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精选5篇)

  • 应用心理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般认为,心理历史学始于精神分析学说对历史学的渗透,而且这一渗透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者弗洛伊德首开其端的,以《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为其标志。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史学中一直占有主流地位,尽管行为主义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精选5篇)

应用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史学;群体心理研究;美国独立战争

心理史学是心理学与历史学交叉渗透所形成的跨学科研究 应该承认,人们的心理对历史的发展必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手段去考察和理解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 更加深入 更加实际,也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思路 当然,心理史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善,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在此,试对心理史学的应用略作探索

一般认为,心理历史学始于精神分析学说对历史学的渗透,而且这一渗透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者弗洛伊德首开其端的,以《列昂纳多 达 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为其标志 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史学中一直占有主流地位,尽管行为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等各派非精神分析心理学也逐渐进入心理史学的领域

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进入历史研究并非偶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心理学和历史学都是以人的行为 思想 动机等为研究对象的;此外,无论是历史学还是心理学其立论根据必须来源于可信的资料与证据,只是历史学家收集史料,精神分析学家探究患者的经历与深层心理因素;两者在认识论上也有相通之处,心理学家需要追溯研究对象的历史,历史学家的研究也离不开对研究对象心理的分析(将有关心理学的内容纳入历史研究绝对不是弗洛伊德的首创,在心理史学作为一个流派被确定之前,历史研究对相关心理学内容的引入必定早已开始)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可行的

从心理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看到心理史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引起的争议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容易走入理论模式去硬套历史的误区 埃里克森说:我们必须接受“半是传说半是历史”的历史,他的意思就是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要探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必须了解其童年和青春期的遭遇,这些往往是史料中鲜有记载或没有记载的,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家应该根据自己所受的训练去采纳一些传说作为历史证据,哪怕是无真实根据的也无关紧要,只要不与已知的事实相矛盾,并与心理学理论相符合就可以了 不加批判地承认现代证据在历史上的有效性,并将其作为历史证据的替代物,这样对待历史研究,显然是不严肃的 大量的心理史学较好的作品基本上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完成,而非历史学家,且存在着将理论套事实之嫌,对历史资料考证不详,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加于其中,按著者自己的方式来重构历史,结果造成心理史学无真实性可言,这与历史追寻的真实性相悖 这种缺陷的造成,很大原因在于,把人看作“生物的人”超过了“社会的人”,用生理原因解释所有的社会活动 它往往把人生物化,只重视人的自然特征心理的生理基础,却忽视了人的社会特性心理的社会基础,片面夸大遗传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却忽视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组织发展对人类行为改变的作用 从心理史学的诞生来看,它本身就是精神分析学家用历史证明其理论的产物,而且因而出现上述缺陷就不足为奇,但将心理史学作为一门进行历史研究的史学方法的话,这种缺陷可能是致命的 应用心理史学作历史研究,必须依据不同的历史情境考察社会 文化 环境等多重因素对历史人物心理的影响 集体心理心理状态是一定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相对于个人传记式的心理史学研究,集体心理的分析可能更稳定 更有代表性 更可信,能更好地避免套用理论的弊端 特别是战争 动乱 饥荒 瘟疫等历史事件,集体心理较之个人心理对历史研究更有帮助 大卫 斯坦纳德提出“从理论上说,个人德感知性质乃是独一无二的,但事实上,同一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则经常存在着对象感知上广泛的相似性,它与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对象感知差异性同时并存”,“虽然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也不会留心)一个13世纪的公民,一个中世纪的阿日本武士,或一个17世纪教友派信徒的会如何独特地解释米勒-莱尔错觉,但是我们能够知道并应该注意过去不同社会中盛行的一般感知和认知假定的巨大差异” 在此,试着从宗教 环境 社会结构等方面来把握集体心理,进而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心理原因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层面,这里,试图将目光集中到一个特殊的群体——新英格兰地区即独立战争爆发地的英国移民,从这一移民群体的身上来发现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心理原因

首先,宗教,特别是17 18世纪时期的宗教,对当时的公共活动和私人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出生 成人 结婚 死亡 日常生活 人际交往等无不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 最早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也就是被后世尊称为“移民始祖”的群体,最初的移民动机便是问题 他们是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由于在英国主张清洗国教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受到王室的压制,惨遭迫害,不少清教徒被国王囚禁,当时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声称,如果清教徒不顺从,就把他们统统赶出国外 “移民始祖”是为了逃避宗主国宗教迫害,实践自身宗教理想而来到北美的 所以说,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从一开始心理上便与宗主国有着一定的离心倾向 而且,这一群体特殊的移民背景和决定了他们总是雄心勃勃,怀有强烈的使命感或救世意识,这点可以从移民领袖温斯罗普在向他的清教徒旅伴们宣讲教义时的预言得到体现,“我们将如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 因此,我们如果在已经着手的事业中欺蒙我主,使主收回目前赐予我们的庇佑,我们就将成为世人笑柄,天下丑闻” 肩负神圣使命感来开拓新大陆的新英格兰人在殖民地追求独立的重要时刻,也必将责无旁贷,视之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见,宗教情感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的独立意识打下基础 既然在这里提到了温斯罗普,那么顺便说一下对历史上领袖的理解 埃里克森认为领袖和被领导者是十分近似的,领袖创造性地利用客观世界 社会制度 语言文化区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引起成千上万要求外部世界满足自己需要的人们的共鸣,他与众多的追随者在本质上别无二致 显然,埃里克森对领袖的解释很难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样板,但在此处,对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领袖来说,这一解释是合理的

