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播论文(精选5篇)

  • 海外传播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中央媒体引领舆论导向,体现领军作用。大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新社等中央媒体都派出精干的报道队伍,活跃在大会各个重要活动现场,以及时快捷的消息报道和视野宽广的深度报道…

海外传播论文(精选5篇)

海外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立体传播 全面覆盖

“海峡论坛”始终坚持“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鲜明主题,以“聚焦基层、共享成果”为主要议题,突出“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特色,论坛活动规模、参会台湾民众人数一届超过一届,吸引了境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

1.中央媒体引领舆论导向,体现领军作用。大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新社等中央媒体都派出精干的报道队伍,活跃在大会各个重要活动现场,以及时快捷的消息报道和视野宽广的深度报道,引领舆论导向。新华社海峡论坛前方报道组这两届完成中英文图片报道都在160张、对内和对外中文150篇、英文文字30条、中英文电视频70条以上;中新社对外播发文字电讯稿件(图片)总计506篇(幅、组)。这些稿件被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意大利、罗马尼亚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众多有影响力的海外华文媒体采用,更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广网、中国网、凤凰网、新浪、网易、海峡论坛官网等众多境内外主流网站广为转载,对引导海外舆论,提升海峡论坛影响力,树立海峡论坛品牌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境外媒体踊跃参会报道,体现正面效应。第三、四届海峡论坛受到台湾新闻媒体高度关注,近80家台湾媒体100多名台湾记者参会报道,报道内容比较正面、客观。三、四两届论坛部分活动在岛内举办,台湾主流媒体报道踊跃、客观、友善。据统计,三、四两届论坛台湾各媒体刊发与海峡论坛有关的新闻报道就达2100余篇(幅、条)。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凤凰卫视、亚洲电视、澳亚卫视,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中文电视、美国华夏时报、波兰嫦娥卫视、捷克华商导报、南非《非洲时报》等港澳及外国华文媒体记者积极主动来闽采访报道。美国华文媒体也纷纷开辟专题专栏专版进行报道,如美国中文电视台第三、四届论坛就制作了15个专题报道。香港大公报在三四两届论坛期间都发稿四五十篇(幅、条);香港文汇报多届论坛刊发2个要闻全版、1个半中国新闻版、半个台湾新闻版,累计发稿近百篇。这些报道集中展示了海峡论坛主要活动、大陆惠台政策、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情况,为两岸交流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3.网络媒体发挥迅捷优势,体现规模效应。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华夏经纬网、中国台湾网、中新网、中国广播网、华广网、你好台湾网、以及台湾快乐联播网、好事联播网、数位台湾等一大批网络媒体聚焦福建,以迅捷、海量传播的优势,全程跟踪报道海峡论坛活动。国内几乎所有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境外网站均刊发了相关信息或制作专题、链接论坛官方网站。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采写的重点稿件,如《海峡论坛名牌效应初现向两岸基层普发“和平红利”》等大量被海内外,尤其是台湾网络媒体广泛转载,传递并放大了论坛的声音,引导了海内外舆论,收到了良好的入岛传播效果。

抓住特点 迅捷播报

每一届“海峡论坛”内容都十分丰富,宣传、外宣部门指导各新闻媒体紧紧围绕每届论坛主题和议题,突出“基层性、草根性、广泛性”特点。

海峡论坛期间举办的各项民间信俗和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民俗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周等,在海内外媒体上图文并发,凸显出论坛民间性、草根性和广泛性的鲜明特点。各新闻媒体相互支持,联动互动,多方协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运用各种手段,创新各种方式,组织好四届海峡论坛的新闻宣传。新华社、中新社将文字、摄影、视频、网络和社办报刊等报道形式统一策划,开展全方位新闻报道。

