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问候语(精选5篇)

  • 大年三十问候语(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附城】爵位的一级。与关内侯同等。 (1)车师前附城诩行侯事,诩兄子外亡,朔当代。(84) (2)始建国天凤囗年正月丁己朔丁丑,戊部将军、纯据里附城。(99) 《汉书·王莽传》:“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奏可。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

大年三十问候语(精选5篇)

大年三十问候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词汇史 汉代 敦煌汉简 《汉语大词典》

两汉简帛文献中多见新词新义,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及大型历史语文辞书编撰有重要价值,我们曾对张家山汉简和敦煌悬泉汉简的词汇作过初步探讨。本文对敦煌汉简的词汇略作讨论。一是探讨敦煌汉简中为《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目,二是补充见于敦煌汉简而《汉语大词典》未收的义项,三是依据敦煌汉简提前《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的时代。工作用书据199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礽蘘等所著《敦煌汉简释文》。

【附城】爵位的一级。与关内侯同等。

(1)车师前附城诩行侯事,诩兄子外亡,朔当代。(84)

(2)始建国天凤囗年正月丁己朔丁丑,戊部将军、纯据里附城。(99)

《汉书·王莽传》:“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奏可。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又“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翟方进传》:“还,封谭为明告里附城。”

【赋钱】税钱。

(3)出赋钱四百五十六。(693)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唐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过晚。传世文献中汉代已见。如《汉书·成帝纪》:“减天下赋钱,算四十。”

【干治】治理。

(4)足以相当,所谓惠而不费,故敢白。即于法令不可,亦不足以干治。(168)

干,有治理之义。《公羊传·隐公元年》:“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干国而反之桓。”何休注:“干,治也。”干、治同义连用。《汉语大词典》收录此词,释为“谓干练而有治才”,始见书证引《宋史·刘综传》:“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谓干练而有治才”的义项当由“治理”转喻而来。

【】同恭奴,即匈奴。汉简中“”出现频次远高于“恭奴”。《汉语大词典》收录“恭奴”。

(5)今已与鄯善不和,则中国之大利也。(66)

(6)暴深人民,素惠,尚隐匿深山危谷。(73)

(7)南将军焦抪乘其力,子男皆死。今恭奴言鄯善反我,鄯善(114)

匈奴称“恭奴”,系王莽时所改。《汉书·匈奴传下》:“天凤二年……咸等至,多遗单于金珍,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王莽之后,“恭(共)奴”改回“匈奴”,沿用至今。

【饥餧】饥饿。

(8)粮食孚尽,吏士饥餧,马畜物故什五,人以食为命,兵。(135)

(9)促信第一辈兵天灭,往令戊部,吏士饥餧,复处千里,艰水草。(148)

《说文·食部》:“饥,榖不熟为饥。”“餧,饥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八》:“(景公)谓晏子曰:‘此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餧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甚矣!’”饥、餧义同。餧,同“馁”。”《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陆德明释文:“馁,饿也。”《汉语大词典》收录了“馁饥”,释为“饥饿”。

【日食】指吃上半天饭的时候。古人一天吃两顿饭,上半天叫“日食”,下半天叫“餔时”。

(10)己未,卒齐候,平旦时,表一通。日食时,表一通。日餔时,表一通。(1385)

(11)晨时,鼓一通。/日食时,表一通。/日中时,表一通。/(2262)

《汉语大词典》此条列两个义项:①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地球上来,这种现象叫日食;②每天的饮食。亦泛指日常生活。未收“吃上半天饭的时候”这个义项。此义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亦见。如《汉书·淮南王传》:“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及赋。”

【澹养】即赡养,供给生活所需。

(12)橐佗持食救吏士命,以一郡力,足以澹养数十人。(124)

澹,古“赡”字,满足、供给。《荀子·王制》:“物不能澹则必争。”《汉书·食货志上》:“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颜师古注:“澹,古赡字也。澹,给也。”

【实时】即时、即刻。

(13)八月丁亥日中时,使范次子男实时付赵。(533A)

(14)王忘实时行,付远望卒肊明。(1865)

传世文献亦见用例。《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宫人盗者,实时首服。”清代尚见用例。如王梦吉《济公全传》第五十六回:“一边说,一边跑,刚到面前一个水坑,‘扑鸣’落下水去,冒了两冒,实时身死。”

【黍米】黍子碾成的米。

(15)黍米二斛,酱二斗。(246)黍米一石 。(574)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笨曲并酒》:“(粟米酒)贫薄之家,所宜用之。黍米贵而难得故也。”晚。汉代帛书中也见用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美黍米三斗,炊之。”

【忧累】犹祸患、祸害。

(16)苟当事宜,此所谓权也。然则不澹,饥饿并至,必且为忧累。(171)

忧,有“祸患”之义。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平王往而大惊曰:‘宛何等也?’无忌曰:‘殆且有篡杀之忧,王急去之。’”累,有“累赘”之义。《战国策·秦策一》:“此国累也。”忧、累类义连用,为“祸患、祸害”等义。汉代传世文献中亦见其例。如《说苑·敬慎》:“接刃流血,伏尸暴骸,糜烂国家,十有余年,卒丧其师众,祸及大夫,忧累后世,故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汉书·赵充国传》:“臣恐国家忧累,由十年数,不二三岁而已。”

【隧长】隧为西北特有的边防基层哨所。隧长,一隧之长。汉代边塞候望系统一般分都尉、候官、部、隧四级,隧长为最基层吏员,月奉六百钱,下有戍卒三、四人,主一隧之徼迹候望。

(17)隧长,效谷闲田常利里,上牛康年三十五 。(25)

(18)都步昌候史尹钦、隧长张博,受就人敦煌高昌里滑护,字君房。(282)

【毋(无)恙】汉简中习见的问候语。“恙”的“疾病”义已十分虚化。

(19)君孟足下毋恙,为官事传诏书。(707)

(20)伏地再拜请:稚公足下善毋恙,良善,苦官事。春气可欲,愿杂……(933)

(21)释少君足下,善毋恙,甚苦事。1963A)

(22)少公夫人足下,善毋恙。(1965A)

(23)公包卿,执事无恙,起居舍中, (503B)

“无恙”在传世文献中亦有所见,但“恙”所指具体,或问询疾病,或指称忧患等。如《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史记·外戚世家》:“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后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

【行者】犹使者。

(24)恙。年再拜。幸甚幸甚。行者中公记进羹子和,进书夫人足下。(1962B)

“行”有“行走”之义。《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春秋战国时期,有“行人”之官。如《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胜齐人于艾陵,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行者”犹“使者”之义盖由此而来。《汉语大词典》此条列了5个义项,未及此义。

【严诃】同“严苛”。严厉苛刻。

(25)赏署罚,明搷抚。赋粮食,严诃。(200)

(26)诃,大声斥责、责骂。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唯与诃,其相去几何?”

