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贸易论文(精选5篇)

  • 三角贸易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三角贸易论文(精选5篇)

三角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作为泛珠三角内地9省与东盟贸易往来的桥头堡,西南次区域虽然对泛珠与东盟贸易总额的增长作用不大,但其较大 的贸易结合度,表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正是西南次区域和东盟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双方的贸易交往不断增长。在这种增长中,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主要贸易商品呈现出互补性,但是具体到农产品和机电产品,又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上述阐述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文关键词】 西南次区域;泛珠;东盟;贸易关系 泛珠三角区域处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中心区位,它的形成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成为中国和东盟开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区域,而对区域内的西南次区域(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来说,融入区域经济,借助区域合作的力量,依托泛珠三角,开展和东盟的经贸往来,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一、泛珠内地9省区、西南次区域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情况 我们将泛珠内地9省区和东盟双边进出口总额统计后,制成表1以方便分析。 从表1中可知,横向来看,泛珠内地9省区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贸易总额主要由广东提升,广东在其中居于最大份额,对双方的经贸关系的发展贡献最大,西南次区域则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比重较小,可见,在泛珠内地9省区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关系中,西南次区域对泛珠与东盟贸易发展的贡献还是比较小的;从纵向看,西南次区域在5年中,与东盟的贸易量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2003年突然发力,此后发展相当迅速,直到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泛珠在2003年筹划建立,形成泛珠区域后,西南次区域因其与东盟在地缘、历史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从此依托泛珠,加大了东盟的贸易往来,贸易关系日益密切,其密切关系我们可以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来分析。 二、泛珠西南地区与东盟贸易结合度的分析 贸易结合度指数Iij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即: Iij = / (Mj / Xw ) 式中的Xij / Xi 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占i国出口总额的比率,Mj / Xw表示j国的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率,如果Iij>1,就说明i国和j国在贸易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Iij<1,则说明i国和j国在贸易上较为疏远。利用贸易结合度的公式,计算出泛珠9省区和东盟的贸易结合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泛珠东南、西南和中部三个次区域中,西南次区域的贸易结合度最大,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关系最密切,其中,云南贸易结合度排在第一,相比之下,与东盟贸易总额最大的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部却是最小的,这是因为广东虽然贸易额大,但是与西南次区域比起来,西南四省区的对东盟的出口占自身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广东对东盟的出口占自身的比重,可见,与东盟的贸易对西南四省来说,对其经济推动和发展的意义要比东南部大的多,同时,从长远来看,这种密切的关系也会推动西南与东盟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此外,双方贸易结合度指数比较大也说明了西南次区域与东盟在比较成本优势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动态来分析,西南次区域2003年贸易结合度最大,为5.01,可是到了2011年却下降到4.76,贸易量上升,但是贸易结合度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措施的实施(如2003年的中泰零关税的实施),对泛珠各省区和东盟的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农产品方面,包括西南四省区在内的泛珠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2005年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全面降税,对泛珠的冲击更大;另外,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除泛珠外中国其他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这些都或多或少 影响到泛珠与东盟的双边贸易。 三、泛珠西南次区域与东盟主要商品贸易关系的分析 从上述贸易结合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与东南和中部次区域相比,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这种亲密的关系也促进了双方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总量,其密切的关系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体现在西南次区域和东盟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商品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泛珠和东盟的主要贸易商品表明:在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产品上,东盟国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如动植物油脂、木材及木材制品等产品,约占泛珠三角从东盟进口额的50%,其中,农产品方面,西南次区域约占10%;而在机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泛珠三角出口的比较优势强于东盟国家。如鞋类、纺织品与服装、金属制品和各式制造品等产品,约占泛珠三角对东盟出口额的五成,其中,西南次区域约占20%。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泛珠三角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对东盟出口较大,优势较强。近几年,东盟向泛珠三角出口的商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和以木材、纸浆为主的非食品原料,泛珠三角向东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交通工具、机电器为主的一般机械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西南次区域主要进口资源性产品,出口纺织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在分析双边主要贸易商品的时候,农产品和机电产品作为西南次区域具有最主要地位的产品,是我们分析的对象,我们运用双边贸易专业化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从双边的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的角度来分析双方农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主要贸易商品的特点。 (一)基于外生比较优势形成的产品竞争力分析 基于资源禀赋的外生比较优势形成的产品竞争力的特征,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双边贸易专业化指数)NX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NXij=(Xij-Mij)/ (Xij+Mij) Xij为i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值; Mij为 i国第j种产品的进口值。 如果 NX的值大于0,则表示 i国是第j种产品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如果 NX的值小于0,则表明i国为第j种产品的净进口国,i国的第j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绝对值较大,劣势越大。 该指数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如果以0.5为界作为竞争力标准, 0.5表明双方该产品属于垂直分工,或者说属于有明显贸易专业化分工倾向。 据此公式测算出泛珠西南次区域-东盟农产品、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 农产品方面。西南次区域的NX指数大于0,说明西南次区域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生产效率较高,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以0.5为界分析,西南次区域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并没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倾向,双方在农产品上竞争性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泰零关税实施后,包括西南次区域在内的泛珠会受到来自东盟水果和蔬菜的强烈冲击;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西南四省区中,贵州的NX指数最大,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是处于纯出口的地位,双方农产品专业化垂直分工程度最高,互补性大;而广西的最小,仅为0.14。 从机电产品看,西南次区域与东盟NX指数非常高,超过了0.5,说明西南次区域和东盟在机电产品上具有很强的贸易竞争优势,同时,与东盟在该类产品上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这种竞争优势体现在西南次区域在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与东盟的互补度较大,其中,广西、云南的NX最大,而贵州最小,且为负数,可见,广西、云南与东盟在诸如机电产品的贸易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由于机电产品占了制成品的较大比例,以上NX也说明了,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优势在于工业制成品,而在农产品等资源型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略逊色一些。 (二)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内贸易 在对西南次区域和东盟主要商品的数据统计中,显示出农产品、机电产品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 明在该商品中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我们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计算公式如下:IIT=[(Xij+Mij)-(Xij-Mij)]/(Xij+Mij)×100 其中:Xij—— i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值; Mij—— i国第j种产品的进口值。 IIT取值(0,100)之间,当IIT=0,所有贸易都是产业间的;如果进口量都与出口量相同,则IIT=100,当IIT在(0,100)时,既有产业间贸易也有产业内贸易。如果以50为界,当IIT =50,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当0 =IIT 50时,主要是产业间贸易。据此,计算出西南次区域和东盟农产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4) 显而易见,农产品方面,双方IIT 50,有较大的产业内贸易,是基于水平分工的贸易往来,从各省区看,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广西贡献的,广西的IIT是西南四省区里唯一超过50的,并且大于75,说明了广西和东盟在农产品上有着高度的水平分工,与此同时,其他各省仍主要属于产业间贸易。 机电产品方面,西南IIT很小,双方既有产业内贸易也有产业间贸易,但总的来说,仍主要是基于垂直分工而形成的产业间贸易,从各省区看,贵州的IIT稍稍大于50。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3年泛珠三角组建后,西南次区域依托泛珠三角,和东盟的贸易往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贸易增长十分迅速。随着双方贸易的增长,西南次区域和东盟的主要贸易商品呈现较强的互补性,具体到农产品、机电产品,西南次区域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比东盟要差,此外,双方贸易商品虽已有产业内贸易的趋势,但是具体到农产品和制成品情况却不一样:农产品贸易在产业间贸易的基础上,呈现产业内贸易趋势,机电产品因为西南次区域基础相对较好,技术较强,所以,与东盟的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二)建议 1.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高,与东盟的关系相当密切,当前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推进、泛珠三角的组建等历史机遇,次区域内各省区加强区域合作,增强自身应对未来统一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积极改善交通运输、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以及加速建设网络信息系统等,加快发展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在不断克服障碍中取得双边贸易的增长 2.基于双方在以农产品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性,而且在此类产品中,西南次区域往往处于劣势,我们应当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重点培育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产品,避开没有竞争性或竞争性较弱的产品,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包装、外形、品种等方面,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3.制造业方面,比如机电产品,泛珠三角机电产品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协作能力强,具有优势,潜力较大,而东盟国家的基础工业相对薄弱,双方互补性大,机电产品需求较大,每年进口400-500亿美元,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机电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质量较好但价格昂贵的机电产品而言,西南次区域此类产品物美价廉,与欧美产品相比,具有性价比优势,在东盟更容易打开市场。西南次区域应该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的机遇,加大对东盟出口竞争能力强的机电设备,特别是东盟急需的大型机电设备。

