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5篇)

  •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第1篇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略。。。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认识图形(三),米、千克的认识,表内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表内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掌握2~6的乘法口诀。 3、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4、掌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书写答案。 5、认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观念。 6、直观认识圆柱和球。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

略。。。[1]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二、教学过程:

(一)、关注真实,感知意义

师:同学们看我们班后面的板报漂亮吗?

生齐说:漂亮。

师:再看每朵小花上面有5片花瓣,有9朵小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9朵小花一共有几片花瓣?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出式子。

生2:5+5+5+5+5+5+5+5+5=45(板书)

师:你能根据“每朵小花上有2片叶子。”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3:一共有多少片叶子?

生列式:2+2+2+2+2+2+2+2+2=18(板书)

师:我们班一共有5个组,每组10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听汇报,板书:10+10+10+10+10=50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4;我发现这三个算式都是连加。WwW.133229.Com

生5:我发现这三个算式加数都相同。

(板书:相同加数相加)

[反思:课本中游乐场的图画虽然美丽无比,但比起真实情景来说,距离又远了些。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实际经历更有利于形成强烈的体验。于是,教师努力挖掘儿童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具体事例,拉近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导入新课,显得更加自然、真实。]

(二)、引导类推,体验意义

师:像这样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师:(指着第一个式子)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生1:9个5连加的和是45。(板书:95)

师:求9个5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板书:9×5)

师;“×”叫乘号,先写“/”,再写“”。

师:9×5=45读作“9乘5等于45”。也可以先写加数5,写作:5×9=45。这个算式怎样读?

生2:5乘9等于45。

师:下面请你尝试把黑板上的其他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听汇报,板书:9×2=18或2×9=18

10×5=50或5×10=50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3:2+2+2+2+2+2+2+2+2=18就是9个2相加的和是18。所以可以写成9×2=18或2×9=18。

生4:10+10+10+10+10=50就是5个10相加,所以可以写成5×10=50或10×5=50。

[反思:新课程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忽略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概念的提出是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教师有必要进行指出,如上述案例中乘法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再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试着把其他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这样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动手操作,建构意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出几个形状相同的图形。

生动手摆,组内交流摆出的图形

师:你能根据所摆出的图形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摆的是小伞,每把小伞用5根小棒,4把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汇报:5+5+5+5=204×5=20

师:说说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生2:4表示4个5,5表示相同加数是5,4×5表示4个5相加的和。

其余算式小组交流。

[反思:在学生初步体验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动手摆图形,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创想,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更深刻地感悟、建构乘法地意义。学生先独立尝试、再交流共享,进一步充实了学习材料,丰富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激活联系,应用意义

师:学了知识,肯定有用,想一想,我们学了乘法有什么用?

生1:可以用乘法来代替同数连加的算式。

生2:可以写起来方便些。

师:下面做一个练习,打开书46页完成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遇到同数连加的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

[反思: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应由教师全盘托出,而应由学生亲身体味。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并让学生动手做题,亲自体验乘法的意义和用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记反思]

纵观课例,固有的课堂模式得到了适度的重构。下面结合本课教学谈三点启示:

1、加深体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事实上,教材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而要想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就必须注意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直接取决于外界事物对大脑皮层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因此,教师选择了以学生的真实背景为教学资源,更紧密地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体验。

2、多维互动,体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多维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活动。教师不是使用命令的语言,而是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运用引导性、鼓励性地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课堂教学中。再加上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83-01

由于初中数学复习课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逐渐发现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方法已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无法有效地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问题

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之所以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仍然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二是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选择的复习题目和复习内容重复无新意,使得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热情。三是仍然将海量练习当作对知识点的复习。在复习课上,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习题的评讲上,再课后又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以巩固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效率底下,重复率高,而且还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1]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压抑,学生们不是被动听教师讲解,就是埋头进行重复性的练习,长此以往,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二、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方法

1、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直接关乎到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因此,对于复习课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首先树立有效教学理念,通过明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杜绝随意性复习教学,来突出复习教学重点,进而有效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此外,初中数学教师还应当认真分析“课标”对不同层次知识的不同要求,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注意不要超出“课标”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将知识点遗漏,要善于分类和归纳这些关键知识点,使其更加系统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而具体到每一节复习课,初中数学教师都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堂复习课都能够有一个准确且明确的教学方向,以此奠定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基础,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每堂复习课真正获得对知识的认知收益。