其次,环境因素也影响到新英格兰移民的生活方式 社会发展等 先来看气候条件,位于北部地区的新英格兰气温较低,冬季漫长而寒冷,“波士顿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3度,最冷达到零下29度,而南部1月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2北美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南部比较炎热,弗吉尼亚夏天白天气温在32度左右,最热时可达40度,因为此时各种疾病流行,许多人死于夏季 因此,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反而使得新英格兰地区较少受到热带疾病的袭扰,各种致命疾病不易流行,人的寿命较长,因而人口的增长稳定而有序 到达北美后新英格兰居民比较顺利地移植了他们在宗主国时的家庭模式,人口稳步增长,建构起正常的社会关系,并进入良性循环 家庭是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埃里克森在群体研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来说,他认为家庭及其对儿童的抚养形式是将社会价值和社会要求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手段 新英格兰从移民社会向本地人社会的转变比较短暂 这一转变可谓意义重大,因为第一代移民总会和英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对故土的思念 对宗主国的留恋使他们或多或少有一种漂泊感,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情感上很难把北美当作他们真正的家园,所以他们对英国有一种归属感,并且仍然会致力于保卫英帝国的利益,使得移民社会仍带有浓重的宗主国特点 但在北美出生的第二 第三代人不同,他们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环境,更何况他们没有祖辈的英国背景和故土情结,与宗主国在情感上和血缘上都日益疏远,他们把北美当作自己真正的家园,关心的是本地利益而非英国的,应该说他们的心理已经是美国化的,而非英国式的,产生独立的愿望是必然的

再来看地理因素的影响,新英格兰的土地比较贫瘠,土壤中多石块,可耕地很少,在新英格兰地区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此后的事实也证明这里从来不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区 地理环境的限制决定了新英格兰不可能发展南部种植园形式的经济,但与农业条件的恶劣相反,新英格兰发展商业的条件非常优越,新英格兰沿海的山地多与海洋相接,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港湾 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这里的移民更具开放性,眼界更为开阔,经济交流也带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共同的民族心理也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新英格兰移民的离心倾向在此后应对英国对殖民地的各项法令 措施中愈演愈烈,其中的过程在此不加赘述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说”似乎解释了这一成长过程,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可以概要地解释新英格兰地区从最初接受英王特许状的殖民地走到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爆发地的演变——早期依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出于移民自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口的增长 社会结构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交往需要;随着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尊重需要应运而生;为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能力,必须争取独立,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己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识十分肤浅,分析可能有误,因而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但在个体或社会遭受挫折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自身的发展已经到达相当高度,而且宗主国的压迫已经难以忍受之时,北美移民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机制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前文中谈到的心理史学的研究容易陷入理论模式去套历史的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很有借鉴的价值 他主张,不应当用头脑中预先准备好的理论框架去硬套历史,而应借助头脑中的心理学只是增加对于历史问题的敏感性,虽然可以借助理论来加强对于历史的解释,但却不能用理论来证实对历史的理解,要证实这种理解应该用历史的证据 而且,广泛使用心理分析术语可以掩盖作者的混乱 矛盾及对心理学掌握上的欠缺,然而,却使读者望而生畏,使得心理史学著作有心理学上简单化和历史学上倾向归纳主义的趋势 历史家和精神分析学者处理他们所研究的人类对象的方式基本相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因此以历史家惯常应用的方法便可探知过去历史的心理侧面,因此心理历史也可以写成一般的历史 应用传统的史学方法,配之以对人类心理的敏感,能够产生,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历史学科标准的研究著作 就如何寻求对人类心理的理解,托马斯 科胡特提出了威廉 狄尔泰的人文科学方法论——靠神会地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去认识,就是“在彼中重新发现我”,尽管神会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反科学的而加以摒弃,但历史学能够回答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因而神会理解仍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唯一实际可行的方法 总之,历史家在研究往昔的心理侧面时既不需要也不应当依靠心理史学方法,但心理侧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问题,每个历史实践,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心理侧面,不存在“不合理的”心理史学问题,也没有任何“合理的”历史问题不包括心理侧面 所以,托马斯.科胡特建议将心理史学成为一般史学,让心理史学家返回历史家的行列 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某种程度上过于极端甚至被批判为反科学的,但对于心理史学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当然,如果心理史学家能够接受心理学与历史学的双重训练,或者能够加强有志于心理史学的历史家同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的密切合作,都将有效促进心理史学的研究