【颁赏】犹赏赐。多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将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

(27)且一月斩下三千九百一十五级,功效已著,颁赏不足,宜勉李一身,谨请。(81)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典故》:“上书房亦与颁赏,而不进帖子。”过晚。传世文献用例如《梁书·侯景传》:“又启求锦万匹,为军人袍,领军朱异议以御府锦署止充颁赏远近,不容以供边城戎服,请送青布以给之。”

【病狂】犹发疯病。

(28)趋走病狂,疵疕灾伤。(2098)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二·四贤从祀》:“东光病狂,衣红衣,跣足,唱曲入朝。”过晚。传世文献中用例如《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五:“遣使往问降状,伊邪莫演曰:‘我病狂,妄言耳。’”《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九:“因举旧有人作仁人之安宅赋一联云:‘智者反之,若去国念田园之乐;众人自弃,如病狂昧宫室之安。’”

【车子】驾车的人。

(29)三月六日,第十三车子杨闳,取给橐佗一,牛一头。(370)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北史·高闾传》:“闾早孤,少好学,博综经史,下笔成章。少为车子,送租至平城,修刺诣崔浩。”过晚。

【驰行】疾行。

(30)仓亭隧长周通成在所。候长、候史马驰行。(1065B)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明《英烈传》第十四回:“兵贵神速,乘此顺风明月驰行,猝然而至,彼此措手不及。”过晚。两汉传世文献中已见。如《史记·齐太公世家》:“已而载温车中驰行。”

【承书】犹遵命、奉命。汉简中的习惯用法。常与“从事”连言,作“承书从事”,义同奉命行事。

(31)三月癸酉,大煎都候婴国,下厌胡守士吏方,承书从事,下当用。(1580)

(32)三月辛未,敦煌太守常乐、长史布驰、丞贤,下守候、城、部都尉临部官,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1755A)

【鉏治】剪除;整治。

(33)天田不耕画,不鉏治。(1552)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宋沈辽《伯少卿埋铭》:“民顽,悍吏多为奸,公至逾年,峻法鉏治。”过晚。传世文献中晋时已见。如《三国志·魏书·颜斐传》十六:“又于府下起菜园,使吏役闲鉏治。”

【非任】不称职,不称职之人。

(34)使者愚顿,过备非任,获弥命,奏使尊宠,以误。(59)

(35)以职趗擢备非任。(152)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后汉书·冯衍传上》:“将军所杖,必须良才,宜改易非任,更选贤能。”孤例且晚。

【粪土臣】自谦之词。

(36)使西域大使、五威左率、都尉、粪士臣ㄙ稽首再拜上书。(117/118/146)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晋书·礼志下》:“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顿首,再拜承诏。”晚。传世文献中晋时已见,如《三国志·魏书二》:“谨拜章陈情,使行相国永寿少腹粪土臣毛宗奏,并上玺绶。”

【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37)十一月乙已,玉门关候延寿、丞待,谓候长等,写移檄到。(764)

(38)神爵二年二月丁丑朔庚寅,士吏义敢言之。官移檄曰:王夫人自言,当责威严隧。(1161)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晚。汉代传世文献中亦见。如《汉书·翟方进列传》:“义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以东平王傅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矫摄尊号,天子已立,共行天罚。”

【移转】转移。

(39)及当负,故今移转牛 (1167)

(40)不移转牛,凡三百廿九枚,见二百枚,不付(1168)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后汉书·赵温传》:“上命不行,威泽日损,而复欲移转乘舆,更幸非所。”晚。

【愚顿】犹愚钝。

(41)使者愚顿,过备非任,获弥命,奏使尊宠,以误。(59)

(42)臣伏白:念天姓愚顿,未有以结诚达信。(970)

《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魏书·刘文晔传》:“臣愚顿理极,再见无期,陛下既垂慈泽,愿敕有司,特赐矜理。”孤证且晚。

【越塞】越过要塞。

(43)塞曹言:守候长赵嘉劾亡卒杨丰兰越塞,移龙勒。 (518)

(44)东西迁界,毋击人民越塞其日出入者。(1279)

《张家山汉简》亦见其例。《二年律令》:“越塞,斩左止(趾)为城旦;吏卒主者弗得,赎耐。”(488)此行为后成为一种罪名。《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出入盈五日不反(返),伍人弗言将吏,将吏弗劾,皆以越塞令论之。”(495)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如《三国志·魏书》:“促敕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句注也。”

【战利】战争的优势。汉简中“战利”均与“天时”并言。

(45)诚恐误天时,失战利,不敢入塞,从报鄣。(52)

(46)逆虏无党,必易殄灭,恐误天时战利,诣塞。(96)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两汉简帛词汇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SK335zd]。)

参考文献:

[1]曹小云.张家山汉墓竹简《二月律令》的语料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8,(3):80-84.

[2]曹小云.试论敦煌悬泉汉简在汉代词汇史研究上的语料价值[J].汉语史学报(第七辑),2007,262-271.

大年三十问候语范文第2篇

一上车,就看见他在大声地和司机说话。

大概有六十多岁了吧?他一头银发,梳得光洁照人。眼睛陷在松皱的皮肤里,老是淌着水,像生病的狗。他很瘦弱,一脚跛着,走路一蹬一蹬的。上下车时,总是大声地与人问好,还要守在车门,指挥别人的上下,吆喝一两声。

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瑞士人惯于安静,又何况这是个阴沉寒冷的冬晨,每个人都带点微愠的表情缩在大衣的领子里。只有他,比手划脚、兴高采烈地在讲述一件事情,有时候,笑得呛了,得捧着肚子、前仰后合地笑着。

下了车,他站在路边,进行阅兵。川流不息的人群从他身边流过,妇女买菜的篮子碰着他的大衣,他很庄重而优雅地行举手礼,热情地致意:

“孩子们,晨安!”

