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精选5篇)

  • 雨霖铃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望”好? 2、赵嘏《长…

雨霖铃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材功能与学生学习的矛盾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一般应具有三大功能:信息承载功能、结构呈现功能和学习指导功能。但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对学习指导功能的体现,还是很不到位的。教材的训练体系更多的是关注呈现了什么学习内容,确定了什么学习目标,而缺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的具体步骤。下面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首先介绍一下本教材的训练设置。本教材除了所选诗歌及必要的注释外,安排的“引导学习板块”主要是: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其中大多是就鉴赏的某一个步骤设置了练习题,如:

1、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望”好?

2、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3、现代词学家缪钺在《灵谿词说·论岳飞词》中有一首论词绝句:“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请君细读《小重山》。”请比较《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谈谈你对这首绝句的理解。

以上三题分别独立地从“炼字”“写景”“比较”等方面着眼,但其实在实际教学之中,老师们极少有时间把教材上的每道题来处理到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作答,教师没足够的时间讲解、梳理,导致很多题目变成了一个摆设。有时即使做了,也和做一道其它的诗歌鉴赏题没什么区别。

(二)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唐诗宋词选读》是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用的。本学期,还要完成必修五全册,教学任务较重,更显时间紧迫。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一首首教下去,势必时间不够。其实,即使时间充足,这样教学的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可以设想,学生这样学下来会留下如何的印象?必然是模糊的、碎片的,缺乏系统性,缺乏明晰性。而且从学生的学习感觉来看,这样一首首地重复,毫无兴趣甚至味同嚼蜡。而对于老师,尤其是第一次教本教材的老师,总觉得备课时间严重不足,有时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好不容易吃苦受累完成备课任务,学生还不买账——根本没兴趣听课。

为了尽可能解决以上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结合本校的总体研究方向(学校承担着“三案导学”方面的课题研究任务),从“学案”的角度做了一些尝试。

二.学案

(一)首先在学案中我们尽量提供具体的“学习指导”。包括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通过系列练习题来体现学习重点,更重要的是预设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过程。下面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来说明。《送友人》标有“﹡”,即选教或自读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导学案中所设置的训练题目为:

1、正确(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首联所写与题目“送”字有何联系?

3、从写景的角度赏析一下首联。(先“美译”再“赏析”,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4、结合第三联所用的手法,说说该联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参考注释及其它资料)

5、你认为这首送别诗与其它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小组探究,形成文字)

这样,学案对于学生学诗歌,尤其是学自读的诗歌,就起着一个“指挥棒”的作用,指挥同学如何思考,主要围绕什么来思考,按什么顺序思考。也起着一个“引领者”的作用,引领着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拿到一首诗词时,不知该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相信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学生总会有一些收获。这些收获甚至还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讲解所能赋予的。

(二)其次,因为教材的“选诗”(相对于“选文”的提法)是相对分散的。尽管,编者是以时间顺序,以不同阶段的特征来组织诗作的。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再如“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的顺序实施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要想把编者的意图转化为教学的事实,其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案,在教材的总体框架下,细化角度,灵活整合,来实施教学。

1、比如,可把李白的《送友人》和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组合在一起。两首诗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有时如果选好角度,就能让学生通过这个契合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题:两首诗中分别体现出了对友人什么样的情感?

【说明】《寄扬州韩绰判官》①思念: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时,与韩绰是同僚,别后却是山水遥遥。秋已将尽,作者借问江南俱已凋零的草木是否还记得当年别离的时日。廿四桥上,没有明月,只有月影;没有人声,只有箫声。《唐诗三百首》中说此诗“表现了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②调侃:杜牧还借“弄玉吹箫”的典故以询问别后韩绰的风流韵事。《绿窗新语》中说春秋时秦国人萧史善于吹箫。箫声能招引孔雀、白鹤纷纷前来。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仰慕萧史,秦穆公就将她许配给萧史。时逾千年,这首虽微有调侃之意的诗歌,却终成绝唱。

《送友人》(略)

当然,通过“学案”的形式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学习、鉴赏之中必不可少的资料,以帮助学生思考、比较。

