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设计论文(精选5篇)

  •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我们学习研究艺术人员都知道,艺术、好的设计她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她需要我们设计师观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如果学生仅仅把做设计停留在技术层面上,那么他所做出来的方案就是闭门造车,会给人一种没有细心思考推敲,没有创意的感觉。就绝对不…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精选5篇)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景观设计在我国虽然还属于新兴学科,但根据学科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或者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由于学习这门学科专业组建方式的不同,也导致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研究方向主要偏重关于景观中的空间营造及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多以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为主;园林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其研究方向是关于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营造,课程内容多以绿化设计、植物造景、生态设计类为主;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关于景观中的空间环境及景观环境设计,课程以环境设施及环境美化为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多割裂和交叉的问题。所以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将园林、景观、建筑、环艺等专业的某些课程内容等同起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作业阶段过度依赖于计算机作图软件、风格混乱、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缺失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1)过度依赖计算机软件。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普及,环艺专业学生在设计方案时都大量使用计算机软件。用电脑没有错,时展,计算机软件所制做出的效果图及方案相对逼真。但是带来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手绘能力大大下降。导致工作后和客户谈方案,有些实习学生连基本草图都无法绘制出来。(2)盲目跟风、风格混乱、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缺失。近些年来,由于国外景观设计流派和风格的冲击,一些园林景观设计师,盲目跟风照搬,使园内景观风格混乱。甚至在一个整体的滨河体系中出现几种不同风格的景观,产生出不伦不类的视觉效果,奇怪至极。相对而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我们应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当地的地域文化融入景观之中,这样不仅地域风土特色明确,而且还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是跟风现象不仅使风格混乱,也使我们地域文化特色产生了缺失。(3)学生自身审美及情趣修养不够。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的时候,往往会很用心,尤其是一些专业技能课时甚至会熬夜来加强训练。但是在学习一些公共和专业理论课时,会出现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例如,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设计概论等课程。这样就产生了自身审美与情趣水平难以提升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审美情感的敏锐度,进而影响其对于建筑景观设计的想象能力。

2景观设计教育中具体问题分析

我们学习研究艺术人员都知道,艺术、好的设计她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她需要我们设计师观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如果学生仅仅把做设计停留在技术层面上,那么他所做出来的方案就是闭门造车,会给人一种没有细心思考推敲,没有创意的感觉。就绝对不会做出生动的、感人的、震撼人们心灵的好的设计。学生不外出接触社会还会导致他们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脉、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以及该区域的本土文化相脱节的严重后果。高职高专环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城市,其成长生活的环境远离自然,这样就是使他们缺乏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理解。而且现在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混凝土的世界里。因此,缺乏对原生态自然的体验,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农村,自然栖息地被农田取代,所以他们从小面对的是单一的经济作物,具有原生态的乡土景观地貌也遭到破坏。因此,他们也缺乏对原生态自然多样性的理解。作为高职院校环艺专业的学院更应该研习当地的人文景观。它的实现就要求我们学生要不断地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不同地域文化,学习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要善于感悟人文精神,寻找出适宜当地历史风俗、文化背景的符号载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当地人生活习惯及审美情趣的公共园林景观空间。

3拓展新的教与学方式

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有明确规定,即2+1。就是两年在校学习专业文化课程,一年在校外由学院联系的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一年。而且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积极筹建校内实训、实习室。所以在这样的办学背景下,我们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理念就能够更好学习景观设计课程。首先,我们应该将“师法自然、体验文化”的观念引入到景观教育实践中来,要求学生进行景观设计之前应该先从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自然现象、风土人情等方面人手,寻求一个设计思路,确定好设计着力点之后再加人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技艺传授,而更多地将学生们的思绪带回到大自然、历史及我们的文化与生活中来,这样不仅使他们在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创作情趣,同时也弥补了他们对自然缺乏理解体验的缺陷。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学院为专业准备的设计工作室教学为学生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园林景观的课程中尽可能的从头到尾都经历一遍。即实地考察、构思方案、绘制草图、设计组讨论、客户沟通、电脑效果图绘制以及最终局部方案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熏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园林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4小结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乡土生活景观是当地人在平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物和场景,是乡土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文化景观范畴,与乡土文化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地区乡土生活景观也呈现不同的形态。乡土生活景观可分为乡土生活器具要素和乡土生活场景要素。1.乡土生活器具乡土生活器具是当地人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借助当地材料,利用手工加工工艺并融入共同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乡土生活器具包含石磨、水缸、灶台、扁担、成串的红辣椒、玉米等。2.乡土人文景观乡土生活场景是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艺术文化最淳朴的展现。乡土生活场景景观元素相当丰富,如水边淘洗、抓知了、掏鸟窝、集市场景、婚丧嫁娶等。3.乡土建筑乡土建筑作为乡土景观的构成元素,受所在地区地形、气候、历史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缓慢,乡土建筑更多地保持着原貌;同时也由于环境宽松、成长自由,它也呈现出自由多变、丰富多彩的一面。按照使用功能,乡土建筑可以分为民居建筑、农用建筑和宗教建筑三大类。

