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生论文(精选5篇)

  • 糖尿病医生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Clin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XIAO Ran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Beijing 101101,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ategory of “xiao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a gro…

糖尿病医生论文(精选5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药;糖尿病;临床研究;辨证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a)-0012-04

Clin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XIAO Ran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Beijing 101101,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ategory of "xiao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a group of metabolic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and is a sort of metabolic disorder syndrome,and there i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for western medicine in current, and there is also some condition of depende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a long history,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The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were studied,throuth looking a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domestic thesis about diabetes,the articlesummarize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diabetes knowledg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related analysis,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syndrome,and related therapeutic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clinical study of diabet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betes;Clinical research;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据统计,糖尿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大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近一亿人,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并且逐年增长,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西医对于糖尿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近年来我国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情况进行综述。

1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理解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名家应用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研究,我国最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尿病”的记载,有学者[1]认为这是关于糖尿病认识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对于消渴病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认为人过多的食用则“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并指出消渴病的直接病因是由于长期饮食不当所致。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描述消渴病“饮一斗,小便一斗。”《古今录验方》则对消渴病进行了细分,认为消渴病有3种,第1种“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第2种“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第3种“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者,数小便者,皆是肾消病也”。至唐朝孙思邈则进一步明确描述了消渴病的症状,认为体重减轻、尿甜、消瘦等是消渴病的典型症状。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即现代人称作“富贵病”,还认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控制饮食不可忽视[2]。随着医学理论的丰富以及后世医家对消渴病进行治疗时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现代中医认为消渴病包括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病症。为了规范中医术语,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疾病部分》明确规定消渴病专指糖尿病,避免了古今医学用语的混淆[1]。

2 中医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素体阴虚,复受燥热锁上,阴愈虚而燥愈甚,从而愈耗伤阴液,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糖尿病早期病变的主要特征[1]。《灵枢》有记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流……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提示情志失调是消渴的发病因素之一。《素问》中又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代中医也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从而造成内热;或因情志失调、气郁化火,再加上房劳过度、耗伤藏腑津液,导致肺胃肾等脏失濡润,进而阴阳失调,发为消渴[2]。清代名医张志聪认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为脾虚,其在《侣山堂类辨》中记载:“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同为清代名医的黄元御则指出,消渴的发生与肝脏失调也有密切关系,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而在《四圣心源》中进一步指出:“消渴病是厥阴之病也。”

现代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患者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气化失常、气机失调是糖尿病患者的共有病变机制,并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康凌[3]认为,糖尿病的病机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两方面,在先天因素方面,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真气不足,而因真气不足造成气化失常、气机失调,进而导致身体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遗传病机;在后天因素方面,认为脾虚、肝郁以及精神等因素是糖尿病形成的基本病机。吴童[4]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关于消渴病的论述,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包括:①阴津亏耗,燥热偏盛;②五脏同病,脾肾为主;③气阴两虚,阴阳俱衰;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⑤君相失衡,心火炽炎;⑥津液失调,水津失布;⑦湿热互结,痰阻血瘀。

3 中医对于糖尿病辨证分型的研究

历代以来,中医对与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认识。原卫生部颁发的《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5]根据不同的临床见证将糖尿病分为3型:①气阴两虚型;②阴虚热盛型;③阴阳两虚型。此外,不少中医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糖尿病进行了分型,如王晖等[6]认为糖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其基本病机是气机失调,以此为依据将糖尿病分为“三期九型”:①早期,即气郁燥热期,包括肝郁燥热型、肺郁燥热型、脾郁燥热型;②中期,即气阴双亏期,临床包括脾虚型、肺虚性、肾虚型、心肾亏虚型、肝肾亏虚型;③后期,即阴阳两虚型。王相增[7]将不典型消渴病分为2型,即痰阻血虚和瘀血阻滞。李军等[8]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热盛、燥热伤肺、阴阳两虚、肾阴亏虚、胃燥伤津、脾胃气虚、瘀血内阻、肝气郁结、痰瘀互结、湿邪内盛等证。程汉桥等[9]认为,消渴病病因在脾,故将其分为脾虚湿租、脾虚气滞、肝郁脾虚、脾虚夹淤等症型。李珍[10]从古代治疗消渴病思路出发,认为消渴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及阴虚型等3型,并根据三消理论进行论治。汪剑[11]则根据六经辨证,将消渴病分为三阳消渴及三阴消渴。张延群[12]将消渴病分为阴虚火旺、燥热入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阳两虚等5种症型。

