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调查报告(精选5篇)

  • 相亲调查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伤害是指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在现代社会中,伤害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各国的主要死因之一。伤害已成为1~14岁儿童致死…

相亲调查报告(精选5篇)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危险行为;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02-02

伤害是指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在现代社会中,伤害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各国的主要死因之一。伤害已成为1~14岁儿童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2-3]。为了解小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现况,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07年3-4月对太原市小学生非故意和故意伤害行为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从太原市6个城区和2个郊县区中各随机抽取1所小学,在每所小学的三~五年级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被抽中的班级中所有同学都参加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 729份,收回有效问卷2 376份,有效应答率为87.1%。其中男生1 174名,女生1 202名;城区1 777名,郊区599人。年龄为7~15岁。

1.2 方法 采用太原市小学生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表由3个部分组成: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父母亲学历、家庭结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各类故意及非故意伤害行为调查等;伤害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在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统一的指导语下,由小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当堂收回。

1.3 统计分析 在SPSS 10.0软件下,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学描述与检验。

2 结果

2.1 非故意伤害行为报告率

2.1.1 骑车违规行为 小学生骑车违规行为的总体报告率为33.9%。由表1可见,骑车违规行为报告率男生(40.2%)高于女生(27.1%);郊县区学生(38.9%)高于城区(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家庭结构儿童骑车违规行为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亲/重组/隔代家庭儿童骑车违规行为报告率最高(40.7%)。

2.1.2 步行违规及不安全游泳行为 过去30 d里小学生有步行违规(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总体报告率为13.0%;过去30 d有不安全游泳(在没有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的总体报告率为8.2%。步行违规行为报告率男生(17.2%)明显高于女生(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结构儿童步行违规行为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亲/重组/隔代家庭儿童步行违规行为报告率最高(12.4%)。不安全游泳行为报告率男生(10.2%)明显高于女生(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见表1。

2.2 故意伤害行为

2.2.1 受欺侮、打架、上学安全感 过去30 d里小学生有受欺侮(包括:被恶意取笑,被索要财物,被有意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或被孤立、威胁、恐吓,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有人对你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因身体缺陷或长相而被取笑)的为 1 226人,占总人数的51.6%;过去12个月有打架行为的为760人,占总人数的32.0 %;过去12个月里有上学不安全感的为145人,占总人数的6.1%。

男生受欺侮、打架、上下学时有不安全感报告率(55.8%,48.4%和7.5%)均明显高于女生(47.2%,16.0%和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5,282.00,8.22,P值均<0.05)。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结构之间受欺侮、打架、上学不安全感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消极情绪 过去12个月里,小学生有孤独感的总体报告率为24.1%,有学习压力(因学习压力或成绩问题而心情不愉快)的总体报告率为29.8%,有失眠行为的总体报告率为9.6%,有抑郁倾向(连续十多天感到伤心或绝望而不愿做事情)的总体报告率为10.2%。见表1。

感到学习压力、失眠报告率男生分别为32.0%和11.1%,均明显高于女生(27.2%和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抑郁倾向报告率城区(10.9%)高于郊区(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结构儿童学习压力、抑郁倾向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亲/重组/隔代家庭儿童有学习压力报告率最高(34.7%),其他类型家庭儿童抑郁倾向报告率最高(17.3%)。见表1。

3 讨论

调查显示,太原市小学生骑车违规行为、步行乱穿马路、不安全游泳行为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与上海市、北京市小学生非故意伤害行为性别分布[4-5]一致,提示男生是非故意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郊县区学生骑车违规行为高于城区学生,尤其是骑车带人的发生率最高[6]。这可能与城区交通管理人员的设置多于郊县区,同时由于城区机动车较多,家长对于儿童的安全更为关注有关。城区公共汽车的数量明显多于郊县区,使自行车成为郊县区学生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单亲/重组/隔代家庭儿童骑车违规行为、步行违规报告率较高,提示家庭结构对于儿童危险行为存在一定影响。

