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论文(精选5篇)

  • 海洋教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关键词: 现代海洋观;拓展;载体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跟进海洋发展局势,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诠释海洋观念课程,旨在引导“爱国爱家,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引领“程序化和逻辑化”的规划性思维,弘扬“进取奉献”的人生观和…

海洋教育论文(精选5篇)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通过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海洋观教育拓展必要性的论述,针对目前面对的困境,指出和论证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途径和可行性,并展望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现代海洋观;拓展;载体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跟进海洋发展局势,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诠释海洋观念课程,旨在引导“爱国爱家,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引领“程序化和逻辑化”的规划性思维,弘扬“进取奉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国民综合海洋意识和人生内涵。民族性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柱,单靠理论性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资源和途径进行整合和拓展。

1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

1.1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定位

目前,存在将海洋观教育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海洋观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缜密、立体、长远地考虑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顺应当今国际海洋局势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形势,已经升华为民族意识,形成了现代海洋观的新内涵。其内涵中包含了现代海洋观具有的可以用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思维和逻辑性原理,值得深入发掘并推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海洋观已经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应当成为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理性课程。

1.2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对象

面对部队、涉海院校师生和义务教育学校师生的现代海洋观教育正在逐步展开,但距离全面普及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需要仍然相差甚远。

1.3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形式

现代海洋观在普及和推广当中被作为一门意识形态逻辑性课程,通常采用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实施,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宣讲和诠释,内容略显空洞,缺乏体验性的实践。

1.4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教育引用网络、影视等通用载体,没有凸显其亟待全民推广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借用海事战备或航海资源建立基地作为载体,受到地域性、领域性等居多限制,缺乏普适性。

2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海洋观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者开始提及清末海洋观与海军建设到总理公开阐述中国海洋观为止,仅仅用了20年左右时间,而且一直经受着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海洋观教育基础薄弱,亟待拓展。

2.1发掘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种宏观、全面、立体认知海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饱含了深邃的认知事物的逻辑理论,可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借鉴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海洋观课程内涵亟待理论结合实际地持续发掘。

2.2与时俱进地更新现代海洋观内涵的需要

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南洋水师的覆灭,从中国版图的纵向设置,到2016年和在新加坡亲切握手,中国的海洋观念从弱到强,从混沌到清晰,从国家意识进化到民族意识,正在逐步成熟与发展,并向更高层次升华。现代海洋观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以适时合理地诠释现代海洋观的发展。

2.3改善海洋意识教育载体和教育系统性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跨越了多个领域,简单归类于思政、人文社科或科技类课程都会制约课程内涵和价值的充分发挥,亟待组织合适的师资力量,采用有效的教育形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系统,包括教材,实体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等。同时,需要建立海洋意识教育与生活实体链接,实现理论与实践实体的结合。现代海洋观的普及教育需要有效拓展载体,链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达到实效。

2.4增强民族意识内涵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为避免社会意识形态短浅化和趋利化现象蔓延,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朴实的程序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实践性拓展,以充分阐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也是必然要接受世界的挑战,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必然受到长久和激烈的挑战。利用现代海洋观通透理解阻碍国家和平统一和快速发展的现象,以透彻诠释民族生存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公民的付出,透彻理解民族和国家是个人及家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领地,不可侵蚀和动摇。引导正确分析和评价国家政策,严正对待和应对侵蚀公民生存基础的行为,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效提高防范民族分裂的能力,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3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途径

随着中国海洋战略的逐步实践,传统的海洋观已经逐步转型发展为现代海洋观,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赋予海洋观现实载体,通过不同途径凸显中国现代海洋观对中国和平崛起和百姓日常生活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3.1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内涵

现代海洋观作为代表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其来自浩瀚历史长河的程序性,横跨多领域的全方位逻辑性,战略性规划的缜密性,这些具有独特实用价值的内涵亟待发掘。既能用于引导国家海洋战略,更能引导地区性建设,家庭发展和公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优化,从而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紧密联系,使其落地生根。

3.2拓展现代海洋观受教育群体结构

现代海洋观教育需要以立体全方位的模式开展,不能局限于部队官兵和在校师生。可以将深刻体会过唇亡齿寒和民族危机的老一辈,辛勤劳作和经营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中年一代和追求“白富美、高富帅”的新生代链接起来,设立平台进行交流互动,互通有无,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群体的年龄限制。同时,利用其独有的战略程序性和缜密逻辑性将大学教育与平民生活链接起来,让现代海洋观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突破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沿海地域性限制和涉海专业的专业性限制。

