缩短了新产品试制周期和生产周期,可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等等。

以上这些优越性是前人想象不到的,是一个极为重大的突破。此外,机床数控化还是推行FMC(柔性制造单元)、FMS(柔性制造系统)以及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

2.宏观看改造的必要性 1.2 课题的目的、设计要求 1掌握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功能

2掌握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原理。

3掌握机床电气设计方法

毕业设计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它通过对机床数控系统设计总体方案的拟定,机床电气控制框图设计、电气元件的选择及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使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电子和微机的知识,进行一次机电结合的全面训练。从而培养了我们具有加工编程能力,初步设计计算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生产中所遇到的机电方面技术问题的能力。 一台普通铣床,利用数控装置进行数控化改造。要求机床采用经济型开环数控装置;

1机床电气控制框图设计。

2选择电气控制元器件。

3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

4安装调试说明。

第二章 铣床情况分析 X62W万能铣床是一种通用的多用途机床,它可以进行平面、斜面、螺旋面及成型表面的加工,是一种较为精密的加工设备,它采用继电接触器电路实现电气控制。PLC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将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改造为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可以提高整个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维修的工作量。

一、X62W万能铣床的主要结构及运动形式

X62W型万能铣床的外形结构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床身、主轴、刀杆、悬梁、工作台、回转盘、横溜板、升降台、底座等几部分组成。在床身的前面有垂直导轨,升降台可沿着它上下移动。在升降台上面的水平导轨上,装有可在平行主轴轴线方向移动(前后移动)的溜板。溜板上部有可转动的回转盘,工作台就在溜板上部回转盘上的导轨上作垂直于主轴轴线方向移动(左右移动)。工作台上有T形槽用来固定工件。这样,安装在工作台上的工件就可以在三个坐标上的六个方向调整位置或进给。

铣床主轴带动铣刀的旋转运动是主运动;铣床工作台的前后(横向)、左右(纵向)和上下(垂直)6个方向的运动是进给运动;铣床其他的运动,如工作台的旋转运动则属于辅助运动。 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1.工作分析 控制电路的电源由控制变压器TC输出110V电压供电。

⑴主轴电动机M1的控制 1)主轴电动机M1启动前,应首先选择好主轴的转速,然后合上电源开关QS1,再把主轴换向开关SA3扳到所需要的转向。按下启动按钮SB1(或SB2),接触器KM1线圈得电,KM1主触头和自锁触头闭合,主轴电动机M1启动运转,KM1常开辅助触头(9-10)闭合,为工作台进给电路提供了电源。按下停止按钮SB5(或SB6),SB5-1(或SB6-1)常闭触头分断,接触器KM1线圈失电,KM1触头复位,电动机M1断电惯性运转,SB5-2(或SB6-2)常开触头闭合,接通电磁离合器YC1,主轴电动机M1制动停转。 3)主轴变速时,利用变速手柄与冲动位置开关SQ1,通过M1点动,使齿轮系统产生一次抖动,以便于齿轮顺利啮合,且变速前应先停车。

⑵进给电动机M2的控制

工作台的进给运动 在主轴启动后方可进行。工作台的进给可在3个坐标的6个方向运动,进给运动是通过两个操作手柄和机械联动机构控制相应的位置开关使进给电动机M2正转或反转来实现的,并且6个方向的运动是联锁的,不能同时接通。 2)工作台的左右进给运动由左右进给操作手柄控制。操作手柄与位置开关SQ5和SQ6联动,有左、中、右三个位置,其控制关系见表1。当手柄扳向中间位置时,位置开关SQ5和SQ6均未被压合,进给控制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当手柄扳向左或右位置时,手柄压下位置开关SQ5或SQ6,使常闭触头SQ5-2或SQ6-2分断,常开触头SQ5-1或SQ6-1闭合,接触器KM3或KM4得电动作,电动机M2正转或反转。由于在SQ5或SQ6被压合的同时,通过机械机构已将电动机M2的传动链与工作台下面的左右进给丝杠相搭合,所以电动机M2的正转或反转就拖动工作台向左或向右运动。

