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整改报告样板(精选5篇)

  • 诊所整改报告样板(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传统门诊存在的缺陷 1、患者只能在现场窗口挂号,挂号人流量大,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挂号后不能及时找到看病科室。 2、医院未设置专门的分诊台,缺乏分流环节。有人工分诊的又无法及时了解各个门诊科室的候诊人数,也没有专门的候诊区或待诊区,或者候诊…

诊所整改报告样板(精选5篇)

诊所整改报告样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门诊信息系统;诊疗

目前,我院的HIS系统住院医师工作站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进3年,并取得良好效果,但门诊信息系统尚处于建设阶段,所以在门诊诊疗过程中依然存在挂号排长队、就诊排长队、缴费排长队,看病时间短等问题,所谓的“三长一短”的现象日益凸显。因此,优化门诊就医模式已成为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怎样营造一个方便、快捷、有序、舒适的良好就医环境成为三级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门诊存在的缺陷

1、患者只能在现场窗口挂号,挂号人流量大,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挂号后不能及时找到看病科室。

2、医院未设置专门的分诊台,缺乏分流环节。有人工分诊的又无法及时了解各个门诊科室的候诊人数,也没有专门的候诊区或待诊区,或者候诊区空间太小,导致候诊次序混乱。目前,医生必须全手工完成病历书写、开检验检查申请单、处方,导致诊疗效率低下,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时间过少。

3、患者做完检验、检查并拿到报告以后,随意进入诊室继续接受医生诊疗,导致诊室内的就诊环境比较混乱,难以实现“一医一患”的门诊诊疗模式。同时,不利于保护患者隐私;当前患者的诊疗过程被多次打断,影响医生的全面诊断。

二、门诊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

针对传统门诊存在的诸多问题,先提出一下解决方案:

1、银医一卡通的运用

患者可持银行卡在院内的自助服务机上完成病人就诊费用的支付,也可以在银行官网、ATM机等平台进行自助预约、挂号等功能;同时以银医一卡通为病人提供编码标识,起到快速识别病人身份的作用。初次就诊的病人使用二代身份证就采集到个人基本信息后就可办理银医一卡;没有二代身份证的自费病人需要填写《诊疗卡录入表》,填写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身份证等基本信息,待相关信息录入电脑后便可办理;急诊病人看完病后通过检索医生工作站生成的门诊号或病人其他基本信息进行补卡;通过“就诊卡”挂号,给予每位患者一个唯一ID,通过ID识别提高患者历史就诊数据的利用率,不仅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的政治还为数据的后续统计与分析奠定良好基础。门诊信息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日均就诊数量,一定程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挂号和分诊服务系统

实名制就诊是运用身份证识别器快速读取患者身份证上的信息,为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保障机制。病人还可以通过预约挂号,减去了现场排队的时间,同时减轻急诊服务人流量。

3、分诊服务系统

对于挂号就诊病人,分诊护士根据各个医生诊室的闲忙状态、候诊病人数量或者平均就诊数等分诊规则进行手工分诊,确保病人能快速就诊;如果医生接诊太忙或临时有事离开,可以将诊室设置为忙碌状态;特殊情况下,分诊护士可对排号次序进行调整,保证急诊、病危、病重、回诊等特殊患者优先就诊,各诊室的医生也可以根据特定要求直接实现对病人的直呼。对于在手工分诊台因为挂错号或科室的病人,可由分诊护士进行直接转诊,省去了再次挂号的费用。另外,如果病人的病情相当复杂,需要其他科室协助就诊的,医生可以直接点击转诊按钮,病人将自动进入相应科室的排队序列,并且病人的诊断信息能通过医生工作站在对应的科室检索到,因此有利于复杂病情的诊断和治疗。

4、电子病历的模板化

结构化的电子病历,提供了成套的处方模板、病历模板,医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设置相应的语句片段,以便于下次遇到相似病情时提取模板和语句片段,更加快捷、规范地书写完整个病历。此外,医生站能直接读取检查检验报告、浏览拍摄的片子,一定程度减少患者在院等候时间。

