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精选5篇)

  •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知识一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各有不同,我国有部分学者认为知识是对环节及情景的理解、认识、识别,和对事物复杂性的准确把握。从这个观点来看,知识应该是基于某一角度的信息整合而形成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基于…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精选5篇)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管理系统

一、知识的基本概念与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一)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知识一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各有不同,我国有部分学者认为知识是对环节及情景的理解、认识、识别,和对事物复杂性的准确把握。从这个观点来看,知识应该是基于某一角度的信息整合而形成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基于对模式的承认和诠释,当然,知识还可能包括部分假设和推理,这也是属于覆盖的范围。知识可以是显性的,被社会及公众所认可,它也可能呈现出隐性的状态,仅仅存在于某个人的脑海之中。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说,当人们意识到了信息的真实意义和重要性时,他们就获取到了相关知识,所谓的知识工作者就是依靠自己信息的理解能力来获得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行动。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行业专家、领域学者、企业管理者都是知识工作者,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必然是由一群积极寻求集体知识和智慧的知识工作者所组成。要对知识进行管理就必须明确和理解知识的特性,概括地说,知识具有高度精炼性、指导行为性、环境的选择性、广泛影响力、自我完善力、资本化、复制的限制性等明显特征。

(二)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1、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知识有着不同的定义:从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的开发、创造、积累、共享等流程的控制,而这些流程也必须和企业组织流程相融合;从知识管理目标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就是有利于企业、单位等组织发展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要提升组织的运营及创新能力;从知识管理对象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内部人员的知识和知识资产的管理;从知识管理方法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就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策略。

2、知识管理的本质。知识管理过程也是系统的发现、选择、提炼、释放信息的过程,人们通过该系统能够对特定的问题有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管理的关键是人及人所具有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着力点也应放在知识创新上。

3、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来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规律,它可以用动态过程表达出来:知识编码和累积——知识传播和交互——知识的开发与保值增值——知识的开发与保值增值实体化——知识市场价值化。

4、知识管理的难处。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知识通常都具有自己的表达途径,并且数据形式存在,所以管理起来相对简单;而隐性知识基本上存在于个人的头脑及经验中,如果具有隐性知识的人不愿意将他的知识表述出来,那么管理起来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不容易被妥善的处理,企业就意识不到某些知识的存在,会出现下列情况:第一,因为没有及时处理隐性知识,企业依然按固有的思维工作,导致工作重复、管理浪费、丧失机会成本;第二,因企业隐性知识外溢而造成损失。

二、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解析

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是将企业知识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并会渗透到战略系统中,成为保证战略系统高效运作的手段,以知识性增长机制带动企业发展。

(一)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界定

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会以知识为重要的资源来配置生产要素,并为知识的创新提供土壤,其主要业务是销售知识产品和提供知识服务。例如:咨询企业、金融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生产企业都属于知识主导型企业。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是会保证知识的积累、流动、共享,也会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组织状态而不断对组织架构和战略制定进行调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所需要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企业去充分开发新知识、新技术,用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使企业内部各业务环节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总的来说,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具有如下特征:将知识作为创造企业价值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知识管理能够给企业创造较大的回报、将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附于持续创新、企业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员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

(二)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实质的分析

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难以跟上时代形式,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中地位凸显,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利用,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的实质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组织结构,传统的组织结构通常是模式化的坚持统一指挥原则,逐渐形成了一条职权等级链,个人仅受其上级领导的控制和监督,狭窄的管理幅度会增加组织的管理层级,使不同层级的沟通距离扩大化,高层管理者不能对低层业务活动直接监督,只能通过规则、条列来控制各管理层,企业如同一部运转中的机器,依靠标准制度作为剂来保证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个性差异和人的判断减少到最低限度,过多的关注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精力上的浪费,企业应重点关注具体业务发展、组织内部发现并发挥潜在能力、为企业引入新生力军;其次,管理职能,随着内外部环境不断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也需要不断的变革以支持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应使员工迅速的获得新知识、新技术,培养组织的自我学习能力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企业对外界信息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管理者更是要承担起随时彻底变革组织结构的责任;最后,管理理念,传统企业管理组织模式多由上级对下级实施控制和监督,权力的分配由上而下逐渐削弱,高度集权在一定层度上保证了公司的稳定性,但却抑制了企业的知识创造性,特别是一些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隐瞒或伪造相关信息,使得信息和知识被模糊化、失真化,企业高层传达的信息难以在一线落地,信息在经过层层的传输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与之相反,知识管理理念下有较大程度的分权与授权,这就有利于知识实现共享,员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企业信息,享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知情权,相关制度和要求也更容易被员工掌握,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愿意主动学习,更具主人翁意识,节省了大量的管理精力和管理成本。