3.3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方式

沿用说教和理论分析方式开展现代海洋观教育脱离实践,缺乏说服力。若能以引导学员利用现代海洋观内涵和原理随机分析生活中的细小事务并做出正确决策为要旨,即便是百家争鸣,也能激发责任感,危机感,正义感,通过明辨是非的逻辑演绎达到现代海洋观教育联系实践的根本目的。拓展海洋观教育应当采取百花齐放的方式,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3.4拓展现代海洋观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以海洋价值认识为主体,蕴含着人类认识海洋的思维方式,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需要多样化的载体体现其全方位价值。除现有的义务教育、新闻、网络载体外,可拓展引用相关教育基地、海洋博物馆、涉海专业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等作为载体,有效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应用和诠释时机和空间。譬如:以航海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为载体可拓展为海洋意识教学,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科技创新,现代海洋观辨析堂等等。

3.5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体系

现代海洋观教育目前较为偏重于义务教育和高校师生教研。应当向系统化和制度化发展,逐步建立海洋观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成果推广大众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常态化和持续化的教育体系。并将海洋观的逻辑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和提高生产力上来,亦可用于指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人生规划上,从而拓展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形成有价值、有应用、有产出的现代海洋观教育体系。

4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可行性

通过多种途径发掘现代海洋观底蕴,通过链接企业文化和人文教育充实现代海洋观内涵,通过与实体企业相融合实现现代海洋观原理的应用价值,形成一条全社会共同参与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产业链,让现代海洋观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4.1源远流长的资源

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的沧桑曲折巨变依然坚强复兴,每一寸热土都饱含着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历史为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确凿的经验教训资料。现代“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得力举措和丰硕成果为现代海洋观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古今中外,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此消彼长,大国崛起和国家兴衰的演绎,当今海洋时代“圈海运动”的精彩博弈和前途未卜的发展局势,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研究提供了源远流长的资源。

4.2恰当成熟的时机

从1980年《国际海洋法》的出台,新中国经过近30年睿智进取,勇于开拓地改革开放和创新,从艰苦走向卓越,从坚韧走向坚强,在风起云涌的世界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海陆空国防基础和国民经济基础。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民族复兴,亟待全民参与、响应和支持。需要将海洋意识传送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激活每一个细胞。近年国家确定“航海日”,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等一系列海洋强国举措,对于拓展海洋意识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良好的契机。

4.3足够的可拓展空间

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丰富。从教育科目上可以向地理、人文和哲理等方向拓展;从应用理论上可以向思维程序性理论和逻辑性理论拓展;从学科应用上可以向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拓展;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千古和探讨未来拓展;从地理空间上可以探索地底和展望太空拓展;从教育模式上可学历教育、通识教育,亦可向全民普及教育拓展;教育方式可课堂教育,亦可向微课、慕课、网络课程拓展;教育规模可开万人大讲堂,亦可向百姓闲聊拓展;从理论联系实践上,可指导说话做人,亦可向制订人生规划和企业规划上拓展;从教育成果体现上,可提高生活质量,亦可向指导企业发展实现产品和货币增加上发展......现代海洋观具有立体空间和发散性的拓展空间。

4.4优越的人力资源保障

通过“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我们已经具有一批能研究和运用现代海洋观的高级人才。通过课程前期试探性和渗透性教研已经积累了相当一部分能诠释和应用海洋观的高层次施教人才。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海洋历史观、海洋建设责任感、海洋战略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为我们奠定了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危机感的新生代人力基础。这些为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提供了老中青层次分明,教科研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4.5有利的平台和载体资源

依据教研平台,共享教学设施和场地,交流师资力量和受教育群体,为海洋观教育拓展的减负和降低阻力。现有健全的教科研体制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熟的人文教育体系和革命思想教育体系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尤其是交通行业的航标灯精神和铺路石品格,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为利用现代海洋观诠释历史问题提供了充足的可拓展资源。雄厚的师资,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远期需求使得现代海洋观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领域上的长足拓展成为切实可行。

5结语

推进全民海洋观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拓展和与时俱进地更新才能满足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正视国民海洋观教育的现状,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大力发掘现代海洋观的内涵,依据恰当的载体,搭接合适的平台,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将正规的海洋理论知识教育和非正规的海洋科普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海洋观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海洋观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让海洋观的理论接地气,迎朝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以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立居.海洋观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5-46+61.

[2]杨雁,刘杰华.关于海洋观教育实践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6-48.

[3]朱宗军,韩增林.中国海洋观的变迁[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60-63.

[4]胡素清.以人海关系为核心的海洋观[J].浙江学刊,2015,(1):131-134.

[5]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91,(1):10-16.

[6]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184-189.

