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精选5篇)

  •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原料分段法主要用于花卉雕刻,其含义是老师将雕刻花卉原料用切刀切成刚好能雕一朵花的段,在课堂上现场一段一段地切,然后一段一段分发给学员。在烹饪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集中学员,准备好雕刻刀,每人分发一段原料(如白萝卜段)来雕老师当天示范课题(如玫…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精选5篇)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雕刻方法 教学运用

食品雕刻是人们将可食性原料,运用特殊技艺,雕刻成具有实物形象、特征、造型的作品。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它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形象逼真,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为享受需要所创造和积累的技术和艺术的总和,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在酒席中的运用主要有围边、盘饰、等突出宴会主题等。下面就新派食品雕刻方法在花鸟雕中的运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原料分段法主要用于花卉雕刻,其含义是老师将雕刻花卉原料用切刀切成刚好能雕一朵花的段,在课堂上现场一段一段地切,然后一段一段分发给学员。在烹饪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集中学员,准备好雕刻刀,每人分发一段原料(如白萝卜段)来雕老师当天示范课题(如玫瑰花),学员开始雕刻,雕好花卉后送给老师点评,再发给学员一段原料,再进行花卉练习,直到这堂课结束。原料分段法主要优点是节约原料。以前的食品雕刻教学是每个学员发一个白萝卜,老师稍不注意,学员拿着萝卜用刀削着玩,甚至吃掉;有时发一个萝卜学员雕不完,多了,雕不完的半头萝卜大多都扔掉;还有学员切段切的过长,用雕刀切萝卜切不齐,这些因素都严重浪费原料。以前在一堂课上使用的原料现在能用两堂课。

计时法适用于花卉雕刻,也适用于其它雕品的雕刻。其含义是:将雕刻原料分发给学员,让学员雕刻老师示范的教学品种,然后开始计时。根据学员掌握的熟练程度来合理规定学员雕刻雕品所需的时间,时间确定后(如花卉雕10分钟、鸟雕60分钟完成),学员就可以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来完成雕品。计时法最大优点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不学或者厌学学员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强化课堂训练,增强学员雕刻的时间观念。食品雕刻是个细活,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并且还要心静,心烦意杂是雕不好的,有时雕好一个作品需要几个小时,要克服这个困难,调动学员学习雕刻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食品雕刻中,原料分段法和计时法的结合,简称原料分段计时法。应用于花卉雕刻教学,效果太好了。学员雕花卉时,原料分段了,再加上规定完成花卉所需的时间,即节省原料又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原料分段发和计时法对初学都是不很适宜的。初学花卉雕刻的人,若将原料切成刚好能雕一朵花卉的段,花卉第一层如没有雕好,整段原料都浪费了,不但没有节约原料,反而浪费原料更多,对初学者原料应切稍长一点,让学员有调整雕刻失误空间。初学者拿刀都不是很稳,如规定时间,时间规定不合理,会出现得不偿失的效果。有时间规定,学员雕刻的心理状态就不一样了,会有紧张的心理,这时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雕品粗糙,质量不高,甚至根本雕不出来,让学员产生消极学习心里;二是出现刀子伤手现象,雕刀非常锋利,稍不留神,刀子划伤手指,让学员产生恐惧心里,还会耽误学员课堂学习。原料分段计时法只有在学员雕刻水平在到一定熟练程度才适用。原料分段了,利用学员“贪”的心理,学员在课堂上,谁不想多雕些品种,多分得几段原料,学习的效果是学员既雕的好又雕的快。以前在雕刻课堂上,学员边雕边说话,边雕边吃,拿着雕刀到处蹿动,课堂秩序混乱,危险性还大。原料分段计时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课堂效果就不一样了,除了雕刀雕原料“咔”“咔”声,教室一片寂静,都在自己座位上认真雕刻。学员雕成一个雕品,老师打一次分,同时再发给学员一段原料,再打一次分,直到下课,课堂成绩取这次课所打的分中最高分作为成绩,学员学习真的很认真,没有心思去做与雕刻无关的事情,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都非常的好。在学校举办的等级考试和学员技能竞赛作品展中,学员都雕出了高水平的作品。