表1 工作台左右进给手柄位置及其控制关系

手柄位置 位置开关动作 接触器动作 电动机M2转向 传动链搭合丝杠 工作台运动方向

左 SQ5 KM3 正转 左右进给丝杠 向左

中 — — 停止 — 停止

右 SQ6 KM4 反转 左右进给丝杠 向右 当两个操作手柄被置定于某一进给方向后,只能压下四个位置开关SQ3、SQ4、SQ5、SQ6中的一个开关,接通电动机M2正转或反转电路,同时通过机械机构将电动机的传动链与三根丝杠(左右丝杠、上下丝杠、前后丝杠)中的一根(只能是一根)丝杠相搭合,拖动工作台沿选定的进给方向运动,而不会沿其他方向运动。

表2 工作台上、下、中、前、后进给手柄位置及其控制关系

手柄位置 位置开关动作 接触器动作 电动机M2转向 传动链搭合丝杠 工作台运动方向

后 SQ4

SQ3

SQ3

SQ4 KM4

KM3

KM3

KM4 反转

正转

停止

正转

反转 上下进给丝杠

上下进给丝杠

前后进给丝杠

前后进给丝杠 向上

向下

停止

向前

向后

左右进给手柄与上下前后手柄实行了联锁控制,如当把左右进给手柄扳向左时,若又将另一个进给手柄扳到向下进给方向,则位置开关SQ5和SQ3均被压下,触头SQ5-2和SQ3-2均分断,断开了接触器KM3和KM4的通路,电动机M2只能停转,保证了操作安全。

3)6个进给方向的快速移动是通过两个进给操作手柄和快速移动按钮配合实现的。安装好工件后,扳动进给操作手柄选定进给方向,按下快速移动按钮SB3或SB4(两地控制),接触器KM2得电,KM2常闭触头分断,电磁离合器YC2失电,将齿轮传动链与进给丝杠分离;KM2两对常开触头闭合,一对使电磁离合器YC3得电,将电动机M2与进给丝杠直接搭合;另一对使接触器KM3或KM4得电动作,电动机M2得电正转或反转,带动工作台沿选定的方向快速移动。由于工作台的快速移动采用的是点动控制,故松开SB3或SB4,快速移动停止。

4)进给变速时与主轴变速时相同,利用变速盘与冲动位置开关SQ2使M1产生瞬时点动,齿轮系统顺利啮合。

2.2.存在的问题

X62W型卧式万能铣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存在线路复杂、故障率高、维护工作量大、可靠性差、灵活性差等缺点,

这种老式铣床加工效率低、加工精度差已经快被市面淘汰了现在都已经 是自动化时代了这样的铣床影响切割工件的质量,制约着生产。

2.3电气控制元件的选用

利用微机对X62W型卧式铣床的纵、横向进给进行开环控制,纵向脉冲当量为0.01mm/脉冲,横向脉冲当量为0.005mm/脉冲,驱动元件采步进电动机。改造后的机床能完成一般铣削平面、沟槽、轮齿、螺纹和花键轴等加工工艺,并能控制主轴开停变速、刀架转位及一些辅助功能,使加工实现自动化。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掌握数控机床的开环步进系统选用原则,数控改造的方法等。数控系统为经济型数控系统。

图2-1为经济型数控系统的结构

图 2-1 经济型数控系统结构

按数控系统的功能水平,可以把数控系统分为高、中、低三档,低档数控系统即可认为是经济型数控系统。

经济型数控系统一般分辩力和进给速度较低、联动轴数少、人机接口较简单。

一、开环数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CNC数控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微机,通常包括中央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等。

进给伺服系统,在开环数控系统中为步进电机伺服系统。

开关量控制及主轴控制,这部分涉及到M、T、S代码的执行。

人机接口和通信接口。

控制软件。

二、数控系统的功能 三、元件的选用

如果机床使用变频器作为主轴驱动单元,在设计电柜时应考虑采取必要的抗干扰的措施。变频器是很强的干扰源(主要是电源干扰和无线干扰)。如果可能,变频器可安装在独立的电柜内。当变频器和CNC必须安装在同一电柜内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电柜布局:

变频器的电源进线和动力出线在电柜内的长度应尽可能短;

变频器的电源线和动力线应单独布线;

