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组教研(精选5篇)

  • 中班组教研(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具体安排如下: 1、九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就对中班的幼儿年龄、身心的发展特点,以及各班的具体情况制定教研组计划和各班班务计划;确定本期“绿色环保”“德育主题活动”“我爱家乡”“交通安全”“楼道消防安全”“大中型玩具安全”“健…

本期我组教师将在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的基础上,努力将《纲要》有关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环节;组织带领本组的教师狠抓一日活动环节和常规教育工作,做好中班幼儿的入园工作。

二、具体安排如下:

1、九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就对中班的幼儿年龄、身心的发展特点,以及各班的具体情况制定教研组计划和各班班务计划;确定本期“绿色环保”“德育主题活动”“我爱家乡”“交通安全”“楼道消防安全”“大中型玩具安全”“健康教育”主题计划。

2、加强各班对“种养区”的妥善管理。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从常规工作入手,保教配合,保证一日各环节活动的工作质量。

3、定期将“每月生日宝宝”、月教育活动内容交给电教老师。 坚持积极使用电教多媒体进行教学。

4、 及时更换“家长园地”、“教学活动公开栏”的内容。

5、加强德育和安全教育,保证“主题活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6、编排一套中班新早操,做到动静交替,运动适度;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认真做好常规,消毒卫生和疾病防治工作。

7、 在秋冬两季加强户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积极组织幼儿参加冬季运动会。

三、教研工作方面:

充分发挥集体教研活动的优势,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充分调动本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组织好班组教育、教研工作,以《纲要》精神为指导,针对中班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找到突破口。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小型课题,结合各主题教育活动及科研课题的发展,及时提取反馈信息,调整本组教育教学进度,积累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确保教育教学及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一)具体内容、措施如下:

1、本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间为每周三下午进行。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教研要结合《纲要》精神,着力于某个问题、某个领域、某个方面进行讨论。开展小型课题,在课题活动开展中组织讨论课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改进教学教育方法。

2、本期我组集体备课的重点存在于“讨论每日教学活动、德育活动、环保教育主题,交通、楼道消防、大中型玩具安全教育目的及具体措施”。

3、 本期我组教师将积极参加上级各相关部门和园内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学习参观活动;教学中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

4、培养辅导青年教师(易 张)。

四、课题研究工作方面:

协助各课题组完成各阶段研究工作。作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支持课题组主研老师的每月研讨活动,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并形成文字。

五、家长工作方面:

1、好家教园地的宣传工作,保证园地内容和网上资料的及时更新,以及宣传栏目的多样性;

2、分利用家访、早操及户外活动、环境布置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争取家长支持、配合。

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达到家园共建的目的。

六、本期我组每月开展的主要工作

1、九月:本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纲要》精神集体创编了一套新早操,召开了新学期家长会。主题活动:(安全、健康、教师节、饮食食品卫生、爱国主义)等活动的教育。

2、十月: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环保主题”教育。

3、十一月:开展“交通安全主题活动”“楼道消防安全”“大中型玩具安全”教育效果好。

4、十二月:组织开展幼儿参加“冬季亲子运动会”

中班组教研范文第2篇

一、合理分组,激发兴趣

虽然学生的年龄相同,但是每个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在绘画造型方面强,有的擅长剪纸,有的则擅长创造制作。我在一年级《太阳》一课中,为改变以往单调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成不同的4组,每组6人,有绘画组、剪纸组、泥工组和创作组。学生自由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活动小组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使每个小组都得以优化组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都积极而又愉快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美术活动之中,在兴奋与愉悦洋溢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创作了剪纸、绘画、泥工等各种形式的太阳,课堂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开启智力

小班化分组教学,更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寻找规律总结归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四年级《手提袋的设计》一课的教学中,我分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的精美手提袋,让各小组同学拆开并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具体问题布置给每个小组:如第一小组研究分析外形;第二小组在拆开再组合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手提袋的结构,还有各个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制作的方法步骤;第三组从颜色图案个性设计入手探讨;第四组从手提袋的用途研究分析。每组讨论后再总结记录,并由组长记录向大家介绍最后结论。这一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更乐于接受,掌握知识更牢固,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开启了智力,学生的能力实实在在的得到了锻炼发展。