[7]孙光圻.绿色海洋观:历史传承与理论创新[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5,(4):80-95.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教育 中小学教育 海洋意识 国外海洋教育

我国拥有3000000km2的“蓝色国土”,自古就是海洋大国。但由于海洋能源开采能力有限、邻国邻海领土的争端和军事技术的落后导致海洋形势非常严峻。公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常识极度缺乏。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培养,加大基础教育层面海洋教育的力度。

一、海洋教育概念的发展

什么是海洋教育(marine education或ocean education)?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海洋教育一词最初的含义是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因此,开展海洋教育的学校主要是高职与大专院校中有关海事、水产、渔捞等相关专门学校,所以“海洋教育”等同于“海事教育”,而直到近年来才由“培育专业人才”的含义逐渐扩大为“基本文化素养”的含义。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的“2000年世界海洋科学培训和教育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将海洋教育区分为“专门性的海洋科学课程”和“普通的海洋科学课程”。专门性的海洋科学课程以培养海洋科学家为主要目标。因此,从小学开始,对于未来不选择接受专业性海洋教育的学生,应提供非正规的公共教育,以推动海洋概念的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

中国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马勇教授从人海关系的视角提出海洋教育的定义。他认为:“广义海洋教育包括一切增进人的海洋文化知识,增强人的海洋意识,影响人的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狭义海洋教育是指由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有关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海洋专业能力以及由人的海洋知识意识、海洋道德与人的海洋行为等素质要素构成的海洋素养的培养活动。”

我国台湾学者吴靖国认为海洋教育是:“引领学生亲近海洋、探索海洋,进而关怀海洋的行动,由人文、科学、生态的认知发展,进而解决海洋环境资源问题的教育历程。”他还提出了“知海、亲海、爱海”的教育主题,并提出提升小学生海洋环境保护态度与行为的VBN(Value-Belief-Norm)理论,提倡从价值、信念、准则三个层面对小学生实施开展海洋教育。

二、海洋教育的意义

(一)海洋教育有助于改善全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现状

美国研究者始终强调加大高等学校海洋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中小学海洋教育投入,将海洋知识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二)海洋教育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

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海洋相关职业奠定情感基础;职业海洋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是海洋事业的发展重要保障;专业性海洋教育是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其他形式的海洋教育,对海洋人才的教育是有益补充。

(三)海洋教育有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世界各海洋国家纷纷制定相应的海洋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规划。

三、国外海洋教育现状

(一)澳大利亚的海洋教育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政府为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本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战略和政策,包括1997年的《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1998年的《澳大利亚海洋政策》《澳大利亚海洋科技计划》等。通过实施不同层次的海洋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海洋素养和海洋意识。

澳大利亚发展海洋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澳大利亚政府于2004年颁布《海岸与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其中包括海水的性质、人与海洋的关系、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海洋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分类、调查及陈述信息的能力和对持续性的、稳定发展的理解海洋和关心海洋的情感态度等。

2.整合公共资源和多种媒体开展海洋宣传活动。联合海洋馆、博物馆定期组织多种活动,联合研究所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和专题讨论,通过网站开展海洋教育,普及公民海洋知识,定期公布海洋事业发展动态和海洋资源数据,鼓励民众参与讨论,提高全民关心海洋的意识。

3.高等教育部门调整相关专业及课程,以实现联邦政府国家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生物院系从单纯的海洋生物研究领域扩展到海洋多领域的研究;环境工程院系,增加了大量海洋相关课程;专业性的海洋院系校和研究所拓宽了研究方向,增加了研究内容,如海洋信息研究、海洋通讯研究等。

(二)美国的海洋教育

美国是海洋强国。自2000年以来,美国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海洋教育体系,推进全民海洋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

美国发展海洋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美国有大量的补助金资助海洋教育活动,如,创立于1966年10月的海洋补助金1/3基金来源于非联邦机构,2/3的基金来源于联邦资助。资金的用途之一就是资助海洋教育。包括海洋科学课程的开设,专题讨论会的举办,论文集的出版发行,公共信息的报道以及对大学生提供帮助等各种活动。海洋补助金计划在美国海洋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美国国会于2004年《21世纪海洋蓝皮书》,在蓝皮书别强调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及推进海洋教育的必要性。

2.建立卓越海洋教育网络。2002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在各州建立“卓越海洋科学教育中心”达13个。

3.大力推动海洋教育发展。在全美推行1-12年级海洋教育;涉海高校数量多,已超过142所,包括物理海洋学,研究海流、潮汐、湍动等如何影响海水的运动,海洋化学,如营养盐对海洋生物发育的影响;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以及海洋生物学专业等。同时加速海洋学与地球科学、大气科学、资源科学、空间科学、地质科学、环境科学和渔业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4.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海洋教育活动。

(三)其他国家的海洋教育

英国的海洋教育是终身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海洋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国家课程范围,在中小学全面实施。

日本人对海洋也同样是终身教育、国民教育,对中小学生,他们通过纲要规定在各门课程中涵盖海洋教育。中小学各门课程中都体现出海洋教育的相关内容。海洋相关概念在各门课程的各教育阶段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

韩国海洋教育相关内容在中小学生的主要课程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四、我国的海洋教育