精雕法适用于所有雕品,但在禽鸟雕中最适用。其含义是精雕细琢,来达到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效果,雕出的作品比真的还像,能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境界。精雕法与传统雕法最大区别是:拿雕鸟作比方,精雕法雕鸟是用一把主刀完成的,包括翅膀、尾羽;传统方法雕鸟,鸟的羽毛、翅膀、尾羽都是用戳刀完成的。精雕法在花卉雕中的具体表现是:各层花片厚薄均匀,每层花片大小一致,如玫瑰花外层还要雕成翻卷状,花片无刀伤,破碎现象,废料取的彻底,整朵花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在2010年襄阳市举办技工学校优秀学生作品展上,我院烹饪专业学生雕了十几盆不同的花卉摆在主席台上,领导们坐了半天还不知道花卉是用萝卜雕的,都以为是花卉公司送来点缀的鲜花。精雕法在鸟雕中的具体表现是:鸟身上的细羽毛是用雕刀尖画小圆弧雕出来后取出废料,再用刀尖在羽毛上刻上V型小槽,要雕三个,每片羽毛上都像刻有一个“小”字;翅膀上的飞羽及尾部上的羽毛都是用刻刀雕出长羽毛,在每一根长羽毛的中间用刀尖刻出羽根,再在羽根的两边用刀尖刻出细小的羽纹。精雕法最适用的地方还是鸟翅膀,不但能雕刻外部翅膀的羽毛,连内翅的羽毛也能雕刻出来,但传统雕法只雕刻外部的羽毛。精雕法是在传统雕刻方法上经过反复实践演变而来,有了精雕法也不能忘记传统雕法,精雕法在食品雕刻中也不是万能的,有时也要借助传统雕法来完成作品,如点缀的山石,用戳刀戳出来,反而更方便效果也不错;鸟的尾羽,如羽毛过长用刀子刻出来不方便,这时可以用V型戳刀先戳出来再用主刀精雕;还有羽毛上的羽纹,用V型戳刀戳出来比用刀尖刻出来速度更快,效果更好。精刀法的立体效果是传统雕所不能比的,精刀法使作品更精致,传统雕的作品则略显粗糙,但精雕通常是作用于雕品的主体部位,并不是雕品所有部位都要精雕。同一作品,精雕法更形象生动,弊端是过于要求雕品的精致程度,则费时费力,但仍然是食品雕刻的发展趋势。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冷菜;雕刻;职业核心能力;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86-0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只是要吃饱,更注重营养健康和美的感受。冷菜雕刻由简单的食品提供、菜肴制作转变为科学艺术。冷菜雕刻教学也由单纯的雕刻技术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的技术技能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包括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和延伸能力,如沟通、合作、自我管理、创意创新、解决处理问题、领导和执行等。冷菜雕刻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宴会冷菜的制作技艺和雕刻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高素质行业劳动者。

一、冷菜雕刻教学现状

冷菜雕刻是烹饪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学中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1.目前使用的教材《冷菜、冷拼与食品雕刻技艺》,在课程中设置了冷菜食品雕刻的民族文化介绍、冷菜雕刻的产生发展、基本的冷菜雕刻操作步骤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冷菜雕刻,掌握果蔬雕刻和菜肴周边雕刻,合理运用整理雕刻、浮雕、镂空雕刻等雕刻技法。

2.目前的烹饪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理论教学仍是你讲我听的“灌输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采用统一的考试考核学生的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潜能;课上教学缺少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

3.烹饪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每年都在变化,但是教学的内容和实践雕刻工艺造型却基本不变。目前,各式菜肴不断更新,仅根据学校陈旧的雕刻教学内容学习,是完全跟不上餐饮行业发展的。因此,冷菜雕刻教学在培养学生雕刻技术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

1.学生们思维活跃,经常有超前性的突发奇想,这对于学习冷菜雕刻、创新菜品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想法不够成熟,各种想法常常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2.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原因主要是理论课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相比技术实践,学生看不到一时的成果,缺乏成就感;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觉得课堂内容与实际雕刻毫无联系,学习这些没有用处。

3.实践课上学生可以将想法通过雕刻技术表达出来,但也常会有挫败感,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持,学生的技术能力不能真正掌握运用。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但是创新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培养。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才可以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进行色彩搭配,对食材进行合理雕刻设计,真正创新菜品。

三、冷菜雕刻的职业教育要求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专业的刀工雕刻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色彩及营养搭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这能够激发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学习兴趣,保持研究创新的热情。冷菜雕刻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符合餐饮行业要求的专业冷菜雕刻人才的目标。

