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补课总结(精选5篇)

  • 高三补课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第三个字是“本”。“本”就是指复习时,学生是复习学习的根本,要以学生为本,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教师教学切忌满堂灌,满堂灌是低效的教学方法;多做多练对提高成绩有利。说到“本”,还体现在高考复习要见到“本质”,要完善知识网络,…

高三补课总结(精选5篇)

高三补课总结范文第1篇

(1)第一个字是“和”。要“三和”。首先,教师和学生备考氛围要和谐。高三年级的每个班就是一个大家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关系,使每个家庭和谐美好。其次,备课组是一个战斗堡垒,不能心胸狭窄,要真正体现好的备考资源共分享,要乐意帮助组内其他同志,做到教师之间和谐相处,统一讲授。最后,加大教研力度,形成教研必读制。利用教研活动统一要求读《考纲》,把教材里没有的、大纲不要求的内容删除掉,在《考纲》研究的基础上,再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第二个字是“序”。古人说:“凡事预测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计划、有个安排,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不能打乱仗。所以,各个备课小组复习安排要有序,各个教师的复习要按“序”有条不紊进行。

(3)第三个字是“本”。“本”就是指复习时,学生是复习学习的根本,要以学生为本,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教师教学切忌满堂灌,满堂灌是低效的教学方法;多做多练对提高成绩有利。说到“本”,还体现在高考复习要见到“本质”,要完善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整合,要注意问题研究性,要注意解题方法性和规范性,要不断强化和更新旧知识,不断地造就思维落差,获得新智能,第一轮复习不能是无谓的重复,机械的回顾。

(4)第四个字是 “练”。首先,要练题,要练新课改省份高考题,对原创题进行改编。其次,要小题、专题、综合题相结合,让学生多练,通过多练,培养做题感觉,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学生多练的好处还在于:能够掌握个案,探索类别,理解规律,获得经验。这里强调一点,教师也要多做题,与学生一起练。教师不仅要练,还要在学生前面练。通过练,感受新背景下课改试题的新高度、新深广度;也能对高考试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使复习目标更准确,复习思路更开阔。练,还有一个综合练,即理科综合与文科综合合卷的练习,所有专家都有一个共同建议,就是合卷要早。因为新背景下的高考理综与文综,不仅有原来的三科知识合成一张试卷,存在三科难易问题以及答题时间分配问题,还出现了选作题,必须及早训练学生,才能积累做综合卷的经验。

(5)第五个字是 “评”。把好评讲关,必须坚持实施“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这里强调一下“有收必改”,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卫生看公厕,教学看作业”,这充分体现了批改作业在教学五个环节中的最重要位置,作业首先要改,改作业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反之,如果少改,甚至不改作业,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评讲缺乏针对性,就是无的放矢。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将加大对教师批改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复习落到实处。[,!] (6)第六个字是“补”。指的是要重视查漏补差工作。对学生而言,查漏补差的重要性在此不用多费笔墨,而是要注重查漏补差的方法和效果,学生查漏补差效果显着例子不胜枚举。查漏补差不能挂在嘴上,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补差要有计划和安排,不是脚踩西瓜皮,划到哪里是哪里。查漏补缺是一项艰苦工作,除了有计划、早安排之外,还要持之以恒。第一轮复习是查漏补差最好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机,可能会与成功和机会失之交臂,每个教师都要引起足够重视。

(7)第七个字是“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让学生多反思总结。高三我们的学生会花80%的时间来听课和做题,20%的时间来反思和总结。从效果而言,20%的反思和总结时间会换回80%的效率,做题的时间很难压缩,它是“原始积累”,是一切基础,而反思和总结是画龙点睛之笔,是做一套题最重要的工作。听课也是如此,听是铁,悟是钢。每个学生听的课一样,做的题也一样,差异就体现在感悟上,这点一定要重视,总结有多种方法,高三不要原用高一、高二的大段总结,最好用“一句话”式的总结。

(8)最后一个字是“明”。指的是要明白新高考形式,2013年高考考试方案与2012年高考从形式和内容上基本不变化。试卷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其中选作题占15%,现行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和选修模板构成必考内容,部分选修模板内容构成选作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必考内容上。