4 中医对于糖尿病辨证论治的研究

根据糖尿病的症型不同,现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4.1 从气血阴阳分型论治

①阴阳两虚型:李珍[10]治疗此症时多采用金贵肾气丸,方药组成:肉桂、生地、附子、山药、山茱萸等;倪青[13]治疗此症则多选用水陆二仙丹合金贵肾气丸治疗,方药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等。②气阴两虚型:李珍[10]采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方药组成:太子参、五味子、生黄芪、麦冬、生地、丹参、葛根、苍术、玄参;倪青[13]常选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效果良好,方药组成:生黄芪、太子参、黄精、生地黄、麦冬、玄参、五味子、天花粉、葛根、山萸肉、山药。③阴虚热盛型:李珍[10]治疗时采用一贯煎加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药组成:生地、枸杞子、沙参、当归、麦冬、黄连、葛根、川楝子、丹参等;倪青[13]报道采用白虎汤合并增液汤、消渴方加减治疗糖尿病效果明显,方药组成:生地、生石膏、玄参、知母、麦冬、花粉、枳实、黄连、葛根。④肝肾阴虚证:陈大舜[14]、赵军[15]在上面3种症型的基础上提出肝肾阴虚证,治疗时均采用左归丸加减,方药组成:生地黄、山药、枸杞子、茯苓、炙甘草、山茱萸、牛膝、菟丝子。⑤湿热内蕴证:治疗时以清热利湿之法,陈大舜[14]、赵军[15]采用三仁汤治疗此症,效果明显,方药组成:薏苡仁、白蔻仁、杏仁、黄连、厚朴、通草、半夏、滑石、淡竹叶、花粉、生地。

4.2 从脏腑分型论治

①从肾论治:冯志海等[16]重视肾脏对消渴病的影响,对于脾肾阳虚、肾阴虚的病人采用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方治疗。②从脾胃论治:柴可夫等[17]采用运脾法治疗消渴病,如肝木乘脾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采用金贵肾气丸加减治疗,脾虚血瘀型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王生林等[18]采用自拟升清降浊运脾汤加减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89.91%,方药组成为葛根、党参、白术、萆Z、山药、大黄、红参、茯苓、炙甘草、白扁豆、天花粉等。③从肝论治:王芬等[19]从肝脏的角度对本病进行治疗,如肝肾阴亏型采用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以滋补肝肾;肝阳上亢型采用平肝潜阳的思路对症治疗;肝郁气滞型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以疏肝解郁;肝阴不足伴肝火上扰型,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以清肝疏泄;孙贺营[20]认为,肝实证与肝虚证均可导致糖尿病,对于肝虚证,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贯煎加减、参附汤加减等进行治疗;对于肝实证,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逍遥散加减、大柴胡汤加减、四物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等治疗。④从多脏腑论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多数中医认为不能只治一脏,而应注意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如安淑华[21]治疗时多采用升清降浊、健脾固肾之法,并以此方法自创健脾固肾汤,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0.7%。

4.3 从综合角度分型论治

糖尿病症型复杂多变,因此,临床治疗时,多数学者认为应从整体出发,注意协调各脏腑机能,综合治疗。如刘志群[22]采用以下分型方法治疗糖尿病,总有效率达96.73%。①胃火炽热型:采用玉女煎加减治疗;②肺热津伤型:采用消渴方加减治疗,以生津止渴,清热润肺;③肝胆湿热型: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④肝气郁结型:采用自拟疏肝解郁汤治疗,方药组成:柴胡、郁金、白芍、茯神、元身、枳实、百合、川芎、苍术、合欢花、玫瑰花、八月札;⑤肾阴亏虚型: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⑥气阴两虚型:采用自拟益气养阴汤治疗,方药组成:太子参、黄芪、黄精、山药、花粉、生地、女贞子、玄参、旱莲草。⑦淤血阻滞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⑧阴阳两虚型:采用金贵肾气丸加减进行治疗。另外而查杰[23]认为,治疗糖尿病可以分成4种症型分别对治,即湿热型、燥热型、正虚型及阴阳衰虚型。①湿热型:法当清热利湿,方剂选择以甘露饮进行加减治疗;②燥热型:法当滋阴泄热,方剂选择应以大补阴丸、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③正虚型:法当扶正固表、养阴益气,方剂选择以六味地黄丸、生脉饮等为主,根据情况进行加减;④阴阳虚衰型:法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方剂选择多以二仙汤加减治疗。查杰[23]采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总有效率为85.07%。

5 小结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主要疾病之一,西医治疗多采用胰岛素疗法或终身服用降糖药,但其缺陷明显,如TZDs具有水肿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同时还会增加骨折和心力衰竭的风险[2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上文可以发现,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其发生和发展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气血阴阳变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历代医家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也各有千秋,既有从脏腑的角度辨证论治,也有从气血阴阳的角度处方开药,临床治疗灵活多变,采用中医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中医药讲究治“未病”,在今后应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中,值得医学界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韩立民.糖尿病(消渴)中医辨证及相关诊治方法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1):146-148.

