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硕士论文(精选5篇)

  • 建筑工程硕士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09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纳入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土木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

建筑工程硕士论文(精选5篇)

建筑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复合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61-0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09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纳入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土木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其科学性、实践性、复杂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日益凸显,对土木建筑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克服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理论性强而实践不足的现状,并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其核心内容。

一、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适应的目标

(一)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的横向综合性和纵向分化性发展趋势背景下,土木工程学科一方面表现在建筑、公路、桥梁、水利等学科专业分工明显,要求土木工程教育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对土木工程教育提出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因此,掌握较为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5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并侧重比较二者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分设置(图1),其目的在于确定通专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培养方案中参与统计的基础理论课主要是数学类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包括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指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专业方向课包含隧道工程、结构可靠度和高等土力学等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各校课程总学分有所不同,但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相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化特征。此外,课程安排也显示,专业型硕士的课程安排与学术型基本相似,未体现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特色之间的差异。因此,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更注重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达到夯实基础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锻炼面向实践问题的工程研究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知识的传授是提升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存在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理论课程远多于实践课程,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依然疲于上课和应付考试,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薄弱;(2)课程覆盖面窄,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反映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体系陈旧;(3)未能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4)缺乏人文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面向工程应用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课程体系应由片面和静止的状态转化为全面和动态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三)科学系统的思维

现代土木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土木工程的功能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运输高速化、建筑材料轻质高强化、施工过程工业化和装配化、内部各专业间渗透化、土木工程人文化和环境化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2]。现代土木工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具有科学系统的思维,树立交叉学科视野,锻炼知识与技术的整合和重塑能力,对工程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还应加强交叉类课程的学习,通过系统思维解决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

(四)构建复合课程目标体系

依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需要适应的目标,构建以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素养与能力和科学系统的思维为三大平台的复合课程目标体系,见图2所示。三大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同时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作用。

第一平台为基础理论与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其中数理类知识包括数值计算、应用数理统计、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学会应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方法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通过程序设计帮助实现系统模拟仿真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结构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工程结构减振与控制理论等,学会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控制与优化原理与方法;专业课包括现代工程施工组织、高层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交叉类课程包括建设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交叉学科视野和系统思维方式;实践课包括实验、设计、模拟、校内外实习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课包括英语、哲学及德育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平台为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它建立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平台上。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具有综合应用建筑与土木工程理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建筑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由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3]。

第三平台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是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中逐步形成的。系统性思维要求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统筹与预见能力。

二、复合型课程的支撑体系

为了顺利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自内向外的复合型课程支撑体系,内部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部为导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如图3所示。

(一)课程设置

一要加强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设计、模拟、实习等,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交叉课程建设,合理调整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课程的比例,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立足于“大土木”工程背景之下,概览建筑与土木工程各学科相互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征,拓展专业并形成较高的视野;三要加强人文课程,通过专题课或者学术讲座的形式,丰富研究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首先要更加重视其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其次要反映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使研究生熟悉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增强科研兴趣;同时要做到与后续课程和论文研究的有效衔接,减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盲目性。教学形式要以研究型形式为主,如讨论式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等,实现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的有效转变,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如模拟软件、实地调研等,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本科阶段一贯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将课程互动评价、阶段成果和终结性考试三部分作为每门课程的成绩。在论文或设计研究阶段,要加强论文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答辩的过程考查,提高专业学位的授予水平,改变目前中国“严进宽出”培养模式的不利局面;其次,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与之对应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形成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导师的责任感、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导师严格遴选,从源头上提高导师队伍水平;要鼓励导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样一方面促进导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五)产学研结合

学校一方面吸纳社会上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同行专家加入导师队伍,不仅满足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求,而且将行业课题带进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咨询等单位的联系,使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其课程学习内容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论文或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的目的。

三、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根据复合型课程的目标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行方案层的优先排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笔者设计调查问卷,由国内相关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评判,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中,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二级指标中,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和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最重要的三项内容,也是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

四、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基础,关键要合理安排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比例,形成以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的课程结构。通过适当减少人文课程学分和课时数、增加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和设计环节,以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将实验和设计为课程主线,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等优化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结构更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动吸收知识和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侧重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针对面向实践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改变以往以论文、论著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单一指标的不利局面,将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课题也纳入导师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变导师过于理论化的学术现状,引导导师重视工程实践,全面提高导师的学术素养。

(三)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重点,要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争取行业和企业支持,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构建一个校企长期全面合作的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同时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将工程硕士培养和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结合,发挥工程硕士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优势,使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在企业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也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成绩,将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1-7.

