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牛鼻子”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去年以来,我们X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纪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全面加强支部建设的系列制度措施,以开展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创建 X党支部 为目标,坚持真抓真学真严,强化专责、专长、专注,不断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落实专责,力促支部党建人人有责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 牛鼻子 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副书记具体抓、其他支委分头抓的党建责任体系。明确专人抓支部日常工作,着力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见成效。二是把党建任务细化为项目。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总体谋划,201X年我们确定了X项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举措,被机关党委评为 A+ 等次。实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党建任务落到实处。三是把党建要求落实在日常。坚持周一例行的室务会前支部会制度,坚持在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推行支委述职述责和业绩登记制度,通过集中晾、晒、评、议,倒逼支委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支委委员的表率作用,形成支委委员带头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二、发挥专长,力促支部党建、业务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发挥X职能优势,发挥党员专长,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实现党建、业务 两促进 两提高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实行 三分三合 实战型文稿点评工作法,对重要文稿实行分头思考集中讨论、分头写作集中统稿、分头总结集中点评的工作模式,帮助党员尽快提升文字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文稿点评X次。制定《X干部应知应会手册》,并进行测试,促进入脑入心。创建《每周摘要》电子简报,明确专人对每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压缩提炼,供党员学习借鉴。开通支部微信学xxx台,推荐优秀文章,随时互动交流。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坚持每周例行学习制度,对中央的新精神第一时间学习,对省委、省纪委的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对新党规和重要文件第一时间研读。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效果。去年以来,支部集中学习X次。同时,督促支部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三是坚持以学促用与以知促行相融合。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领导讲话和决策服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去年以来,累计起草了各类重要文稿X多篇,在《X》《X》发表X署名文章X篇。

三、强化专注,力促支部党建从严从实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我公司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公司的一员,不管面对的是对供货方还是公司内部的协作单位,都应该做到 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

尊重是相互的,并非某一个人的事,只有用我们的真诚来对待别人,用我们的道理来感化别人,最终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赞赏。只有真正的处理好自己与供货方,自己与公司内部协作单位之间的关系,才能对我们材料管理工作产生好的积极的影响。久而久之便可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激起我们对材料管理工作的热爱与激情,从而促使我们在车间现场各方面的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 不断学习材料管理,完善自我,让材料管理制度落在实处。

人不学习不进步,马无铁蹄不跑路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的思维才会更加的活跃,视野才会更加的开阔,经验才会更加的丰富。两年多的工作经验让本人感觉,各项规章制度想产生实际的工作效益还需重在落实,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这就要求物资部必须确保物资材料的购置、领用、保管等各个环节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每一个生产的材料质量,是生产的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材料供应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发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要干出优质工作,物资材料的购置是第一关,在材料的采购上做到准确饱和现场需求量,基本上做到供需相平,严把物资材料质量关。还要与车间区技术人员积极联系,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也杜绝 质量浪费 ,尽量为公司节约资金。所有供应商配送的货物全部按规范要求每批次都进行严格点数,确保质量,确保应用到现场的全部物资是符合标准的材料。

材料员还应熟悉所领用材料在工程中的用途、材料的型号规格系列、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这些是成为一个合格材料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在保管上做到防晒、防雨、防腐、防尘、防寒等;在领用上做到帐、物、卡相符;并做好材料保管质量检查记录、材料存在问题处理记录等。认真学习各种物资材料的保管说明,作为一名材料员不能只认为现场材料员只管现场,不在过问材料的统计,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时代,本人认为材料员也应做到一人多职多岗,多能多技,这样才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作出更大的贡献。收货时做到公私分明、不漏查。作为一名材料人员,我积极配合部门及车间主管领导,要求各工作区域必须严格遵守6S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对有可追溯性要求的材料全部按要求进行标识,及时做好物资领用单据二级核算的相关统计,每月按时将报废物资做好及时清理的工作;对现场临时发生的急需使用材料,进行迅速的调理或借调。

