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信内容(精选5篇)

  • 求职信内容(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4、第二条原则:是把简历看作一份广告,推销自己。陈述你在求职上最大的优势,然后再在个人介绍中将这些优势以经历和成绩的形式加以叙述。 5、第三,要陈述有利地信息,争取成功的机会,也就是说尽量避免在简历阶段就遭到拒绝。 (来源:文章屋网 )

求职信内容(精选5篇)

求职信内容范文第1篇

2、要写出一份出色的个人简历必须有原则性。

3、第一原则是要有重点。一个招聘者希望看到你对自己的事业采取的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要忘记雇主在寻找的是适合某一特定职位的人,这个人将是数百应聘者中最合适的一人。

4、第二条原则:是把简历看作一份广告,推销自己。陈述你在求职上最大的优势,然后再在个人介绍中将这些优势以经历和成绩的形式加以叙述。

求职信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6-02

一、任职基础课程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是在地方、军队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初级专业技术军官岗位任职前的培训教育,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军政基础训练和专业业务训练两个课程平台构成,其中,专业业务训练课程平台由任职基础和任职岗位两个课程模块组成。

任职基础课程是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任职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员后续学习任职岗位课程打下较为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任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任职岗位课程中学习各专业设备的理论基础,是专业设备中诸多应用技术的理论支撑点。学员要学好任职岗位课程,进行专业设备的维护与使用,前提条件是必须掌握任职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内容。任职基础课程在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中起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二、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改革思路

(一)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选取原则

1.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结构,构建面向任职岗位的应用型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岗位任职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岗位指向性、知识传承突出跨学科综合性、能力形成突出实践应用性等鲜明特征。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上,岗位任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强调系统性、基础性和通识性,而是以应用性为重点,要突出课程中原理、技术在装设备保障中的实际应用性。构建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要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任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装备保障应用为落脚点,加大课程体系优化、重组、整合力度,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构建起任职教育特色鲜明、充分体现装备保障应用的应用型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2.以“必须、够用”又适当兼顾发展需要为原则,选取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的层次性。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充实的任职基础作支撑,同时,新原理、新技术在新装备中应用速度很快,要把握好任职岗位对培训对象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必需、够用(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又适当兼顾发展需要(跟踪新装备技术发展)为原则,建立合理、可行的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知识体系。

3.教学内容“宽选窄用”,适应不同教学对象需要。为了打牢任职基础平台,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宽选窄用”。“宽选”是指在本科层次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岗位需求尽可能多选知识点,“窄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具体情况的不同有选择性地选用。

(二)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思路是为解决某一个问题或完成某一项工作所进行思维的路线或方式、方法,属于理性认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的构建、撰写,一般应包含依据、主线(或线索、路径等)、重点和目标四个要素。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我们归纳为:以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的需求为依据,以现役飞机无线电通信、导航实装为线索,以具有特定功能的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工作原理为重点,以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分析为难点来选取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释)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工程问题为目标。

三、《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活动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是依据无线电师岗位职责和通信类学科专业知识构成链条,针对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通信与导航设备维修”专业学员在形成岗位任职能力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均较强的主干任职基础课程(50学时),其教学目的是为学员在后续任职岗位课程(《航空通信设备》、《航空导航设备》等)中学习各型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2005年该课程首次制定了课程标准。从2009年6月,课题组开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依据《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整合

1.以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的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教学内容。2009年以前,该课程按2005年版课程标准进行的课程教学中,航空通信系统部分偏重于系统讨论各种传统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缺少跳扩频技术、频率自适应技术、数据链技术等航空无线电通信新技术和典型超短波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工作原理内容的讨论;航空导航系统部分包含传统伏尔(VOR)系统、测距器(DME)系统等民用航空导航系统的讨论,缺少塔康(TACAN)系统、微波着陆系统(MLS)、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BD等)等新型军用航空导航系统内容的讨论。本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从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需求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增删、优化、重组和整合,删减了与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关系不大的传统模拟通信、数字通信部分内容,增加了跳扩频技术、频率自适应技术、数据链技术、飞机精密着陆(舰)引导技术等新技术和超短波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塔康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新型军用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内容的讨论。