二、乡土人文景观

(一)运用人性化尺度创造舒适空间

在当代景观建设中应吸收乡土人文景观的特性,借鉴人性化的尺度,尽可能的创造符合人生产、生活、社交的适宜人的舒适空间。

(二)提高空间利用率,创造功能丰富的空间

乡土景观的空间总是兼有各种各样的使用功能,而这些使用功能多是在当地人生活生产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因而具有很高的空间使用、利用率。当然每处景观都有其最适宜的使用方式,但是对于当代景观而言,这种单一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公众性的参与和使用要求,所以应该探索和研究乡土景观使用的多样性。因此,将乡土景观中对于空间丰富利用的方式运用于当代景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运用乡土材料和工艺,创造耐久性强的景观

利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可以创造耐久性高,维护系数低的的景观。这里所提到的耐久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指乡土材料本身比现代材料寿命长。在当代小城镇景观设计中,适当运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并加以后期的适度维护,才能创造具有较强耐久性的景观。例如,对驳岸的处理上,可以利用柳条编结的方式来处理护坡,并利用柳条的自然生长来自然的加固河岸,从而弥补了现代利用混凝土来处理驳岸的不足,同时也软化了环境,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可能。再如,在设置挡土墙时也可以利用当地的石块进行堆砌,既自然又有当地特色。

三、再现乡土生活、生产景观,体验与感受乡土文化

乡土景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可以适时适地的加以提炼再现,重塑原貌,能给人们带来了参与体验的可能,从而也达到了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对乡土生产、生活景观采用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再现

将乡土生产景观中的农耕工具、农田水利以及乡土生活景观中的生活器具等元素,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加以再现或重塑。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景观小品等形式来表现。同时,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也应从尺度、材质、色彩、形态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将乡土生产生活场景用具用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再现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地域文化是最具性格差异的文化资源之一。基于景观设计视角,用创意形式建立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符号表达体系,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内涵力量,进一步加强民众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关键词:

景观设计资源;地域文化;研究框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人们开始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美化工程。但由于当时未重视地域文脉,大规模的建设运动使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消亡。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蹈覆辙,面临着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矛盾,导致区域原有文化内涵消失,城市面貌出现 千城一面 的现象。我国的城市景观建设伴随经济增长蓬勃发展,同时受到世界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从南到北的城市景观出现趋同现象。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应遵循以下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个性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须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铸造民族精神。二是科学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须吸收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的理性,塑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现代景观设计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景观设计行业如何带着个性进入现代?如何把本土文化引入全球化?

一、景观设计中文化的个性化表达

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灵魂,体现出该区域特有的生存方式和人文品格特性,即具有特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性格。不同地域由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和历史发展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存在差异,并影响民族文化、美学思想、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这些文化与美学的差异现象,具体是指一个地区根植于自然景观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区域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包括了民俗传统、经济体制、、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的人类行为系统,还有文化传播的路线、走向等内容。地域文化强调个性、特色、可识别性。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实现地域性表达,增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中须认真认识并深入分析的问题。历史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只不过是个性、特色、可识别性根植的土壤。设计强调个性表达。研究城市和建筑问题的专家路易斯 芒福德说过: 未来城市的目标就是充分发展地域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 个性是重要的设计资源。从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角度研究多样化的景观样本,研究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对景观的存在与发展的事实进行分析、研究;二是探索地域性表达的基本规律;三是寻找景观设计中地区意义的表达方法和模式,目的是为设计可识别的个性景观提出有价值的途径、建议和指导。目前,我国设计界对城市景观的地域性表达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模式。