(一)我国大陆地区的海洋教育

1.海洋专业教育。我国大陆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海洋教育是指大中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展的专门性海洋教育,特指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同时开设海洋教育的院校和研究所数量也比较有限,海洋教育的范围主要是海事、水产、渔业、科研等。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国家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陆只有中国海洋大学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等院校,至2000年末已达四所,包括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海事大学,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水产大学。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开设涉海专业,开展涉海科研工作。

2.海洋通识教育。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开设了海洋通识教育课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广州大学。部分中小学开设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2012年,青岛三十九中学、青岛同安路小学等许多中小学校结合本地特色,编写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3.存在的问题。我国大陆在海洋人才培养和推进海洋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基础海洋教育没有普及。中小学的海洋教育仅是特色,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没有接受过海洋教育。学生海洋意识淡薄。

(2)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缺乏专业教师。这导致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极少有海洋相关领域的学习经历,开展海洋教育力不从心。

(3)其他海洋教育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流媒体对海洋的宣传、报导力度缺乏,海洋科普读物和影视、艺术作品种类少,大众缺乏认识海洋的渠道。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海洋教育

我国台湾的中小学海洋教育起步较早,政府的海洋教育政策较系统全面,人才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状况都很到位。台湾于2009年举办了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本地和国外有突出经验的海洋教育者进行海洋教育有关问题的交流,台湾各地区的代表畅谈了海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规划。

台湾地区成功开展海洋教育值得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主导,为开展海洋教育创造氛围。2001年首度提出《海洋白皮书》积极推进海洋人才培养;2004年拟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轴》时,特将海洋教育纳入行动方案,同年政府颁布《海洋政策纲领》开始规划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2006年颁布《海洋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立足于培养产业界所需优质人才为主轴,阐明国际海洋政策及发展趋势,明确海洋教育策略目标及规划具体策略,通过整体政策的架构完成海洋教育蓝图的整体性布局。

2.开发相关教材和补充教材。针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所定的主题(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科技、海洋法律等)开发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的补充教材。

3.通过开展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素材设计比赛等活动,宣传海洋教育,同时将获奖作品编辑成册发放各校,供教师选择和使用。

4.培养中小学海洋教育师资力量。由政府资助教师培训机构开展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海洋教育师资培训,包括中小学教师海洋教育暑期进修学分班、海洋教育硕士学位班及海洋相关产业所属学术机构举办种子教师研习等。

5.发展海洋特色学校。临海学校在发展海洋教育的基础上,将已发展的乡土教育或社区教育重新整合而转型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同时建立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有些区域性临海学校自发建立海洋教育联盟。非临海学校以区县为单位,寻找可以发展的课程规划和教学方式,共同发展海洋教育。

6.整合校外海洋教育资源。校外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社教机构(如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科技博物馆等)、大学海洋实习场所、海洋生态风景区、民间海洋团体等。其中,海洋生物博物馆不仅常年扮演海洋社会教育的角色,并且接受各校提出申请辅助教师进行教案设计与开展学校海洋教育和校外海洋教学活动、举办研习营等。另外,设有海洋相关院系所的大学,也帮助推动中小学海洋教育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海洋实验场所进行体验学习;有些县市政府结合民间渔船办理相关海洋研习与教学活动以推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活动。

五、对崂山区的启示

青岛市于2011年颁布的《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探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打造教育新品牌。

政府政策引领,部分小学积极开展海洋教育尝试,其中凤凰台小学、汉河小学、石老人小学、晓望小学四所小学海洋教育成效显著,于2013年被青岛市评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然而,中小学海洋教育仍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一定的政策和规划以推进海洋教育的开展

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各学校开展考试之外的课程时总是思虑再三,开展国家课程之外的课程更是畏首畏尾。海洋教育不属于国家课程,因此,开展海洋教育亟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海洋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二)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海洋教育的范围不仅限于书面知识,校外教育、参观活动、实践活动、校外活动的交通费用等需要一定的资金,资金的缺乏必然限制海洋教育的开展实施。在目前的财务政策下,学校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三)成立海洋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进行教材的专业性编写

编写海洋教育教材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与国家海洋课程的关系等因素。

(四)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崂山区境内的极地海洋世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馆、国家海洋局标本馆、大学院校海滨实习场所、渔村渔船等都可以作为开展海洋教育的资源。

(五)与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局开展合作

举行海洋知识、科技、资源系列讲座;培养海洋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海洋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海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性[3],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国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是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沿阵地,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容忽视。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虽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被广泛认同的概念,但是综合多位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存而不断更新的一种海洋文明形态[4]。陈建华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海洋生态的意识文明,道德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和产业文明[5]。刘健将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概括为包括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的“六因子论”[6]。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综合概念,是人、海洋、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梦”具有特定的“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和“价值特征”,而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丈量“实力”“幸福”和“价值”质量的重要指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这充分显示了党对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推进人类、社会和海洋三者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作用。

