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自查总结(精选5篇)

  • 师德修养自查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师德修养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作为教师不能认识自己,又谈何了解、教育学生。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

师德修养自查总结(精选5篇)

师德修养自查总结范文第1篇

  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锻炼的结果。师德修养,必须学会掌握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下面我结合实际就加强师德修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严于解剖自己

  师德修养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作为教师不能认识自己,又谈何了解、教育学生。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别人,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则更难。从师德修养上看,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根本谈不上进行以自我教育为特征的修养。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和规范,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再次,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识自己、发现问题,还不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只有在这之后,为自己提出新的修养目标,努力改变现状,才能使师德水平真正提高。离开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任何认识和解剖自己都是毫无意义的,师德修养也只能走走过场而已。本文由文秘知音网提供,请登陆wm338.com查看更多文章

  二、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

  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 进行师德修养和重要方法。他们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甚至为了追求真理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所有这些可贵的思想品行、 高尚的道德境界,都是我 们每个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榜样,值得认真地学习。因为这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爱因斯坦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之下,学生喜欢评论老师,常常把教师平时的言行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加以对照,并对教师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等作出反应和评价。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德,也值得教师学习。学生年龄虽小,在道德理论和文化知识方面远不如老师,但他们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和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行上的闪光点,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风义勇为等等。教师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诚恳、主动、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列则加勉;其次,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行的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省和检查自身,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师德修养自查总结范文第2篇

师德建设历来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其品行有很大的可塑性。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发生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态度与行为、为人处世、道德情操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重大而深远。师德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的师德建设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大学教师无论是作为一个专业社会群体,还是作为一个生长发展的个体,其职业道德都与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息息相关。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师德建设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

综观国内大学师德建设这一主题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学师德的内涵及规范,加强大学师德建设的意义,大学师德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大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人员主要是大学的教师、党政人员、研究生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研究方式绝大部分是“书斋式”的思辨研究和经验总结,有少数问卷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具体研究方法有:思辨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经验总结法;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教育学中,从其他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介入的研究成果极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深度,社会调查范围不广,样本代表性不足,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缺乏实践操作性,鲜见有深度的个案研究,绝大多数研究的视角局限在学校及教育内部,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与现实状况,通过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师德现状的调查,旨在发现教师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以往的研究经验,为加强我校师德建设提出切实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学生调查中,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英语学院、外语学院、信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保险学院9个学院的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为97.2%;教师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全校13个学院(直属系)(除以上9个外,另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际经济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中文系4个单位)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为85.67%。

2.研究方法与实施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调查问卷与教师调查问卷均包括40道选择题与3道开放式问答题,两份问卷的主体内容基本相同,细节处略有差别。本研究编制的调查问卷将师德内容分为4个维度:教师的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师生关系,教学态度。调查问卷的每道选择题的选项采用了5个等级的排列:1=没有教师做到,2=少数教师做到,3=一半教师做到,4=大部分教师做到,5=全体教师做到,请被调查者在自己认可的答案上做出选择,即学生对我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做出整体评价,教师对自己群体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

(2)问卷调查的实施。学生调查问卷实施时,由施测者发给被试问卷,在规定的时间里实行团体测验,测试时间基本控制在15分钟以内;教师调查问卷单独实施、填写,填写完毕后由教师个人自行返回。本研究所调查的本校教师限于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专职辅导员。

三、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师德现状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学生对师德调查问卷所有题项内容的评价均值在3.40-4.67之间,这个数据区间表明,学生对教师师德现状总体是满意的,他们以自身经验作为判断基础,认为一半以上的教师能符合师德四个维度的规范要求。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师德评价最高的10项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道德修养方面,共有7个题项,学生选择这些项目的人数相对比较集中。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认为教师在基本的道德修养方面做得比较好。

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师德评价最低的10项内容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和专业素质方面,各有4个题项,其中师生关系的得分比专业素质更低一些。中一些题项的标准差较大,表明在这些题项上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的离散性。结果显示,学生评价教师师德4个方面的总体排序依次为道德修养、教学态度、师生关系、专业素质。从可以看出,学生由于不同的性别视角,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女生的均值都高于男生,女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标准把握更宽松一些,在这6个项目上满意程度都比男生高。