二、多资源景观设计整理利用理论

首先通过对多种景观设计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挖掘和应用地方文化资源,挖掘特色。特色就是生命,特色能创造财富。然后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使特色转化为地方的后发优势,最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景观设计中,强调样本城市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涉及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聚落地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这些学科的一些概念阐述、分类方法、研究结论乃至研究方法,都对景观设计个性化表达的部分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现的是人类对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关注。从此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在1987年的提出,到此概念的定义 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在1991年的确定,我们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现的是发展、协调性、质量和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世界未来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关注影响巨大,此思想与我国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给景观设计的启示是尊重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关注生态平衡、创造风格独特的个性景观。

2.基于聚落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聚落是指人类在地表上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是人类成集团生活的状态,源自人类的聚集,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聚落地理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聚落的学科。气候是影响聚落选址重要的环境因素,人、建筑、景观、气候是构成聚落形态的重要成因。聚落地理学中涉及 气候与建筑 场所与文脉 等理论。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会辨识星空,观测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掌握太阳运动规律,划分气候、季节,制定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重要活动。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年为周期,作为阳历系统,从数千年前连续使用到今天,指导人们作出科学的生产生活安排,以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围绕节气,形成众多官方礼仪和祭祀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礼仪衍生出建筑这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的形成,正是因为人类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自然环境、天气、气候下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建筑只是这些特殊的文化的物质载体,是 人地关系 (即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体现。气候 习俗 建筑 生活模式,这套文化体系影响了人类数千年。场所,是一种精神空间。诺伯格 舒尔茨在《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对场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场所随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而变化。场所精神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地方性)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是场所的灵魂。文脉内涵广泛,其意义类似于人体中的血管,指各种元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中,文脉泛指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记忆的延续。文脉研究涉及历史学、地理学、风水学等。从场所与文脉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观,强调匹配;强调归属感;强调多学科整合利用,即强调城市发展目标与现存条件相匹配;强调人们对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与环境实践价值的身心体验;强调将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艺术的视觉性、数理的偶合性和空间比例的适宜性等理论等量齐观。可见,涉及城市景观的设计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空间,在设计中既要揭示该场地隐含的精神特质,还要充分揭示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展示该场地的自然历史发展或演化过程,这样才能将其场所精神充分挖掘。精神与物质、显性与隐性、空间与时间以及意境的诠释是设计文化中最高的境界,也是对设计美学价值的充分体现。

3.基于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原理源于生态学理论,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关系。既有一个物种只能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生态位现象,也有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呈现的和平共处、优胜劣汰等生态位现象。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表现为不同地域空间的景观都有各自的生态位。如果特定区域景观的生态位没有与别处生态位发生重叠、重复的现象,即可理解为地域性特色,也就是个性、可识别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错开生态位,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增强识别性。

三、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和应用

1.因地制宜地营造地域特色景观

景观与文化一样,因具有地域性,才具有识别性。地域性差异是景观设计研究中须关注的内容。景观作品作为展现地域文化的载体与窗口,其表现途径应强调差异,在尊重土地、尊重文脉、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为当地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因地制宜不是肤浅的艺术形式上的雷同,也不是照搬规划发展政策,而是根据 人地关系 形成的可持续的发展谋略。

2.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物质构成中的运用途径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艺术设计,具体的环境是其特有的形成条件。景观设计追求个性、特色、可识别性,目的是使现代景观艺术作品个性化发展,地域景观设计科学化发展。因此,地域文化的运用途径不只是简单回归传统,而应是重新解读和重构,这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创造发展。将人类物质文化创造的结晶转成符号文化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使景观设计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结合,科学发展,顺应时代。地域文化的符号与地理标志结合,目的是获得个性化、科学化、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3.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拒绝简单、粗拙的复制和仿古重现,提倡传承与创新、复原重现与营建、创意的特色转化。景观设计规划者的策划谋略体现为充分地吸收、解析地域文化底蕴,将其转换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宜表达方式或符号,再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达地域精神和文化内涵。应用强调符号性和象征性的设计手法,可以实现地域文化作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具体研究框架。

