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精选5篇)

  • 医学影像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B超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赵明华,顾志荣,徐金先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侵蚀性葡萄胎的应用价值 汤增善,蒋道韫,杨成虎 食管异物误诊一例报告 李维水,纪邦启 猪心左房容量的超声实验研究 孙秉海,于衍莉,梁桂萍,于泳芬,郭尊莉,祝海颖,李普海,…

医学影像学(精选5篇)

医学影像学范文第1篇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诊断(附15例报告) 李庆国,吴希诗,高波,贾守强

结肠肿瘤并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 高敏,庞日明,高芳美

B超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赵明华,顾志荣,徐金先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侵蚀性葡萄胎的应用价值 汤增善,蒋道韫,杨成虎

食管异物误诊一例报告 李维水,纪邦启

猪心左房容量的超声实验研究 孙秉海,于衍莉,梁桂萍,于泳芬,郭尊莉,祝海颖,李普海,王允,吕云竹,柯黎黎

影响双侧颈总动脉直径差的因素分析 张兆岩,金善,曹霞,曹秉振

316例癫痫患者CT分析 裴生俭,李卫东,张金水

脑恶性肿瘤超选择性动脉化疗并发症分析 刘光裕,崔书安,郑文光,兰美,吴中学

中晚期肾癌的术前肾动脉栓塞(附35例分析) 郭喜田,杨海山,王大伟,赵永生,丁君

肺慢性炎块X线与 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于红,杜立勇,崔允峰,张增芳,林祥涛

第三磨牙与前牙拥挤的曲面断层X线诊断(附120例分析) 潘淑勤,杜立勇,于红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殖症的超声诊断 冯敏,秦真英,冯亭,崔耀升

婴儿阻塞性黄疸的影像诊断 王莉,崔丽华,包美娥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卵巢恶性肿瘤 徐玉春,徐允芳,王春芹,孙治香,刘维婵,李树芳

1016例尿石症临床影像学分析 宿秀峰,刘实,曲风声,刘学传,李志友

X线透视下闭合带锁髓内针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附16例分析) 朱丽霞,贾磊,吴静

腰椎椎弓崩裂的CT诊断(附48例分析) 宋述永,巩若箴,巩宜栋

心脏转移癌的超声心动图诊断(附23例分析) 于国放

结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炎的价值(附36例分析) 谭军,张曼军

肾柱肥大的B超诊断(附27例分析) 程庆华,李爱玲,任永霞

B超对阑尾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 高宽江,刘永奋,邵慧莹,刘传益

脑转移瘤10例CT误诊分析 李红军,张晓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致脑内多发钙化一例报告 商增全,崔美荣,高洪辉,商文海

脑梗塞超早期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李晓红,徐卓东,刘希汉

螺旋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邵广瑞,刘建军,柳澄

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诊断(附四例报告) 全冠民,胡昭兰,叶录安,任延玉

肾上腺病变的磁共振诊断 郭献日,王美豪,黎金林,Gao Xianri,Wang Meihao,Li Jinlin

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 徐庆云,谭练社,陈爽,Xu Qingyun,Tan lianshe,Cheng Suang

脊椎结核的MRI诊断价值与脊椎转移瘤对照研究 孙西河,王滨,常光辉,李秀梅

卵巢肿块的MRI诊断 李金言,高邯明,Li Jinyan,Gao Hanming

低场强MR强化扫描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附93例分析) 狄玉进,徐金法,许世明,蒋学祥

布加氏综合症胸内静脉瘤样扩张二例报告 王怀娥,田军,张宗欣

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与病理分型相关性研究 季洪胜,王鹏,孙瑞华,颜建国,周安妮,张绪敬

儿童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附11例报告) 席明珠,潘平,张晓凡,孙国强

贲门区常规钡餐造影的正常X线表现 路晓东,纪清连,孔令琦,王振虹

经宫颈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再通术诊疗不孕症 周青,王志学,赵锡立,Zhou Qing,Wang Zhixue,Zhao Xili

普瑞博思在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周庆为,袁洪芬,石相友,Zhou Qingwei,Yuan Hongfen,Shi Xiangyou