随着心理史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群体心理研究的加强,心理史学所应用的理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主要趋势是突破心理学的局限,走向社会学 人口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 彼得 洛温伯格对心理史学所下的定义表达了这种认可——心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是将“历史学分析同社会科学的模型 人文学者的敏感 心理动力的理论及临床对心理深层的洞察相结合”,以便形成对往昔更为完满的观念 类似的观点,也可以从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定义中得到,“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 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 ”由此可见,尽管心理史学研究仍以精神分析为主要理论,但其他理论(心理学范畴的和非心理学范畴的)的介入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并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心理史学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更不可能只应用心理史学的方法来作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必须综合心理史学 计量史学 比较史学以及其他一系列知名的 不知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是可行的 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走到心理决定论的极端,必须勇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尊重历史的真相 最后,引用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的话来结束本文对心理史学的初探——心理学家敢于再现过去,并声称“我叙述了历史事件”,而心理史学家甚至还要加上“我揭示了过去的心理”,这看来真是荒唐之极 但是,如果心理史学家不懈地努力的话,他总有一天会感到:“我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的真相 ”

参考文献:

[1]罗凤礼.“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2]彭卫.“试论心理历史学的主体原则与理论层次”.载 史学理论 1987.2.

[3]大卫 斯坦纳德著,冯钢等译.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丹尼尔 J 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

[6]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M].人民出版社,2001.

[7]R C西蒙斯著,朱绛等译.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M].商务印书馆,1994.

[8]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

[9]托马斯 科胡特著,罗凤礼译.“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10]彼得 洛温伯格,转引自罗凤礼.心理史学.“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11]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

[12]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再来看地理因素的影响,新英格兰的土地比较贫瘠,土壤中多石块,可耕地很少,在新英格兰地区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此后的事实也证明这里从来不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区 地理环境的限制决定了新英格兰不可能发展南部种植园形式的经济,但与农业条件的恶劣相反,新英格兰发展商业的条件非常优越,新英格兰沿海的山地多与海洋相接,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港湾 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这里的移民更具开放性,眼界更为开阔,经济交流也带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共同的民族心理也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新英格兰移民的离心倾向在此后应对英国对殖民地的各项法令 措施中愈演愈烈,其中的过程在此不加赘述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说”似乎解释了这一成长过程,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可以概要地解释新英格兰地区从最初接受英王特许状的殖民地走到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爆发地的演变——早期依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出于移民自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口的增长 社会结构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交往需要;随着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尊重需要应运而生;为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能力,必须争取独立,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己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识十分肤浅,分析可能有误,因而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但在个体或社会遭受挫折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自身的发展已经到达相当高度,而且宗主国的压迫已经难以忍受之时,北美移民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机制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前文中谈到的心理史学的研究容易陷入理论模式去套历史的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很有借鉴的价值 他主张,不应当用头脑中预先准备好的理论框架去硬套历史,而应借助头脑中的心理学只是增加对于历史问题的敏感性,虽然可以借助理论来加强对于历史的解释,但却不能用理论来证实对历史的理解,要证实这种理解应该用历史的证据 而且,广泛使用心理分析术语可以掩盖作者的混乱 矛盾及对心理学掌握上的欠缺,然而,却使读者望而生畏,使得心理史学著作有心理学上简单化和历史学上倾向归纳主义的趋势 历史家和精神分析学者处理他们所研究的人类对象的方式基本相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因此以历史家惯常应用的方法便可探知过去历史的心理侧面,因此心理历史也可以写成一般的历史 应用传统的史学方法,配之以对人类心理的敏感,能够产生,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历史学科标准的研究著作 就如何寻求对人类心理的理解,托马斯 科胡特提出了威廉 狄尔泰的人文科学方法论——靠神会地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去认识,就是“在彼中重新发现我”,尽管神会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反科学的而加以摒弃,但历史学能够回答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因而神会理解仍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唯一实际可行的方法 总之,历史家在研究往昔的心理侧面时既不需要也不应当依靠心理史学方法,但心理侧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问题,每个历史实践,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心理侧面,不存在“不合理的”心理史学问题,也没有任何“合理的”历史问题不包括心理侧面 所以,托马斯.科胡特建议将心理史学成为一般史学,让心理史学家返回历史家的行列 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某种程度上过于极端甚至被批判为反科学的,但对于心理史学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当然,如果心理史学家能够接受心理学与历史学的双重训练,或者能够加强有志于心理史学的历史家同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的密切合作,都将有效促进心理史学的研究

随着心理史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群体心理研究的加强,心理史学所应用的理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主要趋势是突破心理学的局限,走向社会学 人口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 彼得 洛温伯格对心理史学所下的定义表达了这种认可——心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是将“历史学分析同社会科学的模型 人文学者的敏感 心理动力的理论及临床对心理深层的洞察相结合”,以便形成对往昔更为完满的观念 类似的观点,也可以从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定义中得到,“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 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 ”由此可见,尽管心理史学研究仍以精神分析为主要理论,但其他理论(心理学范畴的和非心理学范畴的)的介入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并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心理史学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更不可能只应用心理史学的方法来作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必须综合心理史学 计量史学 比较史学以及其他一系列知名的 不知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是可行的 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走到心理决定论的极端,必须勇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尊重历史的真相 最后,引用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的话来结束本文对心理史学的初探——心理学家敢于再现过去,并声称“我叙述了历史事件”,而心理史学家甚至还要加上“我揭示了过去的心理”,这看来真是荒唐之极 但是,如果心理史学家不懈地努力的话,他总有一天会感到:“我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的真相 ”

参考文献:

[1]罗凤礼.“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2]彭卫.“试论心理历史学的主体原则与理论层次”.载 史学理论 1987.2.

