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调研报告(精选5篇)

  • 网络调研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总的形势 20XX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从空间开垦扩张转向秩序重建的鲜明特点。研究中国网络舆情大盘,总体上既有乐观可喜之处,也有艰巨挑战并存之处。笔者梳理全年舆情事件特点,综述如下: 20XX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从空间开垦扩张转向秩序重建的鲜明特点。…

网络调研报告(精选5篇)

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20XX年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报告 互联网发展战略已经被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召开了一系列治理网络空间的高规格会议,推出了一系列清朗网络空间的新政法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等举措掷地有声,舆论正向引导作用积极明显。中国在互联网治理与发展事业上的战略部署,以及G20杭州峰会、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成功举办,引发全球高度关注。20XX年,中国互联网发展事业迎来新的高峰,在年内连续发表219419517等一系列重要深刻的讲话,提出的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等新论断,成为了加强互联网工作的重要指引。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传承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央高层对互联网发展战略部署的精准把握。

舆情是考验国家互联网治理成绩的关键因素。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网络舆情风起云涌的一年,那20XX年则是中国互联网表面归于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一年。研究20XX全年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发现,20XX年6月,成为了上下半年舆情骤热骤冷显著不同的分水岭;而20XX年本身,则有望成为中国互联网自微博元年以来的前五年,到未来五年形势变化的分水岭。

一、总的形势

20XX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从空间开垦扩张转向秩序重建的鲜明特点。研究中国网络舆情大盘,总体上既有乐观可喜之处,也有艰巨挑战并存之处。笔者梳理全年舆情事件特点,综述如下:

20XX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从空间开垦扩张转向秩序重建的鲜明特点。研究中国网络舆情大盘,总体上既有乐观可喜之处,也有艰巨挑战并存之处。笔者梳理全年舆情事件特点,综述如下:

1.国际角度

对外议题设置能力显著提升。随着国力提升,利用互联网对旧的规则加以修改与完善,并提出新议题、增加新规则,是我国必须加快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互联网发展战略在配合一带一路国家建设、G20杭州峰会、亚投行建设等重大事件中,正发挥着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可喜的是,在南海争端、黄岩岛问题、香港占中、钓鱼岛问题等国际议题中,中国通过主动设置话题、引导主流舆论、新闻发言人呛声等行动,掀起了浓厚的爱国情绪,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2.青年角度

90后有望担起舆论场主力军角色。当下,新一代青年网民越来越习惯扮演驳斥舆论戾气和谣言主力军的角色,主动策划的一系列正能量网络议题和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网上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明显。随着80后普遍进入而立之年,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愈发沉重,参与舆论争辩的意愿有所降低,90后成为接手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不二群体。20XX年,90后团队策划的帝吧出征、马克斯是个90后等系列作品,展示出极富创造力、竞争力的优势,引领舆论潮流的能力已经显现。

3.资本角度

资本舆情陷入舆论漩涡。20XX年,被网民深揪不放的最出名资本舆情,当属赵薇戴立忍风波,当网民对赵薇所作所为产生广泛质疑时,微博等舆论平台突然风平浪静,甚至一些帖文被瞬间和谐,让网民不得不对互联网资本间的关联产生遐想。在六小龄童上春晚舆情风波中,微博搜索与六小龄童有关的词汇,全部被导向百事可乐,被网民指责百事可乐存在借势营销之嫌。还有在如家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网络小说平台以及网络被指称是舆情发酵背后的主要推手。支付鸨事件虽来去匆匆,影响却巨大,更重要的是,芝麻信用确实在事后红了,该舆情也被部分网民说是资本反向营销。20XX年自媒体营销事件也不少,例如罗一笑带血营销、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等等。

4.网民角度

整体心态趋向理性平和。幽默、嘲讽、调侃、戏虐型的段子,一直是最具传播力的网络素材。20XX年,在G20杭州峰会、华北大雾霾等多起重大事件中,网络红黑段子层出不穷,甚至一度出现段子博弈对抗的竞争形态。观察微博、微信、论坛和新闻评论四大网上舆论主阵地,可以发现,网民在对待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观念渐趋成熟理性,爱国热情高涨,在帝吧出征FB、南海仲裁案、烈士余旭感动百万网友等热点事件中,理性、自信、健康的群体心态特征尤为鲜明。