(三)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结构的分析

从知识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组织结构及行为可领会更对的管理理念,从而形成新的战略思想。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战略为一个体系,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经营管理之中,知识管理战略系统可以慨括为如下几点:首先,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从知识的视角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实际上也是知识管理指导战略管理系统的切入点;其次,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和战略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将战略系统分为战略、事业、职能等不同的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关联,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作用与各个层级,这样便形成了基于知识管理主导的战略管理系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战略管理系统应明确企业的知识优势在哪、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流程最终会在全企业推广、企业各业务单元实施知识管理的最佳时机不同、知识积累和创新可形成交互的网络;再次,进行企业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战略管理系统的管理,在明确了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思路系统后,便可以通过确定组织权责、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过程来进行战略管理,使企业内的每个业务单元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工作都达到一种恰当的饱和状态,既然企业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要进行管理,那么当各个业务单元就会明确自己的业务侧重点;最后,选择时机,实施战略前要检验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并评价本企业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管理系统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这些困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好的方法应该先以试点的方式在企业进行,然后再逐步的实施全面推广,通过不断的实践及反馈来逐步完善系统。

作者:曹颖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山稳.基于灰色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0.(25)

[2]马小勇,牛东晓,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第2篇

一、知识管理研究概述

1.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

从2000年开始,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统计,用“知识管理”作为检索内容的论文就有近12000条。从国外学者更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识别、编码、转化、共享、传播、运用等。从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内容研究看,知识管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研究侧重点也会不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或社会性组织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主要是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看到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积累在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优势。而随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也越来越发现知识管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2.知识管理研究的方法

从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来看,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多种知识管理的方法,如构建组织信息开发技术、组织激励知识的创新和转换、建立知识评估系统等。而国内对知识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获取和显性知识的应用,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获取。如王如富等人提出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仓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的六种方法。其他学者从知识管理方法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知识的搜索、知识的地图、知识专家系统、知识订阅、知识资料库和知识分类等,这些知识管理的方法对于落实企业和社会性组织的知识管理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知识管理研究的策略

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创造价值,国内外学者也对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和相关机制进行研究。国外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多数研究侧重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提出相应策略,如Day James 提出知识管理实施的四个策略,即企业业务会受到的知识的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在组织系统中的影响;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策略调整企业内外的经营方针;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反馈情况。从国内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情况提出了新的适合我国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如邱均平教授提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策略应与国家发展策略相吻合,因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改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企业知识产权机制和制度。

4.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比较有代表的是Tiwana,其提出知识管理系统有十个阶段,即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框架、管理战略、知识管理的框架、现有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的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规划、层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结果为导向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知识管理的反馈平台等。国内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层次、模型和机制等进行研究。朱祖平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可以由企业或社会性组织的学习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共同协同合作。张新武提出,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其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个体学习模式、业务规则及交换过程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

二、企业知识管理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组织中, 由知识资源、知识服务活动、知识创新活动以及他们的交流和协作环境所组成的, 通过知识流动、价值流动、物质流动而形成的开放、动态的知识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知识, 由知识和知识载体组成。知识生态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的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创新能够进行互动,使其具有学习、适应和调控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知识系统正如生态系统,把企业知识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结合起来。知识生态系统的运用就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知识生态系统, 为组织知识创新、带动社会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知识的总量和质量以及知识交流的途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知识生态系统也逐步成长。组织文化、人才、资本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进化。知识生态系统的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知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对影响知识生态组成、功能的知识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优化,为知识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塑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的重要性

协同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存在,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系统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在现实中,企业、社会性组织等部门,成立各式各样的部门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协调。人们通过建立协同的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创新。简单的各部门资源的连接和单一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用户新的需求,而是需要把信息进行互连、重组、协同来解决新的问题。

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对知识进行的协同其目标是使其能够成为知识型组织,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成员的合作来降低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本,增强竞争力。对知识进行协作管理会使组织部门之间、部门成员之间知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关系变得更加便捷,企业和部门之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减少。参与到知识管理协同的成员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利于成员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的提高,促进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的提升无疑有利于本组织整体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本企业和部门的管理理念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1.国外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和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H?Igor Ansoff)是较早较深入对协同进行研究的。对协同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哈肯认为协同有抽象性和普遍意义,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而安索夫从经济管理角度,把协同细化到管理层面进行研究。