[2] 黄纯琪,项心怡.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9-60.

[3] 康凌.2型糖尿病的病机与防治[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1(129):110-112.

[4] 吴童.古代文献中消渴病的主要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577-579.

[5] 杨甲录.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0,5(4):76-77.

[6] 王晖,王健康.糖尿病辨证论治新识[J].中医杂志,1999, 40(8):507-508.

[7] 王相增.不典型消渴病分型及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0):89-90.

[8] 李军,王静海.现代中医糖尿病学的辨证理论初探[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5):58-61.

[9] 程汉桥,高蕊.浅谈糖尿病从脾辨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6):340-341.

[10] 李珍.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江西中医药,2007, 38(4):51-52.

[11] 汪剑.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31-32.

[12] 张延群.消渴病定义及辨证分型规范化探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25-27.

[13] 倪青.糖尿病的三大中医辨证分型[J].糖尿病新世界,2007,(7):30-31.

[14] 陈大舜.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694-695.

[15] 赵军.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9):1060-1062.

[16] 冯志海,吕久省.消渴病从肾论治[J].内蒙古中医药,2004,23(5):24.

[17] 柴可夫,黄晓玲.运脾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6):367-369.

[18] 王生林,卢士耀.升清降浊运脾汤治疗糖尿病109例[J].河南中医,2004,24(10):33.

[19] 王芬,何华亮.调肝法论治糖尿病初探[J].陕西中医,2004,25(10):907-909.

[20] 孙贺营.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体会[J].中医杂志,2009, 50(6):501-502.

[21] 安淑华.从脾肾论治老年性糖尿病的机理及疗效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4(4):59-60.

[22] 刘志群.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治体会[J].四川中医,2006, 24(11):20-22.

[23] 查杰.分型论治糖尿病201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44.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糖尿病者;农村糖尿病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19-01

农村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糖尿病的增长率已经远远超过城市〔1〕,但其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均低于城市,而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2〕。目前,乡村医生专业知识缺乏, 指导不合理, 以至延误病情或引入误区〔3〕。为提高我县医务人员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和健康教育水平,2013年1月我县医务人员参加了由市护理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用糖尿病护理小组工作模式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技巧和管理模式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我县医务人员糖尿病教育管理水平和技能,并能运用我县糖尿病教育工作中,现将在我县开展糖尿病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一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平乐县3个镇的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152人,其中男性74例、女性78例;年龄45-72岁,平均(56.42+11.33)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47例、小学76例、文盲29例,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葡萄糖负荷2h或随机血糖≥11、1mmol/L,排除患有严重无严重精神疾患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由培训后的医务人员设置糖尿病知识教育课程,在3个镇卫生院的配合下,举办糖尿病知识学习班,每周一次、每次约30人、7次授课为一期,采取游戏、卡片、视频、角色扮演形式,进行系统的糖尿病知识教育,教育的内容:认识糖尿病,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与预防,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管理知识、胰岛素注射技术、低血糖的预防与自救、足部护理的知识及生病时的自我管理等;具体方法:胰岛素注射技术,采用胰岛素笔、胰岛素注射器进行现场模拟操作指导;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知识,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体验后,讲述慢性并发症知识的预防;低血糖的知识掌握用自制跳棋与卡片和预防低血糖的食物;对糖尿病饮食知识,采用食物拼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把糖尿病运动操运用到糖尿病运动指导中。围绕糖尿病知识教育课程进行循环教学,糖尿病患者根据自己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重复学习,直至掌握糖尿病知识及相关技能为止。

1.3 评价指标:观察接受糖尿病知识培训后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血压指标的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糖尿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提高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4]。

3.1有效的糖尿病教育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糖尿病教育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及操作技能的指导,患者认识了糖尿病,认识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和掌握预防的方法,能自觉的执行医生医嘱,按时、规律、坚持服药,和正确的胰岛素注射及按时做好相关指标的监测。与徐天英[5]做的糖尿病教育改善农村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效果一致。