三角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以自由贸易区(FTZ)①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是世界各国采取的通行措施。在自由贸易区这一与其它地区分隔的封闭区域中,实行着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着力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隔离封闭、境内关外、充分自由、政策优惠、港区结合”的特点,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我国主要是以在特殊开放区域上建立保税港区的形式来建设广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这些保税港区从设立伊始就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存在明显差异(郝寿义,2008)。[1]国际上多数自由贸易区在设立目的上偏重对国家整体经济的益处,并且不失对本国市场和产业的保护。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功能众多,包括保税仓储、商品会展、出口加工和国际贸易等,偏重于打造开放经济的新兴增长极,带动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借鉴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区域制度安排,创新区域开发开放模式,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了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9月正式挂牌后,常被解读为本届政府的改革“风向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被普遍解读为高层对上海自贸区模式的肯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定然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服务内容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进程,必将成为各地区深化开发开放的区域范本。

二、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的一般理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相对较低地区间所发生的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和文化生活习惯的传播是经济辐射(Economic Radiation)的主要表现形态,这一过程可以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为自贸区的辐射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经济辐射效应理论

国外学者对经济辐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上世纪中期,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在实用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佩鲁(Perroux,1955)[2]由此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Myrdal,1957)[3]在立足地区经济的意义上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应充分把握“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赫希曼(Hirschman,1958)[4]则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应充分把握“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罗默(Romer,1986)[5]和卢卡斯(Lucas,1988)[6]提出的“溢出效应”在一定意义上也带有“辐射效应”的含义。

国内对经济辐射的研究是在八十年代随着都市圈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对于中心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近几年国内学者既采取了定性分析方法,也尝试采取了数据和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力图确定中心区域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能力,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辐射理论(田大鹏,2012)。[7]

(二)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的作用机制

自由贸易区推动港口、母城甚至腹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世界公认,这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自由贸易区与腹地的后向联系最为显著,例如自由贸易区的企业采购、转包原材料和产品,针对供应链安排腹地生产的组织、配送与服务。

自由贸易区是具有区域经济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功能区,其自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着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为区域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显著的福利增长。自由贸易区以高度开放的优势,成为母城经济的关键增长点,且是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不可多得的通道和驱动器(李东艳,2009)。[8]

1.自贸区对母城的辐射效应

第一,促进产业发展。自由贸易区与港口有关的产业活动以贸易和物流为核心,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些产业可派生出系列新兴产业活动,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惠及上下游产业,吸引大量投资,带动母城发展。从需求角度来看,这些产业能带动引致需求的出现,促进金融业、航运业、商贸、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母城产业螺旋式上升。

第二,社会资本外溢。自由贸易区具有先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体制,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增长体制,拥有大量外商投资。自贸区的“创新性”特征发挥外溢作用,加速了母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

2.自贸区对腹地的辐射效应

成思危(2003)[9]指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空间、物流体系、出口加工环境、先进管理与技术对腹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13)[10]总结了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的溢出效应,包括产出溢出、就业溢出、税收溢出、技术溢出和信息溢出五个方面,可形成区域综合竞争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自贸区对腹地的辐射效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经验提供了示范效应。自由贸易区集先进的科技、知识、人才、管理于一体,为腹地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模式,腹地的市场主体可从自贸区中通过“学习效应”得到吸收和实践,提升腹地经济的发展质量。

第二,物流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从出口角度看,自贸区完善的物流功能实现了腹地物资的仓储和运输便利化,打开了接近世界市场的通道,提高了出口效率。从进口角度看,使得进口产品更容易满足腹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三,信息传递提供了贸易机遇。世界商贸信息在自由贸易区的传播极具深度和广度,为腹地企业得到优质商机提供了平台,激励腹地企业向世界市场迈进,并由此完善了腹地的产业链条,优化了腹地的产业结构。