在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基础上,Michael Porter(1980)继续了安索夫研究,提出利用识别协同机会方法来分析价值链;Christopher Bartlett和Sumantra Ghoshal (1990)提出实现企业盈利可考虑从组织行为、技能等方面共享来实现。另外,社会系统学派代表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对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发挥很重要作用,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知识管理,认为企业组织中人们相互关系是一种协作系统,他注意到个人只有同社会关系中的其他人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不能发挥作用 [4]。萨尔坦?科马里在其《有效的知识管理》中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在文化方面进行协同,认为“知识管理涉及在企业中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的环境”。

2.国内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第3篇

【摘 要 题】企业信息建设

【关 键 词】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系统/企业文化

【正 文】

伴随着汹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社会经济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前所未有的机遇交织在一起,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与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企业的内部环境必将作出相应调整,在组织制度、管理模式和文化体系方面都会产生相应变革,从而有利于借助外势更好地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重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充分释放企业的内部潜力。“知识管理”,这个当前让人耳熟能详的术语,也就在这样一个独特背景下应运而生。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以其对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独特作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日本从二战废墟里爬起来,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巨人的历程,实际上也是竞争情报在日本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发挥出极大功效的过程。实践证明“竞争情报”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切实的作用,理应引起我国广大企业的重视。

既然“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对于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的思想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之中。

1 竞争情报系统简介

竞争情报,就是有关自己、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应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是企业为获得和(或)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决策行动所必需的信息。

竞争情报系统,又名CIS,是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的缩写,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实践中新出现的概念。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简称SCIP)前主席、匹兹堡大学商学院约翰E.普赖斯科特教授指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持续演化中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操作流程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成员评估行业关键发展趋势,把握行业结构的进化,跟踪正在出现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变化,以及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方向,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包昌火研究员则指出:“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

竞争情报系统可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情报保障,因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企业领导集团在经营战略和竞争决策过程中的“总参谋部”。

对于竞争情报系统的结构,可以从横、纵两条线进行简要描述。

1.1 竞争情报系统横向描述

从横的方向说,竞争情报系统由三大网络构成:(1)组织网络;(2)人际网络;(3)信息网络。

组织网络描述的是企业的框架体系,企业正是由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形状,好比人类由骨骼确定体型一般。充分考虑到竞争情报工作特点的经过良好设计的竞争情报组织网络是竞争情报系统的组织保障和基础。

人际网络指的是竞争情报人员通过个人交往和联系拓展企业的竞争情报来源渠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充分获取信息,挖掘正式交流中所不能体现的情感信息;还可以实现“难以言传”的隐含知识(不能用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转移和传递。

信息网络是使原始情报资源最终加工成为企业竞争情报的信息资源传播并增值的重要网络,它的核心部分由CIO、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几部分组成,理想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计算机化的高级信息系统。

同时,这三种网络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竞争情报组织网络与后面的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有着密切联系。信息网络要靠组织网络的结构与人员来实现,“组织网络”中的“岗位”正是由人来担当的;同时组织网络与人际网络也有重叠交叉的部分。

1.2 竞争情报系统纵向描述

从纵的方向说,竞争情报的生产经历了一个从采集、规整、分析加工到其可以按企业需要进行应用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报资源由大量原始初级的杂乱无章的“数据”转化为清晰地表达出一定含义的“信息”,继而从中按照企业竞争需要提取出有价值的“情报”应用于企业竞争实践。这样一个信息资源不断流动转换的过程就构成了竞争情报系统纵向的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显然,从“采集”、“分析”到“应用服务”,再到新的“采集”,正是一个信息从低级到高级,从繁杂、没有价值到精炼、具有价值并可以加以运用的信息循环流动过程,这也是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主要过程。因此,竞争情报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就构成了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部分,横向的“组织网络”与“人际网络”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服务的。

2 知识管理的内容

2.1 知识管理概念浅析

知识管理,国外也称KM(Knowledge Management),关于它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其中比较为大家公认的是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卡尔·弗拉保罗的提法:“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句简短的话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应变和创新。谈到“应变”和“创新”,我们自然可以联想到对于企业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竞争情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知识管理”不再像传统管理那样仅仅停留于对企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和运用,而是更重视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是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建转化和共享的途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这与“竞争情报”的产生和应用具有非常类似的性质。对于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竞争情报”为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服务。下面,我们就从知识管理的内容谈起,结合竞争情报的知识属性逐步阐述、揭示“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2.2 内涵丰富的知识管理

