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加自我总结(精选5篇)

  • 机加自我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服务进出口总额保持较快增长,世界排名提升 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下同)达470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5.6%;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机加自我总结(精选5篇)

机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982年,政府开始恢复对外贸易后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开始步入正轨,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7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

1.服务进出口总额保持较快增长,世界排名提升

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下同)达470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5.6%;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出口居世界第五位(前四位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口居世界第三位(前两位为美国和德国)。

2.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增势迅猛

高附加值服务中的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7.8%、18.6%、18.2%、122.5%、40.1%。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通信服务进口增势显著,增幅分别为20.7%、158.4%、38.6%。

传统服务进出口占比提高。传统服务运输和旅游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旅游进出口总额首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25.6%。运输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247.7亿美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7.5%。

3.对主要贸易伙伴服务进出口呈现平稳增势

2012年,中国香港、欧盟(27国)、美国、东盟和日本为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我国与上述国家(地区)实现的服务进出口额超过3100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二。香港继续为我最大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中美双边服务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我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美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继续扩大,由上年的153.7亿美元增至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并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本文就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强化人才兴业战略

第三产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产业,中国的服务业水平不仅落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如果想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分一杯羹,就必须提高本国的第三产业水平。第一,加大基础投入。加大对服务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服务产业真正作为一个主体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存并与之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国内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随着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必然造成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人才是真正能够让产业充满动力的因素。因此,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通过各高校设立专业和培训机构培养人才,通过多层次培训人才来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2.结合竞争优势合理调整结构

首先,运输行业是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中占据份额比较大的项目(平均比重为25.9%),也是我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但是运输又是竞争劣势比较大的的一个行业。因此,对运输行业要进行内部结构的有机调整,对运输行业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实行硬性管理,有助于提高运输行业的信用。

其次,保险服务和专利权费是我国贸易劣势最大的两个行业,但占服务贸易份额比重小。保险服务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竞争机制,加速保险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而专利权费需要加强国内的自主创新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

最后,建筑服务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计算机、通讯服务和咨询是近十年我国发展较快和竞争优势较大的行业,对这四个行业应该加大投入,扩大贸易规模,进而缩小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

3.提高服务贸易开放度

提高服务贸易开放度的目的在于引进竞争机制,真正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自卫。为了吸取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加强管理,我国应该与各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拓展贸易自由范围。

结语

机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进口商品结构

一、引言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尤其表现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增幅达186倍。同时,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也逐步提高,外贸额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外汇资金。但一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势必会导致其结构的变化,那么,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结构变化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值得探讨。

二、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分析

对外贸易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范围较广,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模式、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仅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可以用该类进出口商品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远远超过服务贸易,因此,本文基于货物贸易的角度来对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为统一各国的外贸商品统计需要,联合国秘书处制定了《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将一国对外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常把0~4类商品算作初级产品,5~8类算作制成品。一般而言,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产品额的比重越大,说明国家经济实力较强,在对外贸易中处优势地位,相反,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越大,则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对外贸易中处劣势地位。

(一)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势。(1)工业制成品的所占比重远超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初级产品的比重已经由1980年的

50.3%下降到2012年的5.5%,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80年49.7%提升至2012年的94.5%。由此可见,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过去30多年间得到了迅速、持续的高度化。以上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优化。(2)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日益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增长。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起始于1995年,从无到有,始终保持着快速地增长。到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进一步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提升至4159.6亿美元,高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促进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开始由逆差转为了顺差,并且,最近几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始终远快于进口增长速度,贸易顺差的持续不断地扩大,这一方面是是由于新一轮的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好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品不断增强的出口竞争力。近十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正在成为主导力量,钢材等出口的增长态势正明显减缓。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6.1%提高到2012年的56%,其中,技术水平较高的运输设备及机械的出口比重上升也较为明显。总体来讲,当前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逐渐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点。(3)与欧盟双边贸易值超过5000亿美元,与美国欧盟双边贸易值也接近5000亿美元。2012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达到5460.4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4.1%。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达到

3339.9亿美元,自欧盟进口总额达到2120.5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达到1219.4亿美元。美国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美双边贸易总值达到4846.8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2.5%。其中,我国对美出口总额达到

3517.9亿美元;自美国进口总额达到1328.9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总额达到2189.2亿美元。东盟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4000.9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0.3%。其中,我对东盟出口总额达到2042.7亿美元,我国自东盟进口总额达到1958.2亿美元;对东盟贸易顺差总额达到84.5亿美元。