第四,出口加工提供了优良环境。自由贸易区凭借其出口加工高级化的优势地位,为腹地的初级产品提供了加工场地,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规模和能力。

三、中国(上海)自贸区服务内容的辐射效应与区域发展

从一般意义上看,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服务内容如何发挥作用可以参考借鉴国外典型自贸区的发展历程,本文对此总结如表1所示。

中国上海的自贸区试验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其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从定位上来看,上海很难找到可资模仿的样板自贸区,这是由于我国把自贸区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场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贸区更多地是承担了加工与出口贸易的传统职能。对于上海具体而言,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先行改革是自贸区试验服务的核心部分,而非简单作为加工和出口贸易的补充。尤其是资本市场放开、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事项上,具有倒逼全国实施金融改革的战略意义,这在全球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新加坡等地域较小的经济腹地和市场容量不同,从地缘的角度来说,上海自贸区的作用远非限于上海这个单一城市,而是长三角经济圈甚至有经济联系更为广大的腹地,目前各个相关区域也普遍开始与自贸区的经济与政策对接。此外,上海自贸区虽然借鉴了国际的通行做法,但拒绝形成“政策洼地”,亦非达到简单的贸易便利化,而是以制度创新来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发展。

(一)投资领域开放

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是上海自贸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的主要举措。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上海自贸区选择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这势必会调整长三角经济圈现代服务业的经济版图。在负面清单管理方面,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方面,上海自贸区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上海自贸区吸附高端投资的功能,会引领整个长三角经济圈外资利用上的转型升级,上海自身的制造业向周边地区实行产业转移也会越来越受到“溢出效应”的影响。事实上,为取得先发优势,江苏省昆山市业已规划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办事处,将研究出台承接自贸区“外溢效应”的一揽子产业发展规划,而与紧邻的浙江省嘉兴市正探索以产业新城的方式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是上海自贸区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在贸易转型方面,上海自贸区力图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国际航运服务方面,自贸区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

从上海力图建设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来看,不论是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十四大报告,还是上海市政府近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在以往的二十年期间,发挥辐射作用、服务长江三角经济圈自始至终都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之一(姚海华,2012)。[11]因此,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更是承担着建成国际贸易中心、服务广阔腹地的重要任务。

在向内辐射方面,上海自贸区将充分发挥其贸易中心的重要功能,与港口、母城和腹地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高端贸易要素方面对长三角经济圈、长江流域以至全国进行辐射,为上海的贸易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有力支持,在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既强化贸易地位,又服务全国经济。

在向外辐射方面,随着涉外经济体制愈加开放,贸易开放领域也愈加宽阔,国际产业转移将以上海自贸区为支点向国内延伸,大大促进服务业的贸易与外包,并有利于腹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营活动。

(三)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是上海自贸区实现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主要措施。在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服务功能方面,自贸区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等等。

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实质上是制度创新的体现,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必然也包含制度建设的示范作用。自贸区建设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制度导航的创新对腹地的诸多城市起到倒逼作用,激励它们创造更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在改革中创造机遇,以充分承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辐射作用。

面对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和日益复杂的区域竞合模式,更多自由贸易区的涌现将是大势所趋,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也将愈加显著。各个自贸区的港口、母城和腹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临近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合理进行区域分工;另一方面要促进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制度优势来引领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

说明: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运行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以沪津深三大试验区为例”(11YJA790147)。

注释:

①自由贸易区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多于两个的国家或地区(Free Trade Area,FTA),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二是一国国内为消除关税和贸易配额来促进对外贸易,从而采用较少行政干预措施的经济区域(Free Trade Zone,FTZ)。本文所论的自由贸易区意指后者。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23-30.

[3]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M].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Ltd.1957.1-17.

[4]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22-187.

[5]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002-1037.

[6]Lucas Jr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7]田大鹏.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2.

