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药(精选5篇)

  • 中药制药(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西药制药工程的概述 所谓西药制药工程也就是医药企业为了获得医疗效果最好的产品,采用大量的物理化学手段将某一些物质合成,转变成一种新的物质,满足市场及人们的要求的一种科学技术应用过程。西药制药工程生产的药品对于医药临床的治疗效果具有巨大…

中药制药(精选5篇)

中药制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药;制药工程;制药原理;设备;探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于医学进步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西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西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推动了西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想保证西药在制药过程中的质量,那么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就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对制药原理加以熟悉与掌握,在制药过程中对其质量加以掌握,尤其是在当前人们对于抗生素药物及其他药物用量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制药企业在生产药品的过程中,将诸多先进的制药技术应用在其中,尽量达到全封闭生产的目的,避免外界环境对药品造成污染,这样才能够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药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对药品的要求,促进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西药制药工程的概述

所谓西药制药工程也就是医药企业为了获得医疗效果最好的产品,采用大量的物理化学手段将某一些物质合成,转变成一种新的物质,满足市场及人们的要求的一种科学技术应用过程。西药制药工程生产的药品对于医药临床的治疗效果具有巨大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医药事业与制药工程的健康发展,相关研究者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采用最安全、最快捷、最稳定的方式对新药品进行研发,并对药物成分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各种手段的合理应用,将其转变为一种新的药物,提供给医药市场,能够造福于人类。在西药制药工程中,相关研究者不仅需要对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全面分析,还必须要将高性能的制药设备应用在其中,通过一系列制药流程才能够将某些物质合成为一种新的西药产品。由此看来,要想促进西药制药工程的快速发展,提高其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就必须要对西药制药原理、制药工艺、制药方法、制药设备等进行全面研究。

二、当前常见的几种西药制药技术与制药工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对于医药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制药一直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得不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医药制药的生产理念,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药物生产经验,不断提升制药技术与设备,从而推动制药工程的健康发展。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药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针对于此,为了生产出更多质量高、疗效好的西药产品,就需要我们将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应用在其中。并且药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得到质量的保证,让更多人们相信国产药品的疗效,从而促进促进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看清现实,在制药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制药设备并没有实现智能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生产效率地、损失严重、不完全封闭状态的生产等,都阻碍了西药制药工程的发展,对于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西药设备的研究

近年来GMP的提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制药工程的发展和壮大,也对其药品质量加大了管理力度。在GMP中,对我围的制药设备进行了指导,主要包括:设备的选型、设备安装和设备设计需要符合我国国内需求和药品的生产要求。设备必须易于清洗,便于消毒灭菌,生产操作简单方便,易于保养和维修,并能有效地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对环境等污染。新建的和实施GMP改造的药品生产企业都迫切要求购买符合GMP要求的制药设备。制药设备是否符合制药工艺要求。怎么样的设备才符合GMP要求,GMP对制药设备在外观.结构设计、检验、在线监测控制.验证技术指标等方面有什么要求等等,是选择设备时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而制药工艺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设备功能的多样化,制药设备的优劣也主要反映在能否满足使用和洁净环境的适用性上。另外,制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综合利用率、挖掘生产潜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这些也都成为现代制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能力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的西药制药管理改革方向

我国目前的西药制药条件仍不理想,其西药在临床应用效果也有待加强,其中,如何加强西药制药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在西药制药中,不但要加强设备的管理工作,还要完善各种检查监督工作,并对GMP文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更符合人们的时代需求,充分发挥生产设备的工作效能,提高生产率,满足疫苗生产及科研等工作的需要。工程技术和维修管理人员应从设备安装开始,根据设备对房屋,基础,水、电、气等技术要求,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维护保养方法等。

五、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应用

1、肿瘤药物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类疾病逐渐增多,疾病中肿瘤的死亡率高居首位,我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被诊断为肿瘤,死于肿瘤的患者达54.7万。这样情况下我们的治疗肿瘤药物越来越多,市场需求很大。

2、神经性药物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治疗老年痴呆症、脑中风、帕金森病及脊椎损伤的药物,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目前已开始Ⅲ期临床实验。用于治疗末梢神经炎和脑萎缩硬化症的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都开始Ⅲ期临床试验。这些成熟的药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六、结论

健康是大众最大的要求,制药技术需要跟进时代的要求,满足最广大人民的要求。虽然我国制药工业底子弱,但是需要迎难而上,尽快实现技术革新,机械进步。

参考文献

[1]于俊秀.家族性胃癌一家系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2009,88(39):2789-2791.

