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实习个人总结(精选5篇)

  • 大专实习个人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自主进行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科学研究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配合…

大专实习个人总结(精选5篇)

大专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管理专业 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1. 相关概念界定

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自主进行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科学研究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配合理论教学、强调学生亲自实践的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依托,由一定组织(社团、实体、体育行政机构、企业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体育产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管理、体育竞赛表演业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广告业的管理、体育旅游业的管理、体育用品业的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等。

2. 实践教学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党的教育方针中可以看到国家积极号召在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根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听课等获得,而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获得,因为实践知识仅存于实践中,这种知识不能通过简单传授来掌握,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与直接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而体育产业专业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学科,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实践知识,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手段。

3.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学术活动三个环节。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四学年,占4个学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季,共16周,占8个学分;学术活动在每个学年均有安排,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20次校级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听论文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学术活动等,占2个学分。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5学分,实践环节14学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是8.48%,

3.2 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与时间

3.2.1 实践学习的阶段

根据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阶段调查,了解到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如下:

表1 实习时间与阶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习的比重占到85%,实习时间为12—16周,而在前六个学期进行的实习在实习的总比重中尽占到15%。可见学生参加过的实习主要是学校在第七学期安排的毕业实习,在前三学年很少组织过相关课程或专业的实习。第三学期是专业课学习的核心阶段,体育产业专业的课程中应用类课程占到47%,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或周末、假期都应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从上表中学生参加的实践学习情况分析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进行过相关实习的学生很少,只有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主动安排过一些实习活动,可见实践教学在阶段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3.2.2 学生的毕业意向调查

通过对学生毕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7%的学生选择就业,25%的学生选择读研,18%的学生选择出国。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对于考研的学生这段时间正是考研复习的黄金阶段,对于找工作的学生这段时期各个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也已经陆续开展,显然对于毕业实习时间和阶段的安排不太合理,有待改善。

3.3 实践教学的形式

图1 学生参加与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

根据访问调查了解到北京体育大学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集中、分散相结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其次是分散实习,再次是集中、分散相结合,而学生参加的委托实习和定岗实习的相对较少。按照学校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实习阶段学校会安排学生到指定单位实习,或者由学生提出申请自找单位进行实习。51%的学生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到指定实习单位进行了实习;27%的学生选择了分散实习,即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也有18%的学生采取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而图1所示的学生喜欢的实习形式中有28%的学生选择了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一种挑战性相对较大的,在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的实习形式,可见有一些同学喜欢接受一些挑战性较大的实习安排。同时也有35%的学生喜欢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形式。

3.4毕业实习的总结和评价情况

3.4.1 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毕业实习的总结内容主要是学生写个人总结,根据规定要求学生每月需交一份实结,实习结束后对整个实习做总结,而在指导教师总结评定、召开教育实结大会、学生阶段性的自我总结方面做的不够到位,可见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总结上内容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写总结报告为主。甚至有少部分同学选择没有总结,可见对学校要求的总结报告只是应付式的完成作业,没有真正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到的知识做统一梳理和规划总结。

图2 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

3.4.2 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毕业实习的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实习单位先评,返校后指导老师决定成绩的方式,23%的学生不清楚具体的评价方式,可见在评价方式上没有一套完成的评价体系,学生选择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可见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实习成绩将如何评定。而在学生认为好的评价方式上,有47%的学生选择应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做到“有法可依”,37%的学生认为应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可见,学生认为一套好的评价体系应当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以及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表2 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4 .体育产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1 体育产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分类,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阶段可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氛围以下几个环节: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在其人生旅途发生转折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

专业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使得学生通过对与专业课程配合的参观、认知实践、动手操作和演示等方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基础的目的。

专业实践,可分为认识实践、工作实践、社会实践。认识实践是在专业课学习之前,通过观看录像、系列讲座、参观等方式使学生对专业有关的工作场景有所了解;工作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际工作锻炼,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咨询、访谈等于体育产业管理相关的实践活动。

