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保安工作计划(精选5篇)

  • 民宿保安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加强监管,保证质量”。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网点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民生工程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

民宿保安工作计划(精选5篇)

民宿保安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今后三年,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灾后重建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山区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为重点,正确处理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分年实施,逐步完成,确保全县寄宿制学校按标准,高质量,按时限完成建设任务,较好解决由网点布局调整、取消复式班、地震灾损而产生的寄宿需求,促进全县教育健康和谐发展,均衡发展。

二、建设原则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加强监管,保证质量”。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网点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民生工程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具体讲,要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序建设,严格校产管理,实行教育资源置换,合理配制,防止盲目发展和教育资产流失。

2、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危改项目、灾后重建项目、民间援建项目,在川塬乡镇积极发展多村联办小学,在山区乡镇积极创建寄宿制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危房改造及其他项目安排方面,集中考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不断扩大农村小学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

3、坚持合理配置资源,整合现有资源,按标准建设和添置的原则,使新建寄宿制学校达到国家“双高”普九标准。

三、现状分析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共有寄宿制学校34所。其中初中16所,需要住宿学生12248人,需要住宿面积33069平方米,现有面积8131平方米。现有寄宿制小学18所,需要住宿学生5036人,需要住宿面积14249平方米,现有面积仅2090平方米。在这些寄宿制学校中,许多学校学生宿舍都是二、三十年前修建的砖土木结构平房,几经修缮,仍然变化不大,部分甚至还是危房,“5.12”地震后又产生大量危房,使学校的住宿条件更加恶化,随着网点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亟待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

四、目标任务

根据《—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我县—年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40所,其中小学26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预算资金总投入6399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47865平方米。

五、年度实施计划

(一)年实施计划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13所,建设资金总投入2774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23109平方米。其中初级中学5所,建设总面积13820平方米,投资1658万元;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建设总面积5597平方米,投资672万元;小学6所,建设总面积3692平方米,投资443万元。

(二)年实施计划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17所,建设资金总投入2355万元,建设总面积16820平方米。其中初中3所,投资873万元,建设面积6239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投资460万元,建设面积3290平方米;小学13所,投资1021万元,建设面积7291平方米。

(三)年实施计划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10所,建设资金总投入1270万元,建设总面积7937平方米。其中初中2所,投资417万元,建设面积2608平方米;小学8所,投资853万元,建设面积5329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县政府成立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展计划、监察、国土、审计、建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项目领导小组要积极争跑专项项目和资金,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辟有效途径,做到论证到位,安排科学,实施顺利。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职责,提供便利条件,确保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2、抓好资金筹措与管理。

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入6399万元资金,按照三年实施的计划安排,原则上将项目资金与县乡配套资金捆绑在一起,由县寄宿制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按照计划,对急需建设的学校优先安排资金,建一所,成一所。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做到专款专用,不用于抵顶学校原有建设投入和征地费用,更不得用于偿还过去拖欠的工程款和其它债务。

民宿保安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

《厦门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5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我市民宿业的规范管理,促进民宿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民宿的范围

本办法所称民宿(含提供住宿的农家乐,下同)是指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集体用房或其他配套用房,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为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当地风俗文化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处所。

民宿的经营规模,单栋房屋客房数不超过14间,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且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可申报民宿的具体区域,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思明、湖里区可申报民宿的具体区域应严格控制。

二、民宿的条件

民宿的申办和经营应符合以下条件:

㈠民宿的建筑设施

1.用于民宿经营的建筑物为合法建筑,并符合有关房屋质量安全要求。凡涉及违法的建筑物不得用于经营民宿。

2.新建、改建的建筑物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和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依法设计、施工;既有建筑物,使用时不得破坏主体承重结构,必要时还应进行安全鉴定并采取加固措施,确保建筑使用安全。

3.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等区域,禁止新建、扩建民宿项目。

㈡民宿的消防安全

本市各镇(村)的民宿的建筑消防安全要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农家乐(民宿)建筑防火导则(试行)的通知》(建村〔2017〕50号)执行。思明区(含鼓浪屿)、湖里区的民宿以及岛外其他区域的民宿的建筑消防安全要求参照建村〔2017〕50号文执行。

㈢民宿的经营管理。

1.客房及卫生间通风、采光良好,卫生间干湿分离,并供应冷、热水及清洁用品。

2.经常维护场所环境清洁及卫生,避免蚊、蝇、蟑螂、老鼠及其他妨害卫生的病媒及孳生源。

3.根据经营规模和项目设置清洗、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和公共卫生间,用于食品经营的工具、用具、容器设施等符合食品安全规定。