这些文字和视频新闻被国内各大网站广泛转发,仅《原味台湾夜市“搬到”海峡论坛》就被15家国内新闻网站转载。中新社在去年首次实现了文、图、网、视、版、刊相结合的立体式报道,今年再度实施,传播效果倍增。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连线台北演播室,请岛内嘉宾解读1万多名台湾乡亲与会海峡论坛的深刻涵义。中央、省、市媒体相互配合,广播、电视、网络互相协作,联合直播海峡论坛开幕暨综艺晚会,台湾中天电视、东森电视、TVBS、中视同步连线晚会插播现场实况。由于充分调动了电视手段,使论坛大会的直播报道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精心谋划 完善机制

“海峡论坛”重大活动场次多,规模大,规格高,任务重。为了能够通过媒体传播影响海外特别是台湾受众,宣传、外宣部门主动作为,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积极协调,将海内外各方因素调动起来。

一是借助海外媒体为我传播。这些年,福建在尤其在台湾举办的各种文化、新闻、戏剧交流活动不计其数,与港澳台媒体广泛联系,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媒体人脉资源,这就为在“海峡论坛”举办期间借助港澳台媒体为我传播提供了可能。闽省与台港澳地区媒体经磋商,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每当福建有重大新闻题材出现,就主动与东南亚和台港澳媒体联系,发出信息,取得这些国家和地区媒体的支持。第三、四届海峡论坛召开,仅台湾媒体每届来闽采访的人数就超出一百。同时,福建充分利用“侨刊乡讯”和海外媒体“福建专版专刊”的优势,这些年与外国许多知名媒体进行合作。每当“海峡论坛”举办,福建就组织海外华文媒体来闽采访报道,像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南非等,这两届均有媒体来闽组稿,将海峡论坛的最新消息传播给本国。

二是注重研究海外受众的阅读兴趣和欣赏习惯。我们的做法是,不断向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境外媒体提供素材,怎么报道,用怎样的口味报道,怎样的方式解读,完全由所在国(地区)媒体自己选择。四届论坛举办后,福建宣传、外宣部门从海外媒体传播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海峡论坛”之所以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根本原因在于海外媒体抓住了当地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特点,让受众爱读,并且读进去了。

三是抓好深度报道。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专家对论坛进行解读;聘请知名人士畅谈对论坛走势的分析;要求本省派出资深记者长期跟踪报道,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章;要求网络媒体全方位参与报道,有效地提升了收视收看率,扩大了受众覆盖面。

海外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字幕组;跨文化传播;草根文化;海外剧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62-02

一、字幕组简介

字幕组(英文名称Fansub)是指将原本无字幕的视频节目或文学作品(包括漫画等形式)进行翻译并输出为本国常用语言文字版本的团体组织。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字幕组大多是由爱好者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志愿团体,并且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是因为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字幕组制作字幕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进行文化传播。

进入现代后,流行文化开始以海外影视作品为蓝本,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到海外的影视剧作品,但是受制于我国广电的引入政策,众多优秀作品难以入境,直到互联网的出现才解决了传播渠道方面的问题。这些个人的传播活动给跨文化传播增添了来了新的组成部分。

在跨文化传播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字幕组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本文对字幕组的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

二、我国对境外影视作品的准入政策

在我国,历来对海外影视剧作品的引入有着严格的规定,而我国与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生活理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符合引入规范标准的作品数量非常稀少。上世纪末,包括美剧、韩剧、日剧在内的海外剧主要通过VCD/DVD或是录影带等形式传入国内,并迅速收获了大批观众,盗版影碟的盛行很能够反映出这一现象。当时笔者家乡最大的盗版碟片交易市场就在省会的电脑城附近,每次路过都能看到天桥下的摊贩处聚集着大量人群。由于当时市场监管不严,盗版光碟的生意非常火爆。通常来说,一部海外电视剧往往需要数十张光盘,热门美剧《成长的烦恼》《老友记》一部剧集需要买十几张光盘,即便是盗版碟片也要五元左右一张,但是这没能阻挡海外影视剧迷的观影热情。直到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出现后让这种单一的小众观影方式发生了变化,将海外影视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带入了一个全新时期。短短数年时间,中国互联网就进入了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鉴于官方平台上能够播出的海外影视剧作品数量有限,部分爱好海外影视文化作品的网友希望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传输的特点在私下进行内容传播,网络字幕组也就应运而生。这以后,原先通过电视或录影带等形式观看海外影视作品的内地观众迅速转战互联网,将互联网变成了资源分享与交流的新平台。2003年之后,海外影视剧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互联网在内地崛起,宽带资费下降,海外影视剧的主战场开始从电脑城转移到互联网。字幕组在海外影视剧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说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尽管今天海外影视作品并未从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消失,但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其进行传播的主要渠道。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影视资源在移动终端的扩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仍将在字幕组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下发的通知重申了关于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规定,视频网站若想引进境外影视剧,必须等到整季全部播出后译制送审,获得相关许可才能播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字幕组在海外剧的传播中就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从法律角度上来说这样一种译制和传播的行为是违法的。