四、冷菜雕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冷菜雕刻教学要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式,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色彩搭配、雕刻技术、雕刻主题设计、创意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及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一体化教学通过文化基础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技术分解教学,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色彩搭配能力等。

1.冷菜雕刻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及民族艺术特色教学,使学生了解冷菜雕刻的来源,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1)食品雕刻源于工艺美术,其造型艺术和雕刻技艺都是由传统的木刻、石刻、玉雕等雕刻技艺演变而来。学生在了解雕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冷菜雕刻的研究,学习借鉴古代雕刻技艺。(2)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让学生多了解冷菜雕刻的造型形式及形成原理,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雕刻是有主题、有结构、形态逼真的艺术行为。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注重菜品的造型与意境,雕刻主题符合宴会环境达到美化宴席的效果。(3)冷菜雕刻的特性教学。冷菜雕刻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和现代性,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内涵,又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具体了解,使他们有兴趣学习研究冷菜雕刻,达到高超的技艺和雕刻理念。

2.冷菜雕刻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雕刻技巧,掌握雕刻的技术规律。教学中对冷菜实例雕刻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讲解雕刻的操作要领,让学生比照简单的图案进行实际雕刻操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通过对雕刻形式、造型方法、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掌握食品雕刻技术的规律,发现雕刻的共性,培养学生扎实的雕刻技术。雕刻原材料选择,冷菜雕刻选材多以新鲜的瓜果蔬菜或面点为主,原料要色泽鲜亮自然、水分饱满。根据选择的材料进行雕刻教学,不同的材质使用不同的雕刻方式。如:有的食材适合整体雕刻,有的适合镂空雕刻。食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雕刻方式也不相同,教学中要教学生因材施艺,锻炼学生用不同的食材进行雕刻,并物尽其用,在雕刻锻炼中总结雕刻规律。教师让学生练习雕刻不同的造型,如常见的各式各样的花类、动物生肖、飞鸟、人物等。学生在塑造不同造型的过程中掌握雕刻的整体构思方法,提高其雕刻技术。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搭配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冷菜雕刻基本是宴席的第一道菜品,非常注重色彩和造型。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冷暖色调搭配、主辅色搭配,雕刻的整体布局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构思能力,并在鉴赏菜品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雕刻教学中要加入雕刻主题教学,让学生可以根据餐厅宴会的需求确定雕刻主题,让学生看到食材或确定雕刻主题后可以迅速地形成雕刻的整体构思。(2)对雕刻的菜品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不同的雕刻作品中学习汲取经验。冷菜雕刻除了菜品本身的色彩搭配和造型以外也要注意盛放器皿的选择搭配。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培养其审美意识和搭配能力。(3)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合作研究,完成由主题设计到选材雕刻的菜品制作过程。当遇到困难时可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善方案。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4)专业的冷菜雕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在扎实的雕刻技巧、完善的主题构思及合理搭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创新。冷菜雕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的相互协作和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冷菜雕刻教学的根本目标。

冷菜雕刻日益受到食客的喜爱,冷菜雕刻教学要适应餐饮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雕刻技艺和职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可以掌握冷菜雕刻的技艺。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让创造成为习惯,让传统文化成为创造的源泉,让欣赏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享受。”是我篆刻教学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

【关键词】 篆刻 兴趣 文化 传承

引言:篆法表现文字之美传统印章文字多用篆书,所以称之为篆法。篆刻是以篆书为基本元素,运用抽象的线条进行造型的艺术。篆刻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篆书是篆刻的母体,是篆刻艺术中篆法美的基础。

一、怎样把学生拉近篆刻的殿堂

 1.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一般的写作状态中握着学生的手,慢慢地教学生“一流的写作”印章雕刻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的。2.学生发现过程:教师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情境,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得出新结论。学生成为“发现者”,信息处理者,而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3.新老交替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发现自我,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二、古今结合,激发兴趣

小学是孩子们最好奇的时期。因此,一个科目或一项技能,只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产生兴趣,就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生雕刻印章时,我把一些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结合起来。从时间的跨度上,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印章雕刻漫长而神秘的历史,感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作品中,我列举了我国最权威的印章“御玉玺”,玉玺诞生于秦朝九年。它见证了汉字的发展,演绎了几个朝代的兴衰,使学生们感到惊奇。

三、问题及背景

 1.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美育资源、德育资源、创新教育资源、艺术探究资源、印章雕刻特色课程资源,旨在满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艺术教学内容及相关主题活动。2.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探索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树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3.培养创造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为自己开辟知识空间。