4.提供给旅客使用的生活饮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5.提供给旅客使用的餐饮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6.食品工作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明,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

7.使用瓶装燃气的民宿用户要按照瓶装燃气实名制销售管理的要求向合法的燃气经营企业购买燃气,并与其签订供用气合同。使用管道燃气的民宿经营者不得私自拆卸、改装、占压、覆盖管道燃气设施。

8.民宿经营业者应当对民宿安全负责,应当安装民宿治安管理系统,落实旅客住宿登记制度。

9.配备必要的防盗设施,客房的门、窗符合防盗要求,并设置符合防盗要求的物品保管柜(箱)。

10.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三、民宿的申办

㈠民宿管理坚持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各区人民政府应确定一个工作部门或综合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民宿管理相关工作。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为民宿申报受理和日常工作牵头管理单位。

㈡民宿经营者应当依法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出开设民宿申请,并提交如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商事主体登记证明材料;

3.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身份证件及复印件。合法雇佣外籍人员的,应同时提供外籍人员务工证明;

4.民宿建筑的产权证明(或住宅合法建造证明)及房屋租赁合同原件、复印件;

5.标明经营场所各层出入口、内部通道、客房房号等功能区分布以及监控、消防等技防设施安装位置的平面示意图;

㈢建立联合核验工作机制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受理本辖区民宿开设申请材料,应当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区卫计、公安(治安、消防)、规划、环保、建设、农业、市场监督、安监、旅游、市政园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对符合本办法的民宿进行核验,并在联合核验表中出具书面意见。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应出具不符合开设条件告知书,民宿经营者在整改后可重新申请;符合开办条件的,应当出具核验证明。

《厦门市民宿经营申报联合核验表》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制订并下发,各区参照印制。

㈣民宿经营者应当凭核验证明向属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有关经营场所备案,向属地公安机关申请安装和开通民宿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签订《民宿经营治安管理责任状》。

四、其他

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民宿安全的监督检查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民宿设施,公安、市场监督、卫计、市政园林等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厦门经济特区无照无证经营查处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燃气安全监管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查处。涉及文物保护的,依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

对民宿集中区域,各区政府应设立社区(村)加强的一类微型消防站。

鼓励成立民宿协会,各民宿协会应积极做好行业自律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应根据本暂行办法,按各自职责制定相关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

本办法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民宿保安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4月14日,湖南日报要闻版刊发一张新闻图片,画面上,几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面带笑容,喜滋滋地享受着营养午餐。这是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心小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的一个镜头。

4月18日,在省委讲师团组织的“稳中求进促发展”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他透露,湖南实施这项计划的试点县共37个,涉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165万人。截至目前,已有23个县正式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另外14个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决策: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项行动”,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去年10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将每年拔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

其实,这项为孩子终身幸福的奠基工程,一直以来都得到领导们的高度关注。1992年,全国爱委会、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将营养不良列为重点防治的六大学生常见病之首。1997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关营养工作的部级文件《中国营养改善计划》。为了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善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2010年,“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学生营养膳食的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一补”政策范围逐步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两免一补”政策时,就包括逐步建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2006年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一补”政策作为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中央出台了中西部地区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000元。2007年至2011年,仅中西部地区“一补”资金就落实了300多亿元。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的47%。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力度逐步加大,膳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学生需在校住宿,食堂等生活设施短缺的情况,国家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时,明确将食堂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寄宿制工程共新增食堂159.2万平方米,占工程建设面积总数的10.6%。2007年启动的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同样把食堂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20亿元投资中有31.7亿元用于学生食堂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新鲜“出炉”,还来自深入调研发现的三个问题:一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龄段儿童正常值。二是现行“一补”政策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只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3%。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据初步调查,校外寄宿的义务教育学生还有1239万人,受现有“一补”政策的局限,往往产生“因为不能住宿,所以没补助”的现象。三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课间自己生火做饭,有的学生甚至需要自带做饭的炊具、调料、柴火等。这些孩子的饮食、营养现状确实令人心疼。

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主要还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尚谈不上营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贫困县有,在其他地区也有;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重于中部,民族县、贫困县、边境县重于其他县。农村学校普遍食堂不足,需创新供餐机制,仅靠地方现有的投入水平,难以解决此问题。因此,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是一件重大的民生工程。

