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按时按量的布置了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五、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ERASMUS;UMAP

一、前言

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引发了更多的国际交流与竞争,从而对产品竞争力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不断加大,世界各个区域、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本文将尝试借助层次框架理论,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

研究者们普遍倾向于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根源就是全球化。例如,Mongkhonvanit和Emery指出,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四种后果,即:一、对本土智慧的重新探究与倡导;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三、城市化的扩大;四、教育质量的倡导、国际化与提高(Mongkhonvanit and Emery, p.52)[2],将教育的国际化看作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Davies和Guppy也认为教育的国际化是由全球化导致的结果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原来由中层的教育管理部门掌握的权力同时出现两种转移:向上转移至中央政府,向下转移至高校、教育改革组织等机构(引自Denman, p.101)[3]。徐辉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化,应该是各国、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徐,p.62)[4],而“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间项目交流、研讨和协作,以解决教育共同问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同上,p.63)[5]。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层次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素

周满生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周,p.172-80)[6]。而Kerr认为教育国际化包括“新知识流、学者流、学生流和课程内容”(引自徐辉,p.63)[7]。刘道玉则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四点: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具有可比性,并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在空间上,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在资源上,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自李素敏,p.12)[8]。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层次

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的国际化是指国际自然人的流动和学术互通;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教育模式、制度、理念的国际化”(徐、许,p.52)[9]。例如,徐岚和许迈进以图解对教育国际化的各个因素分属哪一层次进行了说明: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见图1,引自徐、许,p.53)[10]。

3.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区域教育交流计划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许多高校制订了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制定长远的国际化战略规划、着眼于培养跨国的未来领导者、构建战略联盟等(陈,p.15)[11]。具体的国际化策略包括: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多种途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进课程国际化;开展教育发展援助;尝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外语教学(唐,p.81-82)[12]。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应运而生。在这些计划中,大多数由从上至下的方式创建,即由国际组织或国家倡导建立,如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其他计划则多以从下至上的模式、在一些高校或教育组织的引领下出现(Denman, p.99)[13],如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当今世界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一些重要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显著特点非常值得研究者注意。但是,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作为分析的对象,而很少考察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利用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结论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

在欧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当属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这一计划作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已成为其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效仿的典范,也是教育国际化研究最常用的参照之一。而亚太地区这一新兴的经济体内尚未诞生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因此本文选择对这一地区影响范围相对较大的UMAP计划(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进行研究。

本文将尝试使用文献法,以徐岚和许迈进提出的层次理论为理论框架(下文简称层次框架),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讨论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简介

1. 源起与目标

20世纪70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倡导制定了JSP计划(联合学习计划,Joint Study Programme),又于80年代推出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以取代JSP计划,弥补其不足之处(潘,p.41)[14],目的为“促进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蔡,p.58)[15]。在1995年,欧盟正式制定综合的苏格拉底项目(Socrates Programme),将ERASMUS计划列为苏格拉底项目最重要的子项目计划之一,意在“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施、郑,p.126)[16]。

UMAP(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则是在AVCC(全称为澳大利亚校长协会,Australian Vice-Chancellors’ Committee)的倡导下,由亚太地区多个高校联合自发组成的。成立于1991年,目的为借助学生的流动和高校间交流,“促进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文化、经济及社会制度的相互了解”(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17]。

2. 运行机制及学分学历制度

ERASMUS计划的资金由欧盟、欧盟成员国、参与院校共同提供,这一多方面的资金来源为促进学生交流等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一项目主要是为欧盟各国在学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提供在欧盟其他国家大学的短期学习机会(3至12个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直接选拔,学生、学生母校、留学目的学校三方之间签订学习协议(施、郑,p.127)[18]。其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并启动欧洲大学网络,资助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访问,鼓励整合性的教学任务和共同课程计划;以旅行费用和本国与留学目的国生活费用的差异为依据,资助学生项目;承认文凭和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流动;对特定协会、提高留学意识的出版物、大学间合作等提供辅援助措施等(潘,p.42 )[19]。作为ERASMUS计划的配套措施之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并于1999年起逐步发展为“在学校、地区、国家和欧洲层面的学分累积系统”(施、郑,p.127)[20]。在这一体系中,“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 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接”(潘,p.42)[21]。此外,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的设立对互通计划和学历认可提供官方解释(蔡,p.59)[22]。