中药制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有产广泛的应用。

1.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种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药材栽培而言,GAP的实施已成为业内共识。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正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道地性药材遗传特征分析、抗性基因的转基因药用植物等。

应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李萍等将5s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有报道用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如a栝蒌素、干扰素等),随着表达效率的提高和受体植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可能在传统中药材中加入有用的新遗传特性,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等,这将为中药材的绿色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胞工程技术

作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发挥药效活性的物质基础,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很低,而天然野生资源随着药物的开发利用储存量不断下降,其原料来源能否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是所有天然创新药物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高水平中药能否广泛应用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针对特定有效成分或组分生产的中药人工资源开发生产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可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的快速繁殖,研究其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个体更新的速率及规律等,如石斛试管苗的快速繁殖。

发酵工程利用生物细胞在人工条件下的快速增殖与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为人工资源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平台。目前,以冬虫夏草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及产物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并有相应的下游产品畅销。

以微生物、植物、动物细胞为反应器,进行天然活性物质的生产和加工,也已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以此推动的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研究与开发,在国内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作用正为更多的研究和生产部门所重视。许建峰等利用高山红景天培养细胞生物转化外源酪醇生产红景天苷。紫杉醇作为一种作用机理独特的天然抗癌药物,自发现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其在植物红豆杉中的含量极低,而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匮乏,因此严重限制了紫杉醇的进一步开发应用。为此,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寻找及扩大紫杉醇的药源途径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甘烦远等对紫杉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两篇综述所反映出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为解决紫杉醇的资源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分别从筛选高产红豆杉栽培品种、微生物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生物合成途径探索、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发现及其基因表达等多途径进行资源研究,而这些研究中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酶工程

就疗效确切的单一天然活性成分而言,能够通过工业化生产获得天然结构复杂的单一产物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天然化合物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合成难度较大或合成条件苛刻;而酶工程为这类成分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金东史等利用酶转化方法将人参中的主要皂苷成分转化成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的人参皂苷Rh2,并达到了月产30kg的生产规模。

4.生物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中药材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基础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以后的研究和开发均属无本之木,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就失去了意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控制,主要是解决真伪的问题。其二中药材的有效物质是次生代谢产物,其积累主要与其合成关键酶的表达及表达量等有关。因此建立合理中药材的生产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对中药现代化尤为重要。

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使中药材鉴定的方法从传统的形态表征分析推进到对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在中药的分子鉴别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基于PCR方法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等;(2)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3)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如DNA直接测序法、PCRFLP法。利用这些基因鉴别方法对了解和分析药用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基因与药材产地、化合物积累的相关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5.生物技术为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新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要研制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现代中药,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在必行。

(1)生物芯片为中药新药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中药鉴定基因芯片,可以对中药材的产地、质量进行鉴定;可以搞清楚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

(2)生物转化及生物组合化学为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发现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弥补化学合成的不足,1997年Khmelnitsky利用盐活化生物催化剂脂酶,成功地在有机相中进行了紫杉醇系列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生物转化技术在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生物技术为天然微量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中药中微量高效成分的研制开发一直是困扰医药产业界的核心问题,利用定向生物转化技术可将天然药物中的高含量成分转化成微量高活性成分,因此大大提高微量成分的含量,使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如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定向地将含量较高的喜树碱转化为10羟基喜树碱。丁家宜等利用人参毛状根成功地实现了对羟基苯醌生物合成天然熊果苷。

(4)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天然活性成分的研发中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天然活性成分常常体内外药效学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体内吸收不好,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对提高这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进而实现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已经深入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领域,虽然大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所显示出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日益得到重视,生物技术将深入到中药新药研制的各个环节。正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合理地解决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加入WTO后的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中药制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成药;药性改变;中成药创新

