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精选5篇)

  • 舞蹈表演(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技与艺的统一 舞蹈表演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即“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

舞蹈表演(精选5篇)

舞蹈表演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表演;舞蹈演员;技与艺;形与神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一、技与艺的统一

  舞蹈表演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即“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

  而无论如何,舞蹈表演者的任务是以其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结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手段,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舞蹈表演的特征在于,演员是表演实践的主体。舞蹈演员既受作品的制约,但又是编导构思的被动实现者,具有再创造的主观能动性。舞蹈演员作为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性和表现力。舞蹈形象通过空间展现并在时间中流动,因此,舞蹈表演的舞台体现,必然和舞蹈欣赏过程统一并同步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得到空前繁荣和发展,根据舞蹈艺术的特殊规律,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戏曲表演的经验,借鉴外国的表演艺术理论,逐渐探索并形成着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舞蹈艺术规律的表演方法,主要体现在四点。

  舞蹈者用表情、动作、造型和各种技巧等手段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舞蹈表演对身体技能的要求十分严格,不经长期艰苦的基本训练,就无法进入创造实践。舞蹈的技术技巧的训练,与一般身体锻炼不同,因为舞蹈动作必须负荷思想、传达感情、塑造性格,为表现作品蕴含的主题服务。因此,在舞蹈表演中,作为手段的技术,只有在进行真正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

  二、形与神兼备

  舞蹈演员的表演,要经历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的过程。表演者须先学习掌握某一角色的动作、姿态等外部技术后,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具体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把握其个性特点,给身体动作(技巧)以内心依据,塑造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舞蹈表演中,“神”是通过“形”来体现的,完全脱离“形”的“神”,是空幻的;而单纯的形似,则会使舞蹈形象苍白无力。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创作角色时,总是要求自己形神兼备。

  三、虚与实的结合

  中国舞蹈艺术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在表演中,假设、虚拟成为常用的手法。这种虚拟之所以能使观众受到感染,是因为其中贯穿着舞蹈者真情实感的表演。这种真情实感启发了观众的联想,触发了他们相同的内心体验。比如舞蹈《观灯》,舞台上并未挂出彩灯,而是通过演员的舞蹈表演,使观众“看”到了演员眼里的灯、心里的灯,感受着表演者观灯的乐趣。这种“假”戏真作,物虚情实,虚实的完美结合,也是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特点之一。

  四、表情与动作的配合

舞蹈表演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表演;舞者;表演能力

  一、舞者与舞蹈的关系

  在舞蹈表演中,舞蹈需要舞者来展现,舞者在舞蹈表演中至关重要。但是,舞者不是舞蹈。一旦舞者永远地放弃了演员的身份,或者只要舞者退下舞台暂时告别剧场,他就不再是舞蹈的媒介,于是我们在他身上就找不到丝毫舞蹈的影子。舞者只有在某种特殊的场合、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别的技术才能够成为舞蹈的体现者,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舞者与舞蹈不是一回事:舞者力图与舞蹈合而为一,这是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统一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也只能在舞者的身上看到舞蹈作品;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一种没有词语的诗歌,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形色的绘画,同样无法想象一种没有身体、没有动作的舞蹈。舞蹈只能通过舞者才能够获得存在。舞蹈寄托在舞者身上。而且我们注意到,如果舞者是笨拙呢的,舞蹈也将是笨拙的:如果舞者是优雅的,舞蹈也将是优雅的。舞者的品质往往也是舞蹈的品质。

  离开了特定的舞者和特定的表演来谈论舞蹈,犹如谈论一朵鲜花的美而不顾及它的颜色和芬芳。演员的杰出表演赋予舞蹈以生命,至少能够使舞蹈以一种更加鲜明的形象向观众显现。

  舞者不是舞蹈,又是舞蹈。这是一个矛盾。这个怪圈由于成功的表演而被打破了。舞者在成功的表演中实现了自我否定,从而超越了自己的个别性和现实性。舞蹈利用了舞者才得以向我们显示,而舞者反过来也利用了舞蹈将自己非现实化和审美化。舞蹈通过舞者获得感性存在,舞者通过舞者获得审美意义。而在一场完美的表演中,舞者和舞蹈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缩小,而在一场完美的表演中,舞者实现了与舞蹈的真正统一。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在舞者身上看到舞蹈本身,也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说舞者即舞蹈。