2.教师对师德现状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教师师德自我评价最高的10项内容主要集中在道德修养方面,共有8个题项,选择这些项目的教师人数相对比较集中,与学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结果一致。从中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在基本的道德修养方面做得比较好,“身正方能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榜样,从这个方面来说,教师不是普通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道德修养较好就行的层面。结果显示,教师师德自我评价最低的10项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素质方面,共有7个题项,其次集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共有3个题项,与学生评价教师师德最差的10项内容中关于师生关系方面4个题项中的3项完全一样。师生看法较为一致。结果显示,教师师德自我评价4个方面的总体排序依次为道德修养、教学态度、师生关系、专业素质,与学生的评价顺序完全一致。教师评价的平均值均高于学生的评价均值,可以看出教师对自身群体的认同感高于学生的感觉。

3.教师师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开放题的答案,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这样一些主要问题:

(1)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尚需提高。具体表现在:教师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说不够丰富,许多教师缺乏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的能力;教师教学方法的新颖独特性不够,不易于学生的接受与创新;教师专业知识的精深广博以及涉猎面上有待提高与加强;教师的语言能力———讲解清晰明白,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等方面有待提高与完善,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2)师生关系有待改善。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多,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教师在主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方面做得不够;教师在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问题上重视不足;教师对学生不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公平与公正。

(3)教师在教学态度方面应该注意:当前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教师要想走在知识前沿,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以便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认为我校教师在这个方面做得不够;另外个别教师对于几年来重复讲授的课程,不能做到每年重新备课,这在学生中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四、对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师德建设的建议

1.大学师德建设这项工作同大学的社会性质、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密切相关,它体现了一定社会阶层和地域的特殊属性。因此,搞好师德建设,首先要对大学内外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关注教师的文化———对社会所持的态度是整合还是批评,其精神认同是保守还是自由等,做一些基础性研究。

2.我校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更处在社教师对师德内容评价最高的10项教师对师德内容评价最低的10项教师对师德4个方面的评价管理学会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社会文化变迁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师德建设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同构的关系,要求教师具有“圣人至德”是没有现实社会基础的。学校应把“尊重教师”落到实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搭建一个有益的平台,既关注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需要,也关注教师作为一个“专业者”的发展,真真切切地关注具体真实的教师生活———教师在社区中、学校中和学生中的境遇,关心教师。

3.继续做好学校的制度建设工作,并同时把制度建设落到实处。教师师德表现已经成为教师在职务评聘、岗位聘任、评优奖励时考察的要素之一,对师德表现较好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应给予优先,而对于师德有问题者,实行“一票否决”。这些做法在我校的实际工作中已初见成效。今后,要依据现实进一步完善制度,拟定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师德评价体系,并将此结果科学合理地运用起来,将制度落到实处。有好的制度,更要运用好制度。

师德修养自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径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相比中小学,国家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总体上要具体,但就效果看,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与教育力度还远未实现预期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频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关注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塔里木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主要途径和方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及对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议。(一)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学法途径多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总体上来说,法治意识相对较强。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法律课程的意愿,达到82%。统计结果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网络、学校教育、报纸杂志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和学校教学,分别占39.9%和35.4%。(二)大学生对高校现有法治教育课程评价偏低,但期待较高。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评价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仅是粗略地讲了下法律基础部分,有9%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部分只是为了应考划了下重点”,更有6%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讲到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这组数据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强化。但同时有55.6%的学生希望加强“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三)大学生对法律选修课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样。调查结果表明81%学生希望通过选修课补充学习法律知识,然而目前法律类选修课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需求。许多大学生希望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二、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重视程度不够。1987年,国家教委规定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但长期以来,法治教育仅被认为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属于道德教育,没有独立地位。这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时,法律基础课程被弱化,2005年、教育部联合制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原本分别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被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内容仅占教材的1/3左右,并且课时大幅压缩,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完全由原思修教师授课,在如此条件下实施法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各高校的法律基础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一同讲授的,受教学课时和专业能力限制,教师常常对法律基础部分进行压缩,只选择个别法律做介绍,内容趋于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学法需要。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比较好,但是法律基础部分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根本没什么用处。(三)法治教育缺乏专业师资。法律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但课程改革后,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是由思修教师兼任,仅有少数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本身法律知识就不系统,无法深入浅出,将法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授课时通常照搬书本,而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解答起来就会力不从心。(四)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法治教育通常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法律理论的讲授。实际上法治教育需要较强的实践教学,空洞枯燥的理论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中,在回答“教师讲授《法律基础》采用了何种方法?”时,有39%左右的学生认为讲授缺乏案例与实践。另外有高达68%的学生表达了希望选修法律类选修课的愿望。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