一般而言,中成药制药主要是根据现有的应用型的治疗效果确切以及十分普及的汤基础方为基础进行制备的,可以应用于制剂并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药剂。从效果上看,中成药在药效上不能与原来的丸剂或者是汤剂。它只是对中药当中的一些有效成分的不充分提取,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成药制剂的发展道路狭窄。中成药制剂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通过对传统汤剂的参照与分析,找出中成药在进行制剂过程中的药理变化原因以及产生反应的过程特征,就能不断的改良和提升中成药的药效与质量,充分开拓中成药发展的道路。

1中成药与传统汤剂制剂之间存在相似性特征

传统工艺炮制中药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利用水、温度以及乙醇的要素使中药的中成分发生改变达到制药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味中药往往能表现出多种药效,并在不同的汤剂中显现出迥然不同的药理作用。换句话说,在进行中药饮片的炮制过程中,药性的变化是可以通过工艺的不同造成而发生改变的。当然,传统中药在进行炮制的过程中药性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具备了相应的环境等条件引起的,如水、温度等。因此,在制备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物质基础,达到改变原有的药效的效果。

中成药在进行制备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水、温度等条件改变药性。同时,应当注意到,在进行中成药的制剂过程中,这些理化发生条件接触的时间越长,其理化反应就越复杂,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中成药的药理活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生改变。由此可知,中成药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发生了与传统汤剂之间类似的药性变化,也就是说,两者在工艺上存在着相似之处,加强对中成药制剂过程中中药药性变化的关注有利于促进中成药制药的发展。

目前,一些理论和观点认为,中成药制备中的"遵古炮制"只能作为药材制备前的处理环节,其作用也仅限于在重要饮片的研究领域。对传统重要炮制工艺与中成药制剂过程中的药理变化相似之处视而不见。

2中成药制剂与传统汤剂之间的差异性

中药方剂通常会使用汤剂进行给药,而对并发的症状也只是根据随证的情况添加或者减少药的内容,除此之外,汤剂给药基本上都是通过使用炮制品混合水,加热制成的。

目前,我国中成药制剂普遍采用应用于临床效果明显的汤剂处方,采用水、醇等提取工艺,进行长时间的加热提纯、浓缩等方式制成的。总的来看,传统汤剂与中成药之间的差异性应当就是两者在炮制的过程中采用的溶媒以及对药材加热所要求的时间不同。而为了避免传统汤剂与中成药之间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差异性,同一处方中满足相应的条件就能确保药性不发生变化。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1在进行中药的制剂阶段,其药性是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或者说其主要有效成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对中药药效发生变化的成分而言,其也不会影响到有效成分,不会导致新的化学变化的发生。

2.2中药制剂的提取阶段也只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药剂溶出环节,浓缩干燥为物理过程,都不会使药剂的药效发生变化。上述中的两种描述内容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成药与汤剂在化学成分上不会产生差异,但是,上述的两种情况,任何一项条件发生变化,都能导致汤剂与中成药的化学组成及单味中药的药性产生差异。

根据目前的研究数据,我们发现:中成药通过水、醇来提取时,其化学成分具有显著差异。醇提取中药化学成分呈现非极性和中等极性。但是,水提取情况则显现出极性和中等极性。(注意:两者对中等极性的提取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见,中药采用水、醇提取的化学成分差异确实存在。

另外,中药制剂过程并不是完全的物理溶出以及蒸发、蒸馏的过程。其制剂的物理过程也伴随着化学变化的发生。其中包括重要成分的水解、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变化,会根据水、温度的情况而显现出不能程度的性状。但是,传统汤剂与中成药制剂虽然都会发生化学变化,但是变化的过程却不尽相同。汤剂在进行制剂的过程中承受的温度十分有限,其变化往往不能引起药理性的变化,但中成药却能根据自身加热时间逐渐增长而产生新的化学变化,最终药理药效作用发生改变。