2.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将与时代脱节。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精于专业技术,而是知识、心理、道德、视野等都要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社会发展更全面的观察。海洋生态文明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是关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蕴含着科学发展的理念,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3.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8],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观念是全面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着眼未来,具备海洋生态文明观念和高度的海洋生态责任感,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进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这是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现状,积极主动地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9]。教育部门一直没有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足,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普遍不高。而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被提出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严重不足,仅在几所涉海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高校在普遍缺乏海洋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将海洋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围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推动海洋课程体系优化建设[10]。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涉海高校承担了众多海洋科研课题,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教师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和关键,但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决定了高校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效果,因此教师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具备较高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和从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将在实践中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

另外,对于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涉海高校,大部分仅停留在课程上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有的高校通过引导高校环保社团的方式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环保社团是生态文明理念影响下的具有明确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学生社团,主要依托如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建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弘扬环保观念的热情,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向广大同学宣传环保、践行理念,并融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高校对于学生社团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广泛的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寓教于乐,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社团不具备专业的海洋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和实践。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教育 海洋意识教育 海洋知识教育

2012年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的国家海洋战略。从地理意义上讲,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从海洋经略上说却并非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提升国民应有的海洋意识,海洋教育也因此应运而生。

(一)海洋教育产生的背景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和战略选择,我国也确定了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不仅需要海洋军事、海洋经济等硬实力,同时需要强化海洋意识和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国民较强的海洋意识将有会利于提升我国海洋战略地位,益于民族进取精神的形成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大都对海洋教育十分重视,海洋教育已经成为海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应当借鉴海洋大国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教育道路。

由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清代以来海洋意识逐渐薄弱,现代海洋知识也普遍匮乏。目前只进行简单的宣传并不能使国民的海洋意识达到发展海洋强国的需要。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来强化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共识和精神动力。

(二)海洋教育简介

海洋教育具有极强综合性,涵盖面非常广,因此海洋教育很难或者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简洁的定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马勇从人海关系的视角提出海洋教育的定义,他认为:广义的海洋教育是通过海洋文化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来培养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活动。狭义海洋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的教育,如海洋知识意识、海洋专业能力、人的海洋行为以及海洋道德与等素质的培养活动[2]。

由这个广义的海洋教育概念可看出海洋教育分为海洋知识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有体系有层次的学科教育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相比于理性的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则是感性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没有知识体系,不需要分层。对于一个国家的普通国民来说,海洋意识教育要重于海洋知识教育,第一,有了海洋意识才会有进一步求知欲望,才可能会有一个关于海洋的理想;第二,有了海洋意识才能更了解自己祖国的海权及海洋战略,才可能知道爱国不仅要爱大陆还要爱大海,从而更具凝聚力;第三,有了海洋意识,才可能在此基础上上升为海洋知识。

二、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3]”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意识对一个国家国防的重要性。“一切教育都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娃娃的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各种价值观都有待于完善,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可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国民海洋教育的基石应是中小学海洋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海洋教育是全民海洋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已取得的成绩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标的提出,海洋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活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异彩纷呈,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文化创意大赛、“海疆万里行”主题宣传报道等活动取得良好地效果。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洋科普基地建设蓬勃发展,地方性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也逐步形成。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教育的开展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小学海洋教育也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并积累了经验。鉴于海洋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海洋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系统性研究较少,并且缺乏对已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因此当代中国中小学海洋教育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未解决的困难。

1.海洋教育目标设置不成体系。一些机构和涉海部门容易把海洋知识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混为一谈,各教学阶段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系,没有细致的教学内容划分,这跟海洋是极具综合性、复杂性有关。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些海洋知识的引导,造成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未必能够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反而打击了其学习热情。

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和丰富海洋资源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重视海洋教育的背景下,海洋教育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发展。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海洋教育只是最普通、最低级的学科渗透式海洋教育,而且大多数内陆学校没有海洋教育。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目标体系正在形成的过程中。

2.海洋教育教师少教材缺、各学段教育封闭。海洋教育是新兴学科,因此除了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开设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外,中小学基本没有完整的海洋教育教材,并且各年级各学科中涉及的海洋教育知识内容比较少,通俗化的海洋教育读物较少。 中小学海洋教育也只是海洋教育的一部分,专著则更少。另外我国应试教育各学段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而分布于各个教育阶段的海洋环境教育内容松散,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系统的课程设计与专门性的讲述。系统的海洋教育还是一个问题,各阶段的海洋教育更难做到教育内容的衔接。第三,现有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海洋知识培训。即使海洋意识教育不同于海洋知识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其对教学目标的理解都会影响到海洋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影响教育的创新、与时俱进以及系统的海洋教育模式形成。