  二、真正的舞蹈表演都是即兴的

  具体地说,也就是表演能否忠实于舞蹈,能否使舞蹈获得一个存在。这个问题包括了两种情况。(1)首演。在这种情况下,舞者的演出没有任何可供模仿或参照的作品,创作与表演连贯一气、合而为一,表演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就是舞蹈创作的最后完成,就是舞蹈作品的一次性定形,因而有些类似于绘画创作。(2)复演。在这种情况下,作品似乎已经预先存在,舞者的表演成了对原有作品的解释,编导的创造也只能是根据原始作品的推陈出新或锦上添花的创造,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第二度创造”。先前已经演过的作品对于复演的舞者,犹如剧本之于戏剧演员,乐谱之于钢琴演奏者。

  在第二种状况下,“复演”几乎仍然可以还原为“首演”。因为原始作品即第一次表演未必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根本未能保存下来。而且,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原始作品,倘有之,也不过是诸如抽象的主题、大致的情节、空洞的结构、动作的程式和传统结构,以及舞蹈使用的音乐之类,这些只是后来的编导重新创造和演员重新表演的一个出发点。它的地位不能相当于戏剧家的剧本,倒是有些接近于画家作为创造出发点的静物或自然风光。戏剧表演是对剧本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必须忠实于剧本:剧本规定了戏剧表演的方向,并且可以检验表演。舞蹈表演当然也要求忠实于作品,但不是忠于过去而是忠于现在。评价某一场表演的效果,不能根据以往的原始作品,而只能根据这次特定的表演所呈现的作品来下判断,例如,同是表演《天鹅之死》中的天鹅因生命逐渐衰竭而倒在地上的过程,巴甫洛娃的动作和普列谢茨卡娅的动作完全不同。因此,一昧依靠传统来评价现在的表演,那就会如杜夫海纳所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舞蹈的表演技术主要因素是动作、情感与音乐,即是将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面部表情与形体舞蹈动作,并和音乐紧密结合而表现出来。因而分析起来,需要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

  第一,内心感情的激发。就是内部心理技术方面的训练,这部分与戏剧基本相同。话剧的训练方法比较完整,通过各种元素的小品练习,如规定情境、想象、真实感、交流、情绪等等,达到对内部心理技术的掌握,从体验中学会创造角色的方法。舞蹈的表演训练要有一个创造与训练的过程,内容要按舞蹈的特点来组织,采压的形式也需采用情绪舞蹈组合的小品来练习感情与舞蹈动作及音乐的结合。这样的训练与今后的舞台实践相近,也比较切实可行。

  第二,面部表情的训练。戏曲的面部表情是集中并扩大了生活中的情感表现,具有民族特色,有助于感情的传达与性格的造型,这对动作幅度较大舞蹈表演来说,是很可继承与吸收的,尤其在塑造古代人物时,更为有益。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强调一双眼睛的功用,由于舞蹈不说话,对眼睛的表现力要求得格外准确而明快。

  第三,形体表现力的训练。人的形体各部位正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粗略地通观一下各部位的表现力,可看出人体的上半身擅长于细微深情的感情表露,而人体的下半部位,主要在于舞姿线条的结构和各种心情的舞步及技巧的功能。全身各部位都有自己的特长,又协调合作,构成完整统一的表现力。因而,重点训练的是善于发挥各部位的内在感情的表达,使得内心的激情能够准确的通过全身的身体,呈现在形体多姿的舞蹈中。使动作充满内在的感情而又饱含着旋律性。

舞蹈表演范文第3篇

一、舞蹈表演的概念

舞蹈表演,它是一种通过人体的姿态与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艺术。艺术创造的活动,是创造者动心动情的活动,热切的情感冲动贯穿着创作的始末。它不是舞姿、动作、技巧的堆砌,而是由角色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艺术生命形象的整体。在舞蹈艺术的特定情境里,构成了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所体现的情感倾向,以及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内容,表现人物情感,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

“表演”二字,包括“表”与“演”两个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者,“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者,“摹仿其事日演”。这两句话,极为直白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因此,表演艺术一词,也就明确为“必须经过表演而完成的艺术”。

