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职称论文(精选5篇)

  •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到目…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精选5篇)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城市规划;人才培养;职业道德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到目前为止,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建筑类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①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②要更加重视与业界的密切合作;③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④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从国家的战略重点足以看出,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训在我国教育中重要地位。

1.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1.1 职业道德定义

任何独立的职业,都必须有职业道德的约束。意大利诗人但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曾断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所要求的恪尽职守、艰苦创业的精神,它对西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种规范和动力的作用”, 即恪守职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兵家有将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中医有医德 “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西方医德有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教师则有“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

199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中指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对我国公民的精神文明和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2 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首先,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由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的。陈秉昭先生在为《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城市规划应当超出单纯工程学科的范畴,吸收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充实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其决策本身既是一种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又是一种公众委托的公共权利。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规划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认为公共领域的规划与市场理性观念无关, 而主要对应于社会理性的概念,市场运行所依赖的“市场理性”与城市规划原则所依据的“社会理性”并不完全分离。城市规划并不反对追逐效率,但城市规划本身又不以此为目标,而是把解决市场追逐效率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己任。由此,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已经充分论证,只有以社会公正、正义、公平,也就是弗里德曼所说的“社会理性”的核心为出发点和准则,才能更好地解决市场追求效率所带来的问题。

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要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这决定了城乡规划必然具有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求规划师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职业道德的核心。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任主席,曾任美国规划协会主席山卡赛(Sam Casella)曾指出,职业道德是贯穿于城市规划职业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全部过程中的。制定《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是对于规划师的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向外界宣示规划师的价值观,是出于一种对规划师职业保护的考虑。美国加州伯克莱市规划局长巴雷特(Carol Barrett)在《实际工作中规划师的日常职业道德》(2001年版)一书开头的一段话:“虽然并不期望规划师成为全社会的最佳榜样,但是当一个职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升时,公众对于该职业的期望也会上升。公众对规划师的信任,其实是把更多的责任加到规划师的身上,他们期望规划师成为具有无懈可击的职业行为的楷模。

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和逻辑上的复杂性决定了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仅有主观上的意识形成是不够的,它是规划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是规划师责任感、洞察力、思考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或者接近所谓“好”的行为的标准。

2.我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服务政府和社会,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行业,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十分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这一问题更为迫切。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更明显地转向公共政策,对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来说,城乡规划越来越要求强化宏观调控作用,而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方向更具借鉴意义。

本人从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方面、日常专业课教学、实践环节以及教师们的言传身教等方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时采取的方法进行探讨。

2.1 理论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2.1.1 公共课设置

全国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对普遍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对大学生现阶段培养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对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进行初步的培养。

天津大学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法制安全教育”等4.5学分相关必修课程。但这些内容并不是针对城市规划师这个特殊职业开设的,而是一个适用于各行各业的通用课程。地今后的规划师培养中还需在普遍问题中增加行业特殊规定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教育。

2.1.2 形势与政策分析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结合专业特色和要求,在各年级开展形势任务课。课程以讲座形式,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为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景、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内容。

2.1.3 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同济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务处形势政策课等现有资源为基础,开设“设计类专业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具有坚韧、乐观、负责任、诚信的社会适应能力”

2.1.4 专业课日常教学要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课中,老师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并以自身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教给学生理性、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规划设计避免主观和随意,每一个设计和判断背后都要有足够的事实和分析作基础。另外在建筑学专业开设了建筑师职业教育课程,其中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而城市规划专业在这里存在一项空白。

相比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课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则在专业核心系列必修课程中设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这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2.2 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目前安排的实习有:建筑认知实习、居住区实习、总体规划实习等等。其中,以真实的城市规划项目作为实习内容的总体规划实习最具特色,是目前国内各建筑类高校中唯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实践培养的学校。实习过程中,要求在带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整体规划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从前期的现场勘察、部门资料收集,到后期的文本、图鉴、附件的最终成果制作等各环节的实践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对工作性质与使命的认识和职业道德的启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3 学院理论研讨工作

学院教师定期进行的教学理论研讨工作中,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讨论,对比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教育,总结经验。

学院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对城市规划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遵守社会公德和城市规划职业道德”。

3.国外有关经验借鉴与启示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功,促使其形成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大学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世界各国又都非常重视城市规划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建设,形成各有特点又反映城市规划人员共性的城市规划人员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城市规划人员道德规范建设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从中借鉴国外城市规划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为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3.1 国外经验

3.1.1 英国城市规划教育

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通过制定详尽的城市规划教育评估指导大纲来规范大学城市规划教育。1991年皇家学会通过的教育评估大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①知识要素;②技能要素;③价值观念要素;④专门化领域;⑤规划院系的质量。

3.1.2 美国城市规划教育内容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为美国规划院校提出的学生培养标准中,提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其中关于规划师职业价值观的要求有五个要点,包括:(1)规划师的工作必须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为市民提供经济福利,在使用资源时要讲求效率。(2)理解在民主社会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重视、保证公众参与。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保证集体的利益和公众的权利。(3)尊重多元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识形态的共存。(4)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蕴藏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的社会文化遗产。(5)遵守专业实践和专业行为中的职业道德,包括规划师和业主的关系,规划师和公众的关系,注意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市民参与的地位。