[8]李东艳.自由贸易港区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9]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区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三角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模拟试验;实践;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南京审计学院2010年度实验课程建设课题“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实验)”

[作者简介] 武晓霞,南京审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江苏 南京,210029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93-00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很多外贸企业尤其是新备案的进出口企业迫切需要一批具备“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且能够迅速走向工作岗位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形成“高分低能”。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则立足于市场,根据企业对国际贸易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同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转化为实践能力,将知识讲授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变为“立体”,让学生担任国际贸易中的任一角色,从而感受整个国际贸易的流程。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国际贸易模拟试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平台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活动全过程的实验场所。该实验室借助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实习环节。首先由教师讲解相关操作流程,然后把学生分为六种角色——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辅助员。该六种角色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大商业环境,学生可以在这个商业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利用系统提供的资金,共同完成一项业务,然后进行角色转换,经过不断地认真练习,学生可以学到只有实践中才能学到的工作经验。

(二)外贸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我国外贸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倾向于拿来主义,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急需人才,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更加青睐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员。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立足于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它包括国际贸易磋商和履行两大流程。在磋商流程中,进出口商必须自己的供求信息和网络广告,寻找适合自己的供求信息并通过邮件进行询价和报价,还可以查找出口核算和出口核算时所需要的费用清单。另外,还包括合同的起草和签订,促使学生认真考虑合同中的每一条款,斟酌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措辞,并安排条款的顺序。在履行流程中,包括信用证模块、订舱模块、投保模块、报检模块、报关模块、外汇核销模块以及出口退税模块。这些流程被高度浓缩在一个空间中,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国际贸易流程,从而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外语能力。

(三)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缺乏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中,学生已经不是被灌输者的角色了,而是扮演外贸流程中的任一角色来进行业务,然后还会更换角色。例如,在CIF条件下,可能担任出口商角色,在FOB条件下,可能担任进口商角色,还有可能担任辅助员,辅助员涉及到海关、检验检疫局等角色。而教师仅仅是负责给学生分配角色,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6种角色,最后一次实验则由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在这种培养体系下,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国际贸易模拟试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缺乏全面性

从模拟对象来讲,目前很多三本院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一般都是以外贸企业为模拟对象,忽视了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招标投标等其他贸易方式的模拟实训,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需求。从模拟流程来讲,多数模拟侧重出口尤其是CIF+L/C的模拟,可能原因是在该模拟过程中,所涵盖的知识面更全一些。学生可以联系合同的谈判、签订及履行,尤其是履行过程中,要审核信用证、出口订舱、报关报检等等,几乎每个程序都需要出口商去做。

(二)教学要求层次低

从能力方面来讲,目前大部分三本院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一般都是通过模拟软件进行的,该模拟软件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训练平台,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整个贸易流程,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操作技巧。但是,外贸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不仅仅是普通的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更重要是需要一个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教学目标来讲,在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缮制各种单证,由于学生外语水平较低,不清楚单证的要求,因此在填写过程中随意性很强,该软件没有辨别对错的能力,即使填错了,也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导致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业务流程,关于单证的填写并不清楚。

(三)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虽然模拟实验主要由学生来进行,教师仅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可以放低,反而应该更高一些。因为模拟实习是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指导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的进程,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的现实是,大多数模拟实验都是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老师来指导的,这些老师基本没有真正从事过国际贸易,也没有在相关企业实习过,仅通过书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三、国际贸易模拟试验教学的改进思路

(一)拓宽模拟实习的内容

从模拟对象来讲,不应仅局限于一般外贸企业,应该做好实际调研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类外贸企业的运作流程,比如国有外贸企业、民营外贸企业、外资企业等。另外,还应该关注从事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的外贸企业,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实了解各类外贸企业的运作方式及经营特点。从模拟流程来讲,应该进一步提高模拟软件的质量。目前的教学软件重视出口环节,忽视了仓储、物流、税收、海关以及商检等部门。所以,可以请一些专业的软件公司与学校或者企业合作,设计出更加接近实务但又适合教学的软件。

(二)提高模拟实习的教学层次

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提高实践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软件模拟,而是要“走出去”,适当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也可以到政府的涉外部门比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沟通能力侧重于外语水平的提高。外贸人员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英语的听、说、读、写以及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注意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互补性。比如参加“单证员大赛”、“报关员大赛”等部级比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具有涉外性,大部分单证比如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信用证、提单、汇票等的制作都必须是英文的,因此要推广双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课程讲透,在实验过程中才能缮制正确的单据。