[3]大卫 斯坦纳德著,冯钢等译.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丹尼尔 J 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

[6]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M].人民出版社,2001.

[7]R C西蒙斯著,朱绛等译.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M].商务印书馆,1994.

[8]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

[9]托马斯 科胡特著,罗凤礼译.“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10]彼得 洛温伯格,转引自罗凤礼.心理史学.“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应用心理学范文第2篇

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处于动荡时期,他们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较弱,在针对中职学生授课时应用心理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将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根据教育心理学提出相关措施

1.主动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教育心理学中介绍,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理解学生,甚至研究学生,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特点和个性特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将这一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课程开始并不急于弓}入知识点,而是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如网络游戏、体育爱好、帖吧微博等话题入手。了解他们,读懂学生,和学生融为一体,尽量让学生接受自己;以此为铺垫之后,再循序渐进的引入新的课程目标、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采用倾听、鼓励、询问等心理学技巧,与学生尽量多的产生互动,在学生之间就课程的教和学展开讨论。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同时也增加了对教师的信任感,开始逐步消除他们上课的恐惧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动向。在中职学生中,很多学生不是为了来学习,而是为了应付家长,这样的学习动机哪能提高学习兴趣。实际上,中职学生的发展方向很多。既可以继续学习,参加三校生考试升入大专,也可以选择就业。但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学好专业知识都至关重要。升学深造,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就业,专业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常激发学生这些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认识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3.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啊,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在学生眼中,中职院校所教的专业课程肯定比中学时代所学的课程难,而且都是新内容、新知识。但实际上,中职院校所教的专业知识大部分都是以初中所学的内容为理论基础,额外添加一些实践或专业技能项目,在内容方面,很多都是与中学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不陌生。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迁移原理,有时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中职学生贪玩儿,基础差,进步慢。学生甚至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时,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哪怕很小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就能给予学生勇气,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其实教师很容易在教学中做到这点,比如,教师可以有意的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或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给予公开的表扬;纵向比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取得很小的进步,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充分肯定。这些措施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尊需求,而且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勇气。

5.尽量采用直观教学解释抽象概念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首要环节。很多专业课要求学生抽象思维,比如电工电子学对信号的模拟量,数控编程以及网页制作等等,这对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自然感到很困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尽量多地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当然,条件好的学校可采用现代媒体直观教学,效果更佳。

6.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无论哪门课程都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理解,靠机械地背公式和定理学习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以达到教学互动的目的。经常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间题,就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同题的习惯和能力。

7.合理应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快乐和愉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是一种思想转化,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对老师产生信任和认同,才会接受老师的意见和观点。因此,老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教师应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一些思想上落后的学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温暖,这样他们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就会慢慢减少,这时的教育工作就会顺利的完成。所以,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老师的关爱和相信才是他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三、总结

应用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史学;群体心理研究;美国独立战争

心理史学是心理学与历史学交叉渗透所形成的跨学科研究 应该承认,人们的心理对历史的发展必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手段去考察和理解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 更加深入 更加实际,也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思路 当然,心理史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善,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在此,试对心理史学的应用略作探索

一般认为,心理历史学始于精神分析学说对历史学的渗透,而且这一渗透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者弗洛伊德首开其端的,以《列昂纳多 达 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为其标志 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史学中一直占有主流地位,尽管行为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等各派非精神分析心理学也逐渐进入心理史学的领域

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进入历史研究并非偶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心理学和历史学都是以人的行为 思想 动机等为研究对象的;此外,无论是历史学还是心理学其立论根据必须来源于可信的资料与证据,只是历史学家收集史料,精神分析学家探究患者的经历与深层心理因素;两者在认识论上也有相通之处,心理学家需要追溯研究对象的历史,历史学家的研究也离不开对研究对象心理的分析(将有关心理学的内容纳入历史研究绝对不是弗洛伊德的首创,在心理史学作为一个流派被确定之前,历史研究对相关心理学内容的引入必定早已开始)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可行的

