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论文(精选5篇)

  • 水利信息化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

水利信息化论文(精选5篇)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1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水利信息化中的各类建设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其中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研究课题,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又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从而导致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按照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的需要,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大家都并不陌生。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将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信息化大系统来说,很难达到系统整体最优。也有专家认为,信息化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过程”。从行业系统来说,的确应该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由许多单个“项目”或子系统构成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仍然局限在“项目”的层次上,“过程”的概念太大,暂且回避。

实际上,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既是“科研项目”,又是“建设项目”。我们如果按照后者去思考,就有可能走出“科研项目”的管理“误区”,实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完成汪恕诚部长“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既定任务。为了不至于使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陷入传统“科研项目”的老套路,我们需要的是“科研项目”管理思想的再创造,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2开发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开发,实践告诉我们,开发这些系统或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1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产品需要探索新路

水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涉及面宽,专业众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也让许多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颇感头疼。我们知道,专业性应用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应用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专家仍然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应用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通用软件,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因此,聪明的软件企业很少有胆量投入此类软件的开发,许多目前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这些软件的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

不理解专业技术的计算机高手或软件公司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条路很难走通,这一点不会有更多的异议。另一条路是专业技术人员与计算机程序员相结合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结合。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合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语言文化习惯思维都各不相同的跨国婚姻,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但失败的也决不在少数。

工程技术人员知道(但计算机程序员并不知道),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揉性”,例如在结构稳定性计算中,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物理模型、数学概化、设计原则、计算理论、规则标准、工程经验、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或柔韧性,甚至对某些重大技术问题的把握还很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让程序员很难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则是“刚性”的,在程序编写中错一个字符,计算机就会拒不执行!当然,优秀的程序员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仍然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能够透彻理解。

的确如此,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但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队伍系统地推出公认的拳头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的尴尬。弥补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探索新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2实践证实并不理想的开发专业软件产品的解决方案

国内一家颇具名气的勘察软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与笔者交流时,提出了一个“三结合”的解决方案: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计算机程序高手,一个专业与计算机之间的协调人员(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翻译”),以这样的三人结合形式的开发小组或开发团队来完成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弥补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结合缺陷。想法很好,也有新意,但效果如何?笔者却不敢恭维。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日本专家咨询中国大型水电工程的专题技术研讨会,会上的日文翻译员对于常规应酬性内容的翻译没有任何困难,但一涉及到专业技术性问题就很难翻译出双方都较为满意的效果,中日技术人员之间只好改用互相都较为憋足的英语对话,或者干脆互相在黑板上写繁体汉字来表达专业概念。这里我们不可能要求一般翻译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专家级水平,然而达不到专家级水平又无法理解专家们的技术和学术思想,当然就不可能用不同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翻译的尴尬。如果翻译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了专家级水平,这时翻译本身就是专家或专家本身就是翻译。

因此,这里的“三结合”的关键是“翻译”,一旦“翻译”的素质可以达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很高的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就有可能被“翻译”所替代,这样的“翻译”就是我们梦寂以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实际上在各行各业都有,用于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很多就是此类人才开发的,只是这些人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团队气候,更难以达到专业化商品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水准。

2.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为开发专业软件产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许多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主,国内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也多以自己响亮的拳头产品为立足之本。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系列产品,金山有wps、“词霸”和“毒霸”等产品系列;联想则有占足够市场份额的硬件产品系列。这就固定了人们对企业以“产品为主”的习惯概念。

其实,也有完全依赖于“项目”的企业,例如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就不能生存。勘测设计企业也是以“项目”为生存空间的企业。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早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熟悉GIS领域的IT业界人士都知道美国的MapInfo公司,她的MapInfo产品系列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有MapInfo的用户,北大方正的MapInfo事业部即为与该公司共同组建的MapInfoChina。而MapInfo最初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以说是项目)。类似的学生级别的课题(项目),后来成为“产品”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还有许多。

“项目”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95年在丹江口召开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讨论会上,作出了勘察资料全部进入计算机的明确规定,随后的中间技术讨论会、工作检查等环节,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几年之后,沿线参加该项目的五省市区的勘察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专业应用软件“产品”。

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由许多“项目”所组成,这一“项目”思想,可以使我们逃离专业软件产品的尴尬境地。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先前项目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后续项目,建设中的许多软件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复用性,同时再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相结合,就可以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软件产品,再经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专业软件精品,造就出水利行业真正的专业软件产品供应商,这就是走出科研项目的误区,解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难题,既完成了项目建设又获得了软件精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3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有别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要求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由通常的IT商家提供全面服务,但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本身对信息化不很懂行,又没有一家中立的评测或咨询机构来为企业信息化诊断把脉,而众多对情况各异的企业并不是很了解的IT商家,声称要为企业信息化作贡献,企业仍然疑虑重重,担心被那些不太正经的IT商家蒙骗。只有对企业特色有充分理解,能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企业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才可能有保证。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此重任。这样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甚至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了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著名IT评论家方兴东年初在《计算机世界》报撰文《信息化规划害死人?》指出,信息化的最核心价值是规划,信息化的重要内涵是市场化。在传统体制和机制下产生的信息化规划,被方先生辛辣地批为“八股文”。显然,闭门造车是肯定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呼唤最优秀、最熟悉行业应用的专业IT企业共同竞争,降低风险。