他说他是苏黎世的市长。

银行小职员

火车站里有个小小的银行,我去把马克换成瑞士法郎。

坐在柜台里的中年男人正在数钱,手敏捷地翻转着钞票,嘴迅速地念着数目,用瑞语念,和德语稍微有点出入。

把钱交给瑞士顾客,下面一个红头发的女人拿着一叠西班牙钞票,以西班牙语要求换钱。职员微笑着取过钱,用西班牙语和顾客交谈、数钱、欢迎她再来。

下一个顾客讲意大利语,拿了一叠里拉。职员像唱歌一样,嘀哩哒啦说着流利的意语,用意语数着钞票,一十二十三十四十……

轮到我了,他顿了一会儿,等着我先开腔,以便决定他该用哪一种语言应对。我说了德语,他如释重负地,用标准德语开始数钞票。

转身离去时,听见他正愉快地以英语问候下一名顾客“早安”……

外籍劳工

在票亭边,突然有人碰我的手肘。是个一看就知道是工人的男子,在寒天里只穿着单薄的夹克,显得人更畏缩。他对我说了些什么,口音很浊。

我下意识地退开一步,戒备地望着他憔悴的瘦脸:是个外籍劳工,他想向我要什么?

他伸着粗大的手掌,掌心中有几个钱币。渐渐地,我听懂了他破碎的德语: “钱,买票,怎么丢?”

我拾起他掌心中的钱币,分门别类地丢进机器里,车票“咔”一声蹦了出来。

他鞠了个躬,很谦和地道谢,离去。

我想着自己早先对他的猜疑与戒心,心里很不舒服。

汉学家

胜雅里是瑞士少数几个懂汉学的专家之一。他是个法律博士,也是德国大学的中文博士。我想向他请教一些有关瑞士文学与语言的问题。一年前打电话给他,问他几时有空,可以碰个面,电话那头传来他慢条斯理的声音:

“碰面很好。等我学期结束之后,我就有时间了。应该在三月吧!”

打电话的时候是十月,距离三月还有半年!这瑞士人是怎么回事?

最喜欢取笑瑞士人的一个朋友为了释谜,告诉我一个瑞士人的故事:

有一对住在山里的瑞士夫妇生了个儿子,健康活泼,就是沉默寡言,到了四周岁还不曾说过一个字。

父母等呀等的,开始有点焦急了。有一天早上,妈妈给儿子倒了杯牛奶,儿子呷了一口,撇了嘴说:“这奶酸了。”

妈妈大吃一惊,手里的盘子摔碎在地上。她奔过去抱着儿子,满面喜悦的泪水,说:“孩子,你原来会说话呀!为什么这些年来从不说话呢?”

儿子不以为然地回答:“到今早为止,牛奶都还可以嘛!”

朋友说:“这个故事的教训是:瑞士人是极迟钝的,要以绝对的耐心对待。”

过了半年,胜雅里和我约定在“迟迟咖啡屋”会面。

这个小小的咖啡屋大概总共只有五张桌子,前门观后门。特别选这个小地方,为的是方便胜雅里认出我来;自然应该由他来认出我,因为我是突出的少数民族。

我准十点到达,坐下,左边坐着两个女人,右边坐着一个高大的金发男人,各人喝着各人的咖啡。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十五分钟眼看要过去了,隔座的男人突然礼貌地说:“请问您是不是——”

啊!我当然就是!在东方人极少极少的苏黎世城里,在约好的时间十点整,在约好的地方“迟迟咖啡屋”,会同时有两个东方女子踏进门来吗?那是何等微小的概率。您居然等了十五分钟才相认?

我们肩并肩地静坐了十五分钟!

愉快地谈了一个小时之后,我说:

“几时您应该到我们家来吃个晚饭——”

话没说完我就后悔了,果不其然,瑞士先生慢条斯理地打开记事本,慢慢地说:

“让我瞧瞧——对,明年七月的时候我应该可以吃晚饭……”

七月,那个时候,地球是否还运转着、太阳是否仍旧由东边升起,我都不能确定呢!

大年三十问候语范文第3篇

古汉语“并、并” 二字,均可作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相近,在某些古籍中可以交替使用,难以看出二字的区别; 现代 汉语它们构成繁简字的关系。但居延汉简中它们用法不同。“并”主要用为人名用字,此外还可作时间副词和介词;“并”主要用作范围副词和时间副词。 

目前 学术界对居延汉简“并、并”二字的处理 

居延汉简是我国汉代居延和肩水两都尉府的行政文书档案。已发表的有两部分,习惯上将1930年居延发现的汉简称为居延旧简,或旧居延汉简;将1972—1982年居延发现的汉简称为居延新简。论文材料来自旧简和新简两部分。 

旧简发现 时代 较早,已取得很大的 研究 成果,释文版本也较多,目前较为通用的是《居延汉简甲乙编》(以下简称《甲乙编》)和《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以下简称《合校》)。《甲乙编》将图板、释文、附录、附表结合在一起,给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且释文文字依图版照录,没有作简化处理。 “并、并”二字一般依图版照录,但有个别地方误释。《合校》是旧居延汉简释文较为普及的版本,参照多种底本,释文准确性高,但无图板,且“释文尽量使用现代简化字,只有极少必要的字保留繁体字”,旧居延汉简中的“并、并”《合校》一律释作“并”。新简释文版本主要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的《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和《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以下简称《新简》);前者也采用了简体释文的方式,无图板。《新简》除收录甲渠候官与第四燧遗址出土简牍的释文和图板外,又增加了1972年至1982年间在居延地区及复查甲渠候官遗址时所获简牍的释文和图板,资料集中,图板清晰, 影响 较大。 但《甲乙编》和《新简》对这两个字存在着个别误释现象。《 中国 简牍集成·甘肃、内蒙古自治区卷》(以下简称《集成》)收录了新旧居延汉简的释文,《集成》晚出,吸收了近几年有关论文对文字的考校 内容 ,并参照《居延汉简补编》补充了《甲乙编》未曾收录的编号简和未有编号的简牍。但释文将旧简中的“并”一律释作“并”,对新简“并、并”二字的处理体例不统一,有将“并”释作“并”的,也有将“并”字释作“并”的。研究居延汉简的学者多以《合校》和《新简》为底本,所引用的简牍出现“并”字时,或者旧简释文材料作“并”,而保留《新简》中的“并”;或者将新旧简中的“并”都释作“并”。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究者对居延汉简中这两个字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因而对这两个字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居延汉简“并、并”二字用法介绍 

我们调查居延汉简的“并”、“并”二字用法时,旧简材料将《合校》中的所有“并”字与《甲乙编》的图板一一核对,并 参考 《集成》增加了《甲乙编》没有收录的释文。新简材料以《新简》释文为依据,将《新简》释文中的“并”、“并”字与图板逐一核对。文中引文,出自旧简的,均采用《合校》的编号,出自《居延汉简补编》的释文,前加,以示区别;出自新简的,采用《新简》的编号。 

