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精选5篇)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双语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学校采用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沉浸式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汉语并不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教学工作完全采用第二语言。第…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精选5篇)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双语教学;思考;探索

从现如今我国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上看,已经超越了其他的专业,跃居首位。可见,给排水科学和工程将会成为热门学科的一种,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中必将处于优势位置。因此,加强这一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工作势在必行。不仅可以提升科学技术的高效应用和进步,同时还能够推动这一专业的长足发展。

1 双语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学校采用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沉浸式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汉语并不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教学工作完全采用第二语言。第二,过渡式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前期教学采用母语,而后期则采用外语来进行教学,学生们最终会进入到沉浸式教学工作中。第三,保留式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就是在教学的初期采用母语来进行教学,而在中期和后期部分采用母语,部分采用外语。从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可以看出,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通常情况下,如果将文章的内容从母语转化为外语,教学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对外语的掌握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学工作的时效性。

2 给排水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1 提升了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国际接轨。由于给排水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多数领域得到应用,逐渐成为国家公认的专业类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素质和通用性加强重视。因此,只有提升双语教学工作的高效性,才能够逐渐和国际接轨,将我国的给排水专业推向世界。

2.2 双语教学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从这一点上看,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给排水工程专业逐渐成为就业率最高,社会应用水平最高的专业。这一学科在社会应用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英语一直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只有将英语和给排水工业相结合,才能够促进工程技术的高效发展,同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现如今,国际社会对于我国的给排水工程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专业水平加高,学生还应该具有一般水平的外语能力。这样才能够符合国际合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双语教学工作就成为高校国际合作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增强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另外,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同时还可以在提升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专业领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合给排水专业特点做好双语教学改革

现如今,我国所应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在采用汉语的基础上,应用英语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采用英语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沟通。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主要表现在语言目标和专业目标两个方面:

3.1 明确双语教学目标

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工作上看,采用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不断提升学生掌握外文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们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在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在提升了学生掌握外文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地引进外文的教学资源,对我国的教学理念进行优化和改进。

双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明确教和学的目的,明确重点不是在英语的语法、发音和翻译上,无需将过多的时间纠结于细枝末节,而是要学会使用英语这门工具来学习专业知识,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3.2 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

首先,制定教学计划。根据给排水专业的特点,在对现行大纲、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学习安排等展开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准确规划教学课时、规范主要章节的双语教学深度、难度、侧重点、案例分析及课程训练,认真准备教案、讲义及辅导资料,同时制定双语教学考核大纲。其次,根据给排水专业涉及主干课程方向选择合适的原版教材。教材要突出权威性和前沿性,要能体现当代国际社会给排水专业的新发展、新工艺和特色。教材要具备可实践性,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工程应用,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需要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在授课前可将下次课的重点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事先对生僻词汇有所查阅和了解,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3.3 强化实践环节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生动的课件资料,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鼓励学生用中英文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演讲,尝试“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活跃的、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可鼓励学生参与给排水工程相关企业的实习锻炼。一方面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进行比较,加以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拓宽课堂知识。

3.4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对学生而言,每一门专业课都是一个从未涉及的新领域,更何况是用双语来进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适当多用中文讲解,利用专业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坚持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将知识多层面立体地传授给学生。在适应了英文教学模式以后,逐渐增加英文在教学中的比重,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地建立学生对英文学习兴趣和信心。

3.5 把握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在给排水工程的双语教学中,明确专业教学放在首位,英语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工具。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适时对教学重点和方案进行调整,不一味地强调英语,以及规定英文所占的比重。

结束语

给排水专业的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蕴含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目前的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给排水专业的双语教学更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快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思维和交流习惯。如何做到适应短学时教学要求,又符合当前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趋势,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睿,郭建军.对中国大学双语教学中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2(5).