四、篆刻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

 我记得上学期初,我要求新生在跳板上练习印章书写。很明显,他们把这些字变成了“天书”。

其中一个学生更经济。他不愿意买这个印模,直接在手里雕刻。事实上,有一定经验的人在手中创作作品是正常的。只要处理得当,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个学生总是把石头的顶部握在手里。他抄近路和断线时什么也没发生。当他在边缘刻了一把长刷子时,问题出现了。因为新手很难控制刀的力量,一些刷子冲向石头边缘的外侧。我只听到“啊”一个红色的手指,“认真的”?“尽快处理伤口”是其他几个学生的共同问题。学生的手指已经变成了一个软石雕。我正在指导另一组学生写作。当我听到这个电话时,我从另一个小组冲到学生跟前。幸运的是,他的力量不够强大。这把刀只是从他手指的皮肤上刮下一道疤,涂上一些消炎液,然后包上一块伤口补片。现在孩子们更矫揉造作了,同学伤了手再也没有来过,结果给整个学习社区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家长过来说这个项目太危险了,“我们的孩子不参与”,家长的关心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我在想这个问题。突然的大问题,是“一个人独自吃鱼吗?”当它们卡在嘴里鱼刺时,它们再也不会吃鱼了吗?

在我通过各班班主任与父母交谈后,我让他们明白,书法印章雕刻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只有家长注意了,学生才会认真对待。经过与几位家长的深入交谈,这个棘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五、篆刻教学的目标、内容要点与价值

 1.研究目的和内容:1.校本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2)校本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整合后的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研究。

2.研究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艺术学科在理论上的新趋势,如强调艺术的人文性,重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书法和印章雕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感受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篆刻教学的价值:

(1)文化价值:①印章雕刻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我国几千年来先民文化艺术的结晶。如果把印章切割艺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到其他学科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印章切割艺术的未来和传统文化的未来。②温州著名篆刻家在中国文艺界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方洁坎、林建丹、马一钊、张朔都是中国印章雕刻艺术领域的大师,它们是温州文化的旗帜。

(2)审美价值:印章雕刻有其独特的审美方面,包括白文、朱文,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封条法、封条法和刀法,它还可以分为印刷面和附言,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体会印章雕刻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六、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让创造成为习惯,让传统文化成为创造的源泉,让欣赏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享受。(1)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探究;(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3)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4)评价及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可能的创新。印章雕刻教学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实现我校校本课程发展新的增长点的契机,也是充分发挥我校校本印章雕刻课程现有资源优势的好途径。从2016年开始,我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培训了大量的学生学习印章雕刻,整理了小学阶段的校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可以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把校本的印章雕刻课程与艺术基础学科结合起来,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具有最相似的特点。

七、篆刻教学的核心

 中国的书法和印章雕刻艺术非常注重文字,“文字是第一人,人的怪字来自古代”。印章雕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它可以称为国宝,在海外广泛传播。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自觉学习、研究和继承,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1】《乐石社学生篆刻》----作 者:齐卫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书法篆刻素质教育丛书》作者:周斌.上海:绣文章出版社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雕刻 写意 写实 以形写神 应用

食品雕刻作品是以蔬菜瓜果等为原料,借助刀具对原料进行一定艺术造型的烹饪活动。它把烹饪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食品雕刻作品应用到菜肴中进行围边装饰,并将雕刻作品与菜肴进行合理的摆放就能起到装饰、衬托、美化菜肴的作用,一个普通的菜肴经过食品雕刻作品的装饰,就能立刻大放光彩,身价倍增,令人耳目一新,使菜肴在具有食用性的同时又具有艺术观赏性。