2、学生基于自身的基础,在学习诗歌时有时需要一个非常简单而清晰的线索。比如常见的“题材分类法”就会给他们一个明晰的认识。鉴于此,我们通过“学案”的形式也会从这个角度对教材进行一下重新的编排。如我们组合了“咏物板块”,其中包括《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给学生提供这类诗歌的总体特征,使他们有个宏观的看法。此外还有“怀古”“贬谪”“送别”等板块。再比如我们还会以“词牌分类法”组合一个个小的板块。比如我们编排了“蝶恋花”专题、“满江红”专题、“如梦令”专题、“踏莎行”专题等等。并采取了较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比如“满江红”板块的词,我们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朗诵”。先了解词人、词作、情感,然后听名家的朗诵(或者吟唱),如濮存昕朗诵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学生就非常喜欢,也深受感动。本来有些同学还不好意思开口朗诵,有些难为情。听了之后,大家跃跃欲试,克服了羞怯,增强了勇气,也更好地接近了词人要表达的境界。

另外,在同学提议下,大家分工整理有关词牌的知识,开阔大家的视野。

《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后世作《雨霖铃》之人颇多,以柳永最为著名。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本身的感情,再读柳永的词就会多了一层感性认识。

总之,这样的教学比老师传统的讲授给同学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关键是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强化,自然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学习诗词的兴趣。

3、当然,为了教学的需要,有时在重新编排之时,也会对原教材进行一些增删。比如在讲苏轼的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衔接初、高中的作品,我们在“教学案”中先复习了初中的作品,因为毕竟初中学过的诗词学生大多已经淡忘了。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明月几时有》等。而且不单单是巩固作品本身,我们也会精心设置“复习思考题”,拟定“复习步骤”,从而既复习了原先学过的诗词,又成为学习新的诗歌的切入点,一举两得。

三.反思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目前有几种不太合适的教学现象。比如:

1、“选修:必修式教学”(当必修课一样,来不厌其烦地研读,不分主次,不分详略,导致教学“少慢费差”而不是“多快好省”);

2、“选修:题目式教学”(把诗歌纯当做题的素材,按照考试的模式,每首诗歌配几道题目,一作一讲,甚至只是对一下答案,就万事大吉);

3、“选修:放羊式教学”(既然是选修,反正不直接影响分数,任由学生完全凭着兴趣随便看一看,背一背)等等,不一而足。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动参与 语文课堂 策略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和谐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

在传统的课堂上,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一副师道尊严,学生在下面稍有动静则瞪眼睛、拍桌子,一顿训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全无。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应是平等民主的人文场所,教师应给学生和蔼、可亲、可近的形象,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某门课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情感驾驭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本领。而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扬教育民主,则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师精心引导和殷切希望的结果,绝不能随意扼杀。

学生在答题时犯错,不要急于否定,应该耐心细致地分析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让他敢于开口,乐于开口。例如,复习《师说》一课,学生板演“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译文时,竟译成“文章句子停顿不知道去向老师请教;(人生)困惑的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但老师没有立即批评否定,而是引导他说明翻译的依据,再对照文言翻译规则和现代汉语语法广泛,使其自觉纠正这种不伦不类带有欧化语言的说话方式,这也是流沙河先生在他的《笑说蟹文之灾》所批评的不良文风。

二、架设拓展思维桥梁,让学生能够参与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体参与能力的提高都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创设情境和条件,积极开展合作互动、交流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1.妙设情境,呈现问题――初步参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也就是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操作方法是:

(1)科学导入,明确目标。大体表现为:由复习旧课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轶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制造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如在教授《雨铃霖》时,这样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熠熠生辉。我们已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词风截然相反的婉约派最具代表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这“雨霖铃”是词牌,假如我们仿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给《雨铃霖》拟一个标题的话,大家看拟一个什么题目最恰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进而议论纷纷。我趁机启发:学习中,我们常会碰到给一段文章、一幅画或一张照片拟个题目之类的事。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线索或是对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甚至体现了作品的主旨,所以大家还得紧扣这首词的内容寻找关键词语。经过反复阅读、交流、比较,大家达成了共识,用“伤离别”最切合文意,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更深入探究学习,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设置情境,引趣激思。具体做法:精心设问,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情境特别是需探究的问题。问题“陌生化”,提出的问题富有创造性,即使老问题也要新问法,力求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难度适当,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既不能使学生答不出,也不能无需思考就能答,要“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要多层面,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可能性,设置的问题有层次和梯度。