强直性脊柱炎的CT诊断价值 孟庆学,张德泉,刘东升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感染性病变27例分析 唐石初,杨通明,刘世平,吴泽惠,彭季兰,程智

B型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68例分析 刘立润,仝雨

B超导向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异位妊娠26例分析 姜秀萍,李宁,刘爱芹,高鲁生

甲状腺肿块的超声诊断(附214例分析) 徐敏,顾成章

超声诊断甲状腺腺瘤(附156例分析) 沙东基,姬常秋

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X线分析(附42例报告) 陈为红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与X线诊断 李勃宁,汪荣灿,陈永青

冠状动脉造影术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预防 夏冰,梁跃风,赵建民

介入检查中造影剂的副反应及防治 荆雪红,李红旗,刘作勤,王振亭

胫骨粗隆皮质旁骨肉瘤一例报告 赖照兵,张玉萍

MRI诊断幼稚子宫1例 庞厚芬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苏国强,田建明,王永春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相关血管构筑学研究(附80例分析) 王志刚,曲元明,李国新,刘作勤,唐军

用电极导管标测对KOCh三角的x线影像测定在慢径消融中的价值 周聊生,李莹,王连祥,闫素华,娄兹谟,杨光

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观察护理 陈玲,荣宁宁

超选择栓塞供血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刘红光,卢明花,牛会敏

胎盘早剥超声诊断价值的探讨(附 45例分析) 许如秀,王宝珍,刘兰香,张延娟

颅面血管瘤病1例 陈静静,周茂义,王滨

牙根折裂的X线分型与临床治疗关系的探讨 林志勇,耿波,王磊

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诊断(附16例报告) 路淮英,陈永利,李大鹏,宿秀峰

螺旋CT平扫对泌尿系结石的评价和管理 姜涛,崔国明,王世山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阮春,李月卿,王昌元

骨股头缺血性坏死的CT和MRI诊断与比较 翟伟庆

22例支气管扩张症CT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 赵峰

CT导向经皮肺穿刺38例分析 张卫萍,孟庆伟

转移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善春,王建华,颜志平,王小林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诊断及病理对照分析 刘春杰,丁红宇

B超引导穿刺难治性包裹胸腔积液药物治疗的探讨 谢汝缓,赵英萍,张红环

B型超声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 马新武,徐功立

腹膜结核与卵巢肿瘤的超声鉴别诊断 王琼,马玉香,吴宗桧,姬传芳

医学影像学范文第2篇

门脉峰值时间确定及其在螺旋CT门脉成像中的应用 王华明,蔡祖龙,赵红,李睫,宋学坤,韩铁铮

动脉导管未闭的MRI临床诊断价值 陈新,王佳,侯阳,唐莉,胡连源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MRI诊断 张立安,贺静,王玉丽,王守波,思仲诚,王东

原发性脾海绵状血管瘤1例 董进文,王希锐,路融,廖顺民

螺旋CT重建功能在复杂性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张劲松,宦怡,赵黎,彭勇,葛雅丽,李长宏,栗向东

外伤性肾破裂致腹膜后巨大尿囊肿1例 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软组织内骨软骨瘤1例 贾建明,胡曦,孙美榕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支气管造影的临床对比研究 杜红文,张蕴,付和睦,郭佑民,刘继汉

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付和睦,杜红文,张蕴,崔长宗,付文

腹盆腔感染性病变的CT及US影像分析 杜铁桥,张丹,马新,郑光,宋小洁,丁宝枝

37例肺部肿中瘤平片漏诊因素的探讨(附37 例分析) 陈振湖,杨建忠,王金林

初次高强度体能训练后99mTc-MDP骨显像表现 陈燕,蒲朝煜,王发强,李秉志,李菲,蔡莉,徐江莉,张海英,赵刚

脑内囊性增强病变的CT研究 徐恩酥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钼靶X线征象分析 杜红文,张蕴,张剑琴,张月浪

多普勒超声检测妊高征胎儿肾动脉改变与微循环的关系 朱敏怡,杨洪飚,熊海荣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卵巢肿瘤血流的研究 王军燕,董宝玮,汪龙霞,宋磊,刘爱军,赵恩峰