三、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交流,以及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等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于1959年首次提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学界还是业界,对这一概念都早已不再陌生,在传播学界中已有大量相关论著。早期字幕组成员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但随着队伍的壮大,字幕组也衍生出诸多派系,有专门译制欧美剧、日本动漫、泰剧、新闻访谈节目等类别作品的组织,他们对境外文化的传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当观众增多,字幕组内部也开始由早期“作坊式”的结构升级为专业化分工运作,有人负责取得视频或其他作品,有人负责字幕翻译,还有校对、压制和上传等分工。这实际上是一次以字幕组为主体的解码与二次编码的过程,这种行为是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正属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中介作用

字幕组往往既是内容的传播者,又是海外影视作品的第一批接受者,在海外剧进入内地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类似“中介”的作用。字幕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凭借他们的外语或专业知识优势,将原版作品进行翻译,变为本国观众通俗易懂的内容,使广大观众能够毫无障碍地观看海外影视剧作品。

2.再加工作用

在翻译内容的本土化上,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Did you do your hair with dynamite?”这句台词,直译是“你是不是用炸药来烫头发了?”。而在字幕组的翻译之下,就变成了“你今天是不是喝三鹿了?”。相比直译,这样一种结合本土国情的趣味翻译,既没有破坏原语境,又能够给观众们带来一种新的乐趣,更好理解原剧内涵。

3.长短期影响

从字幕组传播的短期效果来看,首先,字幕组为国内观众带来了大量译制的国外影视剧作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满足受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第二,字幕组翻译的各种海外剧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社会话题,曾经火爆全球的美剧《越狱》虽未在我国的电视台正式播放,但引起了以年轻群体为主体观众的广泛关注,当年这部在网络上热播的美剧也成为传统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越狱》中的男主演米勒还因其高人气来中国进行广告代言。根据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观众在大量观看电视节目之后,容易对某些事物形成一致的观念和态度。海外影视剧中宣扬的一些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对受众会产生一定影响,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女主角千颂伊爱吃的炸鸡啤酒套餐就在中国迅速走红,日本动漫的流行造成国内各大日语培训机构的报名热潮。这种文化认同又助推了海外旅游的风行,部分观众希望能够去剧中的场景实地参观,旅行社也针对观众的这种需求推出影视剧主题游,从而将文化产业的链条继续延伸,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海外剧热播带来的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没有一个国家会对外来文化不加辨别的全盘接收,这样势必造成本国文化的式微和民族凝聚力的减弱。也正是出于防范文化帝国主义的考虑,我国对海外影视作品的引进有着严格的规范,但仅从政策上进行限制并不能阻止广大网民通过技术手段突破重重封锁,获得想要的文化产品。字幕组的工作无疑是允许国内的广大网民通过更简单易操作的方式观看到海外影视文化作品,但也正是这点让字幕组一直笼罩在盗版侵权的灰色地带。

