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治理论文(精选5篇)

  • 交通治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赖以存在、得以运行的基本前提和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对政治系统的作用就像神经之于生命有机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期,政治发展走一条不搞政治运动,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道路是可行的。但无论是改革或是制度建设都不能没有政治…

交通治理论文(精选5篇)

交通治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沟通;政治体系;特征;原因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62-02

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赖以存在、得以运行的基本前提和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对政治系统的作用就像神经之于生命有机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期,政治发展走一条不搞政治运动,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道路是可行的。但无论是改革或是制度建设都不能没有政治沟通,沟通是其可靠的信息反馈渠道,没有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政治系统的改革与制度建设是注定要遭到挫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由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与互动的系统。然而对政治沟通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是见仁见智。笔者在学习和吸取他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政治沟通就是指在由前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的序变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是政治系统进行信息、思想和态度输入和输出的工具。在此,对政治沟通的出现与发展作几点思考。

一、政治沟通内涵与特征

1.政治沟通是一个促进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掌握政治资源的政治实体要取得来自政治的盟友和普通公民的支持

和拥护,就必须和他们建立一定的交流平台或机制,以利于传播政治实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奠定基础。为此政治实体就必须运用一切传媒工具或中间人士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从民间收集众多关于统治效能的反馈信息,通过加工、分析和民主决策,做出相应的补救和改良,再以政策的形式回馈到民间。这样反复地输入和输出,使政策不断得到完善、逐渐趋向合理。政治信息沟通论者不主张将权利当作政治的本质,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自动导向于目标达成的协调活动,而这些自动导向的协调活动的本质在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政治系统所依靠的是”信息的交换“。政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得、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过程”。这种政治精英同普通民众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实际上可以是他们之间的政治沟通过程。

2.政治沟通的主体掌握一定的政治资源。所谓政治资源,就是政府及其官员用来影响他人行为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财富。政治资源各国、各地、各种政党都有。如果沟通双方都不掌握政治资源,或不是与国家政治管理有关的互动与交流,就不是政治沟通。政治沟通可以是政府对公众的,也可以是公众对于政府的,还可以是政府之间的沟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全球性的大市场正在形成,市场运作的规则由许多国家来共同制定。国际博弈规则的提出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协商,需要各国做出相应的让步和妥协才能达成协议,最终成为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那么在规则通过以前就需要大量的政治沟通,以协调各方利益与立场,互通信息。政治沟通不仅对国际间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解决国际争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政治沟通要求有妥协和中庸的政治文化底蕴。在中西文化积淀中都有中庸与妥协的文化基因,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些不同。激进的政治文化往往走向极端,要么是赢者通吃,要么是一败涂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中间路线可以选择。而中庸的政治文化则主张妥协退让,互相折中。在利益不能单独享有的情况下利益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调和,使双方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妥协是中庸文化的根本品质,达成妥协的方式主要是政府之间的政治沟通。这要求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在政治博弈过程中考虑到各方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相互妥协。这种利于沟通的政治文化一般而言是通过渐进的调整实现的,从规范的角度来讲,妥协和中庸的政治文化有利于达成共识和一致,而由它所带来的利益得失对有关各方来说影响都不大,比较容易为各方所接受。政治沟通就是要在这种政治文化底蕴下,借助于各种联络模式达到政治立场或者是利益的妥协、折中。

4.政治沟通要有一定的沟通平台和媒介。政治沟通所涉及的是一个具有不停政治诉求和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的群体,它所要传递、交流和处理的信息复杂多样。要想有效地实现信息交流,达到沟通目的,政治系统必须综合、交叉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媒介。如今随着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政治沟通的方式已经从早期的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发展到广播、报纸、书刊杂志、电视电影、国际互联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各个级别的政府也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方便、快捷的沟通工具进行政治信息的交流。在传统的政治沟通方式中,通过中间人或其他政治人物进行政治沟通的方式也很多,如国与国之间互派大使,以增加互信和沟通,发展经贸往来以平衡贸易逆差等,也是进行政治沟通的方式之一。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正式沟通渠道,如中国办。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召开新闻会,设置新闻官的方式加强政府同各个阶层的政治沟通。