2.启迪思维,自学找疑――自主参与。自学即自主建构阶段,功能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发展主体参与能力的前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基本能力,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引导学生自读、自疑,具体做到:

(1)自读自练,掌握双基。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练习、观察、思考,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自主进行感悟、体验和加工。理解概念、规律,总结得出规律的方法。即:获取有用信息,理解概念规律,总结思维方法,初建知识体系。

(2)构建问题空间,进行逻辑推理,再认识,再发现,完成“自主建构。按照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读、视(电视、录像)、听(录音、讲解)、练,分析问题由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观察中多种可能的中间状态和途径,精心构建问题空间。能释义、陈述、转换问题的表述。能利用定性。定量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综合等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类比、归纳、演绎、内插、外推等逻辑推理的方法能调用已有知识去适应新问题要求。能逻辑新知识在原有知识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成自主建构。即:构建问题空间,教学逻辑推理,调用已有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3)质疑、求异,提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从不同角度审视、质疑、求异,利用发散思维、聚合、想象、灵感等创新思维方法和回忆、类比、假设、实验验证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调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思考能否采用其他独特方法得出现有结论。即: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4)反思、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回忆类似问题,对手段――目的的分析,寻找子目标,利用假设、实验检验等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估。分析其可行性、合理性和适应性,防止失误。

(5)实施解决问题方案。整体审视,局部突破,细致周到,勇于开拓,不怕挫折,坚持不懈,讲究方法,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3.多维互动,讨论质疑――合作参与。这是自主建构的持续,功能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1)互相检查。按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

(2)协商对话,交流讨论。讨论的话题有:①自信解决不了的问题;②感兴趣的问题;③提出的新问题;④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的形式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参加的对象有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有教师参与的讨论等。教师参与其中,是首席和组织者。

(3)相互评价。对他人真诚赞赏、客观批评;对自己,自我赏识,发现不足,建立自信。

4.精讲析疑,总结升华――深入参与。这是自主建构的巩固、延伸阶段,功能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鼓励创新。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讲评,师生进行有深度的问答交流,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更深入的参与。

(1)学生评讲。①概括、总结问题,认识事物本质。②讲方法、体验、疑惑。③评价他人的思维闪光点,同时自我赏识。④展示新思维、新方法和运用于实践的新思考。

(2)教师评讲。①针对展示建构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讲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建构”不是取代学生的“自主建构”。②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围绕知识主线和道德主线。③针对学生思维闪光点,借题引导学生思维的延伸,评方法,评技艺。④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鼓励质疑、求异,点拨创新动机、方向、方法。鼓励课外探索,提出课外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的意见。⑤出示纲要信号。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迁移,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

(3)评讲方式。无论是学生评讲还是老师评讲,既可按小组进行,也可按大组进行,以实效为准,灵活多变。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3篇

这是我听的某校“新秀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时的一堂高一语文课,教学内容为柳永的慢词《雨霖铃》。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文章分析探究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出示幻灯片):各位同学,大家请看幻灯片(幻灯片背景是一幅意境十分悠远、广阔的画面,画面上有一扁舟,水面烟波浩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诗句,描述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请回答。

(问题刚一结束,请了一位女同学回答)

生(满脸胀得通红,结结巴巴):嗯……

师(从容):请坐下,好好想想。大家仔细地看一下这张幻灯片啊,想想老师为什么会选这张幻灯片作为背景图呢?