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科学,作为管理新阶段的知识管理,自然内涵也显得很丰富。大致说来,知识管理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人”这几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组织结构调整。根据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理论,在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需要相应作出调整。毫无疑问,将“知识管理”引入企业是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的战略举措。为了实现专人负责制而在企业高层管理者中进行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知识总监)的设置,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体现。CKO的基本职能大致如下:①深刻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而明确企业的知识需求。②策划与领导创建一个有助于企业员工进行学习、交流、积累、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③监督保证企业知识生产过程和最终知识产品的质量,以保证其对于企业战略的真正价值。④保证企业知识库及其支持工具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行。⑤建立有效地促进知识生产、传播和共享的激励机制。⑥努力营造全员重视“知识”的企业文化。

(2)信息管理。知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原始的没有关联的“数据”到可以清楚表达一定含义的“信息”,到最终提取、加工出具有价值的“知识”。这个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流”的运动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中的“数据”、“信息”、“知识”,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信息”。信息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它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使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一定途径变成可共享的知识资源,并最后将知识产品进行推广与传播。可见,对于理想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支持信息传播的通信网络,还要有用于存取信息的高性能的数据库、信息库系统。

(3)人力管理。任何管理都会涉及到人,知识管理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知识是只有人才能生产的,同时人又是知识的载体,所以“人力管理”自然成了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人的管理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强调的关键在于企业员工个人和组织目标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永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员工个人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如果得到了更好的积累和发展,增长了知识和能力,受益的也将是企业这个整体。所以,如何将企业的员工个体凝聚成愿意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和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能力的有机整体,自然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课题。同时,对于应该采取保密措施的那部分属于企业内部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合理约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知识管理思想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的应用

毫无疑问,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它在企业构建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组织”、“信息”、“人”这三大主要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知识管理思想在其中的有效运用。

3.1 组织结构调整

同知识管理需要设立CKO一职相似,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也设置了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信息主管)一职,专门负责对整个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的领导。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人物,CIO是运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武器帮助最高决策者制订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通过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或强化企业的竞争实力。他不只是负责信息资源管理范围内的决策活动,而且必须参与讨论企业发展的全局问题。因此,CIO必须对影响整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方面问题都有相当全面和清楚的了解,这同CKO必须了解企业内外环境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要是有条件的企业,都应该成立由CIO领导的企业竞争情报中心。作为企业组织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竞争情报中心的设置需要跟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可以考虑设在重要的战略性部门,也可在传统部门里增设竞争情报小组,还可以作为独立的核心部门,负责与企业其他各个部门沟通交流,进行整个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协调统一。

总之,这种组织结构的调整是为了更快更有质量保证地提供企业竞争情报,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是“结构跟随战略”思想的一大体现。

3.2 竞争情报中心的信息流程

企业竞争情报中心的运作紧紧扣住情报产生和应用的收集、分析、服务几个关键过程,相应成立了竞争情报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这个道理与知识管理中对于信息的管理思想是相通的。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识别企业拥有和需要的知识”、“审计知识”、“组织与存储知识”、“推广与传播知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等方面,同样与竞争情报项目开展有着相似之处。在企业竞争情报项目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是明确竞争情报用户的情报需求,然后对情报资料进行收集、审核、组织、存储、加工,生成最终符合要求的竞争情报产品,再传递给情报用户,进行实际应用。知识管理强调的是知识的创新,而最有价值的最终的竞争情报产品也是通过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级情报工作人员才能综合提取和归纳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最终劳动成果也是通过他们的大脑进行复杂加工创造出来的。

知识管理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知识库”与竞争情报系统中的“竞争情报数据仓库”是类似的。为了方便竞争情报“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的情报人员的工作,分别为他们专门设置数据库,可以做到层次清楚,工作方便。

3.3 营造“以人为本”的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

前面说过,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而言,这一点同样重要。杰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于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而且对于维持企业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提高情报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首先考虑的便是对参与人员的培训。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竞争情报的效率和质量;其次,“人”可以通过“人际网络”这一途径进行竞争情报有效收集;另外,涉及到企业机密情报保护工作,“人”的素质无疑是决定性的;此外,对人的制度约束和取得良好绩效时的激励,也是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无疑都是竞争情报系统同知识管理共同涉及到的“人”的作用的重要方面,但只有这些方面是不全面的。“人”在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