结语

设计创作必须扎根于地域文化。利用景观设计这个表达载体研究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途径与具体运用方式是研究的重点。景观设计作品强调突出地域文化的个性、特色、可识别性,因而只有应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现代设计手法,才能设计出顺应时展的景观作品。

作者:陈波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

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柳州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资源应用研究 ,校科社130721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设计类专业特色培育研究与实践 ,2016JGA25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2015JGB298。

参考文献:

[1]陈波.浅谈城市与城市景观.科技经济市场,2011(10).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阐述了墓园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墓园;景观设计;设计方法

1墓园发展的背景

通俗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是公墓的现代化演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死亡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死亡人数在800万以上。由于中国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并且国家政策已限制各地胡乱下葬,因此,使得一些城市大量新建墓园。我国已经拥有2000多个殡葬园区,它们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墓的景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和墓地需求量大两者间的矛盾。现在墓园仅仅是人们为了纪念己故亲人才会进入的场所,而其它时间却少有人进入。

2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城市的扩张和公墓需求增加当今社会,人口过度膨胀,特别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墓建设也随着巨大需求迅速增加,使得一些城市墓葬用地扩展过快,导致大部分墓园缺少设计,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2中国的殡葬文化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平民百姓的坟冢毫无美观可言,气氛阴森,让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园林艺术的复兴和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人们的观念才有所转变,但是我国现代公共墓园的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于墓园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祭祀烧纸传统观念中,加之中国人对鬼神由来已久的敬畏心理及落后的殡葬观念影响,滋长了不良殡葬观念的畸形生长。

2.3墓园景观缺失情感设计中国墓园的景观设计仅能满足最简单的功能耍求,设计师通常只是参考公园的设计方法,简单地将公园和墓地结合。墓地是人们祭奠亲人的地方,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公墓的情感寄托是公墓的灵魂所在,但是,我国墓园对精神空间和情感的设计思考不够,缺少情感氛围的营造。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目的研究墓园景观设计,除了使墓园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需求外,还要充分满足在墓园活动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以及风俗文化、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墓园的设计能满足人在墓园中对尺度、功能等的生理需求,同时满足人在公园中能够实现交往,获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放松或共鸣等心理需求,让使用者与景观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并提炼出能让人们解读、传达感情的元素。

3.2意义墓园作为城市的产物,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墓园景观的改善可以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墓园对城市发展、城市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思想来改造、建立公墓,消除了人们对墓地的畏惧感和对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空间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式能有效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生活空间与殡葬用地之间的矛盾,使墓园不仅是城市的殡葬用地,还是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公共绿地,并且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4解决的方法

4.1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收集通过研究风水理论、中国造园学理论、人性化设计、环境行为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地域文脉理论、中国殡葬文化、景观设计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确定研究的目标、理念、原则及方法,并最终建立人性化墓园设计理论体系。

4.2实地调研和文献收集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墓园进行走访调查,并从墓园传统殡葬观的应用、传统风格的塑造、墓园景观环境的营造、墓园人文环境的氛围烘托等几个层面入手。根据论文的研究角度,调研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园,重点调研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兼顾经济水平低地区的墓园。重点调查具有传统风格、韵味,以人文理念建立优秀墓园,有侧重点地调查一些国内传统公墓的建设情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注意图像和文字资料的收集。

4.3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在功能性、景观打造特点、传统文化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划分,详细解读墓园的总图布局、水景设计、植物设计、景观空间、建筑小品、墓碑设计,并从景观塑造的细节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最后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以理论联系实际。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南湖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19-02

一、长春市南湖公园现状

南湖公园位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公园始建于1935年,史称黄龙公园,年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公园位于长春市区南部,占地面积238公顷,其中水面96公顷,约占公园总面积的1/3(见图1―1),从空中俯瞰南湖公园,东西窄,南北长,南湖公园的位置正好处于工农广场,南湖广场和新民广场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间(见图1―2)。是提供给市民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周边生活环境,还起到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

