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精选5篇)

  •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听说了3月10号 以来,由赖集团组织的、有预谋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打砸事件, 使你们离开了美丽的校园。 我知道你们一定十分渴望回到美丽的校园。但由于不法分子的破坏,你们只能盼 啊盼!盼忘回到知识的 海洋,书山的征程。你们现在的处境就和 《最后一课》…

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的名字叫许亦双,今年13岁了。我的学习成绩还行。你呢?你的学习成绩如何?

一听老师说这次要开展“手拉手”活动,我就乐得一蹦三尺。我认为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本来就各处一方,遥不可及。如果开展了这个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我们的友好关系,而且还可以加深了解对方的生活情况。这何尝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

不仅如此,有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同学还可以向灾区的小朋友们捐赠衣物,或者捐款等等。这样一来,我们也彼此尽了力,灾区的同胞们又可以感受到“同在蓝天下,我们同是一家人”的寓意!而且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和更多的远方朋友们面对面地探讨有关学习的事情!这是一举两得呀!

王芳,以上我说的内容只属于我个人的提议,如果我考虑得不够周到全面,或者你还有什么建议,都可以给我回信!

此致

敬礼!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第3篇

我想对四川的小朋友说:我知道家园被破坏是有多么的可怕,但这些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应该勇敢的去面对现实,尽管你们的家园被破坏了,尽管你们的家人被可怕的地震带走了,尽管你不知道家人的下落了,可是请你们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还有和你们共同生活的同胞,我们千千万万的心仍然连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重重考验。不管山崩地裂,我们永远不会退缩。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就算有多大的危险,我们都能勇敢的走过去。

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的小朋友们正在上课,却不知道正在发生的危险。突然一声巨响,房子在剧烈摇晃,有经验的老师肯定不会犹豫,老师说: 大家快到操场上或空旷的地方去。 过了一会,强大的8.0地震终于消失了,可余震还在不断发生,这给救援人员很大的麻烦,但救援人员没有放弃,细心的听着从地下传来的呼叫声,快而准确的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此时,家长也一定非常担心自已的孩子吧!孩子是父母的心血,只要孩子没事,家长肯定会万分高兴,但如果孩子受伤或死亡了,父母们、家长们,亲人们也肯定会十分伤心的。所以救援人员就像忙碌的小蜜蜂一样,不停地寻找一个个生命,因为就算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他们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救的生命,他们不顾危险,一直在救人。能在这种场面不退缩的人,不是英雄会是什么?在危险面前,镇定从容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东莞莞城中心小学四年级 尹涛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第4篇

1949年9月4日,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她的父亲毕业于湖南大学,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

1957年,萧芸的父亲被打成“”,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16岁的萧芸报名上山下乡,与89名知青来到湖南湘潭县姜畲乡,组建了湘潭姜畲知青茶场。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姜畲乡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后来,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李开彦的条件还比较满意,俩人组织了家庭。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原打算就在农村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14年后带着女儿返城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碰到了大队管收发的人,那人说大队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萧芸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信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萧芸拆开信一看,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流下了眼泪。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上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像萧芸一样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萧芸想不通: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被一笔勾销了?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

冒险写下“知青福音书”

湖南省湘潭县的部分知青,在萧芸家里议论纷纷。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也好,你代表我们写一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封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后来萧芸还是同意了。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信中写道:

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又做了3件事:一是请3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

知青命运被改变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并且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辞,加盖了鲜红的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办去一趟。一进门,办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点头。“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办转告你,总书记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第5篇

初到宋庆龄身边工作

我1923年3月出生于上海宝山区淞南镇三瞿宅后场祖宅,父亲在吴淞镇做泥水工,母亲带着哥哥和我在祖宅生活。我193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家乡投身地下抗日工作,1945年10月北撤至山东解放区。

1949年5月中旬,当时我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办公厅工作。一天,山东分局组织部部长找我谈话说,我们虽然也需要你在这里工作,但华东局魏文伯秘书长几次来电报,要你仍回去(华东局南下时,把我留下来,就是因为山东分局刚建立,需要干部),你看怎么样?我表示由组织决定。这时,山东分局书记进来对我说,要送民主人士韦悫去上海任副市长,这个任务就不另派人了,你就一起护送吧!