[2]刘珊,张小玲,陈爱侠.大学短学时“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专业课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实习;长效机制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actice is the important teaching links to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it plays a crucial sole in the training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especially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cultivation objectives,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 practice bas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ode, strengthening the young teachers of engineer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educational funding and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Professional practice;long-term mechanism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探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1-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程实践特色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系统而有效的实习,才能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针对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背景下如何加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进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4]。

1 当前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分析

1.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的指导思想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三次教学实习,分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5]。

(1)实习的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认识实习是学生通过参观给排水工程,认识和了解给排水工程,从而初步建立起对本专业的总体印象的实践环节;生产实习是学生结合已学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排水、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等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毕业实习是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之前,结合自己的毕设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工程参观实习[6]。

(2)实习的教学计划目的

认识实习主要突出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采取讲座与参观相结合的形式,力求通过认识实习,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内涵的认识,对本专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对给排水工程设施、给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获得感性的认识,为后续的专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给排水工程设施的运行管理,获得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生产技能,促进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的内容,突出深化专业教育,求深求新,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收集相关资料,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7]。

2 当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问题

2.1 优质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困难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包括设计、水处理、施工等三个方面。设计单位一般不会一次性接受众多的学生去实习,导致与实际设计工作要求相差甚远,到不到设计实习的目的;水处理实习和施工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暑假或开年后进行,这个时候是水处理企业的生产高峰期和部分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的时间,企业为了安全生产,拒绝学生进厂实习,而学生也在为自己的前途打算,实习方式变成了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使得实习效果很不理想。现在的实习企业一般也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其主要原因有[8]:一是需要承担额外的设备运行费,因为企业接受学生实习要增加额外的设备运行费;二是企业需要安排专人给学生实习进行讲解和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次序;三是企业基于安全问题考虑,不愿意接受学生前来实习。

2.2 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老师

实习指导老师的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就很重要了。然而,在工程实践方面部分老师存在欠缺,在实习的指导过程中力不能所及,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的人才聘用机制导致了高校教师从高校到高校,实践工程经验比较缺乏。目前,各高校都以高学历来衡量师资力量的强弱,大多数高校都将学历和学术成果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几乎不考虑所招聘的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工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体制的考核标准也不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现阶段的高校考核标准注重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不作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教师致力于学术成果,无心参与工程实践,缺乏实践工程案例,授课也只限于教材,难以将工程实践中的体会传授给学生,很难保证实习教学环节的效果。因此,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非常重要。

2.3 实习环节不扎实

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有些高校没有与相关单位建议长期合作的关系,导致实习缺乏稳定的基地,从而安排实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学生受高校学风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影响,对实习不重视,积极性也不高,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很难到达实习效果;再次,实习内容安排不合理,对实习的地点安排倾向于“多而全”,而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时间很短,学生的实习过程就是走马观花看一看。对工程认识只能了解基本概况、工艺流程及平面布置等内容,而无法深入学习各构筑物的实际运行过程、详细构造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等内容,更不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4 实习经费不足和考核方式单一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国家对高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增长速度[9]。各高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再随着物价的不断增长,在原有实习经费没有补充的情况下,实习内容只能减少,影响实习效果;其次,目前多数高校对实习的考核形式主要是提交实习报告为,这种实习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使学生对实习的敷衍应付的态度,从而失去了实习积极性;再次,实习报告不能全面检验实习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考核以实习报告这种模式很难保证学生达到了应有的实习效果。

3 加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长效机制建设

3.1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针对优质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可以采取建设校内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已建好的泵房、污水处理站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实习资金,而且还可以解决实习基地不稳定的问题。校外建设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一种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就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而且也给高校建立起了稳固的实习基地。

3.2 积极探索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力量的新途径

具有实践技能较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应该采取对教师进行“双师型”的培养,切实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建立帮扶机制,发挥经验丰富教师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让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工程实践训练环节,指派青年教师为实习指导教师,多让青年教师参与实践类应用课题或工程项目,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10]。

3.3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改革实习考核方式

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和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评价制度。在实习前加强对学生的动员,指导老师大力宣传实习的重要意义,讲解实习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从而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实习结束中,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让学生及时写实习日记、并现场举行答辩会,并提交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把答辩作为考核的重点,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提问,学生进行陈述等环节,实现从原来的学生单向输出式报告撰写到交互讨论的转型,针对学生实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探讨,以扩展学生思路,达到考核的目的[11]。

3.4 合理利用实习经费

在有限实习经费的条件下,完成实习内容,可以采用:(1)实习经费进行合理分配,根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及内容分别占分配不同的实习经费;(2)积极探索新的实习方式,如进行做一些PPT课件(主要是构筑物的平剖面图、动画,建筑给排水系统图等)为学生讲解,使学生对各构筑物的机理、运行过程及内部构造等有一些了解,并聘请专家来讲座、制作和收集影像资料、建立健全的实习资料库等这些方式以节省开支,使得实习的顺利进行[12]。

4 结束语

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针对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实习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R].广西:桂林,2011.