3中成药制剂的化学组成研究

中药在制剂过程中形成化学分类主要包含:极性、中等极性、非极性三种。水作为一种极性溶剂,汤剂溶剂中往往会显现出极性成分,而且主要是极性成分与中等极性成分。非极性成分在汤剂机制成分占有很少。根据研究表明,不同中药中包含的有效组分其实都存在极性、非极性、中等极性的成分。而水制的汤剂,也不一定就能将汤剂中的有效成文充分发挥,但是由于水成本相对更加低廉,其应用的可行性是最符合工业生产的。而醇提工艺的发展使得汤剂的物质基础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加之以长时间的温度环境的改变以及干燥处理,汤剂变产生了化学变化。水提加醇提的方式虽然能够改变中药的物质基础,但是并不一定就能完全的得到原汤剂中的全部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这是中药的药理性质决定的。

中成药存在的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是其成方制剂的临床效果往往不如对应的汤剂,质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波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在进行中成药的制剂过程中转变了药剂的物质基础,引起了化学变化。从而造成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可见,目前我国现有的技术与制药思维主要还是运用一种单一的跟踪导向去进行配制,中成药的质量很难得到改善和提升。

4中成药发展的创新性思考

中药制药发展的历史久远,从传统的中药汤剂到散、丸、膏的历经了多少代流传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药制药工序。其走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当时为先进的科技水平作为支撑。现代制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片剂、胶囊以及注射液、口服液等也无不是建立在不同阶段的制药技术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的制药工艺对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现代制药的基石。但是,对中药的传统制作工艺不能一味的否定或者肯定,过分强调中国古代制药的流程形式与方式,在中药制药中偏重模仿古代制药是一种偏离了科学的经验主义思维,是十分严重的错误。

中药制药,尤其是中成药的制药工艺流程不仅应当关注古代的优秀工艺与技术,更加应当注重中成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优势与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成药制药的优势与特点。举例说明,在制药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制药单位通常会运用水煎的方式进行中药制剂,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住汤剂的药效。但是,要知道中成药处方无论是利用什么样的溶媒以及制药工艺都要保持住原始汤剂的处方。也就是说,从实际情况上看,汤剂药剂里面的药性成分的组成以及剂量等才是进行中成药的制药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准。因此,中成药制药过程中,选择方式上行的水煎或者说是醇提,分煎或者合煎,都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其职能说是实现制药工艺中的临床上相对有效的一种手段而已。

与此相反,在制剂过程红不能更加灵活的利用中成药制药的特点,单一的坚持传统工艺以及原汤剂的处方标准,却令溶媒以及提取方式发生改变,这就会造成中药制药中的药性成分在组成与剂量方面出现偏差,使之与原始汤剂的药效之间相去甚远。这种制药的思维与原理严重的违背了中药药理。因而,在进行中成药制药的过程中应当大胆的利用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制药工艺进行创新,不断地丰富中药制药的方式方法,从实际出发,建立以中药汤剂的药性成分的组成和剂量为参照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国中药制药的实际应用能力与水平,提升我国的重要临床实践创新能力。

5结论

要想不断的提高中成药的质量以及提升制备技术水平,就需要不断的提升中成药制药研发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与技术,充分做到对中成药中的成分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以及其他相关的制药手段都达到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中成药制备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还应当注意不能在制备中成药的过程中一位的追求对传统汤剂的模仿,要敢于创新与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药性的改良与丰富。总的来说,通过合理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进行制药以及其他的成分提取,将传统的汤剂作为参照,通过对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逐步的跟踪,研究工作有条不稳进行,中成药必将能发挥其本来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张彤彤,华春风,季春林.心脉灵注射液对内毒素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1和NO分泌的影响[J].重要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15).

[2]周杰,黄华,路绍峰,等.抗纤软肝冲剂对肝星状细胞胶原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重要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52).

中药制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酵;炮制;传统中药;本草考证

我国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酿酒,其后又相继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对天然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国家之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药炮制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本文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炮制工艺和发酵炮制中药的本草考证进行了论述。

1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概述

古代医药典籍将中药炮制又称为“炮炙”、“修治”、“修制”、“修事”。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中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1.1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来实现。酶是一类具有高度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可以使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等多种胞内和胞外酶类。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能分解各式各样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增强和调整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1]。

1.2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探讨

传统中药经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与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如发酵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温度、湿度、氧气、pH值等)等因素。因此,应通过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确定其最佳的发酵炮制工艺。