2.基于“通信是基础,导航是应用”这一理念,对“航空通信系统”、“航空导航系统”两个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从无线电信号传输特征和处理方法角度看,通信是基础,导航是应用,任何电信息的传递和获取都是以通信为基础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是无线电导航实现的基础,无线电导航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基于“通信是基础,导航是应用”这一理念,《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中“航空通信系统”与“航空导航系统”两个知识模块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两个模块知识内容之间深层次、有机的深度融合。

3.从课程教学目的性出发,将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技术性能指标分析、解读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员在后续任职岗位课程中学习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将现役飞机中典型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的有关技术性能指标分析、解读等内容融入课程相关教学章节中,体现了该课程贴近装备、突出应用的教学理念,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大特色之一。

依据上述课程内容改革理念和思路,确定《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内容由“两大知识模块”(航空通信系统、航空导航系统)、“9个知识单元”(模拟通信基础、数字通信基础、扩频通信原理、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罗盘测角系统、塔康测角测距系统、精密进近着陆(舰)引导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组成。

(二)依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编著《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改革的结果最终要形成文字、插图,落实到教材中。课程组依据2010年版《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标准,对课程配套教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进行了精心编写。

《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教材为海军重点建设教材,2010年1月由海潮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固化了《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果,任职教育特色鲜明,已在青岛校区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通信与导航设备维修专业的2010级至2014级《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良好。该教材2013年8月被评为海军优秀教材二等奖。

(三)从提高教学施训效果出发,建设《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网络课程

为提高《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施训效果,我们从2009年10月开始,进行了课程配套网络建设工作。

建成后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包含了《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全部教学内容,已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9月,《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网络课程被评为海军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谢鑫鹏,张大鹏.关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2]王楠,杜茜,杨娟.关于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1,(2).

[3]闫民,张作前,刘俊瀛.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应突出特色发展[J].继续教育,2013,(7).

求职信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

一、前言

许多上过中职《德育(三)》与《就业指导》这两门课的老师,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两册书有很多内容相似,尤其在上同一个班的时候,如果前一个学期上过《德育(三)》,这个学期再上《就业指导》的话,就会有点黔驴技穷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些老师甚至提出了这两门课只选一门来上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暂时是不能成为现实的,因为相关部门已经明文规定这两门课是必须要上的,且不能随意改动教材。既然如此,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这两门课教学内容的相似部分是否跟我们想象的一样多,而不同的部分是否与我们想象的一样少呢?

二、两者的区别

(一)、课程目标不一样

《就业指导》旨在提供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择业、就业、创业做准备。其任务是教育、引导中职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指导中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及法规,培养创业意识,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正确选择择业,顺利就业,与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就业指导》不同的是,《德育(三)》是按照以育人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业就业作好思想准备。

(二)、课程目标不一样导致教学内容有差异

当然课程目标不同,两门课涉及的教学内容自然会有所差别,《德育(三)》的内容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其中职业道德五分之三的内容,而剩下的五分之二的内容为职业指导,倾向于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顾名思义,《就业指导》这门课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倾向于就业指导方面,它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理论上以实用够用为度,在内容编写上以实践为主。

从两册书的主要教学内容来看,《德育(三)》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中的“就业指导”,很容易让人产生“知识重复”的感觉,这就很有必要弄清楚“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与联系。

不同国家对职业指导的称谓各不相同,所包含的工作范围也有一些差异,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比较容易将职业指导概念与就业指导概念混淆,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职业指导这一概念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合编的最新职业指导教材《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中的定义为:“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这一概念为我们明确了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的区别,就业指导是包含在职业指导工作范围中的一个部分,这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就业指导的对象是求职者一个主体,而职业指导的对象则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