5、自助系统

自助系统是我们分流患者人群,解决排队交费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一方面自助挂号、收费、打印报告的运用减少了挂号、收费窗口的患者数量;另一方面自助查询功能的增加,方便了病人查询医院科室分布信息,患者也可以自己查询就诊史给医生。整个自助系统实现了“一卡在手,通行全院”的快捷方式。

结束语

诊所整改报告样板范文第2篇

传统的PACS/RIS产品多依托十年前的IT技术架构,对IT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缺少灵活性和开放性,无法做到真正的业务连续性;传统PACS/RIS多采用C/S架构,部署和使用欠灵活,在面对大型三甲医院的全院级PACS建设需求时力不从心;传统PACS/RIS在图像显示和处理方面缺乏突破;传统PACS/RIS流程设计僵硬,适应性改造困难且成本高昂。

SYNAPSE PACS系统

富士认为,一套符合新时期影像诊断要求的信息系统应该至少具备如下四个特征:先进和开放性的架构、灵活的部署和使用模式、优秀的图像质量和图像处理能力以及模块化的流程设定工具。

富士Synapse采用全新的虚拟化技术架构,并通过良好的模块化设计,使系统在虚拟化平台之上获得运行性能的最大提升,并可减少计划内及计划外的停机时间,使服务器更有效地运行,节省设备投资。富士Synapse还是最早采用全B/S架构的PACS产品,为实现真正的全院级部署扫清了道路。与单纯的软件厂商不同,富士为Synapse提供了最好的影像呈现质量和丰富的图像处理工具。富士同时为适应中国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了完全本地化开发的RIS产品Fabric,通过同样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客户对影像诊断工作流程的个性化需求。

3D图像后处理系统

CT、MRI等2D图像通过富士独有的图像处理技术合成3D图像立体显示。在3D图像后处理方面,有测量血管内径、自动测量脏器容积、去骨和脏器抽取等丰富的功能。在呼吸等领域的高精度3D后处理可以自动检测出1mm以下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等。SYNAPSE 3D自2008年在日本及美国市场应用以来,以其卓越的图像处理技术和临床所需高精度后处理图像获取的便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取得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系统主要特点有:拥有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包括冠状动脉、心脏、肝脏和肺切除后处理,血管提取,容积计算,气管管镜模拟,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自动提取,以及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诊断;系统采用服务器集中处理方式,通过单独的高压缩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Thin Client(瘦客户机)快捷浏览和操作后处理3D图像,大大降低了医院的设备投资;操作简单,通过一次按键即可实现血管、骨髓、支气管提取和去骨等功能。

心血管图像报告管理系统

心血管图像报告管理系统由富士胶片和美国著名心脏超声领域的专家共同开发,具备心脏疾病诊疗所需要的动画表示、管理功能及针对每个病状的报告模板,可以简单生成检查报告,有效提高了诊断效率,在美国及日本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系统主要特点有:拥有与各种心血管领域检查相对应的多彩的应用模块,对心血管造影、超声和核医学等各种诊断设备所生成的动画统一管理,能够与过去的检查图像在一个画面中进行比较,辅助医疗诊断,支持LVA、QCA功能;有适合各种不同检查的报告模板,从而提高检查报告的书写效率,可对图等进行自由编辑,丰富检查报告的内容;通过和Synapse的无缝连接可以在任何终端浏览其他检查的影像和报告,极大改善了工作流程。

类似病历查询系统

富士胶片和日本静冈县癌症中心共同开发了类似病历查询系统,特别是对肺癌诊断提供CT图像的类似病历检索。肺癌是癌症中死亡数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肺癌诊断通常是专业医生通过胸部X线、CT检查,就阴影的大小、形状等进行判断,需要很高的阅片能力。随着CT设备的高性能化,可以提供更多更清晰的图像,但同时也给放射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担。本系统利用大量已确诊病历的检查图像及诊断结果,与富士胶片的高度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把检查图像瞬间和病历库进行比较,按照相似度的顺序排列出类似病历,医生可参考比较结果来进行诊断。根据日本静冈县癌症中心统计,约90%的病历得到了有效的查询结果,并通过参考这些病历而缩短了书写诊断报告的时间。

