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设施(精选5篇)

  • 社区体育设施(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社区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以城市社区居民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所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构建,旨在提升社区内居民的体育环境,对构建和谐社区甚至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还有待加强,在设施布局与…

社区体育设施(精选5篇)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策略;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75-02

社区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以城市社区居民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所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构建,旨在提升社区内居民的体育环境,对构建和谐社区甚至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还有待加强,在设施布局与公益性公共体育设施与功能定位方向存在着不足,因为随着社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提升和普及,体育设施建设需要集健身、休闲与娱乐功能于一体。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到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中来。他们提出,只有完善的体育设施网络体系才能成为社区体育的发展主流与发展方向;只有强化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策略,把握和总结体育设施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才能做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策略、城市规划策略与建筑设计策略。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好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社区体育设施问题,从规模、数量、布局、开发、管理与居民需求五方面把握好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

一、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应深入分析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备情况与体育场馆建设现状,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充分了解城市居民对体育设施配备的满意度,从而强化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一,把握好榆林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状况,以榆林市社区发展过程中的体育设施问题为导向,增强社区内体育设施的弹性标准,进行榆林市社区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主要是强化社区内的社会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实现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分级,并与健全的体育设施管理体系相结合,打开社区内体育设施的流动空间,以拓宽居民体育运动空间为基础切实进行社区体育文化特色设施布局。其二,应强化以社区为核心的体育设施配套规划策略,树立全局意识,打开体育文化建设的窗口,推进体育设施与其他特色休闲公共设施同步谋划与布局。现阶段,榆林市社区发展还存着许多问题,在公共设施布局、规模与切实类型选择与建设方面较为复杂,对建立健全社区体育中心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必须把握好榆林市社区的总体规划,对原有社区与新建社区的规模与容纳人口进行观察,构建差别性的社区体育中心,并针对不同年龄层人口的分布合理配置体育基础设施,全面配置和提升体育设施的服务水平,深入到榆林市各基层进行社区中心建设和管理,并将体育设施与用房结合配置,推动社区内文化、体育与医疗等为一体的实用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规划,从而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形成体育设施的全套规划策略。

二、从设施分布和公共服务功能出发促进榆林市体育设施精准配置

现阶段,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整体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与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不符合,相对来说老城区形成的社区数量较多,社区建设与体育设施配置质量相对来说较差,虽然开发和新建了更多新城片社区,尽管质量水平与体育设施配置水平较高,可仍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数量。因此,应从设施分布和公共服务功能出发促进榆林市体育设施精准配置,在有限的社区空间内提供和配置最优化精准的体育设施。其一,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改进老城社区的总体建设与规划,摒弃破旧的体育设施数量与品质下降的体育配置设施,如果通过返修体育设施可用的年限有限,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乐刂圃剂松缜居民的体育运动与身体素质。随着城镇化建设,社区发展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必须提升体育设施配置的品质,并大量开发和新建社区,提高公益性公共设施服务的配置标准,确保体育设施的精准配置。其二,以功能齐全为导向强化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运动水平。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体系,城市居民对社区文化、体育与福利设施等均提出了新要求,远远大于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因此,必须立足于榆林市社区同类体育设施,强化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行,提升基层社区对体育设施规模的满意度,积极实施社区体育活动站和文化活动站,全面实现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

三、从种类、标准和布局均等化出发优化榆林市体育设施总体结构

应立足于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进行重要性分级,深入细分研究体育设施的种类、标准和布局,力争实现均等化,优化榆林市体育设施总体结构。其一,随着榆林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层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体育中心管理体系也随之改变,原有的“市级-镇级-基层社区级”已经逐渐弱化,慢慢向“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基层社区级”进行转变。社区深入分级,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具体管理,将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政策落实到每个基层社区领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体育设施配套空间,打开体育设施的分级层次;有利于对社区人口规模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社区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从综合全面的角度去提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服务水平。其二,对一个社区也可以实现楼层配套提供与管理,形成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居委会,对体育设施进行分类配置。现有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逐渐趋向商业化和利益化,需要收费才能进行体育运动,因此应强化体育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与配置,推行体育公共设施与医疗卫生、文化宣传、社会福利与社区服务等设施规划并行。实行分类配置收费与补偿机制,而不能仅仅以盈利为目的。当然,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不需要都纳入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中来,应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基础强化体育设施与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对体育设施进行娱乐性、健康性与休闲性管理,按照体育设施全面配置标准提供和丰富体育设施分类。其三,定期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进行查漏补缺,以逐步完善为主,在提供新的体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集中控制体育设施提供,必备体育设施与社区环境必须符合社区中心建设。总体布局好社区体育设施,以长远发展趋势为方向增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弹性,充分尊重体育配置现实规律,确定和提升体育设施配置要求,确保“社区服务设施的种类、标准和布局的均等化”配置,形成以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卫生服务中心等的体育“社区活动中心”布局,并采用复合模式体育社区中心建设,对体育设施进行差别配置,集中布局,平衡好体育公共设施与社区总体规划管理。