四、官方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碰撞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多语言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剧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近几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于盗版作品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而广大的市场份额也让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加入了海外剧的引入。目前爱奇艺、搜狐视频、优酷土豆等各大视频网站都有购买正版海外剧,并针对其中一些剧集邀请了字幕组成员参与翻译,而这也成为了字幕组被“招安”的一个开端。2015年5月12日在内地上映的电影《复仇者联盟2》因其翻译问题引起了广大影迷的诸多不满,国内四大电影译片厂对外语片的翻译垄断成为了讨论的热门话题。如影片中钢铁侠在生死危难关头说了一句“We may not make it out of this”,字面是“我们这次大概过不去了”,实际意思是准备以死相拼,直到最后,何其悲壮,但翻译为“我们可以全身而退了”。在官方与民间的碰撞中,有网友高呼要字幕组参加海外电影的翻译工作,可因为涉及到保密协议和集团利益,这一愿望尚无法实现。

官方机制与草根文化之间虽有摩擦,但并不意味着二者水火不容,从早期港台影视剧在内地热播到大陆影视剧逐渐崛起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海外剧的精良制作、宣传推广模式等都值得国产剧学习,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无疑给了占支配权的官方传播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结 语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字幕组的海外剧传播途径还是传播效果来看,都是单向性的,即只是对内传播外国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近现代也有众多优秀影视文化作品,但在国外能够叫响的并不多。如何变内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或许是其下一步转型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字幕组不只是搬运海外文化作品,而是能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作品输往海外,促进民间的友谊沟通,成为新时代的跨文化传播使者。

参考文献:

[1] 张咏华著.网络新闻业与跨文化传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 (美)爱德华・霍尔著.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欧阳鹿.中国字幕组翻译现状研究[D].湖南大学,2009.

[4] 张雯婷.字幕组的网络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分析[D].暨南大学,2013.

[5] 余冰B.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分析[J].今传媒,2012(10).

[6] 马铭聪.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的海外剧字幕组[J].东南传播,2012.

[7] 汤h.多元身份认同与文化抵抗[D].南京大学,2012.

[8] 单波著.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9] 钱文忠著.玄奘西游记(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0]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海外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国家主要外宣网站之一,国际在线在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下抓住战略机遇期,依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语种资源,把握新技术新规律,拓展外宣领域,创新外宣方式,努力提升外宣实效,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网络舆论环境,成为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媒体力量。

直面挑战,形成战略发展新理念新思维

近年来,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海内外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不断刷新,舆论场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国际在线积极研究互联网发展新规律和国际传播新特点,形成了一系列战略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

一体统筹是前提。建立国际在线多语种网站一体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统一规划、管理国际在线多语种网站发展,形成各语种网站之间统一高效的议事决策和协调推动机制,严格实施以目标、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

用户需求是核心。全面树立以用户为核心的媒体意识。针对海外有影响力的主流人群和容易受到影响的年轻群体,提供“新闻资讯产品+细分服务”,通过多样化的连接和服务使普通访客转化为忠实用户。

内容创新是根本。面向海外受众,通过“原创+精编+整合”的方式聚合适合对外传播的内容,用更贴近外国受众思维习惯的传播方式展示中国的发展,推荐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

渠道建设是关键。加强自身渠道建设和海外渠道拓展,尤其注重对海外主流社交媒体的拓展,优化渠道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国家的地域特点和用户习惯,拓展形式多样、细分化、有针对性的传播渠道,注重实际传播效果。

提升实效,探索国际传播新模式新方法

作为国际台国际传播的主要新媒体平台,国际在线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传播优势,探索出多样化国际传播模式。

针对不同海外受众进行精准传播。对外传播首先要跨越文化差异,要善于针对不同地域、年龄、职业、教育层次、兴趣爱好等海外受众进行精准传播。国际在线英文网视频栏目“小议中国事儿”以“老外”的视角进行点评,在轻松氛围中让海外网民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得到了海外大量受众和多家国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利用境外社交媒体进行规模化传播。借助Facebook、Twitter等具有海量互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多元化优势实现规模化传播,取得更优传播效果。

了解境外媒体关切,借“外嘴”说话。通过“借船出海”,国际在线积极与外媒展开互换链接、共同制作节目、内容输出、合作推广等合作形式,借助对象国媒体在当地的人气和影响力来做好传播。

