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本篇文章给大家说说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以及你可能想了解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能有一定的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草书的结构特点
2、想要高级的草书需要“三线”和“二连”,指什么呢?
3、草书里的点去是什么?
4、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
草书的结构特点
草书的结构特点如下:
书法草书的结构特点一:删繁就简,点画相代。
在诸种书体中,楷书是最规范、最标准的书体,行书则比楷书自由,增加了笔画之间相连的游丝,但都省减了楷书中繁复和点画,而草书更为省减、简练。
它的一画可以代替四个点,一笔可以成一个字,可见其省略的程度,而且,草书可以用一点代替一画,也可以用一画代替几点。在点画那一节中,我们已经作过介绍。
书法草书的结构特点二:圆转连绵,一气呵成。
书的主要笔法是使转,因此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它的线条多为圆弧形,加上游丝牵引其间,所以写出来圆圈较多,加上行笔流畅舒展,一笔甚至可以写好几个字,有时写下来就圈圈相套,一气呵成。
书法草书的结构特点三:气势贯通,挪腾变化。
由于草书的气势体现在一整篇上,对每个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对直和平稳,只要气势到了,上下有所呼应,整个看起来浑然一体也就可以了。
因此,有时字的挪腾很厉害,并不是上下对齐,而且字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从整篇看则是均衡、稳定的。因此,草书从欣赏到创作,尤其是大草,都要从整篇出发,照顾全局。
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
想要高级的草书需要“三线”和“二连”,指什么呢?
草书是书写极致,是情感与法度在形式美与意境美的崇高审美层面的完美合一。
法度是作品的形式内容,情感是作品的精神内容,前者显于外,后者发于内,两者高度结合,互为依存。
当下一些书家不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创作情境所构之由,误读“情感”功能,在”酒后三杯”状态下 一味简单快速书写,忽视了“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的约束,进入到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无法”窘境。
显然,这种线条不是简单的快速书写,而是在对造型的解构中,其笔势和视象的形成,具有严密内在的约定俗成性和既定形式感。这些规定性即种种构成关系,决定了书法的书写,即线条是有规律、轨迹可寻的。
可以说,线条是草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挥洒 “三线”(线形、线质和线律)的多变及其构成关系。
线形,即草书线条的具体造型。在“篆隶笔意”前提下,某些地方往往大胆中锋、侧锋、破锋和散锋并用,流动与拙涩笔势并置,在强化线条“三段”起、行、收转变为起、转、收的连字组合中,加长中途笔线的行进距离,形成丰富多变的长短、粗细、弧形之线。
线质,即草书线条的质地和质感。常常使用不同材质或在同一材质中,通过用笔疾缓(速度)、轻重(力度)的差异,追寻线条不同质感特征。尤其体察毛笔不同部位的把控与发挥一一在行笔过程中对笔尖、笔肚、笔根不同位置与纸面各角度碰触、摩擦的变化,以期形成线条本身内部运动及两侧不同的质感。
线律,即草书线条运动过程中的节奏和旋律。
通过各种虚、实连和虚、实混合连等方式,进行构形和势变。
虚连,是看不见的暗线,是在明线书写中生成的一种潜在的“涌动”的内力。它以搭接方式通过穿插、避就、压缩字距,形成一种整伤的连缀,也可以通过体势组合方式,连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成字组,提高作品的凝聚力。
实连,是看得见的明线,是构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笔线。它通过不同的行轴线实、虚和混合连缀方式,形成各种线造型、字造型、行造型或篇造型等。在“异音相从谓之和”“节则止之,奏则作之”中形成一种书写时力量分布和速度分布变化的节律形式。
对于此,我们要“高度把握”,通过“熟能生巧”的训练转化为功夫,变为默契于心、调控于手的一种笔墨运动的良好惯性力。这样在借助于“酒后三杯”的激情时,才能表现出“不期然而然”“无意于佳乃佳”的理想情调和审美内涵,体现出“书卷气”的轻松、遒劲的形式美感。
另外,“三线”在实笔(线的长短、粗细、弧度等)与虚笔(可虚、可实)之间的各种搭接、连缀中,在对线本身的内部运动与两侧(边廓)的把控中,在长短不同的线条对比中,在激情与理性的碰撞中,推进线条的运动轨迹,一次性完成而不可复制,创造出一种运动的形式或人类情感的奔涌状态,诉诸于视觉、听觉,甚至想象的知觉形式。
从而要给人以宏大静穆之感,而不是无休止的速度感,要透露出楷之稳、行之劲、隶之朴和篆之圆活,在纵向连绵映带、天女散花般的点画中,寻觅结构的诡异和新奇。
书法创作就是制造并协调各种矛盾,为此,我们在追求书体纯粹性的同时,更要强化书体间的兼容性,楷需草意而活,草需楷力而稳;楷过稳而失其活,草过流而失其厚。
草书里的点去是什么?