3.2有效的糖尿病教育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

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效能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指人们为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种行为目标或者应付某种困难情境的能力的一种信念[6],规范有效的糖尿病知识教育指导,使患者正确的掌握糖尿病饮食、运动知识,低血糖时如何正确的自救及足部的自我护理知识,从表中可以看到接受教育后患者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说明有效的糖尿病教育提高了农村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提高了自我管理效能。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在糖尿病的治疗上需要进行终身治疗,如何让农村糖尿病患者做好终身并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YangW,LuJ,WengJ,et al. Prevalenceof diabetes amongmen andwomeninChina[J].NEngl J Med,2010,362( 12) : 1090-1101

[2] 孙华. 强化式健康教育在农村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7):108-109.

[3] 朱秀真, 王爱英. 农村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9):7224-7225.

[4] 李金梅.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重要性[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 9) :987.

[5] 徐天英. 糖尿病教育对农村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15-116

[6] 边苗苗,牟利宁.自我效能理论与糖尿病健康教理论的联系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9):2312-2314

作者简介: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学;三焦气化理论;糖尿病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532-03

Application of the Sanjiao Theory in TCM to Diabetes Mellitus Pathogenesis

XIA Rong

(Pre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Abstract:In history,the sanjiao theory greatly helped the basic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emaciation-thirst disease,which has been restricted in reverse by the deduced "sanxiao syndrome differentation" theory for a long time.Considering the changing syndromes of this type of diseas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and the well-establishe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course of diabetes nowadays,we used the sanjiao theory to deduce the internal etabolism of qi,jin,jing,and bloo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Stagnation of the qi activity of sanjiao and metabolism disorder of qi,jin,and jing cause the sputum-moist constitution in patients in early stage of diabetes;the stagnation further causes heat and then consumes body fluid,which explains;the stagnation further causes heat and then consumes body fluid,which explains the "dryness-heat" and "weakness of yin" in the diabetic pathogenesis;the dryness causes stasis and impairment of qi,jin,and jing,which are the pathologic presentation of its chronic complications.Using the sanjiao theory to explain the natural changing course of diabetes may expand the TCM pathology in diabete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reatent for diabetes and its complactions,with reestablishing the key role of sanjiao theory in the disease study.

Keywords:TCM;the sanjiao theory;diabetes mellitus pathogenesis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祖国医学早在公元625年前就对糖尿病作了明确定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古今录验方》),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因病机等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述。以三焦理论阐释消渴病病变机制,以金・刘完素为代表,提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并指出消渴病机“止是三焦燥热怫郁而气衰也明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后世医家则在刘氏“消渴乃三焦受病”的基础上,以三焦区分消渴种类,将上、中、下三焦作为分辨消渴病位所在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三消辨证”说,但学术上一直陷于盲从[2]。随着古今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变化,特别是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变机理研究的深入、以及胰岛素、口服抗糖药的出现,糖尿病(消渴病)的自然病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证型已古今迥异,特别是2型糖尿病,其病证已缺乏传统消渴病“三多一少”的经典病症,甚则出现无症可辨的现象。因此,如何重新界定消渴病名、重审消渴病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从三焦气化理论角度,就糖尿病病变机制再作探讨,旨在完善传统中医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病变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1三焦气化理论与消渴

1.1三焦气化理论 三焦,作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历代医家对其有无形质、部居何处争议颇多,其有名无形说始见于《难经・三十八难》:“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有名有形说则以《类经》称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为代表。至今虽无统一定论,但纠缠在解剖学上的争论已被认为无多大意义,而关于三焦的功能认识,则持统一观点,认为三焦是前人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对活体的生理活动、病理表现、治疗效应等长期观察而认识的规律性现象,是多个脏器的功能综合,为一个综合单位;按三焦生、病理特性,有气化系统和相火系统之分[3],其中三焦气化系统理论,近年来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应用。

三焦气化,是以肺脾肾为中心,指水谷精气津液的生化、布散、调节、以及废物的排泄等整个代谢功能。三焦气化功能,既有《难经》谓三焦“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的主持气道、总司气机气化等生理效应,又具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的主司水道、通行津液的功能,机体气道、水道的相互关联在三焦得到了统一。三焦气化的具体形式被认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呼吸之气三气综合,于三焦沟通、融合,经三焦弥散于五脏六腑,鼓舞脏腑功能,最终形成完整有序的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其中尤以肺脾肾为主体。其功能特点则以“上焦如雾”(肺对津液精微的布敷)、“中焦如沤”(脾对营卫精血津液的生化)、“下焦如渎”(肾既司决渎、又行相火蒸发)诸形式表达,通过上、中、下焦功能的环环相扣,使水精四布,弥漫全身,为津为液,为气为血,为汗为尿。由此可见,全身所有体液(津液)、血液,都是在三焦气化的作用下,相互渗透沟通、取得代谢平衡。故《内经》提出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均属于三焦气化的内容[3]。三焦气化失常,主持诸气失权,则津、气、精、血输布、流变障碍,不归正化停滞于体内,而为湿浊、为痰饮、为瘀血。