2、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上,初中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首先,创设教学游戏活动情境。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来模拟或创设教学游戏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使学生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复习知识点。其次,设置悬念情境。在初中数学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设置悬念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努力追寻答案,进而达到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目的。最后,设置开放型问题情境。与传统的封闭型问题相比,开放型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它存在着多种解题策略,当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需要组织相关概念,并采用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类比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索解题,而这个解题的过程正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过程。

3、充分挖掘易错题型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这种错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学生完善自我,提升解题能力的宝贵资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归纳总结这些学生易错题型,深入剖析学生在这些题型上出错的原因,从而在复习课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如何克服思维上的干扰,最终实现解题成功,也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比如对《幂的运算法则》这节知识的运用,学生就常常因为相近或相似而产生思维混淆,从而解题错误。

同底数幂相乘错例:(1)a2+a3=a5 (2)a3+4=a3+a4 (3)a2×a3=a6

幂的乘方错例:(1)(a3)4=a3+4 (2)a3×4=a3×a4

积的乘方错例:(1)(-a2)3=(-a)6 (2)(-a3)2=-a6

通过对同底数幂相乘错例分析,可以使学生避免将整式的加法和同底数幂相乘混淆。通过对幂的乘方错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指数反映的是底数的个数这个概念。通过对积的乘方错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清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之间的差异。总之,通过对错例的分析,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各个概念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进行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初中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将之灵活运用。本文先阐述了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挖掘易错题型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复习课教学效率的可行措施,希望能借此给予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一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第4篇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完全平方公式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可先变形为或或者,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这样错误.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与都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者叫做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完全平方公式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完全平方公式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完全平方公式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互联网上最全面、最强大的搜索引擎服务〗搜索首页网页企业新闻软件地图音乐mp3影视图片Flash游戏常用生活查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广告联系

|

教案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英语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生物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

初中语文

|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生物

|

初中政治

|

初中历史

|

初中地理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

思想品德

|

科学课程

|

信息技术

|

体育教案

|

音乐教案

|

美术教案

|

幼儿教案

|

您现在的位置:上网第一站|免费教案网 教案 初中数学 教案正文

七年级数学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上网第一站|免费教案网在互联网上搜索此文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完全平方公式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可先变形为或或者,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这样错误.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与都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者叫做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完全平方公式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完全平方公式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完全平方公式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当前第1页/共2页]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

法公式”.

引例:计算,

学生活动:计算,,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就可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②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3)

(4)(5)(6)

(7)(8)(9)

(l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l)(2)(3)(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与相等吗?为什么?

与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练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练习四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l)(2)

(3)(4)

学生活动:采取比赛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且准确,每组各派一个学生板演本组题目.

【教法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P1331,2.(3)(4).

参考答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第5篇

2011年,我们的工作坊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以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9的乘法口诀》的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了主题教研活动。

第一阶段:工作坊主题引领,明确主题研修要旨

首先,工作坊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组织低年级教研组7位老师学习“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三点基本操作策略:一是寻找前后知识的共同点和联结点,创设具体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类推;二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观察发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迁移类推;三是把操作、思考与表达紧密结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促进知识的迁移类推。

其次,明确如何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按照教研组主题教研流程(见附1),把“教材分析·策略应用·质量诊断·反馈提高”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同时运用学校针对教研组主题教研模式制订的《教学目标简析评价表》《课堂策略设计评价表》《实践活动设计评价表》《课堂教学成效评价表》《课堂教学集体评议评价表》等评价体系进行专题讲研和案例分析,以提高教研组有理有据有法地开展相关项目研究的水平,并在共同学习、分工协作、反复探讨和成果分享中形成教研组自主研修文化,促进教研组全体成员的专业发展。

第二阶段:教研组成员组内交互,实践研讨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研组组内全体成员按照教研组主题教研模式进行集体学习、实践研究,反复研讨,不断修订教学预案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组内教研成果,以便大家共享。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共同学习,分工协作,形成个人研读与预设的材料

教研组内所有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组研修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其中某个项目的学习研究,提升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能力,同时感受个人的深入研究为团队的成功带来的快乐。老师们在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有合作有分工,并适时进行角色轮换。例如,教研组在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课例研究时,把研究内容分为六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目标有效落实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实践应用与分项观测分析、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反馈提高。每一个项目由一位老师参照项目评价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初步的个人研读与预设的材料。