4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IT企业应运而生

笔者近年来与一些从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IT企业界朋友交流思想,互相有所启发,,也有共识。98大洪水后,水利建设投入巨大,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市场。水利信息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又是一块巨大的高科技市场。一些对市场较为敏感的先知先觉者,早已抢先一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IT企业便应运而生,这正是市场的力量。

协作网的合作伙伴东方世纪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水科技”)就是一家先知先觉的IT企业。金水科技的前身是2000年3月由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出资1000万组建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这家企业的发展和优势,本刊已经作了连续报导,目前公司总部已进驻北京,贵州东方世纪作为公司本部继续在贵州发展。

根据笔者的系统性思考和与公司高层领导的广泛交流,金水科技的优势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技术和人才优势

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贵州省院)是国家建设部发证认可的水利行业的综合甲级院,当然具备承接大型水利勘测设计项目的资质,其工程技术实力是可信的,这是金水科技公司的专业技术支撑。贵州省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长期重视计算机技术在行业专业中的应用,制定了一整套鼓励和奖励专业软件开发应用的政策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激励和造就了一批玩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是本文前述的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由于金水科技企业体制上的优势,完全可以通过招聘而聚集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金水科技与科研、高校结为合作伙伴,整合了资源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因此,金水科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是许多IT企业在做水利行业专业的应用系统时所难以具备的。

4.2体制和服务行业的优势

现代股份制企业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残酷争斗之后,进化出来的目前看来是最为科学也是最为有效的企业制度。金水科技按全员持股体制来建设、运行和管理企业,国有股占30%,员工持股占70%,这是一种体制创新的新型企业。金水科技一开始就在产权问题上如此明晰,归避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越来越令人烦恼的产权纠纷问题,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或改制重组后的某些仍然存在问题的企业,这是金水科技在体制方面的一大优势。

金水科技服务于水利行业,其行业优势较其它IT企业介入水利行业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她熟悉水利行业的特点,知道水利信息化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样去做;理解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应用软件和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水利行业的用户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本行业的高科技企业,这一点不必多说。

4.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优势

本文前面章节已经将“项目带动产品”提升到了“解决方案”的高度,其依据就是金水科技的前身(东方世纪)完成了众多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实践。由于水利行业的软件产品更多地是在各自为政的重复开发中“死循环”,有些系统可能刚刚开发出来就该升级换代了,甚至于某些系统没法升级换代,可能要推倒重来。商业软件企业是非常精明的,明白此类专业性很强的应用软件产品难度大和效益差的特点,知难不进是明智之举。

金水科技精明之处在于一改高科技企业做“产品”的常规,实现了以“项目为主,带动产品”的策略,并且积极迎合业界炒作正火热的“服务”理念,为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显然,如此思路与以“产品”为主的IT企业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正是金水科技的又一优势。

4.4金水科技战略发展的优势

金水科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根据市场需求来运作传统概念中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升级、技术支持等一条龙持续性技术服务,将先期项目实施中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规划和建设中的其它项目,无缝地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商品化的转换,避免了传统“科研项目”留下的遗憾,找到了科研项目走市场化的新途径。

金水科技“立足水利,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其宏伟的规划蓝图已经正在实施中初显轮廓。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本部以贵州省院为依托,现已出资在成都注册了“成都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重庆设立了“北京东方世纪金水公司重庆办事处”,在南京、武汉、西安、长沙、郑州、乌鲁木齐等地组建的子公司正在紧张筹建中,在全国其它省区的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联络处等分支机构也正在规划筹建中。金水科技目前已经具备了参与各类大中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投标的技术和人才实力,正在成长为一支综合实力雄厚、前景看好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5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水利部高层领导的重视,今后数年内将有较大资金的投入,管好用好国家对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需要的是在管理思想、建设思路、行业理念等方面去适应市场规律,在体制、企业制度方面创新进取。信息化要走向市场化,为熟悉行业和专业应用的IT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优秀人才聚集的IT企业,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1.1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引入

信息化建设理念是近些年才被提出来,并运用于实践中的新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切实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在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理念和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逐步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依托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各个地区之间传递。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因此而加快,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因此而不断提升。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水利工程也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全球资源和环境形势不断恶化,水利工程行业必须能够在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

