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管理论文(精选5篇)

  • 效率管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利用多媒体,巧妙引入新课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引课的时候吸引学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感觉单纯凭借语言的描述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在教学…

效率管理论文(精选5篇)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涌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化学教学也不例外,这种信息、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促进了教学技术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

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过程,针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做成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把握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巧妙引入新课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引课的时候吸引学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感觉单纯凭借语言的描述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在教学《奇妙的化学》这节课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一上课就播放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化学制品与化学变化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提出问题:设想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怎样?通过影片巧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强化学习动力。

(2)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课前明确该节课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前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了解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为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提供了目标和依据。

(3)应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材中《水的分解》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提问:"水是由什麽组成的?"由学生回答:"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提出:"我们能不能把水分解呢?"在学生新旧知识产生矛盾,产生困惑之际,我使用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实验演示。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什麽变化?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由于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看得清楚,若让学生轮流到前面观察又很浪费时间,为了提高演示效果,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我改用化学投影仪来配合完成上述实验过程。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放大了几十倍的水电解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这样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4)运用多媒体省时、省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管理科学研究中关于人性假设的演变历程

在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出现了4种经典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企业中的员工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获取归属感的强烈需要;“自我实现人”则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复杂人”假设理论则指出员工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需要。除这四种经典人性假设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不同视角下的人性假设,例如“道德人”假设[2]、“文化人”假设[3]、“自我管理人”假设[4]。不难看出,管理科学领域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复杂人”假设更是突出了人们所追求目标的多样化和动态化。但以往对人性的不同假设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假设都强调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定需求,而“复杂人”假设则把人的内心需要过于复杂化和神秘化,没有指出人内心深处的本质需要。

2.人性的本质解读:快乐人管理的核心是人,而对人性的认知改变也将为新的思想和理论诞生敲开尘封多年的管理智慧之门。

深入剖析以往的人性假设理论,不难发现,不管是以经济利益至上的“经济人”,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人”,还是追求自我价值提升的“自我实现人”以及不断变换追求目标的“复杂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追求内心快乐,做一个内心快乐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从事的任何事情,追求的任何事物,其本质都是在追求人内心的快乐,正像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指出的“本我”那样:每个人都会遵循快乐原则,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的酒店中工作的人们,他们一直努力追求的本质其实就是获得内心愉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感。所以,可以将管理科学中的人性假设归结为:在企业中工作的个体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感为准则,“快乐人”是人性的最终追求和对人性的本质解读(图1)。对酒店中的员工而言,其内心的本质追求都是获取快乐,即幸福。内心的快乐可以通过对财富的占有、归属感、自我发展、成就感等具体方面来实现。每个人都期望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换取自己所期望的快乐感。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就是在为员工带来直接经济回报外,带来更多的非经济回报,例如友情、成就感、自我发展等,最终使员工成为能够获取更多快乐的人。酒店往往凭借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来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但在酒店中工作的是人,每个人在内心都有对快乐的追求。也许有一些员工,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出于对金钱的急切渴望,会放弃一时的身心快乐,在那些工资待遇较高的酒店不开心地工作。但这也不能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人不追求快乐,只不过他们把自己的快乐暂时转移到对金钱的获取上。

二、佐证:酒店管理实践中效率与人性的失衡

在酒店管理实践中,有的企业过于注重科学,强调效率,进而采用经济利益至上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模式,也就是一味地以经济效益、制度等硬性指标来衡量员工,衡量企业效益。例如,青岛某星级酒店采用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为基本出发点的“刚性”管理方式,直接促进了企业高效运作。而有的酒店则截然相反,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准则,采用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以企业内的和谐氛围来衡量企业的成败。其实酒店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可能导致酒店最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刚提到的青岛某星级酒店以制度化管理而著名,一切以制度说话,员工之间只是职务和工作关系。虽然也多次取得了较好业绩,但是员工对管理者和酒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最终致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并且出现了基层员工在酒店外报复管理者的极端事件。这种结果其实是由该酒店过于强调效率,缺乏“人情味”造成的。当然,一味追求人性化也会导致难以规范管理的处境。尤其是在家族企业中,由于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常常导致制度失效,企业效率低下。

