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征文(精选5篇)

  •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其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全民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构建才能完成的民心工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体现在高楼大厦,五光十色,花团锦绣上,而是体现在每一位市民的一想一言一行;文明礼貌不是一句美丽的口号,也不是束之…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精选5篇)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范文第1篇

大家好!我是来自**镇政府的**,今天有幸站在这张小小的演讲台前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关城市创文的话题,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的演讲题目是:携手奉献爱心,共铸*文明。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勤劳智慧的*人,靠着一份情感、一份毅力、一份责任、一份正气,用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诠释着改革开放的内涵和真谛。如今的*,如同腾飞的骏马,驰骋在广袤的粤北大地之中。招商引资一次次刷新创高纪录,工业园区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尽情享受城市带给我们方便和繁荣的时候,也无不遗憾的发现,我们也在承受着许多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污染和喧嚣。看似漂亮干净的街道后面,其实堆藏着太多未及时清理的污垢;看似宽阔平整的马路上,偶尔还有果皮纸屑伴着晨风四处飘荡;看似穿着体面的文明人,不时会用粗俗的语言破坏文明和谐的氛围,这些人似乎觉得创文是一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

其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全民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构建才能完成的民心工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体现在高楼大厦,五光十色,花团锦绣上,而是体现在每一位市民的一想一言一行;文明礼貌不是一句美丽的口号,也不是束之高阁供人们顶礼膜拜的古老而神圣的碑文,它是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能够想到、做到,并且能够力所能及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老工匠建房子的故事。话说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即将退休时,他告诉自己的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这位好工匠走,问他是否能最后帮忙再建一套房子,老工匠犹豫了一阵,勉强的答应了,其实此时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因此在建房的过程中,老工匠用的是软料,干的是粗活。当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并且说了一句“感谢你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付出,这套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老工匠听了后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会如此粗心大意。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做事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不讲诚信,缺乏责任心,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通过这个故事可曾意识到,我们也有维护城市文明的义务和责任,城市是我家,创文靠大家!其实,我们能做到的很多,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说,如果你每天都弯腰去拣地上的一张纸,那么你走过的路就会多一份清洁;如果你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就会少一点白色污染;如果你在白天随手把家里的电灯熄灭,就会少浪费一点能源;如果你拒绝使用一次性的筷子,一次性纸杯,就会对绿色的森林多一点爱护。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雕塑 标识 文化 方位 个性

绪 论

城市雕塑是伴随着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给城市增添艺术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标识。“建筑与雕塑有着难舍的渊源,在古代几乎是同出一辙”①,如古希腊、古罗马城市的石碑、木头路标、城阙,这些早期城市建筑,虽然还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但它们是最醒目、最具有标识性的,它们既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导向牌,又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的载体。

在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中,人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断满足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风格迥异的城市雕塑,这些中的精品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而载入史册,保留至今的很多已经成为该区域的标志物,其中有的甚至成为该城市和国家的标志和象征。

城市雕塑的概念及国内城市雕塑现状

1.城市雕塑的概念

“所谓城市雕塑,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室内雕塑而言的,故可称之为室外雕塑,为了创作城市景观,也可称之为景观雕塑、城市环境雕塑等”②,但通常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建筑、园林等公共设施的室外雕塑。城市雕塑规划设计的原则是要与该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市特点、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要突出、彰显本土文化和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色,使其成为传承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的重要载体。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建筑、道路、园林、广场、山体水系、绿地等要素的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需放在适合的环境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美化环境,提升、点染城市景致的作用。

2.国内城市雕塑的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的不少城市雕塑缺乏传统文化的温情和人文关怀,缺少艺术性以及解读历史的严肃性,不重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规划、创作城市雕塑时欠缺考虑和了解该地区居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更重要的,雕塑作品很少有对生命个体表达出应有的尊重。近年来这种现象日趋严重,甚至部分城市雕塑最后沦为城市的艺术垃圾。浪费纳税人公共资源的城市雕塑不能满足公共精神需求,“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曾对全市的城市雕塑进行普查,结果平庸的占80%,优良的占10%,低劣的占10%。在很多城市甚至农村,眼前耸立的都是面目雷同、含义不清的抽象派雕塑,业内戏称为‘一个球、几条线’。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全国各地的“托球式”城雕不下100万座。很多雕塑不仅不能给市民带来艺术享受,反而成为一种视觉污染。”③因此,营造具有蕴含城市文化、市民公共精神、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独特气质,经得起公众目光检验的优秀城市雕塑势在必行。