三、注重对外交流为企业创造效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在两年多的工作中,本人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在与供应商,库管员和库房送货人员,内部协作单位的交往中,要有理有节,在尊重他们的同时也要时刻维护企业形象,不能以牺牲企业的代价为利益。对企业有利的交往应 多跑腿磨破嘴 ,加强和对企业有利的供货方的联系与交往;以合理的、委婉的解释赢得有关方面的谅解。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材料⑤用中文表示;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在反馈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板演、投影、小黑板、口述等方式。学习材料可以逐一呈现,也可以成组呈现。一般而言,采用“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反馈时,材料宜逐一呈现,这有利于学生聚焦研讨的问题,层层深入。“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时,材料宜成组呈现,以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更好地发现异同,把握研讨问题的数学本质。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探究实验主要侧重于利用实验仪器开展探究(即实验的实际操作研究),而对如何开发网络在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方面的研究较少。比如,如何利用网络互相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提升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利用网络共享探究成果等,均较少有人研究。

我校的设备为开展这类实验提供了可能。我校的网络硬件设备好,学校有生物探究性实验室,学校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能够实现学生实验与模拟实验同步进行。全校每间课室都有电脑多媒体设备,且随时可以接入国际互联网。学校配备4个网络教室,有近300台学生用电脑。

2 具体做法

2.1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

生物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获取证据和验证假设。制定生物学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将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探究计划是否科学、有序,将直接影响探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因此,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生物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节约时间,使科学探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或教科书都会介绍现成的探究方案,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由此看来,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

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学使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培养成为可能。笔者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采用不同的做法。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生物探究性实验方案框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确定实验题目、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实验、预测结果、做出结论等”。其中的实验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取材、分组、编号;第二步: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体现出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第三步:放在相同适宜条件下进行或反应等;第四步,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网络环境下,笔者为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对于初级学习者(如高一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培养:在网络教室中通过在网络环境下给m学习支架(即给出科学家探究方案的范本、给出实验方案的框架、给出探究部分的条件、药品、仪器、给出适当的指引等)让学生学习,学生在思维层面做网络下的模拟实验。即根据“提出的问题”用计算机软件设计探究方案,通过网络提交探究方案。提交方案后计算机才给出专业人员的方案设计。对照专业人员的方案设计和其他同学的方案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自评、小组评价。

对于中高级学习(如高二、高三)者“制定计划”的能力培养:在网络教室中,教师不给出学习支架,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假设”在思维层面做网络下的模拟实验,根据“提出的问题”用计算机软件设计探究方案,通过网络提交探究方案。提交方案后计算机才给出专业人员的方案设计。对照专业人员的方案设计和其他同学的方案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自评、小组评价。学生对方案做出选择,是坚持自己的,还是按科学家或专业人员的方案进行修改(教学流程见图1)。

案例1:测定水绵的细胞液浓度。

在学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后,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能否用水绵等其他材料代替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否测定水绵的细胞液浓度”、“能否采用其他溶液(如胭脂红、龙胆紫溶液)代替蔗糖溶液”等。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后,笔者要求学生做出相关的实验方案。不少学生做出了不错的方案,并上传至网络。虽然方案的细节有值得打磨的地方,但对初学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利用口头和网络等形式大力表扬了这种精神和做法,并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和学习。

某学生的方案如下:

实验方案:探究水绵的细胞液浓度

(1)提出问题:水绵的细胞液浓度是多少?

(2)做出假设:水绵的细胞液浓度为20%。

(3)实验方案:

①配制质量分数为10%、15%、20%、25%、30%的蔗糖溶液。

②用上述蔗糖溶液对水绵细胞分别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③将进行了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得出结论。

(4)预测结果:水绵细胞在浓度为10%、15%、20%蔗糖溶液下无明显变化,在浓度为25%、30%蔗糖溶液下发生质壁分离。

(5)结论:猜想正确,水绵的细胞液浓度为20%。

3.2基于网络环境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能写出自己的探究报告,准确表述自己观点,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合作精神等。

在基于网络环境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中,笔者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写出电子版的探究报告,充分运用QQ、电子邮件、论坛、麦圈、贴吧等、BBS、微博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交流。能进行现场的交流,包括做探究汇报、接受其他同学或教师提问等(教学流程图2)。

学生活动

案例2:利用网络进行探究结果的汇报。

在进行高二生物“其他的植物激素”一节教学时,教师提前两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了收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关资料的任务。学生’通过上网、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制作了相关的汇报材料。两周后,学生进行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点评、交流。

受到案例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的启发,不少学生进行其他的生物探究实验。

如:有学生发现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效果不明显。大胆采用逆向思维,采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来做实验材料,分别用“胭脂红、红墨水、龙胆紫溶液”来代替蔗糖溶液做这个实验。通过反复研究,他们发现:“胭脂红”和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搭配来做这个实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他们观察到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洋葱液泡不断缩小,红色的外界溶液进入细胞壁,但不能进入原生质层;反之,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洋葱液泡不断涨大,红色的外界溶液被挤出细胞壁。