证书培训,是指根据国家的职业标准,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以取得与体育产业管理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形式。

学术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专题讨论等。

毕业论文,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枢纽,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安排到与之相关的体育单位或组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场工作中,应是一种综合能力强、挑战难度大的专业实践。

体育产业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重视理论系统向重视综合应用转变,构建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3)。

图3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4.2体育产业实践教学时间与阶段模型的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建立一套有益于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阶段模式(图4)。

第一阶段:实践理论培养阶段,即本科教育的第一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训、系列讲座等,使学生熟悉和使用大学学习和生活,熟悉教学环境、方式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通过参加相关专家、教授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对体育产业专业的认知能力,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从内心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通过实践来教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了解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等,为今后实践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意识培养阶段,使得学生逐步确立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形成对职业发展的初步倾向和期望。

第二阶段:专业理论提高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二学年。通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专业知识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个阶段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要根据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参观学习四个环节,并利用周末或假期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微型实践、参观实习,使得专业理论课程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进一步的掌握。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应该紧密联系所学课程,根据课程需要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或实习,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中的区别和差异,体会从事相应行业所须加强的知识准备,在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第三阶段:社会实践能力拓展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在这一阶段将要进入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学习,一些应用类的主体课程在这个阶段逐步开展和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施。进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具备了从事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自身的优势确立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开展综合操作实践学习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毕业意向调查,依据照顾多数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毕业实习要以就业为目标,尽量根据学生兴趣提供一个独立的岗位,由学生全权负责这个岗位的业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安排应尽量与自身既定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到准备从事的职业的相关单位开展实践,使得学生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变化,在实习中了解社会、提高业务水平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四阶段: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等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4.3 拓展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实习阶段主要采取的是集中实习和分散方式两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的选择实习形式,从而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保留原来的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形式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安排学生参加委托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两种实习形式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挑战性,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委托实习是指院校将实习工作全权交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全面负责这种实习工作。顶岗实习就是学生直接担任实习单位中的某一岗位工作,顶替这个岗位的人员工作,这样的实习形式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了综合职业素养。

在16周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前8周的专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专业上辅导,并对学生有一全面整体的了解,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实习形式。后8周根据毕业意向的调查情况安排学生为考研、出国或工作做准备。对于选择工作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散实习、委托实习或顶岗实习(图5)。

图5 专业实习形式安排

4.4 建立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

4.4.1 实践教学的总结形式

实践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经验性课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所学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并逐步积累经验,因此总结工作是实践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做好总结工作,及时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更应注重总结,总结在实践中自身存在的不足,欠缺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总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结应包括:学生总结报告、指导教师总结、总结大会、学生自我总结。学生的总结应突出参加实践教学的收获、学到的知识、及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情况,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的补充和提高。

4.4.2 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图6)

图6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充实,环节比较单一。应该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体系。

(2)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和阶段比较集中,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阶段,适当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与职业规划适时安排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

(3)在组织形式上应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合理布置组织方式,实现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4)在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采取综合总结方式,采用自评、他评、师评和总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艺体,(2003)7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常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58-265

[4] 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

大专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倦怠;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38-02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广东某师范大学的150名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150份,共回收问卷140份。问卷回收后,笔者对问卷检查筛选,剔除数据不全、不诚实填写的问卷共2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共120份。其中男生59名,女生61名;研一、研二、研三分别为39人、41人、40人;文史类60人,理工类60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程陶、李纳娜等人所编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情绪低落维度包含8个项目,行为不当维度包含6个项目,成就感低维度包含6个项目。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级记分。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为0.834,分半信度为0.83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NNFI=0.90,CFI=0.91,GFI=0.90,AGFI=0.88,RMSEA=0.07,说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可用于实际研究。

3.数据处理。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

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

由于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因此项目中间值为3分。从表中可以看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体的项目均分都低于3分,只有行为不当维度接近中值,这一结果与程陶等人的研究结果很相似。笔者参照已有研究,将《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的总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总分在40~60分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总分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者。分析结果显示,总分高于60分者有40名,占总人数的33;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者有73名,占总人数的61;40分以下者7名,占总人数的6。可见,硕士研究生确实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