三、分组观察,有效地进行写生训练

以往在大班额课堂教学中,人数太多,写生课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只能摆上一组静物,只有前排的学生看清静物,但也不够全面具体。其他学生更是无法看清了,更不用说去仔细的观察静物的具体特征,也无法感受静物与静物之间的关系。学生写生的兴趣被一扫而光,课堂秩序混乱,导致写生课无法进行,写生课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写生训练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在分组教学中可以使每个小组围坐成半圆,各小组都是学生按要求自带的静物,有的是水果茶盘,有的是文具,有的是体育用品……种类繁多。学生通过亲自触摸,不但了解物体的形状、色彩,而且在摆放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各物体的质感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较近的距离也使学生更清晰完整地看到物体的结构、造型和特征,并且能够自主探究疏密、节奏等形式美的规律。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讲解示范,学生很轻松地抓住了写生要点,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分组合作,打造良好的社交平台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交平台,在这里他们需要学会约束自己接纳别人,帮助关爱他人,与同学团结合作,与朋友分享等一系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学生们在家大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为他人着想,缺少团结协作的观念。在一年级《好吃的水果》一课中,我让小组成员把自己带来的水果放在桌上,大家一起分享、体验吃水果的乐趣,孩子们能尝到不同水果的味道,甭提多开心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分享,再把体验的快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大家一起画》一课中,让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绘画能力比较强,无论是构思还是造型涂色,都想自己独自表现,不想让别人插手。这样就和其他学生产生矛盾。老师对其耐心谈话,告诉他:有些事情单凭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才能完成得更快更好。你看小蚂蚁发现食物的时候,自己搬不动就会招呼大家一起来帮忙,小蚂蚁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再领着他去参观合作好的小组让他感受一下合作的效果。学生们明白了道理之后,再对小组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谁负责起稿,谁负责涂色,最终他们能够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共同完成一幅作品。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练习,学生慢慢地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逐渐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五、分组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班组教研范文第3篇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本历程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兴起一方面缘于人们对班级授课制的不断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从借鉴欧美国家的相关成果,到逐步深入进行实验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发展。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1987年,有学者针对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信息反馈、抑制学生智力发展等问题,建议逐步实行个别化教学,并提出“目前作为过渡时期可逐步缩减每班学生的人数”的观点。[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论述。之后,有学者介绍了苏联和美国缩小教学班规模的基本情况,指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并针对我国广州市班级规模庞大的现状,分析了控制教学班规模及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可能性,建议在广州市针对低、中、高三类水平的学校分别实施“补齐班”式的小班化教学,以期实现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的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2]有学者介绍了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分组教学的实施情况,指出国外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向个别化方向发展。[3]有学者重点对美国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分组教学和开放教育进行了述评。[4]有学者介绍了国外班级规模的发展阶段和美国关于班级规模研究的一系列著名实验,如格拉斯和史密斯班级规模实验,并提出了改进我国班级规模的建议。[5]有学者进一步明确指出,“缩小班级规模、趋向小班型”是班级授课制在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过程中的主要选择。[6]有学者结合我国学界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各种争论,指出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发展是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趋势之一。[7]这一时期我国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为主;二是提出缩小班额为我国小班化教学改革的主要选择。总体而言,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说明这一时期小班化教学研究尚处于酝酿阶段。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和推广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通过翻译介绍欧美国家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我国少数沿海发达城市进行的小班化教学实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适合本土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1996年,上海市由市教委组织专家率先开展了“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本次研究先在10所小学进行试点,至2000年已初具规模,有280所小学推行了“小班化教育”。[8]总体而言,这些有关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第一,富有组织性。如上海市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是由上海市市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这也是首次由官方发起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第二,重视对小班化教学实验的总结。如《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初探》一文,分析了上海市科教院实验小学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和取得的成就,对教学组织的改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9]《“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一文,通过考察上海市浦东新区昌兰小学和上海市其他试点学校的“小班化教育”实施情况,对小班化教学中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0]《小学素质教育的新视角——北京市小学小班化实验调研报告》一文,介绍了北京市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效果,并根据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的最新研究对北京市的小班化教学提出了预测和建议。[11]第三,研究成果数量增多,并出版了相关学术著作。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一书,介绍了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人员组合与教学流程管理、教学评价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班化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2]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侧重于对相关实践的经验总结,不仅有大规模的实践探索,而且重视理论总结;不仅引进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更注重与本土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视野相当开阔,不再停留于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争论,进而从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师资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理性反思阶段(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事实上意味着一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变革的到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多角度、深入地反思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更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学生要有自学、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提供配套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并且强调目前我国小班化教学不是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学校都可施行,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13]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我国教育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转向“小康”目标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班级人数少了并不等于实现了小班化教学,还应该注意成本—效益问题、师资问题以及形式与内容问题。