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缺陷。(1)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以优化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不深,档次也较低,且仍以轻纺工业品及机械设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与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我国机电仪产品及设备占机电产品的比重达到90%左右,但都是自主知识品牌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从而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2)电子技术产品依然呈现贸易逆差。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而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技术产品却是进口的主体。电子技术产品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成为我国最大贸易逆差和最大贸易顺差的产品。这种大进大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高技术产品事依赖于进口支撑出口。这主要源于发达国家掌握着核心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以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承担着加工的任务,从而获利较少。(3)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迅速,但支撑主力还是初级加工制成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还是偏低。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排在前十位的领域主要是玩具、家电、钢材、服装、原油、棉织品、棉布、毛针织品和棉针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不高。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主要集中于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等少数领域,出口类别较少。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占主要位置的状况减缓了我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步伐。

(二)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现状

1.我国进口商品呈不断优化的态势,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以2007年数据为例,该年1~10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为193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7%,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25%;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为579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75%。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我国进口产品中的主体,如机电产品进口额就达到4042亿美元,这种进口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面我国进口产品结构呈逐步优化的趋势。换句话说,某类工业制成品进口比例的稳步提升和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的逐渐下降,以及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比例持续在30%的稳定水平,并逐步降低,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扩大,主要是因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国产能力在提升,也降低了我国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依赖。另外,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也使得我国对先进技术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需求日渐增加。

2.随着我国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资源进口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这些资源包括铁矿砂、石油和铜等。据统计,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为8932千桶/天,占世界比重4.2%;铁矿砂进口69971千吨,占世界比重13.8%;铜进口668千吨,占世界比重9.8%;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为9646千桶/天,占世界比重5.2%;铁矿砂进口148128千吨,占世界比重25.4%;铜进口1357千吨,占世界比重20.6%;三年间三种资源的进口量和占世界比重都有所提升。目前,我国已是石油进口大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位居第三,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于2006年进口原油14518万吨,平均日进口量达291万桶。该年,我国的原油日均消耗量也一跃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原油消耗大国,创历史新高。资源进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进口机制日益完善。另外,适当扩充原油等战略物资的扩充也是较为明智的,但也要注意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铁矿砂、石油、铜矿和粮食等资源的进口机制和进口战略,并不断完善原油和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

3.在进口结构方面,既应看到优势,也不能忽视其不足。如我国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进口依存度偏大,使得这类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偏高,这点成了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曾一度出现了进口原材料(以钢铁为代表)过度的情况,90年代以来,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辅料、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主要在于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偏低且人均资源量较少,现代化建设中所需的物资和技术设备严重紧缺,由此使得我国进口依存度升高。

三、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建议

(1)鼓励拥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对外出口。着重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政府应组织构建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从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建设品牌促进体系、品牌评价体系、品牌推广体系、品牌保护体系,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便利的平台和通道,大力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出口品牌。(2)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为减轻国内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对于耗能过大的产品出口,海关部门应取消出口退税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其增收资源税,并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出口产品在相关环节应增收一定的环境税,通过税收手段进行有效地调控。(3)加大力度支持短缺能源、重要原材料以及高科技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进一步完善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适应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和实施铁矿砂、铜精矿、石油、以及粮食等重要稀有资源的进口相关战略,构建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能源储备战略体系,努力开辟新市场,并建立稳定、通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伴随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有利时机,选择恰当时机扩大原油进口,加强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4)进一步改进进口商品结构,提高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逐步完善机制,促进进口商品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步优化和发展。首先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方面的彼此互补性,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其次要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的进口商品比重,加强提升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不断革新与发展。(5)科学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工贸易方式符合当前的中国国情,在促进国内人口就业、扩大商品出口、提升对外贸易总值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从当前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也会存在加工链条较短、增长率低、收益率低、加剧对外贸易摩擦等问题。因此,当前急需相应的政策引导,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向上下游进一步延伸,从而尽早地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相应地位。

参 考 文 献

[1]崔炳强.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中国对外贸易.2009(9)

[2]张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FDI的动态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1)

机加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一 安全方面

防止事故发生,保证人身安全是电力部门首要的工作。我在跟随师傅对设备进行的多次操作及维护工作中,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认真分析安全工作中各类难点,针对各个工作任务的特点,有意识、有目标、有重点地做好各项安全措施。除此之外,还认真学习班组组织的日常安全学习,细心体会,并认真讨论分析安全事故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再次发生。