系统主要特点有:可对病变特征相似的图像瞬间进行查询,按照相似度排列,医生以过去的正确诊断图像为参考,进行图像诊断;系统保存有肺癌等约1000个确诊病历库,丰富的病历库可对医生的图像诊断提供支援,医院也可以登录本院的病历来丰富病历库;把检索到的病历诊断报告作为参考,提高检查报告的书写效率;过去大量的诊断图像及诊断报告可作为参考为实习医生提供教学素材,提供科研教学的资料。

富士检查影像综合管理系统

医院各个部门产生的各种图像和报告分别保存在各部门的系统中,很难实现统一调阅。

富士检查影像综合管理系统把放射、超声、内镜、生理、病理和心血管等部门的影像及报告系统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并以Web形式实现和HIS、EMR及各部门系统的融合,通过HIS或电子病历画面点击一次按钮就可以浏览患者的所有图像及报告。

富士远程影像诊断系统

国家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医疗设施,购置医疗设备。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近年发展迅速,医疗环境和医疗资源配置得到了极大改善。大量市属二级医院亟待寻找发展空间,医疗联盟发展模式得到了政府和市场的认可,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正在催生远程影像诊断医疗服务模式走入临床应用阶段。

富士公司技术团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基层医院在国家投资和扶持下,快速改善了医疗环境,添置了大型医疗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医院的服务能力和诊断能力。但也面临着一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比如缺乏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生,有经验的拍片技师不足,对复杂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应对不足等。

结合富士公司在国外其他国家远程影像诊断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富士PACS产品Synapse本身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独特优势,产品开发团队深入基层医疗机构了解实际医疗需求和服务流程,经过广泛的应用调研和两年多的产品开发,基于富士Synapse PACS系统的远程影像诊断系统,以及与之相结合的远程会诊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完成了信息集成和交互系统,并与北京二十一世纪医院远程影像中心开展合作,成功部署和开展了临床应用,目前已接入上百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众多专家资源。真正做到了远程影像诊断实时响应和临床应用、全过程跟踪质量管理、及时互动消息平台服务等众多创新应用,得到了基层医院和专家的积极反馈和高度评价。

诊所整改报告样板范文第3篇

1 病理报告

患者女,18个月,2006年出生,病志号:200693579。 X线:5867981。

父母讲述:患儿右手背部肿物5个月。

1.1 病史 6个月前右手背部砸伤,出现红肿,至今未有消肿。在当地医院进行了X光检查,被诊断为右手第5掌骨结核。经抗结核治疗了4个月红肿仍未好转,曾在某医院进行过穿刺活检,仍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

1.2 查体 患儿全身其他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只发现右手背部与左手背部相比明显肿胀,局部表皮略青紫,皮温正常。肿物质较硬。有压痛,无波动。第5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尚可。

