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亲情小故事(精选5篇)

  •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故事与叙事结构 徐静蕾的这五部作品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影片叙事因素十分强烈,为突出故事性,多数影片采用后期制作如画外音或字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介绍故事人物,如《我和爸爸》中“小鱼”的幕后独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人深沉却无…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精选5篇)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叙事;《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视点

徐静蕾1974年生,是著名演员,华表、百花和金鸡三大奖项得主,2003年开始涉足导演领域,自导自演《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多部影片,以其题材风格多变,良好的口碑和高票房的保证奠定了她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新晋女导演的位置。在业内,徐静蕾有才女的标签,参与剧本创作,用文字、影像、色彩将故事娓娓道来。

一、故事与叙事结构

徐静蕾的这五部作品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影片叙事因素十分强烈,为突出故事性,多数影片采用后期制作如画外音或字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介绍故事人物,如《我和爸爸》中“小鱼”的幕后独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人深沉却无求的讲述,《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中用电子和名片的方式介绍人物关系。

《我和爸爸》是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作品,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简洁明了,影片站在女儿“小鱼”的视角记述了和爸爸“老鱼”之间割舍不断的父女亲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故事被搬到了民国时期的北平,以战乱、为历史背景仍然讲述了一个普通女人为坚守一份情感十几年间的变化。《梦想照进现实》由王朔编剧,用诗意的名字、调侃的语调和讽刺的风格,呈现了一个女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夜话。女演员对梦想的追求让导演看清现实中的自己。《杜拉拉升职记》根据李可同名畅销小说改变,讲述了初入职场的小白领——杜拉拉,如何在国际大公司从基层通向高层的立志故事。《亲密敌人》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米在跳出情感上的依赖,投入新的职场,在和前任男友成为竞争对手后,重新厘清情感关系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表面上不尽相同,但拥有相同的故事框架:女主人公遇到困难——遇到男主人公——得到帮助或分享一段快乐时光——男主人公光环消失——女主人公变得强大。这里女主人遇到的困难可以是生活的拮据,失去亲人的痛苦,人生中的苦闷或徘徊,情感的受挫,事业初期的艰难,等等。男主人公首次出现的形象总是或高大,或美好,或强势,或风光无限。《我和爸爸》中小鱼失去母亲时,准备结婚时,离婚待产时,失业时,老鱼都以父亲的身份及时出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当少女在贫困中无奈地生活时,游行遭追捕时,沦落风尘时,儿子在伤寒中逝去时,作家分别以邻居、记者、社会名流、不知情的孩子父亲的身份出现;《梦想照进现实》中演员对梦想的苦闷时,导演敞开大门;《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面临工作的挑战时,王伟以上司和同事的身份出现;《亲密敌人》中艾米受失恋困扰和新的工作环境的挑战时,戴瑞克以恋人和竞争对手的身份出现。

女主人公从男主人公那里得到的帮助可以是实质的物质帮助,如:老鱼作为父亲对小鱼的帮助,让小鱼在困难时生活有保障;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如:老鱼测试准女婿,给女儿人生的忠告;作家对于少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让她在贫困生活环境中向往更美好的生活,短暂的同居生活;王伟对杜拉拉工作上的指点关心和帮助;导演敞开心扉和演员夜聊。分享的快乐时光可以是热恋、单恋,彼此依赖的亲情或坦诚的交谈。男主人公光环的消失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如:老鱼突然入狱;在女婿面前不能留住女儿的无奈,曾经的挥霍如今的拮据,赌桌上的突然中风;男主人公优势的丧失也可以是人为的,如:作家刻意安排的分离暴露了他玩弄女性的本性,作家读完女人的来信瘫坐在椅子上表现出的内心的无力;公司禁止办公室恋情的潜规则拉开了恋人之间的距离;戴瑞克生意场上的失利。

女主人公变强大,可以是实力的增长,如:杜拉拉的才干受到上司的赏识得到晋升,艾米击败对手赢得生意;强大也可以是阅历的积累,如:小鱼经历丧母、结婚、离婚、产子、失业等人生坎坷后,当父亲中风时她能沉着应对;强大也可以是内心的强大,如:在遭遇作家的欺骗后,少女以自己的方式守住感情,虽然最后她选择了死亡,但她对感情的那份执著足以击垮看似强大的作家,女演员以罢演的方式坚守最初的梦想时的勇气。

