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管理知识(精选5篇)

  • 超市管理知识(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摘要

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首要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4]。“经管实训超市”作为创新型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明确提出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目…

超市管理知识(精选5篇)

超市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为了切实加强对经管实训超市的管理,确保超市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既定职能的发挥,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经管实训超市董事会”,董事会由学院分管领导、实训中心主任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超市总经理由董事会指定人选并对超市董事会负责。总经理下设运营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电子商务部、采购部共5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分别由两位实训指导老师和若干名管理实习生组成,见图1。超市职能部门实训指导老师由总经理提名,并报请实训超市董事会批准。超市职能部门管理实习生在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中公开招聘。

“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职能的实现

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首要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4]。“经管实训超市”作为创新型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明确提出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目标归因于对以下两点因素的深入思考:第一,一店虽小,但“五脏”俱全。林丽卿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一名优秀店长的胜任力需要具备包括沟通影响力、员工与团队管理能力、理货业务能力、大局观、创新适应力、顾客导向思维、计划执行力、安全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在内的十大能力[9]。因此,合格店长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够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还有利于锻造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自我调适、计划执行等基本职业素养。第二,由于全球零售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的国内零售业的扩张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零售业店长人才极其稀缺[10]。鉴于此,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训教学的目标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导向。从具体实施上看,经管实训超市为保证店长的培养质量,采取从职能部门管理实习生中选拔副店长,再从副店长中选拔店长的阶梯式提升制度。与此同时,超市内部采取周期轮换制度,以两周时间为一个岗位实训周期,每个岗位实训周期结束后进行部门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和阶梯式提升制度,以保证每位店长都经历过基层部门的锻炼和长达至少4周时间的超市实训。以“特色店长实训”课程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载体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知识可以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实践知识的掌握[4]。高职高专层次的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往往聚焦在操作技巧、技能的掌握,作为本科层次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不仅要解决“知其然”还要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不仅要解决操作层面还要解决战略层面的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超市里获得的直观感性体验升华到可以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与对问题背后机理的透彻理解,“经管实训超市”校内经营性实训专业老师开发了“特色店长实训”课程和配套讲义《经管实训超市店长手册》,并纳入到经管实训超市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实现“脑”与“手”的统一。经管实训超市“特色店长实训”课程内容包含有机相连的三个部分:首先是老师现场指导,每个指导老师以两周为一个周期,依次循环轮流,每个指导老师在所属周期内每天在经管实训超市内进行一个小时的现场指导;其次是参加实训同学集中授课,每学期要进行5个模块内容的集中授课,共32课时,具体每个模块内容如表1所示;最后,每两周进行一次的由实训同学参加的经营讨论会,每次一两个小时。以企业特聘专家沙龙论坛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有益补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实践教学质量密切相关[11]。殷辉等认为,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他们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没有深入的了解,并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提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起到独特作用[12]。为了提高经管实训超市的实践教学效果,学院聘请宿州金满食品有限公司门店运营总监与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直营连锁总监作为校外指导专家。校外特聘专家的指导避开了讲座式的单项交流,而是采取了沙龙论坛的形式:首先,受邀企业嘉宾分别就各自的连锁经营管理职业生涯及体验做15分钟的主题分享;之后,由经管实训超市管理实习生与受邀嘉宾进行现场互动问答;最后,论坛主持老师进行观点分析。企业特聘专家沙龙论坛使得经管实训超市的校企对接更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超市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去年九月份因工作的需要,我被调到超市任店面主管。在工作中加强商品管理与人员现场管理,实现业绩的提升是贯穿各项工作的中心。虽然自开业就加入了棋缘会馆超市这个大家庭,对棋缘会馆超市的人员也很熟悉,但到了具体工作上必竟还是有差别的。为了尽快进入角色负起职责,一方面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看书报文章,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一方面加强沟通了解实际情况,向食品、接货、收银等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在短时间内,负起了超市主管的职责。与分管经理一起对超市人员进行了整顿培训,对商品的规划与陈列作四、不足方面与下年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经过超市员工的共同的努力,我们的销售有了明显的增长。后来我们又一起努力,潜下心来,从头干起,卫生、陈列、库房、接货从每一个细节开始严格的要求,使非食品的卖场氛围有了改观。与员工有了更多的接触,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之上,给员工更多的思想沟通与业务培训,使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改观,工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公司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组员工齐心努力,超市的进步得到了公司的认可。超市主管负责协调各项工作,维护全卖场的正常营运,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这个岗位上,自己立足全面把控全局,在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全面提升自身的组织协调与业务水平,在收银、客服、接货、防损、消防等各个环节深入了解,发现问题,消减漏洞,作一名称职的超市主管。