调查发现,受欺侮、上下学不安全、打架行为男生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小学生情绪问题突出,情绪问题的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区高于郊县区,单亲/重组/隔代家庭小学生高于其他家庭。情绪问题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过大、负担重、生活太紧张、父母期望值太高,师生关系紧张,个性消极特征多等。因此,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良好的校风和学校社会环境对学生保持良好的认知行为有重要作用。

伤害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事件,但作为一种疾病,其发生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其内在规律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是可以预防控制的[7]。在现实生活中,应根据小学生伤害行为的流行特征和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知识水平,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以干预,以提高儿童对伤害行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参考文献

[1] 姬春燕.某小学2002-2003学年学生意外伤害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62.

[2] KENCHICK P, MARSH P. Injury prevention progrms in primary care: A high risk group or a whople population appvoch. Inj Prev, 1997,3(1):170-673.

[3] 贾尚春,谢建嵘,谢文琴.安徽省0~14岁儿童伤害发生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71-673.

[4] 星一,季成叶,籍红,等.北京市景山区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28-29.

[5] 朱佳,彭宁宁,周月芳,等.上海市大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状况.中国校医,2006,20(3):228-231.

[6] 王莉,邢玉梅,张文红,等.太原市小学生骑车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中国校医,2008,22(2):130-132.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教师与学生日常交际 学生学习动机

在中国,大学生在校园里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英语这门学科中。在某些说法里,英语成绩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业以及美好未来。所以,在大学里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是对大学英语老师的一个极大考验。在中国,很多英语研究者研究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一是大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原因和动机之间的两者关系;二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成绩对动机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两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很少学者都没研究过大学老师对大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更有甚者从没有研究大学英语老师在学校的交际行为是否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以往英语研究者研究英语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基础上,本篇文章就大学英语老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而做了一定的论述,其中也明确的指出大学英语老师的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什么叫做教师交际行为,交际行为都由什么构成

一些英语研究者们指出,大学生的英语成绩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某种情况下的不谋而合,此类被称为相似度,其次是大学英语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师生团结程度和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度是指在一定的场合下,老师的学生个人间而产生的不谋而合的信念、价值观以及认同某种行为。著名英语学家Fulcher和Andersen同时指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越持久的原因是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从而促使了交流长时间的有效性。抛开交流有效性不说,相似度在一定程度上被等同于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互相产生了更多的爱慕感,并且对倾听者在某些事务上的观点和信念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著名英语老师Simonsetal 通过研究发现相似度带给倾诉者和倾听者莫大的信任感。团结程度具体意思就是指双方在交流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给彼此带来心理上的亲近感。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与老师的团结程度对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看来老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亲和力是指双方在交流时的心理亲近感起作用而产生的交际行为,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老师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针对调查对象而设计的调查

针对大学老师交际行为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影响,笔者针对大二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其中所有的大学生都是资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试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大学生对大学老师与自己相似度的看法和想法、如何感知对大学老师和大学同学的人际关系团结度以及大学生对大学老师使用的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的感染力。在问卷调查后,笔者采用李可计量表测量,以求调查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此次调查报告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对不是本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有影响、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对非本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产生总体影响而研究。面对大学老师与学生的相似度、大学老师与学生的团结度、大学老师的语言亲和力还是行为,到底是以上这三个观点对大学老师的交际行为对非本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大还是大学老师的非语言亲和力的行为影响大。所有受访的大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认真、沉着冷静的完成所有调查报告中的问题,因此更加保证了本次增加本次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同时笔者在统计数据时采用了多人交换法的验证方法,从而能更好的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通过对数据正确的收集与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结果分析显示,教师在交际行为中的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相似度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的调查数据值大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度的平均值,而学生之间的团结度大于老师在交际行为中的非语言亲和力的平均值,平均值最小的就属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似度了。在这些平均值的调查数据中,数值越大说明这些数据的分布离散浮动越大,数值越小说明分布的数据离散浮动越小,语言亲和感知的形为数据为12.86,学生之间的个人团结数据为12.56,老师交际行为中的非语言亲和力数据为10.16。由此可知,老师的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动机,老师在课堂上要时刻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师生关系。通过语言亲和感知的行为和亲密的师生关系相比较,老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亲和力真实的反映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亲和力行为对学生在学习英语动机上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给学生传达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教学新方法。老师的非语言亲和力和行为要在课堂上语言的亲和力和行为的相互帮助下一起实现。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下有着相互依赖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将语言亲和行为和非语言亲和行为相互结合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