2.不同研究对象特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笔者以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跨专业、是否工作过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倦怠总分以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在是否跨专业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专业、生源、是否工作过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1)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跨专业和没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高于没有跨专业的。(2)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的均值大于没有跨专业的。(3)在成就感低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分析

1.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33%的硕士研究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62.6%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只有4.4%的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这一组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已经较严重了。硕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倘若这种状况继续恶化,很显然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成就感低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低于女生。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男女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好工作,因此,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次,男女生学习内容一致,面临的学习压力也相似,所以,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相对女生而言,男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男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且学习的心态比较放松,如在考试上,很多男生要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就行,而女生求胜心较重,无形中给自己的学习增加了压力。

3.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起初认为理工科学生实验多,较文科学生学习任务重,可能会造成理工科学生学习压力大,从而导致其学习倦怠情况更为严重。然而,结果显示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在学习倦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如下:文科学生在就业前途上的压力比理工科学生高,且理工科学生与导师见面的次数较文科学生多,导师经常性的指导使得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得到导师的帮助。

4.生源地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家庭物质条件薄弱,且知识面狭窄,因此,许多人认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可能要高于城市学生。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状况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硕士研究生每月有补贴,且可通过兼职获得生活费,经济压力不大;其次,经过本科的学习,农村生源学生渐渐开阔了视野,与城市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很接近。

5.是否跨专业读研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在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分高于没有跨专业的;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水平上,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与没有跨专业的存在显著性差异,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水平上高于没有跨专业的;在成就感低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后,需要付出比本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努力,压力较大,因此学习倦怠水平比未跨专业的同学高。

6.是否工作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在这个因素上,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有如下优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社会阅历丰富、有工作经历优势等,这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而没有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在这些方面则一般;但是,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同样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如年纪偏大、已婚、经济压力、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等,当他们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些不足时,不良的情绪势必会泛化到学习中来,从而导致学习倦怠。因此,综合来讲,是否工作过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程陶,李纳娜,桑轲.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专业承诺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研究,2008,(1):91-96.

大专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全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 高职经贸类专业 

 

全过程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指要向用户提供好的产品或服务,就要从市场研究开始,直至将产品提供用户使用为止的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过程方法则是iso9000∶2000族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恰当地识别和划分过程是过程管理的基础,而过程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任何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看做是一个过程。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性实践,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是高职毕业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前的必经阶段。顶岗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具有产学结合性、社会现场性、基地分散性等特征,这又决定了其过程管理对效果取得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思想,采用过程方法,细化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深化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过程:准备过程、实施过程与评价过程。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是顶岗实习活动的起点,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效果。这一过程环节多、时间长、牵涉面广、决策要求高,主要包括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编写《顶岗实习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制定《顶岗实习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编写《顶岗实习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建设顶岗实习基地等。 

1.制定专业技能标准。专业技能标准是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追求,也预示着高职顶岗实习的行为方向及其结果。因此,科学、准确地制定专业技能标准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存在两类专业技能标准:一类是由政府机构设定的,适用于全国或某一区域同类院校或同类专业;另一类是由各学校或者校内某系、某专业自行制定的,只适用于本校、本系或本专业。 

对我国高职经贸类专业而言,可供采用的政府机构设定的专业技能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还较为缺失。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制定自己的专业技能标准时又过于随便,调查研究不深入,使制定出来的专业技能标准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存在困难。在这一环节上,各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应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测评的标准。然后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制定内涵界定准确、易于衡量的专业技能标准。教务处应对专业技能标准制定的整个过程进行督查,并组织企业相关现场专家对专业技能标准进行认真审核,以确保专业技能标准的质量。 