二、交流研讨,形成共识

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流程,重点围绕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目标有效落实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等方面开展集体交流和研讨活动。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的研讨

由教研组成员韦秀华老师负责解读“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然后由组长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读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等相关内容,结合上课班级的学情调研分析,对目标定位、重点难点、关键项的处理及理论依据等逐项分析研讨,形成共识,再由韦老师负责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文字稿(见附2)。

附2:

《9的乘法口诀》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

1.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一部分,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9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务必熟练掌握。教材在编写结构与前面乘法口诀的编排上给予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旨在让学生运用迁移的原理,形成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并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乘法口诀知识的同时,还能从中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2)教材呈现方式

①教材主题图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活动为背景教学“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明白学习口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需要有一种朝气勃发、齐心协力的团体合作精神。

②通过袋鼠的均匀跳格(每格为9),让学生逐一算出2个9相加、3个9相加……9个9相加的结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9的关系,同时突出在数轴上点与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9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有意留出空白,旨在让学生完整地写出9的乘法算式,经历每一句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基本具备了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已能自主地按顺序背诵9的乘法口诀,但是如果单独抽出其中一句,有的学生就对不上了,只有个别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还比较陌生。

3.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课标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联系本课内容,我们制定的知识目标为:理解和初步掌握9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制定的过程目标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和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学会运用规律进行推想和记忆口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课标的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制定的情感目标是:在编写口诀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乘法口诀的简便美;激发学生研究和记忆口诀的兴趣。

4.教学重点

因为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也是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效工具,学生只有熟记这些口诀才能更好地去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把“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计算”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9的乘法口诀规律比较多。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但是还不够透彻,往往不能很快找到规律,需要老师的引导。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探索和发现规律并用它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要突破以上教学重点、难点,我们认为: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发现规律;如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思考和记忆口诀是关键。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既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课堂教学策略研讨

教学策略要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有利于目标的落实。在研讨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运用什么策略,还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如何使用策略。这个项目由组内成员苏毅老师具体整理并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目标有效落实策略(见附3)。

附3:

《9的乘法口诀》目标有效落实及策略运用

学生活动策略:

1.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的策略。创设“算一算、填一填、编口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交互中学,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编写9的乘法口诀。

2.在交互讨论中学,在观察思考中学,在应用中学的策略。创设“看一看、找规律;说一说、用规律背口诀;用口诀解决问题”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交互中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在理解发现规律中记忆和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灵活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策略:

1.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的策略。利用龙舟比赛的场景,生活中关于“9的数学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感知9的乘法。

2.直观演示与渗透类推的思想方法的策略。利用“小袋鼠跳格子的数轴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几个9相加的计算问题。

3.交流讨论与类推概括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编出的口诀表,寻找规律,运用类推法判断和记忆口诀。

4.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记忆口诀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开火车、对口令、同伴互考、默记、抢答等。

教师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学生活动策略的设计,切实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保障学生活动的有效落实。

(三)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

在教材分析与目标科学设立、教学基本策略确定之后,由组内成员奚丹丹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共识,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在形成教学方案初稿后,再次进行集体备课,对照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进行一一研讨和修正,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预案(见附4)。

附4:

《9的乘法口诀》教学基本流程(节选)

1.复习旧知,促进迁移。(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激活思维,促进迁移。)

(1)对口诀。老师随机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对口令。

(2)呈现算式,口算并交流算法。

8+8+8= 8×3= 3×8=

8×3+8= 8×5-8= 6×7+7=

6×7+6=

2.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内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课本中的主题图,学生根据主题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每艘船有 人,一共有 艘船。

(2)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编写口诀。(设计意图:引导探究,数形结合,渗透学法。)

(1)独立填写数轴,确定“积”。

(2)汇报交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独立填写课本第84页的算式及口诀。

①根据数轴填写口诀。

②汇报反馈:展示学生作业,共同核对。

③全班读一读。

4.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设计意图:产生需要,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在活动中记。)

(1)要记住这么多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找规律,用规律帮助学生推想和记忆口诀。

(2)学生自由读、背口诀。

(3)开火车说口诀。

(4)同桌互问互背口诀。

(5)对口令说口诀。

(6)听算式说口诀。

(7)举例子,推想口诀。

(8)找出下表中9的倍数,圈一圈,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你发现了什么?