又如:有学生大胆采用水绵、黑藻、金鱼藻等新材料来代替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经过多次探究,反复试验,发现用“水绵”做材料的效果也非常好。

由于发现了实验的新方法、新材料,学生们的兴奋之情难于言表。教师又将他们的探究性实验的方案、过程图片、探究结果等上传到局域网制定空间、QQ群、论坛等处供其他同学共享,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创新的激情。

4 讨论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材料;语言;策略;分工合作;生活问题;教师指导;实验时间

从许多老师上的公开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错的课,其中不乏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处理;也有一些失败的课,失败的关键还是细节。一堂精彩纷呈的课,事后总不会被人完全记住,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是一些津津乐道的片段,而这些精彩的片段往往是由教学中的细节构成的。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我们的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关注细节,把握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

细节一:关注教学材料

充分准备教学材料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体验,要活动就要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材料。

在教学《谁流得更快一些》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水、食用油、洗洁精参加流动比赛?”学生的方法很多,学生1:拿三只杯子,分别在三只杯子里流。老师出示了三只杯子;学生2:拿玻璃棒搅拌,看谁流得快一些。教师出示了玻璃棒;学生3:在杯子底戳洞让它们流,教师出示钉子戳杯子,一用力,洞有大小……最后学生理解了在玻璃板上流比较公平公正。

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在材料的准备上下了很多功夫。为了防止学生观察盐水和清水有什么不同时受杯子的外观影响,我使用的两个水槽在型号上选择了同一种,还彻底进行了清洗,就是为了减少学生观察时的干扰因素。盐水要在上课前一个星期就把它兑制好,足够长的沉淀时间,可以避免学生能马上区别出两盆水的不同。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重量时,事先我挑选好同样的两个烧杯,并且称好他们的重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把时间花在该化的地方,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过程是不能省略的,能节省的就是课前准备充分的材料,在课堂上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无关的琐事上了。凡是在课堂上需要的材料都要精心准备,亲自试过。如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轻重,制好的盐水的浓度是不是能够让马铃薯浮起来。尽管我对材料的准备是反复思考和精心准备,但实际上课时还是出现了偏差,这就是在材料准备中欠考虑的缘故了。看来,对材料的选择和准备真的是要精益求精的。

细节二:关注材料的隐蔽性

一堂科学课,材料的提供要恰当好处,课前应该把实验材料收起来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完了再收回去。如果不这样,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从材料上转移到交流汇报当中,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学《谁流得更快一些》时,我事先在课堂上放了玻璃板,结果当我问学生:“你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水、食用油、洗洁精参加流动比赛?”学生看到了桌子上的材料,马上想到在玻璃板上流,其他的方法懒得去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细节三:关注教学语言

小学科学实验,既有动手操作“动”的部分,又有深入思考“静”的部分,还有“动静”之间的交替、转换,而小学生好奇、好动,这给实验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

小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难免会出现讲题外话、做小动作等一些与学习探究无关的行为,或是在实验探究中争抢实验器材、无序操作等不理。如果不注意调控课堂方面的一些细节,就常常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劣。此时,若注意教学语言的细节,使用激励性语言,往往收效显著。如,“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倾听是美德,也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你很有自己的看法,很会思考问题,仔细考虑一下你的实验方案,认真研究一下,相信你定会有新的发现……”孩子内心都是向善向上的,好孩子也是夸出来的,使用激励性语言能取得显著成效。科学课教师要把它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来,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细节四:关注教学策略

中国有句古话: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许多事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有些事看上去似乎是“细枝末节”,但却反映出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反思。

