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精选5篇)

  •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德育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精选5篇)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德育性;学科习惯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来分析,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德育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必然成为习惯养成课的总目标,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习惯养成课教学的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新课程最大特点之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因此,倡导教师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他们能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行”是四者的关键,也是习惯养成课的重点。习惯养成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行为习惯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学生有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内化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的活动。

二、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模式

研究表明,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较适用于习惯养成课型。

1. 激情设趣,有效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

在导课时要注意遵守“准、实、快”的原则,准是准确定位导课的作用;实是注意导课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力求高效。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和“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

3. 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树立的有利时机。

4. 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单靠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策略

(一)接受式教学策略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策略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如一位教师在教《爱惜每一张纸》时是这样做的:导入时,利用图片导入法,为学生展示生活、工作、艺术各方面纸的用途,让学生谈观后感,学生纷纷表示“原来纸的用途这么广这么大!”从而让学生明白纸的用途,感受纸的重要性。接着又为学生播放生活中浪费纸张的视频,唤起学生共鸣,发现浪费就存在身边。然后为学生出示造一张纸需用的树木量,并提供大量数据,一个班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学校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城市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国家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全世界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当数据越来越大时,学生震惊了!屏幕上即刻显示:树木砍伐、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由树木减少带来的灾难画面,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地盯着屏幕,直观数据和场面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体会到“纸张太重要了,爱惜纸张真要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

这位教师采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策略直观地告诉学生爱惜纸张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好习惯,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爱惜每一张纸。

(二)探究式教学策略

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樱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其最大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其重要的学习形式。

(三)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出发,创设各种真实或模拟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习惯,实现"自我教育"的教学策略。品德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当然,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这些教学方法,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使它们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共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一松. 小学品德学科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J]. 人生十六七,2017(5).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却忽视了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出现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了,出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的场面。如此课堂环境下,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变化很大,学生隐藏在深处的亮点也被发掘出来。新课程改革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还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的机会。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倾向是教师的责任和目的。因此,纯粹地讲授和讨论相关知识已经不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而是要辅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付诸道德实践。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必须以道德为目的,其中必须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发现,想要成功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先从以下三个转换出发:1.把日常教学中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规范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实践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道德情感,感受道德情感体验的存在价值。2.把学生个体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转换为社会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将要求递增一个层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3.使实践和体验有效结合与相互转换。要完成以上三个转换,首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有所了解并进行归类,其次教师能够真正领悟道德规范的存在价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实践的首要条件。课程标准提出:“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响应课程标准,让学生意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实践中领会什么情况下需要竞争、什么情况下又必须合作。只有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社会价值存在的意义。而且,绝对不能仅限于口头讲述,而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何时竞争何时合作能够轻松驾驭,享受竞争中的乐趣,体验合作中的愉快。

三、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的整体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还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各种智能因素,提高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在讲解《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以父母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某些原因产生小矛盾为例,经过教师的讲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与父母曾经发生过的矛盾,以及自己与家人间的相处方式是否与案例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而教导学生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四、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

1.活动策划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智能结构,采用访问、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参与其中,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建议教师多给学生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课题小组,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教师可以故意给学生设置对手,让他们相互竞争;可以出一道难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制造一个悬念,让他们自己组织讨论;可以提供一次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总之,要把活动与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

2.活动策划的探究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在交流、自省、语言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逢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动员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得到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更适合以活动化的形式达到品德的升华。而活动化的形式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既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和学习形式。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是指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在现今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需要在活动中来展现。

首先,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开展活动化教学,就是要变学科中心为儿童生活经验中心,变学术性教学为经验性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活动总是与人的能动性、积极性相联系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最后,实施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改”后实施的一门新课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去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如何切实地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触动活动化学习

作为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是达成活动化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可以从以下情境中探索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二、寻求方法,夯实活动化学习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的活动化学习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策略一:目的性指导活动化

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要想做到活动有效率必须有目标。因此教师在设定活动之初,精心设计活动目标,或者让学生参与设计目标。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计划有目的的良好习惯。