(三)提升教师素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理论教学方面,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善于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具备多元化和科学化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搜集和整理国际经贸信息,不断将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传输给学生。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比如,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最大程度地让教师学习前沿的科学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以给教师创造各种实习机会。比如,选派优秀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当然,为了避免“实习等于放假”的现象,学校可以在企业给教师指定专门的导师,由导师对教师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考核。

[参考文献]

[1]杨宏华,李晓钟,胡瑞平.对高校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11).

[2]许彦斌.运用“模拟公司”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

三角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 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职业技能

《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惯例、了解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合同条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掌握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以适应世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自贸区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急剧需求。根据各种教学法的优缺点及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角色扮演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知识、技能、能力、德育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角色扮演法的涵义及效果

角色扮演(Role Play)法是指在培训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进提高。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角色,要求学生对所扮演的外贸从业人员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体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和商务环境特征,并在和其他角色互动中做出专业的角色反应。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多样化组织活动,增强了自我认识和观察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代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教育商务类课程教学的运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起传统教学,角色扮演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使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中的实施

角色扮演法从教学中的实施过程看,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分析、角色模拟饰演、总结评价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烘托课堂氛围。以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情景案例,创设进出口双方、银行、承运人、港口码头等场景,借助相关的辅助器材,比如多媒体教具、教学道具等,烘托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他们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借用生活场景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缩短教材带来的距离感,从而走进课堂,把握主旨。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2.小组讨论,分析情景案例。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各小组熟悉情景案例,分析情景资料,考虑在角色扮演中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模拟演练。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引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学生通过讨论,充分了解情景资料,积极思考,并确定扮演任务。

3.角色分工,进行模拟扮演。小组经过讨论,自行分配角色,根据情境案例的内容,可以由不同的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进出口业务流程的教学中,由各组分别扮演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承运人、商检机构、海关、保险公司等;也可以各组内学生分角色扮演相同的情境案例,此时各组的任务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学习国际贸易支付结算流程时,由各组内学生分别饰演结算过程中的当事人,确保小组内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角色,进行角色模拟扮演。

4.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进步。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学生的自评,二是教师的点评,三是师生共同作总结。学生的自评可以来自本组,也可以由其他组同学进行不同意见的分析评价;教师的点评重在分析各组的角色扮演情况,并予以纠正问题和表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最后师生共同对课堂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完善和丰富对职业角色的专业技能。

三、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中因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不同的情景案例,分组大小可适当调整。比如在《国贸业务流程》解读商品品质的案例中,卖方可否“以次顶好”向买方交付货物,主要涉及买卖双方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买方和卖方两大组,考虑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时,买方是否还愿意接受卖方以次顶好的商品,两组学生通过进入角色饰演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不同市场价格行情下交易的结果、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并适当对卖方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和买方协商达成交易完成交货任务,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注意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交付货物必须符合合同中规定的品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及时与对方协商,确保交易顺利完成。

2.关注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学习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要注意在班级确定小组时,学习程度强的与学习程度弱的学生要适当组合,以强带弱,生生互助学习、团结协作。学生通过小组交往,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有些角色扮演活动是以团队合作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突出个人的情况,这也是角色扮演中很难避免的。因为,一旦某个人表现太富于个性化,就会影响团队整体合作性,也会降低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创设情境,把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内容生活化。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国际贸易知识融入其中,国际贸易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比如利用我校专业学生社团――国贸社与国际友好学校的真实贸易资料,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职业意识培养有用的国贸知识,扮演现实业务中不同的角色,探讨相关问题,完成各项任务,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业务,培养专业素养。

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下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把它和模拟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毫无疑问,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知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教育科学,2004.12.

[2]王世平.角色扮演法在进出口业务实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高教论坛,2010.1.

[3]张燕.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2014.6.