由此可见,《德育(三)》的“职业指导”涵盖面要比《就业指导》中的“就业指导”广阔得多。

三、两者的相似

既然两书都有就业指导的内容,自然会出现相似的知识标题,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劳动合同法、面试、创业等,这里就是教师们反应的问题所在。其实两册书并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罗列分析如下:

(一)知识标题相同,但《就业指导》补充了一些《德育(三)》没有的教学内容。

1、劳动合同法补充了劳动权利的内容。

2、面试知识多了收集信息、面试设计与模拟、面试的仪容仪表、面试的礼仪、面试24小时倒计时、面试的艺术与技巧等信息。

3、创业知识增设了创业现状、创业环境等知识点。

(二)知识标题相同,但教学内容详略不同。

1、制作个人资料

《德育(三)》简述了求职信的五个要素,简历的内容,资料的包装等内容。《就业指导》讲述的内容则要详细得多,涉及到企业筛选简历的方法,好的个人简历必须具备的要素,简历的内容和格式,成功简历的制作要求,求职信的内容和结构,求职信的写作技巧等。

2、面试前的准备

《德育(三)》列举了面试的目的、内容、形式、准备等知识,并简单地提到了收集信息、面试模拟、仪容仪表等内容。

相比之下《就业指导》罗列的面试知识要丰富得多,只要有:面试的形式、目的、流程,面试前收集信息,面试设计与模拟演习,仪容仪表,面试礼仪,面试24小时倒计时,面试的技巧,面试的问与答,集体面试、电话面试等。

3、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与维权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内容,与《德育(三)》相比,《就业指导》讲诉得比较详细,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

(三)知识标题相同,但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大相径庭,德育三侧重理论,就业指导侧重实践。

1、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德育(三)》表达了这样的一种人生逻辑,先要确立“职业理想”,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规划后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理解“职业成功的内涵”,了解“职业成功的要素”。

而《就业指导》则展示了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操作步骤:首先是要明白“职业生涯规划”意义,其次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三大因素,第三要懂得通过对自己的定位来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必须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内容。

2、职业道德

同样是“职业道德”的知识标题,《德育(三)》主要讲述了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而《就业指导》则侧重告诉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如何培养职业道德。

3、职业成长

“正视现实,正确认识社会”、“调整心理,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赢得信任,顺利渡过试用期”、“从容面对,保持心理健康”、“成功的关键在于人际关系”,以上就是《就业指导》关于职业成长的内容,它强调了职业成长过程中心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为职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巧指导。与此相反,《德育(三)》涉及到职业成长的知识点有:“职业成长危机对策”、“职业成长模式”、“职业成长评价”等,其理论性较强。就连其中“职业成长危机对策”,也只是重点列举了职业危机几种形态,关于“对策”讲述的内容较少,实用性、操作不如《就业指导》。

求职信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通信技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史红彦(1979-),女,河北保定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项目编号:G-12-03-590301-K-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1-02

高职专业建设要紧跟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1]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国家重点专业,率先与华为、中兴等优秀通信企业合作,紧跟行业企业需求,进行通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践行综合代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2]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位思想,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ICT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

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以技能大赛引领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了专业建设,将大赛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中,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内容中,将大赛评价标准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最终让所有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技能。

3.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入学初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二学期通过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项目化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五学期通过现网情景化教学进行岗前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层层递进循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

针对通信综合代维工作岗位技能需求,重构综合代维ICT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既体现通信工程技术培训要求的深度又兼顾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由经过系统、规范培训的教师授课,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通信专业的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通信企业生产实践,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对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通信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以及从事通信综合代维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掌握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熟悉通信常用线缆与接口的规格、标准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软硬件配置,能够排查和处理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熟悉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与常用设备;熟悉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与工作条件;熟悉移动通信工程施工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3.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以光传输网组建与维护为例,从教学与光传输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切入,从符合通信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将光传输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完成从职业岗位需求到教学实施的转变,考虑项目先后逻辑关系,对知识和技能按项目任务重新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归纳序化为传输网规划、传输网组建、传输网配置、传输网维护四个项目。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导入光传输技术知识,项目载体跟随光传输技术更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光传输网软件调试、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等岗位能力为根本目的。

