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称论文(精选5篇)

  • 新闻职称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大学排行榜是西方教育产业的通行做法,近来国内也有人引进了这种模式,对全国的大学进行非官方的排行。尽管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反对这种来自民间的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但客观上,各家高校还是非常重视这种排名的,而社会公众也需要这种评价体系以供报考择校时参…

新闻职称论文(精选5篇)

新闻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排名

据说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或系所已多达八百多家,难免鱼龙混杂,故如何评判优劣,成为当务之急。前些日子上海一位同行好友与我见面,便提出了研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排行榜的设想,我认为极有现实必要性。

大学排行榜是西方教育产业的通行做法,近来国内也有人引进了这种模式,对全国的大学进行非官方的排行。尽管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反对这种来自民间的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但客观上,各家高校还是非常重视这种排名的,而社会公众也需要这种评价体系以供报考择校时参考。

排行榜作为一个新闻炒作热点,首推胡润的财富榜。他的贡献在于让非官方的排名成为公众事件与舆论焦点,事实上,按照中国现行体制,是不可能有任何官方机构出面组织个人财富排名的,每年一度的富人榜成为一个评价标准,企业家也乐于参与其中,虽然依据与结论都非常可疑。这说明了任何行业都需要评价体系,哪怕是明显不科学或不准确的评价体系,也聊胜于无。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新闻教育阵营简单、高中低层次分明,而现在由于新办的新闻院系层出不穷,有些名牌大学新设了新闻传播学院,而其水平实力较之一些地方普通院校还不如,也有一些新办的新闻院系因为礼聘了专业高手办学,很快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并不为公众所知……。这些信息目前没有公开的渠道可以获得,对于学生来说,只能靠打听过来人与局内人,而这样显然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相对超然客观地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排名,只要指标与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分析方法科学合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当功德无量。

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

不必讳言,“人治”在现今社会仍广有市场,新闻传播专业并不例外。当评价体系的主导因素是某些官员的主观判断时,“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很多单位依然是现实。在晋级与职称评定等环节,相当多的单位至今还在实行非量化考核方法,票决往往成为一种貌似民主的专权形式。而要根治这种弊端,就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也就是依靠外在客观指标来量化评价。

现在新闻教育界与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主要由教学、科研与著述任务等指标构成,比较简单明了。从真正的学术与理论高度出发,一个学者、出版著作的数量多少其实并不重要,然而,在质无从评判高低或者说有权做评价的人做不到公正无私的时候,量是惟一值得重视的标准。打分是最简单也最公平、最科学的方法,把相关因素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选。

在新闻业务层面,新闻工作或新闻作品的好坏,是需要有评价体系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各种新闻奖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导航标准,遗憾的是,由于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把新闻奖变成一种行政权力而非专业评价体系,代表的是官方机构的价值观与专业标准,其结果便是近年来得奖作者、作品与新闻传播工作中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从业人员、稿件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其是,基本上不交叉。一些在全国都极有影响的著名评论员、大牌记者或撰稿人、摄影师,有的甚至成为专业标志性人物,如新闻摄影师唐师曾,却无缘大奖。而很多获得大奖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公众几乎闻所未闻,就连新闻界同行也往往从未听说也未曾看过其作品!

造成这种怪现状的原因,就是在推荐送评新闻奖的过程中,各单位都采取的是领导拍板,而且选择依据主要是个人主观印象或偏好,基本不考虑传播效果、转载率等影响力因素。

专业头衔职务空壳化

在正常情况下,专业头衔职务应当是业内对同行的实力水平进行推测了解的最可靠的依据。如教授、博士,在欧美国家就意味着知识修养与专业造诣。然而,在中国大陆近年来盛行假冒伪劣之风,从商品开始,凡事都可以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劣币淘汰良币其势汹汹,专业头衔职务也是如此,假的甚至比真的还气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假的比真的还多。既有地地道道的冒牌货,如学历造假或资格造假,最近法国爆出中国学生买文凭丑闻决非个别偶然现象;又有货真价实的、合法正式办到的假学历、假文凭,如中南某大学的博士不乏在职获得的,人可以在北京全职在岗,三年功夫就戴上了博士帽,价钱也不贵,八万元而已,多少有点权力就不难找到报销的机会。在职务职称上,论资排辈与靠关系提拔,导致出现新任命的副处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竟然仅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新评的高级编辑也只有大专学历。社会发展进步到了21世纪,还会出现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闻专业工作者自学成材乃至超越了同一单位大有人在的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的同龄人这种情况,真是对教育事业、对新闻事业的莫大讽刺!诚然,确有能力和实绩而破学历破资历的破格另当别论。