行书点画笔法与楷书、隶书、篆书、草书都没有区别,无非就是“起、行、收”三个基本要点,然中锋行笔、提按有度、使转得法,等等。赵松雪云: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这个道理。相对其他字体而言,行书基本上可以说是楷书的简捷写法。最重要的是“简”,楷书的起行收,以及提按使转是必须交代得非常清楚的,而且每个节点都有比较复杂的法度。行书则简化楷书点画中的某些笔法,比如起笔到转中锋行笔,其中的提按行书是可以直接转换笔锋的。再就是行书点画书写较楷书快,较草书慢,牵丝比正书多比草书少。行书是可以笔画连着写的,上一笔之末就是下一笔之始,强调空中取势,笔画的外在联系比正书更直观。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大概也就讲清楚了行书的横竖撇捺点的特点了。
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
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是因为我没有练习草书的缘故吧。但这句话其实也不仅仅是说的草书,对于其它书体也是如此,例如行书或者行草书等。下面我来分别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点
这里的“点”不是我们常说意义上的点,而是指的“点画”的意思。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草书《书谱》中云: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草书的书写节奏比较快,更能凸显书家的情感表达,书写的时候笔画之间的连带很多,因此在笔法上以使转为主,所以孙过庭说“使转为形质”。而点画的顿挫、跳跃,遒润、迟涩等,就成了草书的情性,可以说“点画”就是草书的灵魂。
写草书时,很多笔画都是以点来代替,例如上图中的“上”就是三个点,“口”做为部首的时候,往往就是两个点。这样处理可以加快书写的速度,达到简易笔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草书章法中的虚实、揖让的空间关系。
二连
我们一般俗话说行书是连笔字,那么草书就更是连笔字了,我们看看唐代狂草大师张旭和怀素的字,一行下来几乎都是从上连到下面。
草书为了保证运笔的连贯性,因此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多数都是连接的。有笔画上的实连,也是中间断开的意连,总之保持笔势的连贯,行气的贯通。行与行之间讲究穿插避让,整篇章法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说,草书的章法布局体现在一个“连”字上。
三交代
草书不是潦草的书写,草书的法度丝毫不比楷书弱,草书的很多字的写法,字根的写法都是约定成俗的,是有规矩可言的,不是自己随便创造的或者一时兴起瞎写出来的。
草书中很多字的写法极其相像,一点点的变化可能就成了另外一个字,因此要求我们在写草书的时候每一笔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很容易让别人看了产生误解。
另外就是,草书虽然是在快速中完成书写的,但是对于每一笔的处理要求很高,起笔收笔必须交代清楚,每一笔有来处、有去处,不然就容易形成滑俗的毛病。
四墨
墨法在草书中要熟练应用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没有非常熟练的用笔技巧,也很难掌握好墨法的应用。草书行笔快速,作书之时,笔落墨染,运笔开来,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使得笔尖上流淌下来的墨与纸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浓、或淡、或润、或燥,这就是“墨法源于笔法”。
我们去看那些名家的法帖,例如颜真卿、王铎等,往往惊叹于他们墨色的考究,特别是那些浓不滞、枯不瘠、润含雨的精彩之处,让人佩服不已。但这些不能勉强去学,只能通过观察、欣赏来获得心灵上的启发。
明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谢晋在《春雨杂述》里边讲的:
“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存天巧,奇妙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草书中的墨法在意与不意之间,这样的草书才有其妙之处,若处处皆刻意安排,则失去了草书的韵味。
五紧
草书因为过于疏狂,功力不到家的人往往容易写的疏散有余,紧凑不足,草书写的时候要或紧、或松、收放自如,过于狂放则容易造成形散,而形散则神散。
六飞白
飞白用笔可以增加草书的老辣、苍劲之美,古代草书大家都很重视枯笔飞白的运用。枯笔飞白也需要适当才好,飞白太多则显得过于褴褛,不干净,但没有飞白又显得变化不足,缺少苍劲。
我们在写草书的时候,可以参考孙过庭的墨法:“
带燥方润,将浓随枯
”,一幅草书作品中一定要适当使用飞白的用笔,我们可以根据章法布局,在整幅作品中使用几处飞白的,可以让画面起到变化,恰到好处。
书写的时候一次蘸墨要尽量写完,一个锋面的墨用尽了,再用另一侧的墨,一般可以写七八个字到十几个字,每一次蘸墨后都如此,这样墨色自然就变化丰富了,而且让画面也增加了节奏上的变化。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理解,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以上就是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和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