CNC的模拟量控制信号应屏蔽,屏蔽应在变频器端接地;

2.4 铣床的主要改造部位说明 强度计算 又F负=Fs+ (W+F1),数控装置发出一个脉冲后,工作台的位移量L为一个脉冲当量0.001cm,这时电动机转过的角度f=2pqb/360°,代入式(4)得 M=F负L/hf=360°dp[Fs+ (G+F1)]/2pqbh=167N·cm式中: ——机床导轨摩擦系数,取 =0.18 F1——与重力方向一致,作用在移动部件上的负载力,F1=F垂=1.165kN 如果不考虑启动时的运动部件惯性的影响,则启动力矩Mq=M/0.3~0.5,取安全系数为0.3,Mq=556N·cm。对于工作方式为四相八拍的步进电动机,Mmax=Mq/0.707=786N·cm。 步进电动机的最高频率 取横向进给速度最大为Vmax=1m/min,则步进电动机的最高频率为fmax=1000Vmax/(60×dp)=1667Hz。根据以上数据和经验,选用110BFG型步进电动机较合适,该电动机步距角为0.75°/1.5°,最大静转距为800N·cm,最高空载启动频率为1800Hz。齿轮设计(横向) 据步距角qb、滚珠丝杠螺距p、脉冲当量dp,则在步进电动机与滚珠丝杠之间所加的一对齿轮的传动比为:I=Z1/Z2=dp×360°/(qb·p)=0.8,选Z1=48,Z2=60,根据经验,齿轮模数取1.5mm。3 数控系统硬件设计 所用数控系统是SINUMERIC802D数控系统是西门子公司推出的一款经济型数控系,主要由主控制系统和显示系统两部分组成。主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键盘的输入和输出,工作台在X、Y方向上的超程,侧门关闭,查询,X和Y向步进电动机的相位及主轴正反转等。显示系统用于控制H716501液晶显示器。这两部分都采用了新型的单片机 GMS90C32作中央处理器,它可以与MCS-51系列单片机兼容,具有快速脉冲编程算法,采用了CMOS技术,最高工作频率可达40MHz(本设计采用18MHz),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第三章 步进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

3.1、概述

开环位置伺服系统亦叫步进式伺服系统,其驱动元件为步进电动机。功率步进电动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且控制系统的结构最简单,控制最容易,维修最方便,控制为全数字化(即数字化的输入指令脉冲对应着数字化的位置输出),这完全符合数字化控制技术的要求,数控系统与步进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电路结为一体。 此系统与闭环系统相比,他没位置反馈回路和速度反馈回路,因而不需使用位置、速度测量装置以及复杂的控制调节回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与机床配接容易、控制使用方便。图为采用功率步进电动机的开环系统示意图

开环步进伺服系统结构示意图

3.2、步进电动机的种类及特性

1 、步进电动机的种类

步进电动机是一种用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的角位移的执行器。其角位移量与电脉冲数成正比,其转速与电脉冲频率成反比,通过改变脉冲频率就可以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如果停机后某些相的饶组仍保持通电状态,则还具有自锁能力。步进电动机每转一周都有固定的步数,从理论上说其步距误差不会积累。

步进电动机的最大缺点在与其容易失步。特别是在大负载和速度叫高的情况下,失步就更容易发生。

但是,最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恒流斩波驱动、PWM驱动、微步驱动、超微步驱动及其它们的综合运用,使得步进见动机的高频出力得到很大的提到,低频震荡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在随着智能微步驱动技术的发展,必将步进电动机的性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将以极佳的性能价格比,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字许多领域将取代直流伺服电动机及相应的伺服系统。

目前,步进电动机主要用于经济型数控机床的进给驱动。一般采用开环的控制结构。也有的采用的是步进电动机驱动的数控机床同时采用了位置检测元件,构成了反馈补偿型的驱动控制结构。

步进电动机按其输出扭距的大小,可分为快速步进电动机和功率步进电动机;按其励磁相数可分为三相、四相、五相、六相;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磁电式和反应式两大类。