高三补课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收入分配;绩效工资;综合系数法;权数;综合评价;讲课补助

一、引言

以工作的成绩与效果为根本依据给劳动者发放工资、薪金或补助,这是绩效工资制最核心的精神。绩效工资制符合“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原则,有利于落实温总理“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的要求,有利于构建“使懒汉不再心安理得,使埋头做事的人更乐于奉献”的健康工作氛围。正是基于这些重大作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稳妥有序地在包括非义务教育学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重大部署。这对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聘用制,调动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合系数法是笔者原创并成功实施于分配“教师讲课补助”的管理办法,体现了绩效工资制度的精神。值此国家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之际,研究组抱着“切磋交流,持续完善,不断丰富,推广应用”的初衷,将此方法向同行予以介绍,希望能够对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有所帮助。

二、综合系数法的总体介绍

综合系数是一个相对数,发挥对共同劳动成果执行分配标准的作用,是综合表明某教师团队中每个教师的单位劳动能力所包涵的单位补助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其分子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应授课获得的补助总金额”(单位是“元”),等于“学校制定的适用于全体教师的课节补助标准(单位是‘元/节’)与该团队教师完成的授课工作总量(单位是‘节’)的乘积”;其分母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单位是“权・节”),等于“该教师团队每个成员的授课能力之和”,即“每个教师当月授课数量与其自身综合权数二者乘积的和”。综合系数便等于上述分子项与分母项之比,成为综合表明教师单位授课能力所包涵的补助金额的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计算公式如下:

对公式的四点说明:

(一)时期问题

1、“综合系数”的核算期限一般是“一个学期”,或相对较长的工作任务比较固定的“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月”。在一个学期或情况比较稳定的特定阶段,综合系数是恒定的,如果学期或阶段发生变化,则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核算综合系数。

2、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的核算期也以一个学期或根据教师变动情况及时计算,各期利用即可。综合系数法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权数,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讨论决定,本研究中所设定的权数仅供参考。

3、“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以一个“自然月”为统计单位,教师个人授课补助可以当月发放,也可以按学期集中发放。

(二)教师及其团队问题

1、本方法中所说的“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是指在本学校拥有人事档案身份的固定人员及其组成的教研室、专业或系,不包括由学校、专业或系短期聘任的临时代课人员。

2、按专业、分教研室计算或是系部全部教师合并一起计算,需视团队的人数规模而定。前者核算范围小精确度高,后者计算量大但精确度小。

(三)课时补助标准问题

“课时补助标准”由学校领导班子从宏观上根据办学规模和效益情况,参考同类学校的标准研究制订,并依随学校发展情况逐期增加的原则予以浮动。一般以一个学年或一个岗位考核聘任期为限变化。

(四)教师及其团队授课过程中的“能力”表示问题

《辞海》对“能力”一词的解释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这种解释,本方法将“教师个人的综合内在素养”与“职业工作的完成情况”联系在一起,即由二者的复合叠加所形成的状态定义为“授课能力”,并建立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教师个人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能力=个人综合权数×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继而“教师团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教师个人授课过程实际具备的能力”是合适的。下文还有相关论述,此处省略。

三、实施综合系数法的关键环节

从综合而非片面的角度入手,全面评价教师的讲课水平并数量化;校方根据教师及其团队的实际讲课水平并参考同类院校制订出统一的讲课补助标准,并随办学事业的发展而适当浮动;最后根据动态补助标准结合实际工作量发放补助。这是笔者构建综合系数法及其公式所遵循的逻辑思路。显然,“综合而非片面地量化评价教师”,是实施综合系数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上述公式已经能够体现这种观点。以下进行详细解析:

(一)“综合评价”是必须首先确定的原则

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因素是综合多项的,其中既有客观硬件因素,又有主观软件因素。

1、工作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学生评议等是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主观软性因素,它们具有在讲课过程中或之后才发挥其影响力的特点。就这层特点来说,它们构成对教师讲课水平的间接滞后影响。因此“由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学校全部教学任务完成后的“学期总评阶段”予以考虑并且兑现,而“平时补助”一般不宜考虑这些因素。