UMAP计划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由会员院校提供。这一项目主要是向其成员国会员校正式注册学生提供短期在其他成员国会员校的短期学习机会(10个月以内),其中学生母校与留学目的学校之间必须已签署交换生协议;由学校与UMAP代表共同选拔。在留学期间,学生必须使用UCTS(全称为UMAP学分转换机制,UMAP Credit Transfer Scheme)(省略)[23],并每周上课12小时以上;在留学结束回国后,学生必须在一个月内提交成绩单和学习报告(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24]。

3. 政策保障与普及程度

ERASMUS计划从一开始即具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政策基础。例如,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国家早在1958年即在《罗马条约》的基础上签署了《欧洲共同体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明确规定了“欧洲共同体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共同体的行动目标包括在教育中建立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通过鼓励承认文凭和学历来促进学生流动”(施、郑,p.126)[25]。ERASMUS计划运行中的各个阶段也都受到明确规定的制约,例如上文提到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和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以及促进各国教学与科研协作的大学学校际合作计划(ICP)、促进外语培训的LINGUA计划、签订于1992年的促进成人教育及远程教育合作的《马城欧盟条约》等等

(蔡,p.59)[26]。不仅如此,随着ERASMUS计划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法律政策得以及时制定实施,确保了ERASMUS计划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其涉及对象极其广泛,包括欧盟地区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并正向更大范围扩张,通过哥伦布计划(Project Columbus)、TEMPUS系列计划(同上,p.60)[27]、曼德斯计划(Erasmus-Mundus)(施、郑,p.130)[28]等与拉丁美洲区域、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第三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UMAP计划作为一个自发的教育交流计划,主要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签证支持、食宿提供、学分转换等优惠政策,来达到“消除学生交流中的问题及困难;以协会的形式促进教育交流合作由双边向多边发展;加强并确保会员国院校之间能够实现互相承认学分”(省略)[29]。其参与国家与地区目前包括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斐济、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澳门、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台湾、泰国和越南(省略)[30],并未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亚太地区重要的组成国家与地区,普及面相对狭窄。

四、讨论及结论

(一)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之间各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现根据层次框架对以上研究结果列表讨论如下:

(二)分析及结论

在使用层次框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现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回答如下: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ERASMUS计划的七个因素国际化程度均较高,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因素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六个因素(包括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仅处于国际化初始程度。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在本文使用的理论框架中,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徐、许,p.53)[3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已达到很深的层次,而UMAP计划的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层次较浅。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欧盟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极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扩张,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而这一现状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自从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以来,欧洲化作为欧洲维度概念的雏形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和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面临来自美国、日本等竞争伙伴的挑战,欧洲共同体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潘,p.41)[32]。由于欧洲化的传统曾经“创造了欧洲大学过去的辉煌”(施、郑,p.129)[33],因此欧盟将区域一体化作为重新获取优势的途径,希望通过科技与教育的协作重获这一辉煌。这就决定了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教育观念国际化的程度较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运行机制、制度与措施等得以逐步制定,从而导致了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也处于较深程度。

与之相对,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并不具有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各个国家也多以提高本国竞争力为目标发展自身教育,而仅将区域内教育合作作为加强了解的途径。因此,由于缺乏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亚太地区尚未形成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合作仍以人员交流为主要形式,处于较浅层次,而在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层次框架中,教育观念作为最根本的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换言之,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是由该区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的。

五、小结

本文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回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源、包含因素和不同层次的基础上,借助层次框架理论,以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为例,讨论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不同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及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界定,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结论是,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遍及各个因素,层次较深;UMAP计划的国际化仅限于人员因素,层次较浅;而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是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3][13] Denman, Brian D. The Emergence of Trans-Reg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Schemes (TRE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1, (1). 95-106

[2] Mongkhonvanit, Pornchai, & Emery, Silvio László. Asian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3, (1). 51-56

[4][5][7]徐辉. 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6]周满生.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李素敏.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4): 11-14

[9][10][31]徐岚、许迈进. 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1): 52-57

[11]陈浩. 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2): 14-17

[12]唐晖.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9): 81-82

[14][19][21][32]潘学来. 浅析欧共体/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41-43

[15][22][26][27]蔡安成. 欧盟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1): 58-60

[16][18][20][25][28][33]施晓光、郑砚秋. 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7&8): 126-130

[17][24]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 [EB/OL]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1. 2010年6月13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与全国61所高校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2011年7月1日,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动“卓越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为了对接国家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精英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联合行业协会和国内61所著名高校在天津召开会议,正式启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国家工科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的学科有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等等。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除上述所说的传统工科外,现在的工科还包括新型工科,即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清华、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校皆以工科见长。