(问题刚一结束,又请了一位女同学回答)

生(看着幻灯片,思索了约30秒):宽阔

师:其他同学你认为她的回答正确吗?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

(问题刚一结束,再请了一位男同学回答)

生:(吞吞吐吐):渺茫

师:很好,这段文字就是展示给我们一幅宽阔、渺茫的画面。

……

诊断分析:

以上这一教学片段常常萦绕在我的心间,老师 “快马加鞭”式的提问方式让我很是困扰,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不知他是要展示该班学生思维敏捷还是要让人明白自己问题引导得到位。因为在这样短促的时间内甚至可以说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完整的或者是稍有偏差的把他想要的结果――答案说出来呢。我认为,这种所谓的“快”实际上就是一种学生主体意识缺乏的具体表现。

高中语文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强调学生的经历与参与,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理念的真正贯彻就在于教师要充分地把握好教学的时间,能够做到课前给足时间预习,课上给足时间释疑,课后给足时间巩固夯实。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单方面知识的传授,自始至终地让学生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新课程颁布下来之后,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即便在思想上了然,可实践中又怕这怕那,担忧自己无法掌控课堂。尤其是在新课程刚颁布不久,一些试点学校的公开课、示范课往往就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你做,我做,大家做”的合作探究。一堂课就是一个庙会,分了好多的组,各“王婆”都在争着展示自己“瓜”的优越性,十分热闹,若细究本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往往令人堪忧。

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因此,我觉得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情分析,统筹课堂

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地备课,柳永的这首慢词《雨霖铃》严格遵循了这一时期双调的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的特点。既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点,让学生在课前朗诵全词,找出能体现情感基调的词,再由情感基调去理解分析景物,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样,必能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地引领他们去解决问题,为更好地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巧设问题,激活课堂

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应达成的目标,要有所预设,而基于课堂的不可预见性,也要从教材拓展开去,备迁移、备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引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巧设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足他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占领课堂。研究显示:成年人等待答复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而孩子根本来不及思考。当“等待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孩子们的回答往往更合逻辑、完整且带有创造性。并且,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不可能完全要求学生在很短暂的时间内作出很正确的回答。

简单来说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去消化阅读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用心去体会文本的情感。

3.合作探究,翱翔课堂

我们老师要相信学生有和文本独立对话的能力,要少一点理性的分析,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多一点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读感悟,潜心会文,慢慢地、细细地体会蕴含在文本深处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 文学 诗词 点染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提出了与古典诗词欣赏相关的知识,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必修四75页)。但是,许多老师无视这个“点染”,有的老师搞不懂什么是“点染”,索性跳过不讲,有的老师只言片语地点到,学生终是不理解;教研会议时,我问专家什么是点染,专家说高考轻术语,不讲也罢;查阅各种高考复习资料,无一本高考资料讲到“点染”,查阅高中语文各种期刊,也极少有人针对高考诗歌鉴赏题来培养学生的“点染”能力。

但是,我仔细地研究了高考诗歌鉴赏题,虽然不要求学生答出“点染”这个词语,却常常在考“点染”这个艺术手法。例如:2011浙江《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第二小题要求学生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答案是——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答案中虽然没有“点染”这个词,但考核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却是实实在在的“点染”。

一.什么是点染

什么叫点染?查阅许多文献,只有解说和例说,至今无人定义过。点和染本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引入到诗词创作中。还是以苏教版《雨霖铃》为例来理解“点染”吧。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但刘熙载却没有发现《雨霖铃》另一处“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统领,叠字“去去”“点”明了不忍离别的情态,一步三回头,五步一叹息,然后是“染”,用“千里”染离别之恨远和恨别之久(千里既是空间,也需要时间),用“烟波”来染离情之凄切,用“暮霭沉沉”来染离愁之“无绪”,用“千里”“暮霭”“楚天阔”的宏大背景来染一叶扁舟的渺小和孤独。

综上所述,我以为,点染就是诗词中抒情后再从多角度来丰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点染是种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明确几点: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绝对不能理解为这首诗中运用了“点”而另外一首中运用了“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如贺铸的《青玉案》下片“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试问闲愁都几许?”是“点”,直接抒情,是全词的抒情重点,紧接着无间缝地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染”,从三个角度描写景物来丰富、具象“闲愁”之多之久之生长;点和染在情感上是叠加的,都是“闲愁”。

