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糖)

  • 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糖)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生活
摘要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相关的消息,其中也会对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糖相关内容一起介绍。本文目录一览:1、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真正的底层人,穷一辈子是有原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相关的消息,其中也会对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糖相关内容一起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1、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真正的底层人,穷一辈子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呢?

2、豆瓣9.7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值得一看

3、《最后的棒棒》|我们还在抱怨生活,可他们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

4、你如何理解《最后的棒棒》中“最后”一词?

5、最后的棒棒介绍 最后的棒棒简介

6、最后的棒棒“老黄”去世,导演当时拍这部纪录片为何要选他当主人公?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真正的底层人,穷一辈子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实在是太局限了,不愿意走出自己的活动范围,所以才会穷一辈子,所以我认为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开阔一个人的思维。

关于纪录片

《最后的棒棒》是一部纪录片,导演叫何苦,一名自主择业的转业军官。他用亲生体验的方式,拍下这部纪录片,带着我们走进“棒棒的世界”。

在片头,有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三十多年来,有人唾骂他们衣衫不整,影响城市品位,也有人感慨是几十万棒棒,用肩膀挑出了一个新重庆。”山城正在告别肩挑背扛的历史,然而关于棒棒的回忆,却将被定格成永远。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的篇章。在历史的洪流前,每一个棒棒都微不足道,但是回归到他们每个人的人生,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这里,你将看到最固执、最卑微、最矛盾、也是最真实的底层人的人生。

关于棒棒

每一个棒棒,都有他们必须做棒棒的理由。这部纪录片,好在真实,透过这些棒棒,你能看到最质朴的人性。就像老黄这个人,他是善良的,明明自己条件很差,但是看到那种残疾的乞丐,他还是会主动施舍。聪明是种天赋,而善良是种选择。

他也是有尊严的,他告诉蛮牛(导演在剧中的绰号):棒棒要扛在肩上,随便拿根棍子找饭吃的是叫花子,棍子是打狗的工具,而我们的棒棒是干活的,这是最本质的区别。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与此同时,老黄很多时候也是固执的,自私的、让人无法理解的、那种来自底层的恶。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有值得人称赞的品质,但要是换个角度,你也能发现他们那种为了蝇头小利的自私一面。这才是真正的底层生活。

关于穷人

真正的底层人,穷一辈子是有原因的,这并不是偶然。他们也有过创新。去工地的话,他们年纪大了干不了这个活,被老板提前结算工钱,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做不了,贴标牌因为不认字,贴错地方再次被提前结算工钱。

只有肩上的棒棒,能够支撑他们。现实诸多因素的限制,让他们永远禁锢在自己的思维里,也只能局限在小小的地方,低着头挑着担艰难前行,然后等着被时代抛弃,大概这就是梦想和现实的距离。

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星辰,有人见尘埃。生活千辛万苦,一直努力不曾放弃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很多地方都看得我泪流满面,我想起我的父母,他们曾经也用自己的肩和手,供我们读书,想为我们挑起一个新的未来。

他们像蝼蚁一样渺小,却也像山峰一样伟岸,他们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这个城市的兴起,他们的肩膀弯下去又抬起来,不过是为了奔赴一个希望而已。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是抱着这样的期待活着,谁也没有高贵多少,生活总是给你一些东西,又拿走一些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些不平等与生俱来,逃不掉也挣脱不了,但好好活着,是每个人一辈子都为之奋斗的目标。希望每个为生活努力的人,都能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糖)

豆瓣9.7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值得一看

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他在豆瓣评分高达9.7分。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这是这部纪录片的简介,它叫《最后的棒棒》。

看到弹幕好几个网友说一口气看完了这部,每集30分钟13集的记录片,我是断断续续分好几次看完的,看到里面的老黄,挑着沉重的货物,在气温还很低的倒春寒里,脸上依然淌满了汗水,看着他在等活干的过程中,拿着他那条光溜溜的棒棒,沉默又孤寂的身影,我真的没敢坚持一下子看完,好久没有说话心里有点压抑,他们的生活太辛苦了,他们赚的是血汗钱。

故事是从自力巷53号开始,这个带着特殊意义的门牌也似乎暗示着住在这里的人生活的命运轨迹——勤劳节俭、自食其力。跟着真实细微的镜头,在这里我领略了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

跟着老黄脚下快步疾走的布鞋,从简陋的住处到繁华的商圈,却好像跨过两个了世界。那边还是铁皮瓦和蜘蛛网斜挂的,拆迁留下的筚路蓝缕,这边却是热闹的光怪陆离。只不过不过现实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划开一道鸿沟,将其撕裂开来展现在眼前。