城市雕塑的历史、文化标识价值

城市雕塑的设计定位是文化内涵的定位,它的内在品质应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与当代市民公共精神的载体;是城市本土文化的深层体现;是一座城市通向世界的“名片”,因此,城市雕塑应该以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文化及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以此营造一个既有文化积淀又有创新活力且不断发展的城市公共艺术品。没有优秀城市雕塑的城市犹如一个没有温度、呆板乏味、缺少独特魅力的“文化沙漠”。

城市雕塑的文化标识是它能代表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历史,它成为记录一个城市某个时期出现的文化现象的载体,地域文化是城市雕塑标识建立的基础,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是城市雕塑创作的重要素材库。雕塑应该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寻求特色化,也就是说其标识性特征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识别性。

在建国初,城雕作品以红色战争题材为主,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这些雕塑成功地反映了人民民主运动和革命战争岁月的艰难历程,成为了那个时期城市雕塑的杰出代表作,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的坐标,具有很强的识别性。然而,当下许多城市匆忙上马的城雕,不能给城市添加亮丽的风景,反而污染着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人民的视线。比如,郑州地标性建筑“中原福塔”的广场前,动态粗俗两个拟人化的猪雕塑,既缺乏对郑州这座城市所应具有的文化历史文化研究,也不能体现城市文化未来前进的方向,甚至让人曲解该城市文化的定义,题材创意庸俗不堪,毫无艺术审美性,这样的城市雕塑最终只能沦为令人厌恶的城市“艺术垃圾”。

纵观欧洲的城市雕塑作品,这些城市雕塑与其特定宗教、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有文化的厚重感,雕塑里有城市的灵魂。如放置在朗厄里尼海滨公园的雕塑《美人鱼》是丹麦雕塑家埃里克森根据《海的女儿》的故事,于1913年创作而成。当地市民把她看作是哥本哈根市的象征,丹麦人更把她视为是丹麦的标志。埃里克森的创作不是凭空想象,是以自己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为创作灵感来源。还有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雕塑,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恒温街和橡树街转角处,本来是一件小得不起眼的雕塑,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布鲁塞尔的城市象征,成为世界城市文化史的一支奇葩,布鲁塞尔正因为有《撒尿小孩》的存在,城市文化影响力得以提升。

城雕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形态及重要表述载体,是活着的城市文化,也是城市雕塑文化的展示。城市雕塑应该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高度浓缩。将城市雕塑镶嵌在某一区域,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创作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思考的呈现,城市雕塑的历史、文化性与其艺术价值成为了一个统一体的两面。同样,城市雕塑在经受城市现代化洗礼过程中,现代文明的快速进程的痕迹也将渗透到城市雕塑之中。

城市雕塑的空间、方位标识价值

城雕应具备明确的导向性,其存在价值是它在城市中能明确表示所处位置、方向、成为城市方位的坐标轴、代表城市形象等,或是某个区域的参照物。具有标识的城市雕塑最突出的特点是易于识别,具有显著认知性、标志性,即便是小型社区的微型雕塑,它也能够明确地传递出该区域不同于其他社区的特征。以法国著名的雕塑家巴托尔蒂花费10年时间创作的《自由女神像》为例,女神像高46米,她身穿长袍,右手高高擎拿着火炬,象征着她在为追求光明的人们指引道路,她是自由、进取、热情奔放的美利坚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的化身,至今她都被人们视为纽约的明灯,它为纽约增加了个性化的识别力,这一典型的城市雕塑成为城市标识的成功案例。