1.2三焦气化论传统消渴病机 以三焦理论阐释消渴病病变机制,首推唐・孙思邈,“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逐使三焦猛热”(《备急千金要方》),指出三焦热是消渴病机。金・刘完素则进一步指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认为“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又言“然则消渴数饮,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热怫郁而气衰也明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指出消渴病机系三焦燥热怫郁,尚与三焦气虚、气化失调相关。明・张介宾在继承刘完素“消渴乃三焦受病”的基础上,以三焦区分消渴种类,将上、中、下三焦作为分辨消渴病位所在的理论依据,指出“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2],在论及三焦相关脏腑肺、脾胃、肾的同时,又强调肾在消渴中的作用,认为“三消证……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指出三焦元气本于肾。《圣济总录・消渴门》论三焦“原其本则―,推其标有三”,指出上、中、下三焦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三焦来统领消渴病涉及脏腑,强调三者在生理上相互协助,病理上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传统中医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消渴”定义。从三焦气化论消渴病机,多责之于燥热拂郁三焦、致津亏气虚、气化失司。以三焦论消渴病位,则按上、中、下三焦分证,以“三消辨证”法应用于临床,即上消属肺、偏重多饮,中消属胃(脾)、偏重多食,下消属肾、偏重多尿。其“燥热拂郁三焦”、“津枯阴亏”病机说及“三消辨证”说一直为后世医家延用并陷于盲从。

2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病机的再阐释

2.1消渴病古今证型迥异及再定义 “消渴病”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已为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所认定[2]。随着古今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变化,特别是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病变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胰岛素、口服抗糖西药的出现,糖尿病(消渴病)自然病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证型已古今迥异,特别是糖尿病中占高比例的2型糖尿病(尤肥胖型),从现代医学描述其病程演变规律来看,经历了糖尿病前期(糖稳态受损期)糖尿病早期(无症状或不典型)糖尿病症状期(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4],对照传统中医学对“消渴病”的定义,其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经典病症,只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糖尿病前期、早期、或血糖监控良好的状态下,糖尿病症状不典型、甚或可以出现无症可辨的现象。

因此,对于中医学来说,在认知糖尿病自然病程的基础上,有必要对传统“消渴病”的定义进行重审,李学军等[5]曾提出“四消”分期法:伏消、微消、正消、末消。笔者以为,根据糖尿病演变规律,以伏消(糖尿病前期)微消(糖尿病早期)消渴(糖尿病症状期)消渴变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进行界定,有利于拓展并动态揭示糖尿病各阶段的中医病机特点,为充分发挥中医药论治糖尿病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2.2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病机演变的再阐释 传统的“三焦论消渴”,只是对糖尿病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典型临床症候时的病机阐述,“三消辨证”说难以涵盖整个糖尿病自然病程、特别是无症可辨阶段的病机特点。近年来中医学关于糖尿病的各种病机假说被提出,有脏腑病机论、气虚、血瘀病机论、痰、浊、毒病机论等[6-8],临床辨证更呈多元论,如脏腑辨证、寒热虚实辨证等,但至今尚无统一规范和标准[9-10]。三焦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对机体整个代谢功能的高度概括,以三焦统领脏腑、协调体内精、气、津、液、血的代谢平衡,是中医整体观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籍三焦气化理论来整合古今迥异的糖尿病病证、重新阐释糖尿病病机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禀赋不足、情志内伤、劳欲过度等都是构成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难经》论三焦为“气之所始终也”,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均可累及三焦气机;三焦受病,气机郁滞,气化受碍,无以通行诸气、鼓舞脏腑(以肺脾肾为中心)功能,导致气、津、精流变障碍,精微物质不归正化而成湿、痰、浊诸病理产物滞留于体内,形成了糖尿病前期(伏消)的痰湿病理性体质。中医病因学认为,病理产物具有双重特性,痰湿病理产物内滞,复以致病因子郁闭三焦,致三焦气化障碍加剧,郁久化热,耗伤阴津,津伤则口渴多饮,积热内蕴则消谷善饥,膀胱气化失司则多尿,最终演变成“阴虚燥热”之中医消渴病经典病机。三焦燥热既久,耗气伤津、耗精伤血,渐致气阴两虚;气虚气不行血,燥热煎熬营血,则血行仄涩、脉络瘀阻;至此三焦痹阻、气化无权,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流变障碍,终致糖尿病并发症(消渴变证)的发生。