从心理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看到心理史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引起的争议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容易走入理论模式去硬套历史的误区 埃里克森说:我们必须接受“半是传说半是历史”的历史,他的意思就是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要探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必须了解其童年和青春期的遭遇,这些往往是史料中鲜有记载或没有记载的,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家应该根据自己所受的训练去采纳一些传说作为历史证据,哪怕是无真实根据的也无关紧要,只要不与已知的事实相矛盾,并与心理学理论相符合就可以了 不加批判地承认现代证据在历史上的有效性,并将其作为历史证据的替代物,这样对待历史研究,显然是不严肃的 大量的心理史学较好的作品基本上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完成,而非历史学家,且存在着将理论套事实之嫌,对历史资料考证不详,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加于其中,按著者自己的方式来重构历史,结果造成心理史学无真实性可言,这与历史追寻的真实性相悖 这种缺陷的造成,很大原因在于,把人看作“生物的人”超过了“社会的人”,用生理原因解释所有的社会活动 它往往把人生物化,只重视人的自然特征心理的生理基础,却忽视了人的社会特性心理的社会基础,片面夸大遗传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却忽视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组织发展对人类行为改变的作用 从心理史学的诞生来看,它本身就是精神分析学家用历史证明其理论的产物,而且因而出现上述缺陷就不足为奇,但将心理史学作为一门进行历史研究的史学方法的话,这种缺陷可能是致命的 应用心理史学作历史研究,必须依据不同的历史情境考察社会 文化 环境等多重因素对历史人物心理的影响 集体心理心理状态是一定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相对于个人传记式的心理史学研究,集体心理的分析可能更稳定 更有代表性 更可信,能更好地避免套用理论的弊端 特别是战争 动乱 饥荒 瘟疫等历史事件,集体心理较之个人心理对历史研究更有帮助 大卫 斯坦纳德提出“从理论上说,个人德感知性质乃是独一无二的,但事实上,同一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则经常存在着对象感知上广泛的相似性,它与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对象感知差异性同时并存”,“虽然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也不会留心)一个13世纪的公民,一个中世纪的阿日本武士,或一个17世纪教友派信徒的会如何独特地解释米勒-莱尔错觉,但是我们能够知道并应该注意过去不同社会中盛行的一般感知和认知假定的巨大差异” 在此,试着从宗教 环境 社会结构等方面来把握集体心理,进而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心理原因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层面,这里,试图将目光集中到一个特殊的群体——新英格兰地区即独立战争爆发地的英国移民,从这一移民群体的身上来发现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心理原因

首先,宗教,特别是17 18世纪时期的宗教,对当时的公共活动和私人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出生 成人 结婚 死亡 日常生活 人际交往等无不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 最早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也就是被后世尊称为“移民始祖”的群体,最初的移民动机便是宗教信仰问题 他们是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由于在英国主张清洗国教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受到王室的压制,惨遭迫害,不少清教徒被国王囚禁,当时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声称,如果清教徒不顺从,就把他们统统赶出国外 “移民始祖”是为了逃避宗主国宗教迫害,实践自身宗教理想而来到北美的 所以说,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从一开始心理上便与宗主国有着一定的离心倾向 而且,这一群体特殊的移民背景和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总是雄心勃勃,怀有强烈的使命感或救世意识,这点可以从移民领袖温斯罗普在向他的清教徒旅伴们宣讲教义时的预言得到体现,“我们将如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 因此,我们如果在已经着手的事业中欺蒙我主,使主收回目前赐予我们的庇佑,我们就将成为世人笑柄,天下丑闻” 肩负神圣使命感来开拓新大陆的新英格兰人在殖民地追求独立的重要时刻,也必将责无旁贷,视之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见,宗教情感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的独立意识打下基础 既然在这里提到了温斯罗普,那么顺便说一下对历史上领袖的理解 埃里克森认为领袖和被领导者是十分近似的,领袖创造性地利用客观世界 社会制度 语言文化区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引起成千上万要求外部世界满足自己需要的人们的共鸣,他与众多的追随者在本质上别无二致 显然,埃里克森对领袖的解释很难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样板,但在此处,对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领袖来说,这一解释是合理的

其次,环境因素也影响到新英格兰移民的生活方式 社会发展等 先来看气候条件,位于北部地区的新英格兰气温较低,冬季漫长而寒冷,“波士顿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3度,最冷达到零下29度,而南部1月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2北美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南部比较炎热,弗吉尼亚夏天白天气温在32度左右,最热时可达40度,因为此时各种疾病流行,许多人死于夏季 因此,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反而使得新英格兰地区较少受到热带疾病的袭扰,各种致命疾病不易流行,人的寿命较长,因而人口的增长稳定而有序 到达北美后新英格兰居民比较顺利地移植了他们在宗主国时的家庭模式,人口稳步增长,建构起正常的社会关系,并进入良性循环 家庭是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埃里克森在群体研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来说,他认为家庭及其对儿童的抚养形式是将社会价值和社会要求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手段 新英格兰从移民社会向本地人社会的转变比较短暂 这一转变可谓意义重大,因为第一代移民总会和英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对故土的思念 对宗主国的留恋使他们或多或少有一种漂泊感,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情感上很难把北美当作他们真正的家园,所以他们对英国有一种归属感,并且仍然会致力于保卫英帝国的利益,使得移民社会仍带有浓重的宗主国特点 但在北美出生的第二 第三代人不同,他们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环境,更何况他们没有祖辈的英国背景和故土情结,与宗主国在情感上和血缘上都日益疏远,他们把北美当作自己真正的家园,关心的是本地利益而非英国的,应该说他们的心理已经是美国化的,而非英国式的,产生独立的愿望是必然的