越是优秀的公司,越是重视企业文化,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焕发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同时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良好的软性约束。以大力推崇“创新”和“交流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管理”当然需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前边提过,企业CKO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努力营造全员重视知识的企业文化。”推而广之,做好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人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努力营造全员重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企业文化”。之所以用“努力”,因为营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员工的灵活性、进取心和适应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它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有价值信息的交流和挖掘,也能使整个企业一致地保持一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敏感,不断从外界吸取可能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东西。同时,对于更有利于开展情报工作的必要的组织结构调整也由于企业文化的良好润滑作用能够得到员工的广泛理解,并保证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顺畅。正是这种使得企业内外充满了活力的企业文化,才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因为它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不断吸纳、交流、自我调整从而产生创新的机制,永远是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充满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4 在竞争情报系统中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知识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艾伦.韦伯说过:“说到底,新经济并不存在于技术之中,无论这技术代表的是微芯片,还是全球电讯网络。新经济存在于人的头脑里。”可见,“人”才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管理的实质便是努力创造一种有效的机制,发挥人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力得到最快的提高,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出价值。

至于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竞争情报工作,“人”无疑是最核心的要素。“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着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人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使得我们认识到“知识管理”与“合理建设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相通的。这也是“先进事物常常是相通的”的很好体现。当我们把知识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时,便自然地将实践性极强的竞争情报工作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了起来。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第4篇

企业知识库会使组织内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有序化。建立企业知识库,势必要对原有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一次整体的收集和整理,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并且提供必要的检索手段。这样信息和知识就可以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也就为信息和知识的检索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企业知识库可以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知识共享和交流。知识和信息实现有序化之后,能够大大缩短寻找和利用的时间,从而加快了流动。此外,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内外发生的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也就使得新信息和知识获知速度加快。

企业知识库还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和沟通。企业知识库可以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出的各种建议进行收纳。人员在工作中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发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后,都可以将这些建议和方法交由企业内的评审小组。通过评审小组的审核工作,将最好的建议纳入到知识库中。

企业知识库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有效管理。企业内的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当有人员离开自己之前所在的岗位时,往往他们会掌握大量的宝贵信息,岗位发生变动也就会有大量的专业知识随之受到损失。这时,企业知识库的作用就是对这些宝贵的专业信息进行保存,以方便新的人员随时利用。先进知识库管理系统是以先进的数据库设计为基础的,本文介绍了先进的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理念。

1 系统设计原则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B/S结构应用程序开发已经成为必然,知识库管理系统也将采用Web技术来实现,因为这将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扩展能力,简化维护工作。

本系统将采用Java开发的B/S模式的体系结构,它是一种开方式的操作系统,Java语言作为新一代网络应用平台的开发工具,以其良好的可移植性在本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应用。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用户首先通过网络浏览器登陆远程中心的站点服务器,通过身份验证后,再根据远程中心提供的前台页面,采用一定的过滤器,调用接口函数,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然后将结果以html的形式返回给用户。此外,在本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能得到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等等。

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丰富知识相关的各种信息,使其管理细到参数级,为知识管理细化创造条件,也可以为各项知识审查工作的细化对比分析提供条件。

知识库综合查询是围绕知识为中心,从设备出发查询与该设备相关的各种台账及检修项目,如设备的定期检验,设备定级,设备的预防性检验,大小修,材料领用及费用,库存,技术监督,从设备缺陷到工作票及操作票的一系列活动及各种统计等,使查询工作变得方便、快捷、准确和及时。

2 数据库建模方法

数据库是知识库的核心,在企业知识库管理过程中,由于其分类复杂,数据量大,数据库相对复杂,如何构建高效率的数据库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课题。将需求分析获得的信息加工成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这样的过程被称为数据库建模。我们提出了对象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原则,即利用面向对象设计的结果,使用基于E/R的数据库建模工具,生成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结构。

2.1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建模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结果将产生三种结果集:对象关系图、对象层次模型、对象定义表[1]。其中对象关系图是用来表示基于属性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象层次模型描述对象之间的继承关系;对象定义表给出对象的精确定义(包括属性及其操作方法)。

数据元素是构成信息的原料,如人员编码(rybm_code)、部门编码(dep_code),文档编码(document_ code)等。因此找出构成用户视图的基本数据元素,并进行必要的定义,同时确定每张视图由哪些基本视图构成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数据元素为定义对象属性提供依据,定义后即形成了数据字典,它是进行数据概念设计((E_R关系设计)的原料。