[2] 马晓雁.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82-82.

[3] 王鹏,郭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毕业设计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2):176-177.

[4] 张伟,汪爱河.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3.20:169-170.

[5] 郭永福,徐乐中.高校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91-93.

[6] 飞,高国芳.高校冶金行业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20-21).

[7] 李思敏,孙广垠,张胜.给排水工程专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9(22):76-77.

[8] 伍国明,叶飞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深化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8):81-83.

[9] 张进.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现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6-74.

[10] 陈俊,张学洪,曾鸿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2011,9(5):66-68.

[11] 赵群英,赵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122-123.

[12] 张亚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3,23(6):82-8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TU991-4;TU992-4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专业是大学的基本要素,专业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专业建设尤其是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可以提高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内蒙古工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高等工科院校。2006年我校为提高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设立了首批校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学校验收通过的校级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07年立项建设的校级品牌专业,并于2011年成为自治区立项建设的品牌专业。下面结合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进行经验总结。

一、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在参考国家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本着立足自治区,面向全国,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基础、培养特色、学生生源以及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在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后,形成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解决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问题,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更加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开设了综合性实验等。形成了一套“以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

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期。如将“城市水工程概论”调整在学生正式开始专业课程的前一个学期即第4学期开设,有利于学生提前对本专业进行了解,实现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

(2)对开设课程的课时进行优化。将一些选修课的课时进行压缩,增加所开设选修课的数量。

2、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如在特种工业水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某一个完整项目案例;学生深入水厂,收集资料,针对水厂运行的实际问题分配任务进行设计。在消防工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实际工程的图纸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实际的工程图纸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品牌专业特色体现的载体。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中,“水质工程学”和“给排水管道系统”2门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课程准备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高水平教师始终站在学科的最前沿,通过教学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科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一方面带动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聘请生产、科研第一线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实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效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安排实习环节3个,分别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为了更好的提高实习质量,我专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呼和浩特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呼和浩特公主府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呼和浩特章盖营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呼和浩特金河水厂实习基地,包头北郊污水处理厂,上海闵行污水处理厂等。

2、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强化设计题目的审核、课程设计质量过程控制以及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来确保课程设计效果。在毕业设计中,强调选题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及选题的真实性,以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

3、构建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学生的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主要以教师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和应用能力。

五、建设体会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品牌专业建设首要坚持先进教学理念,其次根据专业发展的历史沉淀,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在此基础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充实、调整、完善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此促进品牌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要全员参与,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反馈机制,有步骤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11

[2] 董守华, 隋旺华, 祁雪梅. 地球物理学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 中国地址教育, 2011(2):55-58

[3] 蒋有录,查明,任拥军等 .“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J]. 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79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创新

【基金项目】(1)2015年度湖南城市学院教改项目湘城院发[2015]42号;(2)湖南省教育厅,2016.06,2016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6]400号,面向工程能力输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综合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34-01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思路

我校针对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特点,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转型发展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明确了办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即突出学校以建筑类专业为主干专业的特色,界定了本校建筑类专业的服务方向,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措施

1.创新产教融合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能力培养上,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职业的需求,明确每个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二是采取课程体系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践教学技能考核等方式来培养和验证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和辅导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

(2)在制度建设上,正式将专业能力获取情况与学位授予挂钩,明确规定未获取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2.强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近四届毕业生从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对建筑类专业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并优化了“二三四”(两支撑、三层次、四模块,即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我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中小城镇乃至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为主。在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探索“做中学”,建立适应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如“模拟式教学”等。

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建立了建筑工程工艺实习工场等校内实习基地217个。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制定了创新实验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使实践教学管理有据可循;强化过程教学,执行阶段打分;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各类实习的实习指导、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跟踪检查,撰写实习报告等。

3.打造产教融合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一是建立校办产业群。湖南城市学院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土木工程检测中心等校办产业。二是拥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现有部级、省级实践教学平台21个。三是开辟了海外合作办学平台。

4.加强产教融合“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一是激励和吸引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建设带头人;二是实施青年教师轮岗培训制度;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职(执)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和思考