超声监导宫腔镜下切除宫内异物 张丹,刘剑飞,孟焱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观察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肝癌形态学改变 罗淑荣,段云友,赵柏山,袁丽君

核素输卵管显像诊断不孕症的价值 徐白萱,田嘉禾,张锦明,焦鲁霞,李亚里

超声监测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价值 王洁,张新琼,周新力,任杰,张娟辉,张春丽,邓劲松

早期脑梗塞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马勇,于富华,姬广福,韩成河,魏佑震,田凯华

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观察(附100例分析) 任国兴

半月板损伤MRI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秦妍滨

CT螺旋扫描检出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初步观察 翔,李能平,汪登斌,何国祥,江浩,汤耀卿,张圣道,唐敖荣

脊椎转移瘤的CT诊断 张毅,韩伟,马万辉,何显荣

胆道术后胆总管狭窄的介入治疗(附3例分析) 张晓云,黄启云

6例球形肺炎的X线分析 林长和,施强

Fahr病的CT诊断(附5例分析) 朱建国

胸部损伤性肺出血的X线平片、CT诊断 王仲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形成急性血栓的原因及治疗 王仲朴,王茂强,崔志鹏,谢春明

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及缺氧程度的研究 秦胜亚,王素云

经阴道超声诊断单纯性粘膜下肌瘤 刘爱丽,殷伟洪,高鲁生

颅底结构计算机立体测量 陈若平,丁美修,许先行,薛德杰

Hallervorden-Spatz病的临床和脑MRI 卢文甫,王鲁宁,冯秀华,梁燕,汤洪川,陈彤

卵巢鳞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分析 王悦

超声诊断儿童门脉海绵样变的作用 罗学群,林红,覃肇源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晚期妊娠1例 胡云

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丁勇,张书文,田嘉禾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例 牛刚,张蕴

`颅骨表皮样囊肿1例 郑石芳

幼儿髂骨嗜酸性肉芽肿动脉造影及栓塞成功1例 宋锦文,印建国

下腔静脉后位输尿管1例 贾建明,孙美榕

疲劳性多发肋骨骨折1例 贾建明,孙美榕

输尿管囊肿并发结石1例 陆洲,黄铨儒

胸膜海绵状血管瘤1例 王蓉,张蕴

P53基因表达与小肝癌CT表现的关系 曹和涛,施裕新,胡振民

实验性肝细胞癌T1WI成像与铁含量的关系 陈伟,巫北海,丁仕仪,梁智勇,张绍祥

静脉套管针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祝红线,郭英,张挽时

多普勒组织成像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韩治宇,简文豪

胃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B超观察 徐永利,沈秋芳,杨敖林,王京立

胰腺双期螺旋CT扫描临床应用 罗云辉,梁卓干

自动洗片机显影、定影液pH值与X线照片质量的关系 马文礼,曾群力,穆民

MRI FLAIR序列在椎管内病变中的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孙继红,章士正,张德钧

食管支架在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中的价值一与常规姑息治疗法的比较 李妙玲,强永乾,王秋萍,孙兴旺

软组织低度恶性脂肪肉瘤的MRI诊断 韩月东,葛亚丽,杨春敏,刘凯,王喜林,张贵祥

胰腺包虫囊肿1例 王振祥,塔依尔,王东

下肢股静脉带戒环缩术后的血管造影表现 陈国强,万志水,强巍

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1例 姚倩东,秦蕾,莫显斌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X线诊断(附3例分析) 高平,李红阳

B超诊断吉妮IUD环位异常15例分析 俞平娟

胃下垂X线钡餐诊断标准的探讨 马玉富

黄韧带囊肿钙化致椎管狭窄1例 刘爱林,石建平,张嘉默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钟福兴,周建荣,刘少强

螺旋CT血管造影探测颅内动脉瘤的成像处理方法 潘功茂,钱晓凌,刘光彦,吴铭

脊柱侧弯整形术前CT扫描技术的改进 耿振林,张朝利

硅脂变质引起的CT机高压击穿故障 贾宏远,张建

X线机定时保护装置 迟作强,李健美

巧用医学影像网络系统制作医学图像幻灯 王时庆,吴新淮

血友病性假肿瘤(附4例报告) 丁可,邱维加,刘满荣

核素显像与超声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对比研究 周雯,栾兆生,彭勇,苏玉文,谷青,王前