就像老黄说的,劳动光荣,但在这个世界上,没人会发自内心的觉得当棒棒光荣。不喜欢棒棒这种带有戏谑性的称呼,但是仍旧期待这样的召唤。只因为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这就是生活”。

100里路,10元工钱,300斤重的15箱装修原件要送到青年路,15元工钱,挑12箱饮料搬上六楼。棒棒这个行业靠力气吃饭,没有为你量身定制的业务,只要价钱合适,重点轻点都得干。

他们或许不被关注,光着膀子衣衫不整影响市容市貌,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在这个城市有他们的一份力。他们虽然好像是被忽视了的存在。但没有不说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劳动者。

看着他们的日常劳动生活,突然好像就有了生活力量,真实的感知到站在这片土地上有了从未有过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撞击你心头。在杂乱昏暗的房间里,在电磁炉冒起的热气里,在木柴燃起的火光里,在吸溜吸溜的面条声中,在一勺一筷从锅里到碗里,在累了一天后没有大鱼大肉却很容易满足。

即使是不同行业的职业,却在某一处能够体会他们经历的苦。在我生活的城市中,也有类似于山城棒棒的农民工,他们也是靠自己的一身力气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归属。搬家,通厕所在没有活可揽的时候,他们一群人好几个聚在一处,或是打牌消遣,或是闭着眼睛躺在自己那辆小三轮车装货物的木板,在蝉声喳喳叫的午后,在马路边伴着疾驰而过的汽车。

这些或许也只是最后的棒棒们其中的一个缩影,棒棒们自立自强,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劳力挣钱吃饭,踏踏实实追梦,我想这不仅是了解山城重庆的一张名片,也是了解那些生活在城中村、底层劳动者的一面真实的镜子。

有网友说,干什么要比干这个工资高,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穷是有理由的。其实,当我们去想一想,这些镜头下的棒棒以及来自底层的这些人们,难道他们就没想过要改变吗?或许他们就靠自己的力气想干这个,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只是他们有改变的条件吗?除了靠自己的力气干活,他们缺少的就是改变的这种能力和资本。如果有像纪录片的导演何苦带领下外出寻活的思维,或许他们也不会是今日的模样。他们省吃俭用用血汗换来的一沓沓捆绑的一分一毛一块二十块,对于他们来说不想去赌他们未知的行业,他们每天只想着要找活然后存下几十块,存下心中定下的那个数字目标。

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这也是我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对这些执着、坚持不放弃的人多了更深的敬意,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平凡,人生就是努力劳作,或许再没有比这个更能让人奋不顾身了吧。

就像有个网友在知乎上写的,看了不向命运低头的棒棒们,腰不酸了腿不痛了,干什么都有力气了。

《最后的棒棒》|我们还在抱怨生活,可他们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

棒棒军曾是山城重庆的名片,高峰时有几十万人,但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这个行业正逐渐从山城消失。

对很多人来说,对重庆的印象,除了重庆小面、火锅,大概就是《山头棒棒军》这部电视剧了,城市的变迁,底层生态,方言幽默都可以在这部剧中看到。棒棒是重庆独有的一种职业名称,一根棒棒,一捆绳子,他们游走于重庆大街小巷,帮助有需要的人搬搬抬抬来换取一份工钱,他们多半从农村来,生活拮据却自成一种生活状态。

棒棒的产生,源于重庆的特殊的山地地形,整个城区依山而建,出门就爬坡,下船即上坎,搬运东西成为难题。重庆市民于是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买家具、电器,小到买几斤肉,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叫一声‘棒棒’,即有人应声而到。”

 

2014年初,一名正团职转业的军官何苦,带着对棒棒的情节,加入棒棒大军。当棒棒一年,和棒棒们同吃同住。记录棒棒们的心酸、尴尬、坚韧与无奈,挽留属于重庆独特的城市记忆。

老黄(右)与何苦师徒

从繁华的解放碑到破败的自力巷,只有一墙之隔。没有演员和剧本,对于久经风霜却不曾被命运压垮的老棒棒们,经历就是最丰满的故事。

65岁的老黄是有着22年经验的老棒棒。他朴实善良,任劳任怨。他总说帮女儿还完房贷,就回去带外孙。

除了干些体力活外,老黄也会兼职做些没人愿意做的脏活累活。为了赚20块,徒手在厕所下水道里捞铁勺。

老黄事后用香皂洗了三遍手,没去在意雇主嫌弃的脸色接过了钱。脏、累、赚的少、不受人尊重,是棒棒们的生存状态。

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偷,左右了老甘的命运

25岁那年,老甘交往了整整5年的未婚妻突然悔婚,老甘痛定思痛之后,决心发奋图强到重庆干一番大事业,并发誓有朝一日,把大队长家的千金娶回家。

进城头十年,命运接连和他开了两次玩笑。第一个五年他攒了10000块,准备开一个小面馆,从银行回来的路上被人摸了包,第二个五年他攒下了25000块,在准备盘下一个日杂店的关键时刻,小偷破门而入把钱偷走了。