该标准还提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职业道德的规划师,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此承担责任。他们应该促进重要的价值观的提升和实现。”通过规划教育,“学生应该能发现这些价值观,并对其重要性以及影响进行辩论,讨论它们和具体规划工作的关系” 。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在审核规划师的注册时,要求规划师以签字形式承诺忠诚于AICP提出的“职业道德规则(Code Of Conduct)”;在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内还建立有“职业道德委员会”,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

3.2 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从国外大学对城市规划道德规范教育的研究和要求可以看出,首先要制定一个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并且使这种体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使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人员认识到:城市规划职业需要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这种声誉和地位的取得,不是靠手中的权力与经济实力,最根本的是要靠城市规划职业毫无私利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是城市规划这个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规划职业的基本价值观,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整个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对于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

4.我国高等教育中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要加强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在现有的规划教育体系中,应该增加切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规划师职业的特点、规划师的社会责任、规划师的价值观、规划师职业道德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各专业课程中制定明确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作为规划编制者也好,作为规划管理者也好,规划师经常会被卷入到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中去。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案例,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利益冲突、怎样在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找到制衡点、作为规划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是什么,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从容面对这种利益的冲突,恪守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4.1 树立职业榜样与法律法规教育结合(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规划师需要在社会各方之间调停和平衡,具有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综合化的任务,这就对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除了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需要以前辈带后辈的学徒式教育方式,对规划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

学生观摩在前辈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体会规划师在工作中保持职业道德,保持公平公正的尺度把握问题,前辈规划师的工作态度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导师制和实习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这种培养方式。

在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学生应除了更多和更早地接触行业内的优秀工作者的思想和事迹外,对于行业内频频出现的“规划局长落马”一类的负面事件,也应作为前车之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将来工作中潜在的困难和考验。

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中国的规划相关法律机制正在发展和不断完善。法律对于规划行业非常重要,起到了对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的辅助和规范的作用。学校的教育也应该重视法律法规的普及,以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规划师成为一个普遍具有法律意识和立法参与意识的群体,中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才能更加健全,从而分担背负在职业道德上的过多压力。有助于规划师自我约束、培养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为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却遇到困难的规划师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事依据,从而为规划师们打造可靠的支持体系。

4.2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服务群众)

近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规划学者还是学生言必称“以人为本”,但并不能深刻切实的贯彻到规划方案中。盛行的科学主义和强调科学的“无价值观干涉”(value free)主张科学与价值观分离,排斥人文的、情感的、道德伦理的知识和思考。于是,许多规划师缺乏人文精神,逃避价值判断,听从业主、甲方的无理要求,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对规划师的培养教育,还必须大力加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人生而平等,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人本意识对个体而言,是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人们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但是,不同需求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取舍的过程没有惟一的答案,个体、社会对人本情怀的认可、重视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它的执行。

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源于对社会结构、利益分配、以及对国家的主体(人民)、政府、体制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多元文化和广泛观点的尊重;源于对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等科学观念的信仰;源于对个体之于集体,公民之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哲学思辨。实行强调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对于规划师培养是当务之急,然而现状上却非常落后。大学教育大多以理工知识体系为主,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缺乏对于哲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对培养一个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是非常不利的,也就更无法培养一群有着高尚职业道德的城市规划师了。

4.3 深入社会(奉献社会)

西方的城市规划大多以空间的合理配置为课题,着力营造更加适宜人居的城市微环境,而中国的城市规划承担的历史使命远远大于西方。规划之于中国,已经成为政府引导和调控发展的核心手段,决定了非常广义层次上的合理配置,关系到最广泛群体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背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

城市规划师需要给城市建设指引方向,而城市、地区的建设与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之间又有着双向的、密切的联系。这种双重的关联性使得每一名城市规划师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任何疏忽的、不透彻的、不合理地规划工作都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师应该具有深入体察社会情况、熟悉规划对象、掌握时代趋势的职业素质,并把这种工作态度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来保守。

在规划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建立深入社会的观念,拒绝死守刻板的理论分析的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客观、务实的工作习惯;同时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有掌握时代动向的能力和意识。总之,应该培养规划师走出办公室,走进社会,走出国门,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系社会,形成自己处于时代中的使命感,从而从动机上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4.4 结合传统文化(奉献社会)

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古典文学和哲学的教育基本空缺,建筑、城市规划专业的老师们大多也以海外留学归国为主,习惯了以国外理论和价值观为主体进行思考和教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因此影响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

诚然,古典的东西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但是也不应该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时候忽视了本土的文化中有利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关于入世、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道德修养和坚守自我原则的内容和教导。

《礼记・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指引了一个知识分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传统文化中很多教义对规划师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培养、肩负特殊社会使命的群体有是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符合中国社会中普遍公认的价值观,有利于规划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符合社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文化学、城市哲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应加强城市法规、城市管理、政治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政策、法律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是城乡建设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的一项尝试,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领未来的规划师们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培养公共利益意识,促进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计》

[2]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秉昭作序

[3]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1996,An Urbanizing Word: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1996,城市化的世界: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M].沈建国,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参考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1-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6]参考陈燕文.一个美国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观――与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主席山卡赛先生一席谈[J].城市规划,2004(01),3:66-72

[7]转引自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及职业道德问题[J].规划师,2004(28),3:66-72

[8]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A].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C].2004.