二、政治沟通的出现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西方政治学发展步入行为主义时期。它强调合法地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科学方法来描述和解释政治活动者的行为,并主张价值中立,这样政府、公众、大众传媒的政治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点,而连接这些行为的就是多维度的政治信息,因此以政治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政治沟通就应运而生。政治沟通理论的形成以卡尔・W・多伊奇(KarlWDeutsch)《政府的神经》(The Nerves of Government: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它为人们了解、分析、研究和完善政治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政治沟通理论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传入我国,但一直未引起重视,其研究因而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大体集中于以下领域:对政治沟通理论的探讨、对政治沟通多维度价值的界定。在国内,有学者主张运用控制论、信息论去理解政治沟通,如俞可平在《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中就从控制论、信息论展开分析;更有学者如林伯海主张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理解,即政治沟通就是传送那些有关政治信息、思想和态度的活动,指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有效地相互传递和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

历史上的大帝国和现代国家都具有专业的沟通机构并把重要资源用于促进沟通。例如,从原始部落的鼓手、信使和烽火信号,到中世纪的传令官,再到新闻会和政府行政机构的备忘录,各种政治体系创造出了特殊的交流结构和技术来达到他们各自的目的。这种沟通和交流的模式其实就是政治沟通的最初形式,只不过人们对这种东西的认识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而已。在现代民主社会,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彼此之间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政治沟通的目的其实就是政府与各阶层充分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其推行某种政策,在公众形成某种妥协和采取某种政治行为。政治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之一,对政治稳定具有保障作用。所以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十分注重利用大众传媒等媒介来促进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它成为政府控制政治局面的主要工具。

三、政治沟通出现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系统对政治系统的大力渗透。起主导作用的政治系统受到现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挑战,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这种冲击表现为对政治系统的大力渗透,使原有的沟通方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亟待重建新型的政治沟通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价值系统与个人自由心理相吻合,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渗透作用势必降低政治系统的政治动员功效和沟通功效。若政府不能提供有权威的渗透作用将大大降低人们对传统政治权威的忠诚。长此以往,在民众中产生“政治冷漠主义”,加大政治沟通的难度,孕生内乱。

2.政府与各社团之间的利益博弈。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趋势催生了大量的社会团体组织。但由于受改革和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存在着削弱或摆脱党的政治领导的倾向,某些领域出现了社会团体与政府的和平博弈,其核心就是要求与政府分割政治资源,这种和平博弈的力量主要来自企业经济性组织和地方。对此我们切不可疏忽大意,一定要用政治沟通的方式使所有政治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共进步、同发展。

3.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张力。从理论发展的视角来看,政治沟通的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卡尔・W・多伊奇创立的,此后作为分析工具和理论被广泛应用,随后又传到中国学术界,形成了分析中国政治生活的政治沟通理论工具。受其影响,再加上中国政治生活的变化,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与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张力状态。理论和实践既有互相促进的一面,也有不协调或相冲突的一面。互相促进的一面是理论为政治沟通的实践作出反思,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校正,使自身符合中国政治沟通的实际;不协调或相冲突的一面是学术界对政治沟通的理论研究落后于中国政治沟通的实践,它们之间缺乏兼容性,制约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交通治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文化 文化迁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张耀灿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这个概念,我们是认同的。此外,陈秉公先生在其着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亦作出了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两种界定,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在实质上,两者趋向一致。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再次,潜移默化式地传播模式。在一个固定的环境当中,人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家庭是人所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第一个环境,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个过程,父母总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或用语言,或用行为,总的说来是用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地方式把经验和知识传递给青少年。村落或社区环境,是对人进行潜移默化传播知识的第二个环境。人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社区或村落环境。在社区环境中,人在与社区其他人的交往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最后,网络传播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谓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过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相比,网络载体传播信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二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三是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四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三、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在高校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由高等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即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不断进步发展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职能。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承丰富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是具有丰裕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的教育教学阵地。此外,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各种文化几乎都能在高校的自由土壤中相互交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是丰富了校园文化,二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三是活跃了思想、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和途径,以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和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把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为人才培养服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就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即第二课堂育人环境,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优化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的头脑,优化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每个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隐匿在主体身上所负载的关于自身阅历、经历及通过家庭、社/!/区和社会耳濡目染所形成的文化因素,体现在主体的言行、生活习惯和方式上。在高校这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社会交往,把自身所载的文化传递给另一个主体。从而使不同的个体文化在交流与碰撞当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可能。