于是,三十五六的老甘开始相信命运,还专门请十八梯的李半仙,认真地给自己算了一卦,结果是自己会在60岁的时候开始转运。

60岁生日就要来了,他下定决心要在今年攒10000块钱,风风光光回老家办一个六十大宴,目前已经攒了700。

虽然还没想好六十岁之后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老甘已经为迎接人生鸿运做了相当务实的工作。

还有一个黑户,没有人知道河南的真实名字,只是来自河南,于是大家也就叫他河南。他是家里超生的黑户,继母对他不好。17岁就离家出走,他没有身份证,很多工厂都不用他,因为签不了合同,于是做了棒棒。

前两年被两个未成年的小混混用匕首挑断了他左踝脚筋,落下残疾。也曾幸运地得到一个月薪2000多元的杂工岗位,却因没有身份证无法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后来他动起了歪脑筋,打算靠赌博赚钱,最终输个精光。

认清赌博并不能给他带来温饱后,他在一家路边摊打杂,吃每顿饭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老板笑着说:“他这吃相还能招揽客人”。但是河南仅仅因为想吃两个鸡蛋,老板嫌他食量大一怒之下辞退了他。

尽管命运如此,却没有人被打倒。 棒棒间虽然存在竞争关系却会在关键时刻相互扶持,再穷也依然坚守自己的底线,人穷志不穷。

有次老黄和雇主走散了。扛着价值数千元的货物,辗转了一天才找到雇主。雇主拿出100感谢老黄。老黄拿过钱,又从包里找给他70。“说好的工钱是20,但是找了他一天,耽误了我去做别的活,所以我多收10块。”老黄一板一眼:“当棒棒,要看得起自己。”

棒棒们并没有贫穷而丧失做人的底线,反而是更加质朴,更加善良,甚至有些高尚。

棒棒对待棒棒,互帮互助,惺惺相惜,就像老黄对待老杭,为了让他多接活儿自己选择主动消失;棒棒对待客户,诚实守信,多一分都不要,就像老黄拒绝客户因为走时而补偿给老黄的100元,大石夫妇因为迟到退换包工头的50元一样;棒棒对待比自己苦的人,依旧心存善念,力所能及的伸出援助之手,就像老黄每次都要给予残疾乞讨者施舍一样,虽然有时会被乞讨者拒绝。

那些真正贫穷过的人,才知道穷人帮助穷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再苦再累,只要回家看到孙子孙儿的笑就觉得值了。”

“我一直在解放碑当棒棒,都15年了。”

 

老杭今年68岁,遭遇婚姻变故后,他从南川老家来到重庆当棒棒,想多挣点钱。“前几年钱好找一些,现在不好找了,活儿少了,主要靠给门市送货、搬家挣些钱。”老杭说,一天挣得到五、六十块,但比起前几年,生意差太多了。

 

除去每个月的房租和日常花销共600块左右,老杭把剩下的钱都存了起来。“我三四个月回去看一趟孙子孙女,存点钱给他们买糖吃,给他们读书用。”老杭说,每次他回家,孙子孙女都很高兴地来迎接他,只要老杭一脱鞋子,孙子孙女就忙着端洗脚水过来,“他们乖得很,在外面虽然辛苦,但也值了。”

 

老杭的儿子在外务工,只有儿媳一个人在老家照顾孩子,老杭期盼着早日攒够了钱回家帮忙带孙子孙女。

 

去年秋天,有一个老家队上的熟人给老杭说,可以给他介绍个活儿挣大钱,一心想多攒点钱的老杭相信了他,那个人说需要交登记费,老杭也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了他。结果熟人消失了,老杭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我们找一点钱不容易,都是一滴汗一滴汗挣出来的。”老杭说一讲起被骗的事就想哭,因为他觉得离回家带孙子孙女的愿望又远了一点。

 

