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 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并依据学科的教学体系的结构为基础,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切实做到以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为关键目标,并注重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中的现状与问题
1.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落后
在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学者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制于我国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中采取了灌输式的知识教学,以主导性的地位让学员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学员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师在实验内容上的安排来进行被动学习,学习过程十分死板,在实验中完全根据实验指导教材中的详细步骤模仿式的一步一步操作完成即可的过程,虽然也让学员参与了实验实践学习,并能得到实验原理的结果,但并没有发挥学员的学习实践动手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故障,学员在很多情况下则失去了解决能力,这种教学过程是不能与当前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才需求的发展相适应。
1.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结构不合理
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实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并没有针对部分理论科学内容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和设计性的实验教学计划,而对于电子信息科学的实验内容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实验,仅仅通过观察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并不能有效完成,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设计性实验更难完成。所以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多项综合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不断完善教学结构,才能提高学员的实验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1.3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还有待健全和完善
建立健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有效通过专业性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结合后的综合型学习情况的考察,这与学员的学习水平的高低是否能充分适应工作之后的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但当前实习岗位和任务分配及管理过程还没有建立起全面而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在学员进入企业单位实习和岗位培训锻炼之后的实习过程并没有一定的规划和目标,过于盲目和任意。另外毕业设计虽然从客观上而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严格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学员为了找工作或者备考深造造成对毕业设计的忽略和不重视,造成部分学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去用心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致使学员的整体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考核也失去了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
2 提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2.1 建立新兴的学习技术平台和综合实训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持续建设专业实训室,给专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平台,来对多门学科课程进行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实训室,为教学者和学员都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平台支持,来对专业课程的各个项目予以优化和升级,建立学习型课程。近年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不断推广和加强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让学员通过综合实训来完成课程项目来巩固知识体系和提高电子信息科学的实践职业技能。另外,教学者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来制定可行性的实训计划,让学员在实训中提高自我实践和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实践技能水平。
2.2加强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并将这种作用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让学员通过实践不断提高专业学习技能。对于电子信息专业来讲,学员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对实践操作训练能力,不断通过实践教学的引导和学员的自主实践训练,完成对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理解,从而掌握和应用到今后的工作需要中。因此教学者要根据教学情况,创造必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2.3通过电子竞赛提高学员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应大力提倡和支持学员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建立开放实验室,让学员自主动手去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电子创新的实验操作;还可以成立有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组织协会,展开电子科技创新的比赛和活动,还可在假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为教学者,要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电子设计竞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所以学校方也应积极为学员创造竞赛的条件,包括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等的提供,鼓励学员通过专业方面的电子科技创新竞赛的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4用项目导向法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
课程教材的内容学习是教学的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学员知识学习的基本参照,为了提高学员的电子实践学习能力,可设计专业实训时,通过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一个个实训项目,来激发学员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水平,把教学者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学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学员在电子专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与时俱进,并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员的自我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优化配合,吸引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2篇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
[1] [2]
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曾冬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杨成全,卢玉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研究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由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两大方面构成,其中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电子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掌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具有熟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学生能快速的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具有促进发展的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出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也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有电子信息技术、图像传输和处理、无线通讯等各类型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学习也能培养出不同类型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除了上述涉及到的内容以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还包含了对电子本身的运用规律、电子设备的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分析、电子和光电子材料、电子器材等相关内容。其中电子的运用规律是电子信息科学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包含了对电子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等研究。熟悉掌握电子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能有效的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并通过一定的方法研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时熟悉相关技术和了解掌握电子信息能促进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1.信息通信网络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的是信息网络数据传输和控制,是信息网络通信行业的一个基础,通过设计不同的数据传输端或传输设备,能有效的电子信息的发展。电子信息网络通信将信息终端相连,使其通过信息数据的传输形成巨大的信息网络。信息网络的基础就是通讯网络,通讯网络主要是利用电子设备实现信息的连接和数据的传输及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手机、pos机等都是使用电子设备实现网络信息的传输。电子信息技术能有效的促进和保障电子信息传递和传输。
2.互联网的应用
互联网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目前已基本上覆盖全球,成为互联网的新时代。同时人们也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相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支柱。现阶段的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形式布局,大部分的行业是以互联网作为行业发展的工具,利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技术处理相关行业数据,促进行业的发展。例如物流等网络技术就是物流行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物流数据实现管理的一N形式。利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技术创建出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有动力,改变了传统行业受到的地域限制和销售限制,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保护民族传统工业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
3.工业产业应用
现代工业产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对工业产业中的手工制作以电子信息设备和机械代替,形成大机器、大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原有的手工生产转变成机械生产,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促进了工业产业实现最大利润化的目标。目前在工业控制领域内,使用的机械加工、智能仓库等都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的,这些也是自动化的基础。在机械自动化的基础上将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创新出更多能满足行业自动化生产需求的设备,利用电子控制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设备中的电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实现各种工业设备生产的自动化,同样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4.汽车电子应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到汽车电子行业中主要体现的功能是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等。目前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出能对汽车发电机继进行智能化控制和操作的设备是汽车电子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汽车电子信息系统中,温度、压力传感器等电子设备都是构成网络传感结构的主要设备,它能较好的为汽车的发动机提供电子控制单元,为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情况记录下各类信息数据,通过想用的算法实现各类型的计算工作。同时,中央喷射器等执行部件逐渐完成各类下达的指令,实现汽车的电子信息技术化,促使汽车更加智能化。
