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绿色生态设计;以人为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室内环境设计正逐步由一味注重使用效能的划分转向简单而少变的空间布局形式,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注重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因此,重视内心情感、关注健康生活、强调家庭文化成为当今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与主题。
中国早期的室内设计是包含在建筑设计中的,是建筑学的扩大和延伸,有人甚至把室内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美术学派生出的学科,而且最早从事室内设计的也全是建筑师。到了20世纪60年代,室内设计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对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设计的景观设计共同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两大子系统。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开始有了飞速发展。
然而,就当前我国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而言,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认识尚存在很多误区,在设计中也出现了大量抄袭和模仿、片面追求豪华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突出问题
1.空间布局不合理,任意改变使用面积
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空间是有生命的,设计师应对相关空间元素进行合理组合与设计,以满足室内的湿度、温度、采光等要求。一般来说,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室内空间布局的实用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使功能、形式和技术达到总体协调,以体现形式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精神品质的追求。然而在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者过度追求大客厅、小卧室,而实际上人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卧室度过的,过度缩小卧室空间不仅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压抑感,也会使室内的空气质量下降。更有甚者,有的设计者为了达到增加采光、美观等目的,甚至建议业主随意拆除墙体或在墙体和天花板上挖洞,以扩大原有门窗的尺寸或在墙体内嵌入一些装饰造型等,一味追求建筑形体的丰富和空间的宽敞。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似乎满足了以上的要求,实际上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视线干扰,不符合通风的卫生要求,结构的保暖、隔热、隔声能力减弱,带来了空调能耗的增加和运行费用的提高等。
2.过度追求豪华装饰,不考虑装饰的合理性
室内环境设计既要考虑建筑工程装饰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室内与室外装饰、单体装饰与整体装饰的协调性,而最好的装饰效果应该体现出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的结合与统一,做到“以人为本”,不要一味地追求奢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于室内环境的追求日趋唯美,设计者为了迎合这一风尚,就在设计过程中过度地进行材料堆积,镶金嵌银,在室内营造光怪陆离、珠光宝气的奢华氛围,致使室内环境设计日益脱离其使用功能而走向极端化。
3.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在当前的住宅建设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对于生态及环保因素的考虑仍然很少。很多设计者只注重豪华的装饰材料,而不考虑材料对人体的危害,致使入住者常常出现头昏、恶心等症状。目前我们的室内设计所使用的装饰材料中,一般都残留有甲醛,而甲醛会缓慢地向室内释放,这是室内有毒气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室内环境设计改善策略初探
1.重视室环境设计中功能需求的多样性
室内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使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的工作生活环境,适应人们方便、健康、愉快的生活方式。设计者不但要考虑室内环境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不但要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等问题,注意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还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并处理好各种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等,使室内环境整体布局合理化,面积分配科学化,生活居住舒适化。
2.室内环境设计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旨在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增进人生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者把更多的目光从室内环境设计本身转移到其使用者——人的身上。现代设计不再仅仅是对于使用功能的设计,它正迅速地向审美功能、文化功能靠拢。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和疏远,所以人们不仅需要一个舒适方便、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更渴望摒除工业社会的冷漠、呆板。设计于是承载了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灵予以慰藉的重任,这体现在设计应以人为尺度,达到协调人与室内环境关系的和谐,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舒适、个性化的需求。3.树立自然、简洁的室内环境设计观
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自然、简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设计认识的深化,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绿色生态设计所倡导的适度消费理念及节约型生活方式也为简洁设计奠定了基础。简洁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考虑功能合理的前提下,追求设计思想的精炼及构图的完美,形成自然、简洁的设计风格,减少多余的装饰。因此,如何以最少的装饰材料达到最完美的装饰效果就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自然风格和简洁设计在未来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可持续;
Abstract: In any building not exist in isolation, it must exist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and the existence of direct or indirect contact with the surroundings.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opposites, they have a mutual influenc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For many of the buildings,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smal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two there is a certain contradiction.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al forms of building design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rtistic and practical aspects, will continue to emerge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only after a comprehensive thinking, many comparisons to optimize in order to better resolve these problems,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harmony and unity.Key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多学科的综合, 是科学技术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的产物, 是历史文脉的一种延续, 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过程。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功能形式、艺术性与实用性等方面的矛盾关系, 会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出现, 只有经过全面的思考, 多方面的比较, 不断地优化, 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环境充满文化氛围, 是每一个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建筑环境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活动空间, 同时也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明媚的阳光, 清新的空气, 茵茵的绿草, 涓涓的小溪等,优美的环境和建筑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最初的建筑是人类为了躲避豺狼虎豹等猛兽的攻击,为了遮风挡雨、抵御寒冷而修建的,其要求简单、建筑的功能也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环境要素的认识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人们对建筑追求的不仅是结构的牢固,外表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内在的魅力:建筑与环境是否和谐统一,是否能对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现在人们对建筑更看重的是人性化的满足。例如:居家住宅类建筑考虑的是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否协调统一,是否与人们的生活起居、学习、工作、就医等的要求相适应;旅游建筑考虑的是给游人能带来什么样的欢乐。它可以用什么优势吸引游客;商场建筑考虑的如何方便顾客,如何吸引容纳更多的顾客等。