三、诉求:效率与人性追求在酒店内的合理均衡

在酒店管理实践中,酒店运营的高效和员工的快乐对酒店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以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模式追求酒店高效率,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取得经济上的良好收益。但这种成功是以缺乏人情味的企业氛围为代价的,会使员工内心产生强烈的“打工仔”心理,会对酒店缺乏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从长远看,这并不是优秀的管理模式,酒店也难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一味无原则地追求和谐的人性化氛围,可能会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制度化管理模式更难于获得成功。所以综合来看,科学的酒店管理应追求高效率和人性化达到合理均衡。这里说的均衡并不是追求中庸之道的绝对化平均。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刚柔并济管理策略,但具体的管理手段却各有不同。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属性和具体情况,在工业制造型企业中,技术和生产效率对企业发展起着更大作用,而在服务型企业中,员工的心情和服务态度则更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在制造型企业中,人的情感、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相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比较小。所以制造型企业应更加强调硬指标,制度化管理成分多于人性化管理成分。而在服务型企业中,工作效率更多地依赖于人的情感和心情,这就需要关注人性的成分多一些。在管理实践中,酒店对效率和人性的同等关注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模式。由于酒店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实际上更需要人性化管理成分多于制度化管理成分。具体来说,每个酒店又各有差异,酒店对效率和人性的追求是在动态变化的。前文提到的倾向于制度化管理模式的青岛某星级酒店几乎达到了人性化管理氛围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有些家族式酒店则可能走向另外一个过于宽松的人际氛围。其实,每个酒店的企业发展阶段、员工的技术与心理成熟程度等这一系列因素都会有所不同,每个酒店在具体把握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的尺度时,都应考虑自己应该将管理风格与方式定位在何种位置。

四、实现路径:推进高效率与人性化的合理均衡

(一)破除制度万能论或人情万能论

过于迷信制度而一味追求高效率,或者过于相信人性化而不讲制度,这都是不可取的管理思想。制度不是万能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人情也未必一定能塑造员工的忠诚和高效,但它确实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中国这样注重“人情味”的文化背景下,在酒店业中,一味依赖制度追求高效必然会造成优秀员工的流失;而一切错误都网开一面的做法则会使企业丧失原则,成为一盘散沙。所以必须在讲究人情味的基础上确立制度,对于违背原则的错误不能姑息。以制度管理员工的基本原则是让员工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制度的制裁。这样人性化的制度化管理,不但能实现高效运作,还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二)自下而上创立制度,强化主人翁观念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内部效率和内部公平

内部公平指的是以公共部门人员作内容和需要的工作技能为依据,以决定薪酬收入水平的多少,表现的是薪酬体系内部的一致性。内部效率在公共部门薪酬管理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部门运作的整体效率,内部效率反应了薪酬结构的管理、应用对公务员和部门整体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如果实行一种薪酬管理制度后,公务员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积极性得到增强,说明这种制度能够以特定的薪酬管理方式获得工作人员更多的产出,最终使得部门的整体运行效率提高,表明这种薪酬管理的内部效率较高。现今我国公共部门的薪酬架构由工龄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四部分组成。然而,这种薪酬架构无法体现高层次人才无形的知识与技能价值,也无法体现一些特殊岗位的真实价值以及绩效价值。除此之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工龄工资以及特殊岗位的工作补贴也偏少,导致这些特殊用途人才的心理不平衡,同时,公共部门职位的终身制制度极大的影响了竞争机制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公务员向上拼搏的积极性。

2.个人效率和个人公平

在公共部门中担任同等工作时,公务员获得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个人公平性。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获取的薪酬水平与他们对部门的工作贡献相匹配时,个人间的公平性才得以实现。个人效率说明的是工作人员自身特点和优势对薪酬收入水平决定的影响。所以公共部门薪酬管理还应该尽可能反映公务员自身优势对薪酬收入的影晌。

二、公共部门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工资缺乏弹性,薪酬平均主义倾向严重

绩效考核是决定公务员的薪酬水平的重要机制,但是很多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过程只是形式上的,其考核结果无法体现出相关工作人员的实际付出。绩效薪酬应该基于工作表现评估,所以毫无疑问应该是灵活的,但事实上薪酬的支付是根据级别确定的。例如,北京法院的绩效薪酬处长940元,副处长840元,科长740元,副科长640元。缺乏灵活性的不仅是绩效工资一项,新工资结构13项中唯一弹性的仅有检查考核奖,由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年终每单位综合考核结果来确定评价的结果。但这一项在实际操作中的评估也是按照级别来确定的。工资非弹性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多么干燥,钱是一样的,过去的激励和动力消失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说,弹性化是现代灵活的工资制度的趋势,进一步改革应该关注解决激励问题。由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所以在作为激励员工的薪酬部分也无法体现出与实际相符的合理薪酬标准和层次。公共部门的薪酬平均主义倾向较为严重,致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差异没有在薪酬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同一组织中,出于同一能级内的薪酬细分缺位导致的平均主义,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2.地区间薪酬差距较大