1.3 实验室检查 未发现异常改变。

1.4 X线检查所见 右手第5掌骨体部有明显的骨质破坏,髓腔扩大,部分骨皮质结构消失。病变两端骨质残存,病变区域内可见不规则的斑点状钙化。第4~5掌骨间隙增宽,第4掌骨外侧骨皮质见一外压性凹陷,局部骨皮质增厚。

1.5 X线诊断 右手第5掌骨良性肿瘤。①血管瘤;②动脉瘤样骨囊肿。

1.6 手术所见 右手第5掌骨肿物呈青紫色,有完整的包膜,周围软组织无侵润,行肿瘤全切术,将肿物完整切除。

病理结果 右手第5掌骨毛细血管瘤。

2 讨论

骨血管瘤比较少见,一般生长比较缓慢,是一种原发于骨骼血管的良性肿瘤。占全部原发骨肿瘤的0.6%~1.0%(Dahlin,1967)。可见于各种年龄,以中年人发病居多。在Dahlin的69例骨血管瘤报告中,脊柱占29例,颅骨17例,上下颌骨11例股骨5例,肱骨2例,胫腓骨、髌骨、肋骨、髂骨各一例。该病的发病年龄30~50岁居多。1岁以内仅有2例。组织学把血管瘤分为海绵型和毛细血管型两种。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多见,好发于脊柱和颅骨。毛细血管型的血管瘤很少见,多发生于管状骨。综合骨血管瘤的主要X线表现,不同的部位其表现也有所不同。①发生于脊柱的血管瘤,椎体一般显示为粗糙的骨小梁垂直排列,呈栅栏样和蜂窝样改变,或呈灯芯绒条纹状,或呈纱窗网眼状。椎体也可以出现斑片状破坏。当肿瘤逐渐的生长膨大侵犯到椎管、椎弓时,可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压迫症状。此时需与脊柱的骨转移瘤和脊柱结核相鉴别;②发生于颅骨的血管瘤主要变现为颅骨的溶骨性破坏,病变呈星芒状或蜂窝状透亮区。可见到自板障向外生长的光芒装放射骨针,颅骨外板溶骨性破坏,而内板完整。此为颅骨血管瘤的典型表现。需与成骨肉瘤、脑膜瘤相鉴别;③发生于管状骨的血管瘤主要变现为泡沫状的溶骨性破坏,患骨骨干或骨端的中心型或偏心型的梭形膨胀,周围的骨皮质明显变薄, 一般无骨膜反应。笔者所发现的此例病例具备了管状骨血管瘤的所有变现。需要与之相见别的是骨囊肿和骨巨细胞瘤[13]。我们所发现的这例患者,发病部位实属少见。年龄也很少见。仅此提出报道,希望广大同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注意。本文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参 考 文 献

[1] 王云钊,等.骨关节影像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82482.

[2] 刘炳环,等.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学.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8:123126.

[3] 李景学,等.骨与关节X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95297.

骶1神经根风湿性肉芽肿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1例及文献复习

杨学军 罗柏清 罗志良

作者单位:423000郴州,第一九八医院骨科

骶1神经根风湿性肉芽肿罕见,国内外文献尚无明确报道,我科于2004年6月16日收治患者1例,经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为风湿性肉芽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反复腰痛伴右下肢麻胀痛2年,加重7 d入院,入院前无明显腰部外伤史。腰腿麻胀痛经用药及对症治疗,疼痛时轻时重,近7 d来症状加重,不能直腰行走,不能平卧入睡,常于夜间痛醒。疼痛与劳累、饮食无关,寒湿天气加重,有经常不明原因中度发热,体温波动在38.3℃~38.5℃,无畏寒.盗汗、午后热、咳嗽、咳痰等症,自认为体质差。在当地医院经腰部CT检查报告,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CT片见椎间盘向四周膨出,椎管内见低密度影,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双侧侧隐窝稍窄,腰椎骨质增生,未见破坏征。入院后查:患者直腰困难,脊椎轻度右偏,无后凸畸形,腰4/5腰5骶1间隙压痛,右侧椎旁压痛,并向右下肢放射痛,腰部皮温不高,弯腰及左侧弯活动受限,右下肢外侧及肛周感觉减退,右膝腱反射、踝反射消失,伸拇肌力稍弱,左侧膝腱反射、踝反射正常,右侧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4”字试验(),左侧(),无病理反射。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9 g/L,LYM 20.5%,MID 4.9%M,RAN 74.6%G,PLT 268G/L,HGB 132G/L,PT、INR、APTT、FIB均正常,血沉80 mm/h,RF因子、抗O()。入院胸部X片检查提示两肺清晰,心膈正常,腰椎X片示腰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明显,无明显骨质破坏。入院诊断: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治疗体温控制在37.3℃时行腰椎管探查,腰4/5腰5骶1椎间盘摘除术;术中见腰椎骨质疏松,探查腰4、5椎间盘无明显突出,神经根无粘连,大小、形态、色泽大致正常。探查腰5骶1椎间隙侧隐窝狭窄,椎间盘变性,椎体上下骺板部份脱落,骶1神经根根部直经约1.0 cm,沿神经根走行方向逐渐变细,呈灰白色,失去光泽,弹性差,神经根与黄韧带及周围组织形成瘢痕,粘连紧密,椎管内静脉丛增生、增粗,部份有血栓形成,摘除腰5骶1椎间盘后,于骶1神经根颈下3 mm处纵形剖开灰白组织,直至见到神经根脊膜止,小心剥离神经根处肉芽组织,因粘连紧密,不能完整剥除,扩大侧隐窝,术中标本送病检,常规缝合伤口,术后予以常规抗炎,地塞米松、消炎痛、抗水肿、脱水,对症、休息治疗。术后观察第1天,腰痛,右下肢痛消失,表现为切口痛,下肢活动可,右下肢,肛周围感觉仍麻木,能平卧,第2~4天疼痛消失,麻木减轻,体温维持在37.3 ℃~38℃左右,术后第五天,病检报告,送检物明显玻变及可见多种炎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考虑为炎症性肉芽肿。术后第十天,切口拆线,复查血沉35 mm/h,患者下地行走自如,疼痛基本消失出院。

