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教案(精选5篇)

  • 小学体育课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是一种在户外进行的教学双边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达到思维与活动紧密结合,体育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各不相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三要根据新课程…

小学体育课教案(精选5篇)

小学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篇

一、对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认识

结合新课标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我们认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自主空间,提倡“玩中学、玩中练”;让小学体育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在师生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是一种在户外进行的教学双边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达到思维与活动紧密结合,体育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各不相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三要根据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特点组织教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技艺在师生教学互动中生长

1、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教师要利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渲染课堂环境,“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间,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

那是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立定跳远和接力跑游戏。做完准备活动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自由分散开地练习立定跳远。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张运他一次也不跳,还故意用小石子砸我们。”我问:“他为什么要砸你呢?”但我定神一想,这个张运是个很淘气的同学。“他还打了我一拳呢!”嘴快蔡明大声说,语气有些愤怒。当我带着怒气走向张运的时候,却看到他那若无其事的样子,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但我克制了,心想:以前曾批评过他,但却不管用,为何不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呢。我灵机一动,想先听听他的心理话。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练习,你看他们练得多认真、多欢快啊!你怎么能用石子砸人呢?”“我不想跳,我跳不好……谁叫他们嘲笑我呢!”说话间表露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问:“那你体育课想活动什么项目呢?”“想跑步,我50米比他们快!”“跑步?行啊,一会儿就有接力跑啊!”我说,“我要和他们单独PK”他说。他是想单独挑战其他小朋友,那就给你个机会吧,我说:“好!你去准备吧,一会我给你个机会!”接力跑前我专门安排了这次挑战赛,结果,张运真的跑得比其他同伴快。下课时,他乐滋滋的,我抓住时机与他谈了心。后来,张运同学还真成了我的小助手呢。

你给孩子一份理解和关爱,他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和信任!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敞开胸怀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他们,他们会逐步接纳你,更加尊重你。这样的例子发生了几次,我总是把握时机,与孩子们走近,与他们成为朋友。

2、玩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我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

记得那是我从中学转到小学上的第一节课,教材是立定跳远,我采用较为“程式”的方法进行技能教学,结果学生练得垂头丧气。课后我经过与同事交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调整,第二堂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样是立定跳远课,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今天想不想做游戏?”同学们急切地回答:“想!”。“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叫做‘剪刀,石头,布’。我接着说:“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各人自己找朋友,两个同学一组,先设置好起点,然后通过猜拳‘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胜负,赢的一方双脚蹬地向前跳一次,输的一方原地双脚向上跳一次。每五次为一组,最后看哪人离起点远,距离者胜,距离最远的将赢得全班总冠军。大家一听游戏中还要比赛,一个个跃跃欲试。一会儿各自找到了朋友,学伴间玩得既紧张又活泼。一会儿找同学测量,一会儿找老师评判。15分钟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大家练得满头大汗。这时我再评价同学的跳跃动作,请做得规范和跳得远的同学出来示范的讲评……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课后,我最深的感受是:学生看似玩,实际上做的是双脚用力蹬的立定跳远动作;形式的变换,让他们在欢快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能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

这次教学启发了我,后来我通过合理的创编、科学的安排,推出一些游戏性、竞争性强的学习内容,采用“新、奇、活”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玩,在玩中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在玩中逐渐养成自主意识、纪律观念和组织能力。

例如:球类教材是低年级重学内容,既是发展学生技能、技巧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的重要手段。如果按常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孩子们虽能掌握部分技术动作,但学练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孩子们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自我创编,我把小篮球的运、传、投编成两人或集体练习的游戏,并制订简单的规则,以比赛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练技能。