创新对外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表述,把我们想说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把中国的发展成就融入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中,使中国能够被世界形象地感知到、触摸到。传播话语要形成让海外受众接受的公共语境,增强对外传播的感召力、公信力。

通过这些创新,国际在线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和突发事件报道,如在主题宣传方面围绕“中国梦”“亚太梦”等大型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并完成“中印媒体对话千年文明”等大型多媒体采访活动和环球多语种公益广告创意大赛等大型自主策划活动;在品牌栏目方面,打造了《环球媒体连连看》《外媒看中国》等一批特色栏目,为“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专业的网络平台。

此外,国际在线非常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过去5年间,国际在线在境外举办了“中土文化旅游网”开通仪式、犹太人中国寻亲等活动一千六百多场。

走向未来,打造中国外宣新渠道新平台

面向未来发展,国际在线以用户为核心,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建成用户覆盖度和触达率更高、业务形态更全、落地渠道更广、传播能力更强的多语种跨终端国际传播云平台,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主要网络渠道和平台。

创新舆论引导。利用多语种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和解读好领导人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点建设三大特色舆论引导产品,主要包括“微风习来”领导人头条工程、“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解读平台及“走近中国”外籍记者中国实地采访。

强化垂直传播子工程。对海外用户普遍关注的细分领域进行集中策划、采访和生产,实现一次生产多家分享。打造一批海外用户感兴趣、适宜多语种、利于媒体间分享的内容产品。

拓宽海外传播。与海外主流媒体及第三方平台建设联动型媒体合作机制,通过线上内容合作机制与线下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同海外媒体及第三方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互动合作,积极引导其全面客观报道中国,深入宣传解读中国;扩大国际在线在海外的规模、渠道、影响力,提升品牌的冲击力和吸引力,让自己的媒介产品尽可能覆盖世界更多地方。

海外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围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目标,大力推进海外分网及多语种网站集群建设,在内容落地、平台建设和报道方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以新华网为例,据国际权威网站排名机构Alexa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6月30日,新华网进入前100位,国际综合排名稳定在69位左右,大幅领先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通讯社主办的网站。

五个抓手提升传播实力

以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为代表的中国网媒的整体性成长,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体现在内容、渠道、平台、机制和队伍五个方面。

内容建设:设置议题 强化特色

为了不断提升内容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不断加大国际传播多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力度,加大多语种视频、图片的制作力度,加大原创精品栏目的研发力度。

打造了一批有权威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传播精品栏目。

近年来,为了做好议题设置,引导国际舆论走向,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精心策划了一些品牌栏目。新华网潜心打造的“国际政要高端访谈”栏目,已成功完成多场国际高端政要访谈,成为各国政要在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首选网络平台。为进一步增强网站内容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新华网多语种网站还针对海外受众普遍对中国文化和中文知识的需求,推出多语种版“汉语教室”“双语新闻”等服务信息板块,将“服务受众”与“传播中国”进行融合,在向对象国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有效传播中国观点及主张。上述栏目板块推出以来,在海外受众中引起积极反响。2015年,中国网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全新打造了全球新闻时事中英文评论节目――“中国三分钟”(China Mosaic)。该节目由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联手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第一时间聚焦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及时传播中国立场与声音。2016年3月,中国网还推出了全新中英双语视频栏目《碰词儿》,该栏目每期一个热点词汇,使用动漫视频讲解的形式,通过中英双语深入浅出地剖析十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念,截至6月底已推出60期。中国日报网也打造了几个具有中国视角和独家观点的微视频栏目和系列作品,如“外国人的中国梦”“对话世界”专栏,在视频中加入图表、动漫特效等元素,与世界分享中国人、中国发展的生动故事,让中国国际形象更加鲜活丰满。2015年,央视网熊猫频道全面升级,从“熊猫直播”24小时直播频道进一步延展成为中国频道,通过网络直播展现真实中国,通过精品文化点播内容,用大熊猫讲述中国故事,搭建国际传播入口级平台,在全球掀起一股“熊猫之风”。