2 讨论

复习文献,风湿性肉芽肿多伴有风湿症状,寒冷天加重,血沉增快,镜下观主要是以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是一种免疫炎症反应,其X线表现不会造成溶骨性改变,临床上极为少见。骨嗜酸性肉芽肿为非脂质沉积症的一种,属于网状内皮系统增生病,发病年龄不限,以30岁以下男性居多,常见发病部位为颅骨、脊椎、肋骨、肩胛肌及骨盆,亦可见于长管骨,多为单发性,发病症状主要以疼痛为主,位于脊椎的病变可并发侧弯和后凸,少数在病理骨折后可发生脊髓压迫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嗜酸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增多,X线检查,为孤立,界限分明的溶骨性改变,因发病部位而异。椎体破坏后塌陷变扁,使椎体上下骺板合并在一起,早期椎间隙多无改变,病理病变位于髓腔为肉芽样组织,切面呈灰色,灰红色或黄色,质软而脆,镜下观主要为良性组织细胞为基底,内含数量不等嗜酸性粒细胞,并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泡沫细胞等[1];其改变主要以组织细胞增多为特点。而风湿性肉芽肿多伴有风湿症状,寒冷天加重,血沉增快,镜下观主要是以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是一种免疫炎症反应,其X线表现不会造成溶骨性改变。临床上嗜酸性肉芽肿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越来越低,且愈合机率较大;而风湿性肉芽肿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越来越高。

在诊断上,青少年及儿童患者,患部有轻度疼痛,X片呈现边缘锐利的溶骨性破坏,有不规则的新生骨,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者,要考虑嗜酸性肉芽肿;而成年人有风湿症状,血沉快,RF因子、抗O(+),关节活动不利等考虑风湿性肉芽肿的可能,要与骨髓炎、骨结核、嗜酸性肉芽肿及骨肿瘤相鉴别[2]。

本例患者影像学检查未见腰椎骨质破坏,椎间隙稍狭窄,病变发生于椎间隙周围,炎症性组织相互吸附,包裹神经根,极易与嗜酸性肉芽肿、腰椎间盘脱出及神经根肿瘤相混淆,神经根与肉芽组织粘连后临床上极少见。因此在诊断时要结合患者病理、实验室及全身情况,发热等相互鉴别,此患者术后经抗炎、激素、消炎痛、抗风湿等治疗,症状消失出院。因此在治疗上一旦造成神经根压迫等症,应尽早行手术切除病灶,手术切除有利于减轻神经根压迫,减少炎症刺激,减少脊神经细胞凋亡及坏死,利于术后麻痛恢复,必要时可切开脊膜充分减压[3],对于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病不适宜手术及放疗的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肿瘤化学药物,如氮芥,氨甲蝶呤,长春新碱,干扰素以及中药等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陈裕朴,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诊所整改报告样板范文第4篇

1健全感染管理组织

由于医务人员在地震中伤亡较大,医院及时调整了感染管理委员会和院感科组成人员,充实感染管理力量。院长亲自担任感染管理科主任,落实了专门工作人员,多次派人参加省、市举办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为普及感染管理技能,增强感染管理意识,院感科根据各级各类人员知识水平、职能性质差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手段,组织学习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有关知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到医院感染工作中来。