[2] 金长宏,李启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土木工程[J].建筑经济,2008(6):30-3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83-90.

Reform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CHEN Wei, ZHANG Ji-ru, WAN J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P. R. China)

建筑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0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st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intao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situation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In terms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 capacity requirement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the master nee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Discussing releted contents of the reform scheme about education . Coming up with several advises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is field, to complete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ste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curriculum instruction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其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补充与转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这其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便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现有建筑类高校大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目前人数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作为招生的主要领域拥有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占工程硕士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完善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发展,本文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提出本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条件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巩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要学会将基础理论运用于工程实际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工程实际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知识又以课程的形式传递,因此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近几年,建筑类高校相继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对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正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自然也要符合相应的专业特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基本为招生学科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好。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不仅总体上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求,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而且有明显的工科特点和建筑类学科的优势。目前建筑类高校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学位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覆盖各专业门类并具有城建类高校的特色。另外为跨专业与同等学力人员开设的补修课能够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有利于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 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一些高校仍不能正确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类型与特征。然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沿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认识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知识培养与技能实践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和本科时期一样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之中,这难免会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影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

2.2 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传统工学硕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紧跟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符合这一学位类型的特点和目标,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上不能做到与本科较好地衔接,经常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或知识点衔接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大多照搬原有工学硕士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工学硕士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相比,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范围之内,课程内容也相对单调,大部分课程以理论的阐述为主,这就忽视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的实践应用特性,不利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缺少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其中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并未发挥出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实践教学环节也并未落到实处。目前双导师制度在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已基本建立,但由于企业导师几乎很少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研究生上,使得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校内导师指导,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度过于形式化,失去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有的价值。即便企业需要高校所提供的技术人才,学校与企业之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仍然会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失去许多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衡量

教师仍然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经验对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都起着很大作用。与工学硕士相比,教师在向全日制工程硕士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方法。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很高,要求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使得研究生任课教师大多脱离企业,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工程中自然更加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一现象与高校对教师的评定标准也是分不开的,高校对教师的评定重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对其工程实践经验相对忽视,难免导致教师在两者选择上有所偏向。

2.5 课程考核制度有待明确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掌握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能全面反映研究生学习情况为目标,重视过程考核,达到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目的。而目前现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和深度也一般过于随意,对课程考核及评价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机制。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良好,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等环节过于随意的现象,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局限,难度也过于简单。除采用考试、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方式,很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能更加反映工程实践及应用的考核形式。①

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更好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上面所提到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以下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可分为设计、建造和使用三个阶段,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这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主持大型复杂结构的分析、计算与设计工作的工程设计师;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问题、具有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的工程建造师;能够开展大型土木工程检测与评估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的工程检测评估师。②

为达到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取互动开放模式、课堂论坛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等,提升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加强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加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认识,使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应符合社会对于研究生思想、理论及专业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培养方向来制定。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宽广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专业选修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工程设计类应开设关于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规范及结构建模方法的相关课程;工程建造类应开设有关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工程建造管理等相关课程;工程检测评估类应开设结构检测鉴定、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等相关课程。对于专业创新实践既应体现其先进性和前沿性,又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明确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只有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胜任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等高级技术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有所体现,各种新兴学科在工程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更应该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土木工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是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因此其培养模式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课程也从课堂到企业随着主体的改变发生变化。学校课堂在研究生基础构建阶段起着非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哲学、职业道德与素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等课程解决研究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养的培养问题;校内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阶段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等解决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通过面向工程进行工程设计、新技术研发等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

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应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共同为研究生选择实习基地。工程设计类研究生选择大型设计院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熟悉掌握设计方案制定、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复杂结构计算分析、设计规范应用及工程表达;工程建造类研究生选择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疑难问题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工程检测类研究生选择大型工矿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检测方案制定、计算分析与评估、检测技术开发和病害分析与处理。

鼓励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发展外语或双语教学,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材、原版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平台和实验设备,提高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外聘导师指导实践性教学,利用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及行业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

3.3 提升教师能力,完善管理机制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师在讲解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际中,更应注重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明确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聘任条件及方法,研究生任课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且授课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④

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然而,课程属性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考核方式不尽相同,考试和提交专题报告相结合。多样、有效、可操作的考核形式对于加强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尤为重要。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除了相关课程考核,还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分流或淘汰一部分学生。

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要对研究生教学环节全覆盖。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与淘汰机制,对已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的开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课程及时进行调整。⑤

4 结语

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生产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陪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要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环节,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把握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创新的培养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此同时借鉴其他高校在本领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朱丽华,史庆轩,任瑞,张维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12-115.