这种模式构架在影片《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中从始至终横贯整个故事,结构相对单一,就故事叙述的冲击力来讲比较平缓;而《我和爸爸》和《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将这种构架在整个故事叙述中反复出现,故事呈现高潮低谷,让故事的叙述更具备打动观众的冲击力。

二、叙事主题

五部作品的叙事主题基本比较统一,成长是这些作品中容易找到的标签。来自不同故事的女主人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她们是教师、商人、职场丽人、学生、演员、。不论职业导致的社会地位有怎样的差异,女性对情感的细腻、隐忍、坚持和执著是这位“70后”导演擅长表达的主题。

成长需要时间和经历来实现,影片《我和爸爸》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主人公都经历了15到35岁之间的蜕变,小鱼从高中生到三十多岁的离婚女人,经历了高考、找工作、失业、结婚、离婚、生子、丧母等人生重大事件,完成了从影片开头“被爸爸照顾”到结尾处“照顾爸爸”和从女儿到母亲的角色蜕变的成长历程,小鱼最初慌乱无助的眼神和影片结束时坚定释然的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少女从少年时对作家远远地观望,一厢情愿的思恋,成年后莽撞地踏入作家的生活,承受背弃的苦楚,独立抚养孩子,再次相逢绝口不提旧事的执拗,曾经孤独脆弱的灵魂成长为孤独却强大的内心。《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中的主人公虽然没有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跨度,但同样记录了年轻人身在职场,从青涩到成熟的心理蜕变。女主人公从最开始的柔弱转向强大、从彷徨转而坚定、从无助转为坚强。

女性对情感的细腻,坚持和执著是影片传递的态度,女性对情感的依赖离不开陪伴。陪伴是女性对情感牵绊的表达和需要。当老鱼数落女婿不优秀时,小鱼极力维护:“他是没钱,人长得一般,可我需要他的时候他都在。”女人对所爱作家的陪伴是隐蔽的。每年生日按时送到的白玫瑰,是女人表达陪伴的方式。细腻是女性对情感的感受方式。老鱼做着比小鱼妈妈还细致的家务:做饭,榨果汁,洗碗,见老师,每天接送,给零花钱,看电视剧陪哭等细节都能触及女性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坚持和执著是女性对情感渴望和维持的方式。杜拉拉和艾米在情感上都有波折,时间的距离没能结束她们的爱情源于她们对情感的执著和牵绊。

三、叙事视点的组织

视点选择作为影片叙事中最有表现力的因素,能使影片获得不同的视知关系和叙事效果,能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接受。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两种叙述视点。主观视点通过剧中人物的视角来叙述,观众能感知接受剧中人物的境遇;客观视点是模拟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是呈现整个故事框架最常用的视角。

《我和爸爸》和《来信》由女主人公的幕后独白推进故事的进展,让影片呈现出主观性较强的表面特点,但在拍摄时多采用冷静的客观视点,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小鱼和老鱼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北京胡同里深秋初冬时坚强的树干,四合院高空俯视的构架,时奔走慌乱的人群,女人流浪远行的船只,作家生日的长寿面;《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的敌人》中俯视的城市高楼林立,快速剪辑交替出现的巨幅广告牌,以客观的视角反映出城市职场的高节奏生活和故事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主观视点在影片的插入能造成观众的想象性认同,让影片带有导演的个人特色。情感用色彩表达是影片较突出的特点。影片《我和爸爸》中,故事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或晚上拍摄拍摄整体的基调是偏蓝的冷色调,零星的几处明亮颜色的出现暗示了主人公关系和命运将出现转机,如:小鱼将要第一次与父亲——老鱼,碰面时,利用高空摄影和远镜头让父亲的形象在喧嚣的人群中十分突出:光头,红色的外衣;小鱼和父亲开始一起生活,餐桌上明亮的黄色花簇;小鱼和丈夫分开独自一人回家时身着红色的孕妇裙行走在人流中;小鱼在医院产子,轻快的音乐,婴儿鲜活的肤色。《来信》中,少女初进作家家时,屋内陈色的暖色调,表现少女窥视作家生活空间的兴奋和内心的温暖。《亲密的敌人》中,艾米和戴瑞克带领各自的团队在香港街头相遇的桥段,从第三者——记者的视角,略去了原有的色彩,用黑白照片的形式和定格照片的方式,表现两人在事业上竞争和敌对,私人情感上的暧昧的关系,黑白的色调让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客观。