由此可见,三焦气机“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构成了糖尿病前期的痰湿病理体质;三焦气郁化热、耗伤阴津,形成了“燥热”、“阴虚”的糖尿病基本病机;而三焦因“燥”致“虚”、“瘀”,使气、津、血流变异常,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病理基础。

3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研究的启迪

以三焦气化理论,演绎体内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正常代谢及平衡;在认知糖尿病自然病程的基础上,以三焦气化失权、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代谢障碍、流变异常,动态阐释糖尿病各阶段病机特点及病势转归,旨在拓展消渴病传统中医病机,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笔者试就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易罹体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作一探讨。

3.1三焦气化与糖尿病易罹体质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证候是体质发病倾向的表现,体质是证候产生的内在规定和物质基础[11]。体质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较深的认识,《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是糖尿病易罹体质的先天因素。随着现代生活条件及方式的改变,影响糖尿病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渐居重要地位,特别是饮食营养的过剩,已成为糖尿病(尤2型肥胖型)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奇病论》早就认识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了因饮食不节,导致中焦气机逆乱而为消。“中焦如沤”失权、升降失调,累及上、下两焦,生理上呈环扣协调的上、中、下三焦气化失衡,气机郁滞,则“如雾”、“如沤”、“如渎”功能失权,精微物质不归正化,而以湿、痰、浊诸病理产物形式滞留于体内,由此形成了糖尿病易罹体质―痰湿病理性体质。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糖尿病前期(IFG、IGT)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及发展为糖尿病(尤其2型糖尿病)的机率大大增高,国内外学者均聚焦于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研究[4]。中医学自古以来对“治未病”具有强大的优势,糖尿病前期(伏消),虽常无“症”可辨,但易罹糖尿病的痰湿病理性体质已形成,而三焦气机的“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则是该阶段的病机特点。仝小林[12]提出开畅气机是治疗糖尿病前期、早期的重要治则,笔者以为,以辨体(质)+辨病的思维方式,结合微观辨证,进行早期干预,以拨醒三焦气机为要则,开郁导滞以纠正痰湿病理体质。在拓展消渴病传统病机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学“治未病”优势,以逆转糖尿病及其发展。

3.2三焦气化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三焦气机郁久化热,燥热耗伤阴津,形成中医学传统的糖尿病(消渴病)“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特点决定了滋阴润燥法贯穿于糖尿病中后期(消渴、消渴变证)的治疗。然而,治疗时若一味叠进具黏滞之性的滋阴之品,轻则中焦气机斡旋受阻,重则加剧三焦气化障碍,致燥热更胜而形成恶性循坏。故葛琳仪[13]提出养阴辛润法论治糖尿病,于滋阴药中佐以辛味,取“辛”能散、能行、能润之特性,以保护三焦气化功能,这也是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治疗的启迪。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消渴变证)中的优势和特色已得到公认,中医学论糖尿病并发症病机,涉及脏腑以肝、脾、肾为主,有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等不同立论,但脉络瘀阻是其病理基础[14-15]。从三焦气化理论辨析,糖尿病因三焦郁久化热,燥热伤津耗气、气虚气不行血,同时煎熬营血,终致血行仄涩、脉络瘀阻。故“燥”、“虚”、“瘀”是形成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气、津、血俱病则是其病理状态。因此,论治糖尿病并发症,不单纯从气血同病角度辨证,更应重视阴津与气、血的三者关系。津能载气,使气流布全身;津血同源,皆属阴类,《血证论》指出:“血与水上下内外皆相济行,故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也”。因此,笔者以为,运用三焦气化理论,以养阴生津为主、佐以益气活血,在阴津得以补复的同时、使气有所附、血行通畅,以阻断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三焦气化理论在历史上为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之形成的“三消辨证”说却长期禁锢了中医消渴病学术的发展。在消渴病证型古今迥异、糖尿病(消渴)自然病程认知的今天,藉三焦气化理论来演绎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体内代谢平衡,及在三焦气化失权的病理状态下,动态阐释糖尿病自然病程的病机演变规律;在拓展糖尿病传统中医病机的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新确立了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机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三焦气化实质的微观研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英志.论刘河间辨治消渴的学术主张与贡献[J].成都中医药学报,1994,17(3):5-9.