今年4月25日,在南川区大观镇石桥村的老家,有人将630元钱和一纸道歉信塞在了老杭家的门缝里。信中,送钱的人自称当年骗了老杭,但看了《最后的棒棒》后备受煎熬,他最终决定,“当一个有道德的坏蛋,还不如做好人。630元,还差510元,“剩下的等我有钱了在(再)给你”,信中说。

 

现在,老杭就盼着早点攒够钱,回老家安度晚年。“岁数大了,脚杆提不起了,当棒棒不行了。孙子孙女也长大了,我想早点回去带他们。”为了这个简单纯粹的愿望,老杭继续在这座城市努力着。

《最后的棒棒》主题曲

开始看是心酸,无助和无力,看到后来,我为他们这群“最后的棒棒”感到幸运和欣慰,因为他们遇到了何苦导演,他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出路,跟着工程做杂工,挣得比之前多,可以过更好的生活,算是对于这个没落的职业的一个很好的出路。

胡适说,每个人都应该写一本自传,是啊,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平凡世界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而导演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个“濒临灭绝”的职业的最后的喘息,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代人,一类人的生活。

也许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蝼蚁一般爬行,却如高山一样伫立,他们如细流一般蜿蜒,却如洪流一样激荡。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我们所不知道一群人的人情冷暖,人生百态,也可以说是他们平凡人生的一部传吧。

最后摘其中的两句话与大家分享: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微不足道,来来去去只有你自己在乎。

拥有今天还拥有希望,就是最大的幸福。

你如何理解《最后的棒棒》中“最后”一词?

最后一次写出了这个行业的结局,同时也写出了社会的进步。

该片记录了棒棒们的辛苦与辛酸,他们因为危房拆迁而露宿街头、因为怕花钱不敢去医院看病等,但导演没有带着同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拍摄,相反的,片中时常流淌着一种欢快的气氛。

他们虽然穷苦,但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过希望。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生动鲜活的例子。

从制作的角度来看,《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制作比较粗糙的电影,全片是导演自己撰稿、配音、写主题曲甚至用不太好听的歌喉自己演唱,剪辑也显得混乱且业余。但真实的力量足以让观众忽视所有的粗糙。

创作背景:

2014年,何苦从部队转业后,出于对影视的热爱以及念念不忘的“棒棒”,于是他决定自费拍摄“棒棒”的纪录片。

同年1月,何苦怀揣1300元的生活费来到重庆解放碑自力巷53号,拜资深棒棒老黄为师,并且把这一年多里的所见所闻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最后的棒棒介绍 最后的棒棒简介

1、《最后的棒棒》是由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于2018年8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通过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讲述了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转折。

2、剧情简介: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棒棒军的故事值得铭记。

最后的棒棒“老黄”去世,导演当时拍这部纪录片为何要选他当主人公?

因为棒棒是导演的人生中的导师之一,在2014年导演何苦决定以棒棒为主题,拍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时候,他怀揣1300走进了自力巷,找到了老黄并且拜他为师,开始了自己的棒棒生涯,在那段日子里,他和老黄一起工作,看着他忍着病痛还坚持当棒棒,这一幕给了他极大的冲击。

1、棒棒“老黄”是谁?

老黄是重庆自力街里的一个普通的棒棒,靠着一根长竹棒在街头当临时的搬运工,因为家里穷,妻子很早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过,老黄就是靠着这一根棒棒养大了女儿,并且一直工作到不能在做了为止,其实在老黄生病后,有很多热心的群众想要帮助他,但都被他和女儿拒绝了,他的女儿曾说,他们有手有脚,并不需要接受社会捐赠,他们要靠自己生活。2021年3月9日,老黄在病痛的折磨下去世了,但是他留下的淳朴、要强、勤劳还一直影响着我们。

2、什么是棒棒?

棒棒是重庆特有的一种职业,因为重庆以山为主,很多地方坡坡坎坎,并没有办法直接坐交通工具到达,但需要有人帮忙搬抬东西的时候,就需要棒棒的存在。而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棒棒这个职业也在逐渐的消失,也正因为想要纪念这一类人群,导演何苦才拍了这部影片,影片中大石、老甘、老杭、老黄等最普通的棒棒,那弯曲的脊背,那脸上的汗水,给了观众一种最直观的感受,致敬勤劳的工作者们,你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我为你们骄傲。

3、棒棒精神是什么?

棒棒精神是负重前行,是勤劳努力,靠着自己的脊背挑起生活压力,养活一家老小,它是中国最底层人民的韧性,社会要发展离不开这些,我们都需要负重前行,要勤劳的双手,不屈的意志创造美好的生活。

关于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和为什么叫最后的棒棒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