[9]章兴泉.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启迪[J].国外城市规划,1995(2):48-50

[10]AICP-ACSP.Accreditation Handbook 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 (2).

[11]AICP-ACSP.Accreditation Handbook 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 (2).

[12]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及职业道德问题[J].规划师,2004(28),3:66-72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的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景观设计师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 )。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Newton, 1971)。Olmsted坚持用景观设计师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与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决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发展中的景观设计专业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于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Olmsted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神)。 [参考文献]

俞孔坚,2002,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1:14-17。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围绕风景园林专业名称与内涵的争论已有时日,一些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或者自立门户的主张及做法,已经对风景园林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混乱。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分析与思考。就是否有必要将“风景园林”更名为“景观规划”、怎样看待“景观规划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大力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从而为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Abstract:The arguments and debates about the denomination and contex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ve lasted a long time. Some ideas, which used a s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replace the main strea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r led this sect to independency, have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ave caused confu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is sect.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spect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new the nam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ow to treat the status and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how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t is proposed to maintain and innovate greatly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unique features, and to make Chines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in this field.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2]”它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国土与区域规划;新城镇与社区规划设计;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校园与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综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风景与遗产地规划设计;户外游憩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与城市管理。[3]”它的解释主要是参考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于1899年)的有关资料①。我们再看一下欧洲风景园林院校理事会(ECLAS)的解释:“风景园林既是一种社会职业活动,又是一门学科专业,它包括在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地区范围内从事的景观规划、管理和设计活动。它所关注的是基于当代及后代福祉的景观及相关价值的保护与提升。”它所“关注的领域包括从国家公园到户外空间的具体设计;它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园与花园的研究、保护和重建工作;它参与城市开放空间与废弃土地恢复的管理工作;它通过利用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到大地艺术的方法来创造新的空间;它致力于景观资源的评价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前期准备;它参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改善。②”

2.2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差异认知通过以上对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的主流学派与景观学派存在一些不同之外,就整体和大的方面而言,中外学者对两者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而在“城市规划”(包括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规划等)领域(这也是某些景观学派学者对风景园林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作为的大小,或者说活动空间的大小,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则不是风景园林界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分工和专业设置等诸多因素的。至于在微观和实际方面上的差异,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种情形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所属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中恐怕也不仅限于中国一家。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一、加强调研,着力思考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区划管理职能作用

(一)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余慈地区发展为目标,加强调研指导,组建了相关研究课题组,起草了调研提纲,并开展调研。加强与市余慈办的联系,分解落实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做好余慈地区综合交通路网与余慈两地地名规划路网名称的统一落实。

(二)开展行政区划调研。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开展有关区域行政区划的基础性调研,掌握区划调整报批工作流程和上报材料要求。根据毛光烈市长在对上海市部分区行政区划调整报道上的批示精神,赴上海市民政局作了专项调研,并完成了批示件办理。完成了市政协委员2件有关区划调整提案的答复办理。慈溪市地名办就去年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异议地段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

二、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扩大服务成效

今年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收尾之年,我市以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为目标,开展攻坚克难和创新服务行动,通过采取落实绩效考核、加大专项事务督查力度和加强工作交流等措施,已基本完成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

(一)地名规范化有序推进

1、地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重视地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慈溪市调整了地名委员会,明确了镇(街道)地名管理职能科室,成立了地名学会,建立健全了地名工作决策、管理和研究队伍。北仑区在镇(街道、乡)建立了地名协管员队伍,加强了基层地名管理力量。

2.日常命名规范有序。一是从源头上抓好管理。自今年1月起,市本级地名命(更)名审核与管理职能分离,市地名办主动与行政审批处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工作顺利过渡。3月,市地名办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劝阻了一起不规范的工程名称。对我市即将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1号线1期20个站名进行了初审,提出了拟命名方案,并制订了命名原则,为今后我市轨道交通线建设站名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做好规范地名的命名工作。上半年全市共命(更)名道路27条、小区34个、建筑物(群)9个、桥梁(隧道)1座,并即时在地名网站予以公布,努力营造良好的地名环境,提高社会地名意识。

3.开展地名规范化检查。市和有关地区地名办对城区路牌等地名标志的拼写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标志上错拼、漏拼及时作了纠正,确保地名标志文字书写规范、拼音正确。镇海区地名办抓住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契机,发动社区干部对城区内路牌、门(楼)牌等地名标志进行纠错检查。

4.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方案完成报审。有关县(市)、区继续开展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辖区内无居民海岛甄别和名称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并报当地政府审议通过。市地名办积极会同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严格审核各地上报资料,认真进行分类汇总,并赴奉化、宁海等地,对无居民海岛作了甄别。按照省厅要求,对509个无居民海岛名称的专名、通名分别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制定了全市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报经市政府审核通过。目前,有关材料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二)地名规划编制基本完成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