(一)“并” 

居延汉简“并”字共出现118次:旧简53次,新简65次。 

第一、人名用字,有100例。 

人名用字除李振宏、孙英民先生《居延汉简人名编年》中提到的神爵年间的甲渠令史并,建昭年间的令史并,河平年间的[王]并,元延年间的萧并,元寿年间的并,元始年间的垣并,元始年间的并,天凤年间的并,王莽时期的张并,周并,郭并,徐并外,还有时代难以判断的74例。举例 

(1)责钱善食,马并曰:诺。即持程书因细君取马及责钱五千。35.12,135.21 

(2)甲渠官 张并印,六月丁酉门卒同以来55.19,137.1,254.20 

(3)当阳里唐并年十九长七尺三寸黄黑色,八月辛酉出。62.34 

(4)千人令史居延广都里公乘屈并75.23 

(5)第一燧长赵并初除诣官287.22 

(6)吕尚桼月重,一八月壬申自取,一桼月癸卯张并取。史监入脂谷桼斗五升,廪望桐队长傅育十二月食。EPT4.44 

(7)武贤燧卒郭并 见 EPT43.71 

 (8)尉史并白:教问木大小贾谨问木大四韦长三丈韦七尺长二丈五尺 毋椟渐EPT65.120 

(9)出粟三石三斗三升少 给伏胡队长纂临五月食 四月戊午卒成并取ESC.31 

(10)卒史淖并 八月奉千二百ESC.82 

此外“并”字人名还见于简27.4;73.14;122.18;123.24;155.14B ;163.20;163.21;178.24;188.35;215.3;234.1;336.23;339.11;350.62;EPT43.298;EPT44.30AB;EPT51.574;EPT52.278A ;EPT52.620;EPT59.182;EPT59.514;EPT59.533;SC.48;ESC.58;ESC.110A等。 

第二、地名用字,有10例。其中“并山燧”9例,“并延里”1例。 

(1)肩水候官并山燧长公乘司马成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能书 会计 治官民,颇知律令武。13.7 

(2)肩水并山燧长觻得成汉里王步光403.6 

(3)昭武骑士并延里苏宪十四562.23 

“并山(燧)”还见于简177.15;182.28;349.11;387.5;433.25;502.3等。 

 第三、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同时、一起义,有4例。 

(1)……囗有大众不去,欲并入为寇……108.20 

(2)写移疑虏有大众不去,欲并入为寇。278.7A 

(3)候长只、未央、候史包、燧长畸等疑虏有大众欲并入为寇。檄到,只等各循行部界中。278.7B 

(4)……欲并入为寇,檄到……308.32 

这四枚简都出土于瓦因托尼,简文叙述事件相同,或为一次事件的纪录,其中例(2)、例(3)为同一枚简正反面的文字。。 

第四、可能用作介词,有2例: 

(1)居延候官定居燧长王 食告曰肩水吏逐亡卒,它毋所过邸,并河囗囗囗……41.35 

(2)……并县索随车道东北……248.8 

杨树达先生将这种用法的“并”称作“方所介词”,认为其用法与“旁”字相同。[10] 

第五、简文残缺厉害,“并”意义不明,2例。 

(1)……囗并52.11 

(2)……君囗等并囗……100.16 

(二)“并” 

居延汉简“并”共出现47次:旧简20次,新简27次。用法 

第一、用作范围副词,有26例。 

1.与“凡”用法相近,用于统计数量。有19例。 

(1)凡并重廿斤一两半两 25.7A 

(2)戍卒魏郡贝丘里杨通 贳卖八 布八匹,匹直二百卅,并直千八百卌。311.20 

(3)二贾六十,檠绳十四贾廿八,萆一贾廿,白苇三利贾六。 凡并直二百九十四……317.24 

(4)第廿五燧卒唐熹自言贳卖白紬褥一领直千五百,交钱五百。凡并直二千……EPT51.302 

(5)……四尺、下广丈二尺、深四尺,积卅二万一千卌八尺,秩程土并出人功四百卌一尺六寸。EPT58.37 

(6)恩籴大麦二石付业直六千,又到北部为业卖肉十斤直谷一石,石三千,凡并为钱二万四千六百,皆在粟君所。EPF22.13- EPF22.14 

这种用法的“并”还见于以下简239.15;286.19A ;EPT50.58;EPT53.103;EPT59.401;EPT59.548A ;EPT59.858等。 

用来统计数量的“并”与“凡”用法相同,“凡”、“并”同义可连用。居延汉简中“凡并”连用的有7例。 

另有1例残简“凡已得并……117.42”,其中“并”或可用作统计数量的范围副词。 

“并”用于统计数量,在传世 文献 中不多见,现有虚词辞典、古汉语语法方面的着作很少提及“并”的这种用法。 

2.只用来表示范围的全部,不统计数量,与“皆”、“俱”等用法相同,表示全部、完全之义。有7例。 

(1)……百七十,谨并劳付吏等145.12 

(2)出小囗付丰,婴中有米七斗及巩中皆并遣丰,愿以宁卿印封之。287.15A 

(3)并合和,以方寸匕……497.20 

(4)臣谨案,令曰发卒戍田,县侯国财令史将二千石官、令长吏并将至戍田所。EPT51.15 

(5)放毋状,当并坐叩头死罪死罪。EPF22.201 

这种用法的“并”还见于简127.13A ; EPT11.6B 

例(3)简文列举几种药物后,指出对这几种药物集中调和配制时用“并”,简EPT56.228句式与之相同,副词用“皆”: 

……一分,栝楼、 眯四分,麦丈句厚各三分,皆和。以方寸匕取药一,置杯酒中,饮之,出矢鍭。 

“皆”、“并”同义,可连用。居延汉简“皆并”连用见于简287.15A。 

第二,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同时,有12例。 

(1)令史三人并居第二燧89.18 

(2)……腆毋状,当并坐罪,当死……290.4 

(3)臣谨案,令曰发卒戍田,县侯国财令史将二千石官、令长吏并将至戍田所。EPT51.15 

(4)长偏斋事,并将车父卒董利……EPT52.167 

 (5)放毋状,当并坐叩头死罪死罪。EPF22.201 

 时间副词“并”还见于简 EPT6.89;EPT57.64;EPF22.264;EPF22.265;EPF22.278;EPS4T1.3;EPS4T2.105 

 当强调多个主体同时进行某种动作时,“并”便由范围副词的用法引申出了时间副词的用法。虽然“并”“并”都可以作时间副词,但“并”尤其强调时间上的一致性,而“并”对时间共时性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内共同行动即可,如上例(1)“并居”,例(2)“并坐”等。其中“并居”,居延汉简又作“俱居”(简),说明“并”的时间副词与范围副词之间关系的密切。 