(9)做手指操记口诀。

①展示手指图。

②边动手边说口诀。

(10)全班流动检测口诀。

(四)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

实践活动的设计是针对课例目标,从课内外学生学习巩固与实践活动练习来科学设计,着重考虑学生所学知识、能力在课内(课外)的巩固应用与拓展。在思考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实践内容的容量、层次性、多样次,还要考虑实践活动的方式,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的理论素养和实施教学技能。在《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案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目标达成在契合度、有效性和实践活动方式方面,由组内成员阮玉贞老师与教学方案设计奚丹丹老师协同进行,并在试教中有针对性进行观察、测试和分析,提出修订意见,形成设计修订稿(见附5)。

附5:

《9的乘法口诀》实践活动设计

1.新授课中的实践作业设计。

(1)编口诀、对口令。(与本课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为有效迁移做准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

(2)填写数轴、算式、口诀三结合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达成目标1和目标2。

(3)圈出9的倍数,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促进个性发展,获得观察发现的成功体验,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以上两项实践活动,主要以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方式进行。)

2.巩固练习中的实践作业设计。

(1)课本第85页第1题:数字转盘,说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如:9×5=45 五九四十五

(顺向思维训练)

(2)补充口诀。

如:( )九五十四

(逆向思维训练)

(3)判断。

如:9×4=35可以用口诀判断正误,还可以用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来判断。

(采用多种方法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个性。)

(4)“9元超市”。

想买什么?赶紧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如果只给你50元,你可以买什么?

(开放性练习。两个坡度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延伸练习:和家长对口令,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基础练习: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不断经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乘法口诀的优越性,逐步获得对9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为了避免学生机械重复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以“闯关”形式设计了“过三关”的练习,让学生在闯关过程中激活思维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拓展练习: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道题也是开放性练习,分两个坡度。首先是“想买什么?赶紧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全体学生都可以完成;其次是“如果只给你50元,你可以买什么?”融合了大小比较、加减练习。两个坡度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五)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分析评议

先由负责教学方案设计的奚丹丹老师选择一个班级进行第一次执教,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观测、问卷、访谈等,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情况、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方面,运用《课堂教学成效评价表》针对既定观测点,分析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性,找出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汇总原因,组内成员共商解决策略,调整教学方案,再次进行教学与观察研讨,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本组的主题教研成果,由教研组长填报教研组主题活动汇总表,并将主题教研材料上传到校园网《教研组主题教研成果》(见附6)文件夹,供大家学习和采用。

第三阶段:区域展评,推广辐射

在教研组开展一个阶段的组内研修后,再参加全校性的主题教研展评活动。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园湖杯”教研组主题教育展评活动中,全校各教研组按主题教研的模式流程举行分项集中展示与评议评比活动。展评活动邀请当地教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教育专家、名师作为评委和咨询指导老师,还通过上级教研部门对外活动信息,面向城区各校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开放。这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各教研组的积极主动性,在由教研组长全程组织安排本组各项展评活动中分工协作,各教研组在研讨展评中反复交互,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问题研究与反思能力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默契的团队协同教研文化。

第四阶段:交互研议,总结提升

在参加全校性的展评后,围绕主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工作坊还将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后续研讨活动。

一、专题讲研活动。总结主题教研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并以案例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示范和引领。

二、组织网络教研。利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定期创建主题研讨贴子,以“案例研讨+问题咨询”的方式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一方面,工作坊定期网络研讨主题或案例。比如,2011年12月2日,我校举行了第十二届“园湖杯”主题教研展评活动,工作室及时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上主题教研贴:在“园湖杯”主题教研展评活动上,各教研组分别按“教学目标简析”“课堂策略设计”“实践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集体评议”等环节进行了展评,并请各位老师就本次展评活动,着重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进行深入思考,交流研讨。工作坊全体成员及学校全体老师都参与了本次网络交流活动,老师们对本次展评中的课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老师们对本坊成员奚丹丹执教的《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为该组提供的研究材料质量好,借鉴利用的价值高。又如,今年9月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上的网络教研主题是:请各位老师研读分析人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的《认识圆》这一教学预设案例,围绕“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立”“教学流程与目标的对应性”“作业预设对目标落实的对应性、有效性”等进行几何形体的认识教学专题研讨。老师们把研读分析的意见和建议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交流、讨论,同时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答疑。此外,工作室安排一次《认识圆》的专家示范教学及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观察与评价作《课堂教学项目性评价》专题讲座,并现场利用专题理论针对现场教学进行评价交流。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们结合教学反思,将在实践研究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发现的典型案例等,定期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