平台建设:多语种配合 广区域覆盖

平台建设是新闻网站参与国际传播的基础。近年来,主要新闻网站纷纷加强了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形成了涵盖世界主要语言、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架构。

截至2016年初,人民网已经拥有英、日、法、西、俄、阿、韩、德、葡9个外文版,在东京、纽约等建成10个海外站点,这些海外站点不仅担负新闻报道、对外宣传的工作,也在本土化经营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的读者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页面浏览量1600多万,并设有新加坡、德国等12个海外本土化频道,海外传播初具规模。

新华网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文网站之一,在原有英、法、西、俄、阿等多语种网站的基础上,陆续建成日、韩、德3个采、编、发一体化的多语种网站,日常发稿原创率达80%以上。为使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众准确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构想、前景预期和建设成果,新华网还正式开通了多语种“一带一路”频道。

央视网目前已建设并持续运维包括非洲本土网、北美本土网、亚太本土网、欧洲本土网、俄罗斯本土网、中东本土网、拉美本土网7个海外本土网站,拓展海外本土传播渠道。其中,北美本土网自成立以来,已成为北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英双语视频门户网站。网站目前日均UV达到22万以上,累计PV达到7.5亿。

国际在线通过61种语言对全球进行传播,受众遍布全球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全球语言种类最多、传播地域最广、影响人群最大的多语种、多应用、多终端网站集群。

渠道建设:拼船出海 媒体融合

实现了重点专题报道在海外主流媒体和知名搜索引擎落地。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人民网稿件海外落地数量突破10万条,合计完成了向外媒推送包括全国两会、出访、南海仲裁案等重大主题近200万字的原创稿件,并与韩国最大搜索引擎NAVER达成合作,实现韩文版新闻在NAVER的落地。新华网的多语种专题报道在美国CNN、《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俄罗斯《真理报》、日本《每日新闻》、埃及《金字塔报》等全球6大洲100多家主流媒体网站,以及谷歌多语种版、韩国NAVER和雅虎日本等知名搜索引擎落地。中国日报网与谷歌、雅虎、必应、猎豹移动等世界搜索引擎、移动端浏览器保持着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借力海外主流搜索引擎及移动浏览器,确保中国日报网独家内容直达海量受众。与此同时,通过不断强化与Flipboard、ZAKER、LinkedIn等海外热门App的内容合作,目前中国日报网已在众多热门App上建设了专属频道,大幅提高内容的海外曝光率、推动率、覆盖面和阅读量。

扩大与外媒机制化合作规模,推动合作方式创新。人民网瞄准主要国家的重点媒体,加强了与他们在内容和版面方面的合作。在韩国,人民网与该国第一大报《朝鲜日报》、第二大报《中央日报》、第三大报《东亚日报》、第一大通讯社韩联社、最大的经济类报业集团《亚洲经济》等8家主流媒体签署内容交换协议;在俄罗斯,人民网与《真理报》、“今日俄罗斯”旗下的Inosmi.ru等建立互开专栏等合作;在南非,人民网与南非第二大传媒集团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每日经济报》建立版面合作关系。新华网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开设“中国文化”专栏;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通讯社卡巴尔通讯社网站开设俄、英文版“中国之窗”专栏;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开设内容展示专区;与埃及新闻总署网站开展合作,实现新华网英文、法文、阿文网站同埃及新闻总署网站之间的互链。中国日报网与《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全球著名英文媒体官方网站,以及《费加罗报》、“今日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等颇有影响力的法语、俄语媒体合作,通过在其官网上合作开办频道、栏目、专题等形式,借助其权威渠道,实现在各国、各地区的落地宣传,直达当地核心用户,提升内容的到达率和海外转引率,扩大影响力。