3、自主,教学互动的发生点

给孩子们空间自主选择内容,是体现课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其一是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低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兴趣广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师生一起做同一活动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终身学习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是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 间。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运动员,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活动,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花样,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别提有多得意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孩子。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年级的体育课,原本的教学计划是前滚翻和迎面接力游戏。在上完了前滚翻练习后,我就准备组织迎面接力跑游戏,却发现由于几个学生病事假,各组人数不均等;加之迎面接力已练过几次,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分组赛跑,胜负已了如指掌。我想了想,说:“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有能力、也肯动脑筋,本课还有15分钟时间,我想让你们自由支配,但有个主题,那就是快速跑;还有个要求就是要玩出花样,并注意安全!”同时又说:“有什么要老师帮忙的尽管找我。”这样一说,全班同学一下乐开了花,纷纷按照他们自己商量好的活动方案活动起来。不一会儿,几个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们想赛跑,你来给当裁判,好不好?”我马上答应了。别看他们人小,比赛起来可不含糊,跑起来还真像个小运动员,有一股拼劲呢!得了第一名的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跑得快,我想参加学校田径队,你看我可以吗?”“当然可以了,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有拼劲,我想将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运动员。”其他几个同学也说:“我们也要参加田径队。”看着孩子们天真又向往的表情,我真开心!再回头看看其他孩子,一帮帮、一群群练着自己喜欢的项目,一个个都特别带劲。下课前5分钟,我引导他们对游戏活动进行了总结,个说得头头是道。

原来的教学预设被打破了,临时生成的主意却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同学们练得有组织、有方法;有的学生想成为运动员;还有的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4、期待,教学成效的增长点

体育与其他科目一样,学生存在先天体质、能力和心理上的差异,要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后进生”才是最需要体育和多参与锻炼的人。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来弥补或消除“后进生”的缺陷。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简化要求,使其在初步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树立信心。特别要提出的是,对个别因为身体因素不能达标的学生,可以选项测试,防止发生因测试不合格而对体育课产生心理阴影,久而久之他们会远离体育活动与课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稍有进步时,当学生顺利完成某一动作时,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总能让其体验到进步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倍感自信,激情满怀。

例如:在上跳高课时,一个叫李玉琴的女生由于害怕总不敢跳,反复说教仍然畏缩不前。我就请来班上个头最矮的女生张小文,讲明让她做陪练的道理,让小文来做陪练,把横竿换成了橡皮筋,并将橡皮筋下降到李玉琴能跳过的高度让她试跳。当她第一次跳过橡皮筋时,我立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鼓励她继续努力。这时李玉琴脸上的表情明显由恐惧变为惊喜,又跳过一次后逐步身体放松了下来,跳高动作也逐渐成型。这时候我一边鼓励她一边升高橡皮筋的高度。经过一次次练习,张小文逐步被“淘汰”了,而李玉琴兴致却越跳越高,第二课堂课时主动向我提出要将橡皮筋换成竹竿。就这样,李玉琴在我和同学不断的鼓励中,在不断的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越跳越勇、越跳越高。最后,她成了全班过竿动作最漂亮孩子。

体验成功尤如征服高山奇险,能给孩子们带来冲动和动力;而不断地体验进步或成功,就会使孩子们不断朝着新的目标迈进,尤其是集体竞赛性活动,尤其能体现这一点。

5、开发,教学素材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不能与生活割裂开来,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该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体育教学素材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学练课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学生与大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校园、学生与家庭及自我的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的视野拓宽了,总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习目标大胆开发教学资源,因而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也就产生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复习立定跳远时做到积极缓冲、落地轻巧,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场景:体育老师领着学生“外出郊游”,大家来到一个郊外池塘边,老师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聆听落叶的声音。然后在音乐声中,用让学生用绳子摆成各种形状的树叶,老师让学生站在“池塘边”用立定跳远的方法跳到自己的“树叶”上。这时老师问:“我们脚下的树叶是漂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应该怎样上去?”同学们热情高涨,齐声回答:“动作要轻巧!”老师带着学生在欢乐的“池塘”中尽情玩耍,从1人练习到2、3人组合练习,从跳一张树叶到连续跳几张树叶,学生们玩得高兴极了。这样充分把生活中的情景交融到立定跳远教学中,产生了十分显着的教学效果。

学校的教学设施是有限的,可是师生的想象是无限的。平时,我很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教材化开发,设计出一些适应小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学生活动能力相适应,产生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如:我针对学校乒乓球球台数量不足、学生乒乓球技能较差的实际情况,将球和球拍移出球台,围绕球和球拍创编出单人、双人、三人和集体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型练习和游戏。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再如把学生日常喜欢的玩具、喜爱“九子”游戏引进课堂,并引导学生利用玩具作为创作元素进行游戏活动形式创编,从而不断改善和完善了玩具的功能,使它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