反观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历经十三朝的古都西安,在这样历史悠久的城市进行雕塑创造,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片段的确是一个较为艰难的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片段必须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题材,以此作为城市雕塑创造的文化背景和基础。目前,西安的标识性城雕,如1987年马改户等人创作的大型群雕“丝绸之路”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区域的坐标,因雕塑而知地名,玉祥门外的“张骞出使西域”、大雁塔南广场的“唐玄奘”等给大家印象深刻,都具有较明确的城市空间、方位标识性。现今的这座古城,城市雕塑出现得是越来越多,然而相对优秀的能够起到空间、方位标识的雕塑还很缺乏。

在我国其他城市,也不乏标识性城雕作品,如1986年何鄂为甘肃兰州创作的“黄河母亲”,广州1959年在越秀山建立的“五羊”雕塑,以及1984年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由潘鹤创作的“拓荒牛”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一个城市的标识性,但我们所能知道的这些城市的城市雕塑也就仅限于此,这类优秀的雕塑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城市雕塑应成为一个城市个性化的标识

每座城市都应有各自的个性与气质,然而现实却是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北京与上海,西安与深圳,东京与纽约,越来越近似,缺乏个性特征,失去了独特的城市魅力与灵性。改变千城一面的建筑是不现实的,而改变城市雕塑的形态、色彩却是可行之路,个性化的城市雕塑可以为日趋相似的城市增添一些多元化的文化符号要素,保留城市个性特质的“基因”片段,成为一座城市个性与特色的标识和城市的内在灵魂。

城市的记忆片段往往折射在城市雕塑、建筑形态里。我们需要深入地探寻这个城市固有的文化现象,就完全可以建立起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雕塑艺术形态来。个性化的城市雕塑与老街、牌坊、老字号等共同组成一道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即便是看见老字号店铺的一个牌匾,都会给我们对这座城市增添爱它的要素。因此,在进行城市雕塑创造和规划时,不但要注意雕塑的造型、材质、色彩,以及与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还应详实、深入的解读该区域的历史、政治及地域文化,只有这样的城雕才会增添城市的个性化魅力。尤其是对历史、文化越发达的城市越是如此,而对于新型发展的城市,城市雕塑则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下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求新、求变,这是新型城市雕塑规划与创作的主旋律。

结束语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标识性特征应成为识别城市的重要因素,承载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坐标。总之,识别一个雕塑就可以识别一座城市,优秀的城雕作品,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游走在这个城市,因为有这些雕塑的存在,我们能感受明确的文化内涵和空间方向辨识性,感受到这个城市所特有的个性和张力。正是应为有了优秀的雕塑,我们对这座城市才会有了强烈的识别感和归属感。

注释:

①[http:///viewnews/2012/08/31/qROmjcwWtm]

WkyVW3g1Tb0.shtml.

②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国城市雕塑50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8:16.

③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0,序三.

参考文献:

[1]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国城市雕塑50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8.

[3]布鲁克.巴里(美国),张帆译.室外环境雕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

[4]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委员会.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1.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文化结构;文化内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已成为人类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文化属性已为许多建筑师所确认。“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建筑,是在一定地方与乡土上的为人们生活需求所组织的人为空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记载人类文化发展的石头的史书。建筑文化通过有形的物质建筑空间凝聚着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反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建筑创作的诱发力就越是需要深化对建筑文化的认识。

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建筑文化,是我国各民族长时期共同熔铸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韵味。从传统的“中原文化”、“吴文化”、“楚文化”等,到现代的“海派建筑”、“岭南建筑”等。地处荆楚之地的江城武汉,是一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中心,在这里曾先后孕育了新石器的早期文明、商周青铜文明、明清商业文化、近代西方殖民等文化形态型,经历了辉煌灿烂的里程。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她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纳了众多外来文化,形成了一座真正文化多元的,兼有山水特色的大都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

总体来说,当代武汉建筑文化的特征有如下几个特点:

1.就形态上来说,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不拘一格。

2.建筑形式不断创新,有时代性。

3.在建筑群体中,各种建筑形式和风格并存,互相包容,互相协调。

4.住宅或其它公共建筑无不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也是武汉当代建筑文化的最大特征。

