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个人资料,从小镇男孩到娱乐圈大佬,他是怎么做到的?

  • 郭敬明个人资料,从小镇男孩到娱乐圈大佬,他是怎么做到的?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每个身份背后,都有或红或黑的故事。出道18年,作家、主编、出版人、编剧、导演、导师等身份,郭敬明都一肩挑。有人深爱着他,从青春到中年,并打算从一而终;有人喜欢了他一段时间,带着失望和谩骂,粉转黑再转路人;有人对他谈不上喜欢,更无所谓了解,但习惯性对他高举“棍棒”,从不吝啬对其用最狠毒的字眼。他从18线闭塞小城市到纸醉金…

每个身份背后,都有或红或黑的故事。

出道18年,作家、主编、出版人、编剧、导演、导师等身份,郭敬明都一肩挑。

有人深爱着他,从青春到中年,并打算从一而终;有人喜欢了他一段时间,带着失望和谩骂,粉转黑再转路人;有人对他谈不上喜欢,更无所谓了解,但习惯性对他高举“棍棒”,从不吝啬对其用最狠毒的字眼。

他从18线闭塞小城市到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他用尽全力,却仍活在争议中。

很少有作家,像郭敬明一样长期饱受如此大的争议。

《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为抄袭后,郭敬明赔了钱,但他拒绝道歉的行为,惹怒了众多媒体、作家、出版人。

这之后,无论他再出什么书,大众都能从中找到抄袭的影子,成为再次“喊打喊杀”的理由。

《小时代》系列电影开启了独属于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尽管收获了近18亿的票房,让他和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但随之而来的《爵迹1》票房扑街,又差点让他的电影之路彻底“绝迹”。

“这次我进影坛,一定会像当时我进文坛一样,震死他们。”决定亲自将《小时代》影视化之前,郭敬明语句惊人,如是说。

《爵迹》的票房无力回天之时,他罕见地崩溃大哭:“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之后不久,郭敬明又被旗下作家李枫爆出丑闻。他开始变得异常低调,很少再在公共场合露面,一蛰伏就是两年多。

直到今年10月,腾讯一档名为《演员请就位》的综艺,再次将郭敬明拉回到大众面前,脱掉 “隐身衣”之后,他再次制造着属于他的热搜。

“郭敬明的点评”、“想看郭敬明上《奇葩说》”、“郭敬明版妖猫传”、“郭敬明组赢了陈凯歌组”,一个个阅读过亿的话仿佛都在印证着同一件事:郭敬明,没有过气,热搜体质还在。

大众都摘掉了看郭敬明时的“有色眼镜”吗?不是的,他的争议依旧在。

通过热搜,有人看见了他的努力,认可了他的价值,扭转了对他的印象,从他的点评中看见了专业,从他与李诚儒的舌战中看到了才思敏捷,从对演员的无微不至中看见了温暖。

但也有人通过热搜,看到了他点评时的刻板和偷换概念,他说自己很少会受到表扬时,弹幕飘起密密麻麻的质问。他的小组赢了陈凯歌的小组,更是有人高呼:“郭敬明赢了,这个节目死了。”

有关郭敬明的争议似乎一直如影随形,而且很有可能是,越努力,获得的争议反而越大。

“争议”两个字,就好像是郭敬明逃不掉的宿命。

郭敬明出生于四川自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城市。

18岁那一年,他特别想走出小城市,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为此,他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新概念作文的文风,并先后两次获得了一等奖。

两个一等奖,没有让郭敬明迅速成名,看着“同门”的韩寒、张悦然等人名利双收,郭敬明羡慕不已,高考结束后,他将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幻城》投稿到《萌芽》杂志,刊发后,终于搞出了大动静。

几十个出版社从中嗅到了金钱的味道,主动和他联系,希望他改编成长篇,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时祥选更是专门从辽宁飞到了上海大学,不但与其称兄道弟,更是许诺《幻城》出书后会让他名利双收。

拼命想抓住机会的郭敬明,答应了,哪怕对方只给他一个月时间。

后来,《幻城》上市的两年内狂销200多万册,郭敬明一战成名,他终于有了和韩寒、张悦然比肩的人气,所到签售之处,皆是人山人海,他开始像明星一样,享受这种被簇拥的感觉。