传播渠道向移动端和社交媒体拓展,积极在新媒体平台发声。截至2016年6月30日,人民网开设各语种海外社交媒体账号38个,海外社交媒体粉丝数超过2382万,每月互动人数超过1000万,互动率居世界媒体首位。自2015年3月新华社New China多语种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推出至今,已涵盖脸书、推特、优兔、连我以及VK等5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语言达19种,海外社交媒体统一账号活跃粉丝总量已突破千万。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在脸书、推特、VK等境外主流社交网络共开设7个账号,覆盖英、法、日、西、俄、阿6个语种,总粉丝数已超过1400万人,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有效引导境外舆论的重要阵地。中国日报网移动客户端全球下载用户数达到600万,脸书官方账号粉丝数超过522万,推特账号粉丝数超过42万,形成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媒体。央视网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平台扩大传播影响力,目前已在脸书、优兔、推特、Instagram、VK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上建立并运营了CCTV系列、熊猫频道系列等共计31个账号,形成涵盖中、英、阿、西、法、俄、韩等主要语种的基本架构,覆盖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对重点区域主流人群的影响。截至2016年6月,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账号总粉丝数已超过3812万,根据脸书官方提供的数据分析平台显示,CCTV账号自2015年7月以来帖文的累计互动总量近1.52亿,居全球主流媒体首位。

积极开展线下活动扩大社会影响。适时举办一些线下活动,也成为中央网站加强与外界联系、增进信任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环球网大力举办线下民间公共外交活动――“中国网络名人环球行”,自2012年首创以来,该活动已成功举办15次,脚步遍及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越南、缅甸、印尼等国家, 以“网民外交”的全新模式引导国内舆论,持续增进中国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央视网也主动通过各种落地活动,扩大传播影响力。2015年CCTV网络春晚期间,央视网在迪拜、肯尼亚、洛杉矶和悉尼等地举办快闪送“福”活动,将来自中国的祝福向全世界传递,并在网络春晚中进行展现。

机制建设:资源共享 效果导向

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也更加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传播效率。

近年来,为加强对外舆论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新华网多语种网站在开展对外报道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发展完善出成体系的海外舆情统计和定期报送机制,选取境外网站涉华热点事件进行舆论检测和定性分析,对境外涉华舆情数据进行跟踪和研判。为进一步提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水平,提高自身原创对外报道的能力,新华网还建立同海外总分社之间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在发生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时,强化了与分社间的连线机制及供稿机制。

中国日报网通过探索新的报网融合报道机制,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大策划平台,报纸与网站、新媒体负责人统一召开当日报道策划联动会议,共同讨论报道议题,实现报道方式最优化、报道效果最大化。

队伍建设:用好外力 借筒传声

为了实现从“我说我的”向“你说我的”转变,相关网站也日益重视对海外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充实讲中国故事的海外队伍。

中国网近年来组织和动员海外评论员在境外积极发声,打造了一支随时为我所用的“海外网军”队伍,通过建设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打通了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不断引导和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已形成一支以50名核心专家评论员为主、200名普通评论员为辅的海外评论员队伍,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等6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日报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他们依托英文论坛60万海外注册用户,通过邀请海外资深博主、知名媒体人、专家学者撰写署名评论文章,定期策划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等形式,发挥海外意见领袖影响力,成功引导海外舆论走向。

重要启示与建议

重要启示

中央主要新闻网站这几年在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的建设和摸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

推进海外本土化建设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突破口。本土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海外建立传播运营中心,实现内容落地合作则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突破口。路透社、彭博社等西方媒体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实行本土化策略,采用派驻人员与聘用本土员工相结合的方式在华建立运营机构,其成功经验表明,阵地和人员前移后,有助于在对象国开展内容采集传播、移动新媒体内容运营、海外社交媒体账户运维和对外合作等业务。

内容传播差别化战略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网站的读者调研及访问量数据分析可知,好的内容始终是转化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有了好的内容和渠道,有助于聚合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精准的受众定位和优质的原创报道始终是国际传播建设所应秉持的重点原则。

借力海外友华人士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选择。海内外知名政界、商界、文化界、学界知华派、友华派人士常能提出关于涉华报道的深刻、新鲜观点。借助国外大咖在海外的影响力及公信力对涉华重大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可以切实提高网站报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避免海外受众对我单方面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不仅能够将宣传效果最大化,有效降低中国声音到达海外受众过程中的各种阻力,还能帮助网站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可观的媒体和受众影响力。