5.智库角度

网络实践派专家数量匮乏。建设具有深度的舆情智库,正在成为各地政府、媒体、研究机构和网络平台越来越重视的方向。但目前,中国舆情智库行业缺乏门槛标准,专家结构、水平参差不齐,智库整体水准普遍偏低,能出高质量研究报告的智库屈指可数。舆情行业的快速兴起,对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与专职舆情研究员相比,网络实践派有着自身优势,他们来自网络一线,通过其接网气的微视角审视,能够得出更接近实际的意见和观点。如网络名人悬壶问茶的《网络舆情处置中的十大错误思维》,通俗易懂、见地深刻,在业界产生刷屏效应,就是典型案例。

6.技术角度

技术还是个不靠谱的东西。微软智慧账号小冰通过网络化的形态、人性化的问答,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进而获取大量网络数据。目前来看,国内企业想要做出小冰水准的数据收集机器人,精准分析出网民的群体分类、情绪特征、集体注意力等复杂信息,依旧任重而道远。舆情市场已经风生水起,但由于网络舆情的数据过于分散,关联结构过于复杂,舆情软件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依靠软件预判或应对舆情都是不靠谱的行为。

7.大V角度

网络舆论场亟需专家型意见领袖。按照大V比例来计算,目前中国舆论场上的专家型意见领域数量明显过少。分析缘由,行业专家难以保证充足上网时间,对互联网生态及语言形态陌生,不能第一时间介入热点事件讨论,是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在互联网上,像知识分子、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等能够实时专业解答网民刁钻问题,并具有较强网络影响力的账号非常稀缺。

8.明星角度

舆情是折损明星光环的杀手锏。很少有明星愿意卷入舆情事件,因为一旦卷入,能够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尤其是明星自己作出来的舆情,更是挖坑埋自己,作了必死。20XX年,最火的涉星舆情当属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事件中的弱者,王宝强博取了大多数网民的同情,但随着舆情发酵,该事件也被少数人说是王宝强过度营销私生活。而赵薇戴立忍风波、林丹出轨门、郭德纲和曹云金互撕、刘恺威被爆出轨、张靓颖结婚风波等涉星舆情,更是当事人一方的全盘皆输。

9.社会角度

吃瓜群众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推手。中国有着基数庞大的网民群体,爱看热闹、爱挖内幕、爱抠细节、爱爆猛料是一部分网民的爱好。在一些偶发但具有非典型意义的舆情事件中,网民因为无意或有意的推波助澜,导致舆情不断升温加火,故而引发次生舆情。诚然,在历年的涉腐舆情中,吃瓜群众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网上涉腐舆情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吃瓜群众缺少一致围观方向后,更多地转向对零散、特殊、偶发舆情进行辩驳挖坟,推动舆情向不确定的方向发展。

10.环保角度

雾霾危机变成不定时舆情炸弹。环保舆情,是唯一一个需要单列的民生类舆情。环保问题尤其是雾霾污染,已经成为一触即热的舆论焦点。20XX年底,以华北为核心的区域大范围遭受强雾霾,网络上消极情绪广泛蔓延,逃离北京、精英移民成了广大网民的共同话题,调侃雾霾的段子爆炸式出现,成都等个别城市差点发生线下群体性事件,环保舆情危机压力巨大。雾霾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政治、社会、民生等多领域的舆情,是一颗不定时的舆情炸弹。

二、20XX年中国15大舆情

舆情的前提是舆论传播,一旦舆论传播的关节被破坏,就能让舆情向坏的方向发展。舆论的关节,一般包括话语权、传播权、定义权、释义权、解读权等。梳理20XX年全年网络舆情,笔者认为最典型的15个舆情案例,无不在舆论的某一个或多个关节上出现过问题。综述如下(根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程度排序):

一号舆情:帝吧出征FB打台独。标签:舆情搭车。为反击蔡英文、台湾艺人周子瑜等人的台独行为,以帝吧为代表的大陆爱国群体组团赴国际互联网,通过刷诗歌、表情包的方式在蔡英文、爱国艺人罗志祥等人的facebook主页上霸屏。本次帝吧出征FB无疑是值得点赞的网络事件,但在舆情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小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情绪被蓄意挑逗,一度诱导向爱国极端主义的方向发展。在重大网络事件中后期,舆情搭车,炒作新的舆论焦点,诱导舆论聚焦转向特定目标,是不良网络意识形态投机性介入的一种表现。

二号舆情:任志强微博被销号。标签:标志性事件。任志强在网上的影响力极大。在任志强微博被销号的前一周,罗亚蒙、演员孙海英、王亚军上海、荣剑2001、文山娃、纪昀、大鹏看天下等一批账号被陆续关闭。一系列的动作,就像大雨倾盆前的雷鸣阵雨般,为任志强销号事件做足了铺垫。在任志强微博被销号初始阶段,部分大V策略性极强地推动违反党内批评自由等舆论伪命题,妄图形成舆论震慑。该事件将成为中国舆论场的标志性事件。