3.海洋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中小学海洋教育渐成体系还未成体系,一些现有的海洋教育资源未被整合到海洋教育资源内。如一些传统的海洋文化、乡土文化等都可以作为本地海洋意识教育的资源。另外涉海高校的设施资源,如海洋博物馆、海洋生物标本馆、船舶模拟器实验室,甚至把涉海高校的校园作为中小学生参观的资源也足以激发其对海洋浓厚的兴趣。第三,互联网资源并未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海洋意培养、海洋知识教育的网站并不多,虽然现代海洋教育网站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但像这样的网站也是非常少的。第四,中小学生练习册、寒暑期作业练习册及阅读刊物也可作为一种海洋教育的资源,就目前情况来看海洋常识少见于这些资源中。

三、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建议

我国海洋教育的碎片化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后才有可能将海洋教育系统起来,形成有效地教育体制。要重塑我国国民的海洋价值观,使我国成为海洋强国,既要及时正确的解决现存的海洋教育问题,也要积极探寻新的海洋教育之路。

(一)根据年龄、区域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

1.根据年龄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海洋教育需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学习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4]。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海洋教育应把握好这个教育阶段。为了不给其造成学习负担和压力又能培养其对海洋的兴趣,应对其进行最简单的海洋意识教育,通过一些游戏、故事、图片、视频简单了解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军事等,尽量减少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海洋常识的普及,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海洋情感和海洋意识,从而渐渐促使小学生向往大海,从小有个海洋梦。

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记忆各方面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接受一些抽象的海洋意识教育的概念和理论。这一阶段的海洋教育可以由小学阶段的简单的兴趣培养上升到复杂一些的海洋意识的培养和简单的海洋知识教育。在沿海地区,有必要以海洋意识教育为基础上升到海洋知识教育,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和海洋教育优势,培养稳定的海洋情感和海洋意识,进而奠定培养海洋人才的基础。

2.根据区域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国地域广阔,东西跨度也较大,经度地带性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影响着各地不同的乡土文化,包括海洋教育。领海和领土都是国家的一部分,爱海也是不分地区民族的,跟爱国教育一样海洋教育也应具有普遍性。内陆地区实施海洋教育比沿海地区存在更多的障碍,甚至看上去可行性不大。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还应致力于探索落实海洋教育的普遍性,尽量缩小海洋教育的区域差异性。由于资源的限制,内陆地区海洋意识比沿海地区更为欠缺,海洋教育应以海洋意识教育为主,重点在基础性和普及性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网络、模拟实验室等媒介普及海洋常识、培养海洋意识。课程设置除以学科渗透之外,在校园活动、实践活动、德育教育中还可考虑设置一些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海洋情感、意识。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还应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扶持力度,海洋教育课题需要资金扶持,要确保教育经费的独立性,鼓励海洋教育研究人员以及教师的研究和创新。国家可设立专项基金用来支持和宣传海洋意识,适当发展海洋公益事业,这有利于在全国形成浓厚的学习海洋文化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三)正确面对教师缺口问题和教材问题

因海洋教育开设不久,专业教师有缺口很正常,关键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尽量减小教师缺口的影响。中小学海洋教育可借助专家资源,特别是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沿海地区,可充分利用高校以及研究所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做一些海洋科普教育讲座。另一方面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教师进行海洋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海洋素养,强化教师的海洋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海洋意识。同时学校还应聘请专家教师为兼职海洋教师,聘请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这有利于学校海洋教育深入发展。

(四)有效整合海洋教育资源

被称为“耕海人”的渔民并没因为“涉外”危险而止步,海南潭门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说,潭门的渔民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接受一种观念:渔民去南沙出海捕鱼,是最基本的保护祖国海域的办法。南沙被潭门人称为‘祖宗地’,谁都不想断送在自己手里[5]。因此在研究海洋教育课题时,仅从海洋教育的学科性考虑或许是片面的,还应考虑海洋教育的情感意识,即沿海地区的乡土教育。沿海地区的海洋教育可有效整合社会、学校、社区力量并结合乡土感情和传统文化作为海洋教育的资源,以文学、艺术、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海、热爱家乡的海,这种海洋感情一般比较稳定。

中小学领导可积极组织参观涉海高校的海洋博物馆、海洋生物标本馆、船舶模拟器实验室以及海大发展的校史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影响其海洋意识。涉海高校还可充分利用其教学设施资源,在暑假采取夏令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海洋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各地区、各类学校海洋教育资源。这样做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海洋知识学习的机会,另外畅通各学校和地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便于共享海洋资源和信息,特别有利于内陆地区的海洋教育。还可试着开发海洋教育网站,内容可以直接或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分享到自媒体平台,比如把资源中心的一些微课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腾讯空间等自媒体,为海洋教育起到助力作用。海洋教育可借鉴慕课的形式,但并不是要翻转课堂,而只是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视频,有时间的时候观看学习并不造成学习压力。