② 景静姝,王玉琨,刘鉴汶.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07(5):97-99.

③ 陈伟,张季如,万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61-65.

建筑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来清华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由来已久。1950年12月,清华大学就接收了首批外国留学生14名,这也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截至2013年,学校累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2.5万余人。

2013年秋季学期,有来自121个国家的349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清华学习,其中,攻读学士学位的本科留学生共计1428人,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共计1233人,进修专业课程或进行合作研究的留学生共计512人,进修汉语的留学生共计321人。如此,75%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25%作为访问学生进修专业课程、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汉语言文化。来自韩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人数居前十位。

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规模居我国高校首位。在1200余名留学生研究生中,有一大批毕业自世界名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

2014年,学校将有36个本科专业、92个硕士专业和78个博士专业招收外国留学生,同时开设了11个全英文硕士项目和1个全英文博士项目。另外,有200余门全英文授课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面向非学位专业进修生开放。

此外,清华大学住宿环境优越。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公寓位于紫荆学生公寓区,实行酒店式管理和服务,有单人间、AB间和双人间床位2000余个,可容纳全校60%以上外国留学生住宿。

抢眼专业

清华大学在理工科专业方面的优势位列我国高校之首,在人文社会科学也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在2007年至2009年全国第二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整体水平名列前5位的学科有28个。清华大学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社会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进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ESI数据库全球前1%排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被《财富》评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并且通过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QUIS认证。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中,清华大学名列第35位。当然也有如建筑学院的专业受到留学生的青睐。

作为清华大学下设的15个学院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其中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两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1年这两个学科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建筑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2003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CDGDC)进行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评估第一名,2008年再次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评估第一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生源优异,每年通过全国统考择优录取,在全国各省市高考招生中的录取分数线多年名列全国前茅。据学校网站消息,学院建筑学在校的外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共占到学院总人数的5%左右。

建筑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诏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风炽盛,不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书画名家,在科学界也有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第 一位博士。吴硕贤出生于文人世家,他的祖父吴梦丹、叔公吴梦沂均是前清贡生,藏书丰富,学识渊博,擅长书法。他的父亲吴秋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令人称奇的是吴硕贤的女儿吴燕8岁就会说四国语言,现为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

文人家庭的诗意生活

吴秋山(1907-1984)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教授。他的诗词、书法闻名遐迩。他4岁时进私塾受启蒙教育,研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 东坡等诸大家的楷书、篆籀和行草。9岁就博览群书,能韵语,写旧诗。1923年中学毕业,入厦门集美师范,毕业后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33 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这一时期,吴秋山活跃于当时的上海文坛,出版了诗集《枫叶集》、《秋山草》,散文集《茶墅小品》等,作 品曾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及续编。

1937年8月13日,日寇入侵上海,吴秋山回到福建,与郁达夫等人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工作。1938年4月,出版抗战诗集《游击者之夜歌》。他回福建后,先后在福建师范、福建音专、福建协和大学、海疆学校等任教。解放后,又先后在漳州师专、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4年在漳州病逝,享年77 岁。

在吴硕贤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追求诗意生活的人。上世纪50年代,吴硕贤一家在平和县生活,居住在小溪城郊庙坑村的一座小宅院里。那是一进两间泥墙瓦顶的平房,有个长方形的院子,院门对着远处蜿蜒起伏的马鞍峰,门口有棵龙眼树。吴秋山为它取名“半野轩” ,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曰:“园栽龙眼树,门对马鞍峰。”尽管小宅院很是简陋,吴秋山却把它布置得古色古香。案几上布置着文房四宝、花瓶茶具,四壁悬挂 名人赠送的书画条幅,其中有郭沫若先生书写的条幅《咏屈原》、郁达夫先生书写的七绝、弘一法师写的偈等等。吴硕贤的母亲林得熙出生于福州诗书之家,长期在中学教语文,也精通词章翰墨之学。

吴秋山热爱民族音乐,买了许多乐器,如七弦琴、阮、板胡、三弦、琵琶、筝等等。他还为每件乐器都题了雅号,亲自书写,并让人镂刻在乐器上,例如“落玉盘”“桐雨吟”“兰谷风”等等。平和县城许多音乐爱好者常到“半野轩”切磋技艺。吴秋山还喜欢喝茶,写过论茶之专著《功夫茶考》。吴家藏书丰富,吴硕贤自小就喜欢随意翻阅,获益良多。