2制定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治理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必须以科学制度作保障。根据《医院感染治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治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医院及时制定了《医院感染治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治理制度》、《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医疗废物治理工作制度》以及各科室和重点部门的消毒隔离制度等。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院感科人员认真督促各科人员严格按制度办事,加强平时检查督促,每季度开展一次质量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通报,使各科室相互借鉴和提高。

3做好空气、物表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由于我院地处边远贫困山区,经济十分困难,没有专门的检测场地和设施。地震前,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由县疾控中心每年进行两次,平时的质量检查只能以肉眼判断。地震后,县疾控中心同样遭到毁灭性破坏,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主要依靠院感科人员督促各科室认真开展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定期进行周围环境的消毒、杀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4切实加强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

重点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在充分发挥科主任、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同时,对重点部门制定具体措施。有关重点科室对落实消毒隔离措施都作了细化分工,做到日有安排、周有重点,专项专管,落实到人,安排到时。对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整改措施,基本保证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监控质量。

4.1门诊部的医院感染管理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直接承担着来院就诊者的诊断治疗任务,具有患者流量大、病情各异等显著特点。就诊者所患基础病、体质、年龄、就诊目的都各有不同。因此,医院设立了门诊医生工作区域,并单独设立发热门诊。鉴于板房数量有限,人员配备缺乏,急诊科没有分列单设,把门诊与急诊合建在一起,门诊医生同时负责急诊接送任务,所有的抢救、治疗工作都在住院部进行。门诊的感染问题主要有:门诊急诊分诊能力差,工作区域划分不严格,有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同时,由于板房面积小,除了医生的诊断桌椅、检查床之外,所剩空间狭小,很多科室都没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公共洗手设施离诊室都有一定距离,这给各科室人员的日常手清洁增加了难度。但各科室人员仍然坚持日常清洁和消毒,坚持每日通风。

4.2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由于在板房搭建过程中,没有按手术室要求进行建造,手术室是在住宿用板房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将3间活动板房分别改造成手术间、无菌物品存放间、打包间、洗手间、工作人员休息间。手术间与无菌物品存放间采取紫外线、臭氧、乳酸相结合的空气消毒方式,室内保持清洁、卫生、无尘、无污染,接送患者平车保持清洁,使用一次性大单,一人一换,手刷一人一用一灭菌,拖洗工具分室使用,标识明确,使用后洗净、消毒、洗净、晾干,所有手术人员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尽量确保手术安全。虽然改造后的板房可以进行手术,但仍面临着不少感染问题:患者的出入通道不能严格分开,手术室区域与周围环境比较接近,板房隔音、隔热效果差,人流、物流在手术室外不断通过,环境较嘈杂,外界灰尘污染也较严重,这给手术室的日常保洁增加了难度。只有一个手术间,在连台手术与急诊手术等多台手术时可能存在共享冲突。

4.3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供应室是医院的解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中之重,供应室工作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服务质量。我院供应室共有3名工作人员,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有工作人员值班室1间,无菌物品存放室1间,高压灭菌室1间,一次性物品存放间,有下排气高压灭菌蒸锅一台,另有两台小型蒸锅,保证了全院的灭菌物品供应。严格登记制度,所有质量监测、效果监测、工作流程均登记备案,消毒员持证上岗,灭菌合格物品有明显标识和有效期,专室专柜存放,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用品严格购进、使用、管理制度,对捐赠的一次性用品建立专用捐赠账册,严格使用管理。存在主要感染问题:供应室处在板房区内,不能相对独立设置,布局欠合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生活办公区划分不严格。由于板房数量受限,没有回收、清洗、打包间,不能在供应室进行清洁、去污处理,各科室的器械、物品仍由使用科室自行处理,这样就存在分散作业、清洗不够彻底、管理难度大等感染问题。