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国的失衡体现在不同地区生活成本和生活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目前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调控能力减弱,导致造成较大的区域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事实上,各个领域的公务员薪酬很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和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公务员的工资差距是非常大的。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的平均月薪是4672元,是全国的最高水平。上海城市月平均工资为4331元,然而甘肃省城市只有2742元的平均工资水平。地区之间收入较大的差距显而易见。随着我国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调整,高度集中的薪酬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各个地方政府区别化的情况。调整工资水平要从地区的经济水平出发,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不能一视同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公务员薪酬结构体系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部门的工资是由级别水平来划分和测量。薪酬结构不合理首先体现在工资差异,没有设计合理的补偿标准,职务级差也不能很好的反映不同职务级别在职务上的差别。而且一个基层公务员的每上升一个等级水平,工资仅涨幅几十元。由于金字塔结构的影响,越往上层职位越少,这无疑会打击从事基层工作公务员的积极性。此外,在同一职务级别但不同类别的公务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但工资级别都是处在同一水平的,如果这些差异不能显示,势必削弱公务员的积极性。我国公共部门薪酬的调整过程中,事实上的决定权跳过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手中。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相关预算支出的审议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薪酬体系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广大人民群众则缺少了自和参与权。以我国公共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来看,基本可以根据职位高低来划分。职位越高薪酬越高,而想要获得更高薪酬的唯一途径也就是提升职位。这样便将公共部门中管理方面人员的地位提到了一个不应出现的高度。对公务员的职业发展若是无法提供更适合的选择,那就不能满足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职位分类管理的需求。由于制度的约束力较低,制度外薪酬的随意性较大,腐败化趋势明显,己经转变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实行灵活的薪酬体系模式

基于影响公平和效率的要素分析,公共部门薪酬管理应采用更为灵活的薪劑激励机制,构建公共部门员工导向和部门整体发展相和谐的薪酬体系,这样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首先,相对于公共部门外部而言,应尽可能保证公共部门员工的薪酬收入水平和市场上其它同类别的机构相持平或略高,以维持外部公平性和部门整体竞争力,市场导向的薪酬体系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公务员在进行自身工作岗位与同类别机构的相同工作岗位的薪酬水平对比时,不会感觉到不公平性,这样也就不会对效率造成负面影响。其次,就公共部门内部来讲,各个工作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具有一定比较差异,应实行以工作岗位类别和工作技能需求为导向的薪酬体系,这有利于内部效率的提升和更高薪酬水平公平性的实现。公共部门工资改革与调整,重点应放在减小差距上,以保证达到工资的透明化、统一化,实现公平公正。

2.实行柔性的薪酬福利机制

公共部门薪酬管理机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受到部门规模、所处地理位置、所属行业、部门业务种类以及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薪酬收入水平应根据部门工作性质特点、工作所创造价值、工作难度以及工作时环境的属性而相应制定,以体现薪酬管理中柔性化的特征。有效、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机制应该综合考虑并评价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权重,这样能有效选择对部门影响最大的关联因素,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以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实现部门整体的高效运行,并最终同时实现公平和效率。

3.实行多样化的薪酬发放方式

由于公务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尽相同,导致公务员对生活价值和工作目标的追求也不相同,有些公务员甚至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因此,可以对公务员实行多样化的薪酬发放方式,这里的薪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主要有增加薪水、参加培训、获得升职、提供轻松的工作环境、带薪休假等;无形的主要包括团队信任、精神关怀,工作安全感,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等。薪酬提供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公务员在评判薪酬收入时,在综合各个方面的对比中,产生心理上的平衡,体验到公平性。此外,多样化的薪酬发放方式,还能从多个层次带来满足感,从而激励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闻。

4.建立良性互动的包容性部门文化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确保投资决策效果,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高校生存和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行政管理工作的地位越来越不可忽视。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因此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科研水平,同时也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因此各大高校强化其行政管理工作,加强行政管理职能,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长期发展的必要。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措施