三、结语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学更是一门探索不尽的艺术。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长。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梳理和提炼,形成课堂教学“叙事”,反馈到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小学体育课教案范文第2篇

1. 传统小学体育教案的优势。四部分结构形式的传统小学体育教案,在课程时间的把握上面做得比较到位,各部分层层递进,存在层次鲜明的特点,体育教学的分界线也特别分明,按照特有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最终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的既定目标。从传统小学体育教案的特点来看,它的侧重点在体育老师个人体育教学行为和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顺序上面,该体育教案充分彰显了体育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主导性,可以自行控制和根据实际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案。除此之外,传统小学体育教案在书写上面有统一的固定格式和专门编写教案的本子,翻开体育教案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里面的内容,对教师实施体育教学实践过程和教学目的都清楚明了。

2. 传统小学体育教案的弊端。传统小学体育教案四步式的结构是其优势,也是其弊端所在,过于程序化的体育教案显得太过死板,灵活性不够,导致整个小学体育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沉闷,缺少创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太少,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体育教案的结构已经固定,编写的教案又写在统一的教案本上,不少体育老师在编写教案时都是机械性地抄写,每节体育课堂内容安排都存在雷同性,教师思维不创新、学生没兴趣,教学质量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3. 传统小学体育教案适用范围。根据传统小学体育教案的特点来看,这种类型的教案比较适合刚刚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新教师,对主张系统性和顺序性的小学体育教材也较为适用。

二、叙述式的小学体育教案

1. 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的优势。从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的特点来看,该类型教案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一特点跟我们后文中的情境式小学体育教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本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在叙述式体育教案中,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受,真正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提高体育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情境式小学体育教案注重的则是体育教学和生活情境的相互联系,强调将生活中的情境带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叙述式体育教案跟情境式体育教案两者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

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将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当成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是在新课程的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属于新的小学体育教学形式。

2. 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的弊端。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侧重点在学生身上,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时,就会不自觉地削弱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性,一旦学生太过自由摆脱老师的束缚,学生会偏离正常教学,这对其自身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3. 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的适用范围。叙述式小学体育教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自主学习上面,也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点在学生身上。基于这个因素的存在,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体育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对于课程内容复杂的则需要在体育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

三、情境式小学体育教案

1. 情境式小学体育教案的优势。情境式小学体育教案将重心放在了情境教学模式的导入跟实际运用上面。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大都会以生活中的某一个情境片段做开头,以此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自己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情境中。这类体育教案跟叙述式体育教案一样都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但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都是按照学生生理规律进行有计划的阶段性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体育课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课;展示;观摩;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7-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拐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伴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在全国经过三年多的各级培训与实践,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直面体育课程改革的难点、盲点、拐点,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一系列教学新理念、新改革、新举措、新主张和新器材正呈星火燎原之势推向全国,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亟待将改革的进程落实到实处、产生实效、彰显实绩。

一、正确的导向

可喜地看到,本届体育教学展示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每节课都要进行10分钟的体能练习,明确提出注重真实性,要尽量消除课堂中的虚假、作秀的成分,体现课的真实与自然,让观摩的老师回到各自的学校后能够运用到、复制到教学实践中,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要求点评专家要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点评,同时在立德树人、技能和体能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评课将从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新颖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六个方面展开。学生的体能、技能的提升才是硬道理,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才能彰显实效。一线的体育教师需要的是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课例,他们折服的是接地气、近本真的体育课堂,他们需要的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让学生进行技能体能练习的教学设计,他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好的示范课,每个人都能够复制的、举一反三的示范课,他们更需要“不需要排练、流程清晰、简单实用、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化难为易、负荷饱满、真实自然”的体育课。