外部环境

当然,上述启示只是我们探索过程中留下的部分经验。对我们来说,明确当前的内外环境,尤其是外部挑战,找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才能在接下来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路上少一些曲折。

2016年6月初,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了她长达213张PPT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报告提出的如下判断和趋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第一,印度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第二,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增速放缓,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第三,美国互联网广告增速加强,在美国互联网广告的新增长份额中,谷歌和脸书占到76%;第四,企业联络新一代年轻人的方式是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第五,全球移动用户平均安装了33个应用,其中每天平均使用12个应用;第六,全球互联网市场领导企业: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目前有非常充裕的现金,并且都是私企。

再来看看我们愈发重视的优兔和脸书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部分数据。优兔每月用户访问量早在2013年3月便已突破十亿次大关。作为2015年优兔浏览量最高的音乐视频,维兹・卡利法的《See You Again》上线8个月,便获得了11.66亿次的总浏览量。韩国歌手鸟叔成名曲《江南Style》MV自2012年上线以来,在优兔上的累计点击量更是突破了26亿次。脸书2015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其月活跃用户数正稳步逼近20亿,其中移动端日活跃用户数达到9.34亿。2016年3月,脸书的日活跃用户人数增加到10.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6%。

对比这些数据,我们需要承认,中国网媒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声音整体上还比较微弱,中国网络新闻栏目至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吸引力还比较有限。从我们的民意调查中还发现,对于海外民众而言,所在国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使用中国产品是他们获取中国信息的主渠道,他们对中国网媒的接触频率并不高。海外被访者很少接触中国媒体的主要原因,一是“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中国媒体”,二是“话语表达方式不地道,看不明白”,三是认为中国媒体(包括网媒)不可信。

工作建议

对于广大的中国网络媒体,尤其是有志于从事国际传播的网媒来说,以下几个问题或许是绕不开的:

一是确定适合自身的传播内容。即便在社交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也不会过时。向海外传播什么,是我们时时都需要面对并给出答案的问题。我们的多次调查均显示,中国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是近年来海外民众最希望通过中国媒体了解的内容。在政治议题、军事议题和外交议题上,尤其是涉及地区和全球性的公共议题方面,我们还缺少与西方媒体的竞争力。我们的网媒也应注意,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方面,不宜跟风西方媒体,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传播时,需要推出更多的中国原创观点。我们新闻的时效性可能比西方强势媒体差一些、现场感可能弱一些,但我们的真实性、多元性不能差。同时,可以尝试多增加一些数据新闻、视频新闻、动画新闻的比例,多聚集不同形态的新闻信息,满足更多样化的受众群体。

二是利用适合读者的传播语言。当前,我们的网媒除中文外,大多只具备使用英文进行对外传播的能力,即使是综合实力很强的中央级网络媒体,也基本上只能做到利用10余种语言进行海外传播。但现实情况是,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民众来说,他们更喜欢用本国甚至是本地语言接受信息。面对这些受众,我们如果能采用本土语言,效果自然会更好。

三是掌握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能够使用对方的语言进行传播,这只是解决了跨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如何让对方听得明白、听得舒服,还需要我们在表达方式和习惯上多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际上,只要我们坚持从受众心理去考虑问题,坚持从受众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坚持从受众自己的表达习惯里学习借鉴,我们就跨出了融通中外的重要一步。真正实现中国故事、世界眼光,中国语意、全球情怀,中国修辞、国际表达,并非遥不可及。在现实操作中,或许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把自己中文版的信息拿过来一译了之,用这种生硬的方式对外传播。

海外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综述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97-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五、结语

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随着“汉语热”、“华语热”的不断升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播,它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族群中留根,增强了华人族群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相辅相成,海外华文教育以中华文化基石,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中华文化又给予海外华文教育以扶植,我们应当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晓桦.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07(1).

[2]翦伯象,白少玉.论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播[J].五邑大学学报,2010(12).

[3]李其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35).

[4]黄薇.再议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不容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

[5]耿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体系[J].文艺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