[14],有学者在反思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批判了当前充斥于小班化教学各个领域的“物的逻辑”。[15]有学者从人是多维关系的存在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大班教学中,多维关系的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了,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危害,小班化教学应该遵循关系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16]强烈的反思意识是这一时期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对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检讨;另一方面也指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所面临的客观困难。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以来,人们为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从未放弃过有关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努力,提出小班化教学后,人们对其意义、理论基础及实践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小班化教学意义研究小班化教学是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要求而出现的,其中既有先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负载着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理念。这自然激发了人们对小班化教学意义的研究。总体而言,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了小班化教学的意义。第一,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缩小了生师人数比例,综合了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优势,使学生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发展。[17]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最大的受益点是创造性思维不再被压抑和泯灭。[18]第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交往。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由于班级人数少,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和辅导,有效保证了在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19]第三,小班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公平。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为实现课堂教学机会均等提供了可能,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可能。[20]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代表着当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主要选择,更在于它是促进教育理念革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小班化教学的推进,原来适用于班级授课制的那种工厂化、产品加工式的教学将受到挑战,教学情境的变化促使教师必然关注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小班化教学理论基础研究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主要是从哲学、心理学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就小班化教学的哲学基础研究而言,学者们一方面结合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从小班化教学的价值取向出发,批评小班化教学实践领域的唯成绩决定论以及研究领域的唯经济决定论,指出人的发展应是小班化教学的终极追求;[21]另一方面从人性的多维关系出发,分析了小班化教学实践中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的倾向,提出应遵循关系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危害。[22]就小班化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而言,有学者从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认为小班化教学由于强调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书本与方法之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互动,关注每个受教育者,从而使学生平均得到的教育与关爱的时间和精力增加。[23]有学者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结合加德纳(H.Cardller)的多元智力的理论,认为大班教学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很难兼顾其他智力的培养;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多方面智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24]小班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然要求重视其理论基础研究。目前的理论基础研究仅限于哲学与心理学方面,今后需积极拓展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不但要重视哲学反思,而且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小班化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小班化教学实践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小班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自小班化教学研究在我国兴起以来,如何来组织、如何实施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总体而言,有关小班化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可归纳如下。一是宏观研究。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的实施要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及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相结合。[25]有学者提醒,小班化教学不能以节省教育成本为目的,而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旨归。由于小班化教学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对于我国而言应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班级规模以及地方政策的灵活性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26]二是中观研究。有学者总结了小班化教学实施的成功经验,指出小班化教学应按学生程度分组,根据对各类学生提出的不同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27]有学者从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小班化教学要提供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的选修制度。[28]此外,一些学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或需要来改变教材,使其浅化、简化,易于学习;也可以补充内容,以加深、拓展教材,提升学生的能力。[29]三是微观研究。有学者指出,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实施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课桌编排方式,如讲述教学型、问题讨论型、个别教学型等。[30]有的实践工作者总结了多种可供参考的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评价法、活动评价法、鼓励评价法、形象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反馈评价法、个案评价法等。[31]小班化教学在我国的实施,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学校积极努力探索实践模式,更需要教师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益的尝试,惟其如此,小班化教学才有可能在我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中班组教研范文第4篇