三号舆情:魏则西事件。标签:百度竞价。在魏则西事件被口伐笔诛后,百度搜索前几页结果显示结果居然是百度回应魏则西事件、百度不是一切恶的渊蔽等自我辩解的文章为主,甚至还有看看这家上新三板的百度广告商这样的软文来试图化解舆情危机。因为市场垄断,竞价排名成为百度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因为竞价排名,百度的行为一直饱受诟病。在发生魏则西事件后,百度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挑战着公众认知底线。

四号舆情:雷洋事件。标签:全民侦探。相比魏则西事件中较为明确的责任归属,雷洋事件中的涉事主体则各执一词,为谁该为雷洋意外身亡负责而争执不休。该事件引起的舆论涟漪效应使得舆情不断发酵,而警方的舆情应对策略存在争议,客观上进一步撩拨了本来就敏感而脆弱的警民关系。雷洋事件的舆论热点一旦出现,就如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本身可能并不甚大,却能荡起层层涟漪,其中每层涟漪都在激活新的补充信息点、唤醒沉睡的生僻知识点,最终形成新的舆论内容,这一过程不断周而复始,直至最终完成整个舆论话题的消费过程。

五号舆情:杨改兰事件。标签:盛世蝼蚁。个别媒体以《3年未获低保》、《低保被取消》等鲜明标题为引导,主观上推动舆情外溢蔓延。此类标题极具诱导性,且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对舆情发酵产生明显影响。在舆情发展后期,又有媒体指向农妇杨改兰丈夫的入赘角色问题,报道侧重其家庭情况之复杂,不少网友脑洞大开,设想其家庭情况成为悲剧产生的诱因。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媒体舆论未借助官方调查,却影响了舆情走势和网民情感态度,媒体舆论导向性值得商榷。

六号舆情:罗一笑事件。标签:消费怜悯。从上午的满屏感动转向下午的满屏质疑,再到晚上的各方表态,罗一笑事件的舆情反转也就仅花了一天时间。严格来说,罗一笑父亲算不上是骗捐,也不是借病营销,他本应该客观阐述,却使用了营销元素,让自己从舆论获益转向被舆论暴力。用力过猛的网络募捐,用力过猛的网络感动,再变成用力过猛的网络愤怒,不明不白的感动变成义愤填膺的声讨。在网络上,一旦产生用力过猛的警惕,即使面对真实的苦难时也将失去同情。

七号舆情: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标签:高端营销。根据观察,该舆情在初始2个小时内产生了20多万次的转发,信息助推力量远大于一般网络事件的自然发酵速度。在平安北京发出第一条微博后,评论区被大量辱骂声音所覆盖。追溯声音来源,可以发现最早的转发均来自一些网站签约。该类账号一旦发出声音,即被大量点赞置顶,这已经大大超出新浪的一般信息导流和基本规则。

八号舆情:王宝强离婚风波。标签:自我消费。比起财产,吃瓜群众的不离不弃,才是王宝强在这场危机公关大战中最需要赢得的东西。公共舆论场的可怕之处在于,真相永远没有绝对,公众眼中的真相,永远取决于公众愿意相信什么。爆料、手撕,好戏连台的背后,是双方在舆论场上的厮杀角斗,如何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才是摆在所有当事人面前一道难题。在该舆情中,因为王宝强傻根的人设,以及马蓉宋喆一方低级的舆情反击手段,成为了王宝强能够取信于公众,最终成为相对胜利方的两个关键因素。

九号舆情:快播案。标签:技术?。很多网民轻易接受了快播只是个播放器的判断,以此为认知出发点,网络上为快播抱不平的评论和段子一直哄闹不停。诚然,技术的工具性,使其天生就拥有在法律上的中立。但技术中立也存在法律、道德上的界限。从法律角度来说,快播利用P2P技术播放平台,按照点击量把热门视频的缓存,存储于自己2000个服务器之中,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推荐和搜索向用户加以展示,这让快播从中立的播放器变为了实际的传播者。一旦相关资源涉嫌违法,快播很难规避法律责任。

十号舆情:上海女孩逃离江西。标签:戏弄舆论。假新闻的共同的特征是,炮制者为图一时之快,最终却割裂了社会、分化了舆论族群。上海女孩逃离江西这则刷爆网络的假新闻背后,其实是某些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某些人视网络为不受管束的传话筒,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殊不知这样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营销事件背后,都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舆情策划。媒体对网络营销群体和事件套路的不熟悉,以及抢新闻刷流量的动机,造就了这场可笑的舆情事件。