再来看地理因素的影响,新英格兰的土地比较贫瘠,土壤中多石块,可耕地很少,在新英格兰地区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此后的事实也证明这里从来不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区 地理环境的限制决定了新英格兰不可能发展南部种植园形式的经济,但与农业条件的恶劣相反,新英格兰发展商业的条件非常优越,新英格兰沿海的山地多与海洋相接,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港湾 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这里的移民更具开放性,眼界更为开阔,经济交流也带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共同的民族心理也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新英格兰移民的离心倾向在此后应对英国对殖民地的各项法令 措施中愈演愈烈,其中的过程在此不加赘述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说”似乎解释了这一成长过程,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可以概要地解释新英格兰地区从最初接受英王特许状的殖民地走到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爆发地的演变——早期依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出于移民自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口的增长 社会结构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交往需要;随着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尊重需要应运而生;为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能力,必须争取独立,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己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识十分肤浅,分析可能有误,因而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但在个体或社会遭受挫折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自身的发展已经到达相当高度,而且宗主国的压迫已经难以忍受之时,北美移民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机制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前文中谈到的心理史学的研究容易陷入理论模式去套历史的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很有借鉴的价值 他主张,不应当用头脑中预先准备好的理论框架去硬套历史,而应借助头脑中的心理学只是增加对于历史问题的敏感性,虽然可以借助理论来加强对于历史的解释,但却不能用理论来证实对历史的理解,要证实这种理解应该用历史的证据 而且,广泛使用心理分析术语可以掩盖作者的混乱 矛盾及对心理学掌握上的欠缺,然而,却使读者望而生畏,使得心理史学著作有心理学上简单化和历史学上倾向归纳主义的趋势 历史家和精神分析学者处理他们所研究的人类对象的方式基本相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因此以历史家惯常应用的方法便可探知过去历史的心理侧面,因此心理历史也可以写成一般的历史 应用传统的史学方法,配之以对人类心理的敏感,能够产生,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历史学科标准的研究著作 就如何寻求对人类心理的理解,托马斯 科胡特提出了威廉 狄尔泰的人文科学方法论——靠神会地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去认识,就是“在彼中重新发现我”,尽管神会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反科学的而加以摒弃,但历史学能够回答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因而神会理解仍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唯一实际可行的方法 总之,历史家在研究往昔的心理侧面时既不需要也不应当依靠心理史学方法,但心理侧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问题,每个历史实践,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心理侧面,不存在“不合理的”心理史学问题,也没有任何“合理的”历史问题不包括心理侧面 所以,托马斯.科胡特建议将心理史学成为一般史学,让心理史学家返回历史家的行列 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某种程度上过于极端甚至被批判为反科学的,但对于心理史学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当然,如果心理史学家能够接受心理学与历史学的双重训练,或者能够加强有志于心理史学的历史家同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的密切合作,都将有效促进心理史学的研究

随着心理史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群体心理研究的加强,心理史学所应用的理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主要趋势是突破心理学的局限,走向社会学 人口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 彼得 洛温伯格对心理史学所下的定义表达了这种认可——心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是将“历史学分析同社会科学的模型 人文学者的敏感 心理动力的理论及临床对心理深层的洞察相结合”,以便形成对往昔更为完满的观念 类似的观点,也可以从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定义中得到,“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 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 ”由此可见,尽管心理史学研究仍以精神分析为主要理论,但其他理论(心理学范畴的和非心理学范畴的)的介入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并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心理史学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更不可能只应用心理史学的方法来作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必须综合心理史学 计量史学 比较史学以及其他一系列知名的 不知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是可行的 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走到心理决定论的极端,必须勇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尊重历史的真相 最后,引用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的话来结束本文对心理史学的初探——心理学家敢于再现过去,并声称“我叙述了历史事件”,而心理史学家甚至还要加上“我揭示了过去的心理”,这看来真是荒唐之极 但是,如果心理史学家不懈地努力的话,他总有一天会感到:“我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的真相 ”

参考文献:

[1] 罗凤礼.“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2] 彭卫.“试论心理历史学的主体原则与理论层次”.载 史学理论 1987.2.

[3] 大卫 斯坦纳德著,冯钢等译.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 丹尼尔 j 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 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

[6]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m].人民出版社,2001.

[7] r c西蒙斯著,朱绛等译.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m].商务印书馆,1994.

[8]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

[9]托马斯 科胡特著,罗凤礼译.“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10] 彼得 洛温伯格,转引自罗凤礼.心理史学.“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11] 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 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