二、学习工作方面

1、基础理论的提高

在大学里面,我们所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东西,而对现实的实物、实例了解较少。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不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对深入学习是不利的,是所谓的闭门造车,没有实践的指导,理论不会得到很高提升。而来到景洪电厂之后,以前理论的东西得到了实物的指导,使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突出表现在对发电机转子、定子、水轮机,励磁系统、调速系统、水工建筑等的结构有很深感性认识。

2、专业技能的提高

在运行期间,我跟随班组师傅首先从如何巡检设备开始学习,在巡检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及如何使用巡检仪,在师傅们的带领下,我们慢慢地开始学习监盘及一些简单的操作,在监盘过程中需要重点监视的对象、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及如何判断机组故障及故障处理,在每次运行值守期间,师兄都要对我们提出问题,争取在每个八小时中学会一项简单的操作。值班期间,一定要做好事故预想,一定要掌握当前全厂设备的状况,对存在缺陷的设备要加强监视。

在on-call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写操作票、如何办理各种工作票,在机组检修时候,随同师傅做好检修机组的安全措施,在检修工作结束后,学习如何恢复安全措施。这些工作,无一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仔细检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运行期间我多次参加了机组的开、停机操作,对开停机的流程及需要检查注意的事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在维护期间,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看电气二次图,了解了励磁系统和调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习了一些电气控制器与plc基本原理及应用。在5号机组检修期间,我主要跟随师傅学习仪表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功率变送器、频率变送器、压力表、数字显示表等测量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校验方法;并且掌握了我厂主要油温、油压、油位、瓦温等非电量测量点的布置情况及其整定值。同时掌握了一些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在热工仪表方面,了解了其它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5号机组调速器的检修工作,通过现场学习,我对调速器系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图纸上的东西也有了系统的理解。

在检修工作任务外,我们经常随同师傅去进行消缺,对有异常的设备进行故障处理。在工作中师傅经常让我们假定自己是工作负责人面对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调动我们面对问题独自解决的积极性,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通过师傅的谆谆教诲,我总结了在处理设备故障时应注意的事项:首先,我们要对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很熟悉;然后,我们才可能认识到故障应该出在哪,如何去处理,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牵涉到其它哪些设备;这样,我们才可以判断应该做哪些安全措施避免伤害到自己,伤害到设备。

三、培训学习

自从进入电厂以来,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一开始的入职培训到每周班组安排的专业知识培训、每月部门考试培训,在厂家代表来协助工作时候,领导们也是抓住机会,邀请厂家技术人员给我们讲各个专业的知识,如plc基础知识及应用的培训,调速器基础知识的培训,在09年4月份的时候,电厂还派我们参加"水轮发电机组运行高级值班员"的培训。在不断的培训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收获到不少东西。我除了参加集体组织的各种培训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电厂运行维护的书籍,如《水电厂自动装置》、《水电站运行值班》、《plc原理及应用》以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以此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对电厂生产环节的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度不够,因为是"运维合一",相对以前老的生产模式来说,我们知道的稍微广了一点,但是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还不够深入,以后在学习中,要不断加强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争取早日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跟上电厂的发展需要。

2.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参与了很多的具体工作,但是鉴于检修期间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基本还在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且对系统的学习还比较零散,缺乏整体的明晰的认识,还不能够独立的负责重要复杂设备的故障诊断和检修任务。这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的主要任务。 (1)

助理工程师申报技术总结 的相关参考:

查看更多>>

3.对系统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精细化的要求,因此还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改造能力。而具备较强的系统设计和改造能力,是我们对系统认识程度,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对系统的宏观及微观方面的强化学习,提高自己对系统的整体认识,加强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4.在对社会科技信息的关注不够,了解不多,要尽可能的多渠道了解行业信息,跟上当今电力行业科技的更新速度。为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尽可能多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5."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工作中,坚持与同事和师傅之间的工作交流,吸取他们的工作经验,加快自己的进步。

尽管在师傅、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踏踏实实,拒绝似懂非懂;多与师傅、同事们交流,积极吸取他们丰富的实际经验,及时的发现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立刻改正;勤勤肯肯,态度端正,真正从思想上做到"静、悟、实",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

(2)

助理工程师申报技术总结 的相关参考:2010年软件测试工作总结

建筑公司项目部技术员工作总结

测试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维修保养技术支持工作总结

美术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

笔记本维修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

炼铁厂技术人员工作总结

机加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做了阐述,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出口结构与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并就如何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提出了建议。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在向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快步迈进。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从绝对额和比重看,机电产品早已成为外贸出口的龙头产品。自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来,这一成绩已连续保持15年之久。