5.医疗行业应用
利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现医疗发展的先进性管理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不仅在管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应用与手术治疗中,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与科学实现手术进行展情况的观察,实现手术记录。部分手术的设备仪器例如医学影像数字化技术、临床检验、数字化技术等都是采用电子信息设备实现医疗手术。在医疗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对医疗管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使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开设相关的电子病例,采用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方便查询病例,同时也方便对病例的储存。
6.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对工程的计算和管理,通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可实现对工程的预算和运行管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会使用到一些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这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工程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能加大工程管理的范围,更加充分的体现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
3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其巨大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更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实现更加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周贤.浅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应用[J].数码世界,2016,11:28.
[2]恽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科学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88+90.
[3]陈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6,19:256.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 引 言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今后20年高科技发展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上研究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增设电子信息专业,同时对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不全面,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2)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缺乏机动灵活性;如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发生改变时,课程体系只有重新建立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如果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设置多个能力模块,在能力培养目标改变时,只要进行专业模块的合理组合,就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
(3)实践课程体系中各种能力训练比较独立,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明确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绘制能力矩阵图,建立培养所需职业能力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块,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课程(以职教师资为例,如表1所示),尽量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2)构建合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国内大多数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课程模块,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框图如图1。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设置成各种专业能力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在各种能力模块内,实行教学内容优化,避免各课程内容重复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各种能力模块具有较强的衔接性、独立性、整合性等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各种有机组合;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在能力模块中溶入新技术、新工艺,淘汰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
(3)构建高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分层次、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指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一化;“分层次”指实验(实训)课程由基本技能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类型层次的实验项目组成;“开放式”指实验课程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实验开放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构建由两类课程、三类层次、四种性质、三个阶段组成的实验(实训)课程新体系。
1)两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选修实验课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三类设置层次: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型实验。简称基本型实验,指以强化学生基本实验能力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能力或从业技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第二层次,综合设计型实验。指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或职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验。第三层次,研究创新型实验。指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
3)四种项目性质:第一种是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第二种是设计性实验项目,接触本学科研究工作思路,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种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接触本学科研究方法。第四种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在这类实验中,学生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4)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第二阶段,大二至大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辅之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训练并重。第三阶段,大三至大四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主。
3 结论
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上述思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良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马云辉.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2]谢自美.从电子设计竞赛谈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12
[3]王淑文.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04
[4]彭远强.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协会,2011—ZJXH—492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数字化资源;特色设计;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37-04
一、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机制保障不尽完善等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及管理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标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教材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手机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本科教育培养,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教育,进而提出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智慧教育。[2]
二、开发内容
面向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数字化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育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制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主要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常见问题答疑、拓展资源。其中,教学案例是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现象,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拓展资源算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科素养,而缺乏教师教育相关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拓展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专业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的,拓展资源中会补充国家、省级师资培养基地每年培训年轻教师的一手资料、教师信息化大赛的相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师技能的辅材料。
三、开发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协同共创与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达到创新教学方法、设置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化的目的。建设数字化资源不仅是提高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对整个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新技术革新。数字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特征,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有重大意义。[3]
四、设计构架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及“经验之塔”理论。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即直接或做的经验、替代或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4]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繁杂而庞大的工程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灵活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以解决教学中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弥补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
2.“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改善。单个培养单位建立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整合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只有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使用的和谐现象。培养单位在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中,应与同样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协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对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培养单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赢结果。