另在选用主观视角叙事时,属于镜头内部的音响在叙事中受到了主观的调控,向观众传递角色的情感信息。影片《亲密的敌人》中,戴瑞克陪艾米度假时,一路打电话。导演用不同角度的剪辑,客观地呈现戴瑞克打电话时焦急的状态,其中穿插了戴瑞克打电话的远景头——来自艾米的视点。但戴瑞克打电话时距离艾米较远,在露天的环境中,就艾米的视点而言,声音实际是不大的,可是影片中通话的声音却放得很大,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背景音,加上长达5秒的艾米静止不动的不悦神情的特写,更深刻地表现了艾米的失望和两人情绪对立的酝酿。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也能接受紧接其后艾米生气的举动。

此外,移动渐远的镜头在表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失时得到了使用。女人多年后第二次和作家再次走入那曾经如此熟悉的四合院时,镜头使用轻微摇晃的方式表达女人内心久违的渴望和淡淡的忧伤;小鱼在车上看到倒在地上的自行车,作家穿过房间经过空空的花瓶,镜头都处理为移动渐远的效果,表现了生命的消失。

这五部影片以类似的叙事结构,用冷静的客观镜头组织叙述故事,通过对主观视点镜头内部的移动,色彩和声音的调控等方式传递角色的情感信息,探讨成长的主题,展现女性面对情感时陪伴,细腻,坚持和执著的态度,呈现出导演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卫军.马丁·斯科西斯电影的叙事分析[J].电影艺术,2002(02).

[2] 张建珍.张艺谋影片叙事分析[J].当代电影,1993(03).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叙述视角 前景化

一.前景化概念

前景化主要用来阐释解析文学文本,它是文体学,特别是功能文体学中的重要术语,它可以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后经布拉格学派穆卡罗夫斯基、雅各布森等学者阐发,英国文体学家利奇、韩礼德等的发展而最终形成。不同学派的文体学家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利奇认为,一件艺术品在某些方面偏离了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预期在使用的媒介中会出现的标准,是艺术交往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原则。这种偏离就是前景化。而韩礼德认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当该种语言功能与我们对文本的阐释相关时,这种语言结构的突出看起来就是有目的。换句话说,前景化手法主要是对习得的、预期的标准的偏离或者有目的的突出某一语言结构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表达效果的增强不仅仅表现在读者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修辞等因素感到新奇,也表现在故事叙述技巧上。本文旨在分析前景化理论对谭恩梅的小说《喜福会》中的叙述视角的表现意义。

二.谭恩梅和她的《喜福会》

谭恩梅(Amy Tan),美国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美国著名华裔作家。从来没在中国生活过,却喜欢以来到美国的中华儿女或者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人物开始她的小说,因为她的外婆和母亲给她的生活以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让就读医学院的她后来弃医从文,1989年因其处女作《喜福会》一举成名。书中主要讲述了两代移民,四对母女在异域背景下爱情,婚姻,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激烈冲突,展示了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前景化描写

传统小说采用全知全能叙述故事,作者和叙述者混为一体,这样的叙述有利于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因叙述者不是书中人物,读者在阅读中因为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而产生隔岸看花,隔靴挠痒之感。现当代小说多采用限知视角,通过书中某一人物叙述来展开情节。读者可深入到人物内心,与其一起观察,聆听,感受,交谈,亲身体验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读者与人物无距离的交流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谭恩梅是讲故事的高手。《喜福会》中的叙述既不同于传统的全知叙述,也不同于现代限知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书中的叙述人物多达七个,三位中国母亲(龚琳达 、许安美、圣映映)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吴精美、徐露丝 、薇弗莱 、圣丽娜)。对已逝世的精美的母亲吴素云的故事则有精美用自由直接引语转述。叙述人物没有轻重之分,每个人的故事都可独立成篇,各个故事,各个人物之间没有铺垫和衔接,叙述角度转换灵活,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小说分为四部分,一四是母亲篇,二三为女儿篇。第一部分分别是吴、苏、许、圣四位母亲对她们苦难过去的回顾,讲述她们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辛酸历程;第二部分讲四个女儿各自童年的体验,情感的叙述;第三部分集中讲述了四个女儿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母亲激烈的冲突。第四部分讲四位母亲的故事。他们的叙述始于现实中与女儿有关的某个具体事件,继而穿插第一部分没有讲完的故事。她们的叙述不仅涵盖自己的心酸史,更融合了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最后吴精美为了了却母亲的遗憾,来中国寻找双胞胎姐姐,故事在精美与姐姐会面后结束,小说的主题也在故事的发展中得到了升华。简而言之,多重的第一人称视角,随着故事场景的变化而转变的叙述视角,多方位地表现了微妙动人的母女关系,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四.内视角的强化。