回忆童年生活,吴硕贤感慨道:“我学的是建筑学,使我有机会接触许多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但是相比起来,我对‘半野轩’的情更深,意更真,爱更笃,念更切。”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相遇

我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大师,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曾说过:“学会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很有帮助的。”这一真理,在吴硕贤身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受家学熏陶,吴硕贤自幼学习诗词格律及书法,养成吟诵诗词的习惯,小时候的志向是当诗人、作家。直到初三那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号召全国青年向科学进军,他才转而专攻数学、物理。虽然把毕生献给了科学研究,但至今,诗词创作与书法仍是他的第一业余爱好。

吴硕贤说:“自然科学与文学是相通的,在一首诗中,我曾用‘理纬文经织锦成’来概括我的治学体会,即把治学当作编织锦缎,以理科知识为纬线,以文科学养为经线,理与文两不偏废,交叉编织,相互融会,从而达到文理双美的目的。之所以能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上做出一点贡献,我想与从小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是分不开的。”

1965年,吴硕贤以福建理科状元,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但只上了8个月的课,“”就开始了,吴硕贤的学业被迫终止,开始了串联、大批判等运动。1970年,吴硕贤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工地劳动,后任施工技术科科员。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边实践一边自学,几乎自学了全部建筑结构课程。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吴硕贤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再次回到清华的怀抱,并于 1984年成为中国建筑学的首位博士。

吴硕贤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不仅是我国交通噪声预报及城市防噪规划研究的开拓者,还在室内声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完成了六十多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他认为,青少年时期的音乐兴趣培养对他的学术研究大有帮助。在漳州一中读书时,他从音乐老师魏德亨那儿学会了拉手风琴、弹钢琴。他的同学张松山说:“读高二的时候,吴硕贤就曾作词作曲,写作一首歌曲《芝山之歌》,在学校引起轰动。此外,他的手风琴也拉得很好,学校每有活动,总少不了演奏一曲。”

天赋与“神童”的养成

吴硕贤的女儿吴燕原名吴燕(上燕下日),意为晴空无云。这名字是她爷爷取的,因为生僻,电脑打不出来,出国办手续不方便,才改作“燕”。1978年吴燕出生时,吴硕贤即赴清华求学,只有寒暑假才能和女儿在一起。吴燕幼年时期,主要由外公、外婆及母亲共同照顾、教育。

吴燕的外公朱浴沂194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先后获理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是漳州有名的内科医学专家。他精通英语,曾多次义务为漳州医务工作者开办英语学习班,为进口医疗设备翻译英文说明书等等。

也许是得益于基因遗传,吴燕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语言的高度敏感。1岁5个月开始识字并学习英语,3岁脱盲,4岁会写信、阅读,5岁3个月在《小主人报》发表文章,能背1300多字的英文《白雪公主》。6岁时,她又跟着电视和磁带,自学日语、法语。8岁时,她已经能初步用四国语言与人沟通。

吴燕9岁时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3岁考上高中,14岁当选为共青团十三大代表,16岁考上浙江大学中文系,22岁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广州暨南大学任教,同年考取暨南大学博士生。2010年,她获得著名的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研究基金资助,到日本东京大学作为期两年的研究。当年申请该基金的各国人文社科学者共计132人,获批者仅17人。吴燕是其中文学类唯一获批者。目前,她已出版了数种译著。

建筑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试验技术;教学改革;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5504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针对专业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建筑结构试验的基本理论,了解结构试验的仪器、仪表和试验设备,掌握结构试验测试技术与试验方法, 获取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试验基本技能, 具备解决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到的常规性的结构试验和检验能力。结构试验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主要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目前已开展了诸多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讨,但绝大多数偏重于土木工程本科教学[3-10],如何针对专业硕士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尚缺乏相关研究。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作为重庆大学专业型硕士生的首批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之一,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同时,随着试验设备仪器不断更新,结构设计与试验技术等标准相继颁布实施,如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T 01―2015《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以及GB/T 50152―201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等,相应的教学内容亟待调整和更新。另外,很多学生习惯跟随教师的思路,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以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导致其缺乏对结构试验总体方案设计的思考和试验细节的推敲,亦不知该如何查阅资料,从而展开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讨论等。因此,针对该课程特点,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术[1],具有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试验仪器、试验设备等,同时具备组织试验方案、编制试验大纲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应了解科研课题的前沿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充分利用试验技术来解决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轻视实验教学。目前多数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而多数学生对实验课程又缺乏正确引导和认识,觉得实验课不重要,仅要求懂得实验机理及操作方法,没有将实验和具体实际工程相结合,从而难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多数院校的专职实验教师虽然对试验设备、仪器熟悉,也具有丰富的试验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整体学历不高,知识结构不新,且鲜有机会参加培训,导致理论水平难以适应科研发展,而致力于科研的教师缺乏试验经验,造成目前该硕士课程难以寻到合适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陈旧,与试验设备更新和相关试验规程的修编缺乏同步。由于对工程试验教学的不重视,就不能很好地与其他课程融合,造成该课程教学内容上缺乏层次性、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3]。