[12] 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 再来看地理因素的影响,新英格兰的土地比较贫瘠,土壤中多石块,可耕地很少,在新英格兰地区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此后的事实也证明这里从来不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区 地理环境的限制决定了新英格兰不可能发展南部种植园形式的经济,但与农业条件的恶劣相反,新英格兰发展商业的条件非常优越,新英格兰沿海的山地多与海洋相接,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港湾 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这里的移民更具开放性,眼界更为开阔,经济交流也带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共同的民族心理也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新英格兰移民的离心倾向在此后应对英国对殖民地的各项法令 措施中愈演愈烈,其中的过程在此不加赘述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说”似乎解释了这一成长过程,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可以概要地解释新英格兰地区从最初接受英王特许状的殖民地走到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爆发地的演变——早期依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出于移民自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口的增长 社会结构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交往需要;随着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尊重需要应运而生;为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能力,必须争取独立,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己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识十分肤浅,分析可能有误,因而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但在个体或社会遭受挫折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自身的发展已经到达相当高度,而且宗主国的压迫已经难以忍受之时,北美移民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机制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前文中谈到的心理史学的研究容易陷入理论模式去套历史的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很有借鉴的价值 他主张,不应当用头脑中预先准备好的理论框架去硬套历史,而应借助头脑中的心理学只是增加对于历史问题的敏感性,虽然可以借助理论来加强对于历史的解释,但却不能用理论来证实对历史的理解,要证实这种理解应该用历史的证据 而且,广泛使用心理分析术语可以掩盖作者的混乱 矛盾及对心理学掌握上的欠缺,然而,却使读者望而生畏,使得心理史学著作有心理学上简单化和历史学上倾向归纳主义的趋势 历史家和精神分析学者处理他们所研究的人类对象的方式基本相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因此以历史家惯常应用的方法便可探知过去历史的心理侧面,因此心理历史也可以写成一般的历史 应用传统的史学方法,配之以对人类心理的敏感,能够产生,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历史学科标准的研究著作 就如何寻求对人类心理的理解,托马斯 科胡特提出了威廉 狄尔泰的人文科学方法论——靠神会地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去认识,就是“在彼中重新发现我”,尽管神会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反科学的而加以摒弃,但历史学能够回答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因而神会理解仍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唯一实际可行的方法 总之,历史家在研究往昔的心理侧面时既不需要也不应当依靠心理史学方法,但心理侧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问题,每个历史实践,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心理侧面,不存在“不合理的”心理史学问题,也没有任何“合理的”历史问题不包括心理侧面 所以,托马斯.科胡特建议将心理史学成为一般史学,让心理史学家返回历史家的行列 托马斯 科胡特的意见某种程度上过于极端甚至被批判为反科学的,但对于心理史学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当然,如果心理史学家能够接受心理学与历史学的双重训练,或者能够加强有志于心理史学的历史家同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的密切合作,都将有效促进心理史学的研究

随着心理史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群体心理研究的加强,心理史学所应用的理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主要趋势是突破心理学的局限,走向社会学 人口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 彼得 洛温伯格对心理史学所下的定义表达了这种认可——心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是将“历史学分析同社会科学的模型 人文学者的敏感 心理动力的理论及临床对心理深层的洞察相结合”,以便形成对往昔更为完满的观念 类似的观点,也可以从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定义中得到,“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 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 ”由此可见,尽管心理史学研究仍以精神分析为主要理论,但其他理论(心理学范畴的和非心理学范畴的)的介入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并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心理史学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更不可能只应用心理史学的方法来作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必须综合心理史学 计量史学 比较史学以及其他一系列知名的 不知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是可行的 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走到心理决定论的极端,必须勇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尊重历史的真相 最后,引用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的话来结束本文对心理史学的初探——心理学家敢于再现过去,并声称“我叙述了历史事件”,而心理史学家甚至还要加上“我揭示了过去的心理”,这看来真是荒唐之极 但是,如果心理史学家不懈地努力的话,他总有一天会感到:“我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的真相 ”

参考文献:

[1] 罗凤礼.“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2] 彭卫.“试论心理历史学的主体原则与理论层次”.载 史学理论 1987.2.

[3] 大卫 斯坦纳德著,冯钢等译.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 丹尼尔 j 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 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2.

[6]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m].人民出版社,2001.

[7] r c西蒙斯著,朱绛等译.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m].商务印书馆,1994.

[8]理查德 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 史学理论 ,1987.

[9]托马斯 科胡特著,罗凤礼译.“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10] 彼得 洛温伯格,转引自罗凤礼.心理史学.“美国的心理史学”,载 史学理论 .1987.2.

应用心理学范文第4篇

1移动社交应用

移动社交应用是移动场景下的新型社交解决方案。通过移动社交应用可以让用户更加快捷迅速地在任何地点创造并分享实时内容,移动社交应用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模式,为人类的社交活动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对于移动应用的设计流程,笔者采纳百度用户体验部在《体验 度》中的论述。首先,将产品分为以下几个设计环节:产品方向、产品功能定义、用户研究分析、产品交互逻辑、产品图形设计、产品运营。

2相关心理学理论

首先,从人的属性说起。马克思的“人性观”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为了维持生存所体现出的本能特征。二是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的两种属性决定了人有两类需求。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个体需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社会需求。动机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人的个体需求决定了人的个体动机,人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的社会动机。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对行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的促进作用,个体动机决定了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认知行为),社会动机决定了社会行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路出发,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认知心理学是系统研究认知行为的科学。因此,本文研究的相关心理学理论包括作为确定产品方向和产品功能的理论支持的社会心理学以及作为确定产品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和运营设计的理论支持的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从众、大众传播、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人际交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对人类的记忆、知觉、语言、理解、推理、思考、问题解决及学习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信息识别和信息加工过程。信息识别过程的研究范围包括:色彩、形状、边界视觉。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范围包括:注意、记忆、学习、解决问题、元认知。