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高校办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办学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随着高校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我国的高校开始正视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是改革前进道路上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行政管理效率的改进具有必要性,也具备可行性。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促进了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健全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体制是高校改革建设的必经之路。虽然,近年来高校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改革任务的迫切性和艰巨性来说,效果不够明显,力度不都大,涉及面不够广。因而,通过完善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建设,不断协调各部门、各人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种问题,并对高校的各项教学、科研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二)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因此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对手不仅是来自国内的其他高校,现在还面临着来自国外其他高校的竞争压力。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的竞争了,已经开始转向抢夺生源的低级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其本质,就是科学技术、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要想在这场越加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加速提高科教水平、人文素养以及行政管理水平,以此保证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力。

(三)树立高校良好形象的需要

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对于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又直接影响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及声誉。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既是执行决策的主体,也是为科研和教学这两大社会功能服务的基础。行政管理部门在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构建了一座社会各界认识、了解高校及高校与社会各界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综合协调的纽带。所以,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能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增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认识,提升高校的形象及地位。

二、 制约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行政管理的工作制度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

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工作没有进入规范化的工作制度轨道是影响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规范化的工作制度,从而造成高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在管理工作中,只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历史经验,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随意性大,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整个行政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差。

同时,高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不科学,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置无法适应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许多高校行政机构设置和职位过多,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人浮于事;这种情况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各部门,也不利于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沟通协调,从而导致行政效率下降。

(二) 传统的管理观念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由于高校采用的是层次性结构管理体制—金字塔式,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必定会造成管理过程的运作节奏缓慢,进而使得行政管理工作呈现出一种低消了、慢速度的现象。具体到管理部门来看,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自上而下的这些管理人员都存在着垂直式低工作效率问题,主要原因有部分工作人员时间观念不强,工作主动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传统的管理观念认识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物”,而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服务意识。这种管理观念导致大多是行政人员只是被动的执行上级领导决策,缺乏完善工作的创新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积极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 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地位的忽视

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不只是有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而大多数行政部门没有正确的服务观念。在高校内,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职工,大部分人都认为行政管理工作无关紧要,忽视了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管理机构可有可有可无,行政人员可多可少,人员素质可高可低。这种对行政管理的错误观念,自然而然会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工作的消极怠慢,没有责任感。在处理工作过程中,不追求工作的创新性,只是消极的执行上级决策。

(四) 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传统的习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是毕业留校的学生或者是从教师岗位走向管理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多数为非管理专业,一般都没有系统地学过管理知识等。因此,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掌握得不多。

另一方面,高校的行政岗位上教职工家属及子弟占了很大比例,这类人员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素质参差不齐种种情况,从而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结构不平衡,这也是影响着整体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因素之一。

最后,由于高校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轻视,从而使得行政人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学历偏低、进修机会偏少等情况。这些情况的进一步导致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的产生,这些也都严重影响着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层次结构型管理体制——金字塔式。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导致行政权力过分集中,因此有必要把权力中心适当下移并分散到院、系,同时也可以把部分部门设置权、自主人事权以及资源分配权放到合适的位置,适当地提高院、系的自主权和运作灵活性,增强基层组织的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新的行政管理制度要重视培养法制意识,要注重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增强并注重维护行政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考评体系也要作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一个方面。高校应该要认识到,考评制度只是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高校管理层要对考评制度内容的设计、方法、过程以及结果严谨、公平、公正的对待。通过考评制度的建立来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激情、增进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这一最终目的。

(二)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培养服务意识

行政管理工作是服务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因此广大师生以及在校职工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是管理工作的客体。但是在我国一些高校存在着行政人员对专任教师的学术权力干涉甚至进行制约,行政人员对教师人员发号施令,这种把行政工作的内容“服务”错认为“管理”,把服务对象理解为被管理对象的现象,造成教师难以参与高校决策等等问题。因此,这种传统的错位观念必须转变,作为行政人员要充分理解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服务性,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要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的客体是服务对象并不是被管理者。因此,转变管理观念,培养服务意识对工作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三) 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效率工作

打破消极怠工、懒散懒惰的习惯,树立新的效率观念,就得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大家真正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性。不断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管理育人、服务大家的意识。严格遵守高校的管理制度,做到行政工作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形成健康、高效、有序的行政运营机制。同时,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需要高效率的内部运作,高质量的行政管理是高校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只有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水平,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科学研究的有序开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四)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立优良的行政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