十一号舆情:高考减招风波。标签:国民利益。新闻媒体,是该舆情能够被有效处置的最大功臣。舆情爆发后,新闻媒体及时跟进,积极报道事件相关进展,突出强调官方处理及回应相关内容。起初,试图通过政策解读来平息众怒,如中国网以《江苏高考减招不减反增其实录取几率增大》为题作报道,等等。在缓解效果不甚理想时,媒体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如常州网新闻《江苏高考今年减招?专家:客观增加六千人机会》等。该舆情是媒体的统一行动,作为舆论主阵地,媒体的抱团发力对缓解舆论风波,起到了直观有效的作用,舆情后期平稳过渡。

十二号舆情:聂树斌案。标签:时代悲剧。最高法罕见主动谈聂树斌案,对聂树斌案舆情的二次传播推动效果明显。 6月8日,网民对聂树斌事件的主动搜索次数逐渐达到高峰,随后迅速走低并趋于平缓,可见网民对此次聂树斌事件并未形成持续性关注。在聂树斌案重审事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官网与官方微博、新华社、人民日报与头条新闻等媒体,将政府动态及时准确传递给公众,并开展交流互动,做到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推动网友热议方面的影响力较为突出。此次事件应对中,政府、媒体与网民三者互动良好,未见极端次生舆情出现。

十三号舆情: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标签:反转肥皂剧。新年后的第一天,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刷爆网络,与媒体广泛追求真相不同,网民则以看连续剧的心态围观舆情跌宕起伏。在该事件中,裸抢、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等网络名人以辩论形式推动着舆情后续发展,也推动舆情向探究真实鱼价等问题不断深入。该事件是对当地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的一次考验,通过舆情观察,涉事地的舆情应对能力和借势营销能力还有待加强。

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全面探索中国统计调查网络建设对于国家调查机构顺利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陕西调查队系统调查网络建设的探索,共同探寻国家调查机构调查网络建设的出路和对策。

一、国家调查机构在实施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组建以来,在原有调查业务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业抽样调查和正在酝酿中的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及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物业管理及中介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约束调查工作开展的内外在因素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和改善,调查工作难度成倍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原三支调查队网络建设参差不齐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成立之前,农村调查网络以县为轴心建队联网,城市调查网络以少数中心城市和少数市县区为轴心建队联网,企业调查网络以中心城市为轴心建队联网。合并后的调查队以市和县(市、区)为轴心建队联网,县级调查网络有所收缩,市级调查网络有所扩张,形成了“一扩一缩”的调查网络体系。连接调查网络末端的城乡住户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调查网络系统,在实施调查过程中由专职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包户入村采集数据;规模以下工业等其他一些抽样调查,则需要地方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等抽样调查企业分布面广,统计基础差,企业法人配合程度差,调查难度大,尤其是以村为单位的整群调查企业,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陈旧,信息渠道不畅,调查比较困难,在地方统计局的代管下,因费用、装备等因素影响,建网相当困难。国家调查队在抽中整群村的调查中,直接采集数据的能力处于弱势地位。

(二)建立调查网络的环境亟待改善

1、外部环境不理想。目前,各省(市、区)政府提出了对各地、市政府及部门工作进行考核后,地方统计部门抓住机遇纷纷组建地方调查机构,利用健全的县、乡、村级组织机构,利用行政手段组织采集数据,就城乡居民收入等问题纷纷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调查的频率、规模等与国家调查网点重叠。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环境下,国家调查队开展抽样调查的路子怎么走,对统计资源调查归属管理渠道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

2、内部环境较差。一是现有调查队伍机制不灵活,知识老化;二是人员少,承担的任务偏重。组建后的县级调查队也只有7-8人,是县级统计局人员的一半。从其行政职能来看,要承担原三支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新布置的各项抽样调查任务,压力可想而知;三是统计市场环境复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调查对象配合程度差,调查对象不配合调查的现象经常出现。四是调查网点少,全面完成各项调查任务难度加大。以陕西为例,陕西共有35个县级调查队、10个市级调查队,调查网络仅覆盖全省11个市区和107个县市区的38%,也就是三分之一多一点,而调查样本却覆盖着全省11个市区和106个县市区。因此,在组织各种调查活动中,因调查网络不健全,遇到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二、建立国家调查网络面临的机遇