二、舞蹈与表演的关系

舞蹈,是创作的艺术;舞蹈,是表演的艺术。

舞蹈,是创作造就表演、表演完善创作的艺术。确切地说,舞蹈是创作与表演各有光辉又相互构成的艺术。舞蹈艺术特殊的本体特点,决定了与表演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的艺术与技术应同时体现在形象上,风格也应凝结在形象上,而艺术形象的突出无疑要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舞蹈表演作为一个“客体”,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舞蹈与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舞蹈表演的培养,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舞蹈本身才有意义,其生命力才会更强。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舞蹈和舞蹈表演的关系:

(一)包含关系

在我看来,舞蹈是转瞬即逝的时空艺术,其作品需要通过演员、编导高度凝练的创造予以集中体现,一次成像、一次流逝,区别于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无法借助银幕形象、文字剧本等保留作品的价值。由于舞蹈的审美价值与其社会功能的体现都需要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所以,舞蹈表演在舞蹈价值体现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一种说法,舞蹈表演常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作品的呈现,既要有编导的一度创作,又需要演员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才能完美统一,最终达到理想境界。

舞蹈的表现,离不开表演。舞蹈艺术是表演艺术,它包括舞蹈表演,舞蹈和表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并列关系

舞蹈作品的舞台现实就需要舞蹈表演家来解释、来实现。像编导编创好一部作品,它需要通过演员来呈现给大家,展示给大家,但展现形式各异,如让两个身体能力、技巧相近的演员表演同一个作品。可能会出现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经久不忘;一个却只是机械或是做作地完成各种高难度技巧和动作,像一个匠艺一样毫无情感,表现力丝毫不能打动观众。那么为什么两人表演的是一个作品,却会有如此之大的悬殊?这就是舞蹈有无表演所决定的。如果单纯的做机械动作,而没有表现力,没有感觉,那舞蹈就是乏味的,没有欣赏价值可言。像许多活泼的演员,在舞台上却没有活的生气,这是因为演员的灵魂生命不能替代角色的灵魂生命。前者是审美的创造主体,后者是创造的审美对象,舞蹈表演艺术就是要在演员的灵魂生命中,创造出另一个活的灵魂。如果单是把舞蹈的内容机械的摆出来给观众看,那就不是“舞蹈”了,就是哑剧了。

所以说舞蹈和表演一样,它们同样重要,在演绎一部作品时,他们是共同的,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作品能更好的表现出来。

(三)交叉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对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素质状况的批评常表述为“重技轻艺”。而在全国舞蹈比赛,如“桃李杯”青少年舞蹈艺术比赛,全国舞剧调演,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各种评委会上和评论文章中,也都经常听到和看到这样的批评。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音乐,舞蹈界经常请话剧导演来排歌剧或舞剧,就如某电影导演排演芭蕾舞剧一样。

学习舞蹈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从未停止过肢体的训练,而不重视内部表演空间的填充,提升。这样的情况使得一些初学者或者是专业学习者认为学习舞蹈就是学习高的、漂亮的技巧,甚至认为技巧比表演重要,他们也朝着“重技轻艺”的方面发展,实际上他们错了。长期这样下去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越来越多演员拥有很漂亮的技巧,却在实践中表现的不尽人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轻视表演,甚至不会表演,没把舞蹈和表演结合起来。可是这真的是他们错了么?不是,是实事的状况不对,误导了他们,所以说,“重技轻艺”的现象应该得得改善,而且刻不容缓。

事实上,只有肢体动作的作品是不能完成表演的,一个完整的作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表现和动作技巧的运用,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来演绎,诠释,才能真正的把作品表现得完整、淋漓尽致。

三、舞蹈表演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反复强调舞蹈是一种艺术,我们每天分析的都是技术。我们历来倡导的是个性,我们拼命维护的是规范。我们特别珍视的是风格,我们刻意追求的是发展。我们都知道舞台上最终的标尺是表演性,我们念念不忘咬住不放的是高、精、尖。可是为什么我们轻视、忽视、漠视了表演对于舞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呢?