2、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客观硬件因素,具有超前制约或直接支撑教师授课过程的特点,因此,“由客观硬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应于“平时补助”中予以考虑。正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各种超前直接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硬件因素方面开展分析,构建起“用综合系数法发放教师讲课补助”的一般原理或模式。至于主观软件因素给教师教学水平乃至绩效工资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原理是一样的,可以仿照解决。

(二)基于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确定“五项硬件因素对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

每个教师身上所拥有的上述五种客观硬件因素,对其自身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不一样,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统计中的“权数”加以区别。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经过调查、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教龄权重15%、学历或学位权重20%、职称权重30%、周工作量权重25%、新旧课目权重10%,基本上能够体现上述因素对一个教师乃至团队的教学水平的“综合但程度不同且角度各异的影响”(见图1)。

(三)确定“教师个人的因素权数”

1、教龄:一般来说,该因素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成正比关系。教龄长则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教学效果好,反之亦然。但若与其他客观因素进行横向比较,则“教龄”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弱,故赋予15%的权数以体现其作用。然后利用“每个教师的教龄占总体的比重乘以15%”即可得出每个教师的“个人教龄权数”,由此表明该教师在整个教师年龄结构中的作用。这种做法能够比较有效地矫正“教龄长但学历低从而补助少”的不和谐现象。公式是:

2、学历或学位:“水平”的确不能与“学历文凭”划等号,这是具有绝对真理意义的观点。然而,我们又必须用相对的观点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否则国家从战略上发展那么多高等院校干什么?我们应当在坚持文凭“真实、合法、体现真才实学”的原则下合理对待它,既不过分突出之,也不过分贬低之,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学历或学位尽管不同,但总体上近似。因此从总体上考察(主要参考学制的情况),赋予这类因素20%的权数,基本上能够体现其作用,同时直观地规定各类学历或学位层次的分值:大专为2、本科为4、硕士研究生为6,博士研究生9,再利用“各教师的学历分值比重乘以20%”,即可得出教师的“个人学历或学位权数”。公式是:

3、职称:现实中广泛存在于学校及科研机构中的“职称本位”思想,充分显示出“职称”因素的重要性。国家专门设立职称评审机构,大力规范事业干部的技术等级水平,目的就在于为用人单位科学合理地选拔使用技术干部提供统一标准。但是,我们坚决反对过于突出职称因素的“单纯”观点,认为“评上高级职称就是目的,高级职称就能代表一切”,这是应予反对的。“名实相符,能力第一”的评聘原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鉴于以上考虑,结合五种客观硬件因素的横向比较,赋予其最高的权数30%,并且直观规定各级职称的分值:教员为2、助教为4、中级为7、副高级为10,正高13。教师“个人的职称权数”等于“个人职称分值的比重乘以30%”。公式是:

4、周工作数量:学校教务部门所编制的各专业班次周课程表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科学调度选配教师力量的法定形式。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会按照“均衡”原则来安排教师的周工作量,而不愿意出现畸轻畸重现象。但是由于专业发展造成的新情况、每个教师对新专业适应能力上差异,以及个人从教的积极性等差异,便经常造成教师“周工作量”的不均衡现象。为了平衡教师工作量,同时鼓励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教师,从工作大局出发,应该考虑该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制约。经综合衡量,赋予25%的权数体现其作用,仅次于“职称”权数,并体现“工作第一”的立场。教师“个人的周工作量权数”等于“个人周工作量比重乘以25%”。公式如下:

5、新旧课目: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基础课以及理论课程等应以专业化、专门化为发展方向,这利于每个教师展其所长,深入钻研业务,逐步建立起来“富于特色、术业有专攻”的知识能力体系,从而稳步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教师供应和需求方面时常存在数量及结构等矛盾,以及专业知识体系由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调整和变动等原因,使得“新旧课目”因素也成为影响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旧课目”往往因为教师对知识体系熟悉、备课充分、驾轻就熟等受到欢迎,而“新课目”则需要教师们从头开始、付出更大代价故常受到排斥,但是办学大局又确实需要教师们开设并教好新课目。因此,在精通旧课的基础上发扬进取精神,随时接受新课并全力讲好新课,这才是教师们应有的精神风貌,这才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当然,随着教学计划日趋稳定,以及教师数量和结构矛盾的逐步解决,这种情况会逐步消除,该项因素的作用也会逐渐弱化。综合这些情况,赋予该因素10%的权数能够体现其影响,并规定:旧课目每门分值为2,新课目每门分值为4,“个人的课目权数”等于“个人课目分值的比重乘以10%”。这就有效地鼓励了勇于进取、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同志,拉开了与一般情况的差距。公式是:

(四)确定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

将前面计算得出的五项个人因素权数进行加总,便得出衡量教师个人教学能力高低的“个人的综合权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人事部门提供详细的教师档案资料,并制订《任课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折算表》(见表1),从中提取上述五项因素并依照标准换算为数字,代入公式计算加总即可。公式如下:

个人的综合权数=∑个人的因素权数=(教龄权数+学历或学位权数+职称权数+周工作量权数+课目权数)

“个人的综合权数”有两方面作用:从横向看,能够显示特定时期每位任课教师在团队中的综合讲课能力即教学水平;从纵向看,能够显示前述“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单项因素的影响强度在团队各教师间的分布比例。而随着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计算过程的结束,意味着我们长期所习惯的“定性评价教师讲课水平”的方法,转化成了“在定性基础上用具体数量评价教师个人进而教师团队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方法,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境界。

四、综合系数法的实施步骤

在前述开展因素分析并确定“个人的综合权数”基础上,分三个步骤可以计算确定“当期综合系数”,从而得出合理分配教师授课总成果的手段,最后可确定“教师个人应得的补助金额”。

第一,准确统计出“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首先统计“教师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然后得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总数量”,由它乘以全校统一的“课时补助标准”,便计算出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应得的总补助金额”。

第二,计算“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方法是将该团队中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加总求和。而“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等于“个人的综合权数与当期个人授课工作量的乘积”。这样计算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是抽象的,是在个人内在的“教龄、学历、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因素层层复合叠加于授课任务的行动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教龄、职称等因素的高低仅表明教师讲课水平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融入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中,才能变成现实性。这体现了教师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任何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在一件件平凡任务的完成中显示自身具有的素养,在各种内在素养的支撑下执行一项项任务,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能力”。

第三,求当期综合系数。方法是用第一步中的“当期教师团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除以“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即“该团队中教师的个人授课能力之和”,亦即“每个教师月实际授课数量与其个人综合权数乘积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某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代表着全体教师当月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应作为分子;这个成果是由团队中不同综合能力及不同工作数量的教师成员相互协作完成的,故以“∑(教师个人月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为分母项。分子分母之比的结果反映着“特定时期全体教师每节课每单位权数的复合乘积中所包涵的补助金额”,我们把它称作“当期综合系数”,名数是“元/权・节”。它扮演着分配劳动总成果标准的角色,在一定时期内该系数是恒定的常数,而随着时期的变迁和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该系数会呈动态变化。

第四,计算“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公式是: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当期综合系数

教师“个人应得的补助额”加总后一定等于学校按照统一的课时补助标准所提取的“总补助金额”,二者是一致的。可见,综合系数法合理地分配了劳动成果,使得个人应得数额既体现了教师之间的综合能力差异,又维护了总体劳动成果的稳定和可控制性,该方法的科学合理性由此可见(见表2)。

五、综合系数法的科学合理性

第一,革新了“片面化的人才评价观”。依学历或职称制订补助标准是片面的,它没有综合、全面地考虑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因素。实际上,职称相同的教师,还存在年龄或教龄、学历或学位、敬业或消极等差异。应该强调“职称”因素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统筹考虑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予以数量化,如此才能把教师多侧面的进步反映出来,长期不变的津贴标准或方法如今被变得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了。