目前,国家调查队在建立健全调查网络方面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建网机遇。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调查信息的需求为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按照国家统计局对统计局与调查队的业务分工原则来看,统计局以全面统计为主,调查队则以抽样调查为主。这一分工是明确的。我国在统计上实施的是全面统计与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并轨运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两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将统计调查的领域大大拓展,极大地满足了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需要,也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统计调查业务的划分提供了基本定位。国家统计局把农产品生产领域、居民消费品领域、规模以下工业生产领域、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领域、物业、中介、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经营领域、部分行业的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交给了调查队,而这些领域正是全面统计比较困难,涉及范围较广的新领域,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领域,对党政领导及有关决策部门研究市场经济问题,正确决策非常重要,但在不健全的市场统计中,这些领域的资料采集非常困难。因而,必须站在统计就是服务的理念上解决有关采集调查资料的网络问题,只有调查网络健全了,采集数据的渠道畅通了,才能全面、及时、准确的采集数据,这是一次难得的建网机遇;第三,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考核力度的加大,将全面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抽样调查工作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这些都为建立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市级调查队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的呼声给调查队系统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已将城乡居民两个收入、价格等重要统计指标纳入了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范围,各市级调查队也有围绕这一机遇,想为政府服务,但没有统一指导市级调查队完成考核工作的调查方案,市级调查队难以实施。各市两个收入如何规范管理,这就是个问题,但也为建立健全调查网络,统一组织开展调查工作,为地方政府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调查机构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有所作为,失掉机遇就失去了机会。城乡居民收入是反映各级政府关注民生和民声的两个重要指标,如果不规范管理也会出现如同gdp核算的问题。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等都需要规范管理,这对统计调查系统来说是难得发展的机遇。

三、建立健全国家调查网络建设的思考

当前,全国经济正在实施又好又快发展和加紧实施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重大战略,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调查机构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出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把调查网络建起来。

(一)原三队建网的经验与启示

原农调队面向农业、农村、农户的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村、农户记账和聘请调查员收账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城调队面向城镇住户和价格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户和聘请调查员包片采价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企调队面向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采取了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办法,在开展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中,在网络建设上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认为在整群抽样调查村聘请调查员作为选聘调查员初期的过渡形式是可行的;二是建立畅通的运作机制来源于当地统计部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配合,这种运作机制在调查中取得了成功;三是在构建调查网络建设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

(二)全面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建设和制度建设,前者是行政行为,后者是部门专业行为,只有在两种建网行为同步并举时,调查网络建设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寻求国家统计局和各级政府支持及经费支持是陕西建网的立足点。

1、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应树立大调查网络意识

目前,陕西调查系统全面聘请调查员制度的面较窄,需要在建网上加快步伐和提高质量,建网和聘请调查员切忌做表面文章,不要与统计机构重叠。建立调查网络必须要有大调查网络意识,既要考虑到以省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以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和国家开展多项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在调查网络的管理上一定要体现出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完善报酬兑现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信息传递制度、上下联系制度等。在外部管理上,要通过法制建设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样建立的大调查网络,基本可以满足以省、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满足对新经济增长点变化因素监测的需要,满足国家在新开展统计调查领域抽样调查工作的需要,满足快速调查的需要和对调查数据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2、实现在村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大调查网络系统

陕西共有村民委员会28857个,街道办事处167个,乡级政府677个,镇政府903个。按人口计算每个村民委员会约为860人左右,若考虑到经济活动与人口的关系,应该在1500人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和所有街道办事处中建立调查工作站,考虑到市级队为地方政府服务建网的需要,陕西需要建立14000个―15000个调查工作站,在调查工作站的领导之下聘请调查员,调查工作站对聘请调查员的业务和调查资料负责,在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调查工作站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应看作是一项政府行为,需要政府发文批准方可执行。建立调查网络需要的经费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3、对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调查企业坚持网上直报

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管理规范,统计基础较强,统计力量比较雄厚,统计意识较强,统计手段比较先进,应该充分利用国家调查网络优势,扩大对目录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网上直报范围,既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减少调查队系统的报表负担。目前,调查总队已具备了企业网上直报的硬件条件,国家统计局应该在软件等条件方面,包括发文布置、制度修订、程序研制、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企业从复杂的纸介质报表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报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统计调查市场环境的治理势在必行

国家统计局应该在理顺国家与地方关系方面制定相关措施,包括业务划分、调查领域的划分、对外提供资料的管理等,合理确定各自统计调查工作领域,扩大市级调查队为地方政府服务的范围,推动国家调查队和地方统计部门共同繁荣发展,有效治理统计市场环境势在必行。从调查队开展的各项抽样调查工作中也看到,调查资料难以同时满足省、地核算gdp增长和研究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需要,有些调查资料不能分行业和分组,因而难以赢得自身的发展。全面统计、地方建队开展抽样调查、国家建队开展抽样调查多轨运行的局面就必然形成。致使统计改革陷入困境。这一问题应该纳入统计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修订《统计法》来解决。