我们中班年级组12位教师经过了一年的相处和磨合,大家都是比较的熟悉,有很强的凝聚力。其中原有的一位教师因个人原因离职,从而进来了一位新教师。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位园级骨干教师、五位中年教师、六位新岗教师。教师的性格都是比较外向活泼,因此,我们年级组是一个年轻活动青春的团队。

上学期,小班年级组以常规培养为基准,班级的一日生活常规有了一定的进步。幼儿园以美术为园本特色,加强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与观察,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师的备课进行了统整和研讨,教师基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个别教师由于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和严谨,在教研活动中缺少主人翁意识,依赖性强,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研水平至关重要。

二、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和研究《3—6学习发展指南》,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规范教研组活动。以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为指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反思能力,改进教育实践。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扎实教研,一日生活常态化。

1.随机进班,加强个别化指导能力。通过随时随地的老教师进班听课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日常游戏活动、户外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日常观察指导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立足于教师的的日常常规带班能力,特别是个别化学习的指导能力。加强日常工作检查,将工作做到细致化。

2、定期教研,提高教师教研主动性。召开年级组教研活动,每周两次小教研活动,由两个教研组长轮流组织,在年级组中形成交流分享,互动反思的良好氛围。遇到日常带班中出现的任何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一起交流分享各自班级工作所取得经验和成绩;互相观摩平行班的常规,帮助带课的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

(二)互动学习,游戏活动个性化

1、继续深化以游戏教学为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根据班级环境的改进,加强活动的游戏化形式,不限定孩子的发展。

2、重视班级的户外体育活动,满足每日幼儿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重视幼儿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加强球操的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海洋之旅,美工创意独特化

1、海洋之旅主题课程的尝试开展。根据中班年龄特点,我们首次开展园本课程“海洋之旅”,以班级为单位,各班凸显个性。在每次主题结束了各班进行交流总结,能够真正做好主题活动内容。

2、加强家园互助,推进家园合作。以“家长会”“秋游”活动为平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

3、做好美工区自主化。园本课程在艺术领域中体现就是创作和表现,各班做好美工区的创意,根据班级的“海洋之旅”做好美工区活动。美工区材料自主化,和幼儿一起做好美工区材料的分类,自主拿取,不断做好自主化。

五、各月份具体内容安排

月份

教研内容

教研形式

负责人

9月

第一周

新学期工作安排

各班环境创设

集体备课

互动研讨

观摩学习

教研组长

第二周

球操研讨

教师节献花环活动安排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一日生活活动流程、

自助餐

一日生活的开放性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能干的我“主题活动小结”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前期准备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0月

第一周

国庆放假

第二周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的制定、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自主学习、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集体备课

各班主题的制定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重阳节方案制定

主题案例的研讨

汇操的流程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1月

第一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户外大型健体活动

游戏课程观摩交流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活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2月

第一周

《迎新年》主题学习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主题案例资料交流分享

迎新年家园同乐会活动安排研讨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环境创设分享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经验分享、

互动研讨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中班组教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教研队伍 建设

分类号 G760

1 特殊教育教研队伍建设的意义

教育大计,师资先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无论是从教育的观念上,还是从教育的内容与具体的方法、途径等实践上来说,其改革都必须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为起点,并借助每一位教师的实践来完成。教育对象、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无疑更加凸显出教师素质和师资队伍整体质量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为特殊教育教师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问题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应教育行政机构的高度重视。2012年9月20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培训、管理以及待遇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之外,还明确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有学者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进步与繁荣的巨大力量,是特殊教育、教学岗位工作的需要,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管理有序的特殊教育教研队伍,成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升特殊教育研究专门性和有效性,最终优化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为了及时应对这一现状提出的挑战,满足特殊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建立了专门的特殊教育教研队伍,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和研究活动。