随着烹饪文化的发展,食品雕刻已融入席面,被广泛地应用菜肴装饰,一件雕刻精良、寓意深刻的作品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食品雕刻的作品造型艺术,成为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食品雕刻,历史悠久,大约在春秋时期已有。《管子》一书中曾提到"雕卵熟斫之"。"雕卵"即在鸡蛋上雕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雕刻了,其技后世沿之。隋唐时,又在酥酪、鸡蛋、油脂上进行雕镂,并装饰在饭的上面,隋《玉烛宝典》曾有这样的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到了唐代有"辋川小样"的花式小菜,是模仿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图二十景》制作的,用鲊、臛、脍、菜瓜、蔬笋各色相间而刻成景物,这可能是记载最早最全面的使食雕食品了。宋代,宴席上雕刻食品成为风尚,所雕的为果品、姜、笋制成的蜜饯,造型为千姿百态的鸟兽虫鱼与楼台亭阁,表现了当时的厨师手艺精湛。至清代乾、嘉年间,在扬州城的各种宴席上,出现了"西瓜灯"。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取西瓜,皮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意思是将西瓜刻成莲瓣,在表皮上雕刻上各种花、鸟、鱼、虫以及人物动物等,刀法有浮雕、镂空雕、透明雕,内外交叉,相互套环,图案凹凸,形式多样,别开生面,奇妙无穷,是瓜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曾有诗这样称赞扬州瓜雕:"练厨朱生称绝能,昆刀善刻琅环青,佩翁对弈辨毫发,美人徒倚娉婷。石壁山兔岩入雾,涧水松风似可听。"精美的刻工与立意的新奇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可见当时的食品雕刻已经达到相当精美的程度了。

中国食品雕刻真正得到继承与发展创新,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饮食之美。各地烹饪技术不断交流交融,使食品雕刻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各级各类食品雕刻比赛中,食品雕刻更是日新月异,给食品雕刻技术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表现题材,还是雕刻技法、原料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南派、北派、海派等食雕艺术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局面,使中国的食品雕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食品雕刻是一种美化宴席,陪衬菜肴,烘托气氛,增进感情的造型艺术,不论是国宴,还是宴会、喜宴等,都能显示出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是烹饪技艺和造型艺术的结合,它以刀取势,把各种雕刻的原料雕刻成平面或立体的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象征吉祥富贵的生动、活泼、恬静、柔美的形象,使美食与艺术享受兼得,是点缀布置环境,烘托宴会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烹饪师高超的技艺与巧思,是中华一绝,被外国朋友赞誉为"中国厨师的绝技""东方饮食艺术的明珠"。

食品雕刻艺术形式,一般有写意与写实两种。食品雕刻的类别有平面或者立体食品雕刻、黄油雕、巧克力雕、糖粉雕、面雕、冰雕与果蔬雕刻等分类,而应用最广泛的是果蔬雕,他是厨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摸索积累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想学好这么门技艺,一方面要加强雕刻刀法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学习一些构图知识,还要吸收各种雕刻的长处,如玉雕、木雕、牙雕、石雕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锻炼观察和掌握表达形象的能力,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精益求精,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在工作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写意食品雕刻是以规则或不规则的线条或几何体组成具有抽象特点的形象的一种雕刻手法。作品不拘形似,注重神韵、意境,讲究形意相生,力求神似,不求形同,下刀时或夸大变形,或点点戳戳,或大刀阔斧,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写意的加工手段很不容易,因为要想生动而深刻的表现内在深藏的东西,要求作者必须对物象的生理结构、外表形态、属性习好等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合理,有目的的进行简化、夸张、附加和补充,塑造内在的"神"。

写实的作品尽量模拟自然界的客观真实形象,精工细作,力求神行并茂、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大件作品雍容华贵,小件作品细巧可爱,但由于作品追求逼直,因此消耗较长,一般用于高档次宴会。

"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在食雕作品中的应用。"以形写神"这个美学理论,据记载是东晋时期,我国最早期的画家及理论家——顾恺之提出的。这个审美理论,对后来的美学发展及人们的审美观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像唐代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就是根据这条美学形神论的理解,创造出了风靡唐朝的一派技法,被后世称为"吴代当风。"

食品雕刻的写意、写实两种艺术形式,一般单独使用,但有时也互相结合使用,营造独特意境。不管是写意还是写实,作品都应该表现出物象内在的神韵和气质,要求朴素自然、内秀含蓄取胜,使作品的形象产生新意,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

食品雕刻技术,同样离不开绘画造型基础和美学理论。"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在食雕技法中,更是起着重要作用。写形为手段,而达到传神才真正是目的,不管是表达什么命题的食雕作品,如:寿仙图、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孔雀开屏等等,不论是如何在造型上创造和构思,最终都要达到传神为目的。

记得在是食雕技法课上,曾有学生问我:"什么样的食品雕刻作品才算是一幅好的作品?"我当时的回答是:具有形神兼备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呢?"