1.取得的成效

从培养质量上看,近5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共获奖近700项。从毕业生的薪酬看,湖南城市学院连续两年位列第3名,居湖南二本高校第一名。从研究成果上看,学校牵头主持了“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土建类子课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城市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3项教学成果荣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从媒体反响看,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经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部级媒体报道24篇(次)。

2.改革中的思考

一是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政府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而学校和社会(企业、行业)是双主体地位,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

二是学校要加强内部治理。学校、二级单位、教师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把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工作落到实处;职能教辅部门要突出人才培养服务作用;同时,强化二级单位之间的联动和对外的协调工作。

作者简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给水排水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59-03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1003所本科高校中批准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其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共有4所。[1]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现已有10余所大专院校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了既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老牌重点院校外,也涵盖了诸如山东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新兴力量。可以看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转变理念和改革教学思路的主导方向。

创办于1952年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长达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曾被誉为全国高校给水排水专业中的“老八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全国的排名和影响力已今不如昔。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配合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卓越计划”,我们以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力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壮大我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卓越计划”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2]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3]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是保障和评价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依据。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参考国内已开展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院校的相关有益经验,以及本专业主要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我们主要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等方面,建立兼具工科专业普遍特点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学术性标准

大学教育首先是学术性教育,而“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则是在学术性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其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保证“学术为本”这一根本价值,建立合理的学术型标准,构建适合的知识结构系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条件。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相关的学术性标准既可包括广泛的通识性知识(诸如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诸如水力学、微生物学等)、专业性知识(诸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也应涵盖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诸如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而如何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将创新能力作为系统的核心,则是构建完善的学术性标准体系的一大难点。

(二)职业性标准

所谓职业性标准,就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4]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职业性标准制定,应树立服务于市政工程行业、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行业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供水、排水)和环境需求(水源保护、水体修复)为导向,以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为补充,以各种实际的给水排水工程实例为依托,以水处理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校企互助,统筹规划学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5]我们以现行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以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并据此进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巩固培养计划中的多种类基础课程,强化培养计划中的实验类课程,增加培养计划中的创新性课程,注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实训性课程,以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是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栋梁人才。因此,我们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首先“宽口径”,即不拘泥于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内的知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个专业,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个性突出,具备不同行业发展的潜力。其次“厚基础”,要求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牢固掌握,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重实践”,即对学生进行给水排水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训练,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的引入,突破以往“填鸭式”课程教学为主的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而。最后是“多交叉”,通过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寻不同学科的交叉互通点,以引导式思考、案例式教学等为中心的多元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具有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经济等专业学科背景,满足给水排水工程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相关不同行业需要的基础宽厚、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二)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作为“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经验,以给水与污水处理为核心技术来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和专业交叉渗透融合,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入手加以优化。在重点介绍基础内容的同时,强调水处理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及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如新增设了水环境化学、建筑暖通空调、水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环境监测与评价、给排水工程监理、人工湿地技术等课程,着力改变以往单纯以本学科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和行业当前需求为目的,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加选修课程、综合性课程的数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他们自主地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的紧密联系,加强外文教材的引进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国际最新专业进展情况。

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讨论稿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6]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类教学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加大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的改革力度,以期通过增设“工程实践课群”和建立“1+1+1”培养模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程实践课群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设立了以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为基础的工程实践课群,涵盖与基础理论相关的实验课程(如水处理实验、给水水质检测实验)和课程设计(如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关并到实地参观、亲身参与的实习课程(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实训课程(如给排水基础强化训练、给排水能力拓展训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课程,创建工程实践课群;合理分配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及开设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后,马上通过工程实践课群的锻炼,加深印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1+1+1”培养模式

“1+1+1”培养模式即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企业实训三者有机结合,从这三种不同类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入手,建立完善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当前实践性教学的结构不完善、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依据培养内容在不同时间点上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层次,我们按照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实践创新层层推进的方式构建“1+1+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动手―实践层层推进的方式,完善工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和训练过程,在理论学习―模拟试验―工程现场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中逐步造就成一名合格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五、结语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如何建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位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全新的难题。本文针对我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改革研究工作,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瑕疵及未能深入研究的内容。在此仅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工程教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 注 释 ]

[1] 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C].广西:桂林,2011.

[3] 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4] 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