武汉城市建筑的文化结构

从结构上探讨当代武汉城市建筑的文化特征,有两点是十分鲜明的,其一是结构上的二重性特征;其二是结构上的二元性特征。通过对这两点特征做整体上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展示当代武汉城市建筑文化在中国大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内在联系。

一、重构造性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粹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轻的、非纯粹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其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曲-是一脉相承的。

汇处,贯通南北.承接东两,战争时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平时为经济富庶、商贾云集之处。依据夏《禹贡》记载,江汉平原一带属于所分的九州之一的“荆州”,当时已经创造了与黄河流域一样辉煌的文明。商代修筑的盘龙古城,显示了当时楚人(最早生活在汉江流域的楚山一带,后移居江汉平原,接受中原等地的先进文化)在礼制、科技方而的杰出成就。与中原文化相比,楚文化起源于商周文明的青铜文化之后。其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通达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楚人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东吴、南粤、巴蜀交融,是极其多元和包容的。楚人喜欢筑景榭于台上,撷取商周文化雄伟的台、吴越文化中空灵的榭,建筑与景色随朝晖夕阴变化,似云缭雾绕,这是其所独创的。现存的建筑遗迹和器物反映出楚文化恢弘的气度,精致绝美的品质,凌厉坚毅的风骨,在中华先秦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楚文化对武汉建筑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历史传承的过程,是武汉建筑文化的“内核”文化。因此,武汉的建筑文化受其影响较深。当1861年辟汉口为通商口岸后,武汉成为多种内核文化的“交会点”,产生了新的城市文化并向周围地区辐射,使“外缘”文化向“内核”文化转换。但是,由于这些“内核”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力度上的差异,因此,武汉不同的城区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这是武汉城市建筑文化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二元结构性

文化上的二元结构是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的一个主要共性特征,这一特征在不同的城市中,由于基础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封建社会是我国古典建筑的最高代表。中国的古典建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独特的体系,总的来说,这一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变化甚微,而这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是分不开的。相应的社会制度、建筑也获得了这一时期的平衡。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又多,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地域文化的交融;其次,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也是在借鉴、吸收世界上许多民族建筑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这是对世界文化的融合。以上两者是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形成过程巾的两个方面。因此。城市文化近代化必然会受到来自内外古今的多重闲扰,呈现出传统与近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为对立又交织共生的二元性特征。

总之,在建筑群体中,各种建筑形式和风格并存,互相包容。建筑与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文化的发展势必与时代的进程同步。当代的武汉建筑文化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创造出具有新时代感的特征。因此,我们在把传统建筑设计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结合多元化的建筑创作思想,把武汉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万民.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D].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0.1

[2]徐晓庚,白雪.楚艺术地理[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1.1

[3]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1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标;历史演变;城市

一、地标与地标景观的内涵

所谓地标,字面意思是地表上明显的标志物。地标的原始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辨别空间的坐标点。[1]近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标正在成为很多地方最著名的景观。地标不仅仅是一种城市摆设,也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和识别,地标往往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2]

在北京,故宫、长城都是这类具有标志性的地标建筑,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则是北京迎接现代化、融入全球化的象征,是北京的新地标。此外,也有一些地标不是人工的建筑,只是特定的地面标志物,如北京牛街地区在元代被称为冈儿,因这里有一地势较高的土岗而得名。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前者,即标志性的建筑。

二、地标景观建设对于北京城市文化的意义

不同尺度的区域对应不同的文化地标。北京的市民问卷调查表明:从全市尺度来看,北京地标为天坛、天安门和中华世纪坛,各个区县的文化地标也有一个以上,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地标人们认同比较一致。[3-5]北京的居住小区甚至也有许多成功的文化地标,比如,崇文区金鱼池小区的“小妞子”铜像既引人瞩目,又被大众普遍认可。