四、以娱乐、健身与休闲为导向对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准确定位

榆林市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高度重视,体育设施配置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们发现,现有的体育公共设施还无法满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应对新建社区和老社区进行体育设施规划设计,以娱乐、健身与休闲为导向对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准确定位。首先,科学规划、建设和发展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充分借鉴国内外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先进经验,细化理论政策的规划指导,不断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与体育文化建设。立足于榆林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建立明确的体育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对体育设施的布局选址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对其功能进行定位,掌握好体育设施的规划要点,以居民对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服务进行实际满意度的评价,确定体育设施满意规模,制定明确的体育设施配置规划标准,站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眼光对榆林市进行体育设施公共布局。其二,优化和完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抓住体育设施规划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好“有”和“优”的体育设施配置问题,并不断新拓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以全面的体育公共服务为导向促进体育文化特色和体育基础设施品质并重,把握好“特”和“品”的体育设施的总体特征。需要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布局与总体规划的无缝对接,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增强体育设施的服务空间,切实以日常体育生活为基础优化体育设施配置,提高社区内体育设施的整体服务效率,为社区居民在休息时间的体育锻炼全面提供服务。

五、结论

综上所述,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推进不断深入,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配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资金、政策与设施等方面为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应抓好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策略的重点与难点,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设施分布和公共服务功能出发促进榆林市体育设施精准配置,闹掷唷⒈曜己筒季志等化出发优化榆林市体育设施总体结构,并以娱乐、健身与休闲为导向对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准确定位,切实优化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

参考文献:

[1] 黄兆生,熊洪俊.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 汤娟,胡,唐国安.南方地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指标与设计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 刘熹熹,陈军,刘临安.北京市中心城社区体育设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4] 夏菁,胡厚国,叶小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布局方法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4.

[5] 史雅坤,王德炜.西安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朔州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几年,朔州市居住社区体育设施逐渐完善,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要保障,市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使立法逐渐走上轨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社区有关专家进行访谈,对朔城区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立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指出目前社区在体育设施建设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朔州 社区 体育设施 立法

一、朔州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立法现状

(一)国家指导性法规的建设现状

目前有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国家指导性法规文件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简称《指标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简称《规划设计规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简称《2005年指标》、《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通过以上政策和法规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为解决我国城市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提供了保障。

(二)朔州市地方性法规的建设现状

自1995年颁布《体育法》以后,它作为一部国家法律指导,规范和保障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朔州市人民政府遵照我国法律法规条例,坚持体育规章制度,相继也印发了一些法律规范如《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来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和体育规章,使市区体育设施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二、影响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朔州市经济发展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该市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市政府发展体育项目的同时,遵照《体育法》、《全民建设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当地体育法规、发展体育事业、保障人民体育权利,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锻炼身体,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为了满足社区人民的体育兴趣,市政府大力改革创新,通过扩建体育场地和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使本地的体育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如朔州体育场馆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它的建成满足了更多需求运动的体育人士,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法规的建设对地方体育设施建设的影响

随着我国《宪法》、《民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落实,政府领导者积极响应全民健身计划,带动当地居民发展体育活动和体育事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最近几年,朔州市为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政府领导贯彻全国《体育法》的有关条例,大力扩大体育场地、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以及保障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通过完善社区体育配套设施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鼓励在性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的发展,这就充分体现了体育设施配套建设越来越得到市政府的重视,更加深化了对地方性体育法规的重视。

三、朔州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立法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立法法规不断完善但缺乏监督管制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朔州市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立法也逐渐走上了正规化,但在社区体育配套建设上的立法还存在缺陷,如管理体制松散,既没有对体育配套设施和本地文化两者同时考虑,也没有对体育设施用地做出明确的定额标准;地方法规也不够完善,缺少监督管制,法规落实缺乏实际应有的效果。