这项面向未来的《计划》做得很实在。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11月24日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计划》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着力”:

第一,国家试点“点”在了特困区。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等3个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这些地区。此次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首选这些地区,总计680个县(市),其中民族县有368个,占54%;国贫县有431个,占64%;边境县有54个,占8%。

第二,完善“一补”,“补”在了面上。为解决现有“一补”政策覆盖范围小,补助标准低等问题,54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

第三,在硬件上专门安排了改善就餐条件的资金。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

第四,在软件上加强制度建设和营养教育。通过加强专业指导、普及营养知识,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

困惑:“小餐桌”面临的难堪

据走访调查,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困难一:食堂设备比较简陋。在被调查的许多民族贫困地区,不少农村中小学食堂存在设备简陋的问题,普遍现象集中表现在厨房较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条件非常简陋,近四成学校厨房面积只有10~20平米,有的甚至不足10平米。有的学校是教室兼做厨房、食堂和宿舍的功能,有些更贫困地区的学校,校长的宿舍就是厨房,前面半间是给孩子们做饭的地方,后面半间就是校长晚上睡觉的地方。再加上年代久远,墙壁瓷砖没有全部覆盖,地面水磨石破损严重,学校厨房中最常见的设备就是炉灶、蒸笼和锅,学生伙食一日三餐全是一锅饭。由于厨房面积过小,不少学校食堂无更衣间、配菜间、面点间等与厨房相配套的功能间。学校食堂从粗加工、洗涮、制作面点到炒菜做饭都在一间厨房里进行。由于人流物流不分,生熟用具不分,生熟食品混装混放,很容易造成食品交叉污染,给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困难二: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下。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学生食堂里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当地村民,他们对于家常食物的制作驾轻就熟,但是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对于饮食搭配没有清晰的概念,平时制作饭菜只是依靠多年来家庭的生活经验,这制约学生饮食营养搭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困难三:营养知识比较匮乏。一是教育体系中缺乏基础营养学内容,学生所掌握的极为有限和浅显的营养知识无法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二是在学生饮食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学校和家庭在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也同样无法让人放心。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校教师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不足,大部分厨房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搭配概念模糊,家长则以让孩子吃饱为目标。此外,学校没有条件和能力对师生进行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也制约了学生的健康饮食。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偏远农村学校没有对厨房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食堂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的搭配还处在一个初级和盲目的阶段,一切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比较普遍。

困难四:安全卫生工作比较滞后。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学生的饮食卫生意识还很薄弱,部分学校,特别是村片小一级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无法保障学生基本卫生(如洗手),部分学校厨房环境较为恶劣,饭菜和原材料在运输、储存、生产环节还有待加强卫生监管工作。在被走访的近100所边远学校里,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没有统一着装,有部分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还有待加强。

困难五:边远地区食品配送困难。在大宗物品落实定点采购困难的同时,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偏远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学点上的山区学堂受到学校规模和交通闭塞等方面的制约,鲜菜、鲜奶、鲜蛋等营养品的及时配送难以保证。

困难六:教学点教师积极性不高。走访中,我们发现,在不少边远山区教学点上除了无食堂的实际困难外,普遍还存在的一个困难是无人对学生提供后勤保障。特别是一人一校的教学延伸点,教师本来教学任务就非常繁重了,还要负责学生营养改善方面的事情,在无任何食堂设施设备的条件下,老师们对改善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积极性不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普遍存在。

让改善计划遍及三湘的几点思考

面对营养改善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如何全速推开此项工作,打造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阳光工程”,让它遍及三湘,并真正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改善一个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活设施总体不足,食堂缺口较大。改善供餐条件是加快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食堂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安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资金,将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弥补食堂建设缺口,改善食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学校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等相关设施。

2.确保“两个安全”。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词,营养改善必须确保“两个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一个是资金安全。在食品安全上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收购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要严格准入,对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要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食品安全事故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第二,严格食品安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配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食堂要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要持有健康合格证明;食堂布局要符合相关规定,对原料存放、加工操作、备餐、食品出售、就餐等场所进行合理设置,保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建立食品原材料采购索证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确保采购、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专人负责的专门机构,开展设备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第三,计划参与各方责任要落到实处。各地食品安全、教育、农业等监管部门要与学校、供餐单位或个人签订责任书,同时建立健全留样检测制度、从业体检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将责任具体化,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建立起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评估机制,跟踪监测、及时改进,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在资金安全上,一定要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确保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依法健全财务机构,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健全内控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要以县为单位,定期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建立实名制学生及用餐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和内控制度建设,防止滋生腐败行为。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一经查实,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民宿保安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省政府副省长高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持会议。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16个成员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处室负责人,昆明、曲靖、玉溪市政府的分管领导和市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副处以上干部在昆明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州(市)、县(市、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在设立的145个分会场参加会议。全省共有9 000多人参加会议。