第二,营造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密切统一的管理局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是管理者历来反对的两种极端状态,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成为管理者的共同追求。综合系数法营造出了这种机制。首先,学校根据总体办学效益情况,确定特定时期的授课补助标准,这有利于贯彻增收节支方针、保证学校宏观调控的权威。其次,每个教师应得的教学补助需要依靠与他人开展正当竞争从而增加个人的综合权数来获得,而增加个人综合权数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过程,这就造成了积极向上的个人和团体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第三,体现了“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的精神及原则。“课时补助标准”是学校针对全体教师所完成的授课工作统一制定的,这与传统的针对不同教师情况分别制定补助标准的方法不同,符合“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而且教师团队共同创造的总补助额按照“综合系数”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进行二次分配后,每个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这与自己的工作量成正比,与个人综合能力成正比,又恰恰体现了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的精神――多劳多得、多能多得、不劳不得。

第四,起到了“优化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协调发展”的作用。在五项硬件因素之中,只有“教龄”因素因为受到个人出生时间的制约而成为真正的“硬”因素,除此之外,“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都可成为老师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谋求改变的可控制因素,最终这四项因素给教学补助造成的差异会日益趋同,可见综合系数法对促进教师队伍朝着均衡协调方向发展的功效。另外,综合系数法把各种因素对教师教学水平表现出的影响强度摆放于比较恰当的位置,既强调综合素质对个人及总体发展的作用,也不忽视个别因素的特殊作用,从而使得各位教师能够从中选取自己的弱项,积极进取,努力改善。

第五,突出了“教学工作本位”的思想。曾几何时,高校中出现了诸如“教授不上课,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专职抽出时间取文凭、晋职称”等不良现象,这些做法实质上割裂了教学工作与文凭职称等名誉称号之间的联系。综合系数法的实施将有利于纠正此类现象,因为脱离教学工作的个人综合权数,将没有意义和价值。而把提高个人学历、职称等行为与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密切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第六,符合动态调整的原则。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一些未被纳入此法的客观因素将会随着学校办学事业的发展而被发现并不断补充进来。届时只要按照综合系数法的模式赋予不同权数即可,没有必要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综合系数法。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系数法构建出了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长期利益分配系统,适应将来更加复杂的情况。随着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统一管理综合系数问题,将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且有效率。

有关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补助问题应该作为单独的一块,依照上述原理套进即可。关键是赋予各主观因素适当的权数,构建主观因素的综合系数法,在学期末予以运用并一次性计算和发放教师该方面的补助。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DB/OL].新华网,2010-03-15.

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议[DB/OL].中国政府门户网,2010-02-28.

3、郑州市财政干部学校.关于计发教师讲课补助的实施办法[Z].郑财干字(1997)第02号.

4、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高三补课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三导三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对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教学活动普遍性的规律,实施正确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校提出了“三导三查五环节”特色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互相启发。此模式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三导三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

“三导三查五环节”中的“三导”即课前诱导激趣,课中指导合作,课后辅导反馈。课前诱导激趣是指教师在新授之前,通过图片、音乐、问题、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引入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课中指导合作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明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后辅导反馈是指新授之后教师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学情,分层辅导。

“三查”即课前抽查督促,课中互查补改,课后复查提高。课前抽查督促是指教师在新授前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抽查检测。课中互查补改是指学生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成果在导学案上进行互查、修改、补充。课后复查提高是指新授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知识进行梳理和练习,查漏补缺,拓展提升。

“五环节”的总体步骤为预习反馈―互助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梳理总结。根据学科特点,各学科又呈现出不同特点。“五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解读如下:

1.预习反馈

落实此环节的关键在于将课堂学习过程前移,预习部分让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在课前(也可以是课堂的前几分钟)完成。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前抽查督促,对于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及时予以更正解决,当堂巩固。同时,预习检测的内容需根据各学科特点来确定,以期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2.互助探究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提纲,自主学习提纲的问题设计要求精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要富有逻辑性、启发性、阶梯性、可探究性,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先根据提纲独立思考,而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互为补充,小组长进行答题思路与要点的梳理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中指导合作的作用:①在学生互助探究前应明确学习目标及要求,进行学法指导。②保证学生独立思考与互助探究的时间,让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③教师要在全班巡视,参与小组的探讨,予以指导同时也能全面掌握学情,为高质量完成后一环节做好准备。

3.展示交流

(1)全班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学生通过口头表达、上台板演、学案展示等形式进行探究成果的展示,不足之处由小组成员或其他组的同学补充,然后对学案上的答案进行课中的互查补改。教师只就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作精讲点评。