(二)地方性法规存在很大的缺陷

目前,体育法规建设缺乏本土特色以及分布不平衡,尽管相关政策作了若干项的用地定额指标,但在操作过程中却事与愿违。当地政府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把眼光放到传统农副产业上,着重发展重工业和畜牧业,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开发,更多的用地定额批给了开发商去建工厂和畜牧基地,严重造成比例失调,导致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无形中为体育设施建设埋了下隐患,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严重不足。

(三)当地政府监督措施存在失误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更看重相关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忽略了规章制度在体育文化建设事业中的发展和力度,进而一些规章制度就成了法规空文,起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由于缺乏监督,在规划的审核和审批实施的过程中,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仅仅是空谈,由于落实过程中缺少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开发商忽视社区居民的体育爱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不被重视。

四、建议

(一)健全地方法规和社区体育建设规则,加大力度发展社区体育,以此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完善社区体育配套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黔北地区 社区体育设施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公共体育设施是由政府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城市公园等体育活动场所。包含贵州北部遵义十四县区的黔北地区,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及体育活动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原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已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作为大众体育的基本载体之一,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建设也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现在,政府逐渐退出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市场,市区内公共健身设施大部分都由市场或者是私人开发商在掌控,市民的健身需求得不到保障。为此,对黔北地区市所辖十四县区进行调查,对当前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具体思路,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黔北地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怀仁市、赤水市,遵义县、凤岗、湄潭、桐梓、务川、绥阳、道真、余庆、正安、习水)三区九县二市,每一区或县针对性的各发放问卷60份,共计900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保证课题按时高质量完成,课题组成员先后参考了社会调查、社区体育等方面的书刊和著作、期刊、杂志,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详细的分类、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经反复论证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设计并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46份,有效率94%。

②问卷的效度

调查问卷设计完成后,送至相关10名专家进行审查和评价,评审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有效值为9.03(见表1),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效度。

③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在2015年3月份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群众20名进行测试――在复测中发检验问卷,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为两周,并对测试的结果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信度值为R=0.88,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调查时间:2013年2月至4月

④个案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基层个别社区与主管社区文化体育事业的领导、文化站负责人员进行了专门访谈。

(3)数理统计法。

课题组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所有数据利用EXCELL,SPSS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4)逻辑分析法。

在数理分析基础上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及社会学有关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被调查人员年龄的调查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36―45岁占被调查人员的60.28%.46―55岁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8.79%,这两者占被调查人员的近80%。36―55岁的人是事业与家庭处于稳定时期,所以此问卷能代表黔北地区的普遍情况,能支撑本研究的结论。

2.黔北地区居民经济收入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17.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9%的人月工资在1000―3000元,12.17%的人月工资在3000―6000元,1.49%的人月收入高于6000元,由此可见铜川市市民经济收入偏低(参考2014年贵州省个人年平均工资37929元),决定愿意花钱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较少。

3.对黔北地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黔北地区居民每周能保持3次及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的仅占25.4%,每周能保持2次的占10.1%,每周坚持锻炼一次的占29.7%,不固定锻炼的占52.6%,从来不锻炼的占8.1%,说明了铜川市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4.对黔北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场所的调查统计(见表2)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黔北地区居民愿意花钱参与锻炼的人很少,基本上都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周边公园(部分居民活动场所有所重复)。

5.黔北地区市民对社区健身器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经常会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市民只占14.89%,85%还多的人偶尔或从未使用过社区健身器材,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

6.关于社区健身设施对市民开展健身活动有无帮助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参加锻炼的市民有79%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是有帮助的,10.5%认为效果不明显,只有8.5%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没帮助。由此可见黔北地区居民主要的健身器材是靠社区提供的体育设施。

7.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室内(外)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75.40%为露天、22.82%露天有遮阳、1.77%为室内,说明室内体育健身设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

8.对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4.65%的市民表示满意、76.23%的市民表示一般、19.12%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不高,可见黔北地区居社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参加锻炼的需求。

9.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的调查统计(见表3)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大家锻炼的需求。

10.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共享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只有11.7%能够完全共享,69.6%的体育设施很少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共享,18.7%的体育设施完全没有共享。这说明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结论与建议

1.有计划发展体育设施规模,不断完善体育设施种类。有关部门应结合黔北当地的情况,不断增加公益性的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与周边公园的体育活动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不断降低或减免收费性的运动项目。