“任何两个具不同文化的群体甲和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这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在发展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必然地在其发展传播时与其他文化碰撞与交锋。但是,任何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在相同的地域环境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优化,必然要求与其他环境中的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或吸收或相抗或互相包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主体是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社会交往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符号。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文化的发展亦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文化之间的交流、发展与扩散就是文化的变迁或迁徙。应当看出,文化迁徙与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环境中的特殊部分,必须要体现环境的共性。文化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文化,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因此,教育事业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活动,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贯彻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要积极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文化背景。

交通治理论文范文第3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作用,是社会和谐稳定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之配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利益关系,凝聚人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本文以__省交通运输行业为例,对交通运输系统政治思想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提炼出__交通运输精神这一结论,为如何推动__省交通运输行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做出初步探索。

一、__省交通运输行业政治思想工作现状分析

(一)__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__交通运输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态势强劲。以20__年为例,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612.3亿元,同比增长17.6%,是前5年平均年投资额的1.5倍。投资总额进入全国前9位,同比前进4位。其中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内河水运分别完成投资501亿元、32.4亿元、70.75亿元、4.8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7.3%、60.9%、5%、78.5%,公路建设投资位列全国第6位,同比前进5位。启动全省高速公路三年会战,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30公里,实现所有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按照战略部署,到2015年,__将新建成高速公路2500公里以上,实现通车里程5100公里以上,实现88个县通高速公路;形成15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贵阳市与其他市(州)政府所在地有2条通道连接,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达到2.84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内河水运货运量达到20__万吨,到2020年内河航道里程超过4500公里,水运货物量达5000万吨以上,初步建成全省通畅、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二)__省交通运输行业政治思想工作成效

1.理论武装推动学习型单位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以党的十八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放思想“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等为平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央、省委重大会议和讲话精神,形成了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厅直属各单位、机关各支部层层抓好学习贯彻的理论学习机制。20__年以来,共组织全系统200多名党支部(党总支)书记、150多名县处级干部分批学习培训;组织近50名基层党委干部前往上海海事大学进行党务工作培训;征订和整理各类学习书籍、培训资料近11500本;鼓励干部职工使用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二是加强理论调研。利用省交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这一平台,制定了理论调研工作计划,主要围绕党的十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结合行业实际,开展理论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用“十破十立”思想引领__绿色交通发展》为题,积极申报省机关党建研究会课题,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对交通运输工作的指导作用。

2.借力多彩__推动行业创先争优

一是深入开展全省“高速公路文明大道创建”活动。积极对接省文明委,将“高速公路文明大道”创建活动作为全省“多彩__”文明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等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通过对高速公路沿线、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公共厕所进行综合整治,着力解决高速公路环境脏乱差、设施不完备、服务不到位、执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展现__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形象。二是全行业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如水运系统开展了“文明样板航道”创建活动,其中赤水河“文明样板航道”创建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的验收,创造了西部省区第一条、五级航道第一条、两省合创第一条的“三个第一”优异成绩。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开展了“立足岗位大练兵、苦练内功强素质”活动,把练兵活动与“文明伴我行——满意在高速路政”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练兵活动进一步增强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和岗位技能,树立行业新风尚。20__年以来,共有106个集体和个人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其中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赤水航道处等87个集体和个人获得交通运输部表彰。

3.深化作风建设打造廉洁高效机关

一是进一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从学习教育、服务群众、增比进位、效能建设、问责机制等方面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和常态化。二是围绕“依法 行政、改进作风、优化环境、服务群众”这一宗旨,在厅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两窗口一中心”(首问责任窗口、服务接待窗口和政务服务中心)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三是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厅网站建设,构建了电子政务办公系统(OA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精简审批环节和手续,共有57项行政许可事项、12项非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权限下发基层。五是行政许可严格实行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制。资料完备且符合办理条件的项目,审批时限缩短5个工作日,核准项目缩短10个工作日。六是加强党风行风廉政建设。制定了行业“十个严禁,五个不准”规定,严禁干部职工在工程建设、招投标、施工监理、征地拆迁等方面、权力寻租、趋利执法等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4.强化道德建设营造和谐交通环境