在《喜福会》中,故事的讲述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也不是单一的倒叙或者插叙, 作者聚焦人物的内心感触,强化人物的内视角,或回忆,或现实,或幼年,或成年。相应的地点场景也随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或中国,或美国。小说里的人物常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因此,小说的叙述特色具有明显的心理化倾向,致使小说呈现出“现时的感知――过去的回忆――现时的感知”这样反复循环的结构。在这样的循环叙述中,每个部分的叙述都变成了既有过去时态,又有现在时态。总之,小说的叙述按照人物的心理顺序来呈现故事的跌宕起伏,这不同于一般的家族小说的叙述,偏离了读者的预期。

视角的交叉是书中不同于传统叙述的又一特色,偏离了读者的预期。书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交叉叙述同一人物,巧妙地将故事在交替的叙述视角中完成。在这些相互映照的叙述中,人物的形象日渐丰满,情节发展也更加清晰可信。有的视角交叉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有的出现在不同的故事或章节中。比如读者对圣映映这个人物的最初印象来自小说中第一个由吴精美叙述的故事。“映映阿姨----几乎每见她一次,就发现她增加了几条皱纹。”吴精美眼中的映姨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女人。在接下来的叙述中,读者又在吴素云(通过精美的转述)的视角里认识了这位母亲,“映姨倒不是听不到什么,而是根本难得倾听什么。”在第六个故事里,读者得知在幼年丽娜的眼中,母亲总是生活在一种恐惧之中,她几乎听不懂母亲的话,常常认为母亲在说疯话或者傻话。在“男人靠不住”中映映的视角中得知她的古怪性格来自于十八岁那年失败的婚姻。十八岁的她,漂亮富有,任何男人都梦想着能得到她,却嫁给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男人,婚后怀孕之时遭到了自己丈夫的背叛,冷落和遗弃。因为恨死了这个男人,所以她杀死了自己子宫里的孩子,可随之而来的负罪感却伴随着她,对生活变得心灰意懒。即使是第二次爱情,也无法唤醒她的热情,“不再是一直生龙活虎的雌老虎,只是一个没有人气的活鬼。”像这样通过是视角交叉来叙述同一个人物,巧妙地将故事在交替的叙述视角中完成的情形,在小说中的其他母女的故事中也有体现。在这些相互映照的叙述中,读者得知,尽管母女之间的亲情被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代沟不断地消弱着,甚至考验过,但性格遗传的循环性表明,女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母亲的过去。母亲从女儿身上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了如何去支持和帮助女儿。女儿也从反思自己与母亲的斗争汇总,进一步了解母爱的力量,并且深深地被母亲所感动。由此可见,母女之间已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连接着,在母女之间唇枪舌剑的激流底下,流淌着相互交融的、表现母女情深的涓涓细流。

五.个人叙述和集体叙述相结合

叙述声音指叙述故事的方式,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读者介绍背景、讲述故事和描述人物。谭恩梅对叙述声音的处理可谓是独具匠心,区别于传统小说,小说叙述采用了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偏离了读者的预期。集体叙述声音指叙述行为“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母亲们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他们讲不好英语,也没有被美国文化同化,属于失语和沉默的群体,而女儿们则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能讲流利的英语,母女间的文化差异常常导致冲突的出现,在与女儿们的对话中采用集体叙述可以增强话语的分量。例如当吴精美表示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母亲时,不知道要告诉双胞胎姐妹什么时,阿姨们七嘴八舌地提建议,“告诉她们你妈有多能干”,“你可以讲讲你妈,是如何含辛茹苦在美国撑起这个家”, “跟她们说说脑子动得有多快”,“跟他们说说你妈精明的持家之道,” “跟他们说说心愿,” “告诉她们你妈煮的一手好菜”,此时作者采用了集体叙述,增强了语势,也表现了素云母女之间的隔膜,母亲有这么多优点女儿竟然了解不多,对母亲这代所怀的美国梦同样淡漠浑然不觉,更不用说深埋多年的遗憾和隐痛。

简而言之,作者使用前景化手法,凸显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书中人物轮番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多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角度转换灵活,以“我”的形式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叙述过程中作者按照人物心理顺序,或回忆,或现实,聚焦人物的内心感受,强化内视角,并运用视角的交叉,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等一些全新的叙述手段,有意识地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多方位地表现了微妙动人的母女关系,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参考文献:

[1] Geoffrey Leech,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eotry,1969(New York:Longman Group Itd)

[2] Halliday M.A.K. 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London: Edward Arnolld)

[3] R瑜.论谭恩美《喜福会》的叙事艺术 [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5(1):121-127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第3篇

吴念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回忆”这个词。当然回忆并不是老年人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无数的回忆,只是看你善不善于积累这过往中的点点滴滴;而另一方面,回忆又是一面通往历史和人性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里的故事,你会看到回忆者本人的性情与品质。如同屠夫的回忆里多是杀戮,牧师的回忆里多是救赎,而在吴念真的回忆里,我们却看到在各色生命的曲折艰难甚至死亡的影像里,他和无数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感人的细节以及令读者们难忘的一个个温暖和爱的故事。

这本书上市以来,受到读者疯狂追捧,荣获“2011年度十大好书”、“最温暖的书”等多个奖项,并入围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提名。诗人王小妮评价吴念真的故事讲得“温吞隐忍”。可尽管隐忍,读者还是说:“我最反对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看似平淡简单的故事里融入了作者浓郁的情意和无尽的追思。“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背景素材

想与做

作为知名的编剧,长久以来,吴念真都习惯拿生活中经历的故事说给朋友们听,当朋友听完这些故事后,都建议吴念真把这些人和事写下来。吴念真一直也有类似的想法,但他说,他始终在等一个自己所希冀的适当的时刻——例如不再杂事如麻,劳累奔波,身心皆已安顿的日子的到来。

但令吴先生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却是在一个始料不及的状态下完成的。当时他的好友张瑞昌做杂志总编,希望吴念真能开个专栏,写一写自己讲给大家听的故事,虽然吴念真答应下来,但一直忙于事务迟迟不动笔,朋友见状便使出了狠招,竟然在杂志上打出了预告,连专栏的名字都已经起好。到了这个份上,吴念真不得不被逼着上路,常常为写稿子忙到深夜,但幸运的是,一年之后,这些散落在杂志上的文章终于可以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做《这些人,那些事》。

编辑提点:看来人都是有惰性的,我们都太习惯给自己找借口,其实,成功地做一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和繁琐,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想法付诸于实践。去做,并且坚持,这或许就是成功最大的秘诀。

适用话题:言与行;成功的秘诀;赢在行动;坐下来,做……

人物素材

吴念真笔下的人物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是自己的亲人、友人,另一类则是作者曾经遇到的熟悉的陌生人。也就是说,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作者周围的人。

他写为孩子操碎了心的母亲,写在名人哥哥阴影下压抑地讨生活的弟弟,写和父亲一样恶劣生存的矿工,写被世界遗弃但仍然倔强生长的弃儿琵琶鼠,写那些被炸得尸首残缺的士兵……阿公、阿婆,男女青年、小孩少年,似乎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写成一个动人的故事。

精彩书摘

不知道有意还是凑巧,那对父子总让人觉得是宁愿远离人群而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的村子坐落在山谷里,绝大多数的房子都盖在向阳的山坡这边,而他们却挑了对面那个要到中午过后才晒得到太阳的山坳里。孩子的年纪好像跟我差不多,但我已经三年级了,他却还没上学,老是看到他带着一群五颜六色的狗在对面的山上游荡着。他长得跟他父亲很不像,父亲黑,他白,父亲的脸孔看起来粗犷冷酷,他却细致柔和。

——《琵琶鼠》

编辑提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包括鲁迅、胡适、周作人在内的文学家都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提倡“我手写我心”;二是主张写“平民的文学”。“我手写我心”意味着文章要真实地表达作者本人的情感与观点;而“平民的文学”则意味着关注平民大众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底层的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这两点,吴念真都做到了。书中的故事,大多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之所以会打动读者,是因为故事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作者拨开政治和社会的樊篱,直视人生的苦与乐,生命的存与亡,娓娓道来,毫无遮掩。我们中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抱怨没有题材可写,没有故事可编,但我们却忘记了身边的人和事,忘记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其实大家缺乏的不是好的题材和素材,而是缺少一颗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心灵。

适用话题:回忆;学会观察;人生处处是风景;真实的故事……

情感素材

关键词:真情

情意的真挚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或许是因为书中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所以书中处处流露着令人动容的真挚感情。他写身边的人,讲熟悉的故事,无论结局怎样,或是皆大欢喜,或是令人悲伤,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与浓意。在这一方面,作者似乎是一位童心未泯的孩童,高兴了就欢笑,不高兴了就哭闹,没有避讳,没有做作,忧故事中人之忧,乐故事中人之乐,用清淡的语句表达着自己最真实的悲欢和情意。