1.2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地位的提升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水利工程在我国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掠夺时,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尽管近些年来,相关的环保措施和发展战略陆续被提出,各个地区也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但许多巨大的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巨大的阻碍。现代水利工程不仅仅具有灌溉农田、便利交通运输、发电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排洪、抗灾等工作的进行。随着现代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造成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不利影响,保障了水利工程工作的稳定系、安全性、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促进了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因此,近些年来,人们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利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2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2.1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水利工程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上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仍旧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许多水利工程在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尽管所采用的都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和设备,但由于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造成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的背后,还引发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些工程企业的内部人员,利用管理上的漏洞以及职位上的便利,挪用公款,贪污受贿,这些丑闻的曝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投资建设时更为审慎,这也给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2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落后

在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需求和人们生活需要的推动下,现代水利工程在规模、性能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理念提出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进一步提升,工程运行和维护的成本也变得十分巨大。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在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所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其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难以保障。尽管一些水利工程已建立和建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但在这套系统运行和对其进行维护时,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上的缺陷及相关设备的落后,使得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系、可靠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另外,一些水利工程周围往往存在着很多依赖于此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和居民区,一旦水利工程由于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而出现问题,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运行,就会给周围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损害。

3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在水利工程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水资源和周围气候条件等大量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判断和储存。信息化技术和水利工程的结合,有力提升了对这些信息采集的精度、分析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对提升决策的力度和发挥水利工程的性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效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根据各个水利工程运行时所需要采集的数据和所需要发挥的作用,设计编制出简洁高效的软件,并将这些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简化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故障率和出错率。同时,在信息化系统运行时,要设置相关的部门对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并根据市场发展的动向及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变化方向,对系统进行及时的升级改造。

3.2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现代水利工程的职能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并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水利工程部门也要对在岗的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思想品质的考核,在平常的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工作人员技术和经验上的交流,并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4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进入新时代以来,水利工作解决的不再是传统水灾害问题,而是需要统筹兼顾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水污染修复等多个方面[1]。面对新生的复杂性水问题,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水利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水利信息化全面开展,“数字水利”与“智慧水利”逐渐渗透,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水利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水规计〔2016 〕205 号)明确指出,人才建设要根据水利信息化需要制定人才政策,建立水利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形成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水利信息化进程改变了人才环境,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2],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信息化人才是水利院校育人工作的关键。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水利行业需要,在“一流学科”与“新工科”建设推动下,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不断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以此为例,从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角度入手,分析总结本科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成果,以期为地方高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3]。桂林理工大学水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过20 余年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与创新6 个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与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完成。但是针对于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1.1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水利人才的服务对象逐渐从农业与水利工程建设拓展至水资源开发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高校水利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不但需要跨学科交叉,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由于本专业教师多为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行业动态把握不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受学科背景限制,尽管大量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用[4],但教师们未能及时将这些新兴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造成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满足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1.2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

采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锻炼工作中的履职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前建设有一批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教案、图书、试题和网络课程,涉及图片、文档、动画、网页、软件与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已有数字资源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工作,但就整个课程体系来讲,信息化课程资源总量仍然不充分。例如,微课与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仅作为线下教学补充在使用,未能形成独立的线上教学环节;水文大数据处理、水文信息互联、水文资源信息化管理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课程资源尚不成熟。

1.3 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也是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对规范教学过程和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作用[5]。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侧重评价教师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结果,而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过程和实践应用能力关注不够。截至目前,对于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自我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应用新兴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

2 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水利信息化人才应该是高度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开放性,可以迅速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 版)要求也强调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即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要结合本领域生产建设现状,锻炼学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立足广西,面向西南地区,致力于解决岩溶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其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能够使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在水利、环保、地矿、城建等领域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报、管理以及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就学生执业能力来说,主要包含:1 )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具备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可以推演、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计算机应用、互联网通讯、水文数据采集、水文数据分析、水文信息管理等软硬件技术;3 )熟悉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动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

3 水利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 版)标准,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有优化调整,使其更能符合信息技术时代的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3.1 设置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块

根据水利大类招生的特点,本专业建立了“通识、专业、综合、创新”4 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机知识方面课程有《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和《水利工程制图及CAD》,信息处理方面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水利信息化与智慧水利》,技术应用研究方面课程有《流域水模拟》、《水文遥感及其应用》、《复杂性科学与水文大数据》。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化思维方式,本专业在专业课程中灵活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教学。例如《水文统计》课程针对水文频率分析设置上机实验环节,锻炼学生对科学计算软件的使用能力;《水文预报》课程针对洪水预报设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河流动力学》课程针对泥沙运动与河床变形进行可视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信息化课程模块的设置,可以在特定的学分要求内拓展教学内容,从知识理论、实践操作和创新训练等不同角度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实现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丰富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