第三、用作连词,有6例。 

(1)今写所治亭别被兵籍,并编移书到。光以籍阅具卒兵。7.7A 

(2)恩到觻得卖鱼尽,钱少,因卖黑牛,并以钱卅二万付粟君妻业,少八(万)。EPF22.10- EPF22.11 

连词“并”还见于简EPT48.22AB ;EPF22.24;EPF22.27等。 

第四、用作动词,有1例。 

汉兼天下,海内并厕 9.1C 

此简为《仓颉篇》残简。 

第五、文意不明,有2例。 

(1)书甚并武77.59A 

(2)……五斗二升廿七分升廿六术曰并上下……126.5 

由以上 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居延汉简“并”“并”用法不同,“并”主要用作范围副词,“并”主要为人名、地名用字。两字同简出现时,尤其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区别。如: 

元寿二年十二月庚寅朔戊申,张掖居延都尉府博、库守丞贤兼行丞事,谓甲渠鄣候,言候长杨裦私使卒,并积一日,卖羊部吏故贵卌五,不日迹一日以上;燧长张谭毋状,请斥免。府书案:裦私使卒,并积一日,燧长张。掾宣首属长书佐并。 EPT59.548AB 

此简文是一份西汉哀帝时期的官文书,内容是张掖居延都尉博、库守丞贤兼行丞事因候长杨褒犯有私自使用戍卒为自己做私事、将羊以超过时价45钱的价格卖给部吏、不履行“日迹”职责,缺勤一天三项罪,而向甲渠鄣候请求“斥免”候长杨褒的一份报告。“并”、“并”同时出现在这枚简的正反两面,很明显“并”是都尉府书佐的人名,“候长杨裦私使卒并积一日”句中的“并”字,不是卒名,而是范围副词,与“凡”的用法相同。如: 

卒苏汉癸卯日迹尽壬子,积十日毋人马兰越塞天田出入迹,凡积卅日。EPT43.32 

 《居延汉简人名编年》在叙述元寿年间人名时引有该段文字,作者认为这段文字“居延都尉博、居延库守丞贤、候长杨褒、燧长张谭、掾宣、守属长、书作并等七人,同见于一枚纪年检”。[11]没有把前一“并”字当作戍卒的人名,这是很正确的。 

 即使同是作为副词,它们的意思也稍有差别,“并”强调的是归总、范围的全部或是动作大体上的同时进行;“并”强调动作的同时发生。例见上文。 

不区分这两个字,有时容易引起对句子的误解,除上文已讨论EPT59.548AB简,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以下二例中的“并”不用作范围副词: 

第十候长忠将萧并诣官三……123.24 

将,带领。此句不当在“萧”后点断,“萧并”为人名。 

第十六燧长顾并已得七百一十,少三百九十180.38 

此句“顾并”为人名,“并”与“凡”用法不同,“并已得”不是“凡已得”的意思。 

以下二例中的“并”不是人名用字。 

令史三人并居第二燧89.18 

《甲乙编》、《集成》作“并居”作“并居”,此句如果标点作“令史三人,并居第二燧。”则“并”依居延汉简“并、并”二字的用法推测,有误认为人名的可能。 

……囗见 十七燧卒槐里常见 

……长赵匡并十七燧,为吏卒载食EPT48.22AB 

《集成》“并”作“并”。居延汉简“并”字人名多为二字,三字人名的,也作“并”。如:简178.24中的“张囗并”,敦煌汉简2031的“周生并”。“赵匡”又见于简71.6和EPF22.258,“赵匡”为第三燧长。该句“并”为连词,是一起的意思,“十七燧”后省略“卒槐里常见”,该简的意思是(第三燧长)赵匡与十七燧卒槐里常见一起为吏卒运载粮食。 

以下二例中的“并”不用作连词。 

谨验问守候长就辞:燧长垣并、卒梁不示坐常相婢亡越囗部塞天田。133.11 

“垣并”又见於简163.20,“垣并”为人名。 

即日候长芗良、傅育、并妻、业责已决,遣。EPT4.1 

《集成》“并”作“并”。此句“芗良、傅育、业”均为人名,“并”为人名用字,不是连词。通过相关简EPT4.44 ,EPT4.46,可知“并”即“张并”,“业”即“常业”。

二 “乃”和“乃”

古汉语“乃、乃”二字,均可作代词、副词、连词等,一些辞书和训诂着作将“乃”、“乃”二字互训; 现代 汉语将这两个字作为异体字处理。居延汉简中它们用法不同:“乃”主要用作时间副词,“乃”主要用作指示代词。

目前 学术界对居延汉简“乃、乃”二字的处理

《甲乙编》、《合校》、《新简》等居延汉简几种释文版本对居延汉简“乃”、“乃”二字的处理情况,概括来讲,即:《合校》和《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乃”字全部作“乃”;《集成》将简体释文版本的“乃”全部改释为“乃”,而保留繁体释文的“乃”字;[12]《甲乙编》和《新简》照录图板文字。目前 研究 居延汉简的学者,所引用的简牍出现“乃”字时,或者径写作“乃”字,或保留《新简》释文的“乃”字。

居延汉简“乃、乃”二字用法介绍

与调查“并”、“并”用法相同,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乃”、“乃” 二字在居延汉简中用法不同。下面分别介绍:

(一)“乃”

居延汉简“乃”共出现51次:旧简16次,新简35次。

第一、用作副词,有42次。

1.表示动作行为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发生、出现。可译为“才”、“才能”等,有15次。

(1)……积七日,乃诣隧,解何?484.3

(2)若贪利,欲不尽予安定等钱,今安定等自言,乃予钱。EPT51.120

(3)家毋见谷,当买车及牛,乃及能自起田作。EPT65.41A

(4)诸有功,校皆有信,验乃行购赏。EPF22.230

(5)诸有功者校皆有信,乃得行购。EPF22.692

(6)人立不止,使女百岁立乃止。王问人何为。人曰生狂士死,早归土耳。EPT65.334A

这种用法的“乃”还见于简123.53;332.12;486.107;EPT52.352;EPF22.520;EPF22.580等。

2、表示动作行为前后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有13次。

(1)先以证不言请出入罪人辞……乃爰书3.35

(2)廪诸当之延城,甚赴难一也。至乃踰法度护辟客久。505.25

(3)……诏书律变告,乃讯问,辞EPT51.270

(4)而不更言请辞所出入罪反罪之律辨告,乃爰书验问。EPF22.330

这种用法的“乃”经常与“先”配合使用,构成“先……乃”的格式。可译为“先……然后”、“先……再”等。除上举例(7)外,再如:

(5)建武三年十二月癸丑朔乙卯都乡啬夫宫以廷所移甲渠候官书召恩诣乡,先以证财物故不以实臧五百以上,辞已定,满三日而不更言,请者以辞所出入罪反罪之律辨告,乃爰书验问。EPF22.1- EPF22.3

(6)建始元年四月甲午朔乙未,临木候长宪敢言之。爰书杂与候史辅验问燧长忠等七人。先以从所主及它部官卒买……三日而不更言请书律辨告,乃验问燧长忠、卒赏等。EPT51.228

上举例(3)、(4)当为“先……乃”的残简。

这种用法的“乃”还见于简EPT58.65;EPT59.660;EPF22.21;EPS4T2.97等。

3、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出现比预想或希望来得晚。可译为“才”,有8次。

(1)……会月十日,何故至今乃诣官,又後假千人。EPT51.464

(2)根前白候爰书,言敞後不欲言,今乃言。EPT52.178

(3)第廿一燧举堠上一苣火和,受第廿桼燧,不知数,传到乃举火囗……受第十五燧。EPF16.57B,EPF16.57C

(4)官去府七十里,书一日一夜当行百六十里,书积二日少半日乃到。解何?EPS4T2.8A

这种用法的“乃”还见于简EPT51.511;EPT52.161;EPT53.77;EPT65.366

4、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有1次:

(1)前日掾为张辨发丧,失不知。皆诣乃守之? EPF22.776A

 5、虽然可以判断“乃”为副词,但由于简文残缺,不好判断具体用法,有5次。分别见于简:37.62;140.4B;484.20;EPT48.34B;EPT57.38

第二、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有1次。

乃翁张居非前张囗……EPF22.524

第三、人名用字,有3次,出现在同一枚简中,为同一个人的人名。

叶、宋乃始张伯丈叩头言/子翘、子玉足下善毋恙间者久不相见良苦迫塞上,甚邑邑毋己年时去囗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子翘、子玉囗囗乃始囗。EPT50.42A/EPT50.42B

敦煌汉简简1301有“张乃始”,《汉书》有“江乃始”。

还有4例残简,1例简文语义较为模糊。

(二)“乃”

居延汉简“乃”字出现115次:旧简37次,新简78次。除残简11次,习字简1次外,103次“乃”都用作指示代词。杨树达先生认为此种用法的“乃”为“指示形容词”,意思是“是也,此也。”[13]我们认为这种用法的“乃”字为指示代词,居延汉简指示代词“乃”用法

第一、出现在时间词语前。时间词可以是年、月、日,也可以是一天中的某个时辰。

(1)戍卒东郡畔戍里靳龟 坐乃四月中不审日行道到屋兰界中,与戍卒函何阳争言斗以剑击。伤右手指二所。地节三年八月己酉械系 13.6

(2)劾状辞曰公乘日勒益寿里廿卅岁,姓孙氏,乃元康三年七月戊午以功次迁为 20.6

(3)建始元年三月甲子朔癸未右后士吏云敢言之乃十二月甲辰受遣,尽甲子积廿日食,未得,唯官移。284.1

(4)延寿,乃大初三年中父以负马田敦煌,延寿与父俱来田,事已513.23,303.39

(5)更始二年正月丙午朔庚申令史囗敢言之,乃己未直符。谨行视,诸臧内户皆完,时毋水火盗贼发者。EPT48.132

(6)收降候长赏候史充国 四月乙巳日迹积一日,毋越塞兰渡天田出入迹 乃丙午日出一干时,虏可廿余骑萃出块中,略得迹卒赵盖众。EPT58.17

(7)广徳对曰乃元康四年四月中,广德从西河虎猛都里赵武取谷钱千九百五十,约至秋予。EPT59.8

(8)建武桼年六月庚午领甲渠候职门下督盗贼 敢言之新除第廿一燧长常业代休燧长薛隆,乃丁卯餔食到官,不持府符。EPF22.169- EPF22.170

这种用法的“乃”还见于简 3.8;3.14;37.50;49.18;56.21;82.2;118.17;124.2;145.15;156.31;204.4;214.138;EPF22. 80;EPF22.326;EPF22.434;EPF22.601;EPF22.663;EPW.35;EPC.33;EPS4T2.7;ESC.80等。

(9)囗囗宜里和里谢寇乃己酉病头痛寒炅不能 49.18

《甲乙编》“己酉”做“己百”《合校》已订正,这符合居延汉见“乃”后常出现时间词的 规律 。

(10)二十日晦日举堆上一苣火一通乃 中三十井燧囗……428.6

“乃”与“中”之间有三四字的空隙,这属于“留空”现象。“除天地外,简牍中尚有许多形成局部空白的因素。其中之一是为特定目的而人为地在应书字的地方留空,常见者如底稿,原稿空人名、时间等。”[14]该简即采用了空格留空,简文的“中”是期间的意思,居延汉简有“乃二月中”(EPT51.471),“乃元康四年四月中”(EPT59.8)的用法。

 第二、出现在别的词语前。但是数量很少,只有2例。

(1)充欲时至中君次公前问中君次公,檄急,乃吏候望为职,以故不敢左右。EPT53.87A

(2)不肯来归,为乃者伯……EPT61.8A

敦煌汉简有“乃戊部”(简131),敦煌悬泉汉简有“乃厩啬夫”。[15]

例(1)中的“乃”可能为“迫”字误写,“迫”是迫于的意思,居延汉简此类句式较为多见。

第三、简文为残简,图板不清晰,有简142.30;273.19B;350.63;377.1B,《甲乙编》均作“乃”。

由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居延汉简“乃”用作指示代词,“乃”用作副词。

“乃”、“乃”同简出现时,“乃”作副词,“乃”作指示代词,从不相混,更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区别。如:

(13)告乃问,尊对曰,乃四月庚子夜失火,延燔尊。钱财衣物各如牒证。EPT52.20725.