三角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福建 对外贸易 华东地区 定位 对策

Abstract : East China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which is always the most active region of foreign-oriented economy. It is worthy to make some discussion and study on the position of Fujian foreign trade relations in East China. The article use Q typ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to classify foreign trade flow of East China provinces, and finally finds the precise positioning of Fujian province. At last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Fujian in East China environ-

ment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福建省对外贸易在华东地区各省市中的定位问题,可以更好地厘清福建对外贸易的所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福建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华东各省市对外贸易流量聚类分析

为了研究华东各个省市参与对外贸易的不同活跃程度,本文根据华东地区各省市历年(1978-2008)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利用SPSS12.0 软件的系统聚类方法为华东六省一市的对外贸易流量进行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就是一种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相关程度的大小对数据或单位进行划类,划类时关系密切的聚合为一小类,关系疏远的聚合为一大类,直到把所有的数据或单位聚合为唯一的类别[1]。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利用组间最小欧氏距离连接法对华东六省一市历年的进出口情况进行Q型聚类分析。

在聚类的第一个阶段Stage1中,安徽和江西在比较低的水平聚成第一类。由于本文在进行聚类分析的参数选择上是选用欧氏最短距离,因此,安徽和江西之间历年的对外贸易数量是最为接近的,因此在低水平上归为一类。

接下来在阶段二Stage2,福建和山东先归于一小类,在阶段三Stage3福建和山东所在个小类又在稍高的水平与浙江归为一大类。在这个第二大类中,浙江的水平最高,福建次之,山东最低。

在阶段四Stage4,由于比起与剩下的两个省市对外贸易量之间的距离,前两类的距离更小,因此,第一大类和第二大类可以合并为一大类。

在阶段五Stage5,上海和江苏之间在对外贸易量上的距离要小于他们各自与前面五个省份组成的大类,因此上海和江苏先组成一类。

最后的阶段六Stage6,七个省市合并成一个大类,在聚类分析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华东各省市按对外贸易额完成了系统谱系聚类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来,福建省的对外贸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根据前文的分析,福建省的对外贸易在华东地区仍处于第二集团军,在不仅远不及上海和江苏,在第二集团军中与浙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福建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在还存在着外贸发展后劲不足、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市场主体普遍缺乏竞争力、对外贸易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等问题。

本文认为福建省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尽快地缩小与华东先进省市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收敛作用,就要认清自身在华东地区中处于中流,外向型经济特征不够明显的定位,克服如上提到的福建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扩大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具体的举措有:

2.1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福建省的对外贸易包括整体经济发展都略显疲态,之前单纯依靠数量规模、价格优势和政策优惠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弊端日显。因此,福建省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就要整合周边地区资源优势来弥补福建本省的资源劣势,尽快完善福建省的产业链,完成与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对接,特别注重与同处于华东地区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和交流。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实力迅速上升,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夹在南北两个三角经济区内的以福建为龙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就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避免出现“东南塌陷”的尴尬局面,就要注意承接两个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

2.2鼓励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和出口行业协会的建立

鼓励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能克服福建省进行对外交往时过于依赖和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利用民营外贸企业灵活的经营方针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能规避有着日益增加且隐蔽的非关税壁垒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

目前福建省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受到反侵销调查的案例屡见不鲜,贸易摩擦正在逐步升级。而在受到各种调查或者遭到的时候,仅凭单个企业的力量来应对诉讼和调查,其经济成本往往超出了企业所能负荷的范围。因此,在大力鼓励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民营外贸企业规模较小的性质,政府要注意促成行业协会的建立,以企业集团的力量来抗衡这些,并为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寻求出路。

2.3建立健全对外贸易服务体系

建立和健全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政府应首当其冲、身先士卒。政府如果能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行政效率,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对外贸易的系统流程提供更为简便快捷的行政服务,就能更有效地降低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先机。

在建立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将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营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中,政府的主要角色应侧重于政策的引导和服务提供的宏观管理、对外贸易服务体系的规划和资金扶持,具体的运营和操作则按照市场化的规则进行,并且要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文璋.实用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初稿.221-222

[2] 杨宝良.我国渐进式改革中的产业地理集聚与国际贸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3.

[3]梁丽.区域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研究.现代财经,2006(2):51-55.

[4] 黄建忠,马元柱,卢荣忠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