1. 工科涉及学科及专业

根据现在教育部公布的一级学科名单,工科包括化工、材料、环境、机械、仪器、光工、动力、力学、土木、水利、建筑、电工、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核科学等学科。

1) 实用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

2) 数学类: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科学、医学信息学等;

3) 化学类:包括化学、应用化学、化学教育等;

4) 大气科学类: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气象预报等;

5) 电子信息科学类: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电技术应用等;

6) 材料科学学类: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7) 环境科学类: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

8) 统计学类:包括统计科学、电算化会计与统计、统计与会计等;

9) 地矿类:包括采矿工程、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黄金地质勘察与管理等;

10) 材料类:包括冶金工程、化学装潢材料及应用、宝石学等;

11) 机械类:包括工业设计、化工设备与机械、飞机及发动机维修等;

12) 仪器仪表类:包括自动化仪表及应用、医用电子仪器、测绘仪器等;

13) 能源动力类: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低温技术、采暖与通风等;

14) 电气信息类:包括自动化、计算机软件、移动通信等;

15) 土建类: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

16) 水利类:包括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电站动力设备等;

17) 测绘类:测绘工程、测量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等;

18) 环境与安全类:环境工程、室内环境控制工程、安全技术等;

19) 化工与制药类:制药工程、化学工程、精细化工等;

20) 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飞行技术、铁道运输等;

21) 海洋工程类: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

22) 轻工纺织食品类: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出版等;

23) 武器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军械储存与管理等。

2. 中国大学工科前10名

在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格局中,工科在校生已超700万,占全国高校总人数近1/3,位列“世界第一”。然而,与国外更强调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相比,我国工科更注重科研能力,这让大部分工科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工程能力,也使中国高校这个“世界第一”缺乏相应的国际竞争力。而“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它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此次首批试点实施的61所高校(后又增23所高校作为第二批试点院校),共涉及283个专业点, 3万余名在校学生,预计到2020年,该计划将最终覆盖10%的工科专业本科生,约10万人,以及50%工科研究生,约6万人。

(二) “卓越计划”推进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教育部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设立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

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此措施的引导下,学校对工科人才的培养开始更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因为与以前大学生被安排到企业实习的 “行政指令”相比,随着企业转型、行业脱离办学主体后,大学要么没办法开展实习,要么大幅度删减实习时间,让学生的实习“有名无实”,不能在真正进入社会前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此,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表示: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高校,都要把‘下企业’排到工科生必修课的课表中。

(三) 教育部批准试点的“高校名单”

1. 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

(四) 试点院校“卓越计划”实施进程

“卓越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各试点学校都积极推进,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专业培养计划,以保证该计划的实施。

1. 上海交通大学:

据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江志斌介绍,该校2010年在6个优势工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启动试点“卓越工程师计划”,从大二学生中选择首批200名本科生参与,并从大四学生中选拔170名直升工程硕士。

值得关注的是,在交大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的4年中要有累计不少于半年的时间在企业中学习和实践,硕士阶段学生必须有1年以上的时间“下企业”。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把课本里面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大大提高了工科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 北京理工大学: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重点大学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也在“卓越计划”的推动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

该校教务处处长仲顺安2010年12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由教育部主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时谈到,北理工的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地面武器机动工程专业以及生物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首批专业,且为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该校还向教育部申报了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13个“部级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中心”。

2010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八校合作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2011年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以推动“卓越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五) “中欧工程教育平台”的建设

另外,2010年9月4日至5日,由教育部和欧洲工程教育科研联盟联合主办的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讨论实施作为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行动之一的“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这是我国与欧洲在工程教育领域深化和拓展务实合作的一次新尝试,对中欧双方加深相互了解、推进双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项目共涉及国内外30多所著名高校:

1. (欧洲)“中欧工程教育平台”13所高校:

瑞典皇家工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瑞士洛桑高工、 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德国达姆斯达特理工大学、荷兰爱英特霍芬理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学院、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西班牙埃塞得商学院;

2. (中国)“中欧工程教育平台”18所高校: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曾指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并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促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故在人才建设和培养上加强多方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六)“卓越计划”实施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如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所说:“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大学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避免出现“改革上粗放,教育上粗糙”的问题。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黄旭广(1969-),男,汉族,广西兴业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龙晓虹(1974-),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继续研究