2.编写《大纲》。《大纲》是编制《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和进行顶岗实习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制定科学、规范、完整的《大纲》是规范顶岗实习的基础。由于顶岗实习环节的规范性较差,《大纲》编写的难度较大,再加之受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顶岗实习思想的影响,高职经贸类专业《大纲》的编写工作很不规范,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制定独立的《大纲》。 

为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应由教务处统一规定《大纲》编写的原则、内容与格式,并由教务处对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统一收审论证、统一管理和印发。一般来说,《大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习性质、目的、任务与要求,实习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办法与成绩评定标准,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等。 

3.制定《计划》。《计划》是按照《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单位的条件而制定的实习教学的具体执行程序。 

制定《计划》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核心所在。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体现,部分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纯粹的“放羊式”模式:由学生自己于第五学期结束后寻找顶岗实习企业,学校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管理,从而使得顶岗实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各高职院校教务处要对各专业的《计划》制定过程加以规范管理,要求经贸类专业制定《计划》,并通过对过程资料的检查来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监管。《计划》一般应包括: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实习时间、方式与地点、实习日程安排等。 

4.编写《手册》。《手册》是规范毕业生顶岗实习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生实习期间的必备资料,能帮助实习学生了解学校的相关实习规章制度,记录学生的实习状况。 

为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各专业应编写《手册》,明确学校的《实习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置程序》《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协议书》《学生校外实习安全责任书》《推荐实习(就业)登记表》、顶岗实习期间月度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职场宝典”等内容,并发放到实习学生手中,便于学生实习。实习期满,学生须将《手册》交辅导员,教务处则应加强对《手册》的检查,以推动顶岗实习工作走向正规化。 

5.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相对完善、稳定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做好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必备条件。在基地的选择上,应考虑经贸类专业定岗实习分散性的特点,同一班级学生的实习要相对集中,原则上选择在同一城市进行,以3~5个实习点为宜。 

对于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各高职院校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成立实训部,对学院顶岗实习基地进行统一管理;二是由各系部自己负责管理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我们认为,毕业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以学院实训部或就业办为主,由实训部或就业办根据各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对全院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统筹开发、统一管理,提高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效益。 

二、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是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顶岗实习训练过程,并对学生实习训练过程加以指导,以达成顶岗实习预期效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应该强调的是实习指导教师的自我管理及其对学生顶岗实习训练的指导、管理与控制,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只能起辅助作用,不宜过度强调和过频实施。 

1.选择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水平的高低以及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是决定顶岗实习过程效果的主导因素。 

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没有实习指导教师的认定标准,其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往往是由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担任,其中,许多教师和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能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为切实保障顶岗实习的质量,学院应制定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的相关办法,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认定、职责、聘任、管理与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由系(部)负责根据管理办法尽快建立起一支符合任职资格的以企业一线专家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并由教务处和督导处负责督查,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指导人员坚决不允许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2.对顶岗实习的组织、引导、督促与指导。这一环节是整个顶岗实习活动的主体,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顶岗实习质量的高低。这一环节具体又包括如下几个阶段:(1)组织教学。任何类型的实践训练,都必须做好组织教学工作。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物质上都做好实践训练的准备。具体做法是: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填写考勤表,向学生分配实习任务,并检查实习所需的各种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等。(2)入门指导。这一阶段,实习指导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清楚顶岗实习的目的;其次是要讲清楚顶岗实习中技能操作的相关知识、操作要领、操作步骤及安全事项,引导学生认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次是要有预见性,讲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如何处理,让学生心中有数,出现情况时能灵活处理,不会手忙脚乱。考虑到经贸类专业定岗实习具有社会现场性的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安全管理,包括生活上、操作上和与顾客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3)巡回指导。在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的各种技能操作作全面、细致的督查和指导。通过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这是顶岗实习的中心环节,所用时间较长,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实习指导教师主要是检查、指导学生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规范性,督促学生严格按具体操作程序开展工作,即使最简单的步骤,也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一丝不苟地操作,而不只是简单地追求结果。在指导中既要注意共性的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指导,个性问题作个别指导。(4)实践训练总结。学生每一阶段的实习岗位工作结束后,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效果作出点评,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在实习中掌握的操作技能,分析操作效果,找出消除缺点的办法。 