郭敬明开始在他搭建的“出版帝国”中大步流星,他的身份发生着急剧的转变,从作家到主编到出版人,他像运营产品一样运营自己。

2004到2010年,郭敬明连续7年闯入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出书让他迅速积累了原始财富,开出版公司签约作家更是让他赚到手软。

志满意得的郭敬明频频在微博、杂志中炫富,穿着精致的、奢华的衣服上各种访谈类节目。

有关他的争议越来越多,除了抄袭和炫富,还有价值观输出和写作太过商业化,等等,无论从哪方面讲,他仿佛都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杨澜访谈录》里,他说:“在大学的时候,我尝到什么叫穷,所以我一定要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我真的不介意标签,我就是很物质,这是我凭借努力得来的,我有权利享受它。”

《锵锵三人行》中,面对窦文涛和许子东的夹击:

“凭什么你畅销?”

“为什么你的偶像形象可以和图书捆绑营销?”

“你觉得中国作协下面这么多作家,是作品写得不够好才导致不能畅销吗?”

郭敬明逐一拆招:

“每个作家被读者接受,都是因为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质,比如莫言、阎连科、曹雪芹;

不一定非得是偶像形象,但你的作品质量必须要过硬,否则捆绑什么,都是无用功;

我认识很多传统作家,不屑于让人看他的书,不以读者的喜好为标准,觉得自己写好就牛逼,但是其中一大部分作家,是不纯粹的人,他们难道不想作品大卖,赚好多钱,穿好衣服,住好房子吗?他们也想,但是作品不畅销,只能装着我不在乎名与利。这样的人,我是不喜欢的。”

言语之中不难看出,每当别人试图将郭敬明“解剖”,以得出他们期待的既定答案,郭敬明总是会用大段的观点输出告诉他们——别酸,不是我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你们总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这个阶段的郭敬明,已经不怕争议,并且敢于直面争议。

你说他脸皮越来越厚也好,说他心理越来越强大也好,总之,他在出版圈和娱乐圈中,都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不被人忽视和轻易打压的底气。

假如你抓到郭敬明的原生牌,你能把它打成什么样?

郭敬明出生在一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儿时的一场败血病更是让家里雪上加霜。从小就知道家里困难的他,不但不抱怨,反而在学习上很是争气,是班级内的尖子生。

换成我们,是会破罐子破摔?恃病而骄?还是把自己活成父母的后盾?

郭敬明选择了第三种可能,也是最难的一种。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让自己,也让父母过上优渥的好日子。

尽管,这个“努力”是打引号的,是打了折扣的,但孝顺没打折,早些年他获得的稿费,都交给爸妈打理,更是早早给他们买了车,买了房,回报着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心血的父母。

很多人提到郭敬明时,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其指指点点,批评他,好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理由充分吗?貌似充分,毕竟作为一个作家,抄袭是他永远洗不去的黑点。

可是,生而为人,我们又有谁能用同一把道德标尺来丈量自己呢?

任何人做任何职业,一旦放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用绝对的道德标准来审视,都很难全身而退。

成年,往往意味着我们成为了矛盾综合体。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不会再轻易用对错来衡量一个人。我们习惯了分层看一个人,经历足够多之后,我们会意识到,一个人再错,也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演员请就位》中被李诚儒冷言冷语揶揄时,郭敬明的临场反应让不少网友看得血脉喷张。

大概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受了气,却无法实地反击,只能一次次让五脏六腑消化那些负面情绪,他们希望,自己也拥有郭敬明这样,有维护自己的能力和底气。

如果,你从郭敬明身上剔除“偏见”,看到他不断尝试突破自我,那你的确会被激励;

如果,你从郭敬明身上,看到的是才思敏捷的自我防卫能力,那你会慢慢拥有这种能力,学会用强硬去回击别人的恶意;

如果,你只从郭敬明身上看到抄袭,且对此念念不忘,那他就成为了你坐井观天的那个井。

郭敬明用尽全力,仍过着争议的生活,也始终在努力尝试摆脱这种争议。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