通过规划城市地标,引导城市文化建设,有助于树立北京首善之都的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地标建设是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一些特定的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强化城市文化记忆。在北京有许多加强城市文化记忆的地标,如建城纪念柱和建都纪念阙,是北京城市记忆的最好地标。

城市商业文化地标建设,可以推动城市商业文明精神的宣传。北京王府井商业区的地标体现了城市的商业文化精神。[6-7]北京百货大楼是首都商业形象的窗口,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在今天依然有必要大力倡导。

通过小区文化地标建设,可以强化居民对小区历史的记忆。海运仓的船舫凉亭,体现了小区漕运码头的历史。金鱼池小区将小妞子铜像作为小区地标,见证这片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金鱼池小区居民以及他们的后代对这片地区有空间的记忆,有空间的感情,小妞子便被认同为这一群体的象征。

通过城市文化创意地标建设,可以强化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随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创意文化地标的建设,可以引导文化消费方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北京地标景观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于古代建筑的传统文化地标

北京传统的地标分别对应不同大小的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的大量地标性建筑代表的是国家。比如,天安门是故宫的一部分,是传统皇城的代表区域,同时也是近代“”的发源地、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其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长期以来,是公认的国家层面的文化地标。中华世纪坛建筑群展示了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乾坤哲学思想,也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中华世纪坛也适合做国家文化地标。[8-9]天坛祈年殿建筑形式体现着古代帝王与天地之间的关系,[10]隐喻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作体现古代都城历史的一个文化地标。此外,北京也有一些地标主要体现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征。比如,北京西二环线上的北京建城纪念柱和建都纪念阙就是典型的代表。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满足国家需要的经典建筑地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世纪50年代,有所谓的“北京十大建筑”,分别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重建)、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地标建筑可以说完全是以政治为背景的产物。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会议上强调搞几项经典工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面貌。从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任务,到1959年9月全部完成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华侨大厦的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

这些建筑的重要特征是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彰显了民族的独立和自强。比如,民族文化宫,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象征。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与天安门城楼和同样建于50年代初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共同构成了天安门广场的主体建筑,成为了这一时期北京最典型的地标。

(三)20世纪80~90年代,融合中外文化的新地标

20世纪80~9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建筑风格也日趋多样化:既有现代的,也有民族的;既有中国人设计的,也有外国建筑师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北京新建设了一批地标型建筑,包括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南区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等。这些建筑中,有的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风格,比如北京图书馆新馆采用的仿古设计;也有的地标更为国际化,比如北京国际饭店采用了西式的风格。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建成了两个重要的新地标: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塔。北京亚运会的召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带有更为现代化风格设计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此时建成。1994年9月建成的中央广播电视塔造型别致,祈年殿式的重檐形式塔座;从地面升高到223米处,筒径半径向外挑出10米,形成一宫灯形的塔楼,力图表现塔的中国属性和北京特色。塔的设计集广播电视发射和旅游观光、夜景照明、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北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21世纪初至今,追赶世界潮流的后现代地标

进入21世纪,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思潮也日趋国际化,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具有“国际范儿”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了后现代的大都市的新的地理标志。2007年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建成,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互相映照的钛合金、玻璃圆顶和方形人工湖、水下入口、大厅设计等均是后现代元素特征,彰显了剧院作为国家文化产业象征的重要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以鸟巢和水立方为代表的奥运场馆因其极具特色的建筑结构和形态,享誉全球的知名度,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新地标。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24根桁架柱组成的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水立方”的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万多个钢质构件,独特的钢结构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2010年,央视新址大楼经修复后,成功得到验收,并交付使用。2013年,世界高层建筑学会评选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获得“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最高奖――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还涌现了一批后现代的文化创意空间,“首钢”、“宋庄”、“798艺术区”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新时期的北京的文化地标。798艺术区是工业建筑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厂区保留了195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风格的建筑。1996年开始陆续有艺术家入住,2006年建立798艺术区管理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个蜚声国际的艺术区。现在,798艺术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展示中心,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仅次于长城的外国人来京第二目的地。