3.提交实习作品和顶岗实习报告。在这一环节中,应该要求每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要在实习结束后,向实习指导教师提交其实习作品(或其通过实习所取得成果的证据)和一份顶岗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个人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所取得的主要收获、对今后搞好顶岗实习的意见与建议等方面内容),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和效果评价的依据之一。 

4.指导教师总结。这是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在完成顶岗实习过程后,从教学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等方面对顶岗实习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而且对顶岗实习过程各个环节的改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评价过程 

评价过程是顶岗实习过程的最后一环,是由相关部门对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对顶岗实习的效果作出评定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对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过程的评价。 

对顶岗实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可以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均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而且可以了解顶岗实习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有利于今后的提高。评价工作应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最好不要超过一周。 

1.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的过程。学生的实习成绩是对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最终反映,也是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实习成绩评定是整个顶岗实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科学、准确、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进行。 

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在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学生的实习成绩往往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凭印象直接给出的,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同时,由实习指导教师直接给出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作为顶岗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并能将之作为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学生实习成绩最好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实习态度。顶岗实习要用企业的要求来要求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因此,这部分成绩可占实践总成绩的30%左右,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出勤情况、实践训练的表现评分,并由教务处和督导处根据实习指导教师记录的出勤表、教学日志以及学生填写的《手册》进行抽检。(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掌握是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因此,这部分成绩应占实习总成绩的60%以上。这部分成绩评定应实施指导与评定分离,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材料和实习作品(或成果)作出评定。必要时,直接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进行评定。(3)实习总结。这部分成绩占实习总成绩的10%左右。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所交实习总结的质量进行评定。 

大专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毕业实习的目的和地位:

毕业实习是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其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完成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实习环节合格者获得10学分;按xx大学规定,毕业实习不能免修。

二、实习时间

xx级各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均安排8周,跨学期实施,具体日期为2006年12月18日起,至2007年3月28日止。

三、组织办法

1、组织领导

本次毕业实习由院xx届毕业生毕业实习领导小组领导: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2、毕业实习的指导

各专业方向设负责人,并指定若干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

(1)证券投资方向负责人:

(2)期货投资方向负责人:

(3)保 险 学方向负责人:

(4)投资银行方向负责人:

(5)经 纪 人方向负责人:

(6)信用管理方向负责人: 

(7)传媒经济方向负责人:

· · · ·

· · · · ·

3、实习学生的组织形式:

(1)本次毕业实习的xx级本科生学生共499人,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办法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一种实习方式。

(2)选择分散实习的学生,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要办理相关手续,包括本人申请、对方单位的接收确认函等。

(3)选择集中实习的学生,由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参加集中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学院统一的编组安排。

(4)学生的实习地点和单位确定以后,必须保持稳定。集中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准以任何理由调换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的同学确有需要可以更换一次实习单位并及时向学院报告备案。

四、工作程序

1、编制实习教学文件:

2006年12月10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本次实习有关文件的编制。

2、布置实习任务:

2006年11月30日前,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向本专业方向的学生介绍本次实习教学大纲,说明实习目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确定实习地点、实习单位:

2006年12月6日前,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将选择分散实习方式的学生分组名单报教学部。此后,学院有关领导、部门、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学生共同多方联系,确定集中实习学生的教学地点和单位。

4、动员大会:

2006年12月中旬,学院在500人报告厅召开动员大会,领导小组成员、学团办领导、xx级班主任及全体学生参加。

5、返校时间:

学生实习结束后,返校时间为2007年3月29-30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校,必须提前请假。请假时间不超过2天的,向班主任老师请假;超过两天的,必须向学院分管实习工作的副院长请假,并准备好有关请假原由的文字材料、证明备查。凡无故不按时返校者,一律按旷课计,不能获得实习学分,并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3月30日晚7:30由学院分管实习工作的副院长主持,学工部领导、班主任参加,在500人报告厅召开xx级全体学生大会,检查同学返校情况,同时布置毕业论文工作。