要大力加强高校法治教育,这基本已成共识,但如何改革,难度不小,若要增加专门的法律课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恐难实现。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法治教育改革应当在现有框架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提升法治教育力度,优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实现法治教育的飞跃。(一)明确法律基础的定位,赋予其相对独立的教学空间。当前“法治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定位使得教师用大部分时间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法律基础部分的授课时间理所当然地受到压缩。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必须赋予法律基础以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法律基础”部分,采用专题教育形式,由专门的教师集中讲授。(二)增加法律基础的比重,拓展法治教育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法律部分仅占1/3左右,按各高校课程设置,法律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足20个学时,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法律基础部分的比例,至少达到总量的一半左右。同时,不能止步于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发放《法律知识读本》等资料让学生自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时适当涉及等形式拓展法治教育的内容。(三)加强法律基础教学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法律教学的专业性。一般而言,一个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对法律的认识和研究是有限的,非专业教师是没有办法把较复杂的法律问题问题讲清楚。笔者认为,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结合,但是法律基础教育需要专业的法学教师进行授课,这样才能保证法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四)拓展法治教育形式。高校法治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当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可行的办法包括:(1)强化案例教学,用典型案例带动法律知识的讲授;(2)大量开设法律类选修课程,弥补法律课程内容与时间不足的缺陷;(3)聘请法学专家及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讲座;(4)组织学生参加法院旁听、监狱参观及开展模拟法庭等第二课堂活动;(5)充分利用电视、校园广播、QQ、微信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等。

作者:徐勇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师德修养自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法律学习;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90-02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法律教学的情况,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课题组对学院高职学生的法律学习情况作了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为问卷调查形式,在学院8个系中随机抽取500人(覆盖高职与大专)做问卷,共收回问卷470份。第二种形式为座谈会,分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两种,学生座谈会每次在学院8个系中随机抽取8个学生代表座谈,共设5次,学生人数共40人;教师座谈会主要由学院社会科学艺术系的法律课程任课教师和基础部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组成,共12人。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学院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何。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对此课程开设的看法

由于学院大部分班级都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因此,在问卷调查时,多数学生已学过该课程,尚未开设该课程的只占4.26%。有72%的学生认为虽开设了课程,但对法律知识了解得明显不够,说明这一门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需求。

对法律课程开设的看法,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帮助最大的分别是:生活中维权、扩展知识面以及更好地就业,这三项均占到了60%以上,这说明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这一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吸引点的看法,一半左右的人认为法律知识很实用或者能给人以警示和启迪。出于兴趣学习的只占到27.23%。从学习途径的来看,学生想通过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的比例最大,分别为65.74%和70.43%。

2.学院学生法律选修课及讲座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兴趣的情况

有80.64%的学生没有选修过法律相关课程,57.02%的学生在校没有接触过法律方面的讲座,特别是选修课程,只有不足20%的学生选修过法律课程。

在调查过程中,95.11%的学生认为开设法律课程非常必要,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只占非常少的比例。在认为有必要开设法律课程的学生中,对几项部门法的学习人数比较均衡,除了刑事法律外,其他都在50%左右,这说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比较平均,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不够,看不清楚当前自己最需要哪些法律知识的课程。

(二)座谈会调查

座谈会分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两种形式进行,学生座谈会每次在我院8个系中随机抽取8个学生代表座谈,共设5次;教师座谈会主要由我院社会科学艺术系的法律课程任课教师和基础部部分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组成,共设2次。通过座谈会形式,主要了解学生目前法律课程的学习情况,从而观察其法律素养。主要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偏好程度差异较大