二、人员管理培训工作

作为一名主管,对员工的管理是一门难度较高的必修课,每个人的经历、性格各不相同,如何使本部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通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人员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遵循了严格与关爱并用的方法。首先自身从心理上真正的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真正的为员工着想,真心的想让员工有所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思想沟通与业务培训,解决员工思路,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确实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通过业务培训让员工知道如何去作,如何作的更好。在工作管理上,始终严字当头,只要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决不纵容。

但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人员的管理也会随之变化与发展,这需要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与提高,更好的发挥出团队的全部潜力。对员工培训也是一名主管的重要工作,棋缘会馆超市通过一次次对员工的培训与交流,自己从最初的基本商业常识培训,经过积集与学习,初步形成了对员工从思想、商品知识、销售心理与技能、纪律守则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内容。得到了员工认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市场把控能力的提高

超市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

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2011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年下半年将有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以及700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

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LaTrobe)大学的商业管理(旅游管理)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LeisureStudies)的授课过程中, 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4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

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末三个阶段做了以下实践教学的探索。

1.课程前阶段

超市经营管理课程定于2009年9月开始。为了让学生对超市的管理工作有切身的认识,笔者在2009年的上半年多次与学校附近大型超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希望超市能够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机会;鉴于各超市的用人需求额度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在暑假假期(课程前)就进入超市实习。学生通过岗位应聘、岗前培训、超市管理工作实训等一系列实习经历,深入接触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获得了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好这一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另外,在处理繁杂的超市经营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锻炼了自身吃苦耐劳的能力。

2.课程中阶段

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时,笔者除认真备课外,还经常结合学生作为消费者所接触的超市服务案例来阐述课本的超市管理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容易。此外,还给学生布置针对中山市各大超市实地调查的实践作业。在这一实习作业中,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先期与各大超市的管理人员密切联系,详加说明,再对学生做好分组及相关安排,与学生一起讨论超市调查问卷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各组学生完成调查工作后,学生按组上交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到超市一线,仔细观察人、机、商品、服务等具体业务活动,让所有学生能走出校门,到社会现实中去锻炼。特别是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调查统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大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判断力、分析能力。

3.课程末阶段

超市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二、超市账务处理流程

在超市进行账务处理时,一般运用管理软件对商品进行“进、销、存”的管理,通过软件进行核算商品成本与收入,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核算超市整体的成本,支出和盈利等。

一般超市通过配送中心对多数的商品进行配送,不管是集中由总部进货还是门店自主进行采购,都应该对电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建立和完善,通过电脑系统的分析各种商品单品的进销存,先进的进货决策系统应该是主要由电脑决策、辅助的人工修正。库存管理可以在电脑里根据不同属性的商品设定低库存提醒,负库存可销,安全库存量,周转天数等,也在电脑中录入每天的订单,并对到货情况进行跟踪,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库存。

销售中对所有商品进行核算,同时销售收入自动通过收银系统生成,商品成本自动接转,在大型连锁超市中应交税额也应自动生成,运用管理软件导出的功能财务人员把数据导进财务软件,并进行账务处理,完成超市整体的会计核算。

三、超市运用会计电算化的优点

计算机不但有快捷、方便、稳定、高速等特点,还有非常强的逻辑分析与判断能力,会计电算化的采用不但能够降低会计人员工作的强度,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现代会计人员受其主要职能约束,不但要深入研究利润、价格、成本与资金间变量关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效果,更要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 预测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并实现核算由单一向全面的过渡。

四、会计电算化在超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会计电算化实施后,需要大量了解超市管理、懂得会计知识、熟悉电脑的全面人才。可是,在我国,电算化人员是由原来的出纳、会计等短期培训出来的,即使经过培训有一部分人会计电算化考试通过了,也只是对一些电脑应用基础知识有所掌握,还不能对财务软件会计数据处理的很多功能进行灵活运用,也不能运用软件熟练地对整理和分析信息,也就不能满足对财务信息各方面的需求。