6、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2007年4月2日—4月12日由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组织评定学生毕业实习成绩,4月13日报教学部。

五、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内容

1、教师指导: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到实习点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作好考核工作;对分散实习的同学应通过书信(含Email)进行联系检查和指导。领导小组分别在2007年1月17 日和2007年3月14日召开阶段情况分析会,并形成简报报xx大学教务处。

2、学生周小结: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周必须写一份小结,自己保存;实习结束后交实习指导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周小结必须结合实习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汇报本周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3、学生书面(含Email)汇报:所有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向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在2007年1月15 日前和2007年3月1日前做二次书面(含Email)汇报;并由实习指导教师留存,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4、学生实习报告:学生必须在实习的最后两周内写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应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可以就3至4个在实习过程中体会深刻,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论述,也可以就此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实习报告不少于3000字。

5、学生实习鉴定:实习结束时学生应填写好《毕业实习鉴定表》中“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栏目,并要请实习单位领导或实习指导者在《毕业实习鉴定表》上签署意见及鉴定,并加盖实习单位的公章后带回。

6、学生可提供的其它材料: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与专业有关的调研、策划、谈判、论证,在征得实习单位的同意后,可以将为所在单位撰写的各种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谈判纪要等有关文字材料作为实习报告的附件交回学院;如果涉及实习单位的商业秘密,可以复印其封面、目录等部分内容,并让实习单位出示你参与该项目的证明(须有单位公章、日期、实习单位领导签字)。上述材料与实习报告一起,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7、成绩评定: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必须上交周小结8份、《实习报告》、《毕业实习鉴定表》。专业方向负责人在4月1日—4月12日内,组织有关教师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五档,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成绩评定,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优秀、不及格者将严格审查。

六、工作总结

实习工作结束后,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应对本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实习做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学院领导小组在4月20日左右召集各小组做总结,最后写出总结报告上报、存档并召开总结大会。

七、毕业实习注意事项

1、参加分散实习的同学必须把《毕业实习管理委托书》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者。

2、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开始实习后,应及时请实习单位填写《实习单位回函》。《实习单位回函》务必在2007年1月5日以前(以投递时邮戳日期为准)寄给本班班主任,地址:重庆市南岸区五公里xx大学融智学院(邮编:400067)。不按时寄回者,实习成绩作不及格计。

3、每位同学必须认真阅读所在专业方向的《毕业实习大纲》的要求,领会其精神,按要求进行实习;并将《毕业实习大纲》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者参阅。

4、请用16开本子撰写周小结,以便收回检查。

5、注意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特别要注意为实习单位保守包括商业秘密在内的各种机密。

大专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也同样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由此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0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就全El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对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做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明确目标,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就成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

二、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模式特色

作为较早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上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开创了教育硕士的特有模式。本文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7个专业方向的68名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它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的特色与成果,即“完善的教育制度、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环环相扣的教育实践运行程序”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选择上。首先,学校制定了详细而规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共包括六大部分内容:(1)实践的目的与任务;(2)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3)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4)组织领导;(5)实习研究生纪律要求;(6)实习研究生各类评优标准。在本套实施方案中,学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了实践各个环节的考核方式和办法,给出了实践成绩评定标准,并指出:“学校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及聘请的教育督导、实践基地领导、基地导师组成教育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教育实践工作。”在集中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要评出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和优秀案例,并给出相应的评优标准。同时,各培养学院也积极配合和参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相应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并明确学院小组的工作内容及职责等。其次,为了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质量,学校聘请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作为督导教师,并明确督导教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督导工作职责》。再次,学校专门为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并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研究生的经费报销方法》。此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安全管理规定》和《实践研究生的请假制度》。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制度保障,使专业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有了政策性的保证。

