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的诗歌(精选5篇)

  • 关于老师的诗歌(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提升高中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老师作为诗歌的讲颂者,首先需要掌握诗歌的特征和诗歌鉴赏的技巧与能力,能够精确的掌握新课程下教钢的要求,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教师素养,诗歌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基本是古人的人生探索的经验总结、个人修…

关于老师的诗歌(精选5篇)

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实践

高中诗歌是一个语言比较凝聚的文学载体,有特殊的文学特征,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中之难的重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是每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都关注的点,寻求切合实际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语文老师应该去探究的,更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的任务。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诗歌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创造性,由此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提升高中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老师作为诗歌的讲颂者,首先需要掌握诗歌的特征和诗歌鉴赏的技巧与能力,能够精确的掌握新课程下教钢的要求,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教师素养,诗歌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基本是古人的人生探索的经验总结、个人修养和文学修养融合而来的精美的诗歌,其中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所以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诗歌之前,必须先领悟其中的意境,然后加以自己的创新之后在教学。在此过程中也能升华自己,也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好机会。老师教学水平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作为高中老师,也必须及时给大脑充电,努力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诗歌中真挚的情感,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语文诗歌中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精髓所在,真正的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其中的喜怒安乐,当然,老师也要自己多探索好的教学方式,层次分明的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难易点,让学生容易掌握诗歌学习的技巧,使其难度降低,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诗歌。另外,老师也要及时和现代接轨,能够和学生没有障碍的进行交流,能够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维视角,对学生学习诗歌会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提高高中语文老师综合素养的方式。

二、增加朗诵、深化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与普通课文不同之处在于,课文每句话比较好理解,但是诗歌它短而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谐的韵律,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诗歌的情愫,学生只有善于朗读,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诗歌,喜欢上诗歌。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名家诵读的诗歌,放给学生们听,然后再让学生参照着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和先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此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喜与忧,安与乐。例如汉乐府的《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的就是忧愁,再如李白的《秋浦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达的也是忧伤”,所以只有与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体会到诗人心中无限的悲凉,忧愁。针对高中学习的这些诗歌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中经典诗歌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去讨论,这样学生们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也可以让学生爱上朗读,领悟理解其中的意义,汲取诗歌中的营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理解,达到愿意朗读,深化理解的目标。

三、改革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脱离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需要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教学观念,以围绕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原则的语文教学,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当然老师引导也非常重要,比如,学生初期学习诗歌时总是不知所措,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先朗读,然后再在每个词语中去分析其中的意思,然后让同学自由结合讨论诗歌文的内涵和表达的意义,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老师不要马上把答案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根本,然后主动去解决问题。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再以学生的成绩为评判的标准,要全方位的评判,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创造力的引导,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为目标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所以我们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不能被传统的思想影响,要随着时代进步,个人的教学也要随之改进,创新教学理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第2篇

儿童的语言向来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儿童的存在,尽可能多地淡化成人的存在,将诗歌的教学现场烙上深深的儿童印迹,让童性在诗歌的浸润里喷涌、撞击、回旋、升腾。

片段1:

伴着老师的讲述,一句句的叙事语句“我的爸爸一天到晚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他的学问真好。”在屏幕出现。

师:孩子们,睁大眼睛看,刚才老师讲的句子变了!(叙事型的语句渐变为诗歌的形式)看清楚了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原来的句子变成一行一行的了。

生2:我还发现第一句话被分成了两行,中间还没有标点符号。

生3:不对呀,我发现最后一句话中还多了个“嗨”字。

师:既然变了,大家来比较着读一下两种句子。

片段2:

师:没想到,爸爸在“我”一年级的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你说有意思吗?你觉得这里“意思”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听着来了劲,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着“意思”这个词语。)

生1:可能是有趣吧。

生2:我觉得是好玩。

师:不急,让我们去看看字典老师的说法。(出示了字典中的各种解释)你们瞧瞧,这里“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原来就是有趣、好玩的意思。