2.开展健身宣传,提倡文明生活,树立健康理念。从黔北地区居民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调查得出,当地居民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是参与人数不多、规律性差、缺乏科学指导等,建议相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精力,加大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3.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共享资源减少浪费。现有的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公园和体育场,社区内体育设施建设很少或地方过于狭小,不利于广大市民参与锻炼,现有较好的的体育设施很少共享,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建议黔北有关部门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出台现有特别是室内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政策方案。

4.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率。铜川市市民普遍经济收入偏低。有些体育场地收费是导致市民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建议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参与率。

5.加大室内活动场地建设,覆盖锻炼盲区,提高锻炼质量。社区体育场地室内外调查统计得出,室内体育健身场地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在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室内场地的建设.覆盖锻炼盲区并充分合理的运用,提高市民锻炼质量,满足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6.配备专业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科学指导群众健身活动。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器材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的调查统计得出,市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对使用方法的不了解,建议在社区配备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可以组织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质量。

7.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健身。根据调查社区内主干道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仅有的建设场地只有很小一片地方并有的已年久失修破坏严重。造成广大市民无处锻炼的现状。建议应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和环境治理,满足市民锻炼需求,使体育设施融人大自然。

参考文献

[1]降艳茹、卢耿华、郑文海等:《陕西省乡镇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四》,《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1期。

[3]刘战红、李阳福:《长沙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与对策》,《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李绕天:《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影响因素及模式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李钢、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第1期。

[6]都胜君:《城市大众体育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6月。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第4篇

摘 要 社区体育健身场所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条件,健身设施的完善、合理配置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会增加社区居民锻炼的热情,对体育锻炼有现实的效果。体育健身设施是国家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体育健身设施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访谈等方法,分析了昆明市五华区部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加强五华区部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新老社区的体育健身设施水平,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大众体育 社区体育 健身实施 现状 五华区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华区中的新闻里、文林、月牙塘、红菱等四个社区,据我查资料和实地了解,新闻里社区曾是政府重点关注过的社区,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文林社区周围高校林立;月牙塘社区是后期发展起来的;而红菱社区周围分布体育中心,所以我选择了这四个社区,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的体育健身设施是指社区街道内及附近的,可以被人民群众免费利用的健身设施、空地及专业场所。

(一)锻炼人群锻炼项目的现状

通过调查后我们发现,社区居民的锻炼项目受到场地设施、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可以发现那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项目相对占的比例比较大。

健身路径因为数量不多内容不够丰富,所以对于经常参加的人来说不是首选;而其它项目相对不受健身设施的限制,所以大部分锻炼者选择其作为锻炼手段。由于全面建设计划的实施,每年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都有投入,所以很少出现社区内没有锻炼设施的情况,而一些老久的社区因为设施陈旧,未规划可供锻炼的空地,所以在体育锻炼设施方面就有所欠缺。

(二)社区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社区的这些健身设施都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原因有很多,其中数量不足、无人管理和破坏严重是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余下的依次是设施种类缺乏、设施不完善、设置地点不够科学、设置不合理。由于存在种类少,维护不及时和布局不够合理,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不够细致等问题,所以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社区健身设施对居民锻炼需求的满足程度

在社区健身设施能否满足居民锻炼需求这个问题上,有49.2%的居民选择了不能满足,选择完全不能满足的也有36%,而只有10%的居民选择了满足,选择完全不能满足的也有36%,能满足居民锻炼的需求,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存在很多的问题。种类少,无人管理,布局不合理,破坏严重极为突出,这些原因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锻炼需求。

二、结论分析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1.场地设施的规模不能满足锻炼者的需求

从前面的调查结果看,数量不足问题是占比例最高的,占70.8%,通过对被调查者的交谈,我们发现社区群众的锻炼意识越来越强,参与锻炼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很多小区内的设施在3-4年前建设完成,有的甚至5年以上,最近几年里在场地和设施上都没有新增过,所以数量不足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最大问题。

2.设施种类缺乏、类型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比较高档的小区才会有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但基本都需要收费,而很多小区就只有体育管理部门要求的健身路径。这种依赖于体育管理部门,只提供比较少的锻炼设施,有的甚至连专门的空地都没有,这使得锻炼人群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而锻炼者能选择的只有对场地设施要求比较小的体育活动参与锻炼,这就造成了锻炼者锻炼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起不到合理锻炼的目的。

3.缺少监管和立法机制

目前,社区体育设施一般由体育管理监督交由街道管理,街道则交由社区管理,社区找人专门负责。虽然看上去确实做到了层层负责,包干到人的程度,但是由于缺少维护资金及监督机制不完善,使得很多设施处于无人管理的现状。