五、特色设计
1.搭建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1)建立多主体的用户角色频道
用户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以单位性质分为企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主体身份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满足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用户角色,面对三者的资源输入端、载体、资源输出端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频道呈现,有效地支撑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源输出和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顺应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流量数据监控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
(2)创建在线网络课程
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线网络课程上课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面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改革需求,电子教案中的章节、模块、单元等组织元素,在每个细化的部分会具体说明以何种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和向适应的教学法进行配合教学。配套视频有教师上课视频的实录、实训软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实训课视频以及学生讲课视频等多样化视频资源。此外,还包括习题研讨、辩论、作业提交、测试、投票、主题探究等学习活动。在线网络课程使用灵活便携,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多个平台中观看学习专业教学资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台、Andriod移动终端等电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
(3)生成职业资格试题库
建立职业资格试题库一方面是专业资格考试的最新消息,对资格考试分类,让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避免盲目考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资格试题库的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实时动态监督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查缺补漏。每门资格证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只要收录历年的考试试题,并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真题,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4)搭建交互性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主要由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监管。管理员的职责是查看24小时内的问题,而教师只负责自己问题答疑反馈。如学生问题解答较为复杂,可以临时答疑,解决问题。学习论坛中会整理出常见问题解答,普遍性的问题就不再需要教师一一解答。学生可以搜索问题看是否有关联度接近的问题,以便迁移理解。交互性的学习论坛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5)形成专业虚拟教研组
高校教师的评比是以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指标进行的。虚拟教研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师必须同一时间段、同一地方开会,只要确定好开会时间同时在线。通过一个网上虚拟环境,发起谈话、视频以及文字交流。虚拟教研组单元下会划分子单元,如会议通知、会议文件、教研进展、教研成果等具体的子单元。子单元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可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备课,避免了高校教师因为任务重而敷衍备课的现象存在。
2.建设专业数字化资源库
本专业主要是开发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数字信号与处理》、《现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课教材。对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训项目、技能竞赛、拓展资源的开发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案例
从1952年至今,我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面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却寥寥无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教材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教学法进行理解,同时对章节放置的教学案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虚拟仿真练习。在每个教学法章节都添加了两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两个真实案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放置的是“Y-降压启动线路故障检修”和“十秒倒计时器的制作”,每个教学案例都是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过程、问题讨论三个部分设计的。教学案例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控,并对相应的教学法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教学视频
以往的教学视频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有学生参与互动。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视频录制中添加了学生习题讲解的视频录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专业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易理解吸收难点。但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节习题的主要知识点覆盖,让学生自我备课讲授习题和教师、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促使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3)实训项目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都存在大量的实训课程,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但高校实训课主要使用电烙铁、电阻、芯片等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安装、调试。学校引进大量的电子集成设备,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引线,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操作得出数据,完成实习报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还是后者的简单操作都不能使专业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现代原理通信这本书时,每编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必配备相应的实训项目。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相应软件、设备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的实训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上。
(4)技能竞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全国每年都有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电子、软件类大赛。此外,培养单位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申请学生课题立项,对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帮助。《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就是结合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流技术,通过软件仿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操作,完成项目实物需求。
(5)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开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资源一共分为三部分――文件、讲座、视频。文件多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分的发展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让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讲座多是教育领域中电子信息产业领头人发表的最新讲座的PPT,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把控。视频主要是培养单位组织的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培、省培的影音录像。文件、讲座、视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度
高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大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托财政经费支持,一旦教师课题项目结题,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问题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教师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教师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应对教师进修给以合理的激励奖励,让教师一方面可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肯定,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5]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不同,而数字化资源又是以教师团队开发为主,势必会出现教师付出不均现象。教师付出少的一方出现了“搭便车”现象,造成资源创作方的教师对资源创作利益分配不满,进而出现了能力强的教师职业热情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确,学校完善对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旦建立,若只让本校教师学生使用,就不能达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前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但要考虑学校层次、资源质量层次差异因素,还需要考虑校与校如何资源共享并签署资源共享协议。[6]引进“资源跨库检索”或“校际资源交换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共享度,避免数字化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实现高校或区域性质上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库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资源库中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其中应用到XML和JSP技术。把跨库的检索系统引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数字化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检索,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率。还可以起到校际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的作用。
3.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工作,然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往往被资源维护与更新所制约着。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数字化资源相当陈旧,不能适应现有专业学生培养的资源要求,由于后续工作的停滞,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因此,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更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呈现动态变更、持续发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参与进度,共同完善。持续更新,保持“海量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强校与校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7.
[2]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教论坛,2012(16):48.
[3]张屹,寇洪丽.关于建设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库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77.
[4]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