4.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学期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学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第五学期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

1.借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参与2009年、2011年两届通信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及时将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课程设体系中,先后开发了“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基站勘查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了“TD-SCDMA业务配置”和“无线网络规划优化”两门实训课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EPON技术与应用”两门专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鉴了大赛的比赛流程,均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进行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和前期学习结果选择职业岗位,最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杨俊,魏访.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求职信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礼仪 职业道德 新时期 内涵 二者关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由此带来的经济交往的国际化,都对企业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对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服务整体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社会发展带来了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容的变化,为促进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涵及二者关系进行论述。

一、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道德?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法律为保障并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标准在职业领域的体现。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它调整员工、企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指企业员工在工作和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从伦理上调整企业同国家 、法律之间,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相互联系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多样性、继承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不同的行业领域在职业道德方面有区别,不同时期职业道德的内容也有变化,反映这一时代的要求。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职业道德的核心虽然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其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会被继承和发扬。

职业道德内容虽然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内容,但我国当前形势下存在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所谓爱岗敬业要求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要保持对工作的正确积极的态度,要把工作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更应该当做自己热爱的并准备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来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创造奇迹。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地待人做事,不弄虚作假,讲求信誉,重信誉、信守诺言。诚实守信即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准则,“先做人,后做事” 。现在我国的诚信方面还存在不足,欺诈,造假,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等各种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经营秩序和社会和谐,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诚信体系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处理没有保密要求的问题需要公开透明。坚决杜绝徇私舞弊、区别对待,区分三六九等的行为。

(四)服务群众与奉献社会

服务群众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在工作中能真诚待客,能换位思考,以顾客的需求为立足点,急顾客之所及,想顾客之所想,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办实事,办好事。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味的索取,应自觉的奉献社会。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二、职业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什么?“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职业礼仪》一书认为:“职业礼仪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基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促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展示沟通艺术,进而完善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增进职业竞争能力而言的。职业礼仪包括职业人员职业形象的塑造(仪表仪态、仪容、服饰的规范和交谈艺术技巧)、职业礼仪的运用(礼宾礼仪、办公礼仪、仪式礼仪、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的实务与技巧)。

(一)仪容仪表礼仪

和他人交往接触,第一眼给人留下的礼仪印象来自于你的外表和举止,也就是仪容礼仪,包括你的仪表、着装、举止等。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审美趣味。穿着得体,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仪容仪表礼仪包括仪容修饰、化妆、服装穿着等。

(二)仪态礼仪

如果说仪容仪表打造的是工作人员的静态的形象,而仪态则打造的是职业人员动态的形象,你的职业素养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无疑,也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仪态礼仪包括站姿、走姿、坐姿、手势、鞠躬等。

(三)沟通礼仪以及其他社交礼仪

沟通礼仪包括语言沟通礼仪和肢体语言沟通礼仪,在职业活动中文明礼貌的语言,得体、协调的身体动作和神态可以提高沟通效果。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日常社交礼仪规范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要求职业人员既要遵循一般的现代礼仪要求,也要不段更新掌握新的礼仪规范,并学习一些涉外礼仪。

三、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的关系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职业礼仪主要是对职业人外在形象和仪态以及待人接物等行为的要求,职业道德是对职业人内在的和工作行为要求。职业礼仪反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职业礼仪的深度与丰富职业礼仪的内涵。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共同构成了职业人的良好素养。良好的职业礼仪素养对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职业道德可以使职业礼仪具有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向多佳.职业礼仪[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晓留.浅析礼仪养成对体育教师的作用[J].科教导刊,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