1949年5月27日傍晚,我们进入华东局办公地(上海市瑞金二路118号,原“励志社”所在地)。这样,我又重新回到华东局办公厅秘书处工作,任秘书科副科长。当时,华东局接收了一个印刷厂,厂址在雁荡路107号(现雁荡公寓)。组织上要我去兼印刷厂政委,负责专印华东局的各种文件。我从来没有干过印刷行当,就认真地从排字、校对、印刷学起,生怕在文字中出政治事故。

有一天,魏文伯同志把我叫了去,对我说:“杨逸,组织上决定要你再兼一个重要工作,到一位大民主人士身边当秘书。”我笑着问:“谁啊?”他回答:“宋庆龄。”并明确我的任务是:负责关心她想办的事和要求,及时向组织反映,很好地为她服务。

对于宋庆龄,我当时只知道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在小学念书时,大家都尊称她为“国母”。现在组织上要我去她身边工作,我担心自己不一定能完成好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魏文伯从我脸上的表情已知道我的顾虑,笑着对我说:“组织上相信你会完成这个任务的!我们已经把你的情况告诉宋庆龄了,她欢迎你去!”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

向组织反映重修南京中山陵、

上海中山故居

我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一般每周去两到三天。除了谈工作,还陪她散散步、聊聊天,把她的意见和要求带给组织。有一天,我陪宋庆龄在屋外花园中散步,看见她默默地好像在想什么,我笑着轻声地问她:“夫人,您有事需要我办吗?” 宋庆龄看了我一眼,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中山陵上的草……”仅仅从她半句话中,我猜测宋庆龄是在想着南京中山陵的整修问题。她觉得现在是新中国了,中山陵也应该重新整修一下。我感到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大事,于是返回机关向魏文伯作了汇报。他及时通知有关方面把中山陵修了一修。同时,我从这件事得到启发,赶到香山路中山故居仔细地看了一番。觉得那个房屋也有点破旧了,也应该好好地整修一下,我也向魏文伯作了汇报。

两个地方,一个南京中山陵,一个香山路的中山故居,在我向领导汇报后,有关方面都及时进行了整修,这是我在宋庆龄身边工作后完成的第一个任务,由此获得了她的信任。

当时,我在华东局办公厅还参与等几位领导的生活服务工作,同时还担任华东印刷厂的政委职务。所以,宋庆龄有事找我,一般都是打电话给我,或者由她的司机来接我或带信给我。

有一次,宋庆龄打电话给我说有事找我,我马上赶到她的寓所,等待她交代任务。她笑着对我说:“我的钢笔坏了,你陪我去修一修。”我笑着回答说:“夫人,请您把钢笔交给我,我一定负责修好!至于陪您一道出去,两个人就这样悄悄地上街去,我没有这么大的胆量,我不敢!”我心想:万一出了事,不好办。

在这之前不久,宋庆龄就曾要我陪她去南京路百货公司看看。她说:“解放了,我要去看看市容的变化。”她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和我们普通人完全一样,生活中她有自己的向往,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不过,我当时同样没有同意陪她出去。我对她说,马路上、百货公司人很多,我们两个人出去,如果事先不安排好,老百姓围过来看,怎么办?万一出了什么事,那是无法挽回的呀!她听我这么一说,笑笑没再说什么。

参与护送宋庆龄北上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6月至7月间,中共中央派邓颖超来沪,接宋庆龄去北平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邓大姐亲自到上海,拿了和的信(这两封信现在上海宋庆龄故居陈列展出)。她当时没有想去北平,她想的多啊:孙中山是在那里逝世的,那里是她的伤心之地。她说我去干嘛呢。后来一看是、请她去,她也就答应了。