一是抓好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党的基层组织示范点和道德领域专项教育活动示范点创建工作,通过深入创建窗口调研、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指导创建点开展工作。二是在全行业内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筑牢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传递社会“正能量”。三是组建“学雷锋自愿服务队”,通过开展“绿丝带”活动,把关爱、关心、关怀传递给他人,共建交通运输和谐环境。四是结合行业模范“最美司机”吴斌、__模范“背篼干部”等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干部职工敬业爱岗、奉献社会,并涌现出了行业先进。如遵义公交公司“最美女司机”王传芬,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5.弘扬交通文化建设展现行业新风

我厅继续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筑“精神高地”。一是与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举办“满意在__”主题活动,重点宣扬我省公交文化建设。二是编写了下基层帮扶主题歌《我把他乡当故乡》。由__省著名音乐人黄承志作曲,__交通运输厅挂帮干部萧静,省著名歌唱家马光辉演唱的这首歌,在__省挂帮队伍中广泛传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共鸣。三是承办了第二届珠江水系“港航杯”羽毛球赛。来自交通运输部有关单位和广东、广西、云南等珠江水系港航系统共有8支代表队,近100人参加比赛,推动了水运基层文化体育健康发展。四是组队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__赛区选拔暨__省职业技能大赛”,其中2名选手成绩突出,代表__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竞赛。五是组队参加了“__省第四届职工运动会”,我厅代表团在广播体操、篮球、网球、田径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彰显了我省交通运输广大干部职工行业精神气质。

(三)__省交通运输行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同,各地区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少数单位和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精神的、道德的、思想的潜在效应认识不足,在实践中趋于淡化,存在急功近利,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行为。有的单位不能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强调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规章手段多,而忽视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明显不同步,思想政治工作被动滞后,作用被低估。

2.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信心不足,热情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干部职工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有些政工干部感到,思想政治工作地位明显偏低,不如业务工作受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感和失落感,工作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工作不愿积极主动。而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又缺乏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不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感召力下降,思想教育难以深入

3.职工思想政治状况仍不容乐观

由于市场经济物欲的追求,使人们精神境界的追求淡化,具体体现在:一是政治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谈理想、信仰的人少了;关心政治、热心政治理论学习的人少了;讲社会奉献、关心集体利益的人少了;要求加人党团组织的人少了。二是道德标准模糊化。在市场经济不断培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交通运输系统的职工同样受到市场化冲击,导致部分人包括个人主义思想日益严重,使社会道德观念和衡量标准变得日益模糊。三是价值取向利益化。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个人物欲膨胀,滋生拜金主义,从而导致一些人对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是以其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四是工作心态复杂化。改革的过程中,部分职工的敬业思想发生了动摇,但在目前情况下又没有更好的出路,大都又不情愿立刻放弃自己的工作,但又对外界好的行业观望不已,思想动摇不定,工作态度开始松懈。五是生活目标务实化。部分员工有求知欲望,愿意学习,但又有不求水平求混文凭的现象;想开拓创新,但又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追求高品位生活,但又有盲目攀比的倾向;追求生活享受,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但由于受舶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又有一定的奢侈之风、享乐主义的出现。

4.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和载体尚需进一步创新

由于职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改革意识、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那种单纯的理论教育方式、传统的运动方式、低层次的活动方式和形式化的东西偏多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职工的求知、求技、求新、求乐的需求。若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和需求来创新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紧贴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建立服务交通的有效途径和创新的方法

二、__省交通运输行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价值使命

使命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使命,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企业、行业、部门等应当承担的角色与责任。就交通运输行业而言,其价值使

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如图所示。

突出重点,强化教育:交通运输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点是提高交通人自身的和谐。提高交通人自身和谐,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做到自身和谐,凝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依靠人格力量,提高构建和谐环境的能力。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以权服人与以理服人的关系。二是技巧取信与以诚取信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位与德的关系。