片段3:

师:是呀,“意思”这个词语是有趣好玩的意思,“意思”的“思”字更有意思。(出示一幅“思”的古字)你们猜猜,古时候的“思”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生1:我觉得就是将心放在田里。

生2:老师,“心田”本来就是一个词语,表示心里的意思。

生3:我发现那个“心”字始终在“田”的下面。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将自己的心躺在自己的心田里,那才叫花心思呢。这个字就是这么有意思。

回到教学现场,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追寻诗歌教学的童性:

一、重构

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将极富童趣的《爸爸的老师》作为教学内容;站在儿童的立场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篇幅较长的二年级诗歌进行了必要的取舍;站在儿童的立场编排教学内容,我们将12个小节的诗歌依据教学的进程进行重新编排,使得每个部分都与教学板块一一对应。

1.增删材料。面对较长的诗歌内容,我们大可不必将所有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在保证诗歌大体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删减是可行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歌显著特征。反之,面对相对较少的诗歌内容,我们也不必在文字的细小处反复推敲,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诗歌材料,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特质。

2.聚焦关键。教师的文本细读,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寻得聚焦点。这个聚集点,必然是能撬动整个教学流程的板块,必然是能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环节,必然是可以促进课堂不断提升的节点。

3.呼应教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如何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可以大胆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让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紧贴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进行,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比较

精心组织切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讲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比如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张锡伟老师就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着学生走向诗歌的。用强烈的对比组织学生学习诗歌,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将生字学习、朗读、写话等语文素养的训练与诗歌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扎实而生动。

1.发现句式的独特形态。诗歌独特的句式还是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文体的,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分行的设置、断句的讲究、段落的规则等都存在着独特性,文本的建构方式如循环的段落、重复的写法、精炼的用词等亦会给学生独特的视角。教学中多提供可发现的素材,多组织对比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发现独特的句式形态。

2.体会诗句的独特节律。诗歌,无论古今,都有很强的节律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音律美的习性相通。押韵、对仗、强调等常见的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随处可见,如此,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多个层次的朗读就是通往体会诗句独特节律的可行与必行的途径。

3.感知诗意的独特表达。朦胧的主题表达和充沛的情感流露,让诗歌的文本伫立于文化的森林之中。这份独特如何传递给学生,想象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将学生带入诗歌的境界中,实现“通感”,从而触碰到创作者的诗意。

三、推敲

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但由于体裁的不同,三种文体在运用语言上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诗歌语言的着力点在词语,即推敲词语。语言之用,存乎一心,可谓“只可意会”,施“无讲之讲”巧妙点拨,点到为止。

1.关照生字新词。儿童诗歌教学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用词凝练无疑是诗歌在遣词构句方面的显著特质。教学过程既关注生字新词的教学落实,又突显诗歌的用词特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角色体验。“角色”在诗歌中的地位,显然不能与叙事作品相比,但要将其深刻地贯穿在整部作品中。因此,课堂预设不可将“角色意识”淡化。但凡小学阶段的诗歌,要么存在着主要人物的“角色”,要么存在着群体人物的“角色”,要么由事物担当起“角色”,无论怎样,我们的教学流程中都不能忽略学生的角色体验。

3.切合教学流程。不破坏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当属诗歌教学的艺术所在。推敲词句的选择,推敲用词的精当之处,推敲诗句的独特韵味,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巧妙设置,尽可能地贴着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而行,尽可能地融入诗歌教学的流程中,坚决摒弃“亦步亦趋”的教学状况。

四、实践

诗歌跳跃的情感给文字留下了许多有待“完形”的生长点,教师选择合宜的空白进行引导补充,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而且便于学生在一个与作者对话的高度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中来,难怪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1.找准话题。课堂写话的起始,应当是一扇叩开学生说话的窗,找准话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话题的引入,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有话可说;与诗歌的主题息息相关,让学生有理可悟;与诗歌的特质一脉相承,让学生有法可学。