(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

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落实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教育硕士的实践落在实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主要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实践学校应是公立的市级普通高中或区县级重点高中;(2)实践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高级教师;(3)实践学校必须在同一地区或彼此距离较近,但不能在辽宁师范大学本部;(4)实践学校应具有能为实践研究生提供食宿的办学条件。确立以上原则之后,由辽宁师范大学统一出面商谈,先后与盘锦市二高中、盘山县高中、大洼县高中、大洼县三高中、营口市熊岳高中、营口市开发区第二高中达成基地建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地实践的研究生名额分配上,采取了男女搭配、专业搭配的方式,使实践研究生均匀地分布在6个实践基地,但每个专业方向在同一基地的人数不超过4人。由此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没给实践基地增加过多的负担。

(三)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

教育硕士集中实践工作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半年。为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

1.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1)召开全校实践研究生动员大会,由主管校长、研究生院领导、各学院主管领导、导师、督导教师及全体实践研究生参加。会上主要宣讲教育实践的内容,强调实践的意义、重要性、实践期间一些常规事项的处理等。各学院要专门对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践前指导。(2)为了保证整学期基地生活的顺利进行,督促研究生在出发前,要做好学习、生活用品的准备、与各方人员通讯联系的准备等。(3)在基地开学前,研究生院领导以及督导教师一起将各专业方向参加实践的研究生集体送往各实践基地。(4)研究生到达实践基地后,在研究生院与基地双方领导的共同主持下,举行研究生与基地指导教师见面仪式。之后,实习研究生的实践工作正式开始。

2.教育见习阶段。实践基地开学后,教育实践进入教育见习阶段。教育见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及教育方法。见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就是要认真学习如何授课,听课数不能少于4节,公开课不能少于1节,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总结学习收获。课前观摩教研组的备课活动,课中分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情况、常规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课后要及时总结听课心得,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见习班主任工作,要深入到班级中,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争取参加主题班会,学习评价方式和方法。另外,在见习阶段除以上两方面工作外,研究生还要快速完成角色转变工作,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

3.教育实习阶段。见习阶段结束后,进入到教育实习阶段。教育实习的内容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但它与教育见习阶段有所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实习研究生要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送交导师审定,上课前进行试讲,经导师批准后,方能正式上课。课后要进行讲评,对每位实习研究生集体讲评不少于两次,从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口语表达及板书、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教学特色等方面,先由研究生本人进行自评,再由听课的其他研究生和老师进行他评。实习研究生的授课时数每周不能少于2学时,总学时不能少于36学时。研究生在教学实习工作中除了上课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平时测试、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工作中,学会如何考评学生和通过考试环节找到解决教学工作问题的方法。班主任工作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内容有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卫作,了解班级文化情况,熟悉班主任工作技巧、集体或个别生教育工作、家访、班干部工作等。另外,要注意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每个实习研究生至少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等,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明确主题,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4.教育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教育实践总结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即在实习过程中,研究生要对在见习阶段、实习阶段遇到的典型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查阅参考资料,拟定调查方案和论文写作提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实践的总结,即在各基地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教育实践内容全部完成后,实习研究生要写出全面的个人总结,包括主要收获、个人教育教学优缺点、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实习研究生要将整理好的实践总结和撰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交给学院实践领导小组。各学院召开实习研究生座谈会,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基地导师的评语和学生的实践成绩,向学校推荐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优秀案例。在汇总各学院推荐的各项优秀后,学校进行最终评选,并召开实践总结暨表彰大会,对获得各项优秀的实习研究生进行表奖。至此,整个教育实践环节全部结束。

三、教育硕士实践模式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只有少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有教育实习经历,大多数人没有教育实践的经验。但在辽宁师范大学独特的实践环节教育下,这些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和教育实践训练,为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继续做好全El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零散的、个别地进行无法保证效果;同时实践基地的实践品质也至关重要。实践基地必须能给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教育实践要由学校统一管理。实践工作要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体到基地实践。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避免了学生分散实习的很多弊端,如应付、不作为的做法。同时学校统一管理,有统一的计划,使每个研究生都能真正地得到锻炼,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