西方社会不把新闻传播工作列为用职称来评定专业水平与地位的行业,与大学、医院完全不同。实事求是地讲,这或许更符合新闻传播业规律。

职称成为官本位的辅助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闻单位开始评聘职称开始,这一关系到从业人员切身利益的专业评价体系,就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弊端,愈演愈烈。职称评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已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质疑,而且评职称缺少复议或申诉机制,更没有类似于驾照年检的考核机制,成为一种终身制的待遇。职称成了有权位者必然拥有的职业荣誉头衔,而某些在职务与级别上无法安排的人,便以职称予以补偿。这岂非一种怪象乱象?

专业环境污染严重

当某些不是靠资格、条件与实力而是靠关系拥有专业头衔职务的人多起来之后,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享受到本来不配得到的待遇,而是进一步污染恶化了专业环境。

由于新学科高速发展,拔苗助长,催生了一整批博导教授,流风所及,新闻传播专业如今很难凭一个从业人员的外在职务或职称评判其能力,常常是正高级职称不高于副高级职称,甚至不高于连评职称资格都没有的从业人员。

我很反感某些不学无术的同行把“学界”挂在嘴上。严肃的新闻传播学者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的贫困早有共识。依我之见,目前优秀的新闻传播学者凤毛麟角,还远构不成一个新闻传播学界。

至今为止,全国范围内新闻传播专业能称职地开设硕士研究生层次课程的教授大概超不过十位,而事实上居然已经有了上百位博导!不言而喻只有误人子弟。所以有人说,现在新闻专业的博士并不比本科生水平高多少。

新闻传播处在变革时代,日新月异,不注意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即使是专家权威也有落伍之虞。在行业进步之后,靠吃老本得到学术教育界名位的人,抱残守阙,还端着权威的架子放不下来,就让学生们非议甚至蔑视了。

新闻传播专业有理论有思想的学者太少,炒冷饭的太多,说似是而非、冠冕堂皇的废话的太多,徒有虚名虚位。赵泓先生在出版社工作时,告诉我他正在编某人的书要出版,因为其专业头衔职务无懈可击,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地发问:“连这种人的书你也出?”事过五六年,他承认我当时的评价是正确的――那真的是一本垃圾。

课题经费科研基金错位浪费

作为对新闻传播专业的鼓励与资助,国家设立了各种课题与基金项目。从学科建设与扶助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当然有必要也有效果。在历史新闻学、传播学或新闻理论等相对务虚的领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而在应用学科领域,不论是部级课题还是省部级或校级课题,所付出的资金几乎完全是浪费掉了,这些年出版了数以百计鲜有读者、鲜有任何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所谓成果。课题成为知识垃圾制造的一个渠道。

如果梳理或回归盘点一下近年来应用新闻学方面的课题项目,不难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这些成果根本没有投入实践,全是空对空的形式主义。即使是部级课题成果,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还是报纸、杂志、出版方面的,哪家单位的哪些业务工作曾经受益于已经结题的车载斗量的所谓成果?事实上,这些名义上是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工作寻找对策或出路、研究问题与规律的课题,几乎没有从业人员会读,更没有从业人员参考或应用。某些课题项目其实已沦为打着学术研究幌子瓜分国家钱财的游戏,反正只要形式上符合规范,技术上正确,就可以交卷,事后又无须检验,也无考核程序。

国家基金与课题项目是对学科的很高层次的专业评价,至今总量并不多,好钢应用在刀刃上,一定不能再坐视浪费。从效果出发,有限的资金在使用时应当改革方法,应当改为奖励成果而不是申请立项后就拨经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需要大宗的技术设备等硬件购置,一个课题几十万元或十几万元,基本上都是变相的收入津贴。以奖代课题经费,奖励蛋而不是奖励鸡,有些鸡占着窝不下蛋,但因为占着窝,便有申请课题的资格与机会;与此相反,有些能生蛋的鸡却没有机会吃到官粮。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新闻传播学术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曹鹏博士现任经济日报研究部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著有《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中国媒介前沿》、《闲闲堂茶话》、《大师谈艺录》(一、二)、《传媒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把脉中国传媒》、《黄苗子说黄苗子》、《许鸿宾说许鸿宾》等专著十余种,亲手创办与参与创办或改造多家报刊,是若干媒介机构的咨询顾问。作者长期致力于媒介经济与市场研究,欢迎同行联系交流。