激发活力,协调关系:在新一轮大交通建设中,构建和谐交通,激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 活力,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肩负着激励作用。要高度重视交通与人的关系和谐,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文明交通,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作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出发点,充分体现快速、便利、舒适、安全、文明、和谐的人文精神;加强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交通建设、运输对环境、资源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统筹兼顾,促进交通发展与自然和谐。

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构建和谐交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清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一是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努力克服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三是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四是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转变作风,为民办实事。

三、__省交通运输行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对策建议

(一)在思维观念上创新

如何应对和适应新的竞争规则、新的经营理念,正确面对挑战,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观念的惯性、思维方式的单一性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单调性。在思维观念上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要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把自己作为主体,把群众视为客体,其结果往往是我动他不动,我主动他被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就是要转变过去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努力做到心里装着群众,眼睛向下,了解实情,多倾听群众的呼声,多体察群众的需求,多办实事,多向群众学习。二是要变教育为沟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潜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关心人与尊重人、理解人与教育人、管理人与成就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树立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营造一种公开、公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平等、多向交流沟通的观念。工作中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增强将深化改革、服务群众和提高经济效益融为一体的观念。三要变管束型为示范型。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自身的言行作风做好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把自身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对象的观念。悉心关注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关注职工群众的喜怒哀乐。思想政治工作既然是做人的工作,那么如何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永远是工作的主题。只有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才能激发人、凝聚人、感召人。

(二)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上创新

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化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应该率先有所突破。电化、电信、电脑也应是思想政治工作适时选择的最佳教育工具。当前及今后要掌握并运用好互联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占有一席之地,要研究网络特点,趋利避害,开展网络宣传。公路部门的局域网、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网络系统更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舞台,经常公开公路部门的政策规定,及时传递公路工作的各种信息动态,建立公路职工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公路网络,了解掌握职工的状态。并注意发挥电视、广播这些传媒速度快、覆盖广、信息多的教育作用,努力占领职工思想阵地。

(三)实行动态考核,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上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动态的过程,因此对其考核与评价也必须采取动态的方式。如果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进行,势必不能随时掌握工作情况,又不便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立即调整。因此必须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动态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对于不同的交通部门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例如,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形式,每季度进行动态考核,考核结果与交通文明评比挂钩,并将考核情况及时和交通主管部门通报。实施这种考核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更能体现出来。有益于全省对基层情况的掌握,便于及时指导,又让基层随时发现自身问题,便于及时整改,使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考评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在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上创新

当今时代,信息的传播已经超越时空的界限。网络通讯、远程教学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已渗透到大众生活之中。交通运输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利用以下载体:一是以交通文化为载体,将理论教育寓于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和公路文化建设中,增强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淡化活动痕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二是以交通经济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劳动竞赛、争先创优、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等活动,进一步激发职工的政治热情,工作热情,推动经济发展。三是运用典型的力量抓好示范引导,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各种典型,激发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新时期的典型应有时代感,不能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而应在给人以敬佩感的同时给人以亲近感,增强典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注重发挥党校、职工之家的渗透力,利用单位的宣传橱窗等的影响力,重视群众性娱乐活动的吸引力,增强公路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不断创新载体,拓宽新领域,开辟新视点。

四、__省交通运输精神提炼

__省交通运输行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应当形成__交通运输精神。交通运输精神是全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交通系统职工精神面貌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培育和提炼交通精神是交通运输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__交通运输实际,本文认为,__交通精神可以凝练为如下几点:

团结协作精神:是指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在围绕交通中心任务,加快交通建设与发展上,能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克难攻坚、扎实工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开拓创新精神:是指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能够从传统思维模式和定势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按照省委解放思想“十破十立”的要求,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推动__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在具体的交通工作实践中坚持科学展观,尊重交通事业发展客观规律,反映现实要求,谋取实际效果。在工作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作风扎实。

廉洁奉献精神:是指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发扬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精神,严格按照厅党委制定的“十个严禁,五个不准”的要求,通过廉政建设,铸牢反腐防线,从源头上解决诱发腐败的深层次问题。

[参考文献]

[1] 云宣.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交通事业发展新跨越 [J].珠江水运, 20__,(02)

[2] 综合运输研究所课题组.“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期评价 [J].综合运输, 20__,(01)