2.点拨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完成诗歌的创作,对于学生而言必定会“漏洞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间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创作进行现场的点拨,以促进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与热情的提升。

3.反馈拓展。恰当地组织教学总是能推动各类文体教学的进行。适当的评比、恰当的作业巩固等多种反馈拓展形式,都会使我们的儿童诗歌教学向着学生喜欢的方向行进。

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专;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9-02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的丰富的文化,诗歌在我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与特色,语文学习不能缺少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诗歌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体系,对诗歌中蕴含的特殊的美进行深刻的感悟。中专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诗歌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学生全面呈现诗歌的独特魅力。本文分析了中专语文进行诗歌教学的具体方法。

1.激发学生对诗歌学生的兴趣

中专学生主要把学习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而且对于中专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只是辅课程,对于日后的就业不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在语文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基于这种情况,为了有效开展语文诗歌教学,首先需要做的是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需要利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把传统文化的多种内容呈现在屏幕上,这样就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诗歌内容以一种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基础性的了解,并形成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教学中来,为后期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2.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中专语文诗歌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讲出自己的困惑与问题,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针对性的解疑答惑,为学生的诗歌学习清除障碍。此外通过把学生放到与老师同等的位置上,就可以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促使学生对老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有助于老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直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进行诗歌朗诵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韵律特征,因此在诗歌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进而促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并对诗歌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诗歌朗诵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可以由老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诵,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诵,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名家的配音朗诵,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音韵变化,体验诗歌带来的独特的美感。通过诗歌朗诵可以为教学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讲解与释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蕴以及内涵。此外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简单的诗歌转换为丰富多彩的画面,促使学生通过运用想象来领悟诗歌中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维水平。

4.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对诗歌的领悟

诗歌这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诗歌学习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空谈诗歌的韵律、节奏、艺术以及内涵,通过把诗歌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故乡》这首诗歌时,老师可以先询问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然后询问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外地求学怀恋家乡吗?通过问题引入本次学习的主题诗歌,然后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原文,进而为学生解读本诗的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思乡感情,同时为学生解读本诗的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领悟本诗在简短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诗歌蕴含的感情进行交融对比,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实现深刻的理解,促使学生感悟诗歌的魅力以及艺术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通过对比鉴赏提高对诗歌的领悟与体会

诗歌的鉴赏具有多种方法,其中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一种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通过把内容有关联,形式不同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相通之处以及不同点,促进学生对每首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在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在中专语文课堂上运用比较鉴赏来对诗歌进行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W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在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内容,做到推陈出新,从而达到对诗歌学习的翻陈出新。学习通过对诗歌中求同存异的整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具自主性以及思维性,还可以加强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也是中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对中专生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比较鉴赏,促使学生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实现诗歌学习的高效以及优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抽象思维、各种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对某一诗歌进行多方面的解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次诗词的创作与思维的练习。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感悟能力,促使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可以找到诗歌的切入点,明白诗歌的主体,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完成对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金玲. 加强中专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6,15:188+190.

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第4篇

一、诗歌复习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先呈现

高考大纲,然后重点介绍面对不同诗歌鉴赏题套用的解题技巧,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怎样答,然后练习两道题,稍作讲解,一堂课结束。乍看这堂复习课不错,有方法,有练习,指导很有针对性。细细想来,却觉得有些问题。

2.缺乏对教学的反思。教师缺乏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1)在复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他学习到的是不是所谓的解题方略?(2)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没有掌握语文答题的规律?教师应该知道,存在于诗歌鉴赏习题背后的不是简单的规则定律,要将其挖掘出来,离不开实际的操作,只有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补充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解题能力。