二.点染可分为哪些类型

1.从点染之间的位置关系,点染可分为先点后染和先染后点两种类型。⑴先点后染,就是先点出写作目的或诗歌主旨,然后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染。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用“多少恨”来点明全词主旨,用“梦魂中”点明所写之景都是梦中,都是故国家园之景之人之事;用“旧时游上苑”之“车如流水马如龙”和“花月正春风”来染最快意的人生。点与染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曾为九五之尊,今为阶下之囚!点得明晰,染得淋漓,荡气回肠。⑵先染后点,就是先从不同角度写景叙事状物,然后点明主旨。如李清照《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先从满地憔悴的黄花无人摘、独守难耐、梧桐细雨三个角度来“染”愁,结句猛然一收,“点”得入木三分!

2.从点染之间内容关系,可分为正染、反染、问答染。⑴正染,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如辛弃疾《摸鱼儿》下片“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中的“闲愁最苦”是点,升华前文,然后用“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来染,丰富、具象“闲愁最苦”: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⑵反染,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用对比、对照、反衬手法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撼动读者。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全词通篇皆染,最后一句是点。“染”的部分描写了一个报国杀敌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醉里挑灯看剑”的运筹帷幄,“沙场秋点兵”的壮怀激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冲锋陷阵,“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千古流芳。结句“可怜白发生”如雷霆乍惊,猛地一“点”,将前面“染”的万仗豪情一下子打入万仗深渊,原来前面“染”的只是一场梦,现实中却是失意得一世无成的“白发”生。再如秦观的《鹊桥仙》下片“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用“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来“染”离恨,作者本可以沿着“愁”写下去,却陡然一“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格调高亢,这一“点”,真是神来之笔!⑶问答染,就是点染以问答形式出现,“点”是问、“染”是答。如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中“客心何事转凄然?”以问的形式来“点”明除夜思乡之情的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答的形式来“染”:染的部分极妙,不写自己思乡,偏说家人想念自己;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增添新的白发了。

三.如何判定“点染”

1.从虚实角度去判定点染,一般来说,诗词中表明写作目的或诗歌主题的句子,多为实,是点;虚景多为染。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的“借问梅花何处落”是点,点明听吹笛,其中的《梅花落》是笛子吹凑的音乐,是写实;“风吹一夜满关山”是染,是虚景,这个点染也是神来之笔:将“梅花落”拆用,又实景中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2.从表达方式去判定,一般来说,抒情议论的句子就可能是“点”,而叙述描写的句子如果内容上情感上与抒情句叠加,就可能是“染”。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首句是直接抒情,“天涯旧恨”是点:“天涯”写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写分手时间之久,别愁离恨之长;后面几句是染,从孤独无人问、内心凄然、容颜不展、高楼望鸿等几个角度来染。

3.从位置上去判定,一般来说,点可在开头,可在结尾,可在中间。如果在词中,点的位置多为片头片尾或过片头,前文所述的“多少恨”是在片头,“多情自古伤别离”就是处于过片的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在片尾。如果在诗中,点的位置多为起承转合之“转”的位置(其他位置也有的)。如“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中“乡心正无限”是点,“一雁度南楼”是染。再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转句“撩乱边愁听不尽”是点,“高高秋月照长城”是染。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5篇

转眼间登上这个讲台已经15个年头了,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也有失去,有快乐也有痛苦。要说积累了多少经验,真是不敢妄谈,但是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还是有一些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高中语文教学是要注重应试还是要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都有所改变。记得刚刚登上讲台时,我踌躇满志,要让我培养出的孩子热爱语文,把我自己认为最好的知识都给他们,让他们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于是我在课堂上给他们讲婉约的宋词,底蕴深厚的唐诗,讲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讲自由洒脱的苏轼,讲人生,谈理想,我还想讲好多好多。可是还不到一学期我就被撞的头破血流。有个老教师偷偷的告诉我,讲课还是要注重考试大纲,而第一次期中考试也给了我重重的一击,一塌糊涂的成绩告诉我,也许我给孩子们讲的是最好的,也是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可是,所谓的最好的,一定要满足考试的需求,因为学生的利益和学生的价值就体现在考场上。