南湖公园的现今树种104种,树木总量14.3万株,树木都已成形,湖西的森林区已出具规模,园内商业服务网点、游乐设施服务休闲项目等配套设施。

二、南湖公园景观环境调查分析

长春市南湖公园景观环境形象,从主题形象与景观环境两方面来分析。长春市南湖公园景观主题营造应结合长春市文脉地域特点进行景观设计,公园景观主题应该突破了传统公园的固有模式,体现多元化设计风格以及生态、文脉、人性、等各设计要素。

景观环境形象是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也就是狭义景观设计。对于公园景观环境形象,可以从总体形象与各个景观要素两方面来讨论。

三、南湖公园景观层次划分

公园的景观有从整体到局部的递进层次,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大园区”一“分类园区”一“小园区”,的景观层次。首先它具有作为“公园”的整体主题景观“大园区”,如全园作为“一个中心大群落”的整体主题景观形象。其次,将“大园区”中有共同特性的主题景观区域归到一起,成为中间层次的“分类园区”,如在“一个中心大群落”中再进行划分。再次,将各“分类园区”拆分为一个个“小园区”,景观层次在整体大主题设定的范围下,多以整化零的手法,再局部设计特色。

(一)入口景观空间

南湖公园各个入口景观空间,没有表达出长春市的文脉特色,景观空间层次不分明。同时,公园在游览功能上,应设有引导游客局部主题园区出入,并设置简介标识的空间。在这部分空间中,应在该园区设置界定出入口意象的标志,而有些环境的显性意象如大树、特定植物片区等等,都可成为入口景观空间的造景原型。

(二)主题核心空间

以长春市的文脉和东北的地域为依托,涵盖了地域文化所有景观元素的主题景观空间,景观元素的整合统一在南北原路的轴线上,加以长春市的文脉特征广场节点景观设计来综合体现。

(三)景区过度空间

公园中景区过渡空间是指从进出空间到主题景观空间边缘的空间区域及主题景观空间内各个主题活动区域之间的过渡联系区域。过渡空间是主题场景的酝酿过渡区域,也是游人的休息松弛区域。南湖公园中景观过渡空间的表达,是以设计实际场地与周边环境意象的整合来营造的。在这里,周边环境意象包括了“水体”、“树林”、“小品”等等。

(四)景观设计重组优化

南湖公园景观设计应有一个讲究规则的景观空间组合序列设计,能使公园体现出空间特色。将主题景观、游乐景观的各部分景观景点按一定的次序组织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为游客营造最佳景观空间景观设计原则。景点组合序列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赋予空间节奏性,这是景观设计组合序列更高层次的运用,分为发端、延伸、主体、收合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五)公园系统优化设计

城市公园是伴随着改善大城市的住区条件、环境而产生的,不论是西方出现的居住郊区化,还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城市住区园林化,都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更好融合的居住环境的向往。不论是田园城市理论、还是山水城市理论都试图解决由于工业发展产生的居住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矛盾。

城市公园系统在概念中指出:应当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体系,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城市文化等功能的活动。目前南湖公园景观设计系统规划应当点、线、面结合,即以特色小品、广场、绿地等点状绿地与城市公园的平面相结合进行景观优化,公园应添加轴线来贯穿南北的景观空间联系,形成具有理想系统化的级配模式。

(六)公园景观设计机制

由于南湖公园的景观设计影响因素复杂,作为个体创造者的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确实显得很渺小。因此,从规划设计层面建立一个有众多工程师、科学家、社会学家、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的设计集群。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其工作不但是对公园景观开发建设提出构想、选择设计方案,还应对设计思想进行宣传、交流和贯彻实施。把规划推荐给群众,各个利益群体讨论,并根据公众的意见加以修改,即所为的“推荐规划”。

(七)结语

本章将研究得出的改造设计运用于长春市南湖公园中。改造在对公园的景观资源、游人使用情况等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后,基本保留和延续原有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对问题严重、矛盾突出的地段进行局部改造优化。

1、通过对建筑小品的改造、以及植物造景,继承和延续南湖公园的传统园林风格造园,强化个性特色。

2、运用生态恢复设计理念,对植物进行分级保护、分级改造。注重地方植物、色叶、观花植物的运用,形成“春樱、夏荷、秋花、冬松”的特色景观。

3、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对游人进行使用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景观空间的使用性质进行调整,应该解决老年人晨练活动场地设施不足,增加残疾人的活动的便利景观设施的问题,来完善公园的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