2 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队伍现状

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团队以研究特定残疾类型学生学习特点及教育策略为出发点,以切实提高特殊儿童课堂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2010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研究的专门性和针对性,在参照以往特殊教育教研组构成和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将教研团队分为特殊教育学校教研和随班就读学校教研两个部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和研究。经过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提名,各区认定或推荐,特殊教育中心备案的程序,最终形成了由北京市盲校、聋校骨干教师组成的盲聋教研组;由培智学校教育康复教师组成的培智学校教育康复教研组;由北京市各个区县教研部门、随班就读学校、特殊教育中心组成的小学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教研组,小学智障学生随班就读教研组,小学视障学生随班就读教研组,中学随班就读教研组;由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师组成的北京市资源教室教研组七个教研组(表1)。

图1显示,七个教研组共有教研人员138名,其中一线教师有75名,学校主任以上干部30名,教研员33名,多样的教研队伍组成有助于教研员以不同的身份和视角参与教研工作,扩大教研工作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图2显示,教研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7名,中级职称的教师91名,既保证了教研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能够有效促进教研员的专业成长。此外,从来源上看,特殊学校的2个教研组共有来自北京的聋校、盲校和培智学校的成员34名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25%;随班就读的5个教研组共有成员104名,来自北京市16个区县的教研部门、特殊教育中心和随班就读学校,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75%。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随班就读工作的系统性,需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特教中心在内的政策及专业支持和指导,因此,随班就读教研组由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区县教研部门教研员及特殊教育中心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既体现了区县层面对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又符合我国现阶段“大量随班就读工作为主体,一定数量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和格局。区县教研部门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整体把握和关注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工作的专业支持直接有利于随班就读相关研究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加强对教研组的管理和提高教研员的研究水平,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研员队伍,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制订了《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员管理办法(试行)》,并对教研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使其能够充分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胜任教研工作。

3 特殊教育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工作开展策略

3.1 强化管理,使教研活动更具规范性

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组活动的管理以“中心管理,专家指导,组长负责”为基本模式,体现了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统领、组织作用,并强调了专家对教研活动的专业指导以及各教研组组长在活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实际管理角色,既保证了所有活动在目标、宗旨上的一致性,又给予了各个分教研组依据特定教研对象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调整、设计和组织的权利。此外,为了加强对每个特殊教育教研员的管理,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制定了《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员管理办法(试行)》并组织集中学习。《办法》中对教研员的任职条件、推选办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和北京市特教中心还为各个教研组聘请了指导专家,负责为各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提供专业指导。中心对教研组的组长人选作了精心的选拔和安排,召开了三次教研组长联席会,明确强调了教研组长的职责,更新并统一了教研组长的认识,同时积极交流各组的活动计划和执行情况,从而改变教研组长孤军作战的局面,加强了教研组长的团队意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了重科研、促教学的合力。科学、规范的特殊教育教研活动和教研员管理体系为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和运行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和保障。

3.2 丰富内容和形式,使教研活动更具实效性

在教研活动内容的设计方面,以“集中培训、分组活动、专题引领、专业化发展”为宗旨,将不同的内容与特定的活动形式相结合。

3.2.1 集中培训是基础

教研组工作开展之前,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邀请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的专家对教研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等进行了强调和讲解,教研员们从中学到了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方法,并对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培训中学习了一系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可持续发展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提高了教研员的理论水平,为教研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了。

3.2.2 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学和研究是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专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而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研究是否有效的场所。为此,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组的活动设计注重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以求最大限度地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每个教研组都针对各自的研究内容和对象确定了研究专题,每次活动需围绕着研究专题的总目标设计一个子课题,并对子课题的研究方案、进度安排、预期结果、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详细的规划和研讨,其中就包括每次进入一线课堂调研和参与实践的内容安排。例如,智障教研组的研究专题是“随班就读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围绕总课题,每次活动都设计了一个专题培训内容,由区县教研员发言,参与者围绕发言进行研讨,这些发言和研讨均围绕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或研究阶段性成果在教学中的初步应用情况,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随班就读智障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又如,中学随班就读教研组克服了研究对象残疾类别多样复杂带来的研究困难,选择了中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共性问题——“情感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专题探讨的基础上,将一名连续随班就读六年、成绩优异的听障学生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多次参与该生的情感教育课堂,关注其情感发展变化,探索情感发展在其身心成长中的作用。总之,多次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有效弥补了单一专题研讨形式内容空乏、与实践脱节、时间有限等限制因素,为整个教研活动提供了实践场地;而定期、集中的专题研讨为将实践中获得的研究资料与遇到的研究问题有效地探讨和分享提供平台,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北京市特殊教育整体教研水平及所有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3 搭建平台,推广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