2、步进电动机的主要特性

1)步距角 a 每输入一电脉冲信号,步进电动机的转子所转过的角度成为步距角。步进电动机步距角可按下式来 计算

a = 360/mkz

式中 m -----步进电动机的相数

z------步进电动机转子的齿数 2)静态步距角误差Δa 空载时,以单脉冲输入,步进电动机实际步距角与理论步距角之差称为静态步距角误差。它随步进电动机的制造精度而变化。

3)最大静转距Tmax 当步进电动机不改变通电状态转子不动时,在轴上加一负载转距,定子与转子就有一个角位移,使转子刚刚离开平衡位置的极限转距称为最大静转距,用T max表示。静转距越大,电动机所能承受的外加转距也越大,一般产品技术规格中给出的最大静转距是指在额定电流及规定的通电方式下的静转距。

设有三相步进电动机,其一转距特性如下图。则A相和B相的矩─-角特性交点的纵坐标Tq称为起动转矩。它表示步进电动机单相励磁时所能带动的极限负载转矩。

当电动机所带负载Tl Tq时,A相通电,工作点在m点。在次点Ta =Tl, 励磁电流从A相切换到B相,而转子在m点位置时,B相励磁绕组产生的电磁转矩是TB TA,转子旋转。前进到n 点时,TB =TL,转子到达新的平衡位置。显然,负载转矩TL不可大于A 、B两相交点的转矩Tq,否则转子无法转动,产生“失步”现象。不同相数的步进电动机的起动转矩不同,通过计算可得下表的结果

A B C

步进电动机的最大负载能力

4.3 工作原理

由于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直线或角位移的执行元件,它不能直接接到交直流电源上,而必须使用专用设备-步进电机控制驱动器,控制器可以发出脉冲频率从几赫兹到几十千赫兹可以连续变化的脉冲信号,它为环形分配器提供脉冲序列。环形分配器的主要功能是把来自控制环节的脉冲序列按一定的规律分配后,经过功率放大器的放大加到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的各项输人端,以驱动步进电机的转动。环形分配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方法实现环分器要求的功能,通常称软环形分配器。另一类是用硬件构成的环形分配器,通常称为硬环形分配器。功率放大器主要对环形分配器的较小输出信号进行放大.以达到驱动步进电机目的。

3.3 步进电动机的选用

合理的选用步进电动机是相当重要的,通常是希望步进电动机的输出 转距大,起动频率和运行频率高,步距误差小,性能价格比高。但增大转距与快速运行存在一定的矛盾,高兴能与低成本存在矛盾,因此在实际 选用时,必须全面考虑。

首先,应考虑系统的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为了提高精度,希望脉冲当量小。但是脉冲当量越小,系统的运行速度就越低。故应兼顾精度与速度的要求来选择系统的脉冲当量。在脉冲当量确定以后,又可以以次为依据来选择步进电动机的步距和传动机构的传动比。

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角从理论上讲是固定的,但实际上是有误差的。另外,负载转距也将引起步进电动机的定位误差。我们应将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误差、负载引起的定位误差和传动机构的误差全部考虑在内,使总的误差小于数控机床允许的误差。 3.4步进电动机的控制系统

步进电动机由于采用脉冲方式工作,并且各项需按一定的规律分配脉冲,因此,在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中,需要脉冲分配逻辑和脉冲产生逻辑。而脉冲的多少需要根据控制对象的运行轨迹计算得到,因此还需要插补运算器。数控机床所用的功率步进电动机要求控制驱动系统必须有足够的驱动功率,所以还要求有功率驱动部分。为了保证步进电动机不失步地起停,要求控制系统具有升降控制环节。除了上述各环节之外,还有和键盘、纸带阅读机、显示器等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电路及其他附属环节。在闭环控制系统中,还有检测元件的接口电路。在早期的数控系统中,上述各环节都是由硬件系统完成的。但目前的机床数控系统,由于都采用了小型和微型计算机控制,上述很多的控制环节,如升降速控制、脉冲的分配、脉冲的产生、插补运算等都可以有计算机完成,使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大为简化。图3-1为计算机控制步进电动机的控制系统框图