面对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本专业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鼓励教师创建在线课程,丰富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目前《水文学原理》已建设成广西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向社会开放;《水力学》、《水文测验学》与《水土保持工程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一批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正在建设的流域暴雨洪水过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也将极大丰富信息化课程资源。此外,本专业将继续扩大与校外水利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挖掘周边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校地、校企水利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优势,推动水利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3.3 建立信息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

本专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与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作用,依托桂林理工大学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课程资源、线上作业批改、线上交流互动,实时监控学生自我学习动态,并不定期地问卷调查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学习的效果。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信息科技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过程,建立教学业务平台,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细化评价指标,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教育课程体系。以信息能力与信息化思维为核心的水利课程建设,要在传授计算机应用、水文数据采集与处理、水利信息资源管理等知识理论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扩大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教育服务,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与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水利信息化教学。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积极应对现代水利行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的水利类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地方高校复合型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清义.对新时代做好水利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9(12):7-8.

[2]李蔚妍,孙未,耿霞,等.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研究[J].教育进展,2018(04):479-482.

[3]杨永年.基于信息化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发展研究,2020(01):86-91.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 1. 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 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 1. 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 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 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 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 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 3指标的处理

由于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许多指标,而且各企业间指标数值有高有低,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测算之前,必须把各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单一指数,以符合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但是各指标又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罗列,因为,首先各指标的性质和计量单位不一样,有些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有些是相对指标,还有人均指标,这些不同性质和计量单位的指标无法简单相加;其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项目;信息化建设;评估;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0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开始在各个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有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通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开展历程

二零零九年底,为了全面了解水利信息化项目开展情况,本着总结经验,实现行业内部资源共享,提升系统内相关工作的效率,国家水利部门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评估。通过评估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着力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未来信息化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具体来讲,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通过二级要素的形式进行了开展:首先,第一级要素中包含了项目完成和运行情况、发挥效益情况、资源整合情况、问题和设想等五个方面;其次,对于项目总体建设目标达到情况,建设任务是否按时完成,项目是否按时验收,资金使用是否按审批的概算执行,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已投入使用,项目建设成果目前是否正常运行,项目软硬件详细配置情况,项目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利用情况,项目安全体系成果共享情况,项目运行维护费用落实情况,项目成果应用推广情况,取得的社会和经济及工作效益,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哪些资源得到整合和共享利用,存在的问题,今后的设想等18个第2级要素也参与到了评价体系的构成之中。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其评估主要通过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估以及外部专家组的评估。根据实践经验,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移民管理、城镇乡村水利设施建设、河道保护及开发等,其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通讯、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外部专家在进行评估时,其采取的评估形式多为听取评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实际查看现场、观看信息化建设成果、查看文字材料、专家组内部讨论、专家打分等形式,能够在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下,较为客观的对所调研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作出评价。

二、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过程中更发现的问题

1、基础薄弱,力度欠缺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工业水平较低的起点基础之上,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从最开始的七十年代的水文信息汇总,到八十年代逐步开始的信息初级处理,再到九十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平台的介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因为先天不足的原因,我国目前一些水利信息系统还是依赖于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相关的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保障率较差。但是水利系统同时又是一项需要极高技术水平作为依托的项目,很多地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伴随着重复投资和低水平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行业发展不均衡,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由于我国疆域广阔,经济水平发展情况不均,所以初期的水利基础信息考核中,灵活性欠佳,同时受到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各单位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管理单位与公共服务单位区分不清,信息共享的壁垒一直存在。

三、水利信息化评估对未来项目发展意见与建议

1、加强资金管理,多渠道加大投入

资金投入目前已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要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建设资金与后期系统维护资金通盘考虑进去,并将该部分资金需要纳入水利建设部门的年度预算,确保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使得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2、加快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要认真研究建立树立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集中组织立项,实施一些水利信息化重大工程,改造、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增强水利业务应用的范围和功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3、尽快完成组机制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建立和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保障机制,理顺工作管理思路。同时,尽快落实管理和具体实施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和指导机构,并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各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建立起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力量。运用多种形式,活学活用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水利部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成果评估工作[J]. 水利信息化,2010,02:66.

[2]余婧.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硅谷,2010,18:17.

[3]辛立勤,王爱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研究与实践[J]. 水利信息化,2010,04:11-15.

[4]黄小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为例[J]. 水利经济,2012,05:52-54+77-78.

[5]葛召华,王茜. 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因素思考[J]. 水利信息化,2012,05:58-61.

[6]胡四一. 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水利信息化,2012,06:1-6.

[7]黄毅.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J]. 科技传播,2011,10:103.

[8]李洁. 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A]. 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年海峡两岸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