由此可见,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与环境中的建筑、交通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因此,建筑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建筑是构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需要环境的烘托,建筑的风格、特色、品质好坏都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对建筑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建筑模式,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模式的确定。由此可见,不论是建筑与人,还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的是从属的地位。环境因素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建筑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统一,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所谓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至少包括两层意识:一是建筑必须源于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即做到与环境的时间和空间相协调,建筑的外在美和内在价值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是建筑与人的环境空间的协调统一,建筑必须考虑与人的协调关系。
二、建筑选址和设计中应合理利用环境
自然地形千姿百态,在建筑选址和设计中都要考虑如何利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因地就势是一条好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等自然环境,顺乎自然,适应自然,这也与当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有关。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愈大,人为的力量愈小。而在当代科学技术发达,又有各种施工机械投人,人们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很容易忽视对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利用,在一些不必平整的地方,把原本起伏生动的地形变得平淡无奇了。我们要研究自然条件,分析地形特征,找出他们与建筑内容之间的联系,作出建筑与环境相统一的建设方案。
三、建筑设计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1、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对可持续性建筑而言,创造舒适的小环境与保护自然环境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例如,室内设置空调,可以创造宜人的温湿度,却把空调器产生的热量带到室外,使室外温度升高,加剧了热岛效应。欧美建筑界曾有人提倡“少用空调、多开窗户”的所谓可持续性设计。不过,建筑界主流的想法还没有走上这一极端,一般都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于是就应提倡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设计方向为善用自然能源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的可持续性建筑。
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居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异同
0.前言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建设方针是:经济、实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美观。这也是建筑教育所遵循的方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仅仅是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这时美学从工程学科的附属物中逐渐的脱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艺术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也就呼之欲出。
1.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在谈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张绮曼和郑曙旸。张绮曼被誉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军人物,她是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第一人。而郑曙旸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与日本环境艺术不无关系。
回顾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室内装饰到建筑装饰,再由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以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的传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争议是很大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在一步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却没有多少呢?直到现在许多的环艺毕业生仍然是做“装饰”而多过于设计。
1.2 人居环境设计大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提出人居环境这个学科群的概念的人是中国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 田园城市理论” 与“ 区域观念” 起,1987年2月在“建筑学的未来”会议上,吴良镛院士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然而伴随着认识的深入,吴良镛院士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此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个众多学科的“学科群”的概念。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通过上述人居环境从提出到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居环境设计或说是人居环境这个概念来源与城市规划的领域,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学科群或是大学科的概念,它主要解决的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2.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述两个学科的起源和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我们分别引用两个学科的学术领头人郑曙旸教授和吴良镛院士,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和人居环境大学科分别做出的学科概念和内涵。
2.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概念
郑曙旸清教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扩展到整个的一种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理念。从狭义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运用艺术手段,根据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一种特性,来进行空间组织。也就把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涵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内涵可表述为在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下用艺术手段去处理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关系。因此,它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就是它的空间的限定。第二个层次就是时间序列的概念。
2.2 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从狭义上说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3 两者概念的交集——园林
从上述两个学科的狭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不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在狭义的概念上包含了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是室内+园林的双重组合,人居环境科学则是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组合。如果单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这种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3.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
2011年8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即第13大类学科。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选用: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四个专业的全国高校前五排名的数据入手去分析两者的异同。
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
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强调客观地、科学地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其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的进程。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技术、经济方面,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实践应用。辅助以艺术课程训练、实践,但是占的比重较小,涉及范围较小,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图形形式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为核心知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美化人类生存空间,其关注人类行为审美情趣以及美感。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语言的表现。在清华同济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关系密切,课程设置偏向建筑设计等方向。但是与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划分较为明显,一般不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在各大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侧重培养艺术性人才,同时辅助以各类设计基础,但是占的比重不亚于艺术课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再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同仁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03):53-57.