四、北京地标景观优化对策

好的地标景观既能标新立异,给居民和游客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与本地的文化融为一体,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产生正向的推动。目前,一味的高楼大厦、后现代化的分解与支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京的城市文化的地方特征,有造成“千城一面”的倾向。北京地标景观的设计应当根据北京城市的地域文化环境和城市自身文化特征,提炼代表城市文化特质,统领各项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文化要素。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从空间战略上看,临近城市核心区域,以保护传统文化为主,着重体现北京古都风貌;远离城市传统核心区,在新的商务中心,逐步体现现代都市文化风貌为主。理性的、人文的城市地标景观建设,将在北京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地标的内容上看,应着重营造特色文化场所,城市规划设计中大力推动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的建设。除了顺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一些新的城市层面的地标外,在一些著名的小区、街道,也可以推出一些基于本地文化特征的雕塑,从而为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文化气息。

从地标与城市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上看,需要对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保护性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市衰败空间的更新演进,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品质,塑造了城市时尚地标,契合了城市文化保护、继承和超越的需求。因而,在遇到城市更新、文化集聚区面临拆迁压力的时候,从保护城市文化资本的角度,政府应尽力维护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地标性建筑的合理存在。

参考文献:

周尚意.解读北京地标景观文化[J].前线,2009(3):1-3.

李.文化地标:一座城市的DNA[J].建筑与文化,2012(9):101-104.

赵芳.城市空间: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演进[J].城市规划,2001(8):67-70.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肖毅强.空间的意义: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谈起[J].新建筑,2001(4):76-78.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69-72.

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唐赞功.中华文明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视觉形象;有机生成;后天创造;城市品牌

城市形象从构成素材上来区分,可以分为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它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认知,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①。”作为一个健康人,视觉感知则占据了人类感知系统的主体――83%(表1)。如果通俗的来理解,视觉感知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物质性元素部分即城市视觉形象,它是城市形象的主体。

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城市,都是天赋的自然遗产和积淀的文化资产的载体,换言之,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来源于生存环境和人类的生存需求。它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机生成。生存环境与生存需求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两个部分。人类面对的最初生存环境无疑是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一切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能源(矿物和非矿物能源)、景观、水文、材料、气象,甚至生物种类,共同塑造原始的城市形象。各种要素从不同的方面分别对城市形象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而生存需求则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由于人类求生本能而顺应自然或改变自然的需要。生存环境是客观条件,它本身不能演化成城市视觉形象特征,只有通过人的能动作用它才能被感知、被记忆,生存需求是人类对生存环境形成最初的归属感。

荷兰的海岸低于涨潮时的海水,在那里生命得不到保障。一千三百多年来,除了小型的泛滥,平均每7年有一次洪水。阿姆斯特丹全城都筑在水底桩子之上,有些桩子深到10米。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为了要生存,为了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荷兰人利用从大西洋疾卷而来的狂风行船,发动磨房的风车,不是用来抽掉街道上太多的水,便是用来锯木,制油。于是在荷兰境内,每条大路的转角上都有了那些高达三十多米的巨大的建筑物,从而形成壮观而独特的风车城市特色。

威尼斯是处于咸水中的一片海沼之地,最初街道用夯土筑成,泥泞不堪,而且堆满了垃圾,后来就演变成运河,人们就干脆以水为街,形成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上城市;蒙古是个游牧的民族,为了适应频繁移动的生活方式,便于拆迁的蒙古包应运而生,形成识别性极强的草原特色。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他认为安全是人类基本生存的需要之一,只有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谈得上其他的高级需求。经济水平低时,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上;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就进一步产生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以及个性发展等许多新的需求,如博物馆、歌剧院等,这也与后工业社会的消费文化需求不谋而合。

图1 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与城市需要层次③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