系统中的键盘用于向计算机输入和编辑控制代码程序,输入的代码由计算机解释。显示器用于显示控制对象的运动坐标值、故障报警、工作状态及编程代码等各种信息。存储器用来存放监控程序、解释程序、插补运算程序、故障诊断程序,脉冲分配程序、键盘扫描程序、显示驱动程序及用户控制代码程序等。功率放大器用以对计算机送来的脉冲进行功率放大,以驱动步进电动机带动负载运行。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了上述环节以外,还有各种控制按键及其接口电路(如急停控制、手动输入控制、行程开关接口等)和继电器、电磁阀控制接口等。在复杂的CNC系统中,还可能有纸带阅读机接口、纸带穿孔机接口、位置检测元件输入接口、位置编码器及接口等。 选用高速16位(intei8086/8088z8000及MCS-8098系列单片机)和32位微处理器。

适当配置一些如脉冲分配器和细插补运算器等硬件电路,以减轻MPU的负担。

采用多处理器结构。各种任务可分别由不同的微处理器来完成。

图表3-1步进电动机的CNC系统框图

第四章 铣床的电气控制设计

电气改造设计前,要进行充分的技术准备,因为新系统有许多新功能、新要求、新技术,因此设计前应熟悉技术数据,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等操作手册、安装调试手册、编程手册等。要对上述数据进行消化、整理、核对,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选择较为先进的专用火焰切割数控装置,稳定可靠的伺服系统,开发编写PLC软件控制程序等。

4.1数控装置的选择

1 数控系统的选择 其中具有免维护性能的面板控制单元(PCU)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具有CNC,PLC,人机界面、通讯等功能。802D最多可控制4个数字进给轴和一个主轴,其中主轴既有数字接口,也可通过模拟接口控制。

控制器: CNC功能: 1.控制车床、钻铣床 2.可控制4个进给轴和一个数字或模拟主轴 3.三轴联动,具有直线插补、平面圆弧插补、螺旋线插补、空间圆弧(CIP)插补等控制方式 4.螺纹加工、变距螺纹加工 5.旋转轴控制 6.端面和柱面坐标转换(C轴功能) 7.前馈控制、加速度突变限制 8.程序预读可达35段 9.刀具寿命监控 10.主轴准停,刚性攻丝、恒线速切削 11.FRAME功能(坐标的平移、旋转、镜象、缩放) 操作与显示: 1.带有8个水平软键和8个垂直软键的直观操作 2.对刀及刀具测量,工件坐标系测量,基本坐标偏移 3.MDA方式端面加工 4.程序段搜索运行 5.坐标轴锁定、快速空运行 6.后台编程 7.加工外部程序(通过串行接口) 8.示波器、袖珍计算器、和工件计数器 9.两种语言在线切换 10.16种语言可选择安装 11.在线公英制切换 12.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显示 13.加工轨迹实时显示(可辨认快速和加工轨迹) 14.在线帮助 15.有效G功能和M功能显示 16.坐标位置、余程以及各轴速度显示 PLC: 1.采用标准的S7-200编程语言 Micro/WIN 2.梯图编程 3.梯图在线显示

4.PLC远程诊断 5.完全汉化的PLC编程工具随机提供 6.随机提供PLC子程序和用于车床铣床的PLC应用程序实例 7.PLC的处理速度是6000步/24毫秒 8.40个定时器,32个计数器 9.数字输入输出为144 / 96

4.2伺服系统的选择

伺服驱动系统是西门子802D数控系统和铣床之间的中间环节。如果说CNC装置是数控系统的“大脑”,是“命令”的“指挥所”,那么进给伺服系统则是数控系统的“四肢”,是一种“执行机构”。它忠实地执行由CNC装置发来的运动命令,精确控制执行部件的运动方向,进给速度与位移量。

铣床机通过数控系统发出的控制信息,经过伺服驱动系统的放大,驱动伺服电动机,控制割炬运动并完成切割任务。

1. SIEMENS伺服电动机 4.3.电气系统设计

1. IY0接口电路的设计

IYO口的X2003、 [2004、X2005接口电路 MD1451216]&[7]=0000。

2.主控电路的设计

主控电路完成主轴电动机正、反转,制动;冷动泵、润滑泵和液压泵的电动机启停控制。润滑的问隔时问可由MD14510 E3] [4]设定。图3中,

第五章 改进意见及总结

5.1、改进意见

在本次的毕业设计中,通过对普通铣床的数控化改造,我认为普通铣床的数控 化改造应遵循以下步骤:

1.改造方案的确定

改造的可行性分析通过以后,就可以针对某台或某几台机床的现况确定改造方案,一般包括:

1.1机械修理与电气改造相结合,

一般来说,需进行电气改造的机床,都需进行机械修理。要确定修理的要求、范围、内容;也要确定因电气改造而需进行机械结构改造的要求、内容;还要确定电气改造与机械修理、改造之间的交错时间要求。机械性能的完好是电气改造成功的基础。 确定改造步骤时,应把整个电气部分改造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如数控系统、测量系统、主轴、进给系统、面板控制与强电部分等,待各系统基本成型后再互联完成全系统工作。这样可使改造工作减少遗漏 p;最后,我还要深深地感谢默默支持本人完成学业的父母及亲友,感谢他们为我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支持!

谨向所有在本文的完成中给予过我关怀和帮助而在此无法一一提及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第六章 (1)机床数控技术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王侃夫

(2)数控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彭晓楠

(3)数控机床及其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李善术

(4)现代数控机床伺服系统及检测技术 国防工业出版社 主编 白恩远

(5)数控机床应用与维修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编 曹琰.

电气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教学设计;实践教学

交流电流测量《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总结,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大学生培养阶段教学质量的综合检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毕业设计环节,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培养学生查阅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独立分析与思维能力,书面与口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结合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熟练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选定的设计任务或专题研究题目,最终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包括:(1)调查研究,查阅、收集和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2)进行方案论证,分析比较,制订计划和试验研究方案的能力;(3)工程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4)安装、调整和实验研究的能力;(5)总结提高、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

二、过程组织与管理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总学时10周,10学分,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可以校内集中或校外进行,也可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阶段:选题。在第7学期末,根据学生人数,教研室安排老师布置毕业设计课题,给出每个课题的《毕业设计申报表》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对相关毕业设计课题的任务要求、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做好确定,并填写《毕业设计选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选题。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分析,学生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后,撰写《开题报告》和《英文翻译》,为后续的课题设计做好准备。第二阶段:课题设计过程。在第8学期,进入毕业设计课题的具体工作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对每个环节进行方案的分析、论证、选择、设计和调试,每周与老师交流两次,并填写《过程管理手册》,对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在交流电流测量设计课题中,要求交流电流输入量程5A,经过信号取样电路、调理电路,采样保持电路,A/D转换电路,将采样值送单片机,计算并显示出电流有效值。第三阶段:答辩。由学院答辩小组负责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每个学生的答辩分两阶段进行:①自述的学生扼要报告自己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成果,约10分钟;②答辩小组成员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10分钟~15分钟。每个学生答辩的总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特殊情况可酌情适当延长。通过《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达到设计任务的要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同时在设计工程中积累经验、培养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萍.高职高专《液压与气动技术》实验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5.36.

[2]吴娟娟等.基于发变组微机保护装置的综合训练项目开发[J].考试周刊,2015.66.

电气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1.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2.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 多样 和 差别 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 强电 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 弱电 (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

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电气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赵立辉(1979-),男,辽宁黑山人,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陈晓英(1966-),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辽宁 锦州 1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批准号:辽教发 [2012]130 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00-02

毕业设计在大学生教学培养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计划中,毕业设计是对前三年半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最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途径。[1-3]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到工厂、生产线从事实践学习,向技术人员请教,了解最基本的生产环节、流程,得到最直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资料检索、归纳总结、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发挥个人所长,为国家服务。

本文从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毕业质量的具体措施,如改革毕业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重视实际能力锻炼,密切联系学生工作实际,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建立实习基地等,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以便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1986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培养从事电力系统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体系,近十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方向向工厂供配电、强弱电结合等领域拓展,原有的课程不断向交叉领域延伸,课程体系强调强弱结合、运行和控制结合,注重学科的内涵及多学科的交叉,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经费投入、实验设备不足与学生增多的矛盾越发突出;同时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在不断下降,独生子女的心态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的毕业生能力下降的情况更加明显。[4]现实已经摆在专业教师面前,作为大学所学知识综合和检验的毕业设计需要探索和改革,各级领导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由于地域水平、学校发展不平衡,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选题缺乏针对性,与实际脱节