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及声像图分析 康利克,王小燕,农美芬,许春梅,黄向红

鱼缸加热棒在X线冲片中的应用 杨长有,张骏诚,毛永惠,解保宏,鲁伟

CT导引下经皮活检术在诊断胸腹部病变中的应用 李占吉,景会玲,张永红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伞状二尖瓣畸形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 王叶斌,唐红,黄德嘉

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腺瘤的钼靶X线诊断 张毅力,杜红文,张蕴

腹腔先天性小肠异位性囊肿1例 刘素清,廖军,张运福

医学影像学范文第3篇

1.1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发

可以直接从核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资料中,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以及教学价值的ECT(核医学影像)图像,并且针对每一份ECT(核医学影像)图像,撰写出相应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将这些整理好的ECT(核医学影像)资料存档于SQI服务器当中,并建立起一个数字化核医学影像试验教学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客户端调阅相关的医学影像资料。该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备有图像上传、管理、检索、浏览以及实验报告提交和教师批阅的功能,满足教师的试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1.2平台应用

1.2.1基础实验

核医学的基础实验部分,首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抓准医学图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组织、显像类型(静态/动态、平面/断层、阴性/阳性、局部/全身、)以及显像仪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握核医学影像的显像原理。教师应该围绕核医学图像的重点进行分析,例如器官组织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显像剂分布等等,尤其是显像剂分布这一点。教师在为学生分析核医学影像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正常核医学影像与非正常核医学影像,使学生掌握各类组织器官的核医学影像显像特征;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非正常核医学影像的表现,使学生时刻记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判断规则。教师分析完核医学影像后,再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核医学影像的表现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再对该影像进行诊断(注:非病因诊断)。最后,把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和教学平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错误或偏差。

1.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核医学影像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从数字化医学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调取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图像,并针对对该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原理、应用以及适应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与该疾病器官的其它医学影像图像(例如:B超影像)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

1.2.3设计性实验

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临床病例资料,设计出医学检查的最佳项目和最佳方式,再针对相应的检查项目、方式,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分析,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综合分析能力。

2应用结果

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变革。核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手段,由人工教学转变成数字化教学,核医学影像教学方式,由临床科室现场教学转变成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教学模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探究式靴子。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使得核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目前,在本院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中,已经归档了近万份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其中,核医学图像类资料就占了30%,完全能够满足本院的实验教学需求。核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原来比例是10:0:0,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变成了5:3:2,由此可见,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开展率得到提升。之前,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至达到了75%,现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竟达到了96%。

3讨论

医学影像学范文第4篇

1.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主要是按照课本的顺序介绍各成像技术的成像理论、原理、影像操作技术、正常影像的表现。讲授过程中穿插示教典型的影像图片,很少涉及相对应的其他影像技术图像的表现优势。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影像检查技术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该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医学生即未来的临床影像技师来说,这关系到他们日后是否能正确选择应用对疾病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与课时有限有关,教师授课很少延伸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去比较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特点;另一方面比较影像内容不是考试考核内容,学生对这方面关注不多,没有引起师生对这方面的重视。因此,正确转变认识,授课过程中适当地添加其他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被检部位显示特点,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必要。

2.比较影像教学插入的时机和度

在讲解一些影像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时插入比较影像教学法,讲授完本检查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后,要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一些检查项目在讲解临床应用时详细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范围、灵敏度和特异性等。如SPECT 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急性脑血管病变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急性脑梗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 对脑外伤急性期的敏感性也高于CT 、MRI, 而对后期随访中敏感性低于MRI 。而CT 和MRI 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则很高, 阳性率高于SPECT 脑血流灌注显像。