电话:013901034346

博客:.cn/xianxiantang

新闻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唐微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6岁

政治面貌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轻度近视

身高(厘米)

159 cm

体重(公斤)

25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兰州市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甘肃省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8****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邮编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7年7 月 至 2011年7月

西北民族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本科

专业描述:

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学、媒介批评、传播学概论、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

任职公司名称: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

采访部实习生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主要跟随指导老师采访新闻,并负责配合老师完成新闻稿件的写作,所属部门是广播新闻中心。

任职公司名称: 中国移动兰州分公司 。

业务代办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负责高校新生入学后移动电话卡的办理和开通,协助区域经理拓展新客户的同时,巩固老客户。

任职公司名称: 甘肃陇视文化传媒公司 。

实习生

工作职责和业绩:

实习编导,负责编写分镜头稿本和策划方案,并与摄像师和主持人的沟通协调,共同完成节目的拍摄。

任职公司名称: 兰州阳光电脑学校 。

2009年8 月 至 2009年8月

兼职业务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主要在大一新生开学之际,负责向新生介绍兰州电脑培训学校的主要业务范围,并介绍计算机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帮助新生报学习班,同时完成新生的报名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吉林辽源丰源肉联 。

2007年6 月 至 2007年8月

兼职服务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主要是负责店内的产品的介绍与销售工作,同时,尽可能的帮助消费者了解店内的特色产品,帮助顾客完成选购过程。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发展网 。

见习记者

工作职责和业绩:

网络编辑,见习记者,负责稿件的上传、新闻图片处理、稿件的编辑、新闻的采写等。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现从事职业: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2000-3000元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1-3个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

电视/媒体/影视

欲从事职业:

导演/编导、影视策划/制作人员

技能特长

在校三等奖学金。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第二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兴趣爱好

自我简评

新闻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参照这一理论框架,新闻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被视为新闻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在许多西方学者眼中,尽管获得新闻业的从业资格不需要像医生、律师那样通过专门的考试并领取从业执照,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事新闻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而获取这些技能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专业的训练。并且,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体来看,新闻行业有业内公认的典范,有它的道德标准和职业信条,并有专业组织阐述和执行这样的行为规范,因此,新闻业被视为正在走向专业化的行业。

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媒体改革具有相近的脉络。一方面,政治思想和宣传导向、文史哲基础和新闻专业理论与采写编评等实务训练,始终是目前中国新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媒体改革的推进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各类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快速崛起的同时,新闻学科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调整和变化。但是,在传媒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教育是否能够满足中国媒体现实发展的需要,是否对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起到重要作用,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对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看法

在调查样本中,超过一半的从业者在报考大学以前(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已经萌生了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其中广播媒体的从业人员最为明显,达到了63.5%。在问卷所列出的各个阶段中,“高中阶段”是从业人员产生从事新闻工作想法的最重要阶段(26.00%);其次是在“就业之后”(24.60%)以及“报考大学时”(20.20%)(参见【表1-1】)。 【表1-1】新闻从业人员何时产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

总体样本 报纸 电视

广播 上小学时

11.30 12.50 10.30 4.90 上初中时

13.70 11.50 14.10 29.30 上高中时

26.00 25.00 28.20 29.30 考大学时

20.20 21.30 19.20 14.60 就业以后

24.60 25.70 24.40 17.10 其他

4.10 4.10 3.80 4.90 加权平均数* 3.34 3.38 3.35 3.1 (*加权平均数按照“上小学时”为1,直到“就业以后”为5,并将其他作为缺省。)

如果将这一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背景进行交叉分析,调查发现,接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从业人员中,萌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最重要时期为“上高中时”和“报考大学时”,而未接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从业人员,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参加工作之前尚没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而在其他的四个阶段产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的人数大都在15%左右,比较接近。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新闻从业人员对于新闻工作的向往更多的是产生在就读大学以前,这种向往往往会影响到他们报考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换言之,大多数从业者之所以接受正规的新闻教育,乃是因为他们抱有投身新闻业的志向。而那些在就业以后才产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的从业者,则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新闻教育。