由于电力系统关乎国家命脉,行业准入的门槛较高,学科本身存在计算、分析与理论较多的情况,研究的设备电压高,体积大,导致毕业设计的选题缺乏针对性,可提供研究的客观数据较少,选题与电力行业发展实际脱节。在普通高校,教师和学生较难接触电力系统实际,学生毕业设计题目限制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得不到实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达不到毕业设计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2.研究内容落后,不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由于体制原因,非行业内学校难以接触行业,毕业设计中存在设计内容往往来自于书本,内容大多为发电厂、变电所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的电气部分设计已经与实际不符,[5]研究内容缺少时效性和时代感。经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学生得到的锻炼早已落后,到实际工作后才发现事实与书本、毕业设计所得发生很大变化,这种情况很难让学生增加积极性,谈不上得到实际锻炼,不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3.独立学生能力较低,缺乏学习研究的热情

普通地方高校录取的学生大多入学考试分数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扩招后尤为明显,基础较差,专业和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毕业设计中,往往到网上查找,直接为自己所用,毕业设计很难做好。这种情况在现今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要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得从实际入手,吸引他们参与实践动手,以提高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为目的。

4.各环节考核偏于形式,缺少实质内容

在大部分高校中,毕业设计各环节抓得都很严,各类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考核、最后答辩,各种报告、说明书等都很规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通常在有较规范的规定下,注重形式而忽视过程,强调各类报告而放松实践环节的过程考核,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凸显。结果造成毕业设计各类报告、文件健全,但具体做的设计简单、流于形式,没有实质自己做的,学生收获较少,毕业人才质量可想而知。

5.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毕业设计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师才会出名徒。在普通高校中,教师一般是直接留校或从其他学校毕业后直接招聘而来,没有进入过企业工作,缺乏对工程实际了解。尤其对电气类专业,电力行业本身就很封闭,专业教师水平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实质性的提高。一个高水平的毕业设计,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实际的教师指导,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制约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下大力气提高师资是亟待改善的问题。

二、改革毕业设计思路

1.转变教学理念,鼓励到企业实践

按照国家、省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示,首要问题是转变教学思路,培养的学生要“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全面发展”,改革理论为主,重研究,强调公式的思想。毕业设计中要转变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到企业,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认识工程实际,了解电力行业的运行。回校后完成的毕业设计有针对性,就是企业正常运行的设备或技术,哪怕做了一点改进或一个系统的设计,要有参照,要能跟得上时代。可以讲,如今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知识的技术人员,不是每个人都要求有创新,能设计研究出产品,现在的教育是培养技师,不是人人都是研究员。

2.改革毕业设计内容和评价体系

从毕业设计的内容、成果到评价体系做一番改革,转变原有的落后的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与企业联合,选择合适的设计内容和方案,内容不要大而宽,不要看似需要花很多时间完成好似很费精力,要贴近实际,与今后可能用到或接触到的工作结合,设计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基本的可操作性。

评价体系是对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考核,原有的工作量、完成质量和论文水平评价要有所改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要转变评价体系到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提高,通过毕业设计,该生取得了实践的锻炼,得到了今后可能用到的技能,这个设计就是成功的。

3.激发大学生热情,鼓励自主研究和参与实习

一个好的设计是学生付出努力学习研究的结果,学生不投入精力,毕业设计质量何谈提高。在毕业设计中,要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实践,培养他们查找、检索资料的能力,提高总结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热情。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方位开展工作,从选题到内容等各方面吸引学生研究,完成毕业设计。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两年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改革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逐年提高。改革举措逐步向纵深发展,为社会输送满意合格的电气专业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与实际相结合的选题,更新研究内容

我校教师集思广益,聘请校外指导教师,更新毕业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如新能源领域、微机继电保护、光伏系统、DSP与PLC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毕业设计内容强调强弱电结合,控制与运行结合,综合多学科多种检测手段,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结合等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的内容,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改变各环节监控体系,重视研究学习成果