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根据《中国石油青海玉树销售分公司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方案》,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使网络开发创新突破开创分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围绕网络开发滞后。

1.调研主题:如何增强加油站网络开发效率和成功率,提升网建队伍素质,夯实网络开发基础工作,推动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加快项目决算转资,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

2.调研站点:称多县\共玉高速珍秦服务区

3.调研人员:

4.调研时间:2019年10月12日—13日

一、调研情况

(一)珍秦高速对站:建设的珍秦高速南北加油站位于共玉高速服务区内,为全封闭路段,该对站服务对象局限于长途车辆,加油站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价格差异的优势对服务区加油站销量冲击比较严重,珍秦镇共有社会加油站2座,珍秦加油站、尼宗寺加油站(在建),运营的珍秦加油站占据了辖区市场及过往车辆日常用油。

共玉高速全程663公里,珍秦服务区对站距离玉树市区100公里,距离清水河停车区对站50公里,过往车辆选择补油站点均为玉树市辖区加油站,服务区未启用也对加油站有一定的影响。另珍秦镇辖区的车辆也不愿上珍秦服务区对站加油,虽然认同中国石油,但进入珍秦对站需绕行50公里,在下一个收费站驶出,严重冲击服务区加油站的油品销量。

员工建议在珍秦镇214国道建设1座自有加油站,以便控制周边及过往车辆,提高销量,与服务区对站互补,日销量可达3吨。

(二)称多县加油站:称多县城共有加油站4座,其中中国石油1座,社会加油站3座,年销售总量3500吨,称多站占销售总量的30%,社会加油站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价格差异的优势对称多县加油站销量冲击影响比较大。

在与加油站员工交谈中,为增强网络开发,建议在称多县扎朵镇新建1座加油站,该镇位于S308省道,与215国道相连,前往格尔木市的物流车辆较多,在扎朵镇建设1座加油站,可提高市场占有率,可弥补该乡镇无中国石油的空白,预计日销量可达4吨。

二、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油站的优质服务和开口营销做得不到位。新员工对安全知识了解初步知识,对管理要求理解较潜。加油站员工流动性大,需加强培训学习。

三、措施和建议

要做好优质服务、开口营销、培训教育,我认为要做好几方面的事:一要树立“以客为先”、“顾客就是上帝” 的服务理念,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二要有积极沟通的行动,主动、积极地与顾客沟通,逐渐拉近距离,增加交情,就能更好地知道客人 需要什么,在想什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三要做好微笑服务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具魅力的名片,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不仅给人带来舒适与温馨,还能适时化解矛盾与尴尬。四要对培训教育有计划安排,定期组织一线员工在分公司集中培训,梳理员工想要学习欠缺的知识,制作培训教材,使每一名员工每年不少于2次集中培训。

四、网络开发措施

1.开展市场分析,为网络开发提供依据。为做好应对市场,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勤汇报、勤走动,及时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动态。投资建设组织人员对辖区社会加油站进行全面调查,掌握辖区加油站布局,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摸清加油站车流量情况,通过调研分析为网络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2.做好网络开发,加强分析维护。制定网络开发维护方案,将各县社会加油站全部进行登记造册,制作网络发展分布图,划分新建、收购、租赁、合作项目计划,目标分解到人,承担开发和维护责任。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开发和维系对象,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加大绩效和奖励的力度,做到多劳多得。

3.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掌握竞争对手情况。摸排社会加油站情况,了解社会站有无租赁、收购等方式意向,密切关注竞争对手情况,建立竞争对手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合作策略。

4.维护品牌形象,努力扩大网点。在对社会加油站开展摸排调查期间,及时收集仿冒中国石油标识标牌的证据,与公司法律顾问配合做好侵权打假工作。加强基础管理,从小事作起,关注细节,了解社会加油站的发展动态,拉近与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距离,提高办事和沟通能力,为网络开发打基础。

五、提升队伍素质

1.加强知识学习,丰富知识获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作为投资建设的基层员工,只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只有坚持学习,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向周围的同事和兄弟单位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主动当地自我加压。

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能力,认真学习上级的各项政策,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干净做事,不违规操作。

3.加强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水平。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大局观,认真研究业务实际,培养工作的预测能力,抛弃凭经验办事,工作武断的不良习惯,增强工作的规范性。提升业务能力,掌握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知识,按照要求明确职责,规范流程提高工程项目发展。

六、项目决算转资

1.控制工程决算时间节点。明确结算时间基础上,制定工程竣工决算转资进度表,对所立项批复按投资计划安排,确定完工投产、施工决算、发票入账、工程决算、财务决算扥时间节点,在实施过程标记具体完成日期。