在座谈中了解到,由于学生的喜好程度不同,他们对法律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有的学生特别喜爱法律课程,甚至希望通过课外学习,参加法律自考等方面的考试,而有的学生则对法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但无论差异如何,就法律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来说,同学们还是能达成共识的,基本上都认为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之前的问卷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

2.学生对部门法开设的需求度也明显不同

由于法律部门较多,学生面对纷繁旁杂的部门法时,往往个体需求差异较大。有的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偏重于学习民法;有的学生从专业学习角度,偏重于学习本专业的相关法律;有的学生从就业角度,希望学习劳动法;还有学生从个人创业角度希望学习公司、合伙等经济法。由于学生都是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开设不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3.学生对法律案例教学的反映普遍较好

我们了解到,在法律课堂上,案例教学效果非常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希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继续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学习法律时,只过分追求观看典型案例,而对法律知识点基础学习的漠视。

4.过分追求法律的实用意义而忽略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它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从调查中了解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之所以认为要学习法律,只是认为法律知识非常实用,对法律的学习偏向于追求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不考虑其内在的法律意识是否存在,是否将法律意识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

5.过分依赖课堂教学而对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们反映法律学习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就是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认识法律的,而且法律的课时相对较少。但是在教师座谈会上又了解到,其实教师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讲座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很多法律选修课开设之后,却往往因选课人数过少而取消。这些都表明学生在过分地依赖课堂上开设法律课程,而很少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课外法律学习的渠道。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对我院师生进行问卷及座谈会形式的调查后,我们对我院法律教学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细致地了解,从学生的法律学习情况中不难看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法律认识不全面,法律意识不强。其实,这些问题存在的症结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对学习法律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

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重在技能的培养和掌握,法律学习仍不例外。但我院学生在法律课程的学习中,过分追求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意义,往往偏重于哪个部门法或哪方面的法律学习对自己会有用处,而对自身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培养过于忽视,从而造成学生面对浩瀚的法律知识海洋时,表现出无所适从,有的要求学习民法、有的要求学习劳动法、经济法等情形。

(二)法律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从2006年秋季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调整为四门,其中,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且对该课程的教材实行了统一修订。这一课程改革的规定同样也适用于各高职高专院校。

(三)师生课程开设的信息不够对称

在问卷调查及座谈会上我们都发现了这么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反映法律学习渠道单一,没有相应的法律选修课及讲座开设。但实际中,我院教师开设法律选修课及法律讲座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选修课,每个法律专业教师几乎每个学期都在全院申请开设有法律选修课程,但是,往往会出现报选学生过少未能正常开设的现象。原来,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开设方面的信息沟通不够,学生并不知道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种类,也不了解教师的专业特长,而且很多学生在报选修课时总是抱着修满学分即可的思想,对选修课的门类及情况并不真正地了解,从而使一些非常生动的法律选修课未能正常开设。

三、对策

针对我院目前法律教学的现状,我课题组认为要解决课改对法律教学带来的课时压缩的影响,法律教师首先要积极应对,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展法律教学。

(一)加强我院法律课程体系的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课改后“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课程,在贯彻教育部加强该课程管理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我们还需积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比如将思想品德的修养与法律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侧重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信仰的培养。

另外,我院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类高职院校,有着良好的农、林、牧的学习氛围,法律专业教师应当拓展自己的专业学习领域,将农业法规、林业法规等作为突破口,将法律知识与我农业院校的特色相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

(二)做好信息沟通,多渠道地增加学生法律学习的机会

法律选修课及课外讲座,是对学生宣传法律、营造法律学习氛围的良好途径,教师在开设之前,必须做好一定的宣传工作,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法律知识内容,将教师的专业特长及即将开设的选修课或讲座内容提前做好宣传,从而让学生在参加讲座或报选选修课时有的放矢。另外,选修课的选取还应以社会最热门的法律问题、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法律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单纯为完成学分而选修的被动性。

师德修养自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 道德 培养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目前对其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学习模式的探讨中,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及教师道德培养的建设。

本文章基于移动学习模式架构下,突出时代特色,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就道德培养进行综合研究。本部分以理论探索、实践分析、模式建构为内在逻辑线索,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研究。

1 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研究

对于任何一项研究,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厘清概念。要想获得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研究的正确认识,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认真剖析道德、学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道德学习的阐释。