(二)会计工作中职务相分离原则被降低

电算化实施后,由于高度集中的系统操作,合并了传统会计中的许多岗位,会计工作人员减少,因此无法分离不相容职务,工作人员互相牵制效力降低;且因为岗位设置混乱、串岗操作、权限不明。就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电算化不遵循职务相分离原则,增加了超市会计信息出差错和舞弊造假的可能性。

(三)存在于软件本身的问题

市面上目前还没有集超市财务核算和管理为一体的软件。大部分软件是电脑专业程序员开发的,由于这人缺乏超市管理与财务核算方面的知识,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不能进行很好地沟通与配合,虽然所开发的软件也能实现客户处理数据要求,但因为其缺乏管理与财务知识,所有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开发的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使得这些软件不好使用。

因此,在超市发展飞速的现代,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运用电脑解放人脑完成辅助决策和会计管理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在超市中将会计电算化运用加强,在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武萌.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 .

超市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质猪肉供应链;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96-04

引言

猪肉作为人类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目前中国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加强优质猪肉生产,提高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国内外经验可知,构建由适度规模养猪场户、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为主体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解决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1~2]。

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作为主流销售终端,除具有猪肉销售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良好质量安全行为,促进养猪场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优化与协调,从整体上提高和维护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本文将在前期研究[3]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旨在为提高中国优质猪肉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内涵

1.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的含义,猪肉质量安全是指猪肉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不含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参考一般质量安全行为的概念[4],本文认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质量安全行为,是指在优质猪肉供应链运行过程中,超市为保障所销售猪肉的品质,按照优质猪肉标准,实施的预防、维护、监督、控制和处理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行为过程。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表现为 [3]:在入市检验、冷藏保鲜、操作间卫生保持、柜台陈列、质量标识、日常监测、人员健康检查和销售环境维护等方面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规程,确保消费者购买的猪肉新鲜、无污染;并从采购、运输、冷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建立健全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赔偿机制,对猪肉的质量安全进行全程控制,维护消费者权益。

2.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内涵。基于猪肉质量安全的定义和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具体表现,本文认为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具有如下含义:

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基础是行为意识。意识决定行为,作为保证猪肉质量安全最后关口的超市,如果对其所销售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持积极的态度,则会更有可能实施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由于超市的良好质量安全行为需要掌握更多知识并付出更多代价的活动,一些注重眼前利益的超市不免对其持消极态度,影响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实践证明,超市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道德良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必将会激发其强化内部质量监督检查机制、改善质量安全行为[5]。

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关键是行为过程控制。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既影响上游企业的有效供给,又影响下游消费者的理性需求,对猪肉质量安全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7]。超市的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是一个由采购、运输、冷藏、加工、陈列和销售等众多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引发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实施是一个对猪肉质量安全从入门、出门到售后的全过程控制。

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理想目标态是协调。协调,即配合得当、按比例发展。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协调体现在两个层面:供应链层面上,超市质量安全行为只有与屠宰加工企业和养猪场户的质量安全行为相协调,才能防止和避免生猪饲养、生猪屠宰、猪肉加工、猪肉储运、猪肉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水平的“局部过剩”或“木桶效应”;销售节点层面上,超市只有在入货检验、冷藏保鲜、操作间卫生保持、销柜摆列、日常质量监测、人员健康检查、销售环境维护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协调的行为,才能排除问题猪肉、保持猪肉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

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有限理性条件下,超市的行为选择决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学习和模仿同行的优良行为,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行为的过程。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讲,是负熵不断增加、正熵不断减少、总熵变逐渐减少,超市质量安全行为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逐步演进的过程。

二、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

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是一个由供应链物流行为、环境卫生管理行为、质量追溯行为和辅助管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 [3],其形成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微观层面的自身因素、中观层面的供应链组织因素和宏观层面的环境因素。

1.自身因素。自身因素,即影响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条件,包括认知和实力两个方面。(1)认知。认知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超市认知则是关于猪肉质量安全诸多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主要包括猪肉质量安全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供应链环境下猪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超市质量安全行为对于维护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以及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内容和要求等,将直接影响或决定超市的质量安全行为。(2)实力。实力,即实在的力量,是个人或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超市实力,指超市培育和实施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能力,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信息实力、管理实力和人才实力。这些实力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优化组合,形成整体协同与耦合效应。