3.比较影像教学法插入的方式

比较影像学教学的方式很多,根据比较的内容可分为新旧知识比较、正误比较;按照知识点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根据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可分为实物比较、图形比较和列表比较。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常常需要多种比较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方式, 将各种影像检查技术操作图片及影像照片一起显示, 结合图片介绍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诊断价值,被检部位技术及影像显示异同。在讲解CT扫描时,将其与X线平片摄影相比较,如讲述CT胸部平扫可与X线胸部后前位摄影相比较,可以知道CT胸部平扫为了防止肩部组织及双上肢产生线束硬化伪影,需要被检者双臂上举,而胸部后前位摄影为了减少肩胛骨对肺组织的重叠,要求被检者双臂内旋,手背放于髋部,两肘尽量内旋,双肩下垂;除此外还有中心线不同,其他要点均相同。通过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突出各项影像技术能早期、灵敏、功能性特点, 同时指出它们各自优势和应用限度, 使学生对各种影像检查方法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4.体会

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课堂提问发现,学生普遍认同比较影像学教学法,认为比较影像教学可以“温故而知新”。此外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成绩也明显提高。比较影像教学具有如下优点:

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知识的横向对比

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检查技术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检查手段,运用这种影像比较方法可以找出该疾病不同影像成像技术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找出影像表现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然后有针对性的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像表现,促使学生知识横向间的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综合能力,同时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和教师探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比较影像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医学影像学范文第5篇

1 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术更新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技术,图像存档和PACS的应用及远程医疗的实施,标志着在图像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等技术上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图像后处理技术也必须同步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影像学的优势。影像的融合将会是后处理技术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从B超、传统X线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谓丰富多彩,各项检查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着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CT检查的分辨率很高,但对于密度非常接近的组织的分辨有困难,同时容易产生骨性伪影,特别是颅后窝的检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MRI检查虽然对软组织有超强的显示能力,但却对骨质病变及钙化病灶显示差;如果能将同一部位的两种成像融合在一起,将会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异常改变,从而弥补了其中任何一种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临床的需要 影像诊断最终服务于临床治疗;先进的检查手段,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融合了各种检查优势的全新的影像将会使诊断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疾病。

2 医学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学各项检查存在着共性和互补性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每项检查都有不同的检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征,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学基础,都是通过影像来反映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病变的解剖、病理和代谢的改变。而且,各项检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够在其他检查中得到弥补和完善。例如:传统X线、CT检查可以弥补对骨质成像的不足;MRI检查可以弥补对软组织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检查则可以弥补功能测定的不足。

2.2 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现在,数字化技术已充分应用于影像的采集、存储、后处理、传输、再现等重要的技术环节。在首要环节即影像的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1)同步采集数字信息,实时处理;(2)同步采集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装置转换成数字信号;(3)通过影像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手段,对某些传统检查如普通X线的胶片进行数字转换等;将所采集的普通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输,为进一步实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3 医学影像融合的关键技术

信息融合在医学图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协同效应来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实施就是实现医学图像的协同;图像数据转换、图像数据相关、图像数据库和图像数据理解是融合的关键技术。(1)图像数据转换是对来自不同采集设备的图像信息的格式转换、三维方位调整、尺度变换等,以确保多源图像的像/体素表达同样大小的实际空间区域,确保多源图像对组织脏器在空间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实现相关图像的对位,也就是点到点的一一对应。而图像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越多,实现对位就越困难。因而,在进行高分辨率图像(如CT图像和MRI图像)的对位时,目前借助于外标记。(3)建立图像数据库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图像数据的存档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它是融合的数据支持。(4)数据理解在于综合处理和应用各种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1]。

图像融合的方法主要有4种:(1)界标配对:界标作为两种图像相对应的融合点且决定融合的一些参数,它被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和立体外科学[3];(2)表面相合(SFIT)法:SFIT法又称头和帽法。其原理:所有融合影像上可识别的同一解剖结构表面之间的均数平方根(RMS)距离最小,其中,可用手工或半自动的边缘探测规则从每种影像的一系列图片得到的器官外部轮廓就是表面;头代表从较高分辨率影像中获得的表面模型;帽子代表从较低分辨率影像中获得表面的一系列独立的点[4];(3)空间力矩配对:协调中心点和主轴(PAX),使PAX惯性力距最小,融合时包括计算偏心和旋转以协调PAX和比例[5];(4)交叉相关法:此法基点是两种影像的相关系数值最大(接近)。主要用于同一种显像方式影像的融合[6]。以上4种融合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前瞻性融合法:在显像采集时使用特别措施(如协调器具,外部标志等);(2)回溯性融合法:在显像采集时不采取特别措施。

