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精选5篇)

  • 大学生素质(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2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是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工程素质水平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具体化,其基本内涵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4]。因此,工科类大学生在工程实训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水平…

大学生素质(精选5篇)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1篇

1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型

1.1工科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应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通过逻辑推理过程,学生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未曾预见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达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实践进行进一步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工科类大学生而言,学习能力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应包括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目前我国的工程硕士考试已经将逻辑推理作为考试项目之一。在美国的SAT等系列考试中,逻辑推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结构的学习能力子模块中,主要包含专业能力和推理能力两个方面。对于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而言,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及专门针对推理能力的训练,都构成了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1.2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是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工程素质水平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具体化,其基本内涵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4]。因此,工科类大学生在工程实训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水平,是其基本素质结构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工程实训往往是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仅依靠工程实训的培养,大学生还难以获得在社会环境中工作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因此,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在此环境中获得的能力,就构成了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工程实训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工科类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专业技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把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合作教育方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率先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依托地方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大学生通过实践并结合带教老师的指导,不断习得在实际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习得新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在产学合作中获得的能力可以细化为业务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与此相对的培养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师生互动的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体系和包括实训仪器、师资、管理理念、教学技术、研发水平在内的实训中心软硬件建设等方面。

1.3工科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专业上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工作的节奏加速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压力与日俱增,能否在此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身处于良好的状态,勇于面对挑战,对于工科类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成为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因素之一。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工程项目中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工科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成为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另一因素。可以通过测量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了解其团队意识。具体来说,个人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卡特尔16PF和UPI进行测定。通过测量,可以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的数据和人格因素的相关信息,这就为教师指导学生(如个人辅导和团体咨询等)提供了参照和依据。同时,对于社会态度主要是通过社会态度的相关测试来进行测量的。工科类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及其社会态度的相关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这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以及对大学生后续的指导有关。因此,在大学生的培养模型中,大学生心理辅导及成长督导体系的构建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生 创新 知识 能力

1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亦即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1.2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1.3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1.4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 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先看到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2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2.3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2.4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缺乏。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非常无知。

3.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党中央明确指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1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深化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首要任务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过去单纯以“教和学”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等形式,不断把当前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成就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增大教育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课堂说教”式,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需要。

3.2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观念,让先进的思想观念逐步成为创新思维的先导。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幽默感,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种体制机制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要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再次,创新人才,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应该创建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应在社会中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促进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和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有关科技进步的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创新体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3.3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模式

良好的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高等院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学校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身心素质作为一个全局的任务来把握。再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党团活动、开展科技竞赛、组织志愿服务团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的强盛,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光明日报,2006-10-28

[2]杨鑫铨,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教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周永昌,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D08(11)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构成

本文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324);“项目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的应用研究――学校教学立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8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存在着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从广义角度上讲,我国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对人员素质的一种升华,是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那么,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素质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指出,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心理学中,亦将个人生来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作为素质的完整涵义。但是,从广义角度上讲,人的素质应是劳动的产物,一切由于劳动活动而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人的特征都应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因此,对素质的定义应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绩效素质五个方面。

二、大学生素质的构成

素质的构成,是指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和层次。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应从德、体、勤、心理、能力五方面进行衡量。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而剧烈的历史变革中,推动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对内改革以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外开放以求紧跟世界当代文明的发展潮流。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这从根本上将大学生推入到一个与社会相通的开放环境之中。因此,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修身观。传统美德是致力于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并把个人的修身养性视为做人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德修养应从点滴开始,重内省内思。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毕业生能否在自主意识基础上修身养性,应是人生道路的奠基石。

其次,义利观。谋义信道是义利之首,舍利取义是至上的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道义本色。在传统美德提倡以义取利的基础上,当今社会,在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决定个人利益的取舍,应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义利观。

再次,国家观。传统美德在个人对待国家的取向上,倡行尽忠报国,名垂青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精神,曾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正确国家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放眼世界,国家利益不可侵犯。

(二)身体素质。准确的讲,身体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对自然环境和人才环境的适应程度、健美程度等。主要表现为基本活动能力和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其中,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和工作的物质基础。适应能力包括内适应能力和外适应能力两种,内适应能力指人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主要表现为抗病能力;外适应能力主要指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力和耐受力。

大学毕业生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工作压力,其身体素质的培养应从工作的持久性、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出勤率等方面进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伟人能经受各种艰难困苦而岿然不动的真实写照。