[2] 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16.

[3] 王庆其,周.黄帝内经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108-112.

[4] 王,杨永年.糖尿病现代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4-76.

[5] 李学军,谭震华.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期刍议[J].福建中医药,2003,34(3):40-41.

[6] 陈长青,熊曼琪,李赛美.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0):72-74.

[7] 周叔平.试论糖尿病气虚为本[J].新中医,1999,3(2):5-6.

[8] 曹忠贞.论消渴与痰[J].中医药研究,1997,13(2):8-9.

[9] 祝谌予,郭赛珊,梁晓春.对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及施治方药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5.

[10] 林兰.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3-151.

[11]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8(2):6-15.

[12] 仝小林.糖尿病中医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6):349-352.

[13] 夏.养阴辛润澄其源―葛琳仪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经验[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703.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脾胃运化失调是患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也强调重视调理脾胃,通过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改善内分泌紊乱,促进糖代谢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的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本质因素,因此糖尿病贵在健脾和胃。

【关键词】糖尿病 脾胃功能 消渴 中医病因病机 综述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古代的病名“消渴”包括当今的糖尿病。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是世界医学史上对糖尿病最早的记载,消渴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发现糖尿病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学者提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则重视健脾和胃,现将一些阐述整理如下:

1 从脾胃论治的历史沿革

李东垣在《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早在《素问 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类证治裁 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消瘦。 现代 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2]。

2 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理上脾为阴,主运化升清,胃为阳主受纳降浊,喜湿主降脾升则胃降,相反相成,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素问 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饮。”《灵枢 本藏篇》称:“脾脆则善病消瘅。”《医贯 消渴论》认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慎斋遗书》曰:“盖多食不饱,饮多不解渴,脾阴不足也”的记载。《类证治裁 消论治》曰:“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而《证治汇补 消渴》篇中所曰:“脾胃衰,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近人亦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糖尿病,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萃病,而累及于脾也”“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长期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易损伤脾胃,使脾胃不能完全运化吸收,以致营养堆积,进而化生膏脂痰浊充溢形体而成,更进一步阻碍、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日久最终导致“消渴”。

3 从脾论治消渴病的研究现状

近代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如李德珍[3]在继承施今墨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虚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研究施师的用药,总结出施师亦认为糖尿病人大多具有气短神疲,虚胖或消瘦等气虚现象,故其发病病机亦因脾气虚损,失于运化,元气不充之故。刘振杰等[4]认为脾不散精,胃火壅盛,糖尿病始成。同时指出,脾胃虚弱为糖尿病的主因,脾失健运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不得滋养,津不上乘则肺生燥热,消渴由生。赵杰[5]依据《内经》理论以及后世医家的经验,认识到糖尿病病机以“阴虚为本”,但因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伤阴者脾阴首当其冲。所以,脾阴虚为糖尿病之主要病机。

4 西医学理论基础:胰岛素抵抗从脾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胰腺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调节体内 的血糖浓度,并促使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如胰岛素缺乏则体内血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形成胰岛素抵抗[6]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津液,脾气通过运化把水谷精微、津液输布全身,荣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素问 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即包括胰腺外分泌及部分内分泌功能,脾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其升清功能相当于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各种消化酶是实现其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周身的脏器,胰岛素是实现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

5 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用药举例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所以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应当从脾的功能失调上进行辨证论治,方可取得良好效果。现例举一些病案研究:

赵氏等[7]以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本病。基本方为:太子参、生山药、苦瓜各30 g,生黄芪15 g,黄精、炒白术、山茱萸各9 g等。加减法随兼证不同而相应变化。1剂/d,30 d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30例患者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方中太子参、生黄芪、生山药、炒白术同用,益气运脾。张氏[8]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分为3型,收效良好。

湿热蕴脾型用香砂平胃散加减;脾气亏虚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型用济生肾气丸加减。胡氏[9]从脾论治糖尿病。脾气虚以四君子汤加黄芪为主方;痰湿困脾以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脾脏虚寒用乌梅丸治疗;脾阳虚用人参理中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收效良好。

上述举例从脾论治,以脾气虚、脾阳虚、湿热蕴脾、痰湿困脾为主要辨证类型,运用健脾补气、运脾化痰、清利湿热等方法治疗消渴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林 琴.类证治裁 三消[M].北京: 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1997:267.