4.4治疗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地震后,由于板房数量和条件所限,对各科治疗室进行适当整合,内科、外科、门诊各护理单元合署上班,治疗室、办公室、值班室共用。在现有的治疗室内,配备了空调、流动水洗手设施、无菌物品存放柜。每日清洁治疗室,地面湿式清扫,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保持空气清洁,碘洁、酒精密闭存放,容器每周灭菌2次,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无菌配药、注射安全。存在主要感染问题:由于全部整合,人员较复杂,管理难度大,加之各科室病员病情不一样、医生用药习惯不一样,给治疗处置增加了难度,治疗工作量大,人员流动也相对较大,潜在空气污染、使用后物品清洁消毒不够彻底等问题。

4.5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弃物规范化管理是基层医院普遍面临的难题,作为地震灾区更是难上加难。医疗废弃物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医院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医疗废物,如各种污染的针头、纱布、管路等,是传播艾滋病、肝炎病毒的重要途径。医院板房全部按照住房标准搭建,每间20平米,废水都采取屋边沟排放。对一般的居民来说,可能不存在多少问题。因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在这样条件下医院的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成了难题。针对医院实际,要求各科室在出科之前必须进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毁形,医疗废物用黄色塑料袋分袋分类包装,指定专人定时回收,每两天用车辆运送至垃圾场焚烧、深埋。虽然也尽量采取措施,但仍然存在着运送过程中密闭措施不太好、焚烧不够彻底等情况。特别是医院污水基本无法处理,科室较为分散,各科室废水直接从屋边沟排放,难以集中收集或进行消毒处理,致使医疗废物、污水处理不彻底,有各种细菌、病毒向外扩散的潜在威胁。

4.6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诊所整改报告样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流程

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患者提供快捷的医疗服务,我院和上海菲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门急诊信息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已于2005年8月初全面投入运行。门诊医生工作站上线应用,对医院管理者、临床及辅诊科室、信息技术部门均是一个全新的课题[1]。我院是一所集科研、教学、医疗于一身的三级甲等骨科医院,门诊共有22个骨科专科诊室,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的门诊系统,该软件采用了先进的三层技术。客户端编程实现采用Delphi6。后台数据库为SQLServer7.0。在程序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与原C/S结构的住院信息系统和影像中心的PACS系统的衔接,因检验科的LIS系统目前还不太完善,暂时还没有实现完全连通,但门诊医生工作站在字典与药品方面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原药库与门诊药房之间信息共享,实现了患者从挂号、分诊、就诊、交费、取药、治疗过程、检查全过程信息化处理。

1 数字化的门诊工作流程

数字化的门诊工作流程包括:(1)门诊各科室预先安排出诊医生,谓之排班。(2)患者在挂号处挂号,因为是专科医院,门诊量不是很大,所以挂号、收费合二为一,共开四个窗口,有充足的时间帮助患者挂一个合适自己疾病的专科诊室号,并打印挂号收据;(3)患者按挂号收据的指引到相应的科室;(4)分诊护士引导患者在医生诊室门前等候,期间可根据候诊厅情况调整候诊队列,维持良好的秩序;(5)患者进入后,医生使用工作站平台接诊,完成简单的门诊病历,在得到患者的认同后,向患者提交一张打印的治疗方案。如需进一步检查,如化验、拍X线片等,医生打印出各种检查单,并签字确认,交由患者交费检查;(6)患者到收费处,收费员根据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传输的信息完成收费;(7)患者到取药处,递上收费单,即可取到药师根据系统传输的信息提前准备好的药品;(8)患者到检验科,采样并进行化验分析,各类仪器产生的结果自动转换为统一格式的检验报告;(9)患者到检查科室,影像工作站查看到门诊医生申请时对患者的病情描述。对患者进行检查后,对检查所见进行描述,形成了带有图像的检查报告;(10)患者到正复治疗室,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工作。一个循环下来,患者的门诊信息完整地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院长、部门负责人、科室主任、医生以及各环节操作人员、患者本身,都可以通过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详细设计