我个人认为,艺术和技术要中和在形象上,个性与规范要内化在形象上,风格与发展要凸现在形象上,表演性与高精尖要凝聚在形象上,一切说的和做的都要围绕着舞蹈的形象去运转,围绕其表演的重要性去运转。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舞蹈表演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一)舞蹈需要表演

舞蹈表演范文第4篇

(一)舞蹈教学的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舞蹈是一种与空间和时间相互融合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现,来实现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相应情节的表达、对情感的宣泄等。然而,要表达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不仅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还需要很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当前,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校对舞蹈学习的目的理解不够明确,因此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舞蹈动作或舞蹈基本功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舞蹈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另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则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将关注点放在身材好、长相气质出众、舞蹈基础好的学生上,忽略了大部分普通学生的舞蹈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并不符合学校开展舞蹈课程学习的初衷,这也同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教育相违背。

(二)舞蹈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首先,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或编排的舞蹈内容其实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所能利用的教材资料就比较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教材的自编工作,这对于非专业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常年接受的都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不自觉地加入过多的专业内容和专业知识,而这不利于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其次,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将舞蹈作为兴趣课来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便很慢,且课程设置的时间也较少或缺乏合理性,这便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三)舞蹈教学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下,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上,很多学校都将舞蹈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而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显然并不符合课程发展规律。这样的课程设置形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学习舞蹈的机会,更不必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了;其次,部分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单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这样机械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

(四)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影响教学任务的开展

当下,我国部分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舞蹈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部分舞蹈教师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后就缺乏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且在工作中也有畏难情绪,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长年累月教授的都是同一套舞蹈,学生早已失去了舞蹈学习的动力;其次,部分学校的舞蹈教师还要担任教务方面的一些工作,这些繁重的工作往往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舞蹈这门艺术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故而教师有限的储备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舞蹈艺术表演的思想意识

学生想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意识,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相应认识。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整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个编排的过程中,自己寻找舞蹈的艺术主题;其次,还可以认真地体会舞蹈动作的各个细节,充分让学生对舞蹈中的艺术养分进行有效吸收。例如,在编排一套以空灵、宁静为主要意境的民族舞蹈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舞蹈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在心中对这支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有一个初步的定位。然后,教师通过反复播放伴奏音乐,让学生一起对舞蹈的动作编排,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舞蹈中的技巧和动作进行细致推敲。最后再让学生学习一整套的舞蹈动作,这样的方式便能使学生对舞蹈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展示出良好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通过学生的艺术和表演思想意识,使舞蹈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增强艺术表演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师在进行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学生亲身的实践与参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舞蹈艺术表演力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也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能使得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艺术表演力得以充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舞蹈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视频实践,结合视频为学生讲解舞蹈动作中的艺术表演。通过视频实践,学生对舞蹈中蕴含的艺术表现力、舞蹈动作技巧等都有了深入的感悟。然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音乐实践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音乐感悟舞蹈中想传达的情感意境。教师结合音乐的韵律为学生重点讲解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使得学生对于舞蹈的配乐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通过图片,教师对舞蹈者的动作进行一一分解,让学生对各个动作的来源和艺术表现力都有着更好的认识,并在展示舞蹈艺术的前提下,使得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得以提升。

(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舞台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舞台是舞者展示自己的艺术表演力的最主要平台,因此,舞蹈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中去。不管是集体舞蹈还是个人舞蹈,都是对舞蹈艺术表演的一种最好诠释。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舞蹈收获到很多其他渠道不能获得的表演经验,并在大赛气氛的熏陶下,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艺术表演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舞蹈比赛,学生可以在备战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赛的进展与刺激,进而使得舞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比以往提升很多。同时,有比赛作为激励,学生在练习舞蹈的时候也会对舞蹈中的艺术表演力进行着重揣摩,最终通过舞蹈动作将舞蹈需要传达的艺术表演力传达出来。这些都可以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艺术表演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舞蹈表演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学;表演能力

0 前言

完整性是舞蹈教学的特点。与一般的跳舞教学不同,舞蹈教学注重对艺术的诠释,除了舞蹈的整个过程,舞蹈教学还需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与表现力,将自身的感情因素添加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能力。

1 教学中的不足

1.1 教师素质不足

现阶段,素质不高的问题在一些舞蹈教师身上较为突出,素质不高对舞蹈教学的有效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这一不足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素质因自身角色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受畏难情绪影响,工作中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长时间用同一套舞蹈进行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仅承担着舞蹈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其他教务工作,这就导致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被占据,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素养。但时代在变,舞蹈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无学习与提升则难以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