3.学生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有些老师把诗歌鉴赏课上成了古文讲解课。当学生碰到不理解的地方,更多的老师选择的是讲解,而不是把课堂留给学生自己去感悟,老师们唯恐少讲了什么,只想向学生头脑中多灌输知识。殊不知,这样做却丢失了根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诗歌教学应是一种再创造的审美,在其中应体现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诗歌审美对象展开心理活动。如果学生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审美能力得不到培养,最终学生的思维水平、答题水平又怎能得到提高。

二、提高诗歌复习课教学的效果的措施分析

1.多“读”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朗读,但对于很多高三老师与学生来说,高三课堂上还花时间在朗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朗读不会给高考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高三语文老师在语文复习课上,注重讲解分析,视朗读可有可无,挤出时间,只为做题,殊不知,朗读对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读是学生感悟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平时我们会多次提到“语感”,语感从何而来,朗读很重要。到了高三,学生在已有初步的语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经过高三复习课的理性的分析,语感会进一步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学生用心去读形象精炼的诗歌语言,培养了语感,进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

2.多“想”

“诗是无形画”,很多高三老师总喜欢在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充分思考就急于分析诗歌的字句,缺少让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传统的解释虽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字面所传达的意思,但学生仍旧没能学会自己如何去学习感悟,学生看得懂的依旧明白,不理解的还是糊涂。老师应该对学生在鉴赏中真正遇到的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如何筛选诗歌核心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倾向等,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分析去突破。通过想象,学生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很自然地在头脑构建出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美丽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有诗人、有自己,凭借想象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做到了与诗人心灵上的相通,只有这样有诗人诗歌才会显得丰润,诗歌外的弦外之音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3.多“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有些学生在高三做很多习题,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做题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呢,所以老师在试卷评讲课上应让学生多自己去解读答案的得失。怎样答好、答全面,就在于学生平时在鉴赏练习时多读多悟、多思考多揣摩,从平时解读答案的得失中提高能抓住任何关键信息的能力,既要有思维的广度,又要有思维的深度,来应变复杂多变的高考题型。

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在知识的学习方面相对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难易程度上,还体现在知识宽广的范围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语文课程也是同样的。尤其表现在诗歌方面,难以理解和记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如此,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自己降低了要求,严重的直接放弃学习。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就要考虑问题的原因所在,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Z文诗歌教学上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内的概念、知识、理论等枯燥单一地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会很不容易对诗歌产生兴趣,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非常低。如果在课堂上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讲学生听,这显然很难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如果想提高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老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有着明显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那就利用它,在教诗歌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抽象化的诗句、概念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画面等,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去激发学生用诗歌知识去理解它们,可以利用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利手段去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这样做后,小学生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所以,教师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爱上诗歌、爱上学习。

比如说,在讲解《山村》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进行数字接龙小游戏,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由数字引出《山村》这首诗的内容,同时进行讲解,《山村》这首诗所描写的对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诗词的主要意思是“诗人出门游玩,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子里有几户人家,还有几处亭阁楼台,独自观赏之时还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有许多花儿,大约八、九朵”,让学生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整体上的了解,便于他们理解记忆。当然,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把亭台比喻成校园里的小花坛,这样更贴近生活,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中能够引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使得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因此,创设课堂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的讲解要善于结合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有一定的情境去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让他们喜欢上诗歌,从而能够认真地去学习诗歌。

三、将传统教学方式跟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众所周知,诗歌是古人的经典之作。因而,它所采用的文字比较晦涩难懂,所以,对于某些知识即便老师讲解过许多遍,学生也难以理解。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味地讲解,跟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再加上诗歌知识本身就难以理解,会使得学生感到无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意味着,在语文传统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诗歌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等等,这对于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进行教学变革,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添加音频和视频播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枯燥的诗歌知识,从而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兴趣、爱上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式结合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说,在讲解李白《静夜思》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对诗歌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得课堂活跃起来,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诗歌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诗歌是非常有内涵的,一首诗词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还包含着深远的意境,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领会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能力,正确认识理解诗歌,并且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欣赏诗歌的美,让他们从心里爱上诗歌,对学习诗歌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