(2)师生质疑。①生问生答。学生能解决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只作必要的提示与补充,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②师问生答。对于展示交流不充分,不到位的地方,教师提问点拨,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更深处,实现学生、教师、教材的深层对话。③生问师答。课堂中生问生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进行补充解答。

4.拓展延伸

此环节要实现课内课外的链接,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的拓展。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设置的相关问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生活体验,并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5.梳理总结

小结提升环节一定要有“一课一得”的理念,从具体实例中进行梳理,总结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与技巧。①学生谈学习体会与收获,班级交流;教师梳理总结,点拨提升,使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②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分层当堂检测,做好课后的复查提高。③布置下堂课预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

三、“三导三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优势

1. 明确了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往往是模糊的,教师角色的错位、越位、缺位时有发生。“三导三查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课前抽查督促和课后复查,教师必须亲自参与,不能缺位,做到及时了解学情,便于在课内解决共性的问题和课外针对性的跟踪辅导。学校也将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量化为作业批改辅导的情况进行教学常规督查。在学生互助探究的相关环节中,教师不能越位,要让位于学生,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探索展示,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和学法指导,使学习活动开展做到有序有效。在展示交流,梳理总结的环节中,无论是答案明确还是知识体系的梳理,教师与学生角色不能错位,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感悟基础上,做适当的点拨与升华,在学生将新学知识纳入旧有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只作最后的轻轻一推。

高三补课总结范文第4篇

一、归纳结课方法

归纳结课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整堂课内容进行概况,让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总体印象.归纳结课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认识到课末归纳的重要性,他们觉得课末归纳是对教学内容的再重复,枯燥无趣,听不听无所谓,即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他们也认为是教学中对于数学知识没有充分吸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认真复习就可以了.为了发挥出课末总结的重要性,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末归纳形成足够的重视.如何展现归纳法在课末总结的重要性呢?现以“平面图形的认识”为例.本章教学重点是了解线段、射线、直线、角、余角、补角、对顶角、平行以及垂直的概念,且可以利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一个RTABC中,已知∠B=90°,∠C的补角是140°,求∠A和∠C的度数.在这个题中需要引入的概念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于∠C的补角是140°,所以∠C=180°-140°=40°,在RTABC中,∠A=180°-90°-40°=50°.以此类推,通过例题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于重要定理进行总结,在教师提到角的时候,学生脑海中会迅速作出反应“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对于课末归纳的参与度不高,就无法在脑海中再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增强学生在课末总结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参与到课末总结中,引导学生对课末总结形成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课末总结,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脑海中的知识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对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谈话结课方法

谈话结课法就是教师将课末总结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这种数学结课,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内容,在梳理本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印象.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谈话结课时,需要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平面图形的认识”为例.师:根据教材内容“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是平行就是相交”两个定理,判断“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命题的对错.生:根据定义可以知道,证明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的前缀条件是“同一平面内”,所以命题是错误的.师:为什么要强调“同一个平面内”?生:因为如果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有可能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师:在同一平面内,除了平行,相交两种情况外,直线还存在什么位置关系?生:两条直线也可能存在重合的位置关系.由此可见,以谈话法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教学重难点知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层层递进分析时,发现知识点存在的漏洞,再用所学内容弥补漏洞,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三、过渡结课方法

高三补课总结范文第5篇

1什么是试题“补偿单”

所谓试题“补偿单”,是针对试题评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原有知识点中学生掌握较差的问题实施补救训练,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单.它是原有“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拓展和后续.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应用“补偿单”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方法的提升、规范答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同时对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和彼此之间的信任都起到促进作用.

2试题“补偿单”的类型试题“补偿单”的类型大致分两种:课堂练习“补偿单”和试卷评讲“补偿单”.