事实证明,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只有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才能真正对特殊儿童受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发挥作用和价值。为不断总结教研活动成果,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充分利用中心自办的杂志、论文评选活动、学期初的教研员例会等途径为教研员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鼓励教研员总结研究成果和参与教研活动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特教中心为特教教研员参与年度论文评选开辟了绿色通道,他们可跳过区县评审直接参与市级优秀论文的评选。教研员积极地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参评并获得了好成绩,有的文章还被《现代特殊教育》杂志和特教中心自办的《北京特殊教育研究》杂志登载。论文的获奖和刊登使得研究成果获得了推广的渠道,使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全市特殊教育的工作质量。

4 特殊教育教研队伍建设和教研工作开展的基本原则

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组在特殊教育中心的统筹和支持下,围绕特殊学生课堂教学及支持等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形式主要有专题培训、专题研讨、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总结等。总体而言,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组的工作和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基本原则展开。

4.1 以明确目标为直接导向

由于教研组在组建时即充分考虑了不同残疾类型的教育需要及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差异,因此,各个教研组在形成之初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各个教研组在组建后,组长都对本教研组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组所承担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特殊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有效性进行研究,确定了相关研究领域内的研究专题。明确的目标使教研组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其研究结果也能够得到直接的应用和检验。

4.2 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要务

教研组研究的问题大多来自于教师在特殊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教研组所进行的研究和活动均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直接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周密、充分的准备是教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教研组在每次活动之前都通过多次与区县教研部门及学校沟通、听试讲、安排并反复讨论活动日程等途径对活动进行认真的规划和准备,为可能预见的困难和阻碍设定解决方法或替代方案,切实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预期目标的达成。

4.3 以专门项目为运转载体

首先,从整体上看,教研活动的形式以专题培训、研讨活动及一线学校听课为主,依托于事先拟定的专门项目,并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专题培训、研讨活动提高了教研员的思想认识,更新了教研理念,教学和研究不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系统与两项工作,而是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要素。其次,学习特殊教育中心制定的《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员管理办法(试行)》使教研员明确了个人的发展目标,将参与教研工作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深入特殊教育教学一线听课使教研员了解了特殊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同时,优秀的教师和教学案例同样能够成为教研员研究的典范和努力的方向。每次教研活动,从确定活动内容到组织学习讨论,从备课到评课,从专题发言到专家点评,都进行了事先安排,时间紧凑,内容丰富,不仅让教研员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更让他们对下一次活动充满期待。

5 特殊教育教研效果

三年来,在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所有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区县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学校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教研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升了北京市特殊教育的整体研究水平,并有效地指导了特殊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的优化。例如,盲聋教研组关于“教学组织策略”的研究在加深盲聋学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授课中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问、板书的设计和书写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又如,“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专题研究,从多角度提出了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策略(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语言、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情景设计等),直接指导了教研员们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使教研活动的价值和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此外,教研活动的效果还表现在促进区县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方面。在教研活动中,参与活动的房山、延庆、顺义、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区县在活动中总结了区县和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未来的发展任务和方向,运用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终提高了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6 反思

北京市特殊教研组的成立和运作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国家政策要求的大势所趋,在提高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和尝试。与高校、研究所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相比,由大量一线教师、区县教研员等组成的教研队伍在特殊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具有相对便利的条件和优势,由于特殊教育领域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和我国目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一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市特教教研组即从这一特点出发,在专家集中培训和指导的基础上,使教研员深入特殊教育教学实践,从实践需求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