在大学校园里,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似度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并不重要,学生更容易受英语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师的影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期望英语老师传授渊博的知识并且能有效及时的传达。

四、总结

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通过职场教育来更好的有意识的使用一定的交际行为,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喜欢,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老师的这些改变,让学生充分的调动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并且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习潜力,同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喜欢英语,更喜欢自己的英语老师。

【参考文献】

[1]谢忠明.浅谈当前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1).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 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校安全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的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有效保障师生及学校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教育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黎永祥,负责全校安全工作。

副组长:杨立新,负责教育教学、实验室、图书馆、体育活动安全工作。

陈敬锐,负责交通、游泳、禁毒、宿舍安全工作。

郑耀中,负责用电、消防、卫生、治安、防雷安全工作。

组 员:黄浩文,协助黎永祥工作。

陈作林、覃进文,协助杨立新工作。

冯燕冰、夏先登,协助陈敬锐工作。

三、现场指挥:

正常工作日突发事件的指挥由校长负总责,副校长、行政各负其责,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

非正常工作日突发事件的指挥实行三级值班制度,即校部级干部值班、教学主任级干部值班、教职工值班。

四、 突发事件逐层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值班人员,确保安全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

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虚报。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的简要情况,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等。

五、各类事故应急预案:

(一)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打 119 电话报警,同时报告上级教育部门和镇政府。

(2)采取切断电源、煤气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

(3)学校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教职员工开展救人和灭火工作。并在消防队伍到现场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队伍组织救人和灭火抢险。

(4)全力组织人员疏散和自救工作,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配合有关医疗部门和医疗机构妥善安置伤病员。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大火蔓延。

(5)及时采取人员疏散、封锁现场、转移重要财物等必要措施,注意人员、财产安全。

(6)划出警戒范围,严禁其他车辆和夫关人员进入着火现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同时也为火灾消灭后的调查起火原因提供有力证据。

(7)如有伤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家长。解决好师生等受灾人员的安居问题。

(8)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原因,维持秩序。

(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2)迅速向上级部门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立即停止食品加工、供应活动。

(4)负责保护好现场,封存一切剩余可疑食物及原料、工具、设备、保护好中毒现场和食品留样,防止人为地破坏现场,等候卫生执法部门处理。

(5)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对已确定患病师生送医院治疗。

(6)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家长和家属的工作。

(7)校医室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向患者了解食物中毒的经过,可疑食品、中毒人数,并预测发展趋势。

(8)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三)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1)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发现传染病,立即上报上级部门和疾控中心。

(2)在校外,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

、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马上打 120 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通知学生家长或教职工家属,由家长或家属陪同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5)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

(6)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并做好人员登记。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7)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8)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政府和教育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9)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疫情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四)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1)发生雷电灾害时,迅速向上级部门和防雷主管部门报告。

(2)对造成人员损害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及时通知家属或家长。

(3)标记现场位置,协助主管部门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4)检查设备或建筑物损坏情况,并及时修理。

(五)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1)交通事故发生后立即报警。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人员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根据需要通知急救、医疗、消防等部门。

(2)报告上级部门。

(3)采取措施保护现场,有效控制肇事者,寻找证人。

(4)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抢救。若交警在场,积极协助交警开展工作。若交警不在场,则由校

医室和相关人员对受伤师生立即采取救护措施,进行止血、包扎伤口,组织车辆立刻把受伤师生送到就近医院抢救。

(5)通知家长和家属,协助学生家长和教职工亲属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做好保险赔付工作。