在长期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中药炮制人员对影响中药发酵炮制的质量因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而言,发酵最佳温度以30~37℃为宜,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为宜。在此培养条件下,适合大多数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的生长繁殖。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只能凭经验,例如,混和发酵时以“握之成团,指间可见水迹,放下轻击则碎”为宜。因此,在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过程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影响了其质量的稳定性。

培养基成分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组成培养基的药材质量和相互间的比例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此来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证。

1.3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和现代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比较中药的发酵炮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药炮制中一种常用和重要的炮制方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用于传统中药的研究开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和炮制工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的炮制理论。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是多菌种混合自然发酵,参加发酵的菌种种类和数量都存在一定的波动;同时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采用的是传统的固体发酵,整个发酵炮制的过程都是凭主观经验来控制。因此,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稳定性难于保证。

现代中药的发酵炮制根据微生物生长所用培养基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发酵炮制和液体发酵炮制。现代中药的固体发酵炮制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发酵炮制过程中可以较好地控制参与发酵的菌种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对温度、湿度、酸碱度、通气等也能较好地实现动态控制,因而通过现代固体发酵炮制的中药其质量的稳定性得以较大的提高。在抗生素工业发展起来后,逐渐将液体发酵应用到中药的发酵炮制中,开启了对液体发酵炮制中药的研究。由于液体发酵较固体发酵具有更高的物质传递效率,也易于实现发酵炮制工艺的自动化控制,从而保证发酵炮制后中药质量的稳定性,所以此项工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发酵炮制中药的本草考证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因品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微生物发酵。根据所采用方法的不同,可将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分为两大类[2]。一类为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为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2.1神曲

神曲一名始载于《药性论》,又有六神曲(《本草便读》)的异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神曲得名的由来[3],“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我国制造神曲始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叙述了神曲的制法。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制成曲剂,含酵母菌、淀粉酶、复合维生素B等成分,有消食化积、健脾和胃等功效。

神曲还可炮制加工成炒神曲、麸炒神曲、焦神曲。生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麸炒后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等;炒焦后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

2.2建神曲

建神曲一名载于《纲目拾遗》,又有百草曲(《纲目拾遗》)、泉州神曲(《药性考》)、范志曲、老范志神曲等异名。建神曲主产于福建泉州,为麦粉、麸皮、紫苏、荆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枳实、青皮等数十种药物经发酵专制而成。建曲性味苦微温,消食化积功效与神曲相似,并能理气化湿、健脾和中。2.3半夏曲

半夏曲一名载于《韩氏医通》。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本草纲目》中叙述了半夏曲的制法[4],云:“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半夏曲有化痰湿,消食滞的功效。而未发酵的半夏则性味温辛,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饮片新参》载:“内热烦渴者慎服。”

2.4采云曲

采云曲是以六曲为基础,再加桔梗、白术、紫苏、陈皮等二十多种药品加工制成的,性味作用与建曲相似,对于夏秋暑热伤中引起的食滞消化不良作用较好。

2.5沉香曲

沉香曲一名载于《饮片新参》。沉香曲为沉香等多种药末和以神曲糊制成的曲剂。用沉香、木香、檀香、砂仁、蔻仁等20多种药材研成粉再加1/4的面粉,搅和压制而成。《饮片新参》称沉香曲有“理脾胃气,止痛泻,消胀满”的功用。

2.6红曲

红曲一名载于元代《饮膳正要》,又有丹曲(《天工开物》)、赤曲(《摘元方》)等异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红曲的制法[5],云:“红曲,本草不载,法出近世,亦奇术也。其法:白粳米……入曲母……其米……鲜红可爱。未过心者不甚佳。入药以陈久者良。”从李时珍叙述中的“法出近世”,可推测出红曲的制造大约始于元代。红曲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本草经疏》中称:“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2.7淡豆豉

淡豆豉一名载于《本草汇言》,《伤寒论》中称为香豉,《名医别录》中称为豉,《本草纲目》中称为淡豉和大豆豉。淡豆豉的制造历史悠久,在《伤寒论》中即有记载。《本草纲目》还详细叙述了其制作方法[6]。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的功效。《本草汇言》称:“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药性论》载:“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2.8百药煎