[3] 国家交通运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J].河北交通科技, 20__,(01)

[4]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 奋力推动交通运输业实现新跨越 [J].共产党人,20__,(09)

[5] 李善同,冯杰.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__,(10)

[6] 徐根义. 深化改革开放必须继续解 放思想 [J].新长征(党建版), 20__,(07)

[7]王庆云. 深化交通改革 协调交通发展 [J].综合运输, 20__,(01)

[8] 李振福.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 [J].公路与汽运, 20__,(06)

[9]王申勇,仇念唐. 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交通 [J].理论学习, 20__,(10)

交通治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163-03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当然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既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又要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而理论间的借鉴和融合总能产生新的知识。“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它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此为基点谈谈对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及其功能反思。

认识世界,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问题的研究对象分为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物质层面是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物质层面的存在,也就没有研究对象的存在。但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单单认识到问题的物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认识物质层面的存在怎样产生意义,如何形成观念,这就进入了问题的观念层面。观念层面的东西说到底是社会现象,惟独在人类社会当中才存在着意义的观念和观念结构。换句话来说,物质本身的存在是不存在什么意义的,当人们赋予它某种意义的时候,它才产生了被给定的意义。

如果物质存在的意义确实是人们给定的,那么,人们是如何去给物质蒙上某种所谓意义的神秘面纱呢?不言而喻――社会实践,也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因为没有任何单个的人可以去“独自”改造世界的,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便是表面单个人的所谓反思也是建立在其首先是“社会人”的基础之上的。“狼孩”的例子,众所周知,不再重叙。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起观念事实的过程,观念世界由此产生。因此,我们赋予物质什么样的意义,取决于我们去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方式。不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不同的观念和意义。也就是说,社会实践产生和决定社会意义。

然而,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前和当中都对某个问题独自持有某种看法,即异质性主体的私有观念。相对应,共有观念是行动者对于他们自身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所持有的共同的知识。行动者通过社会实践的互动就会产生共有观念。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旦共有观念形成就不能还原为私有观念。我们把这种不能还原为私有观念的共有观念就称为文化。比如,奴隶制、封建等级、种族隔离、战争这些被称为正常合理的东西,现在或者被摒弃,或是被削弱。平等、民主、自由和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成为追求和向往。

人们思考问题的理念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即人类的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展开的。从哲学层面来讲,或者说从本体论上来谈,这就是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与表现。从启蒙运动开始,西方逐渐建立起了主体性哲学的庞大体系。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是理性,理性的核心是人对主体作用的肯定,表现是现代性。但是这种肯定是在主客二元对立前提下的主体论,主体性体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构造与征服关系上面。这种存在是主体的孤独的存在,是相对于客体的存在。哲学的主体论转向强调主体问性,强调了主体的存在是诸多主体之间的共存,体现在主体间的相互活动之中。孤独存在变为社会存在,征服关系变为交往关系。但是行动者间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交往才是社会的根本特征,他们的社会实践即社会互动必然会产生共有的观念,亦即不同形态的文化。没有行动者的相互交往,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便无从谈起。并且人类通过交往也创造出自身的社会进化和文化传承机制,即交往本身也是对象化的过程。

简而言之,“对于主体而说,没有意义的存在就是没有理解的存在,这样的存在不是主体的存在。意义不是主体自身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主体和主体间形成的。”主体相互作用时,主体间性就相应产生了。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

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强调了主体之间互动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否认人作为主体的意义,人们在互动中既是客体更是主体,是特殊的互相对象化的活动。人们互动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如前所述,社会实践产生和决定社会意义。那么,这个社会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更进一步来说。社会实践的价值到底怎么样的呢?“价值”本来是体现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也表征着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也代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间性的产生既是对人作为人类本质的肯定,又是把人作为对象化、客体化的认可: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其要处理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层面的互动,即实质上肯定双方是“主体一主体”关系互动。这就明显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即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的主体性的互动与碰撞。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个隐含在其研究对象内部的逻辑前提:互相对象化的人是可以教育的。换句话来说,两者之间有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万能的,是有逻辑基础的,是有选择性的。这种“主体一主体”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是双方的建构关系。