会上,罗崇敏厅长宣读了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的书面批示,李纪恒省长在批示中指出:青少年的营养健康状况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是省政府承诺今年为群众办的两件实事。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食品卫生和学生健康安全,确保补足经费足额到位,切实把这两件好事、实事办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据了解,云南省有535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其中寄宿制学生有300多万人。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吃上营养、可口、卫生、热乎的饭菜,是每个父母最急切的渴望,也是每个家庭最殷切的期盼,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目前云南省有85个县被列入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这一政策将使383.21万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把云南省其余44个县列入省级试点。同时,在农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方面,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国家原补助云南学生250多万人的基础上,从春季学期开始,将“一补”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寄宿学生,享受“一补”的学生,可以同时享受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两项相加,寄宿小学生每天能享受7元的补助、寄宿中学生能享受8元的补助,可以基本解决在校膳食问题。

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省卫生厅副厅长徐和平分别在会上发言,对教育和卫生系统下一步所要做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高峰副省长从提高认识、全面推进工作、加强领导和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就当前全省如何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营造和谐稳定校园及周边环境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代表省人民政府与曲靖、玉溪两市人民政府签订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责任书。

民宿保安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绿色乐活

台湾休闲农业是农业结合观光休闲服务业的农企业。台湾休闲农业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具有三农(农业、农民、农村)和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的特点。2009年在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推动下,台湾农业以健康农业、卓越农业以及乐活农业为三大主轴,深化农产品的安全认证,研发领先国际的科学技术,重塑农村风情与开发深度旅游,打造健康无毒、卓越领先和乐活休闲的精致农业。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深耕细作,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高观光品质、高服务与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为我国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许多可借鉴意义。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与政策

1.起步阶段(1971年至1989年)

1945年到1970年,台湾地区一直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主。伴随着70年代工商业的突起以及80年代半导体科技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滞后。1984年,台湾农发会与经济部农业局合并,成立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是台湾农业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除了主管农、林、牧、渔、粮食等第一产业外,对于地方政府执行农业相关事宜亦有指示、监督之责。1989 年 4 月农委会与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合作举办了第一届“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确定了“休闲农业”名称。

2.成长阶段(1990年至2001年)

1990年,农委会制定《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提出“培育核心农民,建立农民离农年金制度。预定于1994年完成农民年金立法,以此加速农业人力新陈代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降低农民与农地的比例,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提高农民企业经营能力。……实施直接所得补贴,分离生产政策与所得政策,籍以提高农民所得,缩短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所得差距,维护从农意愿。”同年,农委会制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积极辅导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1992年农委会颁布《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6年农委会公布《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主管机关对休闲农业区给予公共建设的协助及辅导。休闲农场是指经主管机关辅导设置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经主管机关辅导设置的休闲农场,须申请使用主管机关注册的休闲农场标章。主管机关对休闲农场给予协助贷款或经营管理的辅导。1999年农委会公布《休闲农业发展办法》,采取资金补贴形式,大力发展民宿。

3.成熟阶段(2002年至今 )

2002年台湾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经贸自由化、国际化潮流下传统农家逐渐转型为休闲农场与民宿。2002年交通部公布《民宿管理办法》,使民宿走向程序化和正规化。2003 年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成立,受农委会委托制(修)定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业辅导、资讯传递,宣传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等工作。2005年农委会颁布实施《中国台湾休闲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休闲农场评鉴、认证与辅导计划》。2009年农委会制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方案》),将精致农业列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台湾当局重点推动的产业。《卓越方案》提出,农业是传统的生产事业,也是现代的绿色生态与服务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兼具自然保育及人文建设等多元功能,是创作人类优质生活环境的产业。基于“健康、效率、永续经营”的理念,以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及乐活农业为三大主轴,深化农产品的安全验证,研发领先国际的科学技术,重塑农村风情与开发深度旅游,打造健康无毒、卓越领先和乐活休闲的精致农业。