近年来,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将融合技术归纳为单模融合、多模融合和模板融合[2]。(1)单模融合:是指将同一种影像学的图像融合,多用于治疗前后的对比、疾病的随访观察、疾病不同状态的对比、运动伪影和设备固有伪影的校准等方面;(2)多模融合:是指将不同影像技术的图像进行融合,包括形态和功能成像两大类,多模图像融合主要是将这两类成像方法获得的图像进行融合,其意义在于克服功能成像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分辨率低的缺点,发扬形态学成像方法各种分辨率高、定位准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学信息,直接进行不同成像方法之间的比较,多用于神经外科定位手术、制定治疗计划等方面;(3)模板融合:是指将患者的图像与模板(解剖或生理图谱等)图像融合,这种方式也适用于不同患者的图像融合,主要用于正常结构的统计测量、不同患者同一类病变的比较、监测生长发育和衰老进程等方面。

4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其成果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影像的融合,将多项检查成像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再现出全新的、高质量的影像,对于临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 对影像诊断的帮助:融合后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影像诊断医生全面了解和熟悉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通过采用区域放大、勾画病变轮廓、增添病变区伪彩色等手段,能够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突出显示病灶,有助于诊断医生及时发现病变,尤其是早期不明显的病变和微小病变,避免漏诊;在影像中集中体现出病灶在各项检查中的典型特征,有助于诊断医生做出更加明确的定性诊断,特别在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作用更为显著[7]。(2) 对手术治疗的帮助:在影像的融合中,采用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充分显示出复杂结构的完整形态和病灶的空间位置,同时清楚地显示出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对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以及术后观察起了重要作用[8]。(3) 对科研的帮助:影像的融合集中了多项检查的特征,同时体现了解剖结构,病理特征,以及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并对影像信息做出定性、定量分析,为临床进一步研究疾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5 医学影像融合的应用前景

目前,图像融合主要应用于体层成像。随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非体层成像方法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已有研究将血管内超声与二维X线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融合,认为融合图像能克服超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的局限性、准确重建出血管的解剖结构、反映血管的真实弯曲[9]。

以医学成像技术为基础,结合影像诊断、影像导航、介入治疗和外科等学科所形成的计算机辅助科学是计算机在医学应用新的发展方向。图像融合技术有助于计算机辅助科学的成熟,特别是三维图像融合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PACS在医院逐渐推广应用,为多种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加速了图像融合的发展。有人利用图像融合建立自动识别警告系统,校正PACS进行图像存储及归档的错误[10]。

远程医学是网络时代产物,是实现医学资源全球共享的方式。图像融合在远程医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进行远程手术,将多模图像融合成多参数、仿真人体模型,配准到术中真实器官上,可有效指导制定远程手术计划,有助于顺利实施手术[11]。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项检查成像的特征融合在一起,重新成像;影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后处理技术,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信息融合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综合和在医学影像学应用的深入和扩展。医学影像的融合将会带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又一次更新,并将是影像医学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康晓东.计算机在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46-70.

2 Hill DL.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Phys Med Biol,2001,46:R1-R45.

3 Liehn JC,Loboguerrero A,Perault C,et al.Superimposi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munoscintigraphic images in the pelvis:valid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or ovarian carcinoma recurrence.Eur J Nucl Med,1992,19:186-194.

4 Turkington TG,Jaszczak RJ,Pelizzari CA,et al.Accuracy of registration of PET,SPECT,and MR images of a brain phantom.J Nucl Med,1993,34:1587-1594.

5 Alpert NM,Bradshaw JF,Kennedy D,et al.The principal axis transformation:a method for image registration.J Nucl Med,1990,31:1717-1722.

6 Bacharach SL,Douglas MA,Carson RE,et al.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of cardiac positrom emission tomography attenuation scans.J Nucl Med,1993,34:311-321.

7 丁里,朱之庄,武绍远,等.标准化神经影像融合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2):88.

8 汪家旺,罗立民,舒华忠,等.CT、MRI图像融合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04.

9 Cothren RM,Shekhar R,Tuzcu EM,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all by image fus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bi-plane angiography.Int J Card Imaging,2000,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