(6)配合交警等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五)晚上突遇停电应急预案

(1)过道、楼梯口的应急灯自动开启,电工和值班门卫开启学校备用其它照明用具。

(2)参加晚修的学生必须坐在课室的原来座位,不得喧哗、起哄或走动。值班教师负责组织、管理好本班学生。

(3)值日行政迅速组织相关人员查明停电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若停电20分钟后未能恢复正常供电,则晚自修暂停,值日行政利用校园临时广播系统发出疏散信号,值班老师负责指挥学生按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顺序进行疏散、离校。值班老师关好教室电源。

(5)如正值下课、就寝前,学生在走廊、楼梯、浴室、厕所等,则要学生在原地站立,等自己的眼睛已适应黑暗时,再慢慢回教室或寝室,坚决阻止学生在此时抢跑,追逐,推搡。

(6)晚自修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的行政运转照常进行。

(7)为确保学校教学工作中的电力供给,学校配备后备电源能保持30分钟提供学校广播电力。(8)电工做好供电设备的检修,将情况向学校汇报。

(六)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1)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第一线指挥,迅速开展现场疏导和救护工作,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2)组织学校医护人员对受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止血等应急抢救处置,尽快向医疗急救部门120报告求援,将伤病员送往医院抢救,妥善安置伤病员。必要时请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援帮助。(3)迅速通知受伤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确保师生和亲属情绪稳定。

(七)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大型比赛以及运动会等活动前,对身体有问题的学生要劝其退出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及群体活动前老师要提醒身

体不适的同学到场外休息,如果在学生运动会上或课外体育活动及群体活动时发生问题,应急措施是:

 

(1)活动组织者和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人要维护现场秩序,根据室内、室外不同情况组织师生有序疏散,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尽力避免继发性灾害。

(2)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组织疏导、抢救伤员。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3)发生局部损伤、轻微损伤或少量出血,马上送学校医务室处理或送学校附近的医院处理。

(5)及时通知家长或其监护人,以便及时作出救治决定,并做好安慰工作。

(6)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做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八)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出现事故后,现场人员立即切断所有相关的水、电、气、等,对有有毒、有害气体的房间,应及时打开窗户通风,解救被困人员,使受伤人员迅速脱离险境。

(2)立即报告校长办公室,应急小组成员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4)保护现场,现场场老师向学校领导做出书面事故报告,学校领导组织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根据事故原因,限期整改,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九)突发自然灾害(汛台、地震、气象等)事件应急预案

(1)事故发生时要保持镇静,沉着应对,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2)根据事故性质向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求援。

(3)学校广播(或现场老师)指挥组织施救及学生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4)安全小组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听取事故情况汇报,召集领导小组应急处理会议,采取应急措施迅速抽调抢险队伍、物资,协同有关部门抢险救灾,全力组织抢救,维持秩序,疏散师生到安全区域,对受伤人员展开救援救护。

(5)保护现场,监控险情,关注事态发展。

(6)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做好伤患人员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伤患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对家属的安抚解释工作。

(7)校医室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8)安全小组负责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做好事故的善后抚恤及处理工作,并与保险公司等单位取得联系,依法处理,协调赔偿,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十)其他突如其来的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1)如社会人员到校对学生造成伤害时,学生要及时向班主任或学校报告,其他同学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制止或疏散。

(2)班主任和学校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制止,并拨打110报警。

(3)对伤者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4)及时上报教育部门。

(5)迅速配合公安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有关材料的收集。

(6)通知受伤者的家长或家属。

(7)妥善处理事故。

六、善后处理:

学校要切实做好死难、受伤学生家长的安抚、慰问工作,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维护学校稳定。

对伤亡学生的赔偿要依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执行。

七、调查与结案: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视;作业完成和分析;因特网;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3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12-03

为了解目前河南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情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研究方案”要求,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对该省4个省辖市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进行了调查。本文对其中城市中学生每天看电视或录像、参加课外补习、玩电子游戏、上网时间、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等静态活动行为方式进行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市区的60所初中、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12 683名,其中初中生5 095名,高中生5 132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 456名;男生6 102名,女生6 581名。年龄为11~18岁。