门诊医生工作站是“门诊流程”中的核心部分,大部分患者就诊信息是由该模块产生[2]。在该模块中,医生通过网络传输便能快速地接收已挂号患者,并能在同一主界面上完成几乎所有的医生日常工作,包括:书写电子病历、开电脑处方、申请单及处置单等信息处理。同时,有效地将患者就诊信息传送到门诊收费、医技科室等相关模块,保证各种就诊信息流程中的正常流动,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此外,系统提供各种方便、快捷的录入功能,医生可通过代码录入、简码录入、调用模块等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书写病历、开处方等工作,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患者信息管理。它的主要功能模块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门诊病历 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为每个患者的每次就诊建立门急诊病历,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询问,通过辅助输入法和病历模板等手段书写门急诊病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初诊病历、病史、体格检查等,医生还可以使用已有的病历模板或自己创建病历模板为以后的书写提供方便。

2.2 电子处方 分为开立处方和查询处方,开立处方又分为成药西药、草药和其他处方三种,其他处方主要是开具各种治疗单等,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为处方的录入提供多种方式:医生既可以逐条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模板方式录入,还可以复制以往处方的方式。尤其是最后一种,使用比较简单快捷。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一般为录入处方提供了辅助功能,自动提示药品的基本信息(如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药品的库存和供应情况,显示药品价格、规格和分装规格,提示是医疗保险用药还是自费用药,并自动检查药品的配伍禁忌等。医生可以根据提示的价格、不良反应等信息征求患者意见,如果患者不接受或配伍检查提示为不合理处方时,医生可以立即修改处方。该功能的提供使医生从繁重的记忆中脱离出来。

2.3 电子检查单、检验单 此功能模块包括影像中心、检验科和功能检查科的所有检查项目、价格。医生通过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具检查/检验申请单,并打印申请单。相应科室通过HIS实时接收申请单,安排预约。在检查/检验科室完成相应项目并出具报告后,门诊医生可以实时浏览报告。通过提供与PACS系统的接口,门诊医生还可以浏览检查的图像报告。转贴于

门诊医生工作站与检查/检验科室间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共享,极大缩短了手工模式下所需的时间,提高治疗的效率。门诊医生工作站在开出检查/检验申请、处方或治疗项目的同时,系统一般提示各项目所需的费用,医生可及时征求患者意见,确定患者可以接受的治疗方案。

2.4 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包括病历、处方和检查报告单,为医生进一步准确快捷地治疗提供准确、直观、有价值的参考,避免了由于患者忘带历史资料或所带不全造成的诊治限制,并节省了患者等待医生手工查找病历、报告的时间,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

3 门诊医生工作站与HIS、PACS的关系

3.1 与门诊挂号子系统的关系 医生从挂号系统中获取候诊患者信息,患者挂号后,自动把患者分类到相应的队列中。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通过点击刷新按钮,获取已挂接诊医生号的患者或者挂医生所在科室号的患者。

3.2 与门诊收费子系统的关系 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出的电子处方自动发往门诊收费处,患者来到收费处,由于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具的费用信息严格规范,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收费窗口可以很方便地提取、进行审核确认后进行收费,而无需再次录入项目,极大地减轻了各收费窗口的工作量,真正做到减员增效,同时极大地减少了患者在各窗口的等待时间,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3.3 与门诊药房子系统的关系 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出的电子处方自动发往门诊药房,处方收费确定后可将已收费标志也自动发往门诊药房,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后台预摆药,门诊药房的药师可以根据发来的处方信息进行药品调配。

3.4 与检验、检查子系统的关系 检验、检查是医生诊病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努力,门诊医生工作站与PACS顺利连接成功,与LIS部分连接成功,门诊医生可以向检查/检验科室发出申请,在检查、检验完成后可以立即对报告和图像进行阅览。

总之,一个患者的门诊经历,包括挂号、候诊、看医生、交费、取药、抽血、化验、检查、治疗等,是围绕着医生的诊疗行为而形成的门诊流程[3]。可以说,没有医生的诊疗行为,门诊的业务流程就不存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开方用药,西医的症状体征、病史采集、检验检查、处方治疗,是医生诊病行为的经典,医生工作站平台必须具备这些基本功能。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建立,是依据“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医学理念,使得我院目前的门诊医疗模式更加方便、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加强了门诊就医环境的改造,充分发挥了门诊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和顺.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的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实现.现代计算机,2001;121(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