策略二:活动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农村小学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应该与学生真实的农村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品德与生活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任何活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在“种子的探索”中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种子,认识种子,在课堂上的展示活动才会更生动。

策略三: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如欢度国庆,可以把这一课当成一次欢度会,让学生提点子,想如何庆祝。分小组准备,分小组展示。情境在班级出现,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策略四:注重活动的连续性

课前准备,课中展示,课后实践,及下次课堂中的反馈是每次活动的主要流程。我们的活动化注重课堂上的展示,但是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实践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活动中收获的习惯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发挥。如在讲授《我是家里的小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让学生把这些付诸于实践。让品德与生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反馈家庭表现信息进行评比。

策略五:小组合作配合,关注个性发展

在活动中小组组员间的密切配合能产生更大的效率,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延伸,每个小组在成员的分配上可以取长补短,合理分配任务。在合作间也做到了交流和配合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各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策略六:公平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不断成长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二、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对促进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其独特优势。笔者从品德课教学入手,探求小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与需求,并结合相关理论,运用个性化、合作化、开放化的有效性策略开展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活动资源;活动体验;灵活多样;过程调控;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16-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在主体性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小学品德课中的自主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自学、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所以说,引导小学生开展品德课自主学习活动在提高品德课质量和效率上具有重要作用。

现就本人所执教的《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来谈一谈引导小学生开展品德课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蛀牙图片,说说蛀牙有什么危害?接着同桌讨论交流怎样保护牙齿?然后再说说怎样刷牙?最后请大家一起学着发言同学的样子做刷牙的动作。

第一次研讨: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上亲身经历的教学案例。用到了实地考察、图片欣赏、讨论、模拟演示等自主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问题在于教者在组织自主学习活动前忽略了学生实践时的真实体验以及道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这一特点,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完成教学目标上,虽然也设置了看图、讨论等自主学习活动,但是一年级儿童的认知与体验活动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更愿意投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中。让学生观察蛀牙的图片,缺乏唤醒切身体验的兴趣与功能。至于讨论“怎样保护牙齿”的话题,那是既枯燥乏味又理性十足的活动,学生怎么会生成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忽略了文本与生活的趣味链接,忽略了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和谐健康、积极主动地发展,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第一次顿悟:

正当我“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的时候,恰逢学校语文教研组在进行“高效课堂”的课型研究,我先后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并进行分析,从中深受启发。

〔教学片断一〕:

“言为心声”,语文课里,教师就更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敢说会说,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有个说话练习叫《我爱爸爸妈妈》,教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有爸爸、妈妈怎样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的,尊老爱幼的,关心他人的,操持家务的以及“我”怎样爱爸爸妈妈等等。然而,当进入到要小朋友联系自己的家,说说“我爱爸爸妈妈”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说的与多数小朋友不一样。有的说:“我爸爸不好,很懒惰,家里的事都要妈妈做,还骂妈妈。”有的说:“妈妈不要我和爸爸自己走了,我不爱妈妈。”……教师虽然事先没想到有小朋友会这么说,但作了临场应变:“是啊,很多爸爸妈妈都是很好的,但有的爸爸妈妈也会有缺点、犯错误,我们小朋友要帮助这样的爸爸妈妈改正错误,这也是爱爸爸、妈妈呀!大家说对吗?”教师热情、得体的引导,鼓励了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真情诉说,畅所欲言,乐于作心与心的交流。

〔教学片断二〕: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流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往往产生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如:一位老师教学《牛郎织女》(二)时,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王母娘娘法力无边,为何还要带那么多天兵天将趁牛郎到地里干活时来抓织女,她怕牛郎吗?”问题让人始料不及,但这位教师却机智地引导学生讨论:有的说“王母娘娘理亏,因为她破坏了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有的说“牛郎织女纯真的爱情让王母娘娘望而却步”;还有的说“王母娘娘即使法力无边,也斗不过人间真情”……教师机智的引导,引发学生对文本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智味”浓郁的课堂是无法复制的。

反思: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开展品德课自主学习活动?