另外,有关方面应考虑把中小学生的练习册、寒暑期作业、阅读刊物等资源综合起来,变成辅助教材,编写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穿插一些有趣的海洋小故事、海洋小常识,比如膨胀的海洋及其危害、赤潮及其危害或者海洋兵器库等。

(五)尝试通过中小学生把海洋教育从学校教育向家庭拓展

中小学生和家庭之间交流比较密切,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影响到家庭,中小学的海洋教育很容易辐射到家庭。也可以说中小学海洋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向家庭拓展,而且这种拓展相对于这类的公益广告宣传教育更有效果。

在现今亲子活动盛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凝聚力,通过一些中小学的海洋教育活动,将海洋教育影响力辐射到家庭,使其走出学校走进民众心中,一方面可以拓展海洋教育的领域,有效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另一方面,家庭具备了海洋意识后将更有益于学生形成自发、稳定而全面的海洋意识,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刘赐贵.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若干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2).

[2] 马勇.何谓海洋教育-人海关系视角的确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2(6)

[3] 陈旭麓.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水环境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6-03

引言:

水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基础。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科学技术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如何保护水环境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海岸、滩涂的填埋,水产资源的减少,化学肥料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的枯竭,下水道处理水的问题,海洋上塑料垃圾污染,森林采伐带来的保水能力低下等问题,都是当今深刻的水环境问题。我国逐年恶化的水环境给民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威胁。

中国首次提出环境教育设想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这成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1]。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中第四条指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水环境知识的普及与综合运用能力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水环境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如何促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形成对水环境的全面认识,水环境教育本身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日本西面环海,长期以来注重海洋环境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析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中水环境教育方法,社会水环境教育状况,持续可能的水环境教育的摸索等,将对我国的水环境教育提供借鉴。

一、日本环境教育的历史

日本的环境教育被认为首先从公害教育为开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同时造成了全国各地公害问题的产生。因此如何进行公害的防治作为教育问题被提起后,日本政府认识到学校中关于公害学习的必要性,在1967年的小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修改中明确指出社会科目中增加关于公害的学习。之后,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关心逐渐高涨,日本也从公害防治的狭隘视点开始转向环境与人类关系上,以更加深入广泛的视点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197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新设了“现代社会”科目,从正面对环境与人类的依存关系进行了强调[2]。

二、水环境教育的定义

水环境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物质联系在一起,对每个人都极为重要。对身边的水环境进行科学的观察、思考,全面认识水环境,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有责任的决策与行动,并将这些知识向更多的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的能力的人才培养是水环境教育的目标[3]。通过水环境教育的普及,加深认识地域社会的水环境与人们的相互关系、以水环境为媒介的人际关系、多国间的水环境与人们的相互关系,加深对他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的理解,构筑可持续的水圈环境与人类间的和谐关系[4]。

三、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日本学者对教育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着眼于学习成就感等在环境意识上的促进作用,并具有在协作性、社会性、能动性上的培养作用,崛雅宏提出了“方案法(Project method)”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以此为理论基础,崛雅宏等开发了相应的环境教育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5]。日本水环境教育专家佐佐木刚提倡“学习循环周期(Learning cycle)理论”在水环境教育中的应用。学习循环周期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识、理解分为5个阶段:导入、探究、概念的确信、应用、反思。与此相对应的水环境教育中可以认为以下阶段,身边水环境的现象的观察、自主地进行水环境问题的研究分析、新概念的获得、新思想新结论的产生、以上过程的反思。学习循环周期理论由美国学者Robert karplus提出后,被美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采用,水族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也纷纷导入[6]。

四、日本水环境教育现状

日本的水环境教育大致可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与水环境相关的科目有水产、理科中的地学中的海洋单元。“水产”作为专门教育,为水产或海洋类高职、高专学校中的科目。日本全国有46所水产、海洋类高职,高专学校学校,学生数量占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总数的0.3%。水产、海洋类高职高专作为专门教育机关在水环境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7]。但是,近年日本这两类学校学生人数呈现年年减少的倾向。大学教育主要有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大学、东京海洋大学、长崎大学、鹿儿岛大学等。社会教育中的承担水环境教育的设施或组织主要有水族馆、博物馆、体验型海洋教育设施、NPO法人等民间团体。其次,渔业协同组合、水产技术中心、水产高职高专校实习设施、大学的专门设施等。这些都成为水环境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1998年“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成立。NPO法是为了促进市民的社会贡献活动而制定的法律。NPO法成立以后,日本全国约4万法人诞生,其中约750法人与海洋教育相关[8]。日本全国的海洋教育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是渔业体验或鱼食体验等相关的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为加深国民对水产的理解作出了贡献。2001年日本颁布《水产基本法》,其中23条提出“采取措施加深国民对渔业的理解和关心”[9];2007年颁布的《海洋基本法》第28条提出“促进国民对海洋的理解”。这些都为水环境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10]。大学的教育机关也在积极推进教育研究来推进包含水产的海洋教育,如日本东京大学海洋Alliance,横滨国立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东京海洋大学水圈环境启蒙教育推进计划等。