百药煎一名载于《本草蒙筌》。百药煎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百药煎的制法[7],云:“用五倍子为初末。每一斤,以真茶一两煎浓汁,入酵糟四两。擂烂拌和,器盛置糠缸中之,待发起如发面状即成矣。捏作饼丸,晒干用。”百药煎有润肺化痰、止血止泻、解热生津的功效。《本草纲目》论述:“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2.9片仔癀

明代宫廷神药片仔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明嘉靖年间,一御医逃离宫廷后流落到漳州璞山岩削发为僧。他多方采集药材,按秘方精制成锭,并将药锭切成片状,既可吞服,亦可外用。片仔癀由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组成配方,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中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片仔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片仔癀的配方及工艺至今秘而不宣,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

3结语

从上述举要品种可见,我国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应用微生物发酵炮制中药,实现了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的目的。我国传统发酵中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发掘,并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中药的新药研究开发拓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兴红,李祺德,曹秋娥.微生物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J].中草药,2001,32(3):267-268.

[2]国家中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药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29.

[3]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3-914.

[4]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20.

[5]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4.

中药制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化学;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R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a)-0059-04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through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ZHAO Hua LI Benjun PAN Qi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10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peciality, combined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 adopt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actical technology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In this paper,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design of the project and task,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ing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goals are demonstrat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peciality;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中药一直以来以历史悠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药物的滥用等因素导致的某些疾病无法医治,如20世纪8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西方国家转而求助于中药。201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人们更加意识到中药之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药由于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药多来源及生产、采收、炮制、加工、运输、贮藏等因素的影响质量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1]。故应培养中药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开辟通道并更好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1年设置中药制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群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中药制剂的制备、调剂、质量控制的能力[2],并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能性操作岗位及管理岗位等。通过对该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中药化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药药剂员职业资格考试中,中药化学为其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的黄酮、生物碱、蒽醌、香豆素和木脂素、皂苷、强心苷、萜和挥发油等常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3],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各类成分,并且进行检识。

1 目前中药化学教学现状

中药化学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作为前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基础差,且化学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习本门课程难度相当大,学习兴趣不大。就教师而言,上课容易出现“一言堂”,几乎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式学习,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32学时,理论、实践几乎各占50%,但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先理论再实践,学生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的重复验证性实验,缺少主动性思考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问该做什么,而不去想为什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2.1 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得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德国引进后制订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法规,并开始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4]。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改由学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制订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并且完成这些项目[5]。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现场点评、师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与模式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6],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未来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项目及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2.3 课程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中类化学成分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并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存在、分布及生理活性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

2.3.2 技能目标 能熟练根据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的步骤和方案,并可采用化学检识法初步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技术。

2.3.3 素质目标 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并经归纳整理,能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标。

2.4 教学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教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项目的选取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项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保证学生在必要的指导下顺利实施。同时项目的设计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大项目,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小项目,或者有些项目二者兼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环节既可体现小组的团结合作,也可体现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些或某个学生参与度不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皂苷的提取与检识方法,在项目设计中,以三七中皂苷为例,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并回收溶剂,取适量三七皂苷的甲醇提取液,进行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的定性检识。操作过程中,三七皂苷的提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而理化反应检识可单独评价。

当代职业教育目标,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内容分割成两大模块,项目。两大模块分别是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项目分别是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对每一项目进一步分割成适合教学基本目标的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对应知识点的理论要求及能力要求。

以生物碱为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已知生物碱种类约10 000种,是中草药中最为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苦参、防己等均含生物碱,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生物碱结构种类很多,性质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感到难度很大,学起来很吃力。我校在过程中选用项目《一叶c中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进行教学,通过一叶c碱的提取和分离来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提取分离方法[7]。见表1。

表1 生物碱教学项目设计

之所以选择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是因为过程中用到了渗漉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索氏提取法等多种方法,而且通过分离可得到一叶c碱的单体,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可看到成果――一叶c碱的浅黄色结晶,更为直观,也更有成就感。据笔者了解,多家同类院校在生物碱一章中多选择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作为实训项目,过程中包括酸溶碱沉、盐析的操作,而且得到的是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的混合物,无法得到单体。相较而言,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实验操作,成果显著而直观,可说是生物碱一章的经典实训项目。