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教学;教研;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044-02

1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层出不穷的各种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教研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了教育信息化一轮又一轮的变革,在这种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推动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教学研究的手段与理论有什么样的革新,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有何看法,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如何变化,学生学习的态度及方式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到教育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需要外界的何种支持?基于这些考虑,本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

2 问卷及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编写了学生问卷“网络技术对您学习产生哪些影响?”和教师问卷“网络技术对教学教研方式的影响”共两份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常见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率;了解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使用深度;了解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网络技术及教学信息化的支持力度(是否具有良好的硬件支持及完善的培训体系);了解学生对网络技术支持的教学的使用深度及熟悉程度;了解学生对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接受程度;

本次调查利用新型的网络平台发送网络问卷的方式,主要针对高校教师群体和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教师的有效问卷为65份,学生的有效问卷为165份。问卷以客观题为主,采用匿名回答的方式,有效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及学生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接受程度,问卷调查结束后还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访谈,访谈资料整理后作为分析的依据。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支持力度来看,如图1,支持多以硬件为主,学校对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机房、实训室、电子阅览室等都在不断增加投入,升级完善,使之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但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建设力度上投入略显不足。另外,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内地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较早,辅助教学效果初显,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而海南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从教师对常见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率来看,教师们对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普遍认同,对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和实践有所认识,并意识到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都比较熟悉常见的网络技术,如多媒体、资源共享、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超过90%的教师熟悉多媒体技术,熟悉云服务和远程教学的不到20%。如图2,参与调查的教师在课前备课及课后辅导等环节使用网络技术的频率较高。

从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使用深度来看,目前大部分教师使用网络教学还主要停留在课前备课环节,更多情况下是运用网络查阅资料,在课堂教学及课后辅导方面应用网络技术的教师仅占50%左右,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等更是较少涉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多向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引导不足,缺少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超过90%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网络技术需要得到提高和培训。如表1。

从学生对网络技术支持的教学的使用深度及熟悉程度来看,学生几乎每天都会使用互联网,使用网络进行娱乐与游戏、聊天及网上购物的超过65%,如图3。参与问卷的165名学生,超过70%的认为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网络技能需要提高和培训,如表2。

3.5从学生对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接受程度来看,超过67%的学生认为结合了网络技术的教学要更加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网络教学更加有效,如表3。调研走访的学生们也普遍认为应用网络技术教学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网络技术的支持。参与问卷的65名教师,68.85%的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认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区别不大的占21.31%,只有9.84%的教师认为应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

4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针对师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教师使用及掌握的网络技术比较单一,掌握网络技术的深度有待加强提高。许多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板书“屏幕化”、讲稿“电子化”、资源“数字化”的层次,课堂教学大多还是基于局域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授课,虚拟实验室,智慧教室等基本没有涉及,老师掌握的网络技术还无法将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无法利用网络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设计。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引导不足,大多以让学生自行去互联网查找学习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群论坛为主,缺少对学生自主、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没有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3) 大多数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得到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很高,但主要目的还是以聊天、购物为主。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即时通信工具及搜索引擎是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中运用最多的只是浅显的百度搜索资料和即时聊天答疑,缺乏深度的自主学习。

4)学校对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缺乏重视,多数学校没有独立的教研网站,有的学校尽管建设有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源,但优质的、有吸引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多,使用频率较低,辅助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学校对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培训较少,许多教师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仅限于PPT演示文稿,在开发具有互动功能教学媒体等高质量课件的能力上也有待提高。

5 结论

通过问卷和实地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高校在网络硬件上都有较大地投入,大都建成了性能较优、功能较全的校园网络,教室、实训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有的学校还拥有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学校和老师们也大都认为将网络技术应用在教学教研上是发展趋势,已经开始逐渐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技术在教学教研的应用和推广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师掌握的技能有限,亟待培训和提高;学生借助网络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欠缺,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缺乏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料较少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需共同努力,通过对多媒体和网络新技术的科学运用,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4):219,221.

[2] 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15(26):18-21.