1.2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这里的需求具体指的是学生的发展需求。若舞蹈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为非专业类型,那么学生本身就缺乏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只有教师结合学生需求自编教材,并将教材应用至舞蹈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若教师是非专业出身,那么自编教材并不是件易事。另一方面,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受专业舞蹈知识的常年影响,即使教师有能力自编教材,也难以避免将专业知识、专业内容过多地编写至教材中,最终也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1]此外,在一些学校中并未建立专门课程进行舞蹈教学,而只是兴趣课,通常情况下,兴趣课不会有非常多的时间安排,且教材更新非常慢,这都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非常不利。

1.3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表现在教学的方法与方式上,这一问题在不少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首先,在不少学校中是以选修课来设置舞蹈课程,多且广的舞蹈知识难以在选修课的有限时间内学习。课程发展有其规律,而这样的设置并不合规律。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难以对舞蹈进行系统的学习,综合素质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其次,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还表现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即以单纯模仿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动作的传授作为侧重点。这样的教学较为机械,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舞蹈,其认识始终较为浅显。

1.4 目标设置不足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是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这是因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有效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人体的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来宣泄情感、表达相应的情节以及抒发对美的理解。作为舞者,除熟练掌握基本的动作外,还需对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有良好的把握,且审美情趣较好,这样才能表达出舞蹈中不同层次的内容。但是,因不少学校没有正确理解舞蹈教学的目的,导致目标设置出现偏差,教师以培养学生舞蹈基本功或动作作为教学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发展。[2]

2 对策分析

2.1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优化舞蹈教学首先需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纠正教学中的错误观念,正确看待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参与度,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首先需培养其艺术表演意识,这种培养应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在摸索中深入认识舞蹈的表演内涵。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带领者,鼓励学生成为舞蹈编排的一份子,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舞蹈的编排来了解舞蹈的艺术主题。同时,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吸收舞蹈所蕴含的艺术养分,应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各个动作细节进行认真的体会。[3]以民族舞蹈的编排为例,假设该舞蹈的主要意境为宁静与空灵,那么,可令学生深入讨论舞蹈主题,以此作为教学的开端。在主题确定,学生初步掌握其艺术表现力后进行舞蹈的编排。编排需反复播放伴奏音乐,在体味音乐的过程中编排动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细致地推敲舞蹈中的动作与技巧。在编排完成后进行整套舞蹈动作的学习,学生全程参与了舞蹈的编排过程自然能够深入地理解与认识这一舞蹈。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良好地展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舞蹈的美感也经学生的表演与艺术思想意识得到展现。

2.2 多样化舞蹈教学

多样化舞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使教学所用的舞蹈类型多样化,教学所用的方式与手段多样化,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教学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舞蹈的学习、艺术表演力的形成没有捷径,要想充分地理解、领悟舞蹈艺术表演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多次反复地实践。多媒体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舞蹈教学同样也可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可通过播放舞蹈视频来讲解舞蹈艺术表演。生动直观的视频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其中的动作技巧、艺术表现力等内容。[4]在视频学习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学习,舞蹈所用的音乐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音乐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在进行音乐情感因素的讲解时,教师需将讲解与韵律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配乐。在视频、音乐讲解后引入图片,通过图片展示分解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与来源,用完整展示舞蹈艺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2.3 增加实践机会

对于一个舞者来说,舞台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平台舞者的艺术表演力能够得到展示,是舞者非常向往的平台。增加实践机会可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最终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学生抓住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诠释舞蹈艺术表演并不局限于个人舞蹈或集体舞蹈,只要有机会都应该勇敢尝试。通过舞蹈比赛,学生获得的表演经验是教学、观看他人表演所得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与认知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这就是实践的优势。教师可组织学生报名,并带领学生参赛,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备战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冲击与提升,其造成的效果、带来的影响远大于课堂教学。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会开始着重揣摩舞蹈艺术表演力,并摸索如何将表演力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实践的优势无可比拟,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3 结束语

艺术表演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基础,丰富其舞蹈意境,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与理解舞蹈的深刻程度。

参考文献:

[1] 万刚.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思路探析[J]. 音乐时空,2015(07):154.

[2] 李磊.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 青年文学家,2014(0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