(14)而不更言诏书律辨告乃讯。由辞曰公乘居延、肩水里年五十五岁,姓李氏,乃永光四年八月丁丑EPS4T2.7

习字简也遵循了这一用法规范:

乃癸卯卯EPT59.535A

简37.62“囗乃冬十月辛丑收辟囗囗蓬” 中,“乃”后虽然也是时间词,但它依然是副词。由于该简残缺厉害,我们从别的 文献 中寻找证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律》:“官有金钱者自为买脂、胶,毋(无)金钱者乃月为言脂、胶。”“乃月”不表示过去的某一时间;“月”是每月的意思,“乃” 是副词,表示顺承的意思。[16]

 结论

通过对“并、并”和“乃、乃”这两组字在居延汉简分布用法的 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在一些典籍中,这两组字有重叠异文现象,现代汉语也把它们分别作为繁简字、异体字处理,但是它们在居延汉简中的用法不同。“并”、“并”用法的区别与由这两个字的最初的动词意义有关,它们的虚词用法都是由各自的动词意引申而来的。“并”由并列,并排义引申出了同时义,“并”由合并、兼并义引申出了“全部,一齐”义,进而引申出同时义。古汉语中“乃”、“乃”用法虽然有重叠,但是它们用法重叠是历时的重叠。关于这一点我们另文讨论。汉简释文不区分这组字,有时会造成对简文的错误理解。

注释:

  中国 社会 科学 院考古 研究 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0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甘肃·内蒙古自治区卷》(5册-12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中央研究院 历史 语言研究所简牍整理小组,台北文渊 企业 有限公司,1998年。

《集成》将新简释文“并”释作“并”的简有:EPT4.1,EPT50.67,EPT65.33;将“并”释作“并”的简有:EPT48.22A、B,EPT50.58,EPT51.15,EPT51.302,EPT52.493B,EPT53.103,EPT59.548A,EPT59.501,EPT59.858,EPF22.24,EPF22.264,EPF22.265,EPST2.1。同是“并居”,简EPT6.89释作“并”,简89.18,EPF22.264,EPF22.265释作“并”;同是“并坐(罪)”,简EPF22.201释作“并”,简290.4释作“并”。有的释文将前后文意相同的简文中的“并”分别释作“并”、“并”。

 《居延汉简人名编年》78页;175页;195页;258页;260页;261页;292页;314页;314页;323页;333页(其中简EPT65.442,201页归入河平年间,297页归入天凤年间,两处叙述有矛盾),书中人名“并”均作“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版社,1997年。

 居延汉简“ ”也用作介词,共5例,见于简 EPT8.15,EPT20.21,EPF16.47,EPF16.48,EPF22.546

[10] 《词诠》69页,中华书局,1978年9月。

 《甲乙编》将图版7.7A、25.7A、52.59、89.18、317.24中的“并”,《新简》将图版EPT53.103中的“并”释为“并”,误。

[11] 《居延汉简人名编年》257页,其中简文的“府书”误作“有书”,“裦”作“褒”。简文“并”,书中均作“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2] 《集成》也有将《新简》“乃”也有释作“乃”的:简EPT51.120

[13] 《词诠》69页,中华书局,1978年9月。

[14] 李钧明、刘军《简牍文书学》101页,广西 教育 出版社,1999年。

大年三十问候语范文第4篇

我所在的班级是二年四班。这个班级只有十九个孩子,四个女同学,十五个男同学。不过班级纪律啊、学习成绩啊、以及综合素质啊都很好。班主任老师对我们很热情,有些不懂的东西问她她都很友好的给我们解决

这里有个漂亮的外教叫作lily。人长的漂亮不说讲课也十分的认真负责。每节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从教具准备到提问啊、示范啊、小游戏的设计啊……都没的说!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也都很喜欢学习英语。她的讲课方式真正使学生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尤其肢体语言丰富,这是我们中国教师所欠缺的。我们没有交流障碍所以我们习惯了用嘴说,把所有问题都用提问回答的形式解决,这是优势也是劣势。我们只用嘴说很难形象生动,而外教的肢体语言就做到了形象生动,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因为学习语言学的就是生词啊句子啊,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这是最高要求也是学习的目的,所以选择一种真正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很重要。

这一周的见习生活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这是一个姓张的年轻老师,也就三十多岁.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她上的中师,那时候毕业的时候学校还给分配工作,不象我们现在,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不过这也有好处,想去哪工作都可以听自己支配.和她的交流中我们还真的更加了解了好多教育第一线的事情。比如学生的座位问题,与家长的交流问题,如何提高后进生问题,上课的时候怎么样对尖子生和后进生都照顾到,使课堂显的不快也不慢,尖子生不觉得课堂无趣,后进生不觉得跟不上等等。她十几年的工作中摸索出来的自己的独特的一些对于特殊问题或者说难题的解决方法还是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过说终究是说,我们还不能完全凭借别人的经验指导自己的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自己在工作之后慢慢摸索。

我们现在正在学习教法课程,通过教育见习活动我们把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借鉴回来的经验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对我们的讲课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外教课堂上学习回来的一些课堂用语啊小游戏环节的设计啊肢体语言啊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每学期都有教育见习活动但我觉得这次我们正在学习教法的见习活动是我们收益最多也最容易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的一次。尤其与所在班级班主任张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学习到的东西那是一个教育第一线的人的经验之谈,能毫不保留的说给我们听我觉得特别感动,同时也感觉到了压力。我们现在的任务很大啊。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都丝毫不吝惜。所以我们的基本功啊、以及我们的知识储备啊知识含量啊以及扩展的能力啊就丝毫不可以打折扣。这些有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在最后的一年学习中我们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全部基本功的夯实,语音面貌尤其重要,幸亏我们的老师发音都很标准,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大年三十问候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编校舛误

中图分类号:H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5—0149—0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久负盛誉的高校古代汉语教材,它已经哺育了和仍然在哺育着成千上万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多年来,虽然有不少新的、各具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问世,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地位,仍然无法被其他古代汉语教材取代。因此,持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应当成为所有古代汉语教师自觉的责任。

在第一线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在由衷赞美这本《古代汉语》的同时,也发现它在知识讲解、语言叙述及文字校对等方面似乎还存在着些微瑕疵。出于对这部著作的热爱之情,我们不揣浅陋,列举其1999年校订重排本编校中若干有待商榷的问题,以就正于广大同仁。

一、知识讲解不准确或不完备

1 《绪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过来的。”

语言的继承性固然不容置疑,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王力先生曾说:“当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按照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为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的中间……五四以后,由于西洋语法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的中间。”因此,该句子中的“都是”宜改为“大都是”。