双方选择关系建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建构了活动的客体:互相对象化的客体。从总体上来讲,教育者应当处于主动式的,受教育者应当处于被动式的。然而,受于双方都是主体因素的限制,这种“主动一被动”的结构不是绝对的。取决于双方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等等。双方的交往互动都为对方提供了反思和理解的机会。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心灵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但这种高级的方式却往往为人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作为主体的双方提供了把握真理的提供反思机会和机制。

双方选择关系建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建构了活动方

式:“主体一主体”的结构。如上所述,双方互动“主动一被动”结构是变化的,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双方都是被社会所选,都是主体的人,受教育者也不是被驯化的工具,不仅仅是教育者的工作对象,而是有思想、有灵魂、有需求的具有鲜活生命的、活生生的另外一个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是互动与选择关系。要强调对“他者”的尊重,但不能是“自我”对“他者”主体地位的漠视,和对“他者”思想的驯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生存方式,即主体间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把教育者当人,体现了以人为本、对他人的尊重。”

双方选择关系建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建构了活动动因: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政治社会化的内化,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强制推动,而是源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机制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再是被“对象化”的单边行动。不再是为被动的灌输某种思想观念服务,不再是守成式的“私有观念”的放射;而是受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双方主动的、双向的、增收式的精神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交往双方对自身内在思想道德品质的主动内化的外在表现,这一过程机制也促使交往双方特别是受教育主体更积极主动的向上、向善,从而反过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好互动。正如胡塞尔曾指出的那样,“知识的基础并不是客观,而是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关系。我是通过与客观世界以及他人之间的互惠式关系而获得人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有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担当了中国政治社会化的任务。”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化。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过程。”既然这一任务主要靠主体间性哲学思维产生新的学理构建。那么,借鉴了“主体间性”哲学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手段。”强调主体间性,更加强调以平等的地位互动,人类正是通过这样交往也创造出自身的社会进化和文化传承机制。政治文化也就是这样得以更好传承,这就是对简单的“灌输”的否定,尊重了社会化对象(受教育者)。作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动态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心灵“对话”,是主体问的灵魂的“碰撞”,达到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的功能。

其次,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的功能。政治角色指的是与人们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特定的政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政治角色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政治权利、义务等行为规范面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话语“霸权”,但同时都有自己话语权力。对话双方都按照自身经验和知识结构进行“视域交融”,就可能有不同层面的认识,通过双方的真诚探讨和交流,“真理越辩越明”。这样,双方“交心”所达成的共识就更容易内化,更有利于合格政治角色的形成。

再次,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具备对现有政治体系和所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和信念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主体间性转向,就是更加强调其教育对象是“人本身”,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要“更加明确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就要把受教育者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既要同他们精神交往,又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交往,真情倾听他们的问题,耐心交流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多为对方想办法、出注意、努力使得双方通心顺气。这样就把双方在社会实践中所背负的思想包袱解放出来,争取理解和信任,增强主体自身的造血功能,真正做到“助人自助。”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复次,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政治发展的功能。政治社会化具有更新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当然就要发挥和推动政治发展的功能。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在社会整体层面,社会政治共同体对政治文化的再创造,即根据自身的发展,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并加以对社会成员的教育。这里的主体是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形成的,包括政党、国家、社会组织等等。是主体间的相互的社会实践把各自“私有知识”通过碰撞、交融形成的新的政治文化,并再次内化的过程。内化的结果就形成了社会成员对政治改革的认同,从而推动了政治的发展。比如“”结束后,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就是如此。第二,在社会成员个体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繁,逐渐形成了某些或某种共有的观念,从而部分或者全部地更新社会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或者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政治文化,形成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态度,影响和推动政治体系和结构和过程,从而推动了政治发展。比如孙中山先生晚年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过程就是如此。这不论在哪个层面上,都突出表现了主体间性的特征,因为它们都强调了“借鉴”和“融合”,都强调“交往理性”。没有交往关系的存在,就不会有思想教育的载体,也就不会有政治社会化中文化的创新,政治发展也就是一句空话。

交通治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28-02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肯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以特定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教学展现的一种形式,也是影响教育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和谐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持续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真诚与互爱互信的,在理念上是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在行为上是相互对话与合作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2.和谐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对课程接受与认同度的保证

