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据《唐诗纪事》中记载,祖咏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终南山在长安城的南面,距离大约有六十华里,如果天气晴好,就可以看见。祖咏看到考题之后,双目远瞩,陷入沉思。过不多久,别人还在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笔的时候,祖咏突然灵感暴发,挥毫泼墨,简直就是一挥而就。祖咏上下审视一番,昂然起身交卷准备出考场了。
主考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狂的考生,惊叹之余忍不住看向手中的试卷,看着那号称“意尽”的四句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的山阴是那样的秀丽,像一幅点染的山水泼墨图画。因为山势高大,积雪的山阴和云端相连,白雪皑皑,难以分辨。落日的余晖照射到树木的梢头,白日将尽,天光暗淡,终南山下的长安城变得更加寒冷。
当然,这仅仅是对于诗境的最平白的理解,要真正欣赏这首诗歌中更深刻的冷清意味,还要静心之后才能一步步体会。但是,即使初读之下,也明白此诗确乎一字不能增添,意味无穷。主考官不禁拍案叫好。
诗的第一句“终南阴岭秀”,是诗人从长安遥望终南山,看见它的背阴面,也就是“阴岭”。而只有“阴岭”才有余雪,所以“阴”字用得很准确。“秀”字是诗人望过之后的印象,既赞美了终南山,又引出了下一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当然,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而诗人用一个生动的“浮”字,把终南山的阴岭高耸入云,积雪堆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景象,使读者产生了“积雪浮云端”的感觉。
祖咏不仅用了“霁色”,而且写的是夕阳西下时的“霁色”。因为他说“林表明霁色”,而“林表”就是树梢。在终南山“阴岭”里,只有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才能照到终南山高处的林表。所以说落日的余晖平射过来,染红了树梢,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是暮色下的“霁色”。而下句中的暮色也就被自然而然的引了出来。
“城中增暮寒”,俗话说:“日暮天寒”。一场雨雪过后,其他地方的雪渐渐开始融化,只有终南山阴岭的雪堆积了下来。日暮的时候比白天寒冷,而望着终南山上的余雪,寒光闪闪,就让人感觉更加寒冷。诗写到这里,已经把望终南余雪的意境写得完满了,的确没有必要再墨守成规的写下去了。
清朝诗人王士祯在《渔洋诗话》里,把祖咏的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品。
唐朝科举考试考得可是真才实学,考场纪律非常严格——当然也有王公贵族的推荐和内定以及温庭筠这样的破坏分子——连皇帝都非常重视。唐太宗甚至因为一张白卷,把主考官连贬三级。而眼前这位主考官却似乎不害怕这半张白卷会把自己连贬一级半,反而把这半个白卷先生点为进士。
由此可见,有时候可怕的不是交半张白卷,可怕的是遇不上能够读懂半张白卷的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