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34-03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现状为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苏州市牢牢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信产品形成了移动通信基站和手机、光通信产品以及交换机等产品链。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现代通信、数字音视频、软件等五大重点产品群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9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7日宣布,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业界期待多年的3G牌照正式,随着3G业务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带来大量的通信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拓展了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

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中,已有的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园区新兴产业则属于电子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

苏州工业园区现有通信企业90余家,2008年产值78亿元,其中,传统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0余家,实现销售64亿元,包括安德鲁电信、康普科技、诺基亚、天一、迈特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主要产品以天线、连接器、电缆等通信设备配件和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终端制造为主;以融合为特征的下一代通信企业70余家,实现销售14亿元(含中怡科技11亿元),创新产品300余个。这一批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10余家研发型企业2009年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有望形成一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小巨人企业。

园区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链,涵盖了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及数字化等内容,并在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拥有各类核心发明专利80余件,9家核心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先进,如万兆高性能交换芯片、高性能宽带无线局域网(WLAN)芯片、40G高速光通信模块等一批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重点培养在计算机网和通信网领域从事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售前、售后服务,具备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教育局文件和国家3G业务应用,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得以拓宽,高新技术岗位将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规格将不断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中职层次的毕业生已远远满足不了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设置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大势所趋。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园区产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融合通信)类人才

随着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规模的扩大及产值的大幅度增长,从业人员需求从2008年的0.5万剧增到1.5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为70%,其他技能型人才占比为30%,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现代通信工程与网络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新兴专业的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匮乏。

为加强园区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应积极引入北邮、南邮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教育与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承办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人才交流的平台。

企业急需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重点包括科技创业、企业管理、科技创新政策、科技金融、专业技术、产业发展,着重提升企业管理运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产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对部分高端人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二)建设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我校信息技术专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的需要

园区“3+5”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生态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到2012年末,园区将初步形成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将达350亿元。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信类人才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调查发现,强大而有活力的园区信息类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了高技能人才,我校作为园区内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担负着为园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规格数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始终将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摆到优先保证的位置上,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为抓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学生求学的决心及家长的愿望是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有力保障

我校在苏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大型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入,家长和企业都希望我校能够开设相关行业的高职专业,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满足家长期望子女学到独当一面技术的期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希望能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今后的深造和终身学习提供动力,真正做到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保障。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建校以来专业发展的成就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丰富经验

从2005年成立至今,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实验点。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与园区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升级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很有必要。

(二)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发展高职教育,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工业企业既要有管理、科研人员,也要有现场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要有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准确无误地将设计图纸转化为产品。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发展、技术升级都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转化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在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中,最充分地拥有职业技能人才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园区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今后5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要达到万人左右。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依托现有职业学校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IT产业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快专业建设和两个基地建设。结合园区实际,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生物工程、商贸流通、水产品加工、城建、服务外包等行业的专业。

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三)苏州工业园区行业的支撑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园区建立了全国首家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联盟。苏州工业园区依托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和软件产业基础,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成立了苏州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联盟,IP联盟正在推进“两基地、一网、一标准”建设。“两基地”是指在独墅湖高教区展厅内的示范性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研发产品展示和应用体验中心,已建设完成;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开放实验室已到位建设资金900万元,即将完成一期(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设。“一网”是指规模为10万人的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准商用实验网,一期项目已完成基础网络建设,进入核心设备招标过程。“一标准”是指形成基于SOA的行业标准。联盟成立至今,已有成员31家,其中核心成员11家。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专项拨款300万元,属于联盟IP通信产业集群专项资金,4家联盟核心企业项目获得2007年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2.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将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结合园区信息化建设,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推动园区无线城市覆盖、数字城管、融合体验中心等示范项目,联合运营商,加强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三网融合试点,在国内打造首个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

(四)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我校已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我校于2008年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评估,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了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园区4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条件成熟,开设很有必要。同时,融合通信实训基地已作为江苏省2010~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立项项目,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人员保证

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中青年相结合、教研成果丰硕。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踏实进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训课基本上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师资是实施专业教学的保障,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目前已配备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课教师10人,兼职教师3人,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的2人,占20%;具备中级职称的2人,占20%,“双师型”教师4人,占40%。完全满足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需要。

(六)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1.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设置的专业论证定名、确立培养方向、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训等一整套总体设计方案,都经过专题调研、反复论证。其中,根据专业开设的基本要求,搞好专业基础建设,为专业教学提供条件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加强计算机实训与实习的教学,先后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设备的购置和改造,使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保障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条件。学校现有各类各型计算机100余台,建有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及4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建设基础良好,实验条件完备。

2.学校立足于服务苏州工业园区,辐射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的电子技术及信息通信行业,主要面向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群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在学校总的发展目标规划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省、园区财政及企业捐资,实训基地拟投入资金总额400万元,拟在二年时间内(2011~2012)建成高水平示范性“融合通信技术实训基地”。

3.我校拥有集阅览、借书、计算机情报收集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图书室,可满足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教学与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周宁.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高素质通信人才的探索[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0,(3).

[2]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刘俊.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政策[OL].http://tech.sipac.省略/webapply_szkj/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