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地位

2003年,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9%,该类产品占据我国出口额半壁江山的局面也一直延续至今。这意味着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的贡献有着决定性意义。据商务部统计,2004至2007年,机电产品的顺差额分别为215.2亿美元、763.7亿美元、1,216.6亿美元和2,021.9亿美元;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额的77%。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下降到17.2%,2009年呈现负增长13.2%,但从机电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看,2008、2009年仍然保持着57.6%和59.3%(见表1)。这一方面说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行业出口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说明国外市场对国内机电产品仍有较强的刚性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2006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2008年超越德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机电产品涵盖的范围较广,它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我国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结构涉及的主要产品种类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件;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工器材;机械基础件;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起重及工程用机械及其零部件;游戏用品;照明器材及零件;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电动机、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复印设备;集装箱;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摩托车及其零附件;自行车及零部件;农用机械及零部件;医疗仪器及器械;钟表及其零部件;航空航天器及其零件;原电池及原电池组;纺织机械及零附件;计算器、出纳机及类似器件;金属加工机床;缝纫机及零部件;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金属及电动玩具;照相机及其零部件;打火机;望远镜及其零部件。

2000年以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下,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呈曲线上升。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出口机电产品4,664亿美元,下降12.4%,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65.4%;一般贸易出口2,032亿美元,下降19%,占28.5%。虽然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不甚理想,但这与金融危机深化以及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很大关系,因为欧美是中国最主要的机电产品出口市场。

在国产机电产品中,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出口主体,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出口份额也正在逐步扩大。虽然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锐减,但近两年机电类民营企业的出口降幅相对较低。如: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4,944亿美元,下降14.2%,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69.3%;民营企业出口1,066亿美元,下降8.7%;国有企业出口920.9亿美元,下降13.1%。

出口结构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分析

(一)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进入21世纪,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它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机电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涉及的产品众多,包括微型计算机、便携机、集散型控制系统设备、CPU、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存储部件、键盘、鼠标等,大部分数据处理设备都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此类产品出口比例扩大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近5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出口数据如表2所示。

选取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金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533.4124865+6.339498115*X

(635.8708)(0.580411)

R2=0.983512F检验值为119.2994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983512,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额的拟合优度很高。回归结果中F检验值为119.2994 F(0.01)=8.53,t=10.9224 t(0.01/2)=2.92,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对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影响显著。每增加1亿美元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相应增加6.339498115亿美元。

(二)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我国是消费类家电的第一生产大国,由于国内市场的渐趋饱和,不少国内家电厂商开始涉足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并购或跨国投资带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海尔远赴美国建冰箱厂等。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中,贴牌生产仍保持了相当高的比例。近5年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

选取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8090.981483+9.8578993*X

(11910.21)(27.69979)

R2=0.716959F检验值为12.66531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716959,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F检验值为12.66531 F(0.01)=9.65,t=3.5588 t(0.01/2)=3.11,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每增加1亿美元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相应增加9.8578993亿美元。

通过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与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的变动不仅呈正相关,而且其影响要超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大部分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属于机电类的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竞争主要依靠技术和品牌优势;而普通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即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二者出口额变动都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变动呈正相关,但后者的相关性更强。这意味着,表面上看我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额居前,但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并不合理。因为机电行业高居国内各出口行业榜首的贡献,更多地来自于以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机电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值得强调的是,未经过分析的数据,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改善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建议

(一)坚持“走出去”战略,并给予政策引导

限于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机电产品出口仍以低端产品为主,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品出口比重仍然偏低。但应注意到除了欧美,亚、非等发展中地区和新兴市场对我国机电产品也有较大需求。可以把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产业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梯度转移,比如电视、冰箱等产品线的输出。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激烈的国内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越过关税壁垒扩大产品出口。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作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产品所面临的贸易壁垒非常严重。2009年外国对华机电产品发起反倾销14起,特别保障措施1起,与纺织业并列位居当年外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第三大行业,次于冶金和化工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加大我国机电产品对发达国家市场以及新兴市场的出口难度。在这个背景下,鼓励机电企业“走出去”更有时代意义。