1.2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所调查城市随机抽取市区内的全日制中学(包括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普通技校、普通职专)各3所。学校确定之后,列出该学校各年级的班级数及各班级人数,组成2级抽样框架;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班级一旦确定,该班所有学生参加调查。

调查问卷采用中国CDC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静态活动各项指标是其中一部分。由经过培训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调查现场无学校教师,并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调查时允许学生不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涉及静态活动相关行为的问题应答率为99.3%~99.9%。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进行。

2 结果

2.1 各项静态活动相关行为报告率 河南省城市中学生各项静态活动相关行为报告率见表1。

2.1.1 每天看电视或录像时间 82.4%的学生在调查前的7 d中,每天看电视或录像时间≤1 h,2~3 h,≥4 h的报告率分别为51.0%,22.7%和8.7%,只有17.6%的中学生平时基本不看电视。每天看电视或录像≥3 h的报告率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0,P<0.01);普通初中生(18.4%)高于重点初中生(16.1%),不包括职专在内的普通高中生(15.9%)高于重点高中生(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每天看电视或录像≥3 h的报告率为初中男生高于女生(χ2=5.18,P<0.05),而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性别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1.2 每天课外作业时间 91.8%的学生在调查前7 d中,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其中≤1 h的占41.0%,2~3 h的占35.9%,≥4 h的占14.9%,仅有8.2%的学生报告每天基本无作业。每天课外作业时间2~3 h的初中生为40.4%,高中生为37.2%,职业技术学校为23.4%。尤其是每天课外作业≥4 h的,重点中学(19.3%)高于非重点中学(15.3%)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4.9%)。每天课外作业时间≥3 h的报告率三年级学生(54.9%)高于一年级(48.8%)和二年级的学生(4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1.3 1周内参加课外辅导班时间 43.2%的学生在调查前的7 d中,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的时间至少1 h以上。经常参加课外辅导班(≥5 h/周)的报告率为6.9%,其中男生为7.5%,女生为6.4%;初中生为10.9%,高中生为4.3%;三年级学生(7.5%)高于一年级(6.6%)和二年级的学生(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1.4 玩电子游戏时间 在调查前的7 d中,有46.9%的被调查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包括游戏机、掌上游戏机、手机和计算机、网络游戏等)。32.6%的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1 h;9.5%的学生每天玩2~3 h,男、女生分别为13.5%和5.7%;每天玩4 h及以上的学生为4.9%,男、女生分别为7.9%和2.1%。每天玩电子游戏时间≥3 h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和初中生显著高于高中生。男生从不玩电子游戏的报告率(41.2%)显著低于女生(6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1.5 每天上网时间 44.4%的学生报告在调查前的7 d中每天都上网,其中男生为52.8%,女生为36.5%。每天上网时间≤1 h的学生为30.0%,2~3 h的为10.2%,≥4 h的为4.2%。无论初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天上网率均是男生高于女生。每天上网≥3 h的报告率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8,P<0.01)。