二、职业伦理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形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体的新闻从业者自身基于对新闻业角色和社会功能认知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其二是包括新闻教育和行业典范在内的其他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中,新闻从业者认为对于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观形成有最大影响的三个因素是“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3.71)、“家庭成长的环境”(3.70)和“专业领导如编辑、制片人”(3.48);其次是“同事同行”(3.47)、“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3.26)、“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3.25);而不同学习阶段的老师包括大学新闻专业的老师,对于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观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见表【2-1】)。 【表2-1】对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形成影响的因素

总体样本 报纸 电视 广播 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

3.71

3.67 3.82 3.75 家庭成长的环境

3.7

3.65 3.91 3.68 专业领导如编辑/制片人

3.48

3.47 3.61 3.31 同事和同行

3.47

3.48 3.53 3.26 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

3.26

3.26 3.33 3.13 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

3.25

3.29 3.16 3.17 大学新闻专业老师

2.88

2.84 2.99 2.97 大学非专业老师

2.66

2.63 2.91 2.41 中学老师

2.46

2.47 2.49 2.33 (1表示影响很小,5表示影响很大)

在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者之间,影响其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观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别。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认为最大的影响因素为“家庭成长的环境”,其次是“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和“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而其他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认为最有影响的三个因素是“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家庭成长的环境”以及“专业领导”。但应该注意到,从整体上看,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对“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力的评价排序,要远高于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参见【表2-2】)。

【表2-2】不同专业背景的影响因素

新闻专业

非新闻专业 1 家庭成长的环境

3.83 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 3.82 2 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 3.59 家庭环境

3.62 3 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

3.46 专业领导

3.51 4 专业领导

3.45 同事同行

3.49 5 同事同行

3.44 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

3.22 6 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

3.29 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

3.10 7 大学新闻专业老师

3.27 大学非新闻专业老师

2.75 8 大学非新闻专业老师

2.54 中学老师

2.49 9 中学老师

2.44 大学新闻专业老师

2.46 (1表示影响很小,5表示影响很大)

三、对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必要性的看法

对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否必须经过大学新闻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问题,有71.7%的新闻从业者认为没有必要。在不同的媒体之间,存在着细小的差别,电视媒体的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专业教育的认可程度稍高于其他媒体从业者。而在不同专业背景之间,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要比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对于新闻教育所提供的专业学习和训练的认可程度要高一些(参见【表3-1】、【表3-2】)。 【表3-1】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否必须接受大学新闻教育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需要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专业训练 28.30 28.20 30.30 25.00 【表3-2】不同专业背景对“大学新闻教育”的看法

新闻专业背景 非新闻专业背景 需要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专业训练

34.90

22.20

而对于成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专业实践的长短,有42.5%的新闻从业者认为只要有两年以下的专业实践即可,只有将近10%的从业者认为需要5年以上的专业实践方可。在不同的媒体之间,电视媒体的从业者相对于其他媒体,认为需要更长时间的专业实践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表3-3】需要多长时间的新闻业务实践?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三个月

2.70 2.00 1.30 0.00 半年

12.30 12.60 6.70 10.00 一年

27.50 31.20 26.70 30.00 两年

28.20 26.60 29.30 32.50 三到五年

19.90 20.10 24.00 20.00 五年以上

9.60 7.50 12.00 7.50 加权平均数* 3.79 3.72 4.04 3.85 (*:“三个月”为1,…“五年以上”为6,下同)

在新闻专业背景和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之间,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并没有显著差别。总的说来,相对于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而言,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认为成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专业实践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而在回答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否必须接受新闻专业教育时,想法截然不同的从业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认为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必须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从业者,对于专业实践长短的评价,只比那些认为不需要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从业者稍微长一点。

对于“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的新闻业务实践”这个问题,同年龄、学历、从业年限以及职称职务等因素做相关分析之后发现,年龄越大、职称越高的从业者,认为成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新闻业务实践;而学历越高的从业者,则相对认为新闻业务实践的时间就越短。

四、对新闻教育中知识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评价

总体上,新闻从业者认为,新闻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训练,对于从事新闻工作和培养理想中的新闻工作者还是比较重要的。相对来说,新闻从业者认为在新闻教育中最应该培养和训练的依次为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其次是掌握广博的知识以及把握宣传导向的能力;再次则是新闻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以及文史哲基础,同时新闻教育还需要让从业者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此外,也应该掌握新闻之外某领域的专门知识。相对而言,比较不被看重的包括电脑技能、新闻职业伦理和新闻理论(参见【表4-1】)。 【表4-1】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看法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分析问题能力