一、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将三维目标有序地整合在过程中。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目标,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达成预设的目标,不是靠堆砌几个活动场景就能实现的。活动的设计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心中既要明了设置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要能够预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早思对策,力求使活动进程与学生的需要、道德生成同步递进,

二、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是对文本与学生关系正确理解后的选择。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使自主学习活动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并及时调整,拓展学生实践体验的空间。只有把课堂活动与家庭生活、课内教学与课外准备、教材的引领与发挥社会及家人融为一体,把学生在调查、访问、搜集、观察、比较和亲自操作中获得的有关自己成长的活生生的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到教材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实践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迸发生命的智慧,并享受到道德生成的快乐。

三、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引领学生多感官地投入,唤醒学生道德生成的意识。

教师组织自主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进入机械的活动学习,而是创设各种真实的或近似真实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冲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发动学生全身心、多感官地参与和体验,让他们听听、看看、摸摸、闻闻、演演、想想、议议,强化或生成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唤醒学生道德生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到的思索和判断能力。

四、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深层体验。

自主学习活动的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生活的美丑善恶为学生道德的生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完整生命的人,面对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当投入到某个活动时,他们不仅会感知这是什么事?是好事还是坏事?随之还会萌发相应的情感、态度,然后是产生一定的行为。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从尊重人的意义出发,给于学生真正的思辨空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才有可能体验到深层的东西。

第二次执教《我掉了一颗牙》一课:

教师组织“猜一猜”的游戏,把各种危害牙齿健康的细菌名称与危害编成谜语,让学生猜出它们;然后再领着学生玩“抓坏蛋”的游戏:

取出事先携带的小镜子,或者同桌互相检查,找找谁的牙齿受到细菌“攻击”了。学生面对自己的小蛀牙或他人洁白的牙齿,会产生羞愧、后悔、高兴、愤怒等种种体验。教师抓住情感体验生成之际,号召全班总动员,先让学生互动献上“打败坏蛋”之计谋,再操作“打坏蛋”之本领:刷牙、漱口等。

第二次顿悟:

一、充分挖掘活动的资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活动时,首先要选用教材中所提示的活动范例,因为它们都是教材编写者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而设,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进行适当取舍。其次还要充分挖掘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中的一切资源。然后还要重视发现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要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和现象,以及学生身边的一些相关典型事例,把它们转变为活动资源,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最后还要充分利用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资源。

二、关注儿童的自身兴趣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妙趣横生的有利于学生感知、生成、构建的活动。自主学习活动应该呈现出一种儿童文化,使其充满“童趣”、“童乐”。

三、多样、灵活的组织活动方式

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践活动类型。在一堂课的教学当中,有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用自主学习活动方式,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就多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活动能力的提高与道德认知的深入,则适当加入谈话、采访、资料调查等较为理性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灵活选用多种活动方式,并把它们整合成最佳组合。

四、把握组织活动的时机

把握组织自主学习活动的时机,其实就是要找准道德情感或认知生成的结合点。一般来说,学生形成道德行为的过程大致要经历这么几个过程:感知萌生、实践体验、获得感受、形成认识、转化行为。每一个过程的经历,或者在每个过程的临界处,即学生的道德情感与认知、行为生成处于愤悱欲启时,便是设置自主学习活动的绝佳时机。

五、注意活动过程的调控

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与指导。由于儿童在活动中行为、言语、想法,以及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活动情况与活动结果,都是无法安全预设的,加上本课程又强调要凸显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故教师在活动前不能对儿童活动统得过死,对活动过程的设计也应该是板块式的。在活动过程中,只要不违反儿童的生活逻辑、事物的发展逻辑,教师可以对活动过程的某个环节进行增删。也就是说,教师要始终处于活动的组织、引领、点拨、修正、提升者的地位,才能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六、重视活动后的反馈评价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