2.1课堂练习“补偿单”

结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新授课教学中,针对学生自己不理解或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仍有疑问的练习要创设课堂练习“补偿单”,让他们达到当堂课消化的效果以便实现高效课堂.考虑到学生不会做的某一道题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这个题目学生一点都不会做,而是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被卡住,导致整个题目不会做.那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事先设计好课堂练习“补偿单”.当教师将该题讲评完后,就针对这个知识点展示设计的相关习题作为补偿,让学生重复练习,达到理解巩固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游标卡尺读数的时候,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读数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准备好容易影响游标卡尺读数出现错误的相关题目,当教师教给学生游标卡尺的相关结构和读数方法之后,让学生开始对导学案上的练习题进行读数.发现错误后,让小组讨论,更改自己错误的习题并总结自己错误的原因,然后,将准备好的练习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使记忆深刻.投影片段如图1所示.

游标卡尺

(1)结构

(2)读数方法

第一步:看游标尺明确精确度(如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精确度).

第二步:读出游标尺零刻度线左侧的主尺

整毫米数(X);如图2所示,例题中为X=41 mm.

第三步:找出游标尺与主尺刻度线“正对”的位置,并在游标尺上读出对齐线到零刻度线的小格数(n)(不要估读);如图2例题中为10个小格, 即n=10.

第四步:按读数公式读出测量值.

读数公式:

测量值(L)=主尺读数(X)+游标尺读数(n×精确度)

如:以下例题的测量值=41 mm+10×0.02 mm=41.20 mm,单位换算后其读数为4.120 cm

例1有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5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度为49 mm.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卡尺示数如图2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cm.

答案:4.120(漏掉末位有效数字“0”不给分)

读数经验之谈

(1)主尺上的读数,应以游标的0刻度线左端上主尺的读数为准;

(2)看清游标的精确度;

(3)游标卡尺都是根据游标的刻线对齐来读数的,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补偿练习(图3和图4)

运用课堂上的“补偿单”可以随时通过多媒体投影或者一体机拍照上传等方式展现,快捷、方便.所以“补偿单”并非一定有“单”,它主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的过程.

2.2试卷“补偿单”

在讲评试卷之前,老师首先要将试卷认真批阅,对试卷整体的错误情况进行分析,统计错误的知识点,并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分析原因,做好讲解点评.根据整张试卷的结构和班级的整体错误情况,教师查找收集相关知识点的习题,通过筛选提取针对性的习题,组成试卷“补偿单”,经备课组讨论后定稿,印刷后发给学生.

例如,在考完徐州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物理试卷之后,通过阅卷对试卷的整体分析,发现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有:第3题:关行器变轨问题;第7题:物体受力动态平衡问题;第9题:速度时间图象问题;第12题:验证机械能守衡问题;第15题:多过程结合图像问题;第16题:有关传送带的相关问题.针对这几种类型的问题,备课组专门选择相关题目作为补偿,印制了一张补偿单,当教师评讲完之后,让学生现场测试,效果较好.

在讲评试卷时,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错误率较低的试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更正.然后让学生针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通过小组讨论逐题分析错误的原因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对学生的解释进行点评或总结,接着让学生快速处理“补偿单”上的专项习题,达到补偿的作用.

3试题“补偿单”的特点

试题“补偿单”的特点:目标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强、交互性强等.

3.1目标性强

试题“补偿单”主要补偿整套试卷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如何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讲评的过程能否让学生快速接受,是学生追求高效课堂有所收获的关键,更是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自我完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3.2针对性强

试卷讲评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每个题目都细讲,每个环节都面面俱到.对于试卷中错误较少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主改正,要选择讲评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计就要围绕几个知识点展开.试卷“补偿单”主要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中的知识点的考查.比如可以是针对较难理解的相关概念、公式模糊还是运动状态、多过程分析不完整,亦或者是高中生较难掌握的问题.设计相关习题作为补偿,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以不变应万变,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3.3灵活性强

试题“补偿单”可以是一个题目的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也可以是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基本是涉及到学生知识欠缺、思维定势、知识负迁移、拓展方法受限等问题,可以通过各个专项练习克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增加学生的成就感.3.4交互性强

在讲评试卷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选择先讲评试卷的题目,然后通过“补偿单”起到巩固的作用;有时候试卷上的题目难度大、问题设置少、过程多、空间大,讲评的时候难度也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考点变成一个个低起点,低台阶的问题出现在“补偿单”上,让学生易于解决,找到自信后,再解决试卷的难题或听教师讲评的时候更显得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4实施试题“补偿单”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