二、台湾休闲农业代表类型与规模

1.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游憩、教育、环保、文化传承等功能。台湾休闲农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各具形态,按照其功能侧重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

观光果园型:农园在第一产业基础上经过对特色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资源的简单开发形成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特征的初级发展型态。“自1981年至1994年,台湾农委会及农林厅共同在台湾省辅导办理48个乡镇市设置完成16种观光果园,包括柑桔、杨桃、葡萄、梨、荔枝、龙眼、桃、李、莲雾、番石榴、百香果、草莓、茶及蝴蝶兰等,总面积1700公顷。”

乡村度假型:农场利用乡村的森林、山峦、溪流、草原、水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各种游憩设施,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例如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和飞牛牧场。

生态教育型:农场利用其产业资源,生动展现树木瓜果的名称种类和昆虫的蜕变成长,成为户外学堂,是培养环境伦理最好的方式。游客在此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制作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例如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利用多种农业废弃有机质种植了多种蝴蝶所需食草和蜜源,规划建设了蝴蝶生态馆,是一座极富生态教育意义的自然教室。

农耕体验型:将城市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业余时间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这种市民农园因距离城市近,旅游资源差异性小而发展不理想,几近消失。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8月12日,台湾获得登记许可证的休闲农场有311家,其中具有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46家。台湾未取得登记许可证的休闲农场至少还有2000多家。

2.民宿

台湾休闲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台湾民宿的创意起源于欧洲的B&B(Bed and Breakfast)式旅馆,即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旅馆。

21世纪台湾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下,由传统的耕作型向休闲型转变。加之台湾周休二日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2001年交通部观光局公布实施《民宿管理办法》,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台湾民宿函报的年营收入超过上亿元。截至2014年4月,根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统计,全台民宿业者有5064家(其中4608家已经登记,456家尚未登记)。目前,已经通过认证的“好客民宿”496家。坚持以亲切、友善、干净、卫生、安心的服务精神接待国内外游客,成为“好客民宿”最基本的要求。“好客民宿” Taiwan Host标章,代表着民宿的合格设备与友善服务,让游客有回到家一般的感觉。台湾民宿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人文民俗、建筑特色,使得民宿本身成为一种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民宿与乡村美景相融合,以其精致、文化、创意成为世界自主游客的最爱。

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特色与趋势

1.主题突出 体验经营

由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颁发许可登记证的休闲农场大多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有异域风情主题、人文艺术主题、修学养生主题、怀旧复古主题、原住民风主题、田园乡村主题等。

当我们走入一个主题农场,正如跨入一个拥有主人品味、内涵和理想所建构的国度。从建筑外观、内部装潢到园区规划、产品设计,无不体现着农场独特的韵味芬芳。例如彰化县“魔菇部落休闲农场”,以“菇”为主题。农场除生产外,还开放“太空包生产过程”及“菇草类种植过程”供参观。体验活动方面,以“菇类制程导览”和“菇类主题DIY”两大方向为主轴,项目种类丰富。餐饮方面,充分利用农场菇类优势,开发研制了以“菇”为主角特色的菜品,有菇噜噜、杏鲍菇饼、菇菇寿喜烧、灵芝雪茸养生饮礼盒等。再如苗栗“猫头鹰生态休闲农场”,以猫头鹰为主题资源,是由一群猫头鹰爱护者共同打造的生态园区。在农场规划的“猫头鹰生态课程”中,除能藉由室内多媒体视听导览,认证猫头鹰的形体特征、生物习性等知识外,还可透过户外森林教室的走访观察及野放活动,进一步了解猫头鹰,进而体认到如何与这类保育动物相处的观念与常识。

体验经营是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核心经济模式,也是世界休闲农业产业价值的新取向。体验经营不仅可以创造出新产品,还可以创造出新服务,从而带动新兴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体验项目丰富众多,几乎所有的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项目和内容。可供开发体验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三大类别。农业耕作文化、民俗风尚,农民物质生活、精神风貌,农村生态环境、景色风光都是游客观赏、体验的资源。台中大里“文山休闲农场”是台中第一家以“体验农业生活”为特色主题的观光果园,农场主要分为农业生活体验、自然生态探索、回忆儿时游憩、可爱动物园区、大自然创意DIY五大区块,更能藉由动手做竹筒饭、土箜、搭牛车、灌蟋蟀、喂食小羊等活动,感受淳朴的农家风情。