如,老师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做镜子可以变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老师问。“注意安全!”“做好记录。”“安静。”学生们回答。“说得真好,要注意安全,保持安静,分工合作,做好记录。”老师边小结边板书在黑板上。“现在开始实验吧。”实验开始了,由于实验前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手忙脚乱。有的拿着手电筒对镜子左右乱照,有的在研究书上的插图,有的还在向老师要材料。“我来拿电筒吧,你拿镜子。”有一个女孩说。“好呀!”另一个女孩答道。她们两人在认真地做实验,身旁的两个男孩子却在用镜子做起游戏,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上课了老师才叫学生去拉窗帘,准备做镜子可以变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学生的心思全在拉窗帘上了,整个课堂闹哄哄的。老师又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如果在课前关注窗帘这一细节,让学生提前拉好窗帘,做好上课准备。一上课,可通过设置情境:“我们大家要到黑暗王国去探险,这里伸手不见五指,怎么办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都能兴趣盎然,动力十足,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细节五:关注小组分工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这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科学课堂上的探究这一环节,需要学生的小组合作,人人参与。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在实验操作中常常你争我夺,谁都想争到一个器材动动手,有时互相指责;学生乐于动手但又仅仅是“动动手”,不顾一切地忙于操作,忽视了操作以外的观察、思考,远离了教师的预期效果,背离了实验教学的目标。这些,往往是忽视了细节所致。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不能是老师简要的一句话:“分工合作。”就可以了,要加以适当指导。

如,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的实验时,四人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地进行分工:一位手扶玻璃,一位滴液体,一位学生观察流的现象,另一位学生负责记录。使学生知道,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小学实验教学,常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这其中,分成什么样的小组和各成员在小组中的角色、任务明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探究的质量高低。因此,除按合作学习的一般原则(如,“异质分组”)分组、分配角色(如,主持、记录、操作、发言等)外,还要根据小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注意三个细节:(1)小组成员要有性别、性格上的差异,因为女生、内向学生比男生、外向学生更能约束自己,可减少实验中的盲动;(2)小组规模设置要灵活,可设三、四人小组为基本小组,两基本小组可合并为实验大组,因为有的实验探究三四人合作最佳,既能让每个成员都有角色担任、都有动手机会,有的实验探究需要更多的人合作交流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3)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明确每个成员在每个实验探究中各自承担的具体任务。这样,每次的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有序开展,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一个一个地发表意见,最终完善计划并参与实践,达到理想的合作实验效果。

细节六:关注细小生活问题

一个公开教学活动上,我带着孩子们用非常简要的材料:两个杯、一些水,经历了一堂《热水与冷水》的科学课。

师:现在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倒啊?

学生讨论片刻,一学生上来边演示边说,倒完在杯壁上触摸了一番。这时教师要适时表扬:“这位同学做得非常好,感受杯的冷热程度在杯壁上触摸,而不直接把手伸进热水中。”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边做边问)你们说我先拿冷水杯还是先拿热水杯(学生有不同的回答),但老师还是习惯于先拿冷水,你们想想为什么呢?

先拿哪个杯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拿哪个杯其实是有讲究的。因为刚倒下的热水很热,这一细节处的提示正是科学教学对学生细小生活问题的关注。但是教师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适当阐述,体现科学学习中教师作为合作者、引领者的身份。

细节七:关注教师指导

科学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怎么做,怎样一步步做,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教师在学生实验之间都讲得清清楚楚。有时,教师还会事先演示。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成功率非常高,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新课程提出了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开放”,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焦急地观望等待,结果课堂热闹有余而效率不佳。实际上,任何一堂课,教师的指导都是有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指导的度,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指导,困难小的少指导,困难大的多指导。

《测量力的大小》这一课需要用到弹簧秤,学生对弹簧秤的知识了解甚少,只有更好地了解弹簧秤,才能为后续测量力的大小更好地服务。

教师的适当指导可以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心扉开启,产生很多的问题和想法,在集体交流中集体智慧产生共振。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高涨,急于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就自觉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了,而且在实验中又想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一一作了合理的解释。通过各种方法的描述和比较,最终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细节八:关注学生实验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开始实验前,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教师宣布实验结束,学生余意未尽,还想继续。这个时候,教师总是很难让学生停下来,不得不采取各种表扬来激励他们赶快坐好,而实际上,这种处理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接下来的环节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有些教师在执教《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模拟温度高低改变岩石模样,拿勺子烧,然后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现象,观察不到几分钟有些就让学生汇报,没想到学生半天安静不下来,汇报时的语言描述也很贫乏。如果这里只是简单怪罪学生观察不细致,是没有道理的。

有些教师鼓励学生细致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如何描述现象,并且给足时间,让他们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不被老师所催促。结果是,学生不仅观察完后主动停下手中的实验要求汇报,而且对现象的描述非常生动。

好的科学教师很注意教学中细节的设计,课往往上得很成

功。这里,我想说:“注重细节,关系成败。”

参考文献:

[1]戴汝潜,路培琦,郁波,等.自然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