专业改革毕业设计各环节监控体系,一方面规范各种文件、报告等,同时更注重研究设计内容,鼓励学生做与实践单位相关内容,强调研究的内容今后从事工作可以用到,如学生实践的视频、录像,学生在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等,通过注重结果、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综合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针对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现实,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关键是需要一支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近三年,专业教师有5人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开展教师综合能力竞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企业进修,让教师提高能力,充实自己,保障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4.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

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校外实时基地建设,学生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到实习基地或学生工作岗位实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设计内容在现有工程实际基础上而来,做到数据有依据,应用有需求。我校电气专业最近几年先后建立了“许继电气”、“阳光能源”、“拓新电气”等符合专业方向、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每年有40余名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其中每年有近20名毕业生留在实习企业工作,这种实习基地带动学生能力提高,促进就业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专业将与相关企业开展密切合作,更好促进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能力工作。

5.密切联系学生就业,重视学生工作实际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激发学生热情,并促进学生就业,要在毕业设计这段时间指导教师与学生密切沟通,跟踪学生应聘和意向协议单位情况,了解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特点,重视学生就业实际。在毕业设计内容和选题中鼓励学生从事已签或意向签订协议岗位,尽可能把就业岗位和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并且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笔者自2011年以来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有10人毕业设计设计内容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如AutoCAD绘图、电力系统主控室调度员等,在毕业设计课题中,让学生设计图纸、调度自动化内容,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热情得到激发,用人单位支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环节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次检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是提高毕业生质量,需要从各方面开展工作,改革教学体系,改变设计内容,转变评价体系,强化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改革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变被动为主动转变,谋求发展,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今后将跟踪行业发展,密切联系企业,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长期的艰巨任务,努力培养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技术人才,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肇,罗庆跃,袁旭龙,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7):46-48.

[2]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3]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7):40-41.

电气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项目资助。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都有重要作用。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现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特点,在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提出新的改革方式,进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改革,对促进独立学院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实践教学 实习基地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Liao Ganzhou Ceng Xia Liu Yan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College Electr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Guangdong Guangzhou 511300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key to trai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social resilience.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base, the role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issues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College teaching in current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combine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tself paper proposes a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in many areas, thesis, etc. way, and then carry out multi-level, multi-channe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Key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graduation design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面向工程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应用工程等领域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无论在学生的培养目标或课程设置上,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1 现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的实践具有教学难以脱离课堂,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相称等特点,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对实验课程重视不够

实验课程是在掌握理论知识和老师帮助的基础上,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目前,由于实验设备不足、教师在备课时没能将课程的实践教有机地融入课程体系中等原因,在实验环节只能简单的完成验证性实验,难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此外,由于实验环节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甚至存在学生不参加实验课程、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敷衍了事等情况,以致实验课程效果有限。

1.2 专业实习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本校采用“3+1”教学模式,学生大四在外进行专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而缺乏学校的管理、老师的监督。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而在实习期间缺乏学校的帮助,接触本专业先进技术机会较少。

1.3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形式

由于独立学院工科的科研项目较少,在毕业论文选题上,教师只能自拟题目,导致有些选题过于陈旧,难以有突破;学生缺乏实验条件,导致难以完成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只能停留在电子电路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对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选题,不能和专业相结合,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对毕业论文的积极性。

2 针对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

2.1 实验教学方面

加大实验室投入,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电力控制实验室”、“综合控制实验室”、“智能仿真实验室”,满足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实验课程反馈机制,加强实验课程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2.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我系采用集中实习、自主实习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和实习基地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合作。加强实习管理,本系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工作的监督机制,每年有5-6次的实习检查安排,通过实习检查,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实习状态、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规范校外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实习基地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3 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毕业设计选题分为三类:与学生实习单位的相关的选题、指导教师科研题目和学生自拟题目,无论是何种选题,都必须具有一点的代表性,并且严格执行一人一题政策,一旦发现雷同或者抄袭,指导教师应及早制止并督促其独立完成。学生分别进行15分钟左右答辩,根据毕业论文以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3 结语

实践教学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内通过实验课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校外实习提供基础;在校外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反之可以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本学期的实验教学改革,学生的总体实验能力明显提高,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件:

[1] 张爱玲, 韩富春, 卜庆华.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 卷 第1 期. 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