2.标章认证 提升品质

在农委会的支持与辅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规划的《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孕育而生,不但确立认证评价的架构、方法和标准,同时纳入专家评价与神秘客体验诊断,以达到专业与公正客观的标准。通过认证的休闲农场,即意味着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游客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认证制度的实施,对休闲农业主来说,不仅藉由认证获得评定,更可在评价过程中了解自身优缺点,采纳建议,多方位提升服务品质。对旅游者来说,藉由完整而严谨的认证制度,不仅提供选择的参考依据,而且能在有所质疑时,获得专门的申诉通道,使旅游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台湾民宿亦有“好客民宿” Taiwan Host标章,坚持以亲切、友善、干净、卫生、安心的服务精神接待国内外游客,成为“好客民宿”最基本的要求。凡是通过认证的好客民宿其服务品质与设施设备水准较高,让游客有回到家一般的感觉,有效期为三年。

台湾透过建构作物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吉园圃安全蔬菜、有机农业、CAS优良农产品及产销履历农产品(即运用QR code技术于产品履历追踪与认证标章),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可追溯生产供应体系,强化安全把关与推动国际接轨。CAS优良农产品是台湾为提升本土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并与进口农产品区别而推动的台湾优良农产品认证标章制度。“目前,CAS验证产品类别有肉品、食米、蛋品、水产品及林产品等14个大类,计有296家业者之6053项产品获得CAS验证,年产量达70万公吨,产值超过420亿元”。

3.绿色乐活 永续发展

2010年台湾绿色旅游协会提出“游客以对环境冲击最小的旅游形态,秉持节能减排精神,享生态人文的游程体验。”绿色旅游的范畴包括:生态旅游,即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保育自然环境与延续当地住民福祉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替代旅游,即让不同的旅游类型串联成为一系列的游程,增加游客与当地环境的互动性,将旅游行程导入尊重环境的概念;低碳旅游,即旅行社透过游程设计或游客自行选择旅游地、环保的交通运输、具有环保认证的住宿、吃当地饮食或有机食品等方式,达到较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绿色旅游的概念可以导入到各项活动中,如交通(步行、人力车、大众运输工具等)、住宿(绿色住宿)、饮食(当地食材)和购物(当地产品)。提倡3R的概念,即减量化(Reduce)、回收(Recycle)、重复使用(Resume),减少物质、能源的消及有害物质的排放。

以台湾民宿为例。绿色民宿是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顺应当地人文风俗,对环境持续关切且愿意实行节能低碳的环保措施,符合社区永续发展,以逐渐改善环境负担的能源、建材、餐饮及耗材所建造经营的民宿。台湾将规划绿色民宿的原则概括为“停、看、听”:即“停”下追逐潮流的奢华建筑,善用现地资源,就地取材,省运费,遵循生态法则;“看”自家多余空间作设施,维持旧有风格为诉求,自己动手修缮整建,符合地方文化设计;“听”专家建议节能及生态保育的方式。

四、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1.休闲农场方面

台湾休闲农场大多由传统农业转型而来,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欠缺,加之难觅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使农场经营管理无法走上正轨。部分农场主经营理念有所偏颇,过分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农场资源优势与发展特色,无法与其他休憩区形成有效区分。台湾休闲农场绝大多数是独资经营,农场面积小、资金匮乏,制约了农场的规模与发展。台湾休闲农场的成功代表飞牛牧场就是台湾为数不多的由两位农场主合作经营的休闲农场,其牧场营业面积约50公顷,经营面积(含牧草种植、乳牛养殖)约120公顷。

2.民宿方面

台湾民宿目前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未合法登记民宿以等待合法申请为由继续经营;民宿房间数申报不实与网络照片争议问题;民宿增建、侵占国有土地问题;民宿安全、卫生、环保、消防检查困难;民宿稽查管理困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金钱;民宿过度发展对于当地环境造成冲击等问题。

五、结语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进入精致化阶段,其主题化设计、体验型经营、标章认证制度、绿色乐活理念,都为我国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我国乡村旅游要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文化资源为灵魂,提升服务品质,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产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新农村。

(致谢:感谢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专业顾问、高雄餐旅大学观光学院休闲暨管理系副教授萧登元博士的指导和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4):46.

[2]台湾通过《农业综合调整方案》[J].台湾农业情况.1990(3):30.

[3]台湾观光果园发展近况[J].台湾农业情况.1995(1) .

[4]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