一 学分制教学计划的特点

(一)新理念:尊重学员

1.选课 实行学分制管理为学员提供选课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学员发展个性 为保证学员选课成功,教学计划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超市”中有学员需要的“商品”――课程;学员有条件(时间 设备)进入“课程超市”――可选;学员在一定时间内“买”得到商品――选上并顺利修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习形式(函授 业余 脱产)的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也应有所区别 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管理还必须考虑不同学习形式的特点,不宜一刀切

2.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即是指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期限 目前,成人学员大多数指望能够尽快完成学业 实施学分制从制度上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从我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弹性学制为那些因病休学或因经费问题休学的学员提供了保证接受教育的机会 弹性学制为学员选择学习进程提供了可能 同时,实施弹性学制对安排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性:促进教学

教学计划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学员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规定上,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建构上 教学计划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结构及其课程,通过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程,引导学员不断学习 成长 同样,教学计划也能够促进教师全盘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 另外,指导性还体现在:尽管教学计划一方面表明了计划制定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择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三)计划性:规定性和灵活性

教学计划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总体安排,规定了各专业层次的共性要求,对各门课程的学习进程提出建设性安排,也为学员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 也就是说,教学计划提供了统一的“规定计划”,也为学员的个人选择提供了“参考计划” 学分制教学计划体现了办学者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需要学员在指导写去“计划” 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 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成人教育“开放性 多样化 职业化”的特点,结合我区师范院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我区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成员的新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夯实学员的现代教育理论,加强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能力,增强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实现知识 素质 能力全面 协调发展

(二)原则

1.协调性原则 这里的协调性主要是指五个层面的衔接:一是注意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相同专业之间的衔接,这是不同性质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二是高升专和专升本之间的衔接,这主要是考虑同一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三是各种学习形式之间的协调,这是在制定同一专业不同学习形式的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四是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即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协调;五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课程体系 结构之间的协调,以保证课程体系能够充分反映培养目标和规格,并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培养目标

2.实用性原则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能 ”这就要求在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为学员着想,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的放矢,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以“学以致用”为指导,以满足学员的需要为前提,以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

3.特色性原则 我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大多是中小学在职或者已经有明确就业倾向的,这些人和普通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必须从成人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编制教学计划,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计划,使之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成人”特色和专业特色

4.优化性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优化和课程群的优化 其中,首先应合理规划课程结构这一影响全局的核心要素 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各类课程,发挥课程群的合力,而不仅仅关注单门课程 单门课程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为此,在研制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特别注重学科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鼓励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三 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方面 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虽然,成人教育在教育体制 办学水平 教学方式和教师 学生方面都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 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成果,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来规定培养目标和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绝不能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品”

(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及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侧重点 目前,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主要以函授为主,学员接受面授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有时间学习更多的课程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着重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 同时,加强普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教学,进一步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理论水平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选择的关系

鉴于当前我区成人教育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情况,在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统一要求和个性选择之间的关系 即在保证达到学历层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学员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妥善解决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如在课程 学时 学分的安排上,精简必修课的课程数量,适当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以适应社会及其成员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据调查,学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学以致用” 即期望通过学习尽可能少的课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毕业,拿到文凭 这也是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实际的 编制教学计划不能脱离这一事实基础 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以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互相促进 不能简单地以“宽口径 厚基础”来要求这些成人学员

(五)面授教学与自学指导的关系

在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以学员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 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进程时,有必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和要求,向核心专业课程倾斜,相应减少那些相对易于自学的课程的面授学时,以保证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同时,必须加强对自学指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员的自学与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课程的学习质量

以上关于学分制教学计划编制的四项原则及五对关系,是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些初步认识 尽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院已初步总结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若干特点,研制了初步的学分制教学计划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实践 比如如何进一步加强成人学员的实践环节,如何提高成人学员的学习质量等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完善学分制教学计划,为广大学员提供更科学的专业发展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7-69.

〔2〕陈明昆.师范类“专升本”函授教学计划的建构性分析〔J〕.成人教育.2004,(7)48-49.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15﹞137号)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现就做好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持续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推动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健全部级、省级和校级、院(系)级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构建 教育教学 训练实践 项目孵化 初步创业 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延展到创业项目选育、孵化和初创环节。进一步推进校企协同和产学对接,以创新引领创业,形成一批内容有新意、技术有突破、模式有创新、商业有前景的创新创业种子项目。在项目培育基础上,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团队报名参加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和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不断推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转化。