3用户界面设计准则

自计算机系统为人所应用以来,计算机界面就成了连接用户和计算机系统的纽带,就有人尝试用户界面设计准则,期望制定一套设计标准来规范设计使其更加易用。早期的设计准则有:Cheriton(1976)为早期交互式计算机系统提出了用户界面设计准则;Norman(1983)基于人类认知,提出了软件用户界面设计准则;Smith和Mosier(1986)撰写了一套很全面的用户界面设计准则;Nielsen和Molich(1990)提供了一套用于用户界面启发式评估的设计准则;进入21世纪,Stone(2005)、Koyani、Bailey和Nall(2006)、Johnson(2007)以及Shneiderman提出了更多用户界面设计准则。另外,微软公司、苹果公司、谷歌公司基于各自的平台了相应的设计准则。下面列出三套著名的用户界面设计准则:Shneiderman:力争一致性、提供全面的可用性、提供信息充足的反馈、设计任务流程以完成任务、预防错误、允许容易的操作反转、让用户觉得他们在掌握、尽可能减轻短期记忆的负担。Nielsen、Molich:一致性和标准、系统状态的可见性、系统与真实世界的匹配、用户的控制与自由、错误预防、帮助用户识别、诊断错误并恢复、使用灵活高效、识别而不是回忆、具有美感的和极简主义的设计、提供在线文档和帮助。Stoneetal:一致性(相似从而可预期);可见性(步骤清晰);反馈(对已发生或正发生的情况提供清晰的说明);结构(内容组织有条理)容错性(避免错误并能从错误中恢复;操作应该是可逆的;可访问性(即使有故障也能够使用);自解释(控件本身能够提示使用方法);简单化(简单能使用户专注于具体任务)通过这三套设计准则的对照可以看出:除了它们的措辞和强调重点稍有不同外,整体看来还是很相似的。笔者将这些设计准则整理归纳为:一致性:与人的认知、真实世界、系统内部保持一致;操作清晰高效:步骤清晰、操作高效;及时反馈:对已发生或正发生的情况进行反馈,清晰且及时;容错:预见错误并能从错误中恢复;自解释:控件利于用户识别而不是强迫记忆;简单:步骤简单、风格简约。

4心理学在移动社交应用设计中的应用模型

应用心理学范文第5篇

深入发展。

关键词:心理技巧 设计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41-01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近年来,教学模式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社会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学会基本的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情商,比如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沟通能力、抗打击与挫折能力等,这就要求在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均需要加入心理学教学。虽然目前心理学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渗透到整个学术界与教育界,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一线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并没有真正从教学计划上突出心理学的重要性[1]。本文通过提出心理技巧设计在心理教学中的应用,来分析心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心理技巧设计在心理学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心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的认知状况。很多学生在心理学教学课堂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想象能力相对较差、思维缺乏创新性,意志力相对薄弱,自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学生的常见心理与行为。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出现说谎、骂人、打架,甚至逃学、考试作弊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伤人行为。还有部分学生出现考试焦虑、学习态度不端正、抗挫折能力较差、恋爱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过分自我、易受多种思想冲击等问题[2]。

2 心理教学课堂中心理技巧设计

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进行课前心理学技巧设计,来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课堂效率。

第一,要重视打造课前一分钟。要实现心理教学的有效课堂,教师需要充分且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良好的教学状态,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就心理学教学课堂来讲,师生双方这种良好状态的形成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教学技巧与智慧来精心的营造。本文提出课前一分钟的教学方案设想,即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随机的选出其中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并用课堂中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这件事进行分析。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一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响应,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事实上,如果将课前的这一分钟当做一种教学任务来看待的话,那么可能这一分钟会流于一种形式,无法取到应有的效果。但从教学课堂来分析,事实上这种设想是没有必要的,通常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就开始跃跃欲试要走上讲台讲自己的小故事,在这一分钟中,笑声与掌声充斥着课堂,学生早已经进入了心理学思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必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重视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专业辅导形式,集中了心理学专业理论与技术,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展开的辅导模式。团体辅导主要是以团体为基本对象,采用适当的辅导方式方法与策略,通过鼓励团体成员之间实现互动,来推动个体在这种互动交往中不断学习、观察、体验,并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学会有效的调整并改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不断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心理教学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学都安排在教学的初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彼此之间还不十分熟悉,且班级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教师可以采用滚雪球团体辅导方法,随机对学生进行配对,使配对的两位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之后两人小组可以随机的组成四人小组,由之前的两人彼此向其余的两人介绍对方,四人小组再变为八人小组,在介绍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八人小组安排表演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表演节目,并对表演进行名次的排名。这项活动一方面加深了班级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还为以后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等教学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另外,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来安排心理辅导,比如在讲到情绪管理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解相关的团体辅导与人际关系辅导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些辅导方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自我反省,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强调课堂教学材料的有效选择。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质量,而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授课质量,在不断完善自身授课方式方法、营造良好授课环境的前提下,还需要充分注意教材的选择,要突出教材的创新性与趣味性,使教材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要求教师要精心的选择教材并进行课前准备,使授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和喜欢的。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突出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思路,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需求角度出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讲到情绪情感时,要准备一些关于情绪控制的相关案例,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或者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感受到情绪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对情绪的有效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堂课只需要准备一个兴趣活动,因为据相关研究显示,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会持续30分钟,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与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每3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氛围的机会,以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要重视课堂情境的创造。在传统的心理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单方面对知识的传授,教师的主体地位相对明显,很多教师对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方式比较感兴趣,但很多学生害怕被提问回答错问题,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课堂主动性。针对这种状况,本文提出教师要善于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奖励法以及暴露疗法等理念来改善课堂教学情境,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提问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够真实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心理,为学生静心的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则教学效率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常欣,王沛.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28(5):11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