(3)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加之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另外,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本科生结构试验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以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硕士生采用课堂教学与集中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判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非常片面,也过于简单而又有失公平,抹杀了学生思考、创新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调整

近年来,随着“压缩课时,提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课时相对减少,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因此,教师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并教授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精髓知识,已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根据研究生教学特点,安排了以下的课程核心内容。

(1)绪论。本科结构试验的目的、分类、结构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2)结构试验设计原理,包括结构试验过程(试验规划、准备、实施及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结构试验设计原理(试验试件设计、荷载设计、观测设计、误差控制措施以及试验安全措施等),结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边界条件、荷载的实现、主次因素影响、结构反应的随机性、试验参数影响、测试仪器设备的分类和功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试验成本和效率),试验大纲和试验报告(结构试验大纲、试验过程文件以及结构试验报告撰写)。

(3)结构静力试验,包括静载试验加载设备、静力加载方式、应变测试技术、静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静载试验准备与实施、正交试验法、静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以及静力试验示例。

(4)结构动载试验,按低周反复试验、结构振动试验、振动台试验、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构疲劳试验等分类讲解,具体包括动载试验加载设备、动态应变测试技术、动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动载试验准备与实施、动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子结构试验原理以及动力试验示例。

(5)结构模型设计,包括模型试验的分类、相似理论及定理、量纲分析、结构模型的材料及制作与实验等。

(6)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试验误差分析、试验数据表达方式、结构试验论文写作等。

在近几年教学中,将结构非破损检测与鉴定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其他课程中,而补充最新的科研和实际工程的试验资料(包括图片、动画、试验数据以及振动台试验录像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在线板书式课件,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探讨

该课程共16学时,教师课堂讲授占一半总课时(8学时),其余8学时采用项目分组教学法,将学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分组,尽量选取与每位学生导师科研相关的研究题目。表1给出了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表1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2014―2015学年(共8组)2015―2016学年(共9组)小组题目人数小组题目人数T1: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1:型钢混凝土柱偏压试验(静力试验)9T2: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2:采用位移型消能阻尼器对框架减振控制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3:型钢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3:型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4:钢筋混凝土楼板承载力试验(静力试验)8T4:特高压输电塔体的风洞试验9T5: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9T5:CCTV主楼振动台试验9T6: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10T6:钢框架螺栓连接节点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7: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试验(中间层端节点, 低周反复试验)10T7:山地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8: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试验(三层三跨, 低周反复试验)10T8:自复位消能钢梁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9:框架结构TMD减振试验(振动台试验)10每个小组根据题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和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详实的文献综述,并编制试验大纲(包括试验目的、试件设计、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设计、观测方案设计、试验终止条件和安全措施等),试验技术准备(包括试件制作、预埋传感元件、安装试验装置及试件、安装测量元件、调试标定试验设备以及相关材料性能测试等),模拟试验过程(包括采集并记录试验数据、观察试件特征反应,如裂缝、破坏形态等),试验数据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做成20分钟左右的PPT在课堂上讲述,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师生能换位思考,拓宽研究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课程考核方法为集中理论考试50%,平时成绩50%。平时成绩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考察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小组撰写的文献综述是否全面反映了与小组题目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2)编制的试验大纲是否完整周详,测试方案和试验装置的可操作性等;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4)课堂汇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针对专业型硕士的授课特点,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文章在分析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调整,采用项目教学法对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即安排适当的课时,对选取的试验题目从查阅资料、准备试验方案、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等进行总体考虑和集中讲述,并采用师生共同评分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伟建,张望喜. 建筑结构试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JGJ/T 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王军军,艾军.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4(S): 106-107.

[4]张丽.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4): 118-119.

[5]周淼,张素华. 建筑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5): 93-94.

[6]沈之容. 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6): 83-84.

[7]葛文杰.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教学效果[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9): 74-75.

[8]陈云,韩建刚,杨东全,等.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的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 23(4): 133-136.

[9]黄丽婷,熊世树,金康宁.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动载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 14(2): 93-95.

[10]陈友兰,谭菊香.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试验》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7(2): 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