调查中发现,除新建设的社区比较完整外,其余的社区和公共健身场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健身路径,因为其简单和趣味性,使用率比较高,所以损坏程度也最大。

(二)建议

1.尽可能多的利用现有资源。如果只依靠政府和社区来扩大锻炼的场地设施时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可以尽量因地制宜来利用现有资源,比如,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区周边学校内的场地完成可以通过有序的协调以免费或部分收费的形式开放。

2.在小区体育设施类型规划时要尽量考虑其实用性,适当增加项目场地。根据条件,增加社区辅导员和辅导站的建设,通过指导和帮助来丰富活动内容,可以增加体育舞蹈、气排球等活动,增强群众的锻炼积极性和开阔锻炼的思路。

3.加快建立地方性政策法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比例适合的政策法规,用来调解、监督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树斌,李建国等.澳门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是针对统一区域内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校园体育设施和社区健身资源两者的综合性分析,进而建立起以学校体育设施为基础,社区健身资源为辅助,两者适度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学校体育设施 社区健身资源 互补模式

一、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设施配置与使用

1.闲置性浪费现象明显。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主要发展性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多数的学校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比例仍然较低。据调查,大部分的学校会将体育课集中性安排在某一时间段,体育设施在其他时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尤其是高中,升学压力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体育设施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2.相关配套严重缺失。对于体育设施资源而言,学校要具备更多的优势。面对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性人才的战略,政府对于学校的体育投资逐年的增加。因此,学校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够完全有效的获得保证。然而,学校设施的使用对象却受到限制,学生作为唯一的使用对象,这就没有形成体育对象多元化的发展。体育设施多元化使用是满足体育课程教育之外的一种资源配置。通过调查分析,多数学校体育设备管理和维修经费方面都存在漏洞,而且很大,超过60%的学校没有设置专人进行设施管理,75%的学校资金配置中没有涉及体育设施的维修。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校对体育配套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封闭化管理矛盾突出。一般来说,学校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校园安定,多数是采用封闭化管理模式。尤其是中小学,封闭式管理已经成为普遍模式,部分学校甚至在节假日都依旧采取封闭管理。这种管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隔绝了社区人员进入,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根据调查,本市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是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体育设施的使用价值。长期以往,这种封闭并不适应于学校的长期性发展。

(二)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建设分析.

1.总供给仍显不足。伴随着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积极地参与健身中,尤其是闲暇时间比较充裕的老年人。面对强大的社会健身需求,场地和设备的不足成为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障碍。这种供不应求的现状亟待解决。

2.体育指导人才不足。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运动锻炼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多数的锻炼者并不能正确的掌握运动的技巧和规律,进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些问题出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体育指导人才的缺失。据统计,我国专业指导员和运动人数比例是7000∶1。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指导员的缺失的严重性。

二、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模式的机制构建

(一)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执行机制

在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中,执行机制属于核心机制,主要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包括三个子机制:组织统筹机制、资源管理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组织统筹机制属于上层机制,主要负责组织和安排资源互补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政府为核心,协调各组织部门,共同支持和促进学校和社区资源互补的有效性发展。资源管理机制属于执行机制的核心,主要进行资源分配相关的具体性工作。例如,学校设施开发时间和形式。社区资源的优势等。同时,资源管理机制还负责建立与体育企业相关的服务平台,进而保障企事业单位的正规化。监督评价机制则属于一种保障机制,主要是对资源互补中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保证学校和社区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且不受伤害。

(二)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规避资源深入互补后的风险,进而提高互补模式的适应能力。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及自我约束三种机制。宏观调控是政府对资源互补中的目标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控属于经济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是调节供求、价格及风险等各要素重要机制。市场调节可以更加适应于体育资源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自我约束是结合学校和社区自身而言,自觉的参与资源互补中,并积极性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贯穿于以上两种机制之中,是一切工作的最为坚实的后盾。体育资源配置中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促进目标的最终实现。资源互补保障制度,不仅能够确保公民体育权利,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共享进程,避免其以封闭来规避风险。保障制度的建立最大化的减轻学校负担的同时,有效地保障了群众利益。

三、小结

学校体育设施的闲置属于政府投资不经济阶段,此时,社区健身资源的不足急需学校体育设备的互补调节,进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前进。“学校――政府――社区”三方的力量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实现整个社会体育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慎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