2.2 相关因素分析

2.2.1 父亲不同文化程度其子女相关行为报告率 在调查前的7 d中,学生每天看电视或录像≥3 h的报告率随父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每天课外做功课≥3 h和每天上网≥3 h以及1周内参加课外辅导班时间≥5 h的报告率随父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2.2 1周内参加课外辅导班时间对心理/情绪的影响 1周内参加课外辅导班时间的长短与中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的报告率关系密切,随着1周参加课外辅导班时间的延长,中学生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经常或总是失眠以及经常感到伤心或绝望的报告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2.2.3 静态活动相关行为聚集情况 将每天同时存在看电视或录像≥1 h、玩电子游戏≥1 h、上网时间≥1 h和课外作业≥1 h 4种静态活动相关行为中的2种及2种以上的现象视为静态活动相关行为聚集。调查结果显示,有24.9%的个体存在静态活动相关行为聚集现象,其中男生为32.5%,女生为17.8%;初中生为25.1%,高中生为19.3%,职专生为36.1%;非重点学校学生为28.4%(不包括职专),重点学校学生为19.9%;家庭健全的学生静态活动相关行为聚集发生率为24.6%,单亲家庭为26.0%,父/母缺失家庭为25.2%,继父/母家庭为30.9%。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以静态活动方式安排课余时间的现象非常普遍。首先是完成课外作业,91.8%的被调查对象每天都有课外作业,而且50.8%的学生每天课外作业时间在2 h以上;其次是每天都看电视或录像的学生占到了82.4%,其中1/3的学生每天看电视或录像>2 h;另外,近半数的学生每天都要用至少1 h的时间玩电子游戏和上网,报告1周内至少用1 h以上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学生也占到了43.2%。虽然这些数据显示了河南省城市中学生课余时间静态活动行为的普遍性,但是由于该省目前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相对于其他省市,该省在校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课业负担较重,因此,被调查学生课余时间用于课外作业和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的报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国内一些相关的报道,而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时间≥2 h的报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国内一些相关的报道[1-3]。

近年来,伴随都市化、工业化、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儿童青少年膳食能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不足、生活方式由“动”趋“静”等不良生活行为共同构成“肥胖易感环境”,加速儿童肥胖流行[4]。而且,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聚集现象[5-6](个体同时具有2种至3种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本次调查结果亦显示,城市中学生静态活动相关行为存在聚集现象。如果各项静态行为所占时间在个体叠加的话,则其每天静态活动的时间是相当长的,这无疑挤占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和各种体力劳动等动态性活动的时间,长此以往,必将因为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消耗减少而导致超重和肥胖等,甚至影响到其成年后的健康。有资料报道,看电视时间越长,成年后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越差[1]。由于不良饮食和缺乏锻炼导致的肥胖人群在成年期后将成为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某些癌症以及胆囊疾病的高危人群[7]。不仅如此,长时间的静态活动方式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此次调查结果显示,1周内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时间≥5 h的中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的报告率显著高于时间较短者。

青少年时期是大部分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及时给予正确地引导和干预,将对青少年一生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庭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因此,对城市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及持续时间应针对不同的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等因素加以科学地引导和安排。要指导学生将静态活动方式和动态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安排任何课外学习负担,都必须符合青少年合理生活作息制度的要求,尤其不能以课外活动来取代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对课外作业负担相对较轻者(报告基本无或仅有≤1 h课外作业或参加课外辅导班等)也应积极干预,防止可能发生的其他健康危险行为;重点中学和学习相对更刻苦的女生尤其要给予重点的指导和帮助[1]。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更新“重智轻体”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引导他学生养成“动”、“静”结合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72-82.

[2] 孙莉,朱鸿斌,张成云,等.四川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 069-1 072.

[3] 刘梅艳,苏玲.2005年福州市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7,13(4):329.

[4] 季成叶.儿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64-466.

[5] 星一,季成叶,张琳.中国北方两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多发特点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6,10(2):151-154.

[6] 罗春燕,彭宁宁,周月芳,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聚集现象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18(3):194-195.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2012年5月26日,北京丰台青塔春园,两名分别为2岁和6岁的女童被砍死在家中,疑犯为孩子的母亲。附近居民称,该户人家长期存在家庭暴力。

5月29日,江西都昌,一名8岁男童被亲生母亲用菜刀乱砍,头部、脸部等部位共缝合800多针。事发后,男童母亲被警方控制。

5月31日,广东东莞,3岁男童遭母亲两次殴打,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接诊记录显示,其头部、胸部、腹部、下肢均有明显瘀伤。警方将该案定性为“虐待儿童案”。

…………

儿童家暴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传统的观念:“棍棒之下出孝子”

近日,记者对北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200份有效问卷中,仅有一名孩子“从没挨过打”,13名孩子“经常挨打,严重时父母会用棍棒、皮鞭责罚”。孩子们挨打的原因五花八门,除贪玩、成绩不好等常见“罪状”外,“偷看爸爸的手机报”、“吃饭声音大”、“吵醒妈妈睡觉”等都成为挨打的理由。