4.59 4.55 4.63 4.78 语言表达水平

4.44 4.37 4.68 4.51 广博的知识

4.35 4.31 4.49 4.45 把握宣传导向的能力

4.13 4.1 4.2 4.18 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

4.05 3.99 4.18 4.15 文史哲基础

4.02 4.01 3.99 4.2 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

4.03 3.84 4.08 新闻之外某领域专门知识 3.88 3.86 3.83 4.1 电脑技能

3.53 3.5 3.46 3.88 新闻职业伦理

3.5 3.5 3.41 3.63 新闻理论

3.13 3.1 2.99 3.59 (1表示不怎么重要,5表示极为重要)

在不同媒体从业者之间,对于上述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重要程度的认知没有太多的不同。较为明显的是电视从业者认为语言表达水平是最应该培养的能力,其次才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同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有关。而广播媒体的从业者总体上对于上述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重要性的评价要高于其他两类媒体的从业者。

在不同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之间,对上述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重要性的排序基本一致,稍有差别的是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对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比非新闻专业背景从业者要高一点,而对新闻职业伦理重要性的排序却低一点。

若将年龄、学历、从业年限、职称、职务等因素引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越大的从业者,对于“文史哲基础”、“把握宣传导向能力”、“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闻理论”和“职业伦理”在新闻教育中重要性的评价越高,而对于“新闻之外某领域专门知识”重要性的评价越低;学历越高的从业者,对于“把握宣传导向能力”、“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闻理论”重要性的评价越低;专业职称越高的从业者,对于“把握宣传导向能力”、“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职业伦理”重要性的评价越高,对于“广博的知识”及“新闻之外其他领域专门知识”重要性的评价就越低;职务越高的从业者,对于“把握宣传导向能力”和“职业伦理”重要性的评价越高。

新闻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称职的记者应洞明世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风雨,多灾多难,贫弱不堪。今天,我国国力位列世界前茅。任何国家和组织,都不可能通过经济、军事手段阻止中华巨轮破浪前行;要遏制我国,只有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我进行分化瓦解,而新闻围攻和舆论攻击是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手段。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警觉警惕、守土尽责。

称职的记者应明确。立场。爱国,是人最基本的社会属性,更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立场;国家富强,国人才会被世人尊重;一百年前,在国际社会,中国记者不可能拥有今日的风光。有些人不断质疑甚至试图改变我国现行的制度和体制,新闻记者要坚决抵制;因为现在的航向和航速,正在使中华巨轮快速驶向目力可及、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称职的记者需增强信心。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主动地传播党的主张。虽然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很突出,但要相信党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转作风反腐败的“八项规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苍蝇老虎一起打”等承诺,表明了新一代中央领导核心从严治党、自我完善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新闻记者要进一步增强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既要当好,又要做好党的耳目;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善于反映问题、善于报道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新闻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在过去的5年里,这位富有争议性的发言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时常卷入新闻事件之中。遗憾的是,放大的新闻效应往往是王旭明个人的效应,他的个性化表达导致了对教育政策的更大争议,教育部能够忍他5年,也堪称奇迹。对于王旭明的离任,教育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也表示,作为新闻发言人,对于政策的解读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不让你有个性和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国办和外交部等单位的新闻发言人,每句话都是经过严格考量的,但王旭明在所有新闻发言人中显然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或许是公众舆论所需要的,但未必是现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所需要的。

我以为,王旭明可能把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以及新闻会上的新闻发言人与记者招待会上的主持人混为一谈了。

新闻会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约见个别记者,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新闻发言人是对公众知情权有效履行的途径之一,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重要桥梁。由于新闻会多政府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看法,包括政策、国际问题等,因此要求新闻发言人有训练有素的语言、不卑不亢的态度、确定统一的口径。新闻发言人阐述的往往是官方的立场、观点和看法,需要淡化“个人”的色彩,强化“制度”的特色。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位领导指出的,“新闻发言人不是自然人,他应该是一个制度人。因为在他的背后,有一套制度作为支撑”。

记者招待会更适用中央领导、部长或部门领导人,如总统记者招待会、总理记者招待会、部长记者招待会或大使记者招待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