当前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也是原因之一。《学论》上讲“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甚至没有对学生的必要的尊重与关爱,和谐师生关系缺失,学生自然不会喜爱所授课程,甚至会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师生间真诚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所以,如果要使学生接受、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还需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3.和谐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

和谐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乐意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因为受到了尊重和奖爱,学生会把老师当做朋友倾诉心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和谐的师生关系所激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称“基础”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需要遵循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育人要求,要在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上注重合道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自身成为“传道”的载体,才能体现“以人为核心、以塑造人格为己任”的课程特色,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内在契合,从而彰显其人文情怀。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成为“基础”课成功教学的逻辑起点,也是确保“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关系冷漠;师生之间互信程度降低,师生关系趋于功利;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师生关系工作化;教师重科研轻教育,师生关系机械化。上述情况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存在,并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师生间缺乏平等的人际交往意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认识到自己老师的身份和角色。没有亦师亦友和学生平等交往的意识。或觉得公共课老师没有和学生交流的必要。所以,上课来下课走就成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以为常之事。而部分学生也认为只有和专业课及辅导员老师交往的必要,而没有必要和公共课老师交往,甚至缺乏对公共课老师的尊重。一门课程授完,师生之间几乎都不认识。更不用说深入交往了。师生之间没有情感关爱。只是一种功利化关系。

其次。教师缺乏民主开放的教学意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中没有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民主开放意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没有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的发言权、思想交流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自然也不会在乎老师的说教了。

第三,交往的平台和机制欠缺。除上课的有限时间之外。公共课教师与学生接触交往的机会并不多。同时高校评定职称偏重甚至只重科研的作法普遍存在,这也促成了部分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做好科研上,而对教学,包括与学生交往没有兴趣。教师认为讲好课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全部工作。师生间就是一种简单的“授课与听课”的机械化、工作化的关系。

“基础”课的育人特点决定了教学须在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展开。作为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思想修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课程,“基础”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间的一种人格互动。教师需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展现其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部分“基础”课教师缺乏这种认识,而以“布道者”的身份实施枯燥的说教。没有在和谐氛围中的师生思想情感交流和施教者的人格感染,“基础”课教学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体来讲,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1.平等关爱

一直以来,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实际上一定程度确立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在现代文明社会,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平等愿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平等师生关系的确立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施教。必然形成师生之间的隔膜,阻碍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这种不平等逐渐渗入精神层面而被师生双方共同默认将会极大地抑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放松程度和精神愉悦程度。不利于学生质疑力、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确立与学生的平等意识,还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爱是学生自尊、自信、自爱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精神力量,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到较高层次的水平。

“基础”课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而是应该平易近人,同时还要体现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还要培养和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施教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是指导学生实践人际交往能力的示范。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到与学生和谐交往,那么他的宣讲在学生眼里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没有说服力,不能取信于学生。

2.民主互动教学

互动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师生关系一定是能体现师生积极互动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交流的权利,创造条件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基础”课教学应当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据有关调查,在“基础”课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教学互动很重要,但又有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在“基础”课教学中贯彻教学互动原则。为了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等教学方式,打破一言堂、满堂灌,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教师主导

据有关调查,教师因素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完善教师因素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路径。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建立和谐、友好、愉快、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从教育者自身做起。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应当发挥一般人际交往的积极主动性原则。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消除学生与教师交往可能存在的顾虑,激发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愿望。

4.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师主导不能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一切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甚至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在理论和思想的高度给学生以指导引导,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修养性很强的课程,仅通过“说理”和“教化”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还必须发挥“修养”与“体验”相结合,任务和兴趣两种途径相辅相成来逐步引导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如通过“演讲”、“小品”、“话剧”表演、观看视频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展开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愉悦和自主体验的收获。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基础”课教学中应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才能确保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赵燕茹,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7-02-27

[2]冯淑慧,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08,(01)

[3]王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2)

[4]赵红霞,孟繁繁,徐荣辉,加强师生情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科教导刊,2010,(07)

[5]修营,新型师生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J],高校辅导员,2010(10)

[6]汪月霞,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德育,2010,(03)

[7]李湘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教学现状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1)

[8]鄢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激励机制问题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