二、立项类型与数量

创新训练项目分为3类: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校企合作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推荐参加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遴选。2021年计划遴选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8000项左右(具体推荐名额详见附件1)。鼓励高校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企业合作设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企合作基金项目,鼓励企业自主立项并资助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产业最新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分解细化为具体项目,或设置开放性课题,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训练项目分为4类:创业训练项目(重点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重点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业训练项目(重点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重点项目)推荐参加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遴选。创业训练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划分团队成员角色,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各高校推荐申报省级创新训练项目总数不得超过校级立项项目总数的1/3,校企合作基金项目在坚持质量为先的前提下不设限额。省属院校中 部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和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可以推荐不超过50个创业项目,其他省属院校每所高校可以推荐不超过40个创业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推荐数量不得低于创业训练项目推荐总数的1/4。省属本科院校申报部级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即重点项目)的总数不得超过校级创业项目总数的1/3。高职院校不参与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遴选。所有推荐项目均需在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 (jsgjc.jse.edu.cn/cxcy/)进行申报。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部委属本科高校上报教育部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省教育厅统一报送,具体立项数量参考教育部往年分配限额,并以创新训练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创业训练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省级重点项目)的形式报送。从2021年起重点项目中新增重点支持领域项目,推荐数额不超过上一年度 国创计划 (即省级重点项目)立项项目总数的2%(项目指南详见附件2)。在确保质量和保障条件到位的前提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每校可推荐重点支持领域项目不超过6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每校可推荐重点支持领域项目4项,博士授权高校每校可推荐重点支持领域项目2项,其他本科高校每校推荐重点支持领域项目不超过1项。

三、选题要求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限学科专业,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具有创新性或明显创业教育效果;选题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难度适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案可行,预期成果具有可考核性。学生可根据兴趣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题,选题范围为:有关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发明、创作、设计等制作项目;产业最新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分解细化的具体项目或企业设置的开放性课题;校内外创业园地中的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结合科技创新的一切有待于创业实践的项目;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选题,鼓励直接来源于产业一线、科技前沿的选题;鼓励开展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选题。重点支持有技术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前景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四、申报对象

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人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申请人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业团队,鼓励学生跨学校、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申报项目。每个团队人数应控制在5人以内,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项目组成员必须有明确分工。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负责一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得一次同时在不同项目之间交叉申报。

五、条件保障

各高校要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必要的场地、指导教师、信息服务和经费支持。学校可按规定统筹一流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高校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资金委托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对于完成项目训练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予以学分认定。鼓励高校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项目指导。省教育厅将对各高校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条件保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根据各高校保障落实情况核定下一年度各校项目申报指标。

六、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项目推荐要求

为全面落实给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江苏省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开展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紧扣 建党百年 主题,将红色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贯穿 四史 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厚植学生 爱党爱国 情怀;聚焦革命老区,开展公益创意,引导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打造一堂全国、全省主题鲜明的思政大课、实践大课。引导更多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参加全国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的项目团队须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要求,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cy.ncss.org.cn)进行报名。参加江苏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的团队亦须根据我省有关通知要求登录江苏省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平台进行报名。

七、申报要求

(一)申报材料

1.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

2.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组织管理情况汇报表;

3.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表;

4.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情况数据统计表;

5.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验收情况数据统计表;

6.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报数据采集表;

7.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类统计表。

(二)申报时间与方式

各高校对申报项目进行校内评审、公示后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各高校请于5月30日至6月10日期间登录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 ,在线填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组织管理情况汇报表》《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情况数据统计表》《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验收情况数据统计表》《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报数据采集表》和《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类统计表》,并核对联系人信息。《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组织管理情况汇报表》电子表6月10日前发送至电子邮箱3014424375@qq.com(不需要报送纸质材料)。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联系人:马贺、魏永军,联系电话:025-83335158、025-83335156;职教处联系人:张赟,联系电话:025-83335676;高校学生处联系人:宋伟,联系电话:025-83335142。

八、其他事项

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健全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保障,确保实施成效。各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持续追踪项目实施与成果转化情况,主动对接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省教育厅将委托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分层次、分步骤对各高校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进行整体性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因素。

 

附件:1. 创新训练项目 学校推荐名额(上网下载)

2.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支持领域项目申报指南

(上网下载)

3.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

报表(上网下载)

4.专业门类目录(上网下载)

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表(上网下载)

6.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情况数据统计

表(上网下载)

7.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验收情况数

据统计表(上网下载)

8.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报数据采集表

(上网下载)

9.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类统计表

(上网下载)

10.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组

织管理情况汇报表(上网下载)

11.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联

系人信息表(上网下载)

 

 

   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1年4月27日