人民币处于上升通道,是海外并购的理想时机,因为收购成本相对下降。有意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可结合机电产品的特点,从优化资源配置,获取国外市场营销渠道、廉价原材料等方面来选择投资或并购项目。我国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对主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机电产品生产结构的厂家,可提供信贷支持或审批的便利。这种举措比调高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更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二)加大研发力度,从产业上游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对机电产品而言,降低功耗或能耗将成为全球研发电子电气设备的最新课题。各国都已经对能耗提出了严格要求,国际能源署(IEA)向其成员国的电器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发起了“1W计划”节能倡议,该计划得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而调查显示,我国多种电子电器产品的平均待机功耗高达15~30W之间,与发达国家的实施法规的要求差距很大。所以,作为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技术投入。在国际市场中,仅仅凭借价格优势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整个机电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注重以研发为主的产业上游,而不仅仅是销售环节。

参考文献:

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遭遇“四面埋伏”.国际商报,2010.4

2.张广斌.主导产业更替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3.成文华.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历程及政策取向[J].电气时代,2008.12

机加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45-05

随着我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技术的不断积累,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2.049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为1.817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66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我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两次历史性跨越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和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至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集团和摩根土丹利两家投资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632.5亿美元下降到22075.3亿美元,下降了13.88%,创2007-2011年最低纪录。其中,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万亿美元下降到1.20161万亿美元,下降了16%;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13256万亿美元下降到1.00592万亿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总额。但占世界货物贸易额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当中,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3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更是接近1.8万亿美元。但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和95%,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4.7%(参见表-1和图-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二)出口的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续增加,始终占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为42%;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则稳居其次,始终保持在32.5%左右;接下来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为14%左右,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稳定。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终保持在50%,稳居第一,它也是我国对外出口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并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以及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这5年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明显;杂项制品的出口额则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口国别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从对外国别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出口国别市场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7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我国第十大出口伙伴国。美国以3244.5亿美元稳居第一,地位无人可撼。2011年我国对十大伙伴国出口额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亚,由2007年的179.9亿美元增至339.1亿美元,增长了近90%。另外,我国对外出口发展迅速,南美市场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场上的墨西哥增速双双超过100%。在2011年我同对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额分别为318.37亿美元和237.9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04%,增速十分惊人。在非洲市场上,南非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对南非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11年底,出口额达到133.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西班牙出口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2008年我同对西班牙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再也没有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额仅为140.6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11年,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7.8%,这二大贸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

(四)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继续改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反言之,一般贸易的发展则好于加工贸易。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9246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052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增长了27.3%;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54亿美元,增长12.9%。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万亿美元,增长了31%;加一广贸易进口额4698亿美元,增长了12.5%。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加工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

从贸易主体性质上来看,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逐渐趋散化,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保持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第一主体地位。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86016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07%,也就是说,余下的48.93%由国有、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分享。其中,出口额为9953.3亿美元,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43%,同比增长15.40%。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际大循环、大经贸、科技兴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其目的都是扩大出口。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亿美元,2008年出现峰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2009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但也都在1500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这也是近年来我同成为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问价1美元对人民币6.1703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国内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品类相对集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跨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0%和31%,之后两年呈下降趋势(详见图-5)。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出口企业性质,9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都是由国外提供的。根据《HS》制度,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类分别是第16、11、15、20、17类,所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和第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针织或钩编服装、电话机、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钢材,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14.44%、5.00%、3.64%、2.70%和5.39%(详见表-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和电话机都属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上述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深入来看,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不过部分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

(三)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接着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额迅速增加。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分工格局中,相对于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研发、售后等环节,我国出口企业仅获得少得可怜的加工费。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迅猛增加,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直接设厂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外出口大部分产品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集中化呈下降趋势,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外贸主体的“头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国组装的苹果公司产品,按照贸易统计的定义,属于我国的技术输出,但我国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仅仅占到苹果手机售价179美元的3.6%。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出口转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国内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8个,但主要贸易伙伴却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新兴市场当中的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出口增长更快。虽然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但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北美、西欧、东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受制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因此,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如何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抵挡国外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将决定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

出口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可能高级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渐大,这对我国现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抑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山口。反过来,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借此汇率调整之契机,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由于此次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无疑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一些低利润行业的出口带来压力。但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减少我国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改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理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内环境。

(二)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残酷,已由过去的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也可以这么说,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率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得企业生存的法宝。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中大多数都是OEM或贴牌,出口企业只获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仅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已难以生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自主品牌,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同时,我国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高度和技术环节,增加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战略

首先,加快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慌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贸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发挥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推进作用。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显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同参与产品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增加中间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有利于培育本国在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力。

(四)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短期来看,我国出口商品过度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且出口市场也较集中。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贸易争端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出口因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制裁而中断的案件层出不穷,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为实现外贸持续发展和外贸安全,我国应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出口权和新兴服务领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贸易质量,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组织企业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外贸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中东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全球贸易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