[2]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71-86.
[3]娄永琪.环境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8-10.
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心理学;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概念
(一)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其设计和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工程,是对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等融合起来的一个设计形式。环境艺术设计是把环境和艺术两个领域结合起来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起提升了环境设计的标准。
(二)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探讨,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和研究问题,环境心理学非常注重生活与人工环境中的心理倾向,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在环境艺术而设计中,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环境心理学的应用程度也越来越深入,环境心理学中的相关思想和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逐步应用起来。
(一)安全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空间设计中,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环境空间,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在平常的设计中,对于不同形状空间的设计感受是不一样的,例如圆形的空间给人的感觉比较和谐,矩形的空间,会让人内心感到一种稳定,长度、宽度的设计不同,组合成的空间特点也会有差异,在一定情况下,这种不同的空间差异感受会因人而异。安全性是人们在空间设计中比较追求的一种感受,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而言,人们在空间中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享受,起码的安全感是必须的。一般情况下,空旷的空间会让人内心感觉比较迷茫,缺乏安全感,空间设计相对紧凑,会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包围氛围,这就是一种安全性的保证。当然,一味的追求安全感和空间紧凑度,容易造成空间的拥挤,所以,过犹不及,安全性设计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空间,形状等等,分析人心里需求,结合安全性空间设计思想,形成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
(二)私密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对于私密性的要求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要求,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自身的私密空间,来释放不愿意被他人关注到的一种情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私密性空间的存在,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空间设计中,私密性的心理的诉求,表现的也是非常突出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环境空间,设计者往往会留出一定的私密空间,让人能够在寻求一种私密性体验感受的同时,对这个空间的存在产生一种诉求,并且能够充分运用起来。事实上,私密性空间的存在和带来的感受,是根据人的心理需求特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存在有一个无形的空间,供我们支配,随我们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个人空间”的存在其实是人的私密性的一种保证和体现,人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体现了一种私密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层次需求,这也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私密性心理特点的应用。
(三)向光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向光性是人的一种视觉本能,当人们在空间内行动时,往往会存在一种由暗处向明处的行动趋向,同时,黑暗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向光性来促进人们的心理安全感满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这种向光性的设计也是比较突出的,在空间设计中,要充分分析空间照明带来的导向作用,针对环境设计的空间情况不同,选择更加适合空间照明的设计方案,在空间内部设计中,要注重多种设计元素的整合,既保证空间位置安全性的设计,又能够满足人心理需求中对向光性的满足。
三、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综合到环境、工程、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和表现是一种外化的形式,而这种外化形式对人的要求的满足,还要有心理学知识的支撑。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环境心理学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依据,环境设计中,什么样的设计标准和理念能够更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些都需要从环境心理学的额角度来揣度人的心理需求标准。人对环境空间的设计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通过环境心理学形成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把这种理论和具体的设计方案标准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人心理需求的满足。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的结合还要带有一定的时代性,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带来的种种变化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需求。
四、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环境心理学的变化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海微.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8)
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 自然 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 科学 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 经济 ,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 旅游 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 规律 ;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 交通 ……),人流及文化 艺术 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 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