我考虑了一下,回答说:在食品雕刻的过程中,也就是各种食品原料用写实或写意的手法造型的过程中,在这个操作过程中,雕刻者能掌握"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形是外在的,是表面现象,是具体的、直观的、用眼睛看到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是隐含的、是抽象的、是只能感受的。自然界中的形,只是神依附的基点,无形神而不能存在;而神则是形的灵魂,没有神的形,只是一个空壳,只有形神相依、相辅相成,才能达到食雕造型上的最高境界,形神兼备。

因此,我认为食品雕刻艺术作品,只有按照"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才能使作品真正达到形神兼备与极其完美的境界。

本人从事食品雕刻数年,酷爱这门艺术,几年来一直雕刀在手,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并且博采众长,创作出来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作品。总结了一些经验如下:取材广博,艺学百家,因材而异,节省时力;不拘一格,力求创新,以形取型,以意传神;刀法精简,独特脱俗,刀法明确,优美须弧;刀随意走,意在刀先,求意于外,有意于观,以形写神,海纳百川。

由此可见,食品雕刻的形神意境在其成品的效果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乏意境的作品会显得乏味,没有灵魂的作品是没有人欣赏的。我们必须赋予它生命,这样才会具有生机,具有品味。

总之,食品雕刻应用灵活多变,不论是陪衬菜肴还是美化台面,在造型上要求都很严格。这就要求创作者既要有美食家的风格,又有艺术家的风采。通过刻苦学习训练,成为一个餐桌艺术的创作者,使食品雕刻真正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无止境,天道酬勤。我衷心地希望"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在食品雕刻作品中能带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大胆将"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融入创作新的作品中,那么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烹饪事业的繁荣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司马金龙墓;雕塑;文化特点;价值;影响

1 司马金龙墓的概述

司马金龙墓是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司马金龙,字荣则,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孙。①该墓于1965年在大同市石家寨村发现,虽早年被盗,但仍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墓内尚存漆画、石雕柱础、石雕棺床、釉陶俑、釉陶动物等。因墓主人的身份特殊②通过对其文化遗物进行认真考察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石雕的装饰纹样、雕刻内容、手法、种类等方面入手,寻找北魏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值得学习借鉴的成果。

2 司马金龙墓雕塑的种类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可以概括的分为以下几种:

2.1 俑

司马金龙墓中的俑有:仪仗俑群、镇墓仪卫俑、女乐俑、女侍俑、男侍俑、镇墓武士俑等。(1)司马金龙墓的仪仗俑群。从俑葬的习俗看,沿袭的是西晋的传统,陶俑通常彩绘,多以出行的形式排列,大量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人物造型,司马金龙墓的骑马铠甲俑采用夸张的手法,表情均有一种勇武奋进的精神面貌。出土的仪仗俑群共十一行,第一行为骑马铠甲俑,有六人,均为褐色或浅褐色釉,依雕塑的造型看,反映出北方气候寒冷、鲜卑人戴帽的习惯。第二行也为骑俑共八人,人物服饰较前排有所不同,帽顶由三条圆弧构成,脑后有垂裙。身着裤褶(上衣),足蹬靴,体态前垂,腹后提臀。第三、四、五、六行皆为步兵,每行十二人,均为立姿,人物五官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痕迹。最后两行皆为骑马铠甲俑,每行八人,共十六人。他们的服饰和前九行宽松的服饰风格比较,显得精干、合身。衣着窄腰袖袍,披短甲,此装束便于骑射。(2)司马金龙墓女乐俑。彩釉陶女乐俑,跪俑、立身、身穿“V”领外套长衣、头戴高帽、手臂残损严重,左右两身跪俑姿势不同,其一双臂微微平举,其二则一臂在前,一臂在后,像是拿着什么乐器。女乐俑的面相圆润饱满、曲眉细眼,显得神情悠然,秀外慧中。

(3)彩绘釉陶女侍女。共两身,均无踏板,双手双拱于胸前,束高髻、戴高帽,一身陶色全身朱红,内颈衬衣呈白色;一身外衣呈白色,内颈衬衣呈朱色。(4)釉陶男侍俑。共两身,各立于一圆形踏板上,头戴高帽,衣着过膝长裙,肩宽、束腰、鼓腹,两腿连在一起。其中一身两平臂举起,右手偏高,另一身则右手举起,左臂紧贴于左侧。