1 有机生成的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形象,它是天然生成的。城市在其产生、发育、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其自然环境载体,风土人情和都市历史,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不同城市迥异的面貌与特征,这个层面上来说,城市形象是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结果,是一种城市面貌的原生态呈现。这类城市具有优势城市视觉形象特征自然资源,如我国的沿海城市青岛、威海等因临海而成为海滨城市;重庆因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城市依山而建,成为闻名的山城等,这些都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城市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所有城市最基础的形象特色。在自然因素当中,尤以山、水为重要,这是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如“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一城山色半城荷”的济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南京,不止是这些历史名城,几乎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可以找出与山水之间的特色关系,“背山面水”构成了城市基本的自然选址法则,“山城”、“江城”、“绿洲城”,都是城市自然特色的写照。城市自然形象特征的体现,在于尊重自然,强化自然。

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生长的机体,它在大地之上勾勒出千变万化的线条,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格局:方正的老北京城,曾经一条宏伟起伏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串联着宫阙楼宇,统领着黄土灰瓦;水乡苏州,道路、河流纵横交错,相伴而生;古城丽江饱经沧桑,依山伴水的道路、古朴雅致的民居空间。这些视觉形象特征,又可以通过可视的建筑形式、色彩和可感知的城市空间来体现,丽江古城鳞次栉比的屋顶、青岛海岸边的红顶洋房、喀什老城曼陀罗式的街道,便是典型。城市的格局形态特色,在于秉承和沿袭历史的文脉,创造和体现自我的价值。

2 后天创造的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后天创造的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是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具有品牌特点,以人文环境因素为主。当然,在实际的城市视觉形象形成中,并不是绝对的两种形式,它们时而交织,时而分离,共同合力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智慧与对自然历史的文明成果进行的所谓“后天创造”。两种城市形象特征来源互相穿插,不能分割。只有将人文和自然较好的融合起来,才能塑造出具有城市区域特色的城市视觉形象风貌。对同一地方来说,有机形成的形象特征往往早于后天创造的品牌形象特征。低洼的地形造就了荷兰独特的风车王国特色。如今,荷兰的城市生活已经不再需要风车,但是风车得以保留,如桑斯安斯风车村(Zaanse Schans)成为有居民居住、开放式的保留区和博物馆,形成了品牌城市视觉形象特征。城市视觉形象特征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比如纽约的911纪念馆则是由于天灾人祸使然。

成功的品牌作为城市形象的反映,不仅是一个标语或标志。“大苹果”会让我们想起曼哈顿的活力、自信,这些反映在社区行为、建筑质量以及街道生活的特征中。传统和与过去的联系在节日中被加强,这些都加强了品牌。品牌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是城市形象差异化和认同感的来源。当城市由于全球化进程变得越来越均质,使城市与众不同的只能是当地传统、建筑特色、反映在当地政府管治下的价值观和突破跨国边界的社区多样性。澳大利亚墨尔本有300多种语言,还有丰富的食物和咖啡文化来传达形象多样性。英国爱丁堡则通过年度性的节庆活动来表达传统和艺术。④

3 结语

城市形象是可被感受、可被认知的,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隐性层面)在城市外部形态(显性层面)上的直观反映。城市形象包含物质层面和感知层面,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是一个城市形象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其他城市的根本所在,也是城市物质形象中最具个性的一部分。

(1)城市视觉形象特征形成的多种因素:城市美学不是唯一评价标准。

它应该是功能性、舒适性、愉悦性的结合。同时,特征的形成与提升从来不是单一的美学提升,在它背后有多种社会力量的驱动,尤其是经济驱动因素,比如洛杉矶的中心城区,因为中心城区的衰败,杂乱不堪,荒草丛生,充满停车场;政治因素,社会政治系统,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领导个人的领导力;法律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等等,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形态。

(2)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是一个不断进化、开放的系统。

“就算城市在产生之初其形态就已经非常完美,但它绝不是已经完成的,也不会是静止的。每天有无数个有意无意的行为改变着它,而这种改变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才会被发觉”。⑤城市视觉形象特征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人类文明成果,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反应,它也是人们解决城市问题的结果,是不断累计的结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个问题出现,在不断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中,城市视觉形象特征不断累积、渐进,这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注释:①鲁道夫.阿恩海姆著(美).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79。

②成朝晖.人间.空间.时间――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108.有修改。

③理查德D・宾厄姆(美).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