合理的数据元素命名可增加系统的可读性,有利于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程序的维护扩展,命名规则如下。

(1)数据元素应由几个基本部分组成:定义属性十基本属性+扩展属性,三者之间以下划线区分,基本属性允许单独存在;

(2)数据元素的名称能用通用简洁英语表示的尽量用英语,实在复杂,也可以采用汉语拼音。如数据元素“文档编码”:document_no。

数据概念模型设计参照需求分析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产生的对象关系图来进行,即从对象集中抽取实体,从定义对象的属性中抽取出系统设计的基本数据元素,从对象的结构中抽取实体间的关系。流程分析和数据概念模型设计是统一在一个辅助设计平台PowerDesigner上进行的。

数据元素定义后,就可以参照对象模型进行数据模型的概念设计,即在PowerDesigner的逻辑模型设计环境下对表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加工:定义扩展属性、各种约束定义、触发器定义等,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的逻辑模型,转换的规则如下。

(1)概念模型中的实体转换成表;

(2)实体属性转换成表的列;

(3)父表中的标志属性转换成主键;

(4)由子实体生成的表将继承其父实体所有的属性。

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对数据状况的分析和研究,设备的数据主要是字符串型、数值型、图像等。字符型数据用以描述设备的名称、型别、特征、结构状况与生产使用情况等,通常字符型数据是不需要进行计算的项目。数值型数据用以描述设备的几何特征、性能参数与工作状况等,通常是要进行计算的项目,而图像可以形象、生动、逼真的描述设备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2.2 知识目录分类表

从结构的角度看,知识目录分类是递推的分级结构,应当提供无限层级的目录结构设计,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知识分类要求,对整个企业的知识信息进行统一的架构和分层级的维护。同时应提供快捷的移动、合并等功能,帮助知识管理员轻松的进行栏目的调整与优化。

知识目录分类是树型结构的。下面我们比较两种树型数据结构的实现,首先是邻接列表模型(adjacency list model)。

这种模型我们经常用到,很多的教程和书中也介绍过。我们通过给每个节点增加一个属性parent来表示这个节点的父节点从而将整个树状结构通过平面的表描述出来。根据这个原则,如表1所示。

几乎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从根节点到任意节点的路径。比如“3级子分类A1-1-1”的路径是“设备A>子分类A1>2级子分类A1-1”。为了得到这样的一个路径我们需要从最深的一级开始,查询得到它的父节点“2级子分类A1-1”把它添加到路径中,然后我们再查询“2级子分类A1-1”的父节点并把它也添加到路径中,以此类推直到最高层的“目录分类A”。这种方法很简单,容易理解,好上手。但是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因为运行速度很慢,由于得到每个节点都需要进行数据库查询,数据量大的时候要进行很多查询才能完成一个树。另外由于要进行递归运算,递归的每一级都需要占用一些内存所以在空间利用上效率也比较低。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另外一种不使用递归计算,更加快速的方法,这就是预排序遍历树算法(modified?preorder?tree?traversal?algorithm)。首先将多级数据按照下面的方式画在纸上,在根节点“目录分类A”的左侧写上1然后沿着这个树继续向下在“子分类A1”的左侧写上2然后继续前进,沿着整个树的边缘给每一个节点都标上左侧和右侧的数字。这样整个树状结构可以通过左右值lft,rgt来存储到数据库中,如表2所示。

这种方法不使用递归查询算法,有更高的查询效率。例如我们需要得到“某项下的所有所有节点就可以这样写查询语句:?

SELECT*FROM device WHERE lft BETWEEN num1 AND num2 ORDER BY lft ASC;

要获知一个节点的路径也很简单,如果我们想知道某节点的路径就利用它的左右值num1和num2来做一个查询:

SELECT name FROM device WHERE lft num2 ORDER BY lft ASC;

某个节点的子孙节点数目计算也很简单,子孙总数=(右值-左值-1)/2。

2.3 扩展参数属性表

如果把目录分类的所有属性都存放在表2中,势必造成数据库的大量冗余,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另外一个扩展属性表来解决,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一对多的方式,一个分类可以有任意多的扩展属性,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所有分类的公共属性如名称,描述等等存放在表3中,而将一些不共有的属性放在表3中。

2.4 文档基本情况表

文档是知识库的实体,每个文档都是属于一个或者多个分类下的,我们仿照目录分类建立数据表的方式,将文档数据表也分为基本情况表和扩展属性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