1.1 道德学习概念辨析

1.1.1 道德的内涵

今天我们讲的道德,指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特别要提出的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必须是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表现的统一,否则不能称之为道德。因此,将道德定义如下:道德是特定社会形态下的行为规范,它反映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致要求,依靠一定的社会附属物和道德主体的实践共同实现。

1.1.2 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很难将其归入某一种理论或模式。因此,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学习可分为三类:第一,知识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接受性学习,第二。技能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操作性学习。第三,道德学习,它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原则、社会规范和道德榜样。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1.1.3 道德学习

所谓道德学习就是个体对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主建构,使道德品质内化、道德行为外化的价值性学习。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道德教育,就自然地产生了道德学习,道德学习的现象贯穿了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但在我国对道德学习的确认与专题研究才刚刚起步。道德学习不是“道德”与“学习”地简单相加,也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学习道德”。正如不能将“道德教育”置换为“教育道德”,“道德学习”也不同于“学习道德”。“学习道德”是以“学习”为中心语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本身的指认,并没有触及“道德学习”的价值内涵。

道德学习是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精神追求,体味情感魅力,发现、完善,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道德学习是学习主体进行的一种探询,通过探询,不仅学会理解道德规范的应然和所以然,辨识道德品格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使学习主体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1.2 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从国内各样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道德总体上是好的,而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相当突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甚至成为普遍现象并可以影响全局。

1.2.1 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

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大学生敢想敢做,用于追求新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存在基本道德价值混乱的问题,包括是非观念模糊、理想信念不明确、基本规范不清楚等。

1.2.2 道德认知与实践脱节

如果说大学生基本道德价值观(即道德认知)没有问题,那么其道德实践也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通常叫做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这些年来,关于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1.2.3 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

大学生道德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人严、对已松,对社会及他人道德不良反感,对自己不道德行为放纵。

1.3 高校学生道德学习行为培养的策略

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的问题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整体道德学习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作为有计划的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学习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水平,应该有计划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的问题,大学生道德学习培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3.1 正确认识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学习现状,提高对加强道德学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阶段是道德学习成熟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道德学习在学生成长和学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对当前高师学生道德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学习教育的重要性,确立道德学习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观念。

2 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学习培养的过程,是将社会道德学习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内在品德的过程。因此,在道德学习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道德学习培养中的主置,激发道德学习培养的内在动力,增强接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实现学习道德培养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道德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意义重大。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高校应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切的了解到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道德学习氛围是学生道德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学生道德学习起导向作用。要在各类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学习教育,要建立健全道德学习督导,对不符合道德学习规范的行为及时纠正,对违背道德学习规范的学生进行处罚,并帮助其查找思想根源。通过这些措施的结合,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感染和引导。

5 教师的道德培养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在教育职业活动的范围内调节教师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然而,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职业理想、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对施教对象的关爱、不注意为人师表、不能做到教书育人等。

5.1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 缺乏职业理想

各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上,仅有少部分的教师表示乐意从事教师职业;二分之一的教师仅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超过五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有适当的机会就转行。

5.1.2 缺乏敬业精神

有些教师经受不住物欲和金钱的诱惑,往往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忙于从事教学任务以外的“副业”,个别教师甚至一心经营商业。出于这些原因,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备课不认真,消极应教,一个教案一种教法数十年,甚至上课迟到早退,教学效果极差。

5.1.3 缺乏对施教对象的关爱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爱不纯、情不真。他们教学方法粗暴简单,有的缺乏责任心,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还有的逃避问题、推卸责任。

5.1.4 不注意为人师表、不能做到教书育人

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吸烟或精神萎靡、使用不文明用语;现在,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片面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5.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做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工作。

5.2.1 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给予重视

教师的素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未来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看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5.2.2 加强当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教师整个工作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教师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的强大动力。

5.2.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职业道德的修炼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决定教师本人是否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就应教育每个教师努力做到明确修养方向,强化教师意识,坚定信心。同时,还应正视困难,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获得进步,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上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

5.2.4 立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各类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标准,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出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每学年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一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装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升的依据,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各种关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教育的使命也越来越重要,国家与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可见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离不开教师的贡献,尤其是大学教师更是承担着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英才的重大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的改进与完善是目前对高校的最大考验。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