(三)勤奋耐劳素质。“勤”既指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又指一个人的恒心和努力。“勤奋耐劳”不仅要求在事业上进行精力和智慧的付出,而且要求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老黄牛精神,以高尚的事业心作为勤奋的开始,以辉煌的业绩作为勤奋的结晶。

作为名大学毕业生,应以脚踏实地的努力作为出发点,摒弃一切繁华和虚假。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任何艰苦的环境下,勤政、勤业、勤事、勤民,尽心、尽力、尽能。

(四)心理素质。“心理”在希腊语中原义为灵魂,心理素质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应变,它主要包括智、情、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智,即智力,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本身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五个因素。情,即感情,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反应,它本身包括情绪(心境、热情、激情)、情感(责任感、荣誉感、爱憎感)和情操(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种形式。意,即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行为,从而克服各种障碍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本身包括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层次。

大学毕业生应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新环境中的成长、创造力和对困难的承受力。

(五)能力素质。能力素质包含面较广,涵盖了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人事工作能力、协调能力、指挥控制能力等。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应从技能方面培养:它的含义是适应社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它的评判标准是先看其常规工作能力,即实践、设计、改造能力,再看其创造能力,即其创造意识、创造原理、创造技法的掌握。但是,从能力素质上讲,技能应是一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当代大学生在此方面应从专业情感、专业习惯、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实践应用四方面加以深化,只有这样,其知识才存在较高的含金量。

总之,21世纪有着挑战与机会并存、冲击与生机共有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素质的形成,应是在其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校正后得到的。中国传统美德中,立志、惜阴、攻读、养性、自强、俭朴、敬业、礼仪等丰富的修身思想,也是大学生修身养性、进行自我素质培养的精炼思想。大学生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在人性上把握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在灵性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才是适应21世纪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含义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广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合格大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知识素质,主要包括科技知识素质和人文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认识能力不仅包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我们所提倡的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它是大学生的首要能力。实践能力主要指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它是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能力培养的重点。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既各具一定的独立性和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处于现代大学生这一整体之中。诚然,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然而,创造性的前提是基础性、全面性。现代大学生要真正承担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者说德才兼备,一专多能。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2.1 专业知识的缺乏和非本专业知识的忽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看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科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2 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部分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唯书本论或只是死记硬背,造成专业知识不过硬,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这使得他们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向职场过渡需要的时间加长,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培训成本。

2.3 集体感缺乏,工作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使得学生来源地更加复杂,学生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区差异显著;加之学生自我意识、私人空间意识强化等原因,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间交往通常小心翼翼;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在思想层面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反映在行动上欠缺团结协作能力,这些大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单位后,也难以与他人相处,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团队团结协作。

2.4 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中小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学生家长为了实现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愿望,几乎耗尽全部精力专注在高考的分数上,这势必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发展。许多中学生没有养成与别人进行良好交际的习惯,加上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思想相对比较严重,而且当前的大学教育没有专门的针对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及活动安排,他们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中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习惯思维的影响,他们在大学时的交际行为相当程度上沿袭了以前交际习惯。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被社会进行挑选,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完全恰当地推介给

用人单位,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3.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素质制约着人对社会的作用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知识的灌输,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会贯通,并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某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其实现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2 培养多维性的知识体系

首先,在知识追求上,应朝多个方向伸展、广延,即讲求知识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其次,在学习途径上,应是“立交桥”式,即有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自学和辅导的结合,加上产、学、研的结合,进而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有创新的良好效果。为此,现代大学生对自己的素质要求,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而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作出努力,以实现自身的、有限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又不能自满自足、固步自封,应着眼长远,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超越昨天,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3.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高校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同时,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计算机基础培训、网络知识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公关礼仪培训等。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设立各类奖学金,对参加各类活动获奖的学生给予较大幅度奖励。同时,积极组织掌握各类技能和过级获证的特长生与广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5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是聘请有关专家讲授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相关知识,树立尊重并热爱他人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处事观。二是要给学生干部、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与学校各部门的交往和协调的能力,放手让他们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三是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面向社会、社区或个人的志愿服务、社区援助活动。同时,大学生应该增强人际交往在个人发展中重要性的意识,并配合学校、老师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锻炼自己,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6 增强内因和外因的默契配合

从内因上讲,要求每位大学生都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从外因上讲,高校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应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与实践,不断摸索与创新,从而开辟

更多的途径,动员更多的力量,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建政.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

[2]王凤仙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研究[J].河南农业,2007.

[3]马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