2.2 动物雕塑

司马金龙墓中的动物雕塑有猪、羊、牛、鸡、马,骆驼等。它们总体的造型手法概括简练,体积感强,能在简括中见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雄浑大气的审美情趣和粗狂豪放的民族崇尚。(1)釉陶猪。造型概括,四条腿被概括成前后两部分,即两条前腿不分,后腿也不分。(2)釉陶羊。处理办法颇似釉陶猪,从雕刻的手法看应该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大概这样的处理原因有二:其一是便于长久保存,免于磕碰的危险:;其二则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意念,体现了中国艺术品中写意特色的不凡风貌。(3)釉陶牛。造型较釉陶猪和羊更生动逼真,体块清晰、健壮,一头牛角处理呈外放型,另一头则呈内收型。静中有动,生气毕然。(4)釉陶狗。造型美观,给人一种静谧的艺术气息。两狗均为下蹲式,蹲于椭圆形踏板上,耳朵下垂,一狗呈张口状,另一狗则口衔一块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调。(5)釉陶骆驼。双峰驼造型准确、比例匀称、仰头张嘴、似在高吭,精神风貌高扬。

2.3 器物雕塑

在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寿砖、石灯、石砚、账房模型等。

2.4 石雕柱座

司马金龙墓的石雕柱座底座为方形,四周布满忍冬纹。此纹样是北魏雕刻中比较常见的纹饰。在方形底座的四面,还雕有立体伎乐童子,每个伎乐童子都持一种乐器在表演。每个乐妓周围以忍冬纹装饰和连接,相邻两个面的忍冬纹样方向相反,整体呈波浪线连续纹样,雕法工整细腻,手法多样。整个柱座雕刻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5 陵墓雕刻

司马金龙墓的陵墓雕刻,题材不外乎是辟邪的一种。因为帝王陵墓前才有“麒麟”,而贵族官僚墓前多为辟邪。镇墓兽五官夸张、鼻梁挺拔、双目凸出、嘴较大,有充满力量的气势和特有的形式美感。

2.6 石雕棺床(前立板)

我国古代在石棺上施以装饰,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南北朝的石棺仍沿袭汉代。司马金龙墓的石棺承袭了东汉墓室雕刻的手法,即线刻减地的薄肉雕的合用或单用。以单纯的阴线刻画为主,雕刻完美,技法精湛。以上就是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雕塑的概貌,但基本上反映了北魏雕塑的类别、风格、特征等。

3 北魏司马金龙墓雕塑反映出来的社会特点

单通过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化遗存就想全面而深刻的推断出其时代的文化特点,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因司马金龙的特殊身份和所处的关键时期,我们不难把握住北魏文化的主旋律和总发展规律。从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的题材来看,当时的统治者不仅重视军事斗争,对经济也非常用心。统治者开明的经济策略,使得各国经济交流频繁,商业交往密切,随之出现了多样的贸易方式。与经济建设同等地位的政治建设也值得关注,鲜卑民族本是一个善战的民族,军事行动也以掠夺为主。但从拓跋珪开始实行“班赏群臣将士各有差”的分配方法,就表明鲜卑族开始走向文明国家之列了。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棺床前立板上刻有完整的伎乐表演图,通过此图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制度的相对成熟、完备。因为乐队完美组织的展示本身就是国家昌盛步入文明的一种体现。后期孝文帝进行了所谓的内外改革,从婚姻、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推广汉化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北魏政权的长期稳定。同时汉族丰富的政治经验、先进的政治思想也和鲜卑族文化融合,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 北魏时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开发价值

纵观历史,凡开放者国力兴盛,闭关者反之,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北魏的开放政策值得我们学习,同时需要我们自觉学习鲜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从点滴做起,尽己之力,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在顺应时代的前提下,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祖国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注释:①《魏书》有传。

②2009年12月25日政协大同市文史学习委员会根据资料整理:司马金龙最初娶得太尉陇西王直懃贺之女,后娶北凉王沮渠牧犍的女儿,其岳母是北魏皇室的金枝玉叶,为北魏太武帝跋拓焘的妹妹武威公主。母亲为北魏皇族诸王女河内公主。这也是“两代尚娶三公主,父子相继镇云中”说法的由来。充分体现了司马家族的显赫地位。

参考文献:

[1] 于明.中国美术全集——工艺卷(上)[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大同市志[M].1956.

[3] 高平,力高才.大同史话[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姚斌.大同历史建置沿革[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 赵一德.话说云冈石窟[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