2 《官之奇谏假道》:“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教材注:“朔,每月的第一天。”

为了讲给学生相对清晰、全面的古代历法知识,此处宜改注为:“朔,夏历每月的第一天。夏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大月的第十六天、小月的第十五天为‘望’。”

3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教材注:“贾(gu)利之,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贾,藏货待卖叫做贾。”

此处此处宜加注:“往来贩卖货物为商。混言则商贾无别。”理由同上。

4 《冯谖客孟尝君》:“於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齐国大概听说了。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从上下文看,此处“其”字的作用当是表示推测语气。

5 《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材注:“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

据《左传》,春秋时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而国力强大的晋国在不同的时期曾有三军六军四军的不同编制。故此处“三军”不宜坐实,当加注“泛指军队”。

6 《论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教材注:“莒父(jufu),鲁邑名。”

宜加注:“今山东高密。”一则能给学生明确的历史地理知识,二则也与全书类似注释一致。如《齐桓公伐楚》教材注:“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胸县南的穆陵关。无棣,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7 《文王之囿》:“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教材注:“囿(yo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注释只解说了囿的功用,并没有解说其外形特征,宜加注:“建有围墙。”《春秋左传正义·庄公十九年》:“《冢宰职》云:‘园圃毓草木。’郑玄云:‘树果瓜曰圃,园其樊也。’《诗》云‘折柳樊圃’,成十八年‘筑鹿囿’。然则圃以蕃为之,所以树果瓜;囿则筑墙为之,所以养禽兽。”

8 《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其中,“行不言之教”教材注:“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实际上是采取放任主义。”

“放任主义”显然不属于“教化”,此注自相矛盾,也与上下文不相吻合。“实际上是采取放任主义”当删。

9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教材注:“人之道,指社会上通常奉行的法则。”

注释的倾向性不明,不利于学生道德的培养。可改为:“人之道,这里指社会上通常奉行的不公平的规则。”

10 《不龟手之药》:“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教材注:“难(nan),乱事,指军事行动。越有难,等於说越入侵。”

“难”不仅仅指军事行动,“难,乱事,指军事行动”宜改为:“难,祸患,此处指军事行动。”《左传·昭公三年》:“余不能治余县,又焉用州?其以徼祸也。君子曰:‘弗知实难。’”杜预注:“患不知祸所起。”《左传·昭公四年》:“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杜预注:“多篡弑之难。”

11 《诗经·硕鼠》:“硕鼠硕鼠,元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教材注:“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都是同样的意思。按:这种地方只是诗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编者此按似嫌武断。古代交通不便,发现人迹罕至的自由王国并非不可能,也确曾有隐士视之为乐土,与世隔绝。故此按可改为:“这种地方是诗人理想中的自由王国。”

二、语言叙述不甚畅达

1 《蹇叔哭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教材注:“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此注同时使用副词“约”、“大约”和数词连用两种表示约数的语法手段,是不必要的重复,当改为:“中寿,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另外,教材对《诗经》的介绍:“《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共约五百多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约”字当删。

2 《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教材注:“息,动词,蕃殖。鳏寡孤独穷困的人得到救济,不至於死亡,就是使民蕃殖。”

“蕃殖”词义特征偏重于增多或增广,指代“救济鳏寡孤独穷困的人,让他们不至於死亡”,似乎不妥,不如改为“生息”。

3 《触簪说赵太后》:“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教材注:“重器,贵重的宝物,指金玉珍宝钟鼎等。”

“珍宝”在语义上可以涵盖“金玉”和“钟鼎”,因此在层次上不宜并列,此注可改为:“重器,贵重的宝物,指金玉钟鼎等珍宝。”

4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教材注:“或,有人,无定代词。”

“或”为代词,“有人”却是动词词组,彼此不相吻合。可改为“有的人”。《寡人之於国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许行》:“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教材均注“或”:“有人。”

5 《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教材注:“‘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词句语义上有重复,既说统治,便无须烦言“政治”。

6 《寡人之於国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教材注:“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按照一定的时候”的“时候”太泛,当属硬译。其实,“时”即“时令”、“季节”。《说文解字》:“时,四时也。”段注:“本春、秋、冬、夏之称。”因此,此注改为:“以时,按照一定的时令,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7 《舜发於畎亩之中》:“人恒过,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征於色,发於声,而后喻。”教材注:“这几句是说一般人没有预见性,要等到犯了错误然后能改;要等到困难来了才着急,才能奋发有为;显出脸色来,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

“显出脸色来(征於色),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而后喻)。”不难发现,“发於声”在编者的诠释中并无着落,因此,此句中间当补上“用语言说出来”。

8 《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教材注:“刚强的东西自己导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自己导致折断”语义不够显豁,明显是字面上的硬译,因此,此注似可改为:“刚强的东西因自己的刚强被折断,柔弱的东西因自己的柔弱被约束。”

9 《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教材注:“同仇,你我的仇敌是共同的。”

以“你我的仇敌是共同的”注释“同仇”,那么“同仇”如何再受“与子”的修饰?此注可改为:“同仇,有共同的仇敌。”

1 《常用词》:“孟子万章下:‘帝馆甥于贰室。’”(指副宫。帝:帝尧。馆: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

在古代汉语中,“塥”和“婿”是一对异体字。作为编者的语言,此处宜改为现代汉语的规范用字“婿”。

2 《论语》:“底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教材注:“廏(jiu),马棚。”

正文用“廏”字,注的却是“廏”字。二者应统一起来。

3 《常用词》:“【树】(一)动词。种植,裁种。”

“裁”当为“栽”。

4 《常用词》:“【法】(二)制度。贾谊过秦论上:‘内文一度,务耕织。’”

“文”当作“立”。

5 《常用词》:“【益】(一)水漫出来,涨。吕氏春秋察今:‘瀤水暴~,荆人弗知。’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都写作‘溢’,但在先秦许多古藉中都作‘益’。引申为多或富裕。”

“藉”当作“籍”。

6 《常用词》:“【完】(一)完整,完善,没有损坏。”

“坏”字之下标示了两个着重号:“”和“”。“”当删。

7 《常用词》:“【错】(二)错杂,交叉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

“交叉”后当有句号。

8 《常用词》:“引申为非分地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如懒惰而能过好日子,做坏事而能免於刑罚。”

“非分地取得”的“得”字下多加了一个着重号“”,当删。

9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有时候,甲字和乙字虽的双声,但是韵部相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