2.5 教学实施过程

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每班学生30名左右,分成8组,每组3~4名,明确各组分工及成员分工。教学过程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知识铺垫、制订方案、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组间及组内讨论、组间互评及对每组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总结记入成绩。如以上述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为实例,首先布置查阅文献,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开展组内讨论及组间讨论,并适时教师介入点评。根据模块――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操作要点及对应分值。观看视频,并对既定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自评、组间评分或随机抽调几人为评分小组进行打分。操作结束后各组进行讨论,总结心得。教师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忆操作过程及要点难点,如索氏提取法的优点和操作要点,为什么树脂先经碱化后再用石油醚索氏提取。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索氏提取法及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的操作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扮演的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给予必要时适时、适度的指导,避免出现将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沦为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中的尴尬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课前交流、课堂交流,也包括课后交流。有些同学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及未来就业形势或生活等方面产生困惑时应及时解惑,鼓励健康向上的行为及观点,及时纠正片面或偏激的行为;课堂交流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耐心解答随堂产生的疑问并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及时解决;课后交流主要指课后或学生毕业后做到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本门课程学习情况或行业应用情况,并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完善。教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知识的生硬传授,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达到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6 教学手段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在中药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9]、任务型教学法[10]、TDL教学法[11]、感官刺激法[12]等多种方法应用其中,提高授课效果。但由于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中药制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并且在必要阶段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药物制剂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开展教学。

2.7 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课采用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检识操作,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所得的分值,三部分所占比例为20%、20%和60%。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考试发挥不理想带来的成绩不好的情况。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弱化终结性评价,以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13]。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理论考试的比例也下调至40%。

3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未来发展目标

3.1 教材建设方面

在现行版本的中药化学教材中,糖和苷类单列一章,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很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在以后各章节教学中,有些重点内容反复提及,如糖和苷的检识反应――Molisch反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将其打散,揉入其他各章。如在黄酮一章中,选用“槐米中的芸香苷提取、分离和检识”为例,将芦丁的检识方法作为子项目,采用Molisch反应进行检识,从而将抽象的方法作为一个可操作、可以直观观察到结果的形式出现,令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再比如苷的水解反应是一个难点,将其结合到强心苷的酸水解反应中,两方面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授课效果更好。

另外,现在许多教材虽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编排,但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应教学,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只是参见以前版本的教材。比如,甘草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甘草次酸单体。笔者近几年也多次参与《中药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也在逐渐摸索中,未来期待能编写更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中药化学》教材,而不仅仅是拘于编排形式的变化。

3.2 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注重与药物分析、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项目设计,使学生做到中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不是死学硬学。目前开设的实验多与现代工业化药企的生产差距较大,所以未来将开展与更多家药企合作,通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制订教学项目,真正实现工学结合[14]。

3.3 师资建设

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不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但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经试讲、面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具备教师资格,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15-18]。笔者认为教师应不仅仅拘泥于校门之内,拘泥于学校的实验室,更应该走向药厂,结合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技能。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形式,企业出于生产效益、风险预估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让实践者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想而知。期待以后更多院校和药企关注此类问题,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 小结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但实施起来问题较多,诸如每年学生情况不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中的情况,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逐步完善。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辽宁省可说寥寥无几,故此次教学改革除可填补这一不足之外,也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中药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对策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5):471-72.

[2] 胡德奇.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135-136.

[3] 杨红.中药化学实用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8,(10):8-10.

[5] 赵正平,陈静.项目驱动教学法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114-115.

[6] 王翰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设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95-96.

[7] 吴剑锋,王宁.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 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在数控铣床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8,(18):23-24.

[9] 喻春皓.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化学的教学方法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160-163.

[10] 马哲,张颖,曲琰,等.中药化学任务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217-218.

[11] 马哲,黄煜,张颖,等.TDL教学法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66-167.

[12] 陈双华,李远.“感官刺激”教学法应用于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27-128.

[13] 廖克顺.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5):49-52.

[14] 孙彦君,陈辉,郝志友,等.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浅谈中药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23.

[15] 李忻,纪耀华,白雪洁,等.精品课网站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50,152.

[16] 冯维希,刘德军.见习期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92.

[17] 何细新,张翠仙,高幼衡,等.中药化学实验记录的规范教学[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18-11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