2.组织因素。组织因素,是指超市所在猪肉供应链中,成员间的纵向与横向关联对超市培育和形成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作用,主要包括核心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超市间交流以及供应链利益分配等方面。(1)核心企业的服务。作为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在与超市合作过程中还将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主要是优质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行为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所宰生猪的宰前检疫与宰后检验结果和猪肉的储存、运输信息以及猪肉的分割加工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和杀菌消毒技术等。这些服务项目对于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具有促进、保障和支撑作用。(2)核心企业的监管。屠宰加工企业在为超市提供相关服务的同时还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管,目的在于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机会主义,规范超市的质量安全行为。课题组前期调查表明[6],屠宰加工企业对超市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消毒杀菌”、“操作间卫生”、“冷藏设施”、“销售设施”、“驱蝇灭鼠”和“操作员健康”等六个方面。(3)超市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优质猪肉供应链中的若干超市构成猪肉供应商集合,集合内的个体之间通过交流质量安全行为信息而调整各自行为,形成单种群进化博弈机制。即,当集合中某超市因采用良好质量安全行为使得自身收益增加时,集合中其他超市便会在利益驱使下,通过交流学习和模仿该超市的行为,从而调整优化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策略,形成“良好行为收益增加信息交流学习模仿行为改善”的良性循环。(4)供应链利益分配。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屠宰加工企业与超市间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屠宰加工企业总是希望方超市不断改善质量安全行为。根据委托―理论 [7],屠宰加工企业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设计满足超市激励相容约束的利益分配机制,使超市采取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时得到的期望收益大于采用其他任何行为的收益。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即影响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培育与形成的外界因素,包括政府、市场和消费者三个方面。(1)政府引导。政府提出的号召、法规和政策在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鼓励和引导作用,主要是:利用大众媒体,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营造促使超市改善质量安全行为的公共舆论;制定猪肉市场准入制度等相关法规;制定优惠政策,对于质量安全行为优良的超市给予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扶持。(2)市场监管。市场监管在于规范超市质量安全行为,主要是: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以及猪肉“市场准入”制度、“协议准入”制度和问题猪肉“召回”制度;查处劣质猪肉,打击销售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和病死猪肉;检查猪肉流通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状况;落实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发现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3)消费者需求。众所周知,食品安全和健康消费已成为全人类的消费理念。这客观上要求猪肉生产者和销售者不断改善行为,进而提高和维护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笔者前期调查表明[8],68.58%的受访消费者把质量安全作为购买猪肉时最关心的问题,86.1%的受访消费者认为超市所销售的猪肉质量安全有保证。这既是猪肉消费者对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认可,也是对其更好质量安全行为的预期和敦促。

三、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

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在多种因素、多股力量综合作用下,逐步培育、改善和提升的演进过程。基于内涵和影响因素,将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分解为动力机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和演进机制。其中动力机制和演进机制为主导机制,形成驱动力和演进力两股主力,支配着超市质量安全行为“产生发展完善”的全过程。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辅助机制,形成促进力和保障力两股辅力,渗透于主导机制的作用环节,加速并规范主力的作用效应。

1.动力机制。动力,即产生某种行动的力量或动机。在经济人假设条件下,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自身利益。因此,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动力是,通过改善质量安全行为,进而改善并维护猪肉质量,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整体利益,最终增加自身利益。超市收益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提升其实施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和能力,形成“动力愿望行动行为改善利益增加强化动力”的良性循环。

根据马斯洛的动机―行为理论,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动力机制表现为:(1)严把猪肉入市质量关,提高入市壁垒,迫使供应链上游成员改善质量安全行为,进而获得高质量猪肉的动机,引导超市严格猪肉入市检验,包括索要“三证两印”(出境证、动物检疫证和车辆消毒证,肉品品质合格印和动物检疫合格印)和对猪肉的病理学观察与必要的实验室化验;(2)抑制微生物繁殖、降低化学反应速度和酶的活性,防止入市猪肉腐败变质,维持其新鲜度的动机,引导超市改善冷藏保鲜、操作间卫生保持和日常监测等方面的行为;(3)净化空气、减少细菌,进而防止猪肉二次污染的动机,引导超市改善质量标识、柜台陈列、人员健康检查和环境维护等方面的行为;(4)一旦出现问题猪肉,能够快速追根溯源,必要时下架或召回售出猪肉,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消费者损失、维护社会公众形象的动机,引导超市强化猪肉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与问题猪肉造成的损失赔付。

2.促进机制。促进,即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促进机制是指推动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快速形成的因素及其作用关系。根据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超市的“认知”和“实力”以及“核心企业服务”等三个因素将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转化为三股力量,推动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快速形成。