二、展示课亮点

2015年5月23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体育学院拉开帷幕,有3000多名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观摩。参加现场展示的体育课有38节,据统计,大部分展示课的练习密度超过40%、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25节课安排了6~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33节课预设练习密度超过40%;有22节课预设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30节课较好地提炼出课的重难点;有9节课教学设计和教案用学习目标进行目标表述;有18节课的教案中有安全提示;个别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8%,平均心率达到140次/分钟。较好地体现了本届展示活动评委会在领队、指导教师联席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三、展示课问题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上的应用,一节课中十几次中断学生练习,让学生观看各种视频和图像,脱离了学校体育课的常态。体育学科如何坚守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性质?离开了朴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成了浮躁;一些课中教师还是经常将40个学生分成4组进行接力游戏,对36个学生排队看4个人跑的设计仍然沿用,说明部分教师至今还是没有密度意识;个别展示课教师使用的器材需要一卡车才能装下,把原本简单的练习“变易为难”,变成了“作秀”,让观摩者“叹为观止”;个别展示课教师对课堂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一节课有十几个学生踩到垫子上滑倒,没有采取“应变”措施,好在没有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在38节体育课教案中,大部分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如有较多的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用“初步掌握……进一步提高……”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有9节课的教案没有时间分配,有11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8节体育课教案没有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在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突出。在难点的突破手段上,有部分课考虑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个别课仍然没有摆脱形式化现象;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在个别课中出现了教师讲解、示范错误,教师满场“夸奖”学生,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激励手段幼稚化严重,满脸贴小红花。

四、反思与建议

在教案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了参加展示课的教师的浮躁,也反映出了在他们身后的省、地、县级教研员和指导教师的问题,按常理说,全国的优秀体育课是通过省、地、县、学校一级一级的评选上来的,每一个层面的教研员都应该把关,看看教案和看看课,发现的问题在各个层面就应该解决。我曾经参加某个省的教研活动,各级教研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当时问,“你们当中有谁认真看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结果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如果认真看过(2011年版)课程标准和解读,答案就在里边。

《课程标准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分钟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分钟分为4个部分,分别练习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分30秒,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分30秒内不间断的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课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校内实习 培养目标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基层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都应围绕这一定位进行,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融入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然而,事实上体育教育专业的校内实习环节并没有很好地与基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是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本文旨在指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以供同行在开展学生校内实习工作时作为参考。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实习内容以体育讲师基本功训练为主,主要包括队列队形练习、说课、写教案及试讲四个环节。

1.1队列队形练习。

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队列队形练习的难点在于对口令的正确把握。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由指导教师带领,首先进行集体练习,之后分组逐个进行练习。口令通常由实习教师根据中小学教师上课的需要提供相对常用的口令,学生要在保证口令正确的情况下逐渐训练喊口令时声音的抑扬顿挫及轻重缓急。

1.2说课。

说课的校内实习包括两个环节:写说课稿和说课。辅导老师通常事先给学生提供理论课模板和实践课模板。学生根据模板选择合适的内容写说课稿。说课稿完成后由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修改。学生按照修改后的稿件反复进行读背,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说课,辅导教师根据说课表现给学生打分。

1.3写教案。

写教案的情况跟说课的情况类似。教案分理论教案和术科教案。辅导老师通常事先给学生提供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案模板,学生根据模板选择合适的内容写以上两种教案,通常刚开始所写的内容与自己的专项相关,这样做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把握教材内容。教案完成后由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修改后定稿、打分及存档。

1.4试讲。

校内试讲通常以实践课为主,程序往往是这样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利用公体课上课时间带公体学生的准备活动,或者教授某个动作,通常一节课时间在30分钟左右。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教师带领组内学生上20分钟左右的课。辅导教师根据上课学生的表现跟其他学生一起对上课的学生进行现场评价。第三个环节是各小组抽出试讲成绩好的学生进行现场展示,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展示课及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加深对上课各个环节的理解。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存在的弊端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时间短,项目多,且实习内容脱离实际,与基层中小学体育课实际相差甚远。

2.1授课对象脱离实际。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时的授课对象有两类:第一类是上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学生,第二类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两类授课对象均为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接受能力跟中小学生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首先,采用大学教学方法教授中小学生将产生一系列冲突与不适。其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授课对象与中小学生作为授课对象相比,接受能力差别更大,简直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再次,公共体育课多数为男女分班上课,这与基层中小学生的男女生合班上课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小学生男女合班上体育课的情况毕竟还是占绝大多数。