五、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研究及实践

日本学者对如何提高水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及手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首先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课程的编制[11]、教学方式方法的构筑[12]、教师的培养[13]等。其次社会教育中对地域自然水环境在教育上的应用[14],[15]、多媒体教材在海洋教育上的应用[16]、船舶在海洋教育上的应用[17]、体验型海洋环境教育程序的开发[18]、环境行政研究等[19]。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为以本文所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具体的程序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其中典型的案例研究如下。①东京港区港南地区的鱼类监测活动中的道德、自然教育效果。本案例,以当地小中学生为对象,以“运河的鱼类图鉴制作”为题目,举行水环境学习会。通过案例的研究对其中的研究课题设定,研究方法,案例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深入考察。从中获得的数据以道德教育中的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的视点、自然科学教育的视点进行了分析[20]。②内陆地区的水环境教育。以日本群马县小学生为对象,同样以“学习循环周期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水环境的重要性、河海的关系的室内讲解(导入),室内学习(探究、概念的确信)与实地考察(应用)。本研究实施了对参加对象的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及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对水环境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检讨。本研究中对以下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儿童对水环境的意识,水环境学习后对水环境的兴趣、关心、意欲,水环境教育中成人的角色,高职高专与大学的水环境教育协作效果[21]。

六、日本水环境教育的启示

现代社会复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理解与负责任的行动。日本水产教育曾经在日本水产职业人才的培养上为日本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的水环境教育中也正在积极发挥着支柱作用。我国作为市民的启蒙教育的水环境教育正处于发展途中,水环境教育的推进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作。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式的环境教育体系,也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轨道,但是仍然存在投入不够、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系发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等问题[22]。水环境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存在同样问题。日本以海洋环境教育为主的水环境教育,对我国目前正处在海洋大开发时代下的环境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首先是全面参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与非政府须共同协作,研究成果、设施的共同开放利用。大学作为最高的知识储备,创新的机构应积极开展水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与小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机制。其次是实践重视。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园、河道、湖泊、海岸等水环境资源,通过亲身分析水质、生物等获得化学或生态学知识,加深对水环境的全面认识。

参考文献:

[1]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18-122.

[2]加藤秀俊.日本の境教育[M].日本河合出版,1991.

[3]佐々木(2006).水境教育の体系化を目指した取りみ,13-14.

[4]井善雄?市川新?土屋十(1996).水の境教育.都市の中に生きた水を,239-242.

[5]本田清,堀雅宏.プロジェクト?メソッドの学校境教育への用とプロセスモデルの提案[J].境教育,2011,(3):16-24.

[6]Lawrence Hall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Communicating ocean science],Lawrence Hall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2009.

[7]日本全国水产高等学校校长协会()(2011年8月参考).

[10]合海洋政策本部:「海洋基本法(http://kantei.go.jp/jp/singi/kaiyou/konkyo7.pdf)(2011年8月参考).

[11]Yoshihiko Tsuruoka.,Research 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as a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Japan:Issues and Prospects [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4-16.

[12]Entaro Ued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the Curriculum of the School for Construction of Class[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17-18.

[13]Toshihiko Higuchi.,Directions of Research on Knowledeg and 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mong Schoolteachers in Japan[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19-20.

[14]小林 麻里,佐々木大森ふるさとの浜公を活用した水境教育の有性の考察とを用いた教材の基.水境教育研究,2008,(1):18-52.

[15]Takuya Sato.,Practice of Conservation Education:Using Kirikuchi Char Salvelinus leucomaenis japonicas,the Southernmost Population of Genus Salvelinus,as a Subject Matter[J].,Japanese Journal of Conservation Ecology,2005,(10):93-94.

[16]Practical Use of Visual Images in Teaching about the Ocean Environment.Kyot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01,(9):101-108.

[17]多田 光男.,船“弓削丸”を活用した海洋境教育[J].日本船舶海洋工学学会,2010,(28):28-30.

[18]Kouji Seida,etc.,Approaches of Maritime Work-study program for Young People [J].,Hiroshima National college of Maritime Technology,2011,(33):33-37.

[19]柳町晴美,沼尾史久,茂木信太郎,口一清.野市町村における境行政にする研究-アンケトの果分析-.信州大学山地水境教育研究センタ研究告 第3号,2004,(4):1-52.

[20]崎佑介,佐々木.制作程における道?自然教育果の[J].床教科教育学会,2009,(1):75-84.

[21]小高友,佐々木.群における水境教育の有性~高大携による水境学会~.水境教育研究,2010,(3):31-60.

[22]黄锡生,张菱芷.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