精彩书摘

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断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

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趾甲又长又脏。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趾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翼翼地帮父亲剪趾甲。

当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第4篇

在这本书里,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有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感人情节。它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对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害怕,不退缩,勇往直前。

书里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感恩。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名叫多莉,但最后母亲却因疾病痛苦地死去。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生活中一个朋友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我朋友九岁时,她的母亲腿上有很多伤疤,当朋友问她伤疤是怎么来的,她却笑而不语,不肯告诉她实情。不管女儿采用什么方法,母亲就是瞒得死死的。后来,好心的人告诉我的朋友其实这些伤的来历,这些恐怖的伤疤是为了母亲为了给女儿拿回不小心丢在马路上的玩具,被三轮车给撞伤的。在女儿的心里,母亲比玩具更重要。可是在母亲的心里,自己受点伤不算什么,可是玩具却可以带给女儿这么多的童年乐趣,她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她的母亲为了女儿,什么危险都敢冒,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地去做。这就是每一个可敬的母亲的心理,孩子永远放在第一位,自己永远放在第二位。孩子的笑声就能带给母亲最大的欢乐。这件事情虽小,但是活生生的发生在我的周围,让我认识了母爱的伟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这位朋友的母亲突然晕倒了,而朋友却全然不知。当母亲被送往医院检查到有白血病时,朋友正在快乐的玩耍,并不知母亲已经危在旦夕。过了几天,她的母亲最终没有摆脱死神的困扰,后来还是撒手离开了人间。母亲死了,朋友却不知,当举行祭奠时,朋友还在找她的母亲呢!当要火化时,朋友才恍然大悟,她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死了!她伤心欲绝,她也在痛恨,她在痛恨自己为什么以前不听母亲的话。她看着父亲,她知道如果再不听父亲的话,那就真的是不孝了。她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多么的深,多么的重要,但是她却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表达自己的爱,再也没有机会把爱反馈给自己的妈妈。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怎样感恩,我自从看了这本书以后,就跟父母的感情越来越好。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第5篇

总认为,有一种情最难割舍的,就是人世间的爱情,生离死别,恨难相依。或许,是看多了凄美的肥皂剧吧,其实我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当我看完电影《最美丽的离别》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也感觉到了,人世间难以割舍的不仅仅只是爱情,而且还有亲情,甚至乃至友情。

《最美丽的离别》,是一部家族温情片,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个叫仁姬的女人,在婆婆患了老年痴呆症后依然不离不弃,甚至任劳任怨,挑起家务,而丈夫曾经对家事漠不关心,女儿却错误的爱上别人的丈夫,儿子也面临了高考还谈情说爱,她却得了不治之症--子宫癌,癌症晚期,在她最后的日子里,亲人和她之间演绎的真情故事。当亲人获悉她患有子宫癌,都痛不欲生,后悔当初对她关心不够,丈夫对妻子依依不舍,儿子对母亲难舍难分,女儿泣不成声,不务正业的弟弟为了姐姐的离去而改邪归正,其实,这就是人间的真情,难怪人常说,真情无敌。仁姬这样的离去,也算上幸福的离去,凄美的离去,这样的离别,也真是人世间最美丽的离别。

我喜欢看感动故事,性情中人,不敢说看花伤心,临水悲秋,看完《最美丽的离别》,真的让我深深地感动,鼻子发酸,眼睛里噙着泪花,或许,一个大老爷们,说到眼泪,着实让人有点汗颜。这《最美丽的离别》细细品来,仁姬这样的女人,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女人,她善良、勤俭爱家、有孝心,其实,女人不是因为漂亮才美丽的,也不是因为妩媚献宠才可爱的,最美丽可爱的,应该是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家是温馨的,亲情是温暖的,有些人,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总是喜欢把情绪带到家里,为了一点小事而对家人大动肝火。孰不知一旦发生变故的时候,只有亲情才能帮助自己,也只有亲人永远不离不弃,愿意患难相随,正所谓亲情互助。

《最美丽的离别》,好多观众看完后哭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并非是夸张,看过此电影的人才会有所体会。因为她给心灵太大的震撼,感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什么天涯海角,其实就是这样的生离死别。生死诀别,总是带给生者痛死者憾。喜欢看电视剧的人,都知道,每一个故事中,都掺杂着一个个煽情感人的片段,生死相许、英雄救美、临终嘱托、患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