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再天南海北的讲那些饶有趣味但是却和考试无关的东西。我开始一板一眼的讲和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课堂上反复的提问,反复的背诵,反复的做题。可是学生的反映却是课堂上大面积的睡觉,阳奉阴违的对付作业,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同样惨败的考试成绩。

我迷茫了,甚至开始怀疑我不适合做一名老师。在同事和领导的鼓励下,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我开始全新的探索。我先对自己前一段时间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在最初的阶段里我把课堂教学理想化了,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完全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考察,所讲的课程也没围绕考试大纲来进行。后来,我又变化太大,只是抓住考试大纲,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最终导致了考试的失败。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当学生的思维与常规相左,旁逸斜出时,如果采取压绕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胎死腹中。培养创新性人才,课堂气氛应尽量宽松,学生心态应该尽量轻松不跪着学习。我认为,我不能简单的功力的为了考试和成绩而教学,我还是要坚持初心,还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然后学好语文。于是我做了新的尝试,在应试的知识和技巧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把知识点变成趣味知识点,把语文的精华融合到考试大纲的要求中。或者说用文学博大精深的内蕴吸引学生掌握语文基本功。事实证明,这么做是有效的,虽然这样做我的工作量的了,而且我先在还不能很好的把这二者糅合在一起,但我想这会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总之,这个学期是充满矛盾和焦灼的学期,当然也是收获颇丰的一个学期。

或许这就是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吧。但是如何把语文教好,在应试语文和文学语文中怎样取舍还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自从提出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成为了众矢之的,很多教育专家,教育批评家,把矛头纷纷指向了语文教学。这种指向是双向的,一方面引发了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是反思,从而呼唤语文改革,推进了语文的建设,另一方面,则让在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无所适从,因为那些专家的要求不一致,语言学家要加强语法训练,文学家则认为这样做丢掉了想象力和文学精神,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让作家王蒙做一张初中的语文卷子,居然勉强及格。许多教育空号在高中教育上空阵阵想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很多教育专家认为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趣味性的,种种教育口号不一定有实际意义。教育改革的浪潮过后应该冷静下来,思考,高中语文教育到底要何去何从。

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到在课堂上情与趣的结合。

上学期,在讲 雨霖铃 这一首词时,我是用《梁祝》来创设情景的.运用这首名曲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离别氛围。因此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情景中,想起自己和朋友家人分别的情景,这样我从感情入手,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出了描写情人分别的经典之作——柳永的〈雨霖铃〉。我们都知道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样,柳永的〈雨霖铃〉也是“词中有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品读后,就让他们独立思考、仔细揣摩词中的意境,然后他们各小组内自由讨论,由情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的氛围,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组都在积极地准备着。我也感到很欣慰。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里处于兴奋的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会乐学。因此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小到一个字,一个成语,一个文学常识,一个历史典故,教师都要善于思考,不能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要讲出其精华引出学生的兴趣,这就比枯燥的讲语法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记住。对于知识点和文学常识,老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并且要适当的穿插文学故事历史典故,这样在无形之中,学生不但能记住知识点还能丰富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苏轼的时候教师要先把苏轼的生平大事记住,再把他一生中比较著名的故事穿插进去,尤其对他影响很大的乌台诗案,还可以介绍他一生的红颜知己,甚至是当代著名作家对他的评论感慨,都介绍给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苏轼到底伟大在哪里,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在发言和讨论中不但会记住苏轼,同时会对他的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丰富的感官感受,如用道具,投影仪来丰富感官。在这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感知领悟能力很强,只要教学手段到位,真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时候教师不过多参与,学生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总之,只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精心的组织就一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上好语文课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以情动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这种教学尝试我会一直探索下去。

我想,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次次考试,更是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因此除了让学生储备充足的应试技巧和知识点之外还应该教会他们学习,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最起码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奠基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将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