近年来,不断升级的儿童家暴事件也引起了相关机构的注意。201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和他的同事针对6年间338起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进行调研统计,撰写了《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有高达86.33%的家庭暴力源于“父母施暴”。发生此类案件的家庭中,父母普遍没有将未成年人当作享有平等权利的人来对待,而是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处置。更为恶劣的是,一些父母甚至将孩子当做赚钱工具,出卖、出租或携带、强迫孩子乞讨。

报告还指出,相较于稳定、健全的家庭,单亲、继亲家庭以及流动、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调研中53.34%的案件发生在此类家庭中。

关注当地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北京红枫心理咨询中心的项目之一。该中心的工作人员5年多来走访了1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上千名孩子,“凡是问题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常挨父母打的”。

“更可怕的是人们的观念。”中心反家暴项目负责人侯志明说,受“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视打孩子为正常现象。受访者中很多父母“并不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认为只有“程度严重的伤害才是家庭暴力”。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动机是为孩子好,暴力行为便是合理的,“轻微教训一下孩子不算施暴”,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认为“是为了解脱孩子的痛苦”。

事实上,不少专家指出,虐待儿童不仅指殴打、体罚等,还包括精神上的,如对儿童的疏远、冷漠、贬低与压抑等。“家庭暴力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离家出走、打架、自闭、厌学甚至厌世。”侯志明说,“最亲的父母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

更让他担心的是,调查发现,在暴力家庭成长的孩子普遍会继承暴力倾向,使家庭暴力出现代际传承,“从小挨打容易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暴力是合理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尴尬的外力:“家务事”不好管

有学者指出,儿童家暴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儿童家庭暴力更具隐蔽性,存在难察觉、难介入、难干预的困境。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显示,从案件发现情况看,受暴儿童、家庭成员及基层群众组织报案率普遍偏低。

一方面,年龄小、体能弱、身体反抗能力差的10周岁以下儿童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而这些儿童一般没有求助能力。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打工子弟学校还是公办学校的孩子,对于“父母打你时你会如何处理”,没有一人选择“向他人求助”,都集中在“不能跑,跑了打得更狠”和“忍着,等父母情绪平息”。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于少年儿童举报投诉家庭暴力的保障机制过分薄弱,儿童没有足够的渠道和条件去举报发生在自己或者同学身上的家庭暴力行为。如北京目前尚没有专门负责庇护家暴儿童的场所。2012年5月24日,“家庭暴力直接服务者能力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一些已尝试建立妇女儿童庇护中心省市的反家暴工作者透露,庇护中心接待的求助多来自受暴妇女,“没有儿童求助”。

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打孩子现象目前仍较常见,不少邻里亲属、村委会、居委会认为管教孩子是家庭内部事务,“清官难断家务事”,往往采取容忍甚至习以为常的态度。此外,虐待儿童是家门内发生的事情,不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觉的。即便被察觉,外人多不直接干涉别人的家事,也难以直接救助被虐待儿童。

这一问题,在流动儿童中更为突出。如今许多小区租住着不少外地人,“今天来明天走,谁也不认识谁”,一位居民说,“真要家里动起手来,连个劝架的都没有。”调查中,北京多家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向记者坦言,就算知道有学生常遭家长打骂,他们一般也不会过多劝说家长,“说多了人家烦,家长会说孩子是我的,我愿意怎么管就怎么管”。老师们只能多劝被打的孩子“父母打你是为你好”,尽量不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事实上,公权力不可能每时每刻在第一时间介入到儿童权益受损事件中,在这方面,更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而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相关责任人员对案件报告意识的缺乏,加剧了儿童在家庭中权益保障缺乏有效监督的状况。

有学者指出:“在美国,《防止儿童遭受虐待法案》明确规定了‘强制报告’制度,只要有理由怀疑儿童在家庭中可能遭受暴力就可以报告,即与孩子接触人员,如邻居、医生、教师、卫生保健人员等在了解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时能积极有效快速报告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