认知、实力和核心企业服务等三股力量的促进机制表现为:(1)认知发挥支配作用。认知行为理论表明,认知支配着人的行为;认知具有加速特性,正确认知多了会更快的衍生更多正确推理,错误认知多了会更快的衍生出更多错误结论。因此,超市关于猪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和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标志与重要性等问题的认知水平越高,越会加速形成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反之,会加剧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不规范性。(2)实力发挥支撑作用。超市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实力是加快其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坚实基础,资金实力有利于改善质量安全活动的设备条件和员工技能培训,技术实力有利于提高质量安全活动的效率,信息实力有利于增强质量安全活动的针对性,管理实力有利于提高质量安全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率,人才实力则是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信息实力和管理实力的载体。因此,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信息实力、管理实力和人才实力既发挥各自作用又形成耦合效应,支撑并加速着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3)核心企业服务发挥助推作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将为超市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进而增强超市的信息实力和技术实力,协助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加速形成。

3.保障机制。保障,即交互动态的有限支撑和支持。保障机制是确保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沿正确方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关系。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中,政府引导、核心企业监管和市场监管等三因素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转化为三股力量,引导和规范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

政府引导、核心企业监管和市场监管等等三股力量的保障机制表现为:(1)政府引导指明方向。政府的宣传教育、法规制度和优惠政策将为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演进指明方向,宣传教育明确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努力方向,法规制度规定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基本要求,优惠政策激励超市质量安全行为朝正确方向递进。(2)核心企业和市场监管纠正偏差。核心企业和市场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度,通过定期或随机地检查超市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和环境卫生状况,发现超市质量安全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超市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使超市质量安全行为得以改善,进一步接近目标态。另外,核心企业和市场对超市的监管是一个博弈过程,监管过程中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必将增加优良行为的收益和不良行为的成本[9],从而增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超市实施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演进机制。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是一个由供应链物流、环境卫生管理、质量追溯和辅助管理等子系统组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演进,即系统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演进机制是指推动超市质量安全行为从劣到优、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关系。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中,自身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与耦合,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转化为一种捆绑式力量束,推动超市质量安全行为向目标态演进。其中,自身因素是核心力量、组织因素是基本力量、环境因素是辅助力量。

从系统论的观点讲,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演进机制表现为:(1)力量束形成巨涨落,推动超市质量安全行为跃变。涨落是系统状态量对其平均值的偏离,远离平衡态的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系统内部存在着多种相互关联的微观涨落。当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认知水平和实力得以提高,核心企业服务更加完善、超市间交流学习更加充分、供应链利益分配趋于合理、政策环境更加有利、内外部监管更加严格时,力量束将放大这些微观涨落并强化其相互间联系,形成宏观尺度上的巨涨落,推动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递进。(2)力量束减少总熵变,促进超市质量安全行为走向有序协调。熵是系统混乱度的描述,正熵越多系统越混乱,负熵越多系统越有序。力量束的作用使超市的质量安全行为升级、收益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各种力量,表现为超市的认知水平和实力提高、与同行间交流增多、消费者满意度提高等,即正熵流减少、负熵流增加,总熵变变小,有序协调程度提高。

结语

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是改善和维护猪肉质量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供应链上游企业改进生猪和猪肉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增强优质猪肉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是动力机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和演进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系统地剖析了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但作为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质量安全行为的一个重要内容,尚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超市质量安全行为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世民.基于质量安全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建设与管理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0-73.

[2]周曙东,戴迎春.供应链框架下生猪养殖户垂直协作形式选择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6):30-36.

[3]曲芙蓉,孙世民,宁芳蓓.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的质量安全行为[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5).

[4]谢芳.猪肉质量安全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06,(11).

[5]王继永,孙世民,刘召云.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J].商业研究,2008,(4):207-210.

[6]孙世民,陈会英,李娟.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竞合关系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6):2-13.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3-406.

[8]宁芳蓓,孙世民,曲芙蓉.猪肉消费者超市购买行为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2):101-104.

[9]王继永,孙世民,刘峰.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与屠宰加工企业竞合的博弈分析[J].技术经济,2008,(11):110-114.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ood Quality Safety Behavior of Supermarkets in High Quality Pork Supply Chain

QU Fu-rong,SUN Shi-min,WANG Ren-qia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