[2] 刘承琴,赵建祥.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重视从脾论治的思路[J].新中医,2003,35(9);2829.

[3] 李德珍.施今墨论治糖尿病经验初探[J].甘肃中医,2001,14(4):6.

[4] 刘振杰,熊立华,范冠杰.浅谈糖尿病从脾论治[J].新中医,2006,38(8):84.

[5] 赵 杰.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5):4.

[6] 张建,华琦.代谢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8

[7] 赵翡翠,聂继红,李杰.中维药结合从脾论治糖尿病30例分析[J].新疆中医药,2002,20(5):10-11.

[8] 张国建.从脾论治2型糖尿[J].中医杂志,2007,48(8):74-75.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结合临床实践,以糖尿病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确立了糖尿病治疗和控制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疗法。该方法以对患者的教育为基础,将科学的饮食疗法、适当的运动疗法和最终的药物疗法统一为一体,环环相扣。应用综合疗法,患者病情能得到最好的控制,最终实现患者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并发症,综合治疗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及其并发症一直是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和美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第二多的国家[2,3]。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病[4]。发病率增加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基于此,对糖尿病的治疗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

1 糖尿病及其分类、特征

糖尿病(disbetes mellitus)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久病可引起多系统受损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1]。

按照WHO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3]。而结合我国临床实践,习惯将糖尿病分为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3种,相应特征分别如下:

(1)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三多一少” 症状明显且起病急、血糖高,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2)2型糖尿病:多发于40岁以上成人或老年人,但有年轻化趋势,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时发现。

(3)妊娠糖尿病:特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多发生在孕后第24~28周。

2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又称糖尿病高渗状态)、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2)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不治疗出现的慢性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糖尿病诊断的几年或十几年后,也有在诊断当时已存在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心血管病变、肝肾病变、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糖尿病足部病变等。

3 糖尿病的治疗控制方法

糖尿病患者须正确地对待糖尿病,若不加以重视,一旦失去了对血糖的控制任其肆虐的话,糖尿病便是所有疾病中最具隐蔽性而又是最残酷的疾病之一。控制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后使其具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对糖尿病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以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1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合理科学地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首要与基本的措施,是向糖尿病作斗争的必要手段。无论任何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象正常人一样进食,将会出现餐后高血糖,对病情十分不利。文献[5-8]等在此方面已有较多论述,结合临床实践,笔者作了如下梳理和总结。

3.1.1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意义:(1)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营养,改善健康状况;(2)尽可能保持理想体重;(3)预防和治疗急性并发症;(4)防止和延缓慢性并发症。

3.1.2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方法:文献[5-8]等在此方面有较多论述,总的原则是:

(1)病人须严格按照医生和营养师的饮食要求定时、定量进餐; (2)食品丰富多样,尽量减少食用荤油、肥肉,多吃鱼、兔等,使各种营养成分配比均衡; (3)禁烟限酒,少吃食盐。

3.2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饮食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1 运动疗法的原则: (1)持之以恒; (2)量力而行; (3)循序渐进。

3.2.2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1)运动前后监测血糖; (2)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3)科学安排运动时间,尽量在餐后半小时进行; (4)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防止发生低血糖。

3.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文献[9]指出:在国内,中医机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治疗的方法比较灵活多变,其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且能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临床研究的质量问题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尚未统一等问题,使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疗效难以得到广泛认可。

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仍未达到基本治疗目标时,便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由笔者从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实践得出,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方式能使得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是一种见效快、副作用小的理想治疗方法。

4 结论

通过对糖尿病特征及其并发症的分析,确立了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的基础上应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的模式进行病情的治疗与控制,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饮食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而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仍未达到基本治疗目标时,便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由此便形成了一套程序严谨、环环相扣的统一体,即糖尿病的综合疗法。笔者应用综合疗法的临床实践表明,患者病情能得到最好的控制,最终实现患者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茹林.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与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2011.3:981~982.

[2] 袁点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1.3(6):255~256,2005.

[3] 史小四,郭等. 口服降压药的合理使用[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3(20):159~162

[4] 周宁.糖尿病患者低血压反应的护理[J] 家庭卫士.2008.6(9):2398

[5] 刘淑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4(6):213~214

[6] 马海霞.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指导[J]. 医学信息.2011.3:1038~1039.

[7] 霍红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 基层医学论坛.2011.6(15):579.

[8] 舒红梅.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健康教育[J]. 中国民间疗法.2011.5(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