宋庆龄动身去北平是在1949年8月下旬。她从上海出发的,乘坐火车专列,由邓颖超、廖梦醒、华东局办公厅交际处处长管易文和我四人全程陪同、护送,并随车配有警卫队。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邓大姐的。专列抵达天津后,我们在天津停了一两天,主要是等北平方面的安排。我们在天津吃了“狗不理”包子,宋庆龄要我们一起陪她出去吃,我们是不敢陪她去的,由警卫安排好了才陪她去。大概在8月28日下午到达北平后,、、、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到北平火车站月台上来迎接。邓大姐陪宋庆龄下了火车,我们其他人都留在车上,这也是我最近距离地见到。

宋庆龄被接走后,邓大姐把我们介绍给了,并安排我们到六国饭店住下来,这样我也就认识了。在北平时,邓大姐还叫我们到她家里去玩了一次。后来我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的时候,又去了好几次,邓大姐还给了我一张她的照片,我至今保存着。

三封亲笔信、两件纪念品

我跟宋庆龄交往过程中,她赠给我两样有价值、有意义的纪念品,一是两件衣服,一是两支派克钢笔。钢笔我回到单位就送人了。我是1949年7月结婚的,当时未告诉宋庆龄。我结婚以后,送了一张我们夫妇俩的合影给她。她知道后,一定要补送一份结婚礼物给我:两件皮领蓝色夹克衫(我和我爱人各一件)和一对美国派克钢笔。衣服是她让司机送来给我的。她还特地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书信给我,这封信我至今保存着,成为我们家里的一件“传家宝”。

信是这样写的:

杨同志:

您送给我的水果与可爱的相片一张已经收到了,感谢您的厚意!

因为我日来胃病复发,所以没有时间与您会谈,抱歉之至。俟春节假期,我们将约叙会。

送上的衣服两件,我希望您能合作。

此致

敬礼

宋庆龄

一月二十八日

信中提到的相片,就是我的结婚照。宋庆龄知道我平时不肯收受礼物,怕这次我又要不收,因此,在信上特地写清楚要我“合作”。所以,我把礼物收下来了。

她还要我爱人也到她那边走一走,为此,她以朋友的身份专门给我写了一封邀请信。

亲爱的杨逸同志:

我回来一周很忙,但时时想法要找您。现在您来信给我,我非常高兴。请您有暇带姜同志来敝寓一叙为望。专此。

祝您

愉快

您的朋友

宋庆龄

那个时候同宋庆龄接触要通过领导批准,领导不批准是不好随便接触的。所以,我爱人一直没有去,但这封信,我至今一直珍藏着。

宋庆龄曾两次提出要我到她身边工作

我文化水平较低,那时候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邓大姐知道后把我介绍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在党校学习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到过邓大姐家里几次,向她汇报学习情况。她向我们指明学习应该怎么学怎么学,回学校后,我们就按照她教的方法学习,发现效果相当好。我解放前生过“痨病”(肺结核病),那个时候身体本来不太好,党校学习一紧张,过去的病又复发了,后来医生叫我回上海养病。

我病养好了以后,宋庆龄还托人带信来要我去她身边工作。1950年春,她到北京去开会时,给我来了这样一封信:

杨逸同志:

您近况谅胜佳,念念!我因临时接到促来京开会的电报,匆匆动身,来不及通知您,真是抱歉!途中有数位同伴,故不虞枯寂,精神身体均如常,请舒锦念!俟会后即行返申,不知您有什么东西要买的吗?请来函告知,以便带回。我返申后当约晤谈,即祝健康!

宋庆龄四月七日

宋庆龄有事,一般总是打电话给我,或者托司机带信给我。那一次她去北京开会,走得匆忙,事先不告诉我是完全正常的。然而,她特地从北京写封信给我,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她在待人接物中是多么的可亲、多么的真诚!我深深地感受到伟人的魅力!这封信的原件我也一直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