2.2授课人数偏少。

大学公体课的上课人数为30至35人,比基层中小学的班级人数要少一些。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授课对象的班级只有10人左右,这样的班级人数与比基层中小学的班级人数相比相差太大。班级人数不一样,上课时组织方式就有所不同,相同的组织方式下学生的练习密度就有差异。人数不同,课堂管理难度也不一样,教师所要考虑的因素就有多少之分。因此,校内实习时班级人数偏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2.3场地器材条件太优越。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校内实习所用的场地器材都是大学校园里的场地器材。场地器材数量充足、质量优越,与基层中小学的场地器材相比有很大区别。利用大学校园的场地器材进行校内实习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容易忽略一些安全因素。毕竟基层中小学的场地器材在安全方面存在较多的隐患,而学生利用大学的场地器材所考虑的安全因素要少于在基层中小学上课所考虑的因素。其次,基层中小学的体育器材相对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实习所用的器材越多越不利于毕业后的体育教学。

3.基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改革策略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于实习工作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层中小学教师,因此,实习的工作尽量与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接轨,越接近基层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际越好。鉴于此,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校内实习工作有必要进行如下改革。

3.1正确理解校内实习的含义,积极联系基层中小学。

校内实习是学生在走出校门正式实习以前的实习的统称,学生在校内实习期间的实习环节均在教师统一管理下进行,具体形式各个学校存在差异。为了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学院可以利用体育教材教法或者学校体育学的上课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基层中小学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加深对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课及学生、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整体了解。

3.2“两内两外”相结合,争取效益最大化。

“两内两外”指的是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两内两外”相结合的含义是:学生在校内利用课堂的理论学习和课外的基本功训练打好基础,然后结合校外基层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把所学知识和实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小学体育课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一、大力加强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1)学习小组的科学编组:科学编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平衡、班干部分布、学生性格、特长等尽可能分配均衡,确保每个小组实力相当。小组人数4~8人不等。教室内小组的座位摆放也要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放置。

(2)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学习小组的管理涉及到组长的产生和培训、组员的培训、组内的分工。组长可由班主任确定,也可让学生通过竞选、投票等方式产生。组长的作用相当大,涉及合作学习能否开展,那么班主任就要对组长进行有效培训。如明确组长的角色,让组长组阁,在班主任指导下,结合同学的意见,让组长组阁学、常规组长,并明确组长、学、常规组长的职责分工。同时也要对组员进行培训,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潜能生学习,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要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3)学习小组的评比: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是评价学生个体,而新的方式则采取捆绑式评价,评价整个小组。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个人的成绩当然不能忽略,可在组内评价。小组评价不能过于随意,并且必须有记载,否则将失去公平与制约。所以除了班级值日本外,必须设置小组值日本,值日本是小组评价的载体,在设计上以量化为主,但也要注意人性化的内容,对典型的人和事要有内容的记载。由组长安排本组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组长,管理和记载本组当天所有事务;由班长安排班级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管理和记载全班各组当天所有事务。进行了评比,就必须及时反馈,也必须有落实,否则,评比与评价将会失效。比如在班级有专门的“小组评比公示栏”、“个人评价公示栏”,每周由学生处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表扬各班优秀学习小组,教务处每学期评选优秀学校小组及组长,个人的评比结果与期末评先评优挂钩。

二、突出加强《导学案》建设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导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CPU,它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编制水平,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统一编写程序。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提交下一周的《导学案》草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定稿,并分配下一周的备课任务。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②统一基本环节。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探究性、挑战性,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③统一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份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课时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导学案》的使用要求是:要求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导学案》,对照课本进行预习(独学)。要坚持先独学,再对学、群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交流质疑,个别重、难点老师总结点拨。也不能过于依赖导学案而忽略了课本,导学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而设置的学习方案,是课本学习的辅助,而不能替代课本。

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应本着“以学定教,教者亦学”的原则,灵活使用《导学案》,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三、结论

总之,不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践行生本教育理论,还是具体去操作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都需要去打破传统